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開放經濟的基本理論教材_第1頁
第16章 開放經濟的基本理論教材_第2頁
第16章 開放經濟的基本理論教材_第3頁
第16章 開放經濟的基本理論教材_第4頁
第16章 開放經濟的基本理論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六章開放經濟的基本理論第一節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概述第二節貿易保護主義理論與政策第三節國際收支第四節外匯與匯率第五節傾銷與反傾銷絕對優勢理論相對優勢理論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傾銷與反傾銷知識要點

第一節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概述一、絕對優勢理論二、相對優勢理論三、要素稟賦理論四、規模經濟理論五、產品周期理論六、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絕對優勢[AbsoluteAdvantage]

亞當·斯密【1723~1790年】提出絕對優勢理論,用以說明國際貿易對雙方都有好處。他認為,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原因和基礎是各國間存在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每一個國家都應當集中生產并出口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自己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通過國際貿易就可以使雙方都得到好處。一、絕對優勢理論(1)用勞動生產率,即用單位要素投入的產出率來衡量。一國如果在某種產品上具有比別國高的勞動生產率,該國在這一產品上就具有絕對優勢。(2)用生產成本,即用生產一單位產品所需的要素(勞動)數量來衡量。如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中,一國單位產量所需的要素(勞動)投入低于另一國,該國在這一產品上就具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的衡量有兩種辦法二、相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ComparativeAdvantage]

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提出比較優勢理論,解決了絕對優勢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并非僅僅限于勞動生產率上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勞動生產率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每一個國家都應當集中生產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自己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相對優勢的衡量辦法(1)相對勞動生產率——不同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或兩種不同產品的人均產量之比。(2)相對成本——一種產品單位要素投入與另一產品單位要素投入的比率。三、要素稟賦理論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1879-1959年)在其1919年發表的論文《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解釋李嘉圖理論中兩國比較成本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國家之間的比較優勢是由什么決定的。他認為,如果假定兩國的生產技術完全相同,則兩國要素稟賦的不同成為使兩國之間比較成本存在差異,從而有必要進行貿易的決定因素。赫克歇爾的學生俄林(1899—1979年)在此基礎上于20世紀30年代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后來,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進一步推導出這一理論的數學條件。四、規模經濟理論規模經濟(EconomicsofScale)——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其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效果。反之,則是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csofScale)。規模經濟是指由生產規模的擴大而產生單個企業的生產效率的顯著改進或生產成本的大幅節約,它是規模報酬遞增結果的貨幣表現。規模經濟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一個基礎出口使產品的需求增加,行業規模擴大;外部規模經濟使行業平均成本降隨行業的規模擴大而降低,從而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產生了出口的動力。如中國的玩具制造業。美國不生產數碼產品而從日本進口,日本不生產飛機而從美國進口。五、產品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說明一種新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其比較優勢會在不同類型的國家之間轉移,從而導致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進出口國的換位。一個新產品的技術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新產品階段,成熟階段,標準化階段。新產品階段在第一階段,技術尚處于發明創新階段,所需的主要資源是發達的科學知識和大量的研究經費,新產品實際上是一種科技知識密集型產品,而只有少數科學研究發達的國家才擁有這些資源,從而擁有新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因此,新產品往往首先出現在少數發達工業國家。即技術創新的國家首先出口。

成熟階段當第二階段技術成熟以後,大量生產成為主要目標。這時所需資源是機器設備和先進的勞動技能。產品從知識密集型變成技能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資本和熟練工人充裕的國家開始擁有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并逐漸取代發明國而成為主要生產和出口國。

標準化階段到了第三階段,一方面,產品的技術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生產技術已經被設計到機器或生產裝配線中了,生產過程已經標準化了,操作也變得簡單了。另一方面,生產該產品的機器本身也成為標準化的產品而變得比較便宜。因此,到了這一階段,技術和資本也逐漸失去了重要性,而勞動力成本則成為決定產品是否有比較優勢的主要因素。此時,原來的發明國既喪失了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又缺乏生產要素配置上的比較優勢,不得不開始進口,而發展中國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呈現出不可比擬的比較優勢。

六、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一)行業內貿易量大大增加(二)產業領先地位不斷轉移(三)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

第二節貿易保護主義理論與政策一、重商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二、古典經濟學與貿易自由主義三、李斯特的保護幼稚產業理論四、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五、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一、重商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

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重商主義[Mercantilism]認為金銀是財富的唯一存在形式,一國出口商品財富就會增加,進口商品則財富會減少,因而主張在對外貿易中“只出不進”或“多出少進”。這就是最早的貿易保護主義[TradeProtectionism]。二、古典經濟學與貿易自由主義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國際貿易觀念受到古典經濟學派“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思想的挑戰。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說明了進行國際貿易對雙方的好處。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進一步論證了國際貿易的好處和貿易自由的必要性,為貿易自由主義[TradeLiberalism]奠定了理論基礎。三、李斯特的保護幼稚產業理論當自由貿易理論在具有相對優勢的英國發展起來的同時,新的保護貿易理論在具有相對劣勢的美國和德國也開始興起。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だ钏固兀?789-1846年)提出保護幼稚產業的理論。李斯特認為發展一國的生產力比通過相對優勢獲得貿易利益更為重要:“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這一理論成為現代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理論依據。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之間的沖突的實質是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四、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凱恩斯主義對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提出質疑,認為國家有必要對經濟進行必要的干預,這種干預不僅包括對國內經濟的干預,也包括對進出口貿易進行干預。凱恩斯本人對重商主義進行了重新評價,認為其國家應保持貿易順差的基本思想是正確的。也正因為如此,凱恩斯主義的對外貿易觀點和主張被人稱之為“新重商主義”。

在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中,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是由總需求所決定的,而總需求由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凈出口[X-M]四部分構成,因此,假定一個國家的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不變,如果該國出口超過進口(即凈出口為正值)就意味著對國內產品的總需求增加,反之,如果該國進口超過出口(即凈出口為負值)則意味著對國內產品的總需求減少。也就是說,貿易順差可以增加本國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貿易逆差則會降低本國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五、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關稅壁壘[TariffWall]非關稅壁壘[Non-TariffWall]①進口配額制②許可證制度③外匯管制④歧視性政府采購政策⑤技術、衛生、安全等方面的歧視性標準等鼓勵出口與其他政策①出口補貼②商品傾銷③外匯傾銷和出口管制等第三節國際收支一、國際收支平衡表

(一)國際收支國際收支(BalanceofPayments)

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所進行的全部經濟交易活動。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概念。居民與非居民的區別①凡是在某個國家(或地區)居住期滿一年和一年以上的個人,不論其國籍如何,都是這個國家的居民。但外國的外交使節、駐外軍事人員等除外;②凡是在一個國家領土上從事經營活動的企業,不管是公有還是私有,也不管是本國的還是外國,或者是本國與外國合資、合作的,都是這個國家的居民;③一個企業的國外子公司是其所在國的居民,而是其母公司所在國的非居民;④一個國家坐落在別國領土上的使領館、軍事機構和其他的政府駐外機構,都是這個國家的居民;⑤國際性機構如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居民,而是所有國家的非居民。

(二)國際收支平衡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又稱國際收支表、國際收支平衡帳戶或國際收支帳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項目⑴經常帳戶

商品、勞務、轉移支付⑵資本帳戶

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短期資本⑶儲備資產變動帳戶

黃金、外匯⑷差錯與遺漏國際收支平衡表

[單位:億美元]項目貸方(+)借方(–)差額A.經常性項目⒈商品出進口600500﹢100⒉勞務進出口10075﹢25⒊轉移支付25100﹣75

經常項目平衡﹢50B.資本項目⒋直接投資3060﹣30⒌證券投資4020﹢20⒍短期投資30150﹣120

資本項目平衡﹣130C.儲備資產項目⒎黃金儲備凈額30﹢30⒏外匯儲備凈額60﹢60

官方結算項目平衡﹢90

9.誤差與遺漏10﹣10二、國際收支失衡

(一)國際收支的的失衡

1.國際收支失衡的含義經常賬戶、金融與資本賬戶的余額出現問題,經常賬戶出現的余額,靠資本與金融賬戶的余額無法平衡掉,不得不動用儲備資產進行調整的現象,即對外經濟出現了必須進行調整的情況。

2.國際收支失衡的類型臨時性國際收支失衡;周期性國際收支失衡;貨幣性國際收支失衡;結構性國際收支失衡;投資環境性國際收支失衡。

3.國際收支失衡對經濟的影響三、國際收支調節政策(一)貼現政策(二)調整匯率(三)利用國際信貸(四)直接管制(五)國際經濟合作第四節外匯與匯率

一、外匯基本概念

1.外匯(ForeignExchange)定義:

“使一國居民對另一國擁有資金要求權的所有貨幣憑證。外匯是一國與別國清算交易的主要手段?!敝袊锻鈪R管理暫行條例》第二條規定:外匯是指:①外國貨幣,包括鈔票、鑄幣等;②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③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④其他外匯資金與外匯有關的概念本幣[DomesticCurrency];外幣[ForeignCurrency];外匯[ForeignExchange];可兌換性[Convertibility];硬通貨[HardCurrency]:外幣不等于外匯。只有具有可兌換性的、被稱之為硬通貨的外幣才能成為外匯。所以,現在各國一般以美元、日元和歐元等硬通貨作為外匯儲備。二、匯率及其表示方式1.匯率(ExchangeRate)定義:一國貨幣單位用另一國貨幣單位表示的價格。2.兩種標價方式:①直接標價法——以一定數額外幣為標準,折為相應數額本幣表示匯率。絕大多數國家的貨幣采用直接標價法。例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6.8(¥)/1($)。②間接標價法——用一定數額本幣作為標準,折為相應數額外幣表示匯率。世界上只有美元和英鎊采用間接標價法。匯率的升值與貶值

本幣升值[HomeCurrencyAppreciation]——表示用比較少量本幣就能換得一定數量外幣,或者一定數量外幣只能換得較少數額本幣。升值使本國貨幣兌換價值提高,又稱本國貨幣變強了。

本幣貶值[HomeCurrencyDepreciation]——表示需要用較多數額本幣才能換得一定數量外幣,或者一定數量外幣能換得較多數額本幣。貶值使本國貨幣兌換價值下降,因而本國貨幣變弱了。匯率變動的方式法定升值(法定貶值)——政府當局規定和宣布提高(降低)本國貨幣對外幣兌換價值。市場升值(市場貶值)——由于外匯市場供求關系變動造成的某國貨幣對外幣兌換價值上升(下降)。三、匯率制度1.固定匯率制(FixedExchangeRateRegime)——匯率水平在一定時期內固定不變,中央銀行為任何國際收支赤字和盈余提供融資。當代固定匯率制都是采取固定本幣與某一種或某幾種外幣的匯率的辦法,又稱釘住匯率制(peggedexchangeratearrangements),即與釘住對象貨幣保持固定匯率,對其它貨幣則與對象貨幣一齊浮動。目前我國人民幣所采取的就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浮動匯率制(FlexibleorFloatingExchangeRateRegime)——官方不規定匯率,匯率水平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自發決定。浮動匯率制又分自由浮動與管理浮動兩種情況。自由浮動(PerfectFloating)——中央銀行不僅不規定官方匯率,而且不對匯市采取任何干預措施。管理浮動(ManagedFloating)——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通過參與購入和出售外匯影響匯率,試圖使一定時期內匯價在有限程度內波動。四、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①國際收支狀況

本國國際收支順差(逆差)→外國對本國貨幣的需求增加(減少)和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