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歷史- 材料分析題考點總結_第1頁
7下歷史- 材料分析題考點總結_第2頁
7下歷史- 材料分析題考點總結_第3頁
7下歷史- 材料分析題考點總結_第4頁
7下歷史- 材料分析題考點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七年級下冊歷史材料分析題考點第一部分考點一考點一隋朝大運河材料一: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⑵為什么要開通此河?它的開通有什么歷史作用?答:原因: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作用: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與發展。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別是哪四段?(5)這條河具有怎樣的地位?今天我們如何評價這條河?2考點二: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考點二:唐太宗與“貞觀之治”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答:唐太宗(李世民)(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他認識到什么問題?他說這些話的意圖是什問題:說明他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意圖:吸取教訓,調整統治政策,緩和階級矛盾。(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樣的民族政策?這種政策具體體現是什么?金城公主出嫁吐蕃。(4)材料三中的鏡子是誰?他重用的人才還有哪些?答:鏡子:魏征;還有:房玄齡和杜如晦。治方面的原因。3考點三:科舉制考點三:科舉制武度?中國什么時候正式形成?唐朝時最重要的考試科目有哪些?科。(2)舉例說明唐朝完善這一制度的措施至少兩例)武舉;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3)材料二告訴我們什么信息?答: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4)科舉制發展到明朝出現了什么變化?根據材料三,說說這一變化有何影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4(5)以上兩種考試制度共同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共同考試內容?(6)根據以上材料,說說中國古代教育制度有什么發展趨勢?答:考試不斷標準化、規范化,但對人們的思考點四: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一片精誠照太清。唐風洋溢奈良城。(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鑒真在中外交往中的貢獻。視為藝術明珠。(3)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誰?當時的帝王又是誰?他的出發地和目的地分別是哪(4)材料二中人物根據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什么著作?這部書有何價值?答:著作:《大唐西域記》5(5)材料中的兩個人都具有怎樣的優秀品質?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力。啟示:任何理想的實現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要吃苦,要有耐心和恒心。(6)兩人的事跡反映了唐朝對外交流的什么特點?說明此時中國實行怎樣的對答:對外開放,雙向交流,海陸并舉,兼收并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键c五:考點五:四大發明材料一: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韓非子.有度》初次州可談》生死系矣。”—南宋趙汝適《諸蕃志》答:材料一:我國在戰國時期就發明了指南儀器--司南;材料三:南宋時,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2)指南針是經何人之手傳入歐洲的?有什么重要影響?6考點六:考點六:經濟重心的南移外貿易興盛。答: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②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④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2)宋代手工業取得了巨大進步,請你舉出手工業發展的領域有哪些3分)答:絲織業,棉紡織業發達;制瓷業繁榮;造船業非常發達。(3)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哪里?宋代專門負責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什么2分)7(4)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日趨繁榮,大城市中出現的歷了哪幾個階段?并簡述各個階段的特點。第二階段西晉到隋唐五代,特點:南方經濟得到發展,并開始超過北方,經第三階段北宋到南宋,特點: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并不斷鞏固和發展。(4)請說出兩宋時期南方農業發展的表現。擴大到長江流域⑤江南丘陵新辟許多茶園。人口(戶)8247068519.8%998578580.2%43.2%56.8%62.9%662429637.1%(1)歷史上稱材料二中的“全盛日”是什么?杜甫被后人稱為什么?(2)材料三說明了什么歷史現象?該現象最終完成于什么時候?為什么會出原因: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②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③北方人方人民的共同努力。答:蘇:蘇州,原因:蘇州和湖州在宋朝成為重要的糧倉。(4)由材料一,看北宋時期南北方人口數發生了什么變化?答:北宋時期南方人口數遠遠超過北方。9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以為私記?!雹乓陨蟽蓜t材料中的貨幣分別叫什么?⑵材料一中的貨幣具有怎樣的地位?最早出現在什么地區?⑶這些貨幣的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它們的出現說明了什么?有什么意義?說明:宋代商業的繁榮。意義: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發展。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材料,注意資料中問題的黑體關鍵字及答案,必須背一背)——《汴河懷古》—《貞觀政要》答:①李世民、趙匡胤②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是統一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局面。⑶材料三中的皇帝在位時除了魏征以外還有哪兩位重臣,被稱為?⑷材料三中的皇帝采用了怎樣的統治措施?⑸材料三中的皇帝統治時期被稱為?⑹他在位期間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事例是?答:文成公主入藏。2.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誰能載舟,亦能覆舟.材料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如一.材料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他認識到什么問題?答: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載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他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樣的民族政策?這種政策具體體現是什么?答:反映了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這種政策具體體現是:在北方各族尊奉他⑷材料三中的鏡子是誰?他重用的人才還有哪些?答:鏡子指魏征,他重用的人才還有房玄齡,杜如晦.3、材料一:貞觀之風,一朝復振。──《舊唐書?玄宗下》安于逸樂,漸遠端士,而近小人。──《舊唐書?憲宗下》⑴材料一反映的是唐玄宗統治的哪一時期?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統治稱為③注意節約(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表示不再用奢侈品④重視農⑶請寫出材料二中,與材料一有因果關系的語句。符合題意即可)之內,城廂內外均可沿門叫賣,商品可以在白天、答:唐朝的都城長安。)?大都市。至少舉出兩件精美物品并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答:①唐三彩:造型美觀,釉色絢麗,是世界工藝的珍品;②越窯的青瓷:⑷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東京怎樣的經濟景象?答:商業繁榮(經濟繁榮)。⑸材料二的經濟景象對市民的娛樂生活有何影響?舉一例說明。⑴材料一、二的話是誰說的?請分別說明他是答:①唐太宗②重視科舉,擴充國學③文成公主入吐蕃。⑵讀材料二說出民族關系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統治者的重視和恰當的民族政策。答:①武則天時期的“政啟開元,治宏貞觀”②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⑷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請你概括出三條唐朝繁盛的原因。拔了大量人才(或統治者大都重用人才)④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關系友好⑤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友好往來。答:①隋朝,唐朝,清朝②明經科和進士科。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⑶科舉制的影響?⑷唐朝的用人制度對今天我國科教興國戰略有何啟示?人員,提高政府部門的效能,賦予社會以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材料二宋代時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時海外貿易興盛,政府在主要三個國家?請你任選其中的一個國家,用史實說明中外的友好交往。答:⑴三個國家分別是①天竺②新羅③日本②新羅:派遣使者和留學生到唐學習中國文化(仿唐制建政治制度、(2)材料二反映出外貿所得在宋代的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政治經濟中心南移;造船業發達;指南針的應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阻礙及戰亂。遼金元960年忽必烈大都(今北京)財富主要來自東南地區。⑵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格局呈現怎樣的變化趨勢?這種趨勢從什么時候開始,最終又在什么時候完成?答:①經濟重心逐漸南移。②從唐朝中后期后完成。⑶說明促使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答:①自然條件優越②北方人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治者重視農業發展。⑷你認為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的過程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答: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發展生產。②積極引進技術和人③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⑴唐朝的繁盛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請寫出唐朝走向全盛的三個時期。⑵唐朝時期為提高農業產量改進的生產工具有哪兩項?兩宋時期為提高糧食產答:①曲轅犁、筒車②占城稻。⑷元世祖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有哪些?具備哪些因素?談談你的認識。答: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政策的支持,科學技術及自然條件等。采取有效的措施鞏固國家。⑴結束東漢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統一全國是哪一⑵唐朝時期的前幾位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共同的地方在哪里?唐朝統治者實行什么樣的民族政策?⑶和兩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主要有那幾個?它們與兩宋的關系呈現出什么特點?⑷元朝為鞏固統治建立了什么制度?當時在中央設立的機構是什么?地方設立的機構是什么?山東屬于?哪里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答:①行省制度②中書?、坌兄袝、苤袝、菸鞑?。12.材料:"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問題:⑴這是誰的詩?⑵反映了什么節日,有什么習俗?答:春節;習俗有:祭祀祖先,掛年畫,貼桃符,喝屠蘇酒,守歲,燃放鞭炮,穿新衣,拜年⑶宋代時還有什么傳統節日答: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⑷今天的春節在宋代的時被稱為什么?問題:⑴這是誰的詩句?它有什么英雄事跡?答:文天祥,他被元軍俘虜后仍然堅貞不屈,拒絕投降⑵詩的意思是什么?答: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要名垂青史.⑶我們要學習他什么樣的精神?答: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的高尚氣節.2.3.(2)圖三的地方管理制度的職能有哪些?它的確立又有何意義?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等。4.的?建省。要歷史作用。(2觀察材料二中的圖片,說出與圖片有關的唐朝對外交往的史實。這反映出唐朝實行的是怎樣的對外政策?——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3根據材料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