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高二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高二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高二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高二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8小題,2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五石之瓠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節選自《莊子·逍遙游》)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樹:種植B.非不呺然大也然:……的樣子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固:固執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賣10.莊子講述“不龜手之藥”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11.莊子通過“不龜手之藥”的故事說明了哪些道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于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愿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于齊。齊湣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齊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十九年,楚懷王發病,薨于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王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愿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楚王患之,乃復與秦和親。(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有刪改)12.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王與太子俱困A于諸侯B而今又倍王C命D而立E其庶子F不宜G乃詐H赴于齊。13.下列對文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婚姻,指兒女親家,與《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中的“婚姻”同義。B.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與現在所說“見諒”中的“見”用法一樣。C.相與,文中指一起,與《過秦論》“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中的“相與”詞義不同。D.市,文中指做交易,與《齊桓晉文之事》“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中的“市”詞義不同。1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人攻打楚國奪取了八座城池,秦王寫信給楚懷王,并希望會面;楚懷王接信后,陷入去與不去的矛盾中。B.對于楚懷王是否前去秦國,昭睢與子蘭態度不同,但楚懷王最后聽取子蘭的意見去了秦國,結果被扣留。C.楚懷王從秦國逃跑,被秦封鎖了回楚國的路,逃到趙國卻不被接納,于是投奔魏國,最后在魏國被秦人抓回。D.楚懷王最終在秦國生病去世,秦人將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非常哀傷,諸侯國也由此不再尊重秦國。15.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2)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16.對于怎樣處理楚國太子,齊國臣子提出哪些不同意見?結果如何?福建省龍巖市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高二教學質量檢查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文本一哀公問政。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節選自《中庸》第二十章)文本二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①。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脩者也。見不脩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脩矣。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捍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設壯日盛②。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疆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徧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脩者,其后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節選自《墨子·修身》)注釋:①[豐末]枝葉繁茂。②[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設壯日盛]做事能力日益加強,志向日益堅定,事業日益興盛。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接之A肌膚B華發C隳顛D而猶E弗舍者F其唯G圣人乎!10.下列對文中如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與《屈原列傳》中“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的“治”意思相同。B.“庶民”指民眾、平民。古代百姓的別稱常見的有布衣、白丁、白身、氓隸、黔首、蒼生、黎氓等。C.“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的“昆弟”指兄和弟,常用來比喻關系親密如兄弟般友好,與“從弟”意思相同。D.“見毀”中的“見”用在動詞前,表被動,與后文“見廉”“見義”“見愛”“見哀”中的“見”的意義用法一樣。11.下列對上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孔子指出,治理政事的方法不僅要樹立仁愛之心,更要獲得賢臣,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德行。B.孔子認為,只有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才能夠知道如何治理別人,進而知道怎樣去治理天下。C.墨子不僅認識到修身是人們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闡述了修身對于他人具有的影響作用。D.墨子強調了“志”和“言”兩者之間的重要性。他認為內在品質不能牢固確立,結局必定危險。12.把下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守道不篤,徧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13.兩則材料都強調了“修身”,但實現的途徑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福建省廈門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3.(2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節選自《<老子>四章》)

材料二: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叉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遞自投汨羅以死。

(節選自《屈原列傳》)材料三:

圣賢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跡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豈固欲為此不同哉?蓋時不同,則言行不得無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時不同而固欲為之同,則是所同者跡也,所不同者道也。跡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則其為小人也孰御哉?

世之士不知道不可一跡也久矣。圣賢之宗于道,猶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嘗同也;至其宗于海則同矣。圣賢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嘗同也;至其宗于道,則同矣。故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圣賢因時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節選自王安石《祿隱》)(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事,指做事,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的“從事”詞義不同。

B.蒙,指蒙受,與《蘇武傳》“雖蒙斧鉞湯鑊”的“蒙”詞義相同。

C.不必,文中指不一定,與現在所說的“你不必焦慮”的“不必”并不一樣。

D.固,指固執,與《過秦論》中“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的“固”詞義相同。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用法和意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連詞,表目的,與《大學之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以”用法相同。

B.而,連詞,表轉折,與《五石之瓠》“吾為其無用而掊之”的“而”意義不同。

C.為,助詞,表疑問語氣,與《蘇武傳》“子卿尚復誰為乎”的“為”用法不同。

D.之,助詞,與《<論語>十二章》“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通過列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三個現象,闡釋人們做事經常功敗垂成的原因,表現了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經驗展開哲理思辨。

B.屈原被放逐后,心灰意冷,開始放浪形骸,在與漁父的對話中,他陳述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同時堅定地表達了正道直行的人生選擇。

C.王安石認為越是圣賢就越不會系累于跡,就越能通權達變,這與他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反對墨守成規,堅持推動變法的思想相呼應。

D.王安石巧設譬喻,用水和海的關系闡明“跡”和“道”的關系,這與孟子用“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論擴充四端的說理方法相似。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②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③圣賢因時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5)面對將要投江的屈原,老子會如何勸說?王安石又會如何勸說?請結合材料,列出老子或王安石勸說的要點。福建省莆田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題。材料一:初,始皇尊寵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將,蒙毅常居中參謀議,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趙高者,始皇舉以為中車府令,使教胡亥決獄,胡亥幸之。趙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當高法應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復其官。趙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說胡亥請詐以始皇命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胡亥然其計。趙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乃見丞相斯曰:“上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高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里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愿君審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扶蘇,數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數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扶蘇發書,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復請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謂蒙恬曰:“父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屬吏,系諸陽周。更置李斯舍人為護軍,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會蒙毅為始皇出禱山川,還至。趙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毅諫以為不可;不若誅之!”乃系諸代。太子胡亥襲位,二世欲誅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嬰諫曰:“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勝,卒皆亡國。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陛下欲一旦棄去之。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離也!”二世弗聽,遂殺蒙毅及內史恬。(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豪杰亡秦》)材料二: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節選自賈誼《過秦論》)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趙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說D胡亥E請詐以始皇命F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然,指對,正確;與“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的“然”意思不同。B.發,指打開;與“恐前語發”的“發”意思不同。C.裨將:裨,此處讀pí,本指祭祀時穿的次等禮服,引申為副的。裨將即副將。D.敲撲:行刑用的棍杖,長的叫“敲”,短的叫“撲”,這里指嚴酷的刑罰。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寵信,都在朝中擔任重要職位,其他朝臣都不敢與他們一爭高下,受寵于胡亥的趙高有罪也交給蒙毅處置。B.趙高見到李斯,說皇帝把定太子的詔書和符璽都賜給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訴天下即可,而李斯卻認為這是亡國之論。C.扶蘇自殺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來。胡亥本想釋放蒙恬,聽趙高幾句讒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來。D.子嬰勸諫胡亥不能殺蒙氏兄弟,認為殺掉忠臣而重用節操品行不端的人,對內會失去群臣信任,對外會消解將士的斗志。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毅當高法應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復其官。(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14.趙高從哪幾個方面說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陰謀,請簡要說明。(3分)(二)課內文言文(本題共3小題,11分)15.下列句子的句式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A.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B.舉賢以自佐C.子卿尚復誰為乎D.而告以成功1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舉類邇而見義遠舉世混濁而我獨清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為降虜于蠻夷C.幸蒙其賞賜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D.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17.解釋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每小題1分,共5分)(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疾:__________(2)爭寵而心害其能害:__________(3)如惠語以讓單于讓:__________(4)虞常果引張勝引:__________(5)函梁君臣之首函:__________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二語文試卷四、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2-14每題3分,16題每小題4分,共17分)材料一: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野人方將食之于岐山之陽。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于是遍飲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杸②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嘗食馬肉于岐山之陽者三百有余人,畢力為繆公疾斗于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呂氏春秋·仲秋紀第八·愛士》)材料二:齊有北郭騷者,結果罔③,捆蒲葦,織葩屨④,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愿乞所以養母。”晏子之仆謂晏子曰:“此齊國之賢者也,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于利不茍取,于害不茍免。今乞所以養母,是說夫子之義也,必與之。”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粟。有間晏子見疑于齊君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夫子將焉適?”晏子曰:“見疑將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車,太息而嘆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說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焉。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伉⑤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筍而從,造于君庭,求復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齊國必侵矣。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以頭托白晏子也。”因謂其友曰:“盛吾頭于簡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謂觀者曰:“北郭子為國故死,吾將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齊君聞之,大駭,乘驲⑥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騷之以死自己也,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節選自《呂氏春秋·季冬紀第十二·士節》)【注】①服:古代一車駕四馬,居中的兩匹稱“服”,兩邊的稱“sy(cān)”。②投(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獸的網。罔:同“網”。④葩屢(fèijù):麻鞋。⑤伉(kàng):當,承擔。⑥驲(rì):古代驛站專用的車。12.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有間A晏子B見疑C于齊D君E出F奔G過北H郭騷之門而辭。1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行德愛人”的“愛”與《過秦論》中的“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愛”意思不相同。B.“見疑將出奔”的“見”與《屈原列傳》中的“信而見疑”的“見”意思不相同。C.“嘗乞所以養母焉”的“所以”與《伶官傳序》中的“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所以”意思不相同。D.“請而反之”的“反”的用法與《屈原列傳》中的“人窮則反本”的“反”用法不相同。1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秦穆公的馬被山野農夫吃掉,他不但沒有責怪,還給了他們酒喝,顯示出秦穆公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后來在秦穆公遭受危難之際正是這一群山野農夫救了他。B.北郭騷生活貧困,不足以奉養母親,他上門求助晏子。晏子聽從了仆人的建議,贈與北郭騷糧食與金錢,但北郭騷只取了糧食,謝絕了金錢,表現了他不貪圖錢財的美德。C.當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國外時,北郭騷跟晏子說“奉養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擔他的危難”,于是,他就挺身而出,決心以死為晏子洗清冤誣。D.這兩則材料都有受恩、報恩之意,前者是山野農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騷受晏子之恩。但兩則材料的側重點不一樣,前者重在講施恩者,后者重在講報恩者。15.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于是遍飲而去。(2)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于利不茍取,于害不茍免。文言文閱讀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8小題,2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五石之瓠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節選自《莊子·逍遙游》)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樹:種植B.非不呺然大也然:……的樣子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固:固執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賣10.莊子講述“不龜手之藥”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11.莊子通過“不龜手之藥”的故事說明了哪些道理?【答案】9.C10.莊子講述不龜手之藥的故事是為了說明同一個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證明自己的學說大有用處,只是惠子不能通曉領悟。11.①萬物皆有所用,同樣一件東西,由于人們的眼光和見識不一樣,它所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②說明事物大有大的用處,小有小的用途,關鍵在于必須善用不同的事物。③要善于轉換視角,獨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就能超越他人,發現事物不一樣的價值。【解析】【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固:實在,確實。句意: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A.句意: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B.句意: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D.句意: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故選C。【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力。莊子用“不龜手之藥”的事例,表明上是在說“宋人”只能用它來“鬻技百金”;而“客”卻憑借它“大敗越人”,被吳王“裂地而封”。是在說明相同的事物,使用的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卻相差很大。莊子用“不龜手之藥”的事例,意在證明自己的學說大而有用,說明使用方法不同,結果也會不同。批評惠子不能通曉領悟,不能看到事物的“大用”。【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概括文章觀點的能力。同樣的“不龜手之藥”,“宋人”用它來“鬻技百金”;“客”卻憑借它“大敗越人”,被吳王“裂地而封”。同樣的“五石之瓠”,惠子認為它“瓠落無所容”“掊之”;而莊子認為可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可知,萬物皆有所用,同樣一件東西,由于人們的眼光和見識不同,它所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沒有大小和好壞之分,無論是“不龜手之藥”,還是“五石之瓠”,都有它們自己的獨特用處,如何才能發揮事物的作用,關鍵在于使用的人如何去使用它。一個人智量大,就能把一個不相干的小事情用來“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智慧境界不夠,即使再高明的東西,到了他手里也會沒有用,關鍵在于要善于使用不同的事物。“不龜手之藥”,宋人可以被吳王“裂地而封”,“五石之瓠”,莊子可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兩人都獨具只眼,看到了事物與眾不同的獨特價值。說明面對普通的事物,我們也要能夠轉變角度,突破思維定勢,從新奇的角度去認識平常的事件,從另一個角度發現其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價值和意義,就可以發現事物不一樣的價值。參考譯文: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贈送我大葫蘆的種子,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它太堅固而無法舉起來。把它剖開做瓢,卻因太大而沒有適于它容納的東西。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么用處而砸爛了它。”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善于調制不皸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游客聽說了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游客得到藥方,來取悅吳王。越國發兵入侵吳國,吳王派他統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能使手不皸裂,藥方是同樣的,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現在你有可容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呢?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于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愿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于齊。齊湣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齊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十九年,楚懷王發病,薨于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王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愿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楚王患之,乃復與秦和親。(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有刪改)12.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王與太子俱困A于諸侯B而今又倍王C命D而立E其庶子F不宜G乃詐H赴于齊。13.下列對文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婚姻,指兒女親家,與《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中的“婚姻”同義。B.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與現在所說“見諒”中的“見”用法一樣。C.相與,文中指一起,與《過秦論》“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中的“相與”詞義不同。D.市,文中指做交易,與《齊桓晉文之事》“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中的“市”詞義不同。1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人攻打楚國奪取了八座城池,秦王寫信給楚懷王,并希望會面;楚懷王接信后,陷入去與不去的矛盾中。B.對于楚懷王是否前去秦國,昭睢與子蘭態度不同,但楚懷王最后聽取子蘭的意見去了秦國,結果被扣留。C.楚懷王從秦國逃跑,被秦封鎖了回楚國的路,逃到趙國卻不被接納,于是投奔魏國,最后在魏國被秦人抓回。D.楚懷王最終在秦國生病去世,秦人將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非常哀傷,諸侯國也由此不再尊重秦國。15.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2)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16.對于怎樣處理楚國太子,齊國臣子提出哪些不同意見?結果如何?【答案】12.BFG13.B14.C15.(1)(誰知)太子凌辱殺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離開了,我實在氣憤難忍。(2)楚國背叛了秦國,秦國將率領各國來討伐楚國。16.意見:①有人主張扣留楚國太子來要求楚國割讓淮河以北的土地。如果楚國擁立新王,就與他們的新王做交易。②齊國的丞相主張送楚太子回國,以防楚國另立新王,這樣齊國就空有人質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義的事。結果:齊湣王最后聽取了丞相的意見送楚太子回國。【解析】【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別的諸侯國,現在我們又違背君王的意旨去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于是假稱楚懷王去世,到齊國去迎太子回國。“于諸侯”是“困”的后置狀語,狀語后斷開,即B處;“而”連接“倍王命”和“立其庶子”,結構緊密,中間不能斷開,在“立其庶子”后斷開,即F處;“不宜”前省略主語,主謂結構單獨成句,在謂語“不宜”后斷開,即G處。故選BFG。【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婚姻”,均指兒女親家。句意:相互通婚結為姻親的關系。/劉邦捧上一杯酒向項伯祝酒,約定作兒女親家。B.“用法一樣”錯。“見”,表被動;/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可譯為“我”。句意:想前往又擔心被騙。/原諒我。C.“相與”,一起;/互相。句意:就一起商量說。/(東方六國)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結為一體(來對抗秦國)。D.“市”,交易;/集市。句意:我們就與他們的新王做交易說。/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故選B。【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最后在魏國被秦人抓回”錯。原文為“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意思是楚懷王準備逃往魏國,秦國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國。故選C。【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陵殺”,欺凌殺死;“謝”,道歉;“誠”,確實;“勝”,能夠承受(2)“倍”,背叛;“且”,將;“伐”,討伐。【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意見:①由原文“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可知,有人主張扣留楚國太子來要求楚國割讓淮河以北的土地。如果楚國擁立新王,就與他們的新王做交易。②由原文“齊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可知,齊國的丞相主張送楚太子回國,以防楚國另立新王,這樣齊國就空有人質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義的事。結果:由原文“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可知,齊湣王最后聽取了丞相的意見送楚太子回國。參考譯文:秦人攻打楚國,奪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給楚王說道:“當初我與大王約為兄弟,在黃棘立盟,(您)派太子來(我國)做人質,(彼此)關系非常融洽。(誰知)太子凌辱殺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離開了,我實在氣憤難忍,派兵攻打了您的邊境。現在(我)聽說大王讓太子到齊國充當人質以求和解。我國與楚國相鄰接壤,相互通婚結為姻親的關系。如果今日秦國、楚國不能友好相處,就無法號令別的諸侯。我希望與大王在武關會面,當面相約,結盟后再離開,(這是)我的愿望。”楚懷王憂慮此事,想前往又擔心被騙,想不去又擔心秦國更加憤怒。昭雎說:“秦是虎狼之國,有吞并各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勸懷王去赴約,楚懷王于是到了秦國。秦人把他扣留了下來。楚國的大臣們十分擔憂,就一起商量說:“我們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國不能回來,被用割地要挾,而太子又在齊國充當人質。(假如)齊國、秦國一起算計我們,那么楚國就要滅亡了!”于是打算擁立在國內的王子繼承王位。昭雎說:“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別的諸侯國,現在我們又違背君王的意旨去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于是假稱楚懷王去世,到齊國去迎太子回國。齊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對策,有人建議:“不如扣留太子來要求楚國割讓淮河以北的土地。”齊國的丞相說:“不可。楚國另立新王,這樣我們就空有人質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義的事。”那個主張扣留太子的人說:“不是這樣。如果楚國擁立新王,我們就與他們的新王做交易說:‘讓給我們下東國,我們替您殺太子。不這么做,(我們)將會聯合三國一起立太子為楚王。’”齊湣王最后聽取了丞相的意見送楚太子回國,楚國立太子為楚王。十八年,楚懷王逃跑回楚國。秦國人發現后,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從小路逃到了趙國。(此時)趙主父在代郡,趙國人不敢接納楚懷王。楚懷王準備逃往魏國,秦國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國。十九年,楚懷王生病,死在了秦國,秦人將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非常哀憐他,像是自己的親人死了一樣悲傷。各諸侯因此不再認為秦國有理。秦王送信給楚王,寫道:“楚國背叛了秦國,秦國將率領各國來討伐楚國,希望你整頓好軍隊,我們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王十分恐懼,只好再與秦國修好結親。(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有刪改)福建省龍巖市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高二教學質量檢查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文本一哀公問政。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節選自《中庸》第二十章)文本二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①。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脩者也。見不脩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脩矣。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捍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設壯日盛②。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疆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徧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脩者,其后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節選自《墨子·修身》)注釋:①[豐末]枝葉繁茂。②[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設壯日盛]做事能力日益加強,志向日益堅定,事業日益興盛。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接之A肌膚B華發C隳顛D而猶E弗舍者F其唯G圣人乎!10.下列對文中如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與《屈原列傳》中“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的“治”意思相同。B.“庶民”指民眾、平民。古代百姓的別稱常見的有布衣、白丁、白身、氓隸、黔首、蒼生、黎氓等。C.“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的“昆弟”指兄和弟,常用來比喻關系親密如兄弟般友好,與“從弟”意思相同。D.“見毀”中的“見”用在動詞前,表被動,與后文“見廉”“見義”“見愛”“見哀”中的“見”的意義用法一樣。11.下列對上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孔子指出,治理政事的方法不僅要樹立仁愛之心,更要獲得賢臣,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德行。B.孔子認為,只有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才能夠知道如何治理別人,進而知道怎樣去治理天下。C.墨子不僅認識到修身是人們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闡述了修身對于他人具有的影響作用。D.墨子強調了“志”和“言”兩者之間的重要性。他認為內在品質不能牢固確立,結局必定危險。12.把下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守道不篤,徧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13.兩則材料都強調了“修身”,但實現的途徑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9.(3分)BDF(“肌膚”是“接之”的賓語,故B處斷開;“隳顛”是“華發”的謂語動詞,故D處應斷開;“其”表揣測,因此F處應斷開。即在BDF處斷開。)10.(3分)B(A.錯誤。“治理”/“安定太平的”。C.錯誤。昆弟是兄弟的意思,比喻親密友好。從弟是堂弟的意思。D.錯誤。“見廉”“見義”中“見”指“呈現”或“表現”的意思。)11.(3分)A(根據“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知,“治理政事取決于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于明君的修養德行,修養德行取決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于仁愛之心。”12.(8分)(1)遵守道理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人,不值得跟他交往。(“篤”,信守、堅定,1分;“徧”,通“遍”,閱歷,1分;“不足與游”,省略句,1分,應為“不足與(之)游”;語意通順1分)(2)人生的禍患常常在極小的事上積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愛的人或物困住,難道只是(莊宗寵信)伶人才如此嗎?(“夫禍患常積于忽微”,狀語后置句,1分,正常語序為“夫禍患常于忽微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動句,1分;“忽微”,極小的事,1分;語意通順1分。)13.(3分)①材料一,強調君主提高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并遵循治國的九條原則,形成治身、治人、治天下的良性循環。②材料二,認為君子明察左右也必定能達到修行的目的;功成名就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從自我反省中取得的。(①1分,②2分)文言譯文文本一:魯哀公詢問關于治理國家的道理。孔子說:“治理政事取決于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于明君的修養德行,修養德行取決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于仁愛之心。”所謂仁,就是愛人,愛自己的親族是最大的仁。所謂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愛親人要分親疏遠近,尊重賢人要有貴賤等級,禮由此而產生。在低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高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所以,君子不能不注意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就不能不侍奉親人;要侍奉親人,就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就不能不知道天理。智慧、仁愛、勇敢,這三者是遍行天下的美德。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智慧了,努力實行就接近仁愛了,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修養自己的方法,知道修養自己的方法,就知道治理他人的方法,知道治理他人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和國家的方法。凡是治理天下一般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善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重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慌張;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盡力報答;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努力生產;招納工匠國家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的人都會歸順;安撫各國諸侯則全天下的人都會自然敬畏。潔凈心靈服飾端莊,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修養自己的方法。文本二:做官雖講才識,但必以德行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能專力去做枝葉豐茂的事。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徠遠人。君子不能修養自己的品行,反被人詆毀,那就應當反躬自省,這樣別人的怨恨減少而自己的品行得到了提高。讒害誹謗之言不入于耳,攻擊他人之語不出于口,傷害人的念頭不存于心,這樣,即使有好詆毀、攻擊的人,也就無從施展了。所以君子做事能力日益加強,志向日益堅定,事業日益興盛。君子處事的原則是,貧窮時要表現他的廉潔,富足時要顯示他的義氣,生時被人愛戴,死時為人哀悼,這四個方面不可虛假,而且要反身自問是否有虛偽之處。存在心底的是無盡的愛;自身的舉止行為是無限的謙恭;出口之言無限的善良。(讓上述四種品行)通達于四肢,遍及肌肉皮膚,直到白發掉光之時,還仍然不放棄修身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意志不堅強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發揮;講話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動就不會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能與別人分享,不值得與他交朋友。遵守道理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人,不值得跟他交往。根本不牢的,枝節必定危險。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養的,后必懶惰。水的源頭渾濁則流水不清,行為不可信則名譽必損。名聲不會憑空而生,名譽也不會自己增長。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譽不可虛假,是從自我反省中取得的。福建省廈門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3.(2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節選自《<老子>四章》)

材料二: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叉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遞自投汨羅以死。

(節選自《屈原列傳》)材料三:

圣賢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跡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豈固欲為此不同哉?蓋時不同,則言行不得無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時不同而固欲為之同,則是所同者跡也,所不同者道也。跡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則其為小人也孰御哉?

世之士不知道不可一跡也久矣。圣賢之宗于道,猶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嘗同也;至其宗于海則同矣。圣賢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嘗同也;至其宗于道,則同矣。故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圣賢因時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節選自王安石《祿隱》)(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事,指做事,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的“從事”詞義不同。

B.蒙,指蒙受,與《蘇武傳》“雖蒙斧鉞湯鑊”的“蒙”詞義相同。

C.不必,文中指不一定,與現在所說的“你不必焦慮”的“不必”并不一樣。

D.固,指固執,與《過秦論》中“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的“固”詞義相同。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用法和意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連詞,表目的,與《大學之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以”用法相同。

B.而,連詞,表轉折,與《五石之瓠》“吾為其無用而掊之”的“而”意義不同。

C.為,助詞,表疑問語氣,與《蘇武傳》“子卿尚復誰為乎”的“為”用法不同。

D.之,助詞,與《<論語>十二章》“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通過列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三個現象,闡釋人們做事經常功敗垂成的原因,表現了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經驗展開哲理思辨。

B.屈原被放逐后,心灰意冷,開始放浪形骸,在與漁父的對話中,他陳述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同時堅定地表達了正道直行的人生選擇。

C.王安石認為越是圣賢就越不會系累于跡,就越能通權達變,這與他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反對墨守成規,堅持推動變法的思想相呼應。

D.王安石巧設譬喻,用水和海的關系闡明“跡”和“道”的關系,這與孟子用“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論擴充四端的說理方法相似。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②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③圣賢因時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5)面對將要投江的屈原,老子會如何勸說?王安石又會如何勸說?請結合材料,列出老子或王安石勸說的要點。【分析】(1)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和詞語的能力,答題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

(2)本題考查虛詞的意義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用結構分析法,分析該虛詞在句中的結構作用,從而推測其意義。

(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解答】(1)D.“如時不同而固欲為之同”中“固”詞義為“固執,頑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中“固”為“牢固地”。

故選:D。

(2)A.“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中“以”,連詞,表目的;“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以”,介詞,把,拿。

故選:A。

(3)A.“闡釋人們做事經常功敗垂成的原因”錯誤,闡釋人們做事經常功敗垂成的原因”錯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現象說明的是人們要實現遠大、宏偉的目標,必須重視細微和小節處。

故選:A。

(4)①重點詞語:“是以”,因此;“欲不欲”,把沒有欲望當作欲望;“貴”,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珍貴;“難得之貨”,難以得到的財物。句意: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視難得的貨品。

②重點詞語:“至”,到;“被”,通“披”,披散;“行吟”,邊走邊吟唱;“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枯槁”,瘦得只剩下骨頭。句意:屈原到了江邊,披散著頭發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

③重點詞語:“因”,根據;“屈伸”,該屈則屈,該伸則伸;“宗”,聚集。句意:圣賢根據時勢該屈則屈,該伸則伸,因此能夠聚集于道。

(5)老子:根據材料一中的“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可得出老子認為人應順應自然,不可強求,要謹慎行事直到最后,否則會功虧一簣。

王安石:根據材料三中的“蓋時不同,則言行不得無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圣賢之宗于道,猶水之宗于海也”“圣賢因時而屈伸,故能宗于道”,可得出王安石認為人應該根據時勢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調整,不必拘泥于一種行為方式或處事方法,最終的目的是遵循道義。

答案:

(1)D

(2)A

(3)A

(4)①因此圣人把沒有欲望當作欲望,不珍貴難得的財物。②屈原到了江邊,披散著頭發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③圣賢根據時勢該屈則屈,該伸則伸,因此能夠聚集于道。

(5)老子:①人應順應自然,不可強求;②要謹慎行事直到最后,否則會功虧一簣。

王安石:①人應該根據時勢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調整;②不必拘泥于一種行為方式或處事方法;③最終的目的是遵循道義。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維護,沒有跡象的事物容易圖謀;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細微的事物容易散失;所以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時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根芽;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壘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妄為要失敗,強行把持一定會失去。所以圣人不枉為,所以不失敗,不強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們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自然發展而不會妄加干預。

材料二: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材料三:

圣賢的言行,有的相同,有的未必相同,不可以只要求某一方面。相同的是道,不同的是各自的方法。知道什么相同卻不知道什么不同,不算是君子。難道君子本來就想造成這種不同嗎?時代不同,言行就不能沒有不同,只有知道了不同,才可以知道怎么樣是同。如果時代不同卻一心想造成相同,那么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的是道。方法和圣人相同而道卻和圣人不同,誰能阻擋他成為一個小人呢?

世上的士人不知曉道不可能有相同的實現軌跡已經很久了。圣賢歸于道就如同水歸向大海。水流動的時候,有的彎,有的直,從來都不相同,但到了歸向大海這一點卻是相同的。圣賢的言行,一伸一屈,從來都不相同,到了歸于道卻是相同的。因此水流順應地形而變得有彎有直,所以才能歸于大海;圣賢順應時代而能屈能伸,所以才能歸于道。【點評】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第一步,初讀文章,整體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讀懂個大概即可。

第二部,細讀文章,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讀中,要結合選項的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所學知識,完成較為簡單的題目。

第三部,在讀文章,加深理解。這一步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進一步深入和復核的過程。福建省莆田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題。材料一:初,始皇尊寵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將,蒙毅常居中參謀議,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趙高者,始皇舉以為中車府令,使教胡亥決獄,胡亥幸之。趙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當高法應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復其官。趙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說胡亥請詐以始皇命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胡亥然其計。趙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乃見丞相斯曰:“上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高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里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愿君審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扶蘇,數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數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扶蘇發書,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復請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謂蒙恬曰:“父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屬吏,系諸陽周。更置李斯舍人為護軍,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會蒙毅為始皇出禱山川,還至。趙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毅諫以為不可;不若誅之!”乃系諸代。太子胡亥襲位,二世欲誅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嬰諫曰:“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勝,卒皆亡國。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陛下欲一旦棄去之。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離也!”二世弗聽,遂殺蒙毅及內史恬。(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豪杰亡秦》)材料二: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節選自賈誼《過秦論》)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趙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說D胡亥E請詐以始皇命F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然,指對,正確;與“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的“然”意思不同。B.發,指打開;與“恐前語發”的“發”意思不同。C.裨將:裨,此處讀pí,本指祭祀時穿的次等禮服,引申為副的。裨將即副將。D.敲撲:行刑用的棍杖,長的叫“敲”,短的叫“撲”,這里指嚴酷的刑罰。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寵信,都在朝中擔任重要職位,其他朝臣都不敢與他們一爭高下,受寵于胡亥的趙高有罪也交給蒙毅處置。B.趙高見到李斯,說皇帝把定太子的詔書和符璽都賜給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訴天下即可,而李斯卻認為這是亡國之論。C.扶蘇自殺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來。胡亥本想釋放蒙恬,聽趙高幾句讒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來。D.子嬰勸諫胡亥不能殺蒙氏兄弟,認為殺掉忠臣而重用節操品行不端的人,對內會失去群臣信任,對外會消解將士的斗志。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毅當高法應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復其官。(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14.趙高從哪幾個方面說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陰謀,請簡要說明。(3分)(二)課內文言文(本題共3小題,11分)15.下列句子的句式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A.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B.舉賢以自佐C.子卿尚復誰為乎D.而告以成功1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舉類邇而見義遠舉世混濁而我獨清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為降虜于蠻夷C.幸蒙其賞賜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D.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17.解釋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每小題1分,共5分)(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疾:__________(2)爭寵而心害其能害:__________(3)如惠語以讓單于讓:__________(4)虞常果引張勝引:__________(5)函梁君臣之首函:__________(一)10.BCE11.D解析:短的叫“敲”,長的叫“撲”。12.B解析:皇帝把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暫時留在胡亥處,并不是賜給。13.(1)蒙毅依法判處趙高死罪。始皇認為趙高辦事機敏,便赦免了他,恢復他原來的官職。(“當”,判處;“法”,依法;“敏于事”,辦事機敏)(2)于是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北”,在北方;“藩籬”比喻邊疆上的屏障;“卻”,使退卻。)14.①自身優勢不如蒙恬;②扶蘇即位自己不能封侯;③胡亥即位對自己有利。(答對一點,得1分,滿分3分,摘抄原文不得分)參考譯文:最初,秦始皇尊重寵愛蒙氏兄弟,特別信任他們。蒙恬在外帶兵任大將,他的弟弟蒙毅常在朝中參與謀劃國事,被稱為忠信之臣,因此即使那些將軍與丞相也不敢與他們爭高低。趙高,始皇帝提拔他為中車府令,讓他教胡亥審理案件;胡亥非常寵信他。趙高犯罪,始皇帝派蒙毅懲治他;蒙毅依法應判決趙高死罪。始皇認為趙高辦事機敏,便赦免了他,恢復他原來的官職。趙高平素受到胡亥的寵信,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勸說胡亥,請他詐稱始皇的命令誅殺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胡亥聽從了趙高的計謀。趙高說:“如果不與丞相商議,恐怕辦不成這件事。”于是趙高求見李斯說:“皇上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和符璽都在胡亥手里。定立太子,你和我說了就能決定此事。你看怎么辦?”李斯說:“你怎么能講這些亡國的話呢!此事可不是我們臣子之間可以議論的啊!”趙高說:“您的才能、謀略、功勞、口碑及得到長子扶蘇的信任,這五點與蒙恬相比誰更有優勢?”李斯回答說:“我不如蒙恬。”趙高又說:“如果是這樣,一旦長子扶蘇即位,一定要任用蒙恬為丞相,您最終得不到封侯而榮歸故鄉的結局已是明擺著的事了!而胡亥仁慈厚道,可以作為皇帝的繼承人。希望您慎重考慮,決定此事!”丞相李斯認為趙高說的有道理,便與趙高合謀,謊稱接受了始皇的遺詔,定立胡亥為太子;又寫了另一詔書給扶蘇,歷數他沒有能力開辟疆土,創立功業,卻使大量的士卒傷亡,并且多次上書,誹謗朝廷,日夜怨恨不能回咸陽當太子,將軍蒙恬了解扶蘇的想法卻不加以糾正,一起賜死,把兵權交給副將王離。扶蘇打開詔書,哭著進了室內,準備自殺。蒙恬勸他說:“陛下在外,并未確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境,公子擔任監軍,這可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一個使者來到,(我們)就要自殺,怎么知道這不是欺詐呢!再次奏請后再去死,也不遲。”使者多次催促他們自盡,扶蘇對蒙恬說:“父親賜兒子死,還哪里用再申訴!”隨即自殺。蒙恬不肯去死,使者把他交給官吏,并囚禁在陽周。改派李斯的舍人為護軍,然后回來報告李斯和趙高。胡亥聽說扶蘇已經死了,就想將蒙恬釋放。恰巧蒙毅替秦始皇出外祭祀祈禱山川神靈回來。趙高對胡亥進讒言說:“始皇帝打算選拔賢能確立你為太子已經好久了,而蒙毅規勸他,認為不可以。不如將他殺了!”于是將蒙毅囚禁到代郡。太子胡亥繼承了帝位,想要殺掉蒙恬、蒙毅兄弟。秦二世的侄子子嬰規勸說:“趙王趙遷殺了名將李牧而用顏聚,齊王田建殺了前代忠臣而任用后勝,最終使國家滅亡。蒙氏兄弟,是秦國的大臣和謀士,而陛下卻要把他們一下子殺掉。殺掉忠臣卻要立節操品行不端的人,這樣做對內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使得將士們失去斗志啊!”秦二世根本不聽其勸告,于是下令殺了蒙毅和內史蒙恬。(二)課內文言文15.D狀語后置,其他三項都是賓語前置16.C希望17.(1)痛心(2)嫉妒(3)責備(4)牽扯(5)用匣子裝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二語文試卷四、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2-14每題3分,16題每小題4分,共17分)材料一: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野人方將食之于岐山之陽。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于是遍飲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杸②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嘗食馬肉于岐山之陽者三百有余人,畢力為繆公疾斗于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呂氏春秋·仲秋紀第八·愛士》)材料二:齊有北郭騷者,結果罔③,捆蒲葦,織葩屨④,以養其母,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