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單元分層檢測(21)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和文學藝術(對接高考)_第1頁
高二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單元分層檢測(21)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和文學藝術(對接高考)_第2頁
高二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單元分層檢測(21)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和文學藝術(對接高考)_第3頁
高二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單元分層檢測(21)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和文學藝術(對接高考)_第4頁
高二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單元分層檢測(21)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和文學藝術(對接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單元測試C卷1、新中國成立時,世界已進入核時代。曾長期領導核科學事業的聶榮臻元帥回憶道:“我們國家很大,不可能靠購買武器來支撐國防……唯一的出路只有盡可能吸取國外先進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國跨入原子能時代開始于(

)A.20世紀40年代

B.20世紀50年代

C.20世紀60年代

D.20世紀70年代2、

《人民日報》曾刊發一則“喜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向從事核武器研制和試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工人、工程技術人員、科學工作者和一切有關人員,致以最熱烈的祝賀……”。該“喜報”是祝賀我國(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C.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D.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3、2009年10月31日.被譽為"中同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的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不幸逝世.他曾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有關下列圖片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圖1反映了中國古代在預測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圖2反映了中國為和平利用核能源做出了卓越貢獻

C.圖3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促進了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

D.圖4反映了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4、“文革”期間,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請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

)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②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③首次培育出雜交水稻④成功發射“神舟五號”飛船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②④

D.①③②④5、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的慈云桂教授寫了一首《銀河頌》:“銀河疑是九天來.妙算神機費剪裁。躍馬橫刀多壯士.披星戴月育雄才。”這首詩歌頌的是(

)A.運載火箭

B.銀河系

C.巨型計算機

D.導彈核武器6、1965年9月,中國學者首先在世界上成功地實現了人工合成具有天然生物活力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關于這項成果的說法錯誤的是(

)A.有利于人們揭示生命的奧秘

B.有利于促進生命科學的發展

C.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D.有利于改良動植物品種和藥物的研究7、

鄧小平指出如果(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的地位。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①說明尖端科技的發展對國家國際地位有重要影響②當代國際競爭實質是科技競爭③“兩彈一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④科技事業的發展有利于綜合國力的提升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發表《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從文章和書跡兩個方面否定《蘭亭序》是王義之所作。后有人發表《〈蘭亭序〉的真偽駁議》,表示不同意見。對此.該學者又寫了《〈駁議〉的商討》以作回應。毛澤東當年對此形式頗表贊同。這種討論方式說明(

)A.對歷史真實性的追求重于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史學家的使命

B.學術爭論以澄清事實為目的,并不承載還原歷史真實的責任

C.歷史學應像其他社會科學一樣提倡百家爭鳴,而非定于一論

D.歷史的價值判斷往往導致歷史學家對歷史事實的傾向性選擇9、對“雙百”方針理解錯誤的是(

)A.是黨領導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針

B.提出于20世紀60年代

C.推動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

D.其實踐過程也遇到過曲折10、

1975年中國藝術表演團體共2836個,1980年增加到3566個,其中戲曲劇團最多,有2224個;最少的是樂團、合唱團,僅有11個。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文藝領域的發展布局趨于平衡

B.文化體制改革已深入開展

C.文藝界仍然受"左"傾錯誤影響

D."雙百"方針得到全面貫徹11、“文革”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是八部“樣板戲”: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隨想錄》中曾這樣敘說,他一聽到樣板戲就心驚肉跳,成為一種典型的記憶創傷。巴金對樣板戲感到“心驚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中樣板戲創作呈現出虛假的繁榮

B.樣板戲使文藝創作萬馬齊喑

C.樣板戲打上了“文革”階級斗爭的烙印

D.樣板戲歪曲了歷史和紅色經典12、“文革”后,以反映“文化大革命”為主題的文學流派有(

)A.摩爾根和李森科學派

B.山藥蛋學派

C.樣板戲

D.“傷痕文學”“反思文學”13、若寫一篇集中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科教文發展的專稿,請你確定一組體現其發展的“關鍵詞”。準確的一組是()A.“雙百”方針、“南優2號”、“合成牛胰島素”、“樣板戲”、“銀河Ⅰ號”

B.“兩彈一星”、“星火計劃”、“載人飛船”、“985工程”、“反思文學”

C.“863計劃”、《義務教育法》、“211工程”、“科教興國”、“兩個務必”

D.“三個面向”、“五講四美”、“傷痕文學”、“銀河Ⅱ號”、“希望工程”14、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針。這說明當時的教育方針主要是()A.全面教育 B.現代教育 C.人民教育 D.義務教育15、下表為新中國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專業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49年1953年1957年1962年33.1%14.9%9%6.8%A.新中國工業化的需要 B.“左”傾錯誤的泛濫C.民主與法治觀念滯后 D.學習西方建設的經驗16、

“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鄙鲜鲫P于教育發展的指示最有可能出現在(

)A.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B.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C.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17、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復“文化大革命”后業已停止的高等學校招生,招生對象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和解放軍戰士,招生辦法是“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這種做法

(

)A.實際上恢復了高考制度

B.導致教育質量大幅下降

C.貫徹了中國教育方針

D.體現了撥亂反正的要求18、從圖1到圖2的轉變,反映了()A.“文化大革命”的深入發展 B.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C.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 D.城鄉教育制度的統一19、1977年,我國各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總規模達206萬人,2001年增長至719萬人,在此期間,高等職業教育和各種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學人數也有很大增長。由此可知()A.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決B.高等教育實現了與生產勞動相結合C.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適應了經濟社會的發展D.恢復統一高考制度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普及20、閱讀《1960—1997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對照表》,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曲折發展歷程,下列認識正確的是()統計年份1960年1965年1971年1997年學校數目1289所

434所

328所2170所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兩階段高校數量的變化趨勢相反

②1960—1971年發展狀況體現了“文革”對髙等教育的嚴重破壞

③1971—1997年受恢復高考、“科教興國”戰略、“211工程”計劃等因素影響

④該表啟示我們社會進步要重視教育,發展教育要尊重規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21、閱讀下列材料: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蒼茫的內蒙古草原敞開胸懷,深情地擁抱朝陽中緩緩降落的、載著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的“神舟5號”飛船。39年前的同一天,一朵從西北大漠深處騰空而起的蘑菇云,同樣震驚了世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年后一曲響徹寰宇的“東方紅”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掌握了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技術,從此,一個孕育了“飛天”傳說的浪漫國度,一個誕生了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一個曾飽經滄桑的東方大國,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屹立于國際舞臺。從“兩彈一星”到栽人航天飛船所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印下了中國尖端科技事業經歷的坎坷與輝煌,載錄著一個民族表歷史大跨越中的自強、自信與自豪。

請冋答:

1.“39年前”是指哪一年?我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有何重要意義?

2.“6年后”是指哪一年?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什么?有何重要意義?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說:“現在春天來了,一百種花都讓它開放,不要只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諸子百家,春秋戰國時代,有許多學說自由爭論?,F在我們也需要這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范圍之內,各種學術思想,讓他們去說,不去干涉他們。”

材料二

1965年11月10日,經過毛澤東審定批準,上海《文匯報》發表了經江青秘密策劃授意姚文元寫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并讓全國各報刊轉載?!恼掳l表后,立即遭到了歷史學界、文藝界及其他各界的強烈反對,紛紛指責姚文元的文章,對吳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12月21日,毛澤東同陳伯達等談話時卻說,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點是沒擊中要害?!逗H鹆T官》的要害問題是‘罷官’,嘉靖皇帝罷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們罷了彭德懷的官。彭德懷也是‘海瑞’”。這樣把《海瑞罷官》同彭德懷的問題聯系起來,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質了。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

材料三

1979年《歷史研究》連續發表了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文章若干篇,反響強烈,在當時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關于洋務運動的大討論。論證分為甲、乙兩方。以姜鐸為代表的甲方堅持洋務運動存在積極和消極、進步與反動的兩點論;以李時岳為代表的乙方則“高高舉起洋務運動全面進步論的大旗,把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并列,稱之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三大進步運動”。在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大潮下,這次新的論爭,乙方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全國關于“洋務運動”的學術會議越來越多。

——摘編自《看歷史》(2010年11月刊)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問題是什么?“雙百”方針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中的現象給文藝事業帶來的危害。

3.材料三中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出現了什么新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我們應如何堅持“雙百”方針。23、閱讀下表,回答問題。年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學校數在校學生數學校數在校學生數學校數在校學生數1949年34萬所2400萬人5219所127萬人205所11.7萬人2003年49.13萬所1.25億人10.09萬所9115.31萬人1191所1175.05萬人

1.從所給的材料看現代中國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2.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3.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你認為我國教育應該怎樣發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建成,標志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時代,故選B項。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的國防科技成就。依據題干“中央‘文革,小組”可知,處于“文革”時期,由“從事核武器研制和試驗”可知,是核技術研究,結合所學可知,該”喜報”是祝賀我國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故C項正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是在1970年,屬于航空航天技術,故B項錯誤;中國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在1965年,屬于醫學技術,故D項錯誤。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地動儀屬于古代觀測地震的儀器,并不能預測地震.排除A項:原子彈爆炸成功屬于軍事科技成就.不屬于和平利用核能,排除B項;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國家戰略正確和科技人員的研究結果.而不是"文革”推進的結果.排除C項:"神舟五號”成功發射表明中國載人航天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D項符合題意。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緊扣題干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于1964年,屬于“文革”前.故排除①T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于2003年故排除⑤;氫彈研制成功于196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于1970年,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故選B項。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從題干中的“1983年”"銀河”“妙算神機”等詞句中,可以判斷是歌頌中閩第一臺“銀河”巨型計算機。6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D項所說屬于基因工程技術的意義,并非結晶牛胰島素的意義,故選D項。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判斷.①②③④均正確,故選D項。8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史學理論。材料中20世紀60年代關于《蘭亭序》真偽的爭論說明學術界出現爭鳴的現象,而不是說對歷史真實性的追求,故A項錯誤,C項正確;學術爭論有利于澄請事實、還原歷史真實,故B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蘭亭序》真偽的爭論,而不是歷史學家對歷史事實的傾向性選擇,故D項錯誤。9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雙百”方針是黨和國家關于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故AC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雙百”方針提出后,在文革時期遭受到了挫折,故D項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雙百”方針提出于1956年,故B項錯誤,但是符合題意。所以本題答案為B項。10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中國藝術表演團體類型占比,傳統類絕對主導,西式類很小。這是非正?,F象,是不合理的。說明改革開放初期,“左”傾思想影響仍然存在。故答案為C項;A項說法違背材料體現的發展不平衡,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文化體制改革尚未深入開展,B項排除;過于注重發展本國傳統類的文藝團體,出現極端不平衡,說明“雙百”方針尚未得到全面貫徹,D項排除。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通過劇名就不難知道,這八個戲都是帶有鮮明“文革”色彩的,是那個年代階級斗爭惡性發展的產物,C項正確:“八億人民八個戲”的文藝現實不是虛假繁榮而是現實的凋零,A項錯誤,使文藝創作出現萬馬齊喑現象的是黨“左”傾錯誤的惡性發展而非樣板戲,B項錯誤;樣板戲并沒有歪曲歷史和紅色經典,D項錯誤。1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A項是生物學流派;B項的代表作品是《小二黑結婚》,在“文革”之前;C項是“文革”時期的主流。1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科教成就。材料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指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所以結合所學知識可判斷出只有D項內容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1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針。材料中“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能夠體現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針旨在提高民眾素質、為國家建設服務的內涵.即人民教育的方針,所以答案選C項;A、B、D三項含義在材料中無法直接體現。1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教育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行“一化三改”,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大量人才,因此高校中理工科專業的比例逐漸增多.而文科專業招生比例減少.故A項正確;B、C兩項與文科專業招生比例下降無關,排除;當時新中國不是學習西方建設的經驗而是學習蘇聯建設的經驗.故D項錯誤。16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根據“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判斷,這應當出現在“文革”時期,故選D項。1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1977年恢復高考,故A項錯誤“文化大革命”期間高校招生對象不需要文化考試,導致教育水平大幅下降,故B項正確;“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育體現了階級斗爭的特點,故C項錯誤;材料中教育執行“左”傾思想,故D項錯誤。

18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依據圖1中的“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的信息,可知此時我國已經廢除了高考招生制度,轉而采用推薦工農兵學員的方式來錄取學生。圖2中的“1977年高校統一招生準考證”信息,說明此時我國已恢復高考招生制度。由圖1到圖2的轉變可知,我國在教育領域內實現了撥亂反正,故選C項。1977年,“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排除A項。B項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D項在題干中體現不出。1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高校在校生規模的擴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和要求,說明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適應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因此C項正確。A項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決,過于絕對化;B項錯誤,指的應是教育大革命;D項恢復統一高考制度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錯誤,不是普及而是發展。2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導致1960—1971年高校數量大幅度減少;“文革”結束后國家對教育工作進行撥亂反正,推進教育改革,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從而使1971—1997年髙校數量大幅度增加。21答案及解析:答案:1.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