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測試卷一、單選題1.歷史地圖有助于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下圖所描繪的事件是(
)A.鑒真東渡 B.馬可·波羅來華C.鄭和下西洋 D.戚繼光抗倭2.媽祖信仰原本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國建立媽祖廟,17世紀日本長崎建立媽祖廟,而后泰國、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相繼出現規模不同的媽祖廟。媽祖信仰的傳播(
)A.反映了海上絲路貿易繁榮 B.促進了中西文化深入交流C.擴大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力 D.表明了各國民間信仰趨同3.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從域外引入多種作物,根據下表可知,這些作物的傳入(
)西漢時期引進作物統計表物產名稱類別原產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亞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歐洲南部和中亞胡荽(香萊)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亞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區葡萄水果歐洲、西亞和北非A.推動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 B.受到新航路開辟的影響C.是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 D.豐富了民眾的日常生活4.下面圖表為1965—1995年期間不同類型國家的國際貿易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示意圖。此圖表反映A.世界貿易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 B.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處境惡化C.發達國家主導世界貿易的發展 D.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貿易沖突加劇5.埃及出土的紙草文書表明,公元2世紀時,埃及與印度次大陸的海上貿易較為頻繁,往來商人已學會利用北印度洋季風來安排航線。這(
)A.推動了“地圓說”的廣泛傳播 B.源于亞歐陸上貿易通道受阻C.有利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擴展 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6.《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之比較一兼析伏爾泰對儒學的誤讀》中寫道:“中國元代雜劇《趙氏孤兒》直接啟發法國作家伏爾泰創作了《中國孤兒》,但兩劇無論是敘事結構還是主題傳達都相差甚遠,之所以如此.緣于伏公出于當下貶抑基督教倫理褒揚“孔子道德”、標舉"文明戰勝野蠻”以及宣揚開明君主制的需要面對《趙》劇和儒學產生的有意誤讀。”可見伏爾泰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是A.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B.古為今用批判繼承C.以我為主借鑒改造 D.有意篡改為我服務7.19世紀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漸成為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之前,英國人的食物以肉類為主,現在則是面包等茶點為主,輔以少量的肉類。下午茶進入英國人的生活之后,晚飯推遲到了19點以后。這主要反映了(
)A.工業化時代奢靡風氣的盛行 B.不同飲食文化的交流融合C.英國茶葉消費量的增加 D.普通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8.康熙年間,教皇下達通諭,禁止中國在教堂內懸掛“敬天”匾額,禁止中國教徒參加祭孔、祭祖的典禮等,并試圖說服清廷接受教皇的禁令。康熙帝拒絕接受并禁止西洋人在中國傳教。清廷禁教政策的實施(
)A.捍衛傳統文化和國家尊嚴 B.終結了西學東漸進程C.導致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D.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9.《群神宴》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利尼的名畫,描繪了古代神話中的眾神和仙女聚會林泉之間的情景。畫中盛水果和湯的瓷碗,都是來自中國明朝的青花瓷。據此可推知(
)①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喜愛②文藝復興時期推崇中國③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④中國瓷器包含人文主義色彩⑤中國瓷器已影響歐洲人的日常生活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10.下表是關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記載。據此可以推斷(
)出處記載《漢書·張騫傳》臣在大夏時,見鄧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著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呂思勉《中國通史》當時(漢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當系今經自四川經西康、云南入緬甸的路。A.漢與古印度自張騫出使西域后才開始交流 B.漢朝時期與古印度交流頻繁C.中國的商品受到古印度上層人士的喜愛 D.早在漢朝四川地區和印度已有貿易往來11.為了新月地帶的城市和尼羅河谷的沃野而拋棄荒涼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當時的一個阿拉伯詩人寫道:“你拋棄自己的故鄉,不是為了尋找天堂。卻是那面包和椰棗,把你吸引到了遠方。”由此可見,驅動阿拉伯帝國向外擴張的原因主要是A.改變生活方式 B.經濟利益驅使C.傳播伊斯蘭教 D.商業活動需要12.17世紀上半葉,茶傳入英國,此時飲茶僅局限于上層社會。1786年一名法國人到英國旅行時注意到∶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因為廉價而且能夠迅速補充能量,茶葉特別受工人階層的歡迎。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人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B.世界貿易的迅速發展C.英國本土茶葉種植的擴大 D.飲茶文化的引入推廣13.下面是古代物種交流示意圖,由圖可知(
)A.注重海上絲綢之路交流 B.飲食結構出現顯著變化C.文明的交流具有雙向性 D.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14.中華民族的祖先飲茶始于藥用。秦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有“茶”的記載。三國兩晉時期,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進入唐代之后,780年陸羽著《茶經》,以后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宋代塞外的茶馬交易和茶葉對外貿易都逐漸興起,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茶儀已成禮制。在下層社會中,有各種茶文化習俗。元朝時,北方民族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由元朝到明朝中期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材料表現了(
)A.飲茶之風開始于秦漢時期 B.清朝出售茶葉成為正式行業C.各少數民族都盛行茶文化 D.茶文化改變了中國社會生活15.著名作家寫道:“全球化跟國際化這樣子排山倒海而來的時候,它對我們最大的挑戰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個鐵軌跟鐵軌銜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東方,現代跟傳統,舊的跟新的,銜接的那個點。然后找到那個點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來的那個全球化的大浪里頭,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這里,其主張()A.全球化要實現西方化 B.全球化前提是區域化C.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D.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轉16.2007年7月31日,“絲綢之路”途經國家就“絲綢之路”聯合申遺達成共識,希望這條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與融合的貿易往來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成為全世界的共同遺產而被永世銘記、永遠呵護。下列能作為我國申報絲綢之路條件的是①開封古城
②古長安城
③大同云岡石窟
④敦煌莫高窟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題17.宋代并非中國古代史上國勢強勁的時期,它面臨很多內部和外部的問題,但其在經濟、文化領域仍然有許多新成就與新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江岸之船甚夥(多),初非一色:海舶、大艦、網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漁捕等渡船、買賣客船,皆泊于江岸。蓋杭城眾大之區,客販最多,兼仕宦往來,皆聚于此耳。——摘自(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二材料二
“南海I號”南宋古沉船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文物儲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近年來,隨著“南海丨號”保護發掘項目考古工作的推進,沉船中的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南海1號”沉船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數以萬計的稀世珍寶本身,還在于蘊藏著超乎想象的歷史信息和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摘編自崔勇《中國“南海丨號”為何被稱為史無前例的水下考古典范?》等材料三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摘自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1)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宋代社會經濟發展成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試舉一例,簡要說明宋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的辯證關系。18.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關于絲路的研究也不斷深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漢以前,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半島等地。——2007年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國古代史》材料二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2019年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三隨著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學界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如下表所示。觀點內容學者甲絲綢之路不止一條,依據地理位置及其途徑路線,可分為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西南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學者乙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學者丙三條絲綢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國獨持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當然也與人文地理環境有關。海上絲路取代陸路,也正是這種環境發展的必然結果。學者丁絲綢之路中的“絲綢”一詞,已不再是中外商業史上交流的商品“絲綢”之狹義,而是一個文化象征符號。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的一個“交通網絡”。——摘編自耿昇《絲綢之路在中國》(1)《史記·大宛列傳》將張騫通西域稱為“鑿空”,請依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談談對“鑿空”這種說法的理解。(2)依據材料三,歸納上述四位學者研究絲綢之路的角度。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三個不同角度概括古代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表為2022年漳州圣杯嶼元晚期沉船出水的部分瓷器,沉船遺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半島東側的圣杯嶼海域。該海域是古代南北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同時由于暗礁叢生,海況復雜,也是一處歷史性海難多發區。
器物名用途產地發掘地特征
青瓷香爐祭祀器浙江龍泉窯漳州圣杯嶼灰白胎,胎質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內施釉至上腹,部分內下腹及內底露胎,外施釉至足。外腹部印三周弦紋。腹部凸起處刻雙圈弦紋。外下腹轉折處貼塑三個蹄形足,足底凌空。
青瓷盞茶器浙江龍泉窯漳州圣杯嶼灰白胎,胎質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黃,內滿釉,外施釉至圈足。敞口微斂,斜弧腹,小圈足。內底下凹,外底心乳突。內外腹壁胎體輪旋痕明顯。
青瓷高足杯酒器浙江龍泉窯漳州圣杯嶼灰白胎,胎質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黃。內外滿釉,僅足端刮釉。內下腹刻雙圈弦紋,內底心印花卉紋。外底內輪坯痕明顯。
青瓷印花盤食用器浙江龍泉窯漳州圣杯嶼灰白胎,胎質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黃,內滿釉,外施釉至足,外底露胎。內中腹印一圈花草紋,內下腹印一圈展開的蓮、菊花卉紋,內底心印花卉紋。外腹刻菊瓣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評析漳州圣杯嶼沉船出水瓷器的史料價值。三、論述題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元時期的明州(寧波)是重要海港城市,也是一個繁忙的國際貿易基地。下圖是宋元明州(今寧波)市舶遺址示意圖:——摘編自薛風旋《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參考答案:1.C【詳解】根據材料“明”和途徑中國東部沿海、東南亞、印度、紅海海岸、非洲東海岸等地區的海上航線可以得出該圖所描繪的事件是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C項正確;A、B、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2.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媽祖信仰‘原本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后擴展到琉球、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因為當時海上絲路貿易繁榮,媽祖信仰隨著海上絲路傳播到其他地區,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國與琉球、日本、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是中國與西方的交流,排除B項;媽祖信仰屬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不算是中原文化,排除C項;媽祖信仰傳播到其他地區,不代表各國民間信仰趨同,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西漢通過絲綢之路引入外來物種,其中多為果蔬,這豐富了民眾的日常生活,D項正確;A項錯在“全面交流”,材料只提及了引入作物,沒有提到外傳文化,無法體現出交流,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是在明朝時期,排除B項;絲綢之路開通是材漢武帝時期,當時已經不是休養生息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從圖片可知各時期世界貿易以發達國家間貿易為主,世界貿易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故A項錯誤;從材料中無法體現出發展中國家處境惡化,故B項錯誤;從發達國家間貿易比重可知世界貿易由發達國家主導,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貿易沖突,故D項錯誤。5.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埃及出土的紙草文書表明,公元2世紀時,埃及與印度次大陸的海上貿易較為頻繁,往來商人已學會利用北印度洋季風來安排航線。”可知公元2世紀時,埃及與印度次大陸已經存在貿易往來,并通過地理知識研究航線,這有利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發展海上貿易,C項正確;地圓學說,最早提出于古希臘時代,在文藝復興前后真正得到證實,排除A項;印度次大陸上海洋貿易的發展與亞歐陸上貿易通道受阻無關,且此時歐亞大陸路上通道暢通,排除B項;印度洋沿岸的水手早已發現了季風的規律并借助季風從事海上貿易,并非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6.C【詳解】根據“緣于伏公出于當下貶抑基督教倫理褒揚‘孔子道德’、標舉‘文明戰勝野蠻’以及宣揚開明君主制的需要面對《趙》劇和儒學產生的有意誤讀”可知,伏爾泰對中國元代戲劇《趙氏孤兒》進行了借鑒改編,其出發點是宣傳自己的啟蒙思想,為反封建服務,故選C;AB沒有體現出伏爾泰宣揚啟蒙思想,為反封建服務的主旨,排除;伏爾泰是進行了改編,而非篡改,排除D。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20年代以后(英國)。據材料“下午茶逐漸成為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之前,英國人的食物以肉類為主,現在則是面包等茶點為主,輔以少量的肉類”,可以看出19世紀20年代后,英國人的生活習慣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增加了下午茶等東方特色,說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英國人生活習慣的變化,不能得出奢靡風氣的盛行,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英國生活習慣的變化,無法得出英國茶葉消費量的變化,排除C項;僅從生活習慣的變化,無法得出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清朝康熙年間。根據材料“康熙帝拒絕接受并禁止西洋人在中國傳教”可知,康熙皇帝嚴禁外國人在中國傳播基督教,這有利于捍衛傳統文化和維護國家尊嚴,A項正確;西學東漸的進程并未因此而中斷,排除B項;清王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的信息,材料所述政策也不會提高中國國際地位,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9.A【詳解】通過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明朝的青花瓷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中,可以推理得出,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喜愛,說明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以及中國瓷器已影響歐洲人的日常生活,說法①③⑤符合題意,A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推崇中國文化,中國瓷器包含人文主義思想的信息在材料中沒有體現,說法②④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BCD三項。故選A項。10.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臣在大夏時,見鄧竹杖、蜀布”、“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可知,竹杖、蜀布是四川產品,大夏商人在身毒(印度)購買到蜀布、竹杖,表明漢朝四川地區和印度已有貿易,據材料“當時(漢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當系今經自四川經西康、云南入緬甸的路”可知,呂思勉也認為四川地區和印度在漢朝已經有了貿易往來,D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張騫在開通絲綢之路前,漢與古印度就有了交流,排除A項;據材料只能反映漢朝時期與古印度存在交流,但不能得知交流頻繁,,排除B項;材料只能反映中國的商品在印度出現,但不能得知中國的商品在古印度是否受到喜愛,排除C項。故選D項。11.B【詳解】阿拉伯人“為了新月地帶的城市和尼羅河谷的沃野”勇往直前,為了尋找“面包和椰棗”離開故鄉等,反映出阿拉伯帝國向外擴張的原因主要是經濟利益驅使,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改變生活方式是阿拉伯帝國擴張的主要動力,排除A項;材料并未分析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擴張的關系,排除C項;商業活動需要對阿拉伯帝國擴張的影響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12.B【詳解】根據“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因為廉價而且能夠迅速補充能量,茶葉特別受工人階層的歡迎。”可得出隨著世界聯系的加強,世界貿易規模擴大,過去奢侈人茶也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主要得益于世界貿易的發展,B項正確;大幅度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英國本土茶葉有限,排除C項;D項只是次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1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圖片信息可知,中原的漆器、鐵器和絲綢流向西域,西域的汗血馬、葡萄等動植物以及西域舞蹈傳入中原,說明中原和西域之間的文明交流具有雙向性,C項正確;圖中反映的是路上絲綢之路,排除A項;據圖中信息可知,交流的內容除了蔬菜水果還有生產生活物品以及舞蹈,“飲食結構出現顯著變化”的表述不全面,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經濟作物種植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14.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茶文化影響了經濟生活、文學、習俗、外貿等方面,所以改變了中國社會生活,D項正確;《神農本草經》有“茶”的記載,說明飲茶之風早于秦漢時期,排除A項;材料說明茶文化改變了中國社會生活,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題目提到北方民族有茶文化,不能擴大到各少數民族,排除C項。故選D項。15.C【詳解】其認為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找到西方跟東方,現代跟傳統,舊的跟新的,銜接的那個點才能夠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穩腳跟,這意味著其主張全球化過程中不能抹殺民族性,反而應當立足民族化,C正確;題干主旨是全球化中要強調民族性而非西方化,排除A;B與題無關,排除;D脫離材料主旨,排除。16.B【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開封古城不在古絲綢之路的線路上,不能作為申報絲綢之路條件,①錯誤;古長安城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可以作為申報絲綢之路條件,②正確;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不在古絲綢之路的線路上,不能作為申報絲綢之路條件,③錯誤;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要道之一,④正確;故選B項,排除ACD項。【點睛】17.(1)成就:海外貿易發達;商品經濟繁榮;(2)舉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說明:宋代時期,海上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南宋時期,由于北方地區被金朝占領,宋朝政府被迫將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從而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開發利用。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以及更遠的中東和非洲的重要貿易通道。繁榮的海上貿易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海上貿易的發展為宋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例如,通過海上貿易,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豐富了宋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宋代的陶瓷、絲綢等商品也通過海上貿易銷往海外,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提升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文化的繁榮為宋代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階層的形成。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經濟能力去追求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加之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這種變化帶動相關文化,娛樂以及印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宋代經濟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總之,宋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辯證關系。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這一關系的具體體現之一。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而文化的繁榮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宋代社會的全面進步。【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的中國。根據材料一“蓋杭城眾大之區,客販最多,兼仕宦往來,皆聚于此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品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二“沉船中的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外貿易發達。(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的中國。首先,依據材料,進行舉例。根據材料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與材料二“‘南海I號’南宋古沉船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文物儲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例舉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其次,依據材料信息,結合宋朝的相關知識進行證明。根據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時期,海上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南宋時期,由于北方地區被金朝占領,宋朝政府被迫將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從而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開發利用。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以及更遠的中東和非洲的重要貿易通道。繁榮的海上貿易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根據材料二“隨著‘南海丨號’保護發掘項目考古工作的推進,沉船中的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上貿易的發展為宋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例如,通過海上貿易,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豐富了宋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宋代的陶瓷、絲綢等商品也通過海上貿易銷往海外,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提升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根據材料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的繁榮為宋代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階層的形成。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經濟能力去追求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加之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這種變化帶動相關文化,娛樂以及印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宋代經濟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最后,總結歸納,完成敘述。如,總之,宋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辯證關系。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這一關系的具體體現之一。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而文化的繁榮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宋代社會的全面進步。18.(1)一方面,經由中國西北到中亞的絲綢之路貿易在張騫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沒有形成固定路線,而且時斷時續,不大為世人所知。另一方面,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其前后的絲綢之路交通和貿易,無論在規模、穩定性還是影響力等方面,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張騫通西域后,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2)角度:學者甲、丙從地理環境角度;學者乙、丁是從絲綢之路的功能角度。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國家治理角度:加強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管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社會生活角度:絲綢之路帶來的新物種,豐富了中國的食物,促進了物種的交流。文化交流角度: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歐亞各文明之間的互動,西傳了中國先進技術文化,擴大了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同時也帶進了其它文明的元素(如佛教等宗教、樂舞等),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經貿發展角度: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大宗商品出口西方,草原民族的牲畜皮毛、毛織品,西亞的珊瑚、翡翠、珠寶、琉璃器等傳入中國,實現貿易互惠互利。全球視野角度: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中國與歐亞非等國家的往來,擴大了人類交往的范圍,促進了全球文明的發展。絲綢之路的歷史是一部人類文明交往與聯系的全球史。民族交融角度: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少數民族對漢族禮樂文化的認同,以及漢人胡風的流行(胡服、胡樂、胡舞、胡床等),促進民族融合。地理交通角度:開辟中西交通道路,擴大人類交往范圍。(任答3點)【詳解】(1)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根據材料一“西漢以前,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半島等地”可得出經由中國西北到中亞的絲綢之路貿易在張騫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沒有形成固定路線,而且時斷時續,不大為世人所知。根據材料二“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可得出張騫通西域后,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2)本題是列舉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世界。第一小問角度,根據材料二“依據地理位置及其途徑路線”“三條絲綢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國獨持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當然也與人文地理環境有關”可得出學者甲、丙從地理環境角度;根據材料二“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的一個‘’交通網絡’”可得出學者乙、丁是從絲綢之路的功能角度。第二小問歷史意義,根據材料一“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可得出國家治理角度:加強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管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結合所學可知,社會生活角度:絲綢之路開通后,西瓜和胡桃、胡瓜、胡椒等原產自西亞、中亞和南亞的物種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食物,促進了物種交流;根據材料“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經貿發展角度: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大宗商品出口西方,草原民族的牲畜皮毛、毛織品,西亞的珊瑚、翡翠、珠寶、琉璃器等傳入中國,實現貿易互惠互利。除此之外,還可以從文化交流、全球視野和民族交融等角度進行分析。19.漳州圣杯嶼元晚期沉船出土了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器型多樣的龍泉窯瓷器,為研究元代瓷器制造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瓷器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品,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為研究元代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提供了參考;這些瓷器也折射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專題18 北方地區-三年(2020-2022)中考地理真題分項匯編(遼寧專用)(原卷版)
- 2025年福建莆田國有資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國機集團中國汽車工業工程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蕪湖宣城機場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西省贛州經開區工業發展投資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一建考試備考:《機電工程管理與實務》歷年真題深度剖析與預測
- 花清護培訓課件
- 2025電商合同中的法律術語
- 生物人類的食物 教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生物七年級下冊
- 焊接 合金化合物
- 《我的心靈療愈》
- 中國教育史(第四版)全套教學課件
- 2022年4月自考02400建筑施工(一)試題及答案含評分標準
- 志愿者申請登記表
- 第七講-信息技術與大數據倫理問題-副本
- 債權轉讓執行異議申請書范本
- 大學英語說課
- (完整版)數字信號處理教案(東南大學)
- 向政府申請項目資金申請報告
- 旅游心理學個性與旅游行為課件
- 超越廣告-南京林業大學中國大學mooc課后章節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