(高清版)DZT 0426-2023 固體礦產地質調查規范(1:50000)_第1頁
(高清版)DZT 0426-2023 固體礦產地質調查規范(1:50000)_第2頁
(高清版)DZT 0426-2023 固體礦產地質調查規范(1:50000)_第3頁
(高清版)DZT 0426-2023 固體礦產地質調查規范(1:50000)_第4頁
(高清版)DZT 0426-2023 固體礦產地質調查規范(1:5000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固體礦產地質調查規范(1:5000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發布I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總則 2 24.2調查研究內容 24.3工作部署 34.4基本要求 44.5工作成果 44.6質量管理 44.7工作程序 55綠色調查要求 55.1基本要求 55.2設計 55.3施工 55.4環境恢復治理與驗收 6 6 6 66.3綜合分析 66.4野外踏勘 76.5設計編制 77典型礦床調查研究 7 77.2工作內容 77.3技術要求 77.4工作成果 88遙感地質調查 8 88.2工作內容 88.3技術要求 88.4工作成果 8 8 89.2工作內容 99.3技術要求 ⅡDZ/T0426—20239.4工作成果 10地球物理調查 10.2工作內容 10.3技術要求 10.4工作成果 11地球化學調查 11.2工作內容 11.3技術要求 11.4工作成果 12礦產綜合檢查 12.2工作內容 12.3技術要求 12.4工作成果 13資源環境綜合評價 13.2礦產資源潛力評價 13.3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 13.4環境影響分析 13.5找礦靶區圈定 13.6新發現礦產地確定 13.7勘查工作部署研究 13.8工作成果 14報告編制與資料提交 14.1礦產地質調查報告 14.2分幅礦產地質圖及說明書 14.3數據庫 14.4資料匯交 附錄A(資料性)礦產地質調查設計書編寫格式及主要內容 21附錄B(資料性)成礦地質要素表 附錄C(資料性)礦產預測類型劃分表 附錄D(資料性)找礦靶區分類表 27附錄E(資料性)礦產地信息表 附錄F(資料性)找礦靶區綜合信息成果登記表 29附錄G(資料性)找礦靶區和新發現礦產地說明書主要內容和編寫格式 附錄H(資料性)礦產地質調查報告主要內容及編寫格式 附錄I(資料性)礦產地質圖說明書主要內容及編寫格式 參考文獻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國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1固體礦產地質調查規范(1:50000)1范圍本文件規定了1:50000固體礦產地質調查的目的任務、基本要求、工作程序、調查內容、技術方法、質量管理、報告編制與資料提交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適用于1:50000固體礦產地質調查工作。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8341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GB/T33444固體礦產勘查工作規范AQ2004地質勘探安全規程DZ/T0004重力調查技術規范(1:50000)地球化學普查規范(1:50000)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程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規程DZ/T0151區域地質調查中遙感技術規定(1:50000)DZ/T0167區域地球化學勘查規范地質圖用色標準及用色原則(1:50000)地面磁性源瞬變電磁法技術規程地質巖心鉆探規程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技術規程地質資料匯交規范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技術規程天然場音頻大地電磁法技術規程地球化學詳查規范綠色地質勘查工作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建造formation同一地質時代、同一地質構造環境、同一地質作用(沉積、火山、侵入、變質、變形)形成的,具有成因聯2系且宏觀上可識別的一套巖石共生組合。含礦建造ore-bearingformation具有一定含礦性、已發現礦(化)體賦存的,能在地質填圖中識別的單一巖石(性)或幾種巖石(性)的與成礦作用密切相關的建造、構造、成礦作用特征等地質要素和標志,包括沉積巖建造、火山巖巖性指示或識別礦床成礦條件或賦存方式的綜合性、預測性信息,包括成礦地質要素、遙感要素、地球物一般為數平方千米至數十平方千米。找礦靶區范圍可包含礦產地。經探礦工程證實存在工業礦體,經與相似礦床類比礦石可以利用、開采技術條件可行,參照一般工業指標估算的資源量和預測的經工程驗證的潛在礦產資源達到相應礦種小型規模上限的二分之一及以上大致查明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和礦產資源特征,分析成礦地質要素、總結成礦規律、評價資源潛力、圈定找礦靶區、提交新發現礦產地,初步研究分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技術經濟可行性和生態環境影響狀況,為礦產勘查提供基礎地質資料。4.2調查研究內容4.2.1成礦地質條件體賦存的地層層位、巖體部位和構造位置等。3成礦物質來源等。4.2.2地球物理特征4.2.2.2巖(礦)石物性特征。4.2.2.3調查區地球物理異常的范圍、強度及其與含礦建造、成礦構造和礦化(蝕變)的關系。4.2.3地球化學特征4.2.3.1區域地球化學特征及其與建造、構造和礦化(蝕變)的關系。4.2.3.2調查區地球化學異常的范圍、元素組合、強度及其與含礦建造、成礦構造和礦化(蝕變)的關系。4.2.4遙感地質特征4.2.4.1遙感特征及其與建造、構造和礦化(蝕變)的關系。4.2.4.2調查區遙感地質異常的類型、范圍、強度及其與含礦建造、成礦構造和礦化(蝕變)的關系。4.2.5礦產地質特征4.2.6成礦規律4.2.6.1成礦地質條件或礦集區三維地質結構。4.2.6.3含礦建造、成礦構造、成礦作用特征標志與礦(化)體之間的關系。4.2.7資源環境綜合評價4.2.7.2技術經濟條件:開采技術條件、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開發利用外部條件。4.2.7.3環境影響條件:區域地質環境條件、調查區地質環境條件。4.3工作部署4.3.1以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和礦產資源特征為主要調查內容,優選成礦遠景區和礦集區,以1:50000標準圖幅為基本調查單元,采用單幅或多幅聯測部署工作。4.3.2原則上在完成1:50000區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部署礦產地質調查工作。未開展1:50000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地區,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也可同時部署1:50000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地質調查4.3.3已完成1:50000區域地質調查,但1:50000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工作尚不滿足礦產地質調查要求的地區,開展1:50000礦產地質專項填圖,遙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填平補齊,礦產44.3.4已完成1:50000區域地質調查,且1:50000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工作滿足礦產地質調查要求的地區,開展1:50000礦產地質專項填圖、遙感地質調查、礦產綜合檢查、鉆探驗證等工作。4.3.5淺覆蓋區主要開展1:50000地球物理調查、地球化學調查、遙感地質調查、淺鉆、綜合編圖、礦產綜合檢查、鉆探驗證等工作。4.3.6盆地區主要開展沉積盆地鈾、鉀鹽/鋰、煤、堿等調查工作,圈定找礦靶區并擇優進行鉆探驗證。4.4基本要求4.4.1以問題為導向強化預研究。開展已有資料的收集和綜合分析,提出工作區制約找礦突破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問題,確定調查工作內容和方法手段。4.4.2依據主攻礦種的成礦地質條件、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條件和生態保護要求,選擇適當、有效、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的方法手段,加強新技術、新裝備的試點與應用推廣。4.4.3堅持綠色調查。野外調查前應開展綠色調查相關培訓,營地建設及各項工程施工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4.4.4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保證安全生產。安全生產執行AQ2004的要求。4.4.5以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為基礎,以找礦靶區或新發現礦產地為對象,開展礦產資源潛力、技術經濟可行性和環境影響“三位一體”綜合評價。4.4.6劃分重點調查區和一般調查區,不機械地按網格平均布置工作。對成礦有利的重點調查區及新發現的重要礦化線索等應采取實測方式進行重點調查和研究,精度可達1:25000或更大比例尺;其他地段以搜集資料、稀疏路線調查和綜合編圖為主;調查區總體工作精度應達到1:50000比例尺的要求。4.4.7合理確定礦產地質專項填圖的主要內容。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野外踏勘、剖面地質測量等,查明含礦建造和控礦構造的主要特征,劃分確定填圖單元。4.4.8加強礦產綜合檢查。對已有礦產地、礦(化)點等礦產信息以資料搜集和綜合研究為主;為建立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預測模型,可適當開展野外補充調查;對調查區內重要含礦層、礦化蝕變帶、物化探異常及其他重要找礦線索應全面進行概略檢查,重點檢查比例應達到10%~20%。4.4.9為獲取深部地質信息,了解與成礦有關的建造構造特征,檢查驗證物化探異常的解釋推斷,可安排鉆探工程驗證。4.4.10加強重要礦集區深部礦產調查,工作程度較高的礦集區可開展三維地質建模及深部找礦預測。4.4.11綜合研究應貫穿于礦產地質調查全過程,圍繞制約找礦突破的理論方法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問題可開展專題研究。4.5工作成果4.5.1找礦靶區、新發現礦產地。4.5.2礦產地質調查報告及附圖、附表、附件。4.5.3分幅礦產地質圖及說明書。4.5.4數據庫。4.6質量管理4.6.1項目承擔單位應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并對調查工作的過程及成果質量負責。4.6.2工作質量實行項目組、項目承擔部門、項目承擔單位三級質量管理制度。4.6.3項目組應對全部原始資料和圖件進行全面檢查,自檢、互檢率為100%,對發現的問題和錯漏應實地檢查校正。4.6.4項目承擔部門應至少在野外工作中和結束前各進行一次檢查。野外工作中的檢查,應對主要地質5構造、礦化蝕變和重要地質現象進行檢查核實,并選擇一定數量的地質路線、剖面和工程進行對照檢查。4.6.5設計的主要實物工作量完成后需進行野外驗收,經驗收合格后方可轉入成果報告編寫階段。4.6.6項目承擔單位可隨時組織檢查組進行野外質量檢查,室內檢查比例不低于20%,野外實地檢查4.7工作程序遵循預研究、野外調查、綜合評價、報告編制、資料提交等步驟實施,綜合研究工作貫穿于調查全過程。工作流程示意圖見圖1。礦產勘查報告編制資料提交綜合評價野外調查預研究5綠色調查要求5.1基本要求5.1.1應將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貫穿于調查評價設計、施工、驗收、成果提交的全過程,實施調查評價全過程的環境影響最小化控制。5.1.2依靠科技和管理創新,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調查評價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擾動、污染和破壞,提倡采用能夠有效代替槽探、井探的技術手段。5.1.3應對調查評價人員進行環境保護知識、技能培訓,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切實落實綠色調查要求。5.2.1調查評價設計應充分體現并明確提出綠色調查要求。5.2.2設計前,在野外踏勘時應對調查評價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及程度做出預判。5.2.3設計中,應統籌調查評價目的任務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采用適宜的調查方法、技術手段、設備、工藝和新材料,合理部署工程,并對場地選址、道路選線、物料堆放、廢棄物處理、各項工程施工、環境恢復治理等調查評價各環節的綠色調查工作做出明確的業務技術安排,制定明確的預防控制措施和組織管理措施。5.3.1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設計落實綠色調查要求,優化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綠色調查要求。5.3.2應對車輛、人員通行、工程占地等對土壤植被的損毀,機械運行排放的廢氣污染,設備運行產生的光噪干擾,挖坑埋置檢波器和激發放炮造成的破壞,開挖土石造成的滑塌或坡面泥石流,以及三廢(廢水、廢渣、廢油料等)、生活垃圾、廢棄物引起的污染等進行有效管控。65.4環境恢復治理與驗收5.4.1調查評價工作結束或階段工作結束,應針對調查評價活動造成的環境影響,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和恢復治理設計要求,及時開展環境恢復治理,最大限度地消除調查評價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5.4.2項目野外驗收和成果報告應將綠色調查要求落實情況作為重要考核內容。5.4.3綠色調查執行DZ/T0374的要求。6預研究與設計6.1目的任務收集、整理和綜合分析調查區已有地質、礦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資料,大致了解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礦產資源特征、技術經濟條件和地質環境條件,編制礦產地質調查設計書。6.2資料收集6.2.1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行政區劃、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氣象及社會經濟現狀等資料;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國土空間、生態環境保護、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等相關規劃。6.2.2基礎地質。調查區及鄰區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調查、礦產遠景調查、地質礦產調查原始資料和成果資料,推斷的深部地質體資料。6.2.3地球物理。不同比例尺重力、磁法、電法、地震、放射性測量等原始數據和成果資料,區域及調查區物性資料、測井資料等。6.2.4地球化學。不同比例尺水系沉積物測量、土壤測量、巖石測量、自然重砂測量等原始數據及成果資料。6.2.5遙感。不同時相、不同空間分辨率、不同頻譜的航空、衛星遙感數據及解譯成果,巖礦波譜測量等其他遙感資料。6.2.6礦產勘查。礦業權設置情況,礦產勘查、礦產資源儲量報告等成果資料。6.2.7技術經濟。調查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資料,可類比典型礦床(山)的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資料,可能影響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原材料供給等開發利用外部條件資料。6.2.8地質環境。區域內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集中供水水源地、永久基本農田、地質遺跡等的分布范圍,地質災害類型及分布,區域和調查區水土有害組分及含量,地球化學背景,地形地貌遙感影像資料,已有礦山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等,巖石、礦石及尾礦等廢棄物中的有害組分及含量等。6.2.9科研。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區域成礦規律、區域地質志、礦產地質志和典型礦床研究等成果資料,涉及調查區及鄰區的專題報告、專著及論文等資料。6.2.10不同比例尺地形圖、各等級測量控制點的坐標、高程。6.3綜合分析6.3.1初步劃分建造構造類型,分析與成礦有關的建造構造類型及特征,初步確定填圖單元,編制建造構造草圖、成礦規律草圖等相關圖件。6.3.2對調查區已有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自然重砂、遙感數據進行再處理解釋,重新圈定異常。76.3.3初步確定主攻礦種及礦床類型。6.3.4分析研究調查區成礦地質條件、成礦規律和典型礦床特征,初步確定含礦建造、成礦構造、成礦作用特征標志。6.3.5開展遙感圖像處理和初步解譯。6.3.6梳理涉及地質找礦工作的地質認識、找礦技術方法、資源綜合利用和地質環境等問題,提出專題研究內容。6.4野外踏勘6.4.1以穿越不同類型建造構造單元、代表性礦化帶和自然景觀區的路線地質踏勘為主,對調查區地及樣品,進行必要的巖礦鑒定或快速分析測試。6.4.2了解調查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工作條件及人文干擾情況,必要時開展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方法試驗。6.4.3初步確定實測地質剖面的位置。6.4.4對遙感地質異常進行踏勘,建立遙感解譯標志。6.4.5在調查區選擇不少于3個分布均勻的測量控制點進行坐標校準。6.5設計編制6.5.1在詳細研究區域地質礦產特征及野外踏勘基礎上,確定主攻礦種及礦床類型、重點調查區,明確容參見附錄A。6.5.2全圖幅或較大面積的1:50000地球物理調查、地球化學調查應編制專項設計書。7典型礦床調查研究研究典型礦床地質特征,建立典型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預測綜合信息模型,為開展礦產地質專項填圖、礦產綜合檢查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等各項工作奠定基礎。7.2工作內容7.2.1調查研究礦床基本地質特征,確定礦床類型。7.2.2詳細查明與成礦有關的各類地質要素。7.2.3建立典型礦床成礦模式,對成礦要素進行篩選、分類和排序。7.2.4建立典型礦床找礦預測綜合信息模型,對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等預測要素進行分析并7.3技術要求7.3.1選擇勘查程度較高、資源儲量規模較大、研究程度較高的代表性礦床進行調查研究,也可選擇鄰區成礦地質背景相似的礦床作為典型礦床。7.3.2典型礦床調查以資料收集和研究為主,必要時可開展針對性的探礦工程和生產坑道調查、路線地87.4工作成果提交典型礦床調查工作總結,典型礦床成礦模式圖(表)、典型礦床找礦預測綜合信息模型圖(表)。8遙感地質調查大致了解調查區地層、巖性、構造、礦物蝕變類型及異常分布特征,建立主要礦床類型的遙感找礦標境影響提供遙感信息。8.2工作內容8.2.1在區域巖性構造遙感解譯工作基礎上,借助典型巖礦波譜數據庫,提取與成礦有關的建造、構造、蝕變礦物等信息。8.2.2開展典型礦床蝕變特征研究,建立典型礦床遙感異常識別模型。8.2.3提取調查區遙感異常,判譯和篩選礦化蝕變帶。8.2.4對遙感異常、礦化蝕變帶以及其他重要信息開展查證,圈定找礦有利地段。工程活動等現狀及變化特征,分析礦業活動前后變化情況,為環境影響分析提供基礎資料。8.3技術要求8.3.1根據調查工作需要,選擇多源遙感數據開展多尺度遙感綜合解譯。8.3.2選擇比例尺不小于1:50000的地形圖及相應的數字高程模型(DEM),制作區域遙感影像圖。針對解譯要素的不同,開展影像增強處理、地質信息識別與提取等工作。8.3.3結合礦產地質專項填圖有關成果和認識,提取與成礦有關的建造、構造、蝕變礦物等信息,圈定遙感異常和礦化蝕變帶。8.3.4有條件的地區可利用多光譜或高光譜數據進行蝕變礦物填圖,研究蝕變礦物組合及其空間展布8.3.5在環境影響分析中應使用多分辨率、多時相遙感數據。遙感解譯工作范圍一般應大于調查區范圍,解譯精度一般為1:50000~1:25000,地面分辨率宜優于2.5m;重點調查區解譯精度為1:10000~1:5000,地面分辨率宜優于1m。8.3.6開展遙感解譯工作前,應進行野外踏勘,建立并完善解譯標志。遙感野外查證一般與礦產地質專8.3.7遙感地質調查工作執行DZ/T0151的要求。8.4工作成果提交遙感地質調查工作總結,礦產地質遙感解譯圖、礦化蝕變(帶)遙感判釋圖、遙感找礦預測圖、地質環境遙感解譯圖等。9礦產地質專項填圖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基礎上,大致查明與成礦有關的建造、構造、礦化蝕變帶的分布和特征,填(編)9建造構造圖,為礦產地質圖編制、遙感地質解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異常解釋、成礦規律研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找礦靶區圈定提供基礎地質資料。9.2工作內容9.2.1沉積巖區9.2.1.1編制區域巖相古地理圖、填(編)沉積建造構造圖。9.2.1.2厘定沉積地層層序,確定地層時代和地層歸屬;合理劃分巖石地層單位,研究其與生物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的關系;確定填圖單元及其巖性(組合)。9.2.1.3調查研究巖石地層單元的巖性(組合)、產狀、厚度、接觸關系,沉積巖的結構構造、主要礦物(碎屑)組成、巖石地球化學特征、沉積特征(沉積構造、沉積韻律)、時空分布變化和含礦性等基本特征。9.2.1.4追索并填繪與成礦有關的建造、標志層及特殊地質體,如硅質巖層、礁灰巖、膏鹽層、硫酸鹽層,碎屑巖中的碳酸鹽巖夾層,沉積巖中的火山(碎屑)巖層等。9.2.1.5追索并填繪沉積原生構造,包括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古風化殼、生物礁、同生角礫巖;識別沉積盆地邊界構造、盆緣及盆內斷裂、同生構造(帶),建立控制盆地的斷裂體系。9.2.1.6在研究構造環境、盆地類型、沉積環境、沉積建造(相)的基礎上,根據巖相古地理特征,編制巖相古地理圖。9.2.1.7劃分沉積作用類型、研究沉積盆地發展演化歷史,依據沉積的巖性巖相對沉積礦產的控制作用及其礦化富集特征,研究沉積作用與成礦的關系。9.2.2火山巖區9.2.2.1編制區域火山巖巖性巖相構造圖、填(編)火山建造構造圖。9.2.2.2調查研究火山巖的產狀、厚度、接觸關系、空間分布及其變化特征,火山巖的巖石類型、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和地球化學特征。9.2.2.3依據火山巖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產出形態和分布特征,厘定火山巖相類型及巖相組合,研究各種火山巖相形成的地質環境。9.2.2.4在研究劃分火山巖巖性巖相和沉積夾層的基礎上,結合火山巖地層的結構類型,劃分巖石地層單位和火山噴發旋回、火山噴發韻律,建立地層層序,確定火山噴發時代,確定填圖單元。9.2.2.5追索并填繪與成礦有關的火山巖建造、火山構造、次火山巖、構造和礦化蝕變帶等;圈定集塊巖、火山角礫巖、凝灰巖、沉凝灰巖、隱爆角礫巖或角礫熔巖等;調查研究次火山巖體形態、產狀、范圍,通過綜合信息推測隱伏巖體位置。9.2.2.6海相火山巖區重點調查研究沉積巖和火山巖分界面、沉積巖類夾層、硅質巖、硫酸鹽巖等特殊巖性層,基性火山巖型礦床應追索填繪枕狀熔巖及基性巖墻。9.2.2.7調查研究區域火山構造帶,火山巖盆地邊緣構造帶,分析火山原生構造和區域構造的關系;對控制火山巖分布的斷裂系統進行研究,進一步劃分成礦前斷裂、控巖控礦斷裂和成礦后斷裂。9.2.2.8研究火山巖大地構造環境。9.2.2.9研究礦化蝕變類型、蝕變礦物組合、分帶特征及其與火山巖性巖相的關系。9.2.2.10調查研究火山作用與成礦的關系。9.2.3侵入巖區9.2.3.1編制區域侵入巖構造圖,填(編)侵入建造構造圖。9.2.3.2調查研究侵入巖建造的分布、期次、接觸關系、巖石組合、巖性巖相帶以及構造等特征,確定填9.2.3.4調查研究礦化蝕變類型、蝕變礦物組合、分帶特征及其與侵入巖巖性巖相的關系。9.2.3.5劃分區域巖漿構造帶和區域控巖構造帶,研究侵入巖大地構造環境。9.2.3.6采用綜合信息方法圈定隱伏、半隱伏巖體。9.2.3.7調查研究侵入作用與成礦作用的關系。9.2.4變質巖區9.2.4.1編制區域變質建造構造圖,填(編)變質建造構造圖。9.2.4.2根據巖石(組合)類型、變質作用、變形作用特征,研究和劃分構造—地層單位、構造—巖層單位、構造—巖石單位,分別建立地層層序、變質巖層構造疊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關系和巖石單位的熱動9.2.4.3調查研究變質巖石(包括變質構造巖)的巖石類型、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巖石化學、地球化學以及變形特征。9.2.4.4調查研究變質巖的原巖建造類型,探討其形成的大地構造環境。9.2.4.5調查研究變質作用類型,劃分變質相帶,研究其期次、時代及其相互關系,探討變質作用發生、發展的地質環境。9.2.4.6調查研究構造變形特征、變質作用與構造變形作用之間的關系,建立地質事件演化序列。9.2.4.7追索并填繪與成礦有關的變質巖建造的分布、巖石組合、結構構造、變質變形特征以及構造和礦化蝕變帶等。9.2.4.8造山帶混雜巖區,調查研究混雜巖的組成及形成環境、構造與就位過程、動力學與構造分區特9.2.4.9調查研究變質作用、變形作用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9.2.4.10淺變質的沉積巖、火山巖、侵入巖的調查研究原則上分別按9.2.1、9.2.2、9.2.3的要求執行。9.2.5第四紀地質9.2.5.1填(編)第四紀地質地貌圖。9.2.5.2調查研究第四紀沉積物的類型、成因及其與地貌條件的關系,根據物質成分及其所處的地貌部產等特征。9.2.5.4追索并填繪第四紀沉積物中賦存的礦產、古風化殼、古土壤、古河床。9.2.5.5調查研究第四紀成因類型、地貌與成礦作用的關系。9.2.6構造專項填圖9.2.6.1填(編)構造地質圖,或與調查區其他專項填圖相結合,填(編)建造構造圖。9.2.6.2調查研究區域成礦構造帶、區域成巖構造帶、區域構造帶特征,確定區域成礦構造帶與區域控(成)巖構造帶、區域構造帶的關系。構建區域構造格架,研究不同構造期次疊加、改造關系及演化序列。9.2.6.3調查研究構造活動與沉積作用、火9.2.6.4重點調查研究與成礦有關的各種構造基本類型(褶皺、斷裂、推(滑)覆構造、韌性剪切帶、片理、9.2.6.5調查研究各類構造對礦化蝕變、礦體的控制或破壞作用,調查研究成礦結構面的類型、特征及其對礦體的控制作用,研究成礦結構面與構造的關系,分析構造活動與成礦作用的關系。9.2.7淺覆蓋區礦產地質專項填圖在典型礦床研究、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等工作基礎上,充分利用淺鉆、鉆探9.2.8盆地區礦產地質專項填圖開展煤田區和油(氣)田區的鉀鹽/鋰/鈾等資源的綜合調查。鈾礦調查,在全面收集調查區地質礦圖、放射性異常強度圖等圖件;鉀鹽/鋰資源調查,在全面收集分析地震、測井和巖屑等資料基礎上,通過9.3.1基本要求9.3.1.1根據成礦地質背景、主攻礦種及其礦床類型,合理確定專項填圖的方法、范圍和工作內容,確定填圖單元。9.3.1.2劃分重點調查區和一般調查區,不機械地按網格平均布置工作。對成礦有利的重點調查區及新發現的重要礦化線索等應采取實測方式進行重點調查和研究,精度可達1:25000或更大比例尺;其他地段以利用1:50000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為主,通過稀疏路線調查和綜合編圖了解地質礦產特征。9.3.1.3原則上每個圖幅實測地質調查路線不少于300km(含重點調查區大比例尺路線地質調查)。西部高海拔區、森林沼澤覆蓋區、淺覆蓋區及盆地區以大致圈定出建造、構造和礦化帶為原則,可適當減少路線長度。9.3.1.4應充分利用天然露頭和人工露頭,結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等資料查明各類地質體的形9.3.1.5在大片第四系覆蓋區進行填圖時應收集工程揭露資料,根據任務需要可采用地球物理測量、槽9.3.1.6礦產地質專項填圖應采用1:25000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沒有1:25000地形圖的地區,可采用1:50000地形圖放大或滿足精度要求的衛星影像數據產品作為底圖。9.3.1.7工作程度較高的調查區,應加強對調查區已知礦床(點)地球物理調查、地球化學調查、勘查工程資料的研究和利用,有條件的可嘗試三維地質填圖。9.3.1.8應進行系統的樣品采集及測試分析,主要樣品包括巖(礦)石鑒定樣、巖石化學樣、稀土元素分9.3.2實測地質剖面9.3.2.1實測地質剖面應準確反映沉積巖、火山巖、侵入巖、變質巖、構造、礦化蝕變等基本特征和9.3.2.2可采用主干剖面與輔助剖面相結合的方式布設實測地質剖面。一個填圖區至少測制1條貫穿全區的控制性地質剖面,剖面線應盡量垂直區內主要地質體、礦體或礦化蝕變帶,并選擇基巖出露良好地段布設;根據需要可測制1條~3條輔助剖面,以控制主要礦化帶及與成礦作用有關的地質體。9.3.2.3實測地質剖面可與地球物理剖面、地球化學剖面聯合或統一測制。9.3.2.4實測剖面比例尺以1:5000~1:1000為宜,對與成礦有關的復雜建造和構造可采用更大比例尺。9.3.2.5以往測制的剖面能夠滿足工作要求的,可在野外驗證的基礎上直接利用或修測使用。9.3.3地質調查路線和地質點布置9.3.3.1應以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和擬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為依據,在充分利用遙感圖像資料解釋的基礎上,根據基巖出露情況和通行條件布置地質調查路線。9.3.3.2路線間距視工作實際情況合理確定,采用穿越與追索相結合的方法。建議重點調查區以500m~250m線距布置地質調查路線,對接觸關系、特征標志、礦化蝕變等應以追索法圈定,對區域構造帶必須有3條以上地質調查路線控制;建議一般調查區采用1000m~500m線距布置地質調查路線,必要時采用追索法。對具有典型地質意義的地質體、地質現象和地質構造復雜地段,必要時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填圖進行詳細研究。9.3.3.3地質點應布置在地層單元分界線或構造、蝕變、礦化帶上。重要的地質界線和地質體,如巖石地層單位的組(巖組)段(巖段)界線、與成礦有關的地質體、礦(化)體、礦化蝕變帶等,應有足夠的觀察點控制。地質點在手圖上所標定的點位與實際位置誤差不大于1mm。9.3.3.4地質構造復雜或重要地質調查路線應有連續的路線剖面、路線小結及必要的素描與影像資料。9.3.4地質體標定9.3.4.1礦產地質圖只標定直徑大于1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于50m、長度大于100m的線狀地質體,長度大于250m的斷層、褶皺構造等,對小于上述規模但具有重要意義的地質體、巖脈、控礦層、含礦層和找礦標志以及其他特殊地質現象,可用相應的符號、花紋放大或歸并表示。9.3.4.2基巖區中面積小于0.5km2和溝谷中寬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地質圖上不予表示,仍按基巖繪制。第四系大面積分布區中的基巖或殘留露頭不論大小均應標定。9.4工作成果提交礦產地質專項填圖工作總結,實測地質剖面圖、實際材料圖、建造構造圖、各類數據表格和數據庫等。10地球物理調查10.1目的任務基本查明調查區地球物理場的特征,圈定地球物理異常,為研究成礦地質條件、圈定找礦靶區和評價資源潛力等提供地球物理依據。10.2工作內容10.2.1開展1:50000地球物理調查,包括磁法、重力、電法、放射性等一種或多種方法。10.2.2在礦產綜合檢查時,根據需要應開展大比例尺面積性地球物理測量和綜合剖面測量。10.2.3開展地球物理資料綜合解釋推斷,異常定性解釋應重點推斷隱伏或半隱伏礦(化)體、礦化蝕變帶、與成礦有關的地質體,重要目標體異常應進行定量反演,推斷目標體的賦存位置、規模、形態、產狀、埋深以及構造格架等信息。10.3技術要求10.3.1已開展過1:50000地球物理調查且精度能滿足需要的,應利用已有資料進行二次開發;部分開展過1:50000地球物理調查且方法滿足需要的,應采用相同方法進行填平補齊;未開展過1:50000地球物理調查或已有資料不能滿足需要的,根據工作任務要求及物性條件,選擇適用方法開展1:50000地球物理調查。10.3.2在礦產綜合檢查時,可部署1:5000~1:10000地球物理測量工作。10.3.3鉆探驗證前可部署精測綜合剖面,比例尺以1:1000~1:5000為宜。10.3.4方法選擇遵循直接找礦和間接找礦并舉的思路,按照物性有前提、技術可行、探測深度符合要10.3.5異常解釋存在多解性且目標地質體與圍巖具有多種物性差異時,可布置綜合地球物理測量10.3.6設計中應明確所選方法探測目標體與圍巖的物性差。10.3.7測量參數和裝置類型的選擇應滿足觀測精度和探測深度的要求。10.3.8重力調查執行DZ/T0004的要求,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測量執行DZ/T0070的要求,地面高精度磁測執行DZ/T0071的要求,地面磁性源瞬變電磁測量執行DZ/T0187的要求,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量執行DZ/T0280的要求,天然場音頻大地電磁測量執行DZ/T0305的要求。10.4工作成果提交地球物理調查工作總結,地球物理平面剖面圖、地球物理平面等值線圖、地球物理綜合剖面圖、地球物理推斷解釋圖等。11地球化學調查基本查明調查區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征,圈定地球化學異常,為成礦地質條件研究、找礦靶區圈定、資源潛力評價、環境影響分析等提供地球化學依據。11.2工作內容11.2.1開展1:50000地球化學調查,包括水系沉積物測量、土壤測量、巖石測量、自然重砂測量等11.2.2開展地球化學資料綜合研究,進行地球化學資料的地質構造推斷解釋及局部異常篩選。11.2.3在礦產綜合檢查時,可根據需要開展大比例尺面積性地球化學測量或綜合剖面測量。查明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并建立地球化學找礦標志。11.2.4調查區已有的礦山可適當采集尾礦、廢石以及礦業活動區的水體、土壤等樣品,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地球化學資料。11.3.1根據調查區景觀條件、覆蓋層厚度及分布特征,選擇適用的方法開展1:50000地球化學調查。11.3.2水系沉積物測量、土壤測量應采集能反映地質找礦信息的基巖風化產物。水系發育的地區以水系沉積物測量為主,水系不發育的地區可采用土壤(巖屑)測量,1:50000水系沉積物采樣密度為4點/km2~8點/km2,1:50000土壤測量的采樣密度為8點/km2~20點/km2。11.3.3在準平原、盆地周邊、山前地帶等淺覆蓋區可采用淺鉆取樣等方法。11.3.4在盆地區可采用水化學等方法開展鈾、鉀鹽調查工作。11.3.5在工作方法尚不成熟的特殊景觀區應開展方法試驗,證實方法有效后再開展面積性調查。根據調查區主攻礦種和景觀條件等因素,可選擇自然重砂測量方法,有關要求參照GB/T33444執行。11.3.6樣品應采用無污染加工,選用準確度高的方法分析測試,采取內部與外部質量監控方法。11.3.71:50000地球化學調查的必測元素包括Au、Ag、Cu、Pb、Zn、As、Sb、Hg、W、Sn、Mo、Bi、Co、Ni、Cr、Cd共16種元素,根據調查目的可適當增加分析元素。11.3.8地球化學普查工作執行DZ/T0011的要求,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執行DZ/T0145的要求,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執行DZ/T0167的要求,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執行DZ/T0248的要求,地球化學詳查執行DZ/T0353的要求。11.4工作成果提交地球化學調查工作總結,單元素地球化學圖、單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地球化學組合異常圖、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圖、地球化學找礦預測圖、主要異常剖析圖和地質構造推斷解釋圖。12礦產綜合檢查12.1目的任務對調查區發現的礦(化)點、礦化蝕變帶,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重砂等異常進行概略檢查,檢查引起異常的原因,了解礦(化)體的數量、空間分布、形態、規模、產狀、礦石質量及蝕變特征。優選找礦前景較大的礦(化)點和異常進行詳細檢查,開展大比例尺專項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對出露地表的礦(化)體利用槽探、淺井、淺鉆等進行揭露,施工鉆探進行深部驗證,為靶區圈定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提供基礎資料。12.2工作內容12.2.1概略檢查12.2.1.1對礦(化)點、礦化蝕變帶,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重砂等異常和其他重要找礦線索均應進行概略檢查。概略檢查區范圍應根據異常的形態、規模及地表礦化和蝕變情況等合理確定,以免漏礦。12.2.1.2大致了解檢查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12.2.1.3核實異常是否存在,確定異常的位置及范圍,初步查明引起異常的原因。12.2.1.4大致了解礦(化)體、礦化蝕變帶或含礦巖系的分布范圍、規模、形態、產狀和礦石類型、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化學成分等。12.2.1.5對以往已檢查過的礦(化)點,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重砂異常等,應了解檢查方法、投入的主要實物工作量、存在的問題和結論,并進行分析評價。本次主要工作內容以收集資料和踏勘核實為主,有找礦前景的可根據工作程度開展適當工作。12.2.1.6在上述工作基礎上,結合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的對比分析,評價檢查區的找礦前景,確定是否轉入詳細檢查。12.2.2詳細檢查12.2.2.1經概略檢查,對找礦前景較好的礦(化)點、礦化蝕變帶,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重砂異常等開展12.2.2.2結合典型礦床研究成果,分析檢查區成礦地質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大致了解礦12.2.2.4利用相應礦種勘查規范的一般工業指標圈定礦體,預測潛在礦產資源,有條件時可估算資12.3技術要求12.3.1基本原則12.3.1.1礦產綜合檢查應遵循踏勘、地表原方法檢查、多方法評價、工程驗證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12.3.1.2根據主攻礦種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類型、礦產預測要素等,合理選擇工作方法。12.3.1.3概略檢查一般采用地表追索,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綜合剖面測量,地表樣品采集測試等12.3.1.4詳細檢查階段一般選用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剖面測量,1:10000~12.3.1.5應采集與評價要求相關的足夠數量的各類分析樣品。12.3.1.6對具有明確依據的地段開展鉆探工程驗證。12.3.2專項地質填圖根據不同礦床類型、不同勘查工作程度開展1:10000~1:25000或更大比例尺專項地質填圖工作。依據檢查區已有地質填圖原始資料水平,結合實際情況可以采用填編結合的方法編制礦產地質圖。12.3.3專項地球物理測量12.3.3.1根據已有資料,開展地球物理異常綜合推斷解釋,重點篩選礦致異常、推斷與成礦有關的地質體、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總結成礦作用特征標志的地球物理特征。12.3.3.2根據工作需要及工作程度、目標地質體和物性條件,補充開展必要的面積性地球物理測量12.3.3.3對擬開展工程驗證地段,以適應性和有效性為前提開展地球物理精測剖面,精細推斷目標地12.3.4專項地球化學測量12.3.4.1一般部署1:10000~1:25000土壤測量或巖屑測量,概略檢查以剖面測量為主,詳細檢查以面積性測量為主。12.3.4.2采樣粒級和采樣層位按照DZ/T0167和DZ/T0011相似景觀區的要求執行,如無相關資料則需開展試驗研究后確定。土壤測量應采集殘坡積物,淺覆蓋地區可采用洛陽鏟或淺鉆取樣?;鶐r出露較好的地區也可開展巖石測量。12.3.4.3已開展探礦工程的礦區,可開展原生暈測量或構造疊加暈測量,采集鉆孔巖芯樣品或坑道巖石樣,研究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帶特征。12.3.4.4外來運積物覆蓋區可采用適當的非常規地球化學測量方法,推斷隱蔽的成礦構造、地質體或12.3.5.1為揭露重要地質界線、重要含礦層、蝕變帶、礦化體等可施工槽探、淺層取樣鉆等工程。槽探一般在覆蓋層厚度不超過3m的條件下使用;為保證采樣質量,探槽應挖至基巖面以下0.3m~0.5m;當覆蓋層較厚時可采用淺井代替探槽,淺井應揭穿礦體頂底板與圍巖界線。12.3.5.2為減輕勘查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可采用淺層取樣鉆代替探槽和淺井,取樣時應揭穿礦體頂底板與圍巖界線,穿礦孔徑應滿足取樣要求,其質量參考DZ/T0227的要求執行。12.3.5.4工程編錄和取樣執行DZ/T0078的要求。12.3.6.1為了解礦(化)體特征及與成礦有關的建造、構造的分布和延伸,評價重要異常和找礦靶區,檢12.3.6.2編寫鉆探驗證方案,主要內容包括:驗證工程的布置依據,驗證的目標地質體,設計鉆孔的位12.3.6.3鉆探驗證方案經項目設計評審單位組織專家評審通過后實施。鉆探工程施工執行DZ/T12.3.6.4鉆探工程應開展地球物理測井。12.3.6.5工程編錄和取樣執行DZ/T0078的要求。12.3.7樣品采集和測試12.3.7.1樣品采集應具代表性。巖(礦)石基本分析、內檢、外檢均應由取得計量認證資質的實驗室承擔,外檢應由取得國家級計量認證資質的實驗室承擔。12.3.7.2巖礦鑒定樣。應按礦體、礦石類型、近礦圍巖的巖石類型采集代表性巖礦鑒定樣品,對巖石、礦石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以及巖石或礦石類型進行鑒定,樣品的數量應滿足研究需要。12.3.7.3化學全分析樣。應對主要礦體,按礦石類型采取有代表性的化學全分析樣品,查定礦石中的各種組分(痕量除外)及其含量。12.3.7.4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樣。應對礦(化)體,按礦石類型及圍巖,單獨采取或從基本分析副樣中采取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樣品,了解礦石、巖石的元素組成及大致含量。12.3.7.5基本分析樣。為查明礦石中有用組分和某些有害組分含量及其變化情況,作為圈定礦體、預測潛在礦產資源和估算資源量的依據,應采集基本分析樣品。各項探礦工程中應對礦體按礦石類型和品級進行連續采樣,夾石和礦體頂底板圍巖亦應連續采樣(控制樣)。樣品長度應根據礦體與圍巖和夾石的關系(漸變或突變)、礦體的厚度、相應礦床工業指標中礦體最小可采厚度和夾石剔除厚度等合理確定。槽探、井探、坑探工程中通常采用刻槽法采樣,鉆探巖(礦)芯一般采用1/2鋸(切)芯法采樣,不得采用撿塊法采樣。12.3.7.6小體重樣。應按礦石類型采集小體重樣,測定礦石的體積質量及孔隙度。樣品體積一般為60cm3~120cm3,松散及多孔隙(裂隙)礦石應采集大體積質量樣(樣品體積不小于0.125m3)。12.3.8工程測量12.3.8.1探槽、淺井、鉆探等探礦工程應采用全站儀或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進行解析法定位測量,地質點、地質剖面等定位測量可采用手持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接收機進行米級精度定位。12.3.8.2測量應采用全國統一的坐標系統和國家高程基準,平面坐標系統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高斯一克呂格投影,高程系統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12.3.8.3工程測量執行GB/T18341的要求。12.4工作成果13資源環境綜合評價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分析,圈定找礦靶區,開展勘查工作部署研13.2礦產資源潛力評價13.2.1工作內容13.2.1.1在典型礦床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典型礦床的含礦建造、成礦構造、礦體、蝕變等成礦地質要素13.2.1.2分析研究區域成礦地質背景,梳理和分析礦床、礦(化)點時空分布規律,以及與沉積巖建造、侵入巖建造、火山巖建造、變質巖建造、構造等的關系,總結區域成礦規律。參考不同成礦作用的成礦地質要素(參見附錄B),確定礦產預測類型(參見附錄C)和調查區區域成礦地質要素。13.2.1.3分析礦床(點)與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信息的關系,結合典型礦床預測要素,確定區域礦產預測要素。13.2.1.4在礦產地質圖上突出標明成礦地質要素內容,補充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資料推斷的區域礦產預測底圖。13.2.1.6對圈定的最小預測區,可采用體積法、礦床地質經濟模型法、礦床模型綜合信息定量預測法、成礦地質體參數法、磁異常擬合體積法、水系沉積物擬合三維定量法等一種或多種方法預測潛在礦產資源,符合條件的可估算推斷資源量。根據礦種、礦床類型不同,可預測500m、1000m、2000m以淺潛在13.2.2.2采用GIS平臺開展綜合信息預測時,需要由地質人員、建模人員和GIS操作人員共同參與,保證地質意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3.2.2.3遵循尺度對等原則,即參與預測的基礎數據與預測目標應在同一水平尺度上,各類預測要素應統一投影方式。13.3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13.3.1工作內容13.3.1.1大致了解預測區或新發現礦產地的開采技術條件,初步分析礦(化)體產出特征、資源潛力,開13.3.1.2大致了解預測區或新發現礦產地的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初步分析礦石組分、礦物賦存狀13.3.1.3大致了解預測區或新發現礦產地的開發利用外部條件,初步分析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原材料供給等相關約束條件。13.3.2.1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以收集資料及與同類型礦床類比分析為主要手段。13.3.2.2當發現新的礦種、礦石類型、共(伴)生有益組分且不可類比時,可采集代表性樣品開展礦石可13.3.2.3綜合分析礦產資源開采技術條件、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開發利用外部條件等,初步評價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技術經濟可行性。13.4環境影響分析13.4.1工作內容13.4.1.1以潛力評價圈定的預測區或新發現礦產地為對象,大致了解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初步分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對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13.4.1.2了解預測區或新發現礦產地與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及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的空間關系。13.4.1.3大致了解預測區或新發現礦產地的地質環境條件,初步分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可能會對草13.4.2技術要求環境影響分析以收集資料及與同類型礦山(同地區)類比分析為主要手段,應充分利用遙感地質調查、地球化學調查等相關成果資料,必要時可補充開展樣品采集及測試分析工作。13.5找礦靶區圈定13.5.1在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和環境影響分析的基礎上開展綜合評價,圈定找礦13.5.2一般采用地質體法、單項信息法及綜合信息法圈定找礦靶區。地質體法是根據含礦巖石或建造直接圈定,綜合信息法是綜合各類異常、礦(點)、礦化蝕變帶特征及含礦巖石(建造)的空間分布圈定找礦13.5.3找礦靶區的范圍要保證已知礦化信息的完整性,有利于礦區的整體勘查,重點考慮異常區、礦化線索、礦體的空間分布,范圍一般為數平方千米至數十平方千米。13.5.4依據地表出露并經深部工程驗證的礦體圈定的找礦靶區,其范圍應包括主要礦體出露及礦體深部延伸范圍。13.5.5依據一定礦化線索(如已知礦化點、礦化露頭、礦化蝕變現象等)圈定的找礦靶區,其范圍應包括全部礦化線索分布的區域,并根據實際地質情況,對可能的含礦地質體范圍做出推測,確定找礦靶區13.5.6依據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異常圈定的找礦靶區,范圍應包含完整的異常區;依據1:200000或更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異常圈定的找礦靶區,當異常區面積較大且含有多個具一定規模的異常高值區或異常濃集中心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圈定。13.6新發現礦產地確定13.6.1大致了解礦區基本地質情況及礦床類型,對礦體分布和埋藏情況做過概略地質調查和少量的工程揭露和深部驗證,礦石質量有正規取樣化驗資料。13.6.2按相應礦種勘查規范推薦的一般工業指標圈定工業礦體,估算的資源量和預測的潛在礦產資源達到礦種小型規模礦床上限的1/2以上。13.6.3大致了解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技術條件、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和開發利用外部條件,初步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經濟可行性和對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13.7勘查工作部署研究以成礦地質條件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為基礎,結合技術經濟條件和環境影響初步分析研究情況,開展勘查工作部署研究,提出勘查工作部署建議,明確優先部署區,對進一步勘查的礦種、礦床類型、方法技術、勘查階段和主要工作量等進行合理規劃和部署。13.8工作成果提交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總結,成礦規律圖、礦產預測圖、礦產地信息表(參見附錄E)、找礦靶區綜合信息成果登記表(參見附錄F)及找礦靶區和新發現礦產地說明書(參見附錄G)、資源環境綜合信14報告編制與資料提交14.1礦產地質調查報告14.1.1礦產地質調查報告應全面、系統、客觀地反映工作情況和工作成果,原始數據資料準確,研究分14.1.2按調查區編制礦產地質圖、成礦規律圖、礦產預測圖和資源環境綜合信息圖等。14.1.3圖件比例尺以1:50000為主,專題圖件比例尺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圖件編制應按照DZ/T14.1.4附圖、附表、附件應齊全、清14.2分幅礦產地質圖及說明書14.2.1按標準圖幅編制礦產地質圖,主要反映調查區內沉積巖、火山巖、侵入巖、變質巖等各類建造以及褶皺、斷裂等構造的地質特征、空間分布和相互關系,反映區內礦產地、礦(化)點、礦化蝕變及其他礦產信息,突出反映各類建造、構造與成礦的關系。14.2.2以圖幅為單元編寫礦產地質圖說明書,主要內容及編寫格式參見附錄I。14.3數據庫14.3.1數據庫建設貫穿1:50000礦產地質調查全過程,數據庫建庫流程與具體工作流程一致。不同工作階段的數據庫建設應在相應階段完成,以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和繼承性。14.3.2原始地質資料數據庫主要包括:工作底圖數據,遙感解譯、礦產地質專項填圖、地球物理調查、地球化學調查、技術經濟條件調查、地質環境調查、礦產綜合檢查及工程的相關數據,實際材料圖,各類測試數據及其數據質量分析數據,收集到的各類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技術經濟條件、地質環境條件、科研、礦產勘查與開發等數據。14.3.3成果資料數據庫主要包括:礦產地質圖、成礦規律圖、礦產預測圖、資源環境綜合信息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調查成果圖,探礦工程素描圖,專題研究圖等各類圖件及其屬性數據;典型礦床成礦要素圖、找礦預測綜合信息圖,不同預測類型的區域礦產預測要素圖等潛力評價系列圖件;找礦靶區和新發現礦產地資源潛力、技術經濟可行性和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數據等;礦產地質圖等各類圖件編圖說明書、成果報告、專題研究報告、礦產信息卡片、找礦靶區綜合信息成果登記表等;元數據(包括圖件元數據及其他數據集的元數據)。14.3.4原始資料數據庫建庫應采用數字地質調查系統,成果資料數據庫可以采用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及其他相關建庫和處理軟件。14.4資料匯交14.4.1地質調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資料,應按照有關標準的要求立卷、歸檔。14.4.2實物資料應按照國家地質實物資料管理辦法分類匯交管理。14.4.3地質資料匯交按DZ/T0273的要求執行。(資料性)礦產地質調查設計書編寫格式及主要內容A.1前言A.1.1概況A.1.2目的任務A.1.3工作區范圍和自然地理條件A.1.4礦權登記情況A.2以往地質工作程度A.2.1以往區域地質工作按年度先后敘述,主要是各種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調查、區域地球物理調查、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及遙感地質調查,并對其成果做簡要敘述。A.2.2以往礦產地質工作主要說明礦產勘查工作性質、工作程度、已投入的主要實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必要時附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圖。A.2.3以往地質科研工作重點說明地質科研工作的成果和結論。A.2.4存在的主要問題評述以往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制約找礦突破的關鍵性地質問題和解決途徑,應結合本次工作的目標任務加以詳述。A.3區域地質背景及成礦特征A.3.1區域地質背景重點闡明大地構造位置及區域構造單元劃分,并較詳盡敘述各構造單元地質特征,同時闡述區域地球物理場、區域地球化學場和遙感信息特征及其與區域構造環境的關系。A.3.2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礦化類型的成礦地質條件、找礦標志及相關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A.3.3區域礦產特征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圍巖蝕變特征等。A.4工作部署根據項目任務書和區域礦產特征,提出有針對性的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則。A.4.2總體工作部署根據項目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則,對不同層次和各類地區工作做出總體部署,包括各種地區礦產資料律總結、資源潛力評價等。按照工作任務的要求,視具體情況對工作做出分年度的安排,并附相應的工作A.4.3年度工作安排對年度特別是當年的地質工作做出具體安排。A.5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設等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A.6實物工作量列表說明設計的主要實物工作量。A.7組織機構及人員安排應包括項目負責人概況、項目組成員、協作單位分工及協作關系等內容。A.8綠色調查、質量保障與安全措施應包括保障任務完成、提高工作質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安全及勞動保護措施以及項目質量管理辦法及措施等。A.9預期成果分總體預期成果和年度預期成果。b)地質資料類:各類成果報告、說明書及其附圖、附表、附件、專題研究報告等;c)數據庫:原始資料數據庫和成果資料數據庫;d)圖件類:調查區礦產地質圖、建造構造圖、成礦規律圖、礦產預測圖、資源環境綜合信息圖,1:50000標準圖幅礦產地質圖。A.10經費預算應按照國家、自然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要求編寫。A.11績效目標A.11.1主要附圖包括:a)交通位置圖;b)礦業權設置和“三區三線”關系圖;c)區域地質礦產圖(1:250000);d)工作程度圖(1:50000);e)建造構造草圖(1:50000);f)礦產地質草圖(1:50000);g)物探異常圖;h)化探異常圖;i)重點工作區大比例尺地質礦產圖;j)工作部署圖(1:50000);k)其他圖件。A.11.2附表包括:a)礦產地信息表;b)物性特征表;c)地球物理異常特征表;d)地球化學異常特征表;e)自然重砂異常特征表等。包括:a)任務書、合同書;b)設計審查意見書;c)主要工作人員業績證明材料等。成礦地質作用沉積地質作用沉積盆地及沉地內次級構造溫、古水流、古生物變化帶、物理化學變換帶/面、后生深源斷裂、火山地質作用次火山巖體接觸帶、火山巖及沉積巖之間的層狀構造、火山活動及區域應力形成的斷裂構造形和放射狀火山原生斷裂、火山噴發間斷面、隱爆角礫巖筒、疊加區域斷裂、次火山巖體頂部網脈狀裂隙帶、火山巖和沉積巖界面、裂隙、重晶石、石膏、鐵錳質碧玉巖;山巖體頂部細脈浸染型水壓裂隙、熱液爆破角石化、硫酸鹽化、冰長石化、明礬石化、伊利石化、碳酸鹽化等蝕變;陸相火山熱液型鐵礦:堿性/中基性次火山圍巖膏鹽層位,頂部為石膏、透輝石,底部為鈉地質作用部/側伏端、巖體同生邊界斷裂、體,巖體頂部脈狀水壓裂隙、石英脈型礦化,內化、電氣石化、黑云母化,深部巖體鈉長石化;部圍巖螢石化、黃玉化;脈浸染狀水壓裂隙、熱液爆破角礫巖為特征;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兩類成礦特征,第一種為早成礦地質作用區域變質地質作用破碎帶地質作用加脆性構造部中心部位或變質核與上覆巖層過渡部位斷裂構造、斷裂裂隙化、鉀化)和碳酸鹽化等;化、電氣石化,近礦部位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強烈(資料性)礦產預測類型劃分表表C.1為礦產預測類型劃分表。表C.1礦產預測類型劃分表成礦地質作用沉積地質作用1.表生作用D02——沉積型(砂礦)2.沉積成巖作用D03——古(砂)礫巖型(金、鈾礦)D04——蒸發鹽型(石膏礦、巖鹽礦)D05——化學沉積型(磷、鐵、錳、鋁礦)D06——黑色頁巖型(鎳、鉬、釩、鈾、鈷礦)3.熱水沉積作用D07——碎屑巖噴流沉積型(鉛鋅、銅、鐵、錳礦)4.非巖漿熱液作用D08——砂巖型(銅、鈾礦)D09——碳酸鹽巖溶礦的非巖漿后生熱液型(鉛鋅礦)火山地質作用5.海相火山作用D10——海相火山噴流沉積型(銅、鉛鋅礦)D11——海相火山巖型(鐵、錳礦)6.陸相火山作用D12——陸相次火山巖型(鐵礦)D13——陸相次火山熱液型(金、銀、鉛鋅、銅、鈾礦)侵入巖漿地質作用7.正巖漿作用D14——超基性巖型(鉻鐵礦)D15——基性一超基性巖型(銅鎳礦)D16——基性巖型(釩鈦磁鐵礦)D17——花崗巖型(稀有、稀土礦)8.富揮發分巖漿作用D18——偉晶巖型(稀有、稀土、鈾礦)9.巖漿熱液作用D19——矽卡巖型(鐵、銅、鉬、金、鉛鋅、鎢、錫礦)D20——高(中)溫熱液型(鎢、錫、稀有、稀土礦)D21——斑巖型(銅、鉬、金、鎢、錫礦)D22——中低溫熱液型(金、銀、鉛鋅、鉬礦)D23——遠成低溫熱液型(金、銻、汞、鎢礦)區域變質地質作用10.區域變質作用D24——受變質型(鐵、磷、硼礦)D25——變成型(鈾、硼、石墨礦)大型變形地質作用11.韌性剪切帶作用D26——韌性剪切帶型(金礦)12.變質核雜巖作用D27——變質核雜巖型(銅、金礦)復合/疊加地質作用13.復合成礦作用14.疊加地質作用15.其他流體成礦作用區域成礦區域構造、地層、巖漿活動及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圖區域構造、地層、巖漿活動及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圖區域構造、地層、巖漿活動及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圖與已知礦床找礦預測模型吻造等基本清楚與已知礦床找礦預測模型吻構造等較清楚合一般工業指標要求的礦體;部有見礦工程有取樣工程有礦化點與成礦有關的蝕變作用強烈、蝕變較弱通過與同類型已知礦床的區域地球物理場和局部異常特通過與同類型已知礦床的區大,但具有多解性合特征與已知礦床異常相似,出現在成礦有利部位比性,但規模較小或可認為屬新類型礦床遙感異常或蝕變異常信息與已知同類型礦床具有可比性有遙感異?;蛭g變異常信息可供部署勘查工作可部署調查評價工作礦產地信息表表E.1為礦產地信息表。內容××省××縣××(地名)××(礦種)礦主攻礦種資源儲量資料來源表F.1為找礦靶區綜合信息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