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高中歷史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高中歷史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高中歷史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高中歷史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高中歷史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1.本課在單元中的地位、課標要求、教學方式簡介本課時為《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的內容。它在本單元中是最后一課。漢在秦完成統一、建立封建中央集權體制的基礎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是對封建制度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根據2017版課標(2020年修訂)的要求是: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漢代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結合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本課將會使用大量文獻與文物史料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培養家國情懷及民族文化認同;本課采用敘述式、問題式及史料實證教學模式。2.教材分析(1)本課主題分析教材的單元標題為《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引言對本課的定位為“秦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根據單元定位和課標規定,本課教學主旨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要通過對兩漢興亡的了解,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為什么要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怎么樣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統治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意義?在落實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2)本課內容分析本課針對統編版教科書第一單元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內容設計,從內容上看,本課上承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下啟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本課共包含四目內容:1.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2.西漢的強盛;3.東漢的興衰;4.兩漢的文化。從縱向上來看,本課涵蓋兩漢四百余年歷史,時間跨度大。從橫向上看,本課內容涉計經濟、政治、軍事及文化等方面,內容龐雜。本課講述西漢與東漢建立到滅亡的全過程,認識兩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特點,使學生明確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的時代特征。另外,每一目內容包含一個學習聚焦,用精煉的語言概括本目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內容的重難點,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3.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在初中對本課已有初步的學習,具備相應的知識基礎。并且,本階段的學生對探究歷史內在的本質、規律較有興趣,因而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但是,高一學生認知水平有限,歷史學習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對于漢代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舉措缺乏深入認識,不能理清治國理念、治國舉措與時代變革的關系,對歷史人物缺乏辯證全面評價的方法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直觀的教學手段,展示豐富的教學材料,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4.教學目標(1)能夠運用秦漢朝疆域圖明確漢代疆域的四至及漢代疆域的擴大(時空觀念);(2)探討文景之治、光武中興的治世局面與兩漢興衰的原因,嘗試總結歷史教訓。能夠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認識兩漢鞏固封建多民族國家統治的意義(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3)使學生了解兩漢創造的璀璨文明成就,激發對中華文明的敬仰之情,涵養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心。(家國情懷)5.教學重難點(1)重點:兩漢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特征;(2)難點:多角度認識兩漢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聯系6.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意圖課程導入材料一: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史記·平淮書》圖一:西漢時期的駟馬安車漢初經過秦末戰亂、楚漢相爭,國家經濟殘破,以至于天子出行的車馬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面對這樣一種情況,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是怎么做的呢?他的后繼者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將國家推向鼎盛,并讓漢朝的國祚綿延400多年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一課,解開歷史的面紗!第一幕漢興:無為而治下的西漢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面對秦末天下殘破的局面,漢初的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后來漢初的幾位帝王亦是如此。一、文景之治材料一:(文帝)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漢書·食貨志》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信息?信息:“三十而稅一”體現出漢文帝時期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促進小農經濟發展,使得國家逐漸從秦末戰亂中恢復。材料二:漢高祖稱帝后,有鑒于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歷經幾代皇帝(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問題設計:什么是“休養生息”政策,其結果如何?同學們進行概括總結。“休養生息”是指西漢初期統治者尊奉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等。文帝、景帝時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二、漢承秦制材料一:“以海內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輔,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漢書·高五王傳贊》材料二(晁)錯為御史大夫,說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史記·吳王濞列傳》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問題?問題:劉邦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分封異姓諸侯王來拱衛漢室。但是有的諸侯王卻“尾大不掉”,以至于抗衡中央。圖二:七國之亂示意圖教師補充:漢景帝時期削減諸侯封地,引發吳、楚等七國的叛亂。但叛亂不得人心,三個月內即被平定。過渡:西漢經過70余年的休整,百姓安居樂業,一改之前秦末殘破之景象。但是,威脅西漢中央集權的因素依然存在。文帝、景帝之后的漢武帝采取了何種舉措,讓西漢走向全盛呢?讓我們走進下一節——西漢的強盛——漢武帝大一統。第二幕漢盛:武帝統治下的西漢一、中央集權教師活動:漢武帝順應時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填寫表格,找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舉措。舉措結果政治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建立中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確立察舉制為新官吏選拔制度選出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對鞏固統治、促進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刺史部,分設刺史,監察區域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和控制任用酷吏整治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不法行為經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國家對物價進行調控對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增加政府收入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確立儒學獨尊的地位,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公園前136年,設五經博士【教師活動】解釋“推恩令”。推恩令: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后分封。【教師活動】講解“內外朝制度”。“中朝”: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外朝”:外朝是指屬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體制。【教師活動】通過材料學習察舉制(武帝)元光元年詔:“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元封五年詔:“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教師活動】根據材料,分析察舉制有何特點?【學生活動】特點:由地方向中央推薦,自下而上;以“孝廉”為標準【教師活動】根據材料,指出漢武帝時刺史的特點。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轄,地位并不高。屬下大夫,待遇也不豐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監察的對象卻遠遠高出自身的地位,以監察二千石的官吏。【學生活動】官卑而權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轄二、漢武帝開拓疆域1、帝國版圖材料一:圖一:秦朝疆域圖圖二:西漢疆域圖小組活動(一):應劭生活在東漢末年,他在《風俗通義》中談到:高祖踐祚(皇位),四海乂(治)安。世宗(劉徹)攘夷辟境,崇演禮學,制度文章,冠于百王矣。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并根據教材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對比秦朝和西漢的疆域,梳理劉徹在“攘夷辟境”方面有哪些貢獻?“攘夷辟境”的貢獻:1.北拒匈奴;2.鑿空西域,開拓“絲綢之路”,促進民族交流;3.治理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4.開拓疆域,奠定現代中國遼闊疆域的初步基礎。張騫通西域圖三:張騫出使西域壁畫(莫高窟壁畫)材料二: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歐洲的通商關系,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張騫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學生活動:評價張騫通西域3、西域都護府材料三:圖片三: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府思考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的意義以及對當今的影響?意義: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當今影響:自漢代開始,新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新疆屬于中國在國際上的鐵證,任何分裂祖國的行為都將被新疆的各族人們所唾棄。教師總結:從漢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我們感受到了一位雄才大略,奮發有為的帝王形象。劉徹在位54年,他的治國策略在讓大漢王朝威名遠播的同時,也讓國家本身傷痕累累。過渡: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謚法解》認為“謚者,行之跡”。威強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克定禍亂曰,以兵征故能定;我們知道漢武帝的謚號是“武”,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謚號中間也有個“武”字,那他有著什么的經歷呢?讓我們繼續開始東漢興衰。第三幕漢衰:危機四伏的兩漢【教師活動】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通過教材學習西漢滅亡的背景。一.王莽政權——西漢滅亡(1)背景: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役沉重,社會動蕩。(2)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3)滅亡: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切實際,激化社會矛盾。②23年,綠林軍擊敗王莽軍隊主力,攻入長安,王葬政權被推翻。【教師活動】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后期的教訓,采取加強集權、發展生產等措施,東漢前期社會出現繁榮景象。通過教材學習光武中興的背景。二.光武中興(1)背景材料一:光武長于民間,頗達情偽,見稼穡艱難,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務用安靜,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宮房無私愛,左右無偏恩。——《后漢書·循吏列傳》①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②劉秀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光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學生活動】(2)措施①政治上: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處貪污腐敗。②經濟上: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牌。③思想上:重視儒學。(3)結果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三、東漢衰亡材料一:材料一能得出什么歷史信息?學生活動:都是少年天子,有的甚至才剛1歲,是東漢中和后期的政權不穩因素之一。【教師講解】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年壽不長。皇帝年少不能親政,太后掌握朝政,實際權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漸長大,不滿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從而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他們各謀私利,相互爭斗,致使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他們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公元184年,張角兄弟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起義最后被鎮壓,但是卻極大地動搖了日漸腐朽的漢朝統治。黃巾之后,各地軍閥自募兵勇,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形成,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請同學們思考,導致東漢走向衰敗的原因有哪些,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回答。生:(1)原因:①政治上: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黨錮之禍: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評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②經濟上: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③農民起義沖擊其統治基礎,豪強勢力、地方長官擁兵自重,軍閥割據。第四幕漢蘊:燦爛輝煌的文化材料一: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讀游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通過材料一的閱讀,結合課本談一談這是個什么樣的書?學生歸納:西漢中期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3000年的歷史,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史記》文字精練,人物刻畫與敘事生動,不虛美、不隱惡,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教師:除了《史記》之外,東漢中期班固撰寫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還有成書于戰國至西漢之間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九章算術》在代數和幾何學上貢獻突出,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課后思考:《史記》的文章傳承至今是否有改動,或者有無疏漏之處?板書設計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一、漢興:無為而治下的西漢“文景之治”漢承秦制二、漢盛:武帝統治下的西漢1.中央集權2.漢武帝開拓疆域三、漢衰:危機四伏的兩漢1.西漢的滅亡2.新朝建立及王莽改制3.“光武中興”4.東漢的衰敗四、漢蘊:燦爛輝煌的文化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的導入來培養學生理解史料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探索興趣。設計意圖:通過向學生展示史料,讓學生了解文景之治西漢統治者實行的政策,鍛煉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自我提取史料關鍵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如:秦末的戰亂與漢初政策的關系。加深學生在學習這一目的印象,并與后面的章節相呼應。設計意圖:通過向學生展示史料,表達劉邦分封諸侯的初衷,同時鍛煉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從材料中總結出當時漢景帝時期諸侯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設計意圖: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不僅是課堂教學,但是課堂教學始終是完成歷史課程目標的基本形式和主陣地,歷史教科書是達成學科教育目的的主要工具。歷史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對教科書內容的感知、理解和運用。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