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揚州中學2023-2024學年度第二學期階段練習高三歷史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約4500年的陶寺古城,擁有宮城、宮殿建筑、高等級墓地、“天文臺”、祭天遺跡等。距今約4300年的陜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內外甕城、巨大墩臺等文化遺存。這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A.社會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B.中華文明呈現統一性特征C.區域經濟文化交流較頻繁D.進入早期國家的形成時期2.《管子·國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強調重農抑商政策的必要性B.征收貨幣地租促進農業發展C.主張通過貨幣政策調節生產D.黃金刀幣是戰國流通的主幣3.西周和春秋時期,“相”為禮賓之官。戰國時期,“(相)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相”的變化反映出A.貴族政治的確立B.君主集權的增強C.選官標準的提高D.等級制度的消亡4.遼太祖立國后“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金世宗令人譯《五經》,“欲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西夏雖以佛教立國,但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從遼、宋、金輸入漢文典籍以滿足閱讀需求。上述現象反映了A.多元一體的格局B.儒學正統秩序的重建C.文化認同的理念D.崇文尚讀風氣的盛行5.明嘉靖年間《祁門縣洪氏祖產規約》分別對“盜砍墳林小柴”的違約者和“捕獲之人”作出“罰銀五分”“責十五板”的處罰和給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獎勵規定。清嘉慶年間祁門環砂村訂立了“養山合墨文約”,在獲得批允后,將所立文約以官府“告示”的形式連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約”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說明明清時期A.儒家思想滲透基層教化B.禮法結合向基層滲透C.鄉約在逐漸與法律合流D.鄉約能維護君主專制6.在中國古代社會,“人丁”系制度性詞匯,具有社會和自然的雙重屬性。下表是清代部分時期“人丁”一詞在《清實錄》中出現次數的統計。據此可以推知出現次數次/年康熙朝雍正朝463.54乾隆朝64嘉慶朝0.40A.社會結構出現根本變革B.傳統經濟內部萌發的新因素受益C.自然經濟解體步伐加速D.人地矛盾激化推動土地制度變革7.1874年,王韜以“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變法以自強”為宗旨創辦《循環日報》,宣傳“天下之治,以民為先”“與眾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張。這表明王韜A.立足國際視角踐行洋務新政B.已經認識到政治變革的重要性C.借助輿論宣傳凝聚革命力量D.仍未突破傳統民本思想的束縛8.1916年,成都警察局發布了新的規章。根據要求,在夏秋兩季茶館演戲必須在晚上10點前結束,春冬兩季則在晚9點收臺;規定演員在舞臺上不得有任何不適當的言論和行為。茶館的規模也相應受到限制,未經許可茶館不能隨意增加座位。這體現A.城市管理職能的擴張B.城市化進程的加快C.城市娛樂方式多樣化D.娛樂業管理專業化9.下表為1950—1957年我國農業合作化的發展演變情況(單位%)。據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成分年份參加互助組、合作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比重40.039.560.364.996.397.5其中:生產互助組39.939.358.350.7——初級合作社 0.10.22.08.5高級合作社 87.896.2A.農村土地政策的演變具有漸進性B.本質是農民私有土地的聯合使用C.土地改革與農業合作化齊頭并進D.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10.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鄉村都市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農民不離本土,變農村為微小城市或準城市,其趨向則是連成規模,成為正式都市或者成為某個城市的部分。這里居民生活的條件、方式已與多數城市居民相同,其物質消費可以用超前、豐裕來形容。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農民增收B.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帶動勞動力轉移D.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11.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為了保證公平交易,人們會用黃金、白銀或者黃銅來衡量交易物品的商業價值,但不用其直接交換,而是衡量后進行物物交換,且此現象還很普遍。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埃及A.借貸形式日益普遍B.金屬貨幣開始出現C.契約意識逐漸增強D.商業發展水平有限12.英國馬歇爾伯爵的肯尼特莊園,1270—1271年度總收入為69英鎊,而出售產品的收入占了53英鎊,近80%,這些產品全是谷物、羊毛等農牧產品。這些剩余產品大量出售,為領主換取手工業品和奢侈品提供了條件。上述現象A.表明資本主義萌芽已產生B.促進了英國封建制度的形成C.有利于中世紀城市的發展D.受到了早期圈地運動的影響13.19世紀70年代,德國學者杜林宣布改信社會主義,自詡為社會主義的“行家”,提出了“一切經濟現象都應該由政治原因來解釋,即由暴力來解釋”的觀點。對此,恩格斯攢文指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經濟條件。恩格斯此舉A.立足于帝國主義時代B.推動了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C.捍衛了科學社會主義D.豐富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14.從歐洲傳入被壓迫國家和地區的民族主義是以民族文化認同和發展為核心的,這使得被壓迫民族發動起義時,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進事物,從而阻礙了西方現代化模式對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運動客觀上A.維護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B.鏟除了落后地區的封建勢力C.阻礙了新興國家的近代化D.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15.1952年,蘇聯某集體農莊的統計數據顯示:生產1公擔馬鈴薯的成本是40盧布,而它的收購價格僅為3盧布。1952—1953年,生產谷物、牛肉、豬肉和牛奶都是賠本的,而這種現象在蘇聯各地的集體農莊是“普遍存在的”。這反映出當時的蘇聯A.農業領域改革勢在必行B.受制于西方的經濟封鎖C.實行余糧收集制導致糧食緊缺D.發展重工業滯后了農業機械化16.據調查,在肯尼迪政府時期(1961—1963年)有大約70%的美國民眾贊同增加軍費,而尼克松就職之初(1969年這一數字還不到10%。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滯脹危機的加劇B.美蘇均勢的結束C.國際局勢的緩和D.越南戰爭的影響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計52分。17.(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國從11世紀“城市興起”至18世紀工業革命的7個世紀間,勞動力轉移進程緩慢,城市化和工業化成果不及工業革命后一個世紀的成就。在封建農奴制下,農奴沒有人身自由、遷徙權利和婚姻自由,也沒有擇業權利,農奴大部分時間須為領主服勞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進行農業勞動,不能自由從事莊園手工業等其他生產活動。大多數農奴基本上被固定在份地或領主自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盡管英國中世紀也出現城市興起,不過當時的城市人口和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員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并未完全脫離農業生產,許多市民仍然在城市邊耕種一小塊地,還要向領主交納繼承稅和承擔一定的勞役。可見,這是一種低水平的城市化,同低水平的農業生產力相適應的。在工業革命以前,土地在人們心目中不僅是一種生活生產資料,還具有某種社會和文化的象征意義,每一塊土地都記載著家族的歷史,印有家族的名字。擁有土地是社會地位的象征,符合封建農本社會正統觀念。——摘編自谷延方《前工業化時期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的制約因素》材料二統計資料表明,新中國成立頭3年間,有300余萬農民進城就業,占同期城市就業人數的30%。1957年至1960年糧食產量下降了24.4%。于是,1960年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縮短基本建設戰線,實行企業的關停并轉,精減大批城鎮職工返回農村,實行“逆向轉移”。從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中,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鄉鎮企業發展為主渠道的這次轉移過程中,呈現出自發轉移的特征。2002年中共中央2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對進城農民要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并要求各地認真清理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亂收費,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健全進城務工勞動力的勞動合同管理,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摘編自蘭榮祿《新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歷史軌跡與現實走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11~18世紀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6(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征及作用。(7分)18.(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受歐洲歷史傳統文化的影響,19世紀下半葉德國誕生了近代醫療保險體制,1883年德國首相俾斯麥頒布實施了《疾病保險法》,針對疾病的保險,涉及醫療費用的支付和疾病造成收入損失的補償,主要由雇主、雇員和政府三方負責籌資,以雇主和雇員繳納為主,政府酌情補貼。二戰后,聯邦德國政府確定了以新經濟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政策,根據其歷史傳統確立了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模式。重新啟用醫療保險基金的自我管理模式,又把法定醫療保險體系的管理責任交還給被保險人及其雇主。20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醫療保險的范疇和覆蓋人群的范圍不斷擴大,德國公民幾乎全部被社會保障體系覆蓋,但法定醫保基金的花費也隨之大幅增加。20世紀80年代末之前德國醫保體制改革仍未走出俾斯麥模式的窠臼。——摘編自何勤華等《法律文明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德國醫療保險體制發展的因素并概括德國醫保體(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二戰后聯邦德國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6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蚌埠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況道路命名由來及舉例20世紀二三十年代1929年,由蚌埠市政籌備處對城市道路系統,提出要求達到交通、衛生、觀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日軍在蚌埠地區設南、東、西三個崗口,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南崗一路、南崗二路、南崗三路、南崗四路的由來。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1966年9月,蚌埠市委更改蚌埠道路街巷名稱。紅旗路、東風路、躍進路、大寨路、紅光路、長青路、向陽巷、解放路、大慶路等由此誕生。改革開放至今1981年蚌埠市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全市的道路、巷里、橋梁、居住地進行命名、更名。涂山路、朝陽路、青年街、長征路、國強路等177條路、街、巷、居民區進行了命名和更名。——據《蚌埠市志》等依據材料,自擬論題,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香港在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后,英國人逐漸把包括西餐在內的生活方式引入香港,由于西餐的價格很高,只有西方人和上層社會的人才能消費得起。二戰后,尤其是70年代跨國公司進入香港,工商業起飛,改變了港人生活方式,帶動了餐飲業的繁榮,一種小吃店——冰室也相繼興起。起初冰室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三明治、奶油西多士、菠蘿油、蛋撻等西式飲食,繼而傳統的廣式小點、港式小炒,后來更是發展到晚飯小菜,與西菜館和餐廳模式結合,最終演變成茶餐廳。茶餐廳無論在街坊鬧市、公屋村落、豪華商場都能找到。其布局設計不強調私密性,門面通透,街上的人可以直接看到它的內部。卡座通常沿著墻的兩邊排成行,方形和長方形的桌子在中間,桌面上通常有一塊玻璃,壓著菜單。用于裝咖啡或奶茶的是厚實的陶瓷杯,厚杯子有利于“絲襪奶茶”的溫度保持更長的時間。盤子相當簡單。香港人極少未光顧過茶餐廳,在同一張飯桌上提供了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群的需求又能讓其消費得起的食品。一般早上7時開門到深夜11時才關門,近年更有24小時經營。目前,港式茶餐廳在全國各地,有著眾多的門店。如“太哼冰室”,能做到1年之內在全國遍地開花,將香港餐飲文化,還有味道延續。另外,近年美國、加拿大華人聚居的大城市,“港式茶餐廳”亦大行其道。——摘編自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會知識培訓
- 腹腔鏡子宮切除護理配合
- 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五單元 定量研究化學反應 第二節 化學反應的表示教學設計 魯教版
- 餐巾折花培訓方案
- 2024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檔案館招聘3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六年級上冊心理健康教育教案-5插上創造的翅膀|遼大版
- 船舶預防火災培訓
- 動火作業安全培訓課件
-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教學設計1
- 雙重預防體系練習試卷附答案(一)
- 《民航飛機航電設備故障檢測與診斷》全套教學課件
- 2024年廣東公需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試題及答案
-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19904
- 防極端天氣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 2025湖北隨州國資本投資運營集團限公司人員招聘27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2024年四川煙草商業系統招聘考試真題
- 2025年許昌電氣職業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附答案
- 工廠能源知識培訓課件
- 患者隱私保護培訓課件
- 2025年洛陽科技職業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及答案(歷年真題)
- (一模)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一次調研考試 政治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