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題二世界地理
專題03陸地和海洋
考向一海陸分布
中考命題方向考向二七大洲、四大洋(重點)
考向三海陸變遷(重點)
考向一海陸分布
D意題悠究
題R(2022?四川涼山)下圖為東西半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1-2小題。
1.關于圖中大洲I、大洋的判斷,正確的是()
A.①是亞洲B.②是大西洋C.③是歐洲D.④是太平洋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陸地全部集中在北半球B.同一半球,海洋面積大于陸地
C.北極附近是陸地D.⑤大洲北臨的地中海在不斷擴大
【答案】1.A2.B
【解析】1.由圖可知,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洲;②是位于美洲西部的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③
是主要位于西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北美洲;④是印度以南、非洲以東、澳大利亞以西的印度洋,全部
位于東半球,故A正確、BCD錯誤。根據題意,故選A。
2.世界海陸分布不均勻,從南北半球上來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故A錯誤。無論那個半球,都是海
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故B正確。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故C錯誤。⑤大洲北臨的
地中海因位于板塊擠壓碰撞處,海洋面積在不斷縮小,故D錯誤。故選B。
甌(2022?遼寧本溪)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
功著陸,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據此,完成下面3-4小題。
3.圖為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第二次出艙活動拍攝的照片,由此看出地球的形狀是()
A.圓形B.橢圓形C.球體D.立方體
4.宇航員在太空中看見了湛藍色的地球,原因是地球表面()
A.七分海洋,三分陸地B.全部是海洋
C.陸地大于海洋D.全部是陸地
【答案】3.C4.A
【解析】3.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
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故選C。
4.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所以說七分海洋,
三分陸地。故選A?
甌I(2021?山東荷澤)讀不同半球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所占比例圖,完成下列5-6題。
5.四個半球中陸地面積所占比例較大的是()
A.南半球北半球B.東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
6.圖中數碼表示太平洋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5.C6.C
【解析】5.讀圖可知,從南北半球來看,北半球的陸地面積遠遠大于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從東西半球來看,
東半球的陸地面積大于西半球的陸地面積。所以,四個半球中陸地面積所占比例較大的是北半球東半球,
C正確,ABD錯誤,故選C。
6.從空間定位來看,圖中,數碼表示太平洋的是①③,②④都是印度洋。C正確,ABD錯誤,故選C。
厚命題自確
一、海陸面積比例
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僅占29%,概括地說,“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二、海陸分布特點
(1)世界海陸分布不均。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和東半球,海洋集中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2)地球上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積都大于陸地面積。
/z??-29M?/?\
k海洋71%1
,容就SD演
【變式1】(2022?山東棗莊?模擬預測)地球上海陸面積的估算可以選取部分經線,量算每條經線分別穿過海
洋和陸地的長度,然后分類相加。即可得出海洋和陸地各自所占的比重,如圖所示。讀圖,完成下面1-3
小題。
II經線穿過的海洋長J?II經線穿過的陸地長度
1.世界海陸分布特點,據圖可知()
A.東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B.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
C.七分陸地,三分海洋D.陸地面積東半球大于西半球
2.圖中30。W經線穿過面積最多的海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3.該方法能夠比較準確的計算陸地和海洋的比例,原因是經線()
A.指示南北方向B.連接南北兩極
C.形狀都是半圓D.長度都相等
【答案】?.D2.B3.D
【解析】1.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
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由圖例和東西半球范圍可知,東半球的陸地面積小于海洋面積,陸地面積
東半球大于西半球,D正確,A錯誤;大約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北半球陸地面積小于海洋面積,BC
錯誤。故選D。
2.太平洋經度范圍大致為105呢~180。經線~75。\¥,大西洋經度范圍大致為90c>W~0。經線~15°E,印度洋范
圍大致為3(ΓE~105θE,北冰洋經度范圍0。經線~180。經線~0。經線。30。W經線穿過大西洋和北冰洋,其中
:穿過大西洋的面積最多,B正確,ACD錯誤。故選B。
3.讀圖可知,”量算每條經線分別穿過海洋和陸地的長度,然后分類相加,即可得出海洋和陸地各自所占
的比重”的方法,之所以能夠比較準確的計算陸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因為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D正確,所
有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形狀都是半圓,且連接南北兩極,但均不能準確的計算陸地和海洋的比例,ABC
錯誤。故選D。
【變式2](2022?云南昆明?一模)讀“東西半球分布圖”,完成下面4-5小題。
4.有關海陸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B.全球海陸分布不均勻
C.七分陸地,三分海洋D.東半球海洋面積大于西半球海洋面積
5.關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亞洲西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B.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
C.南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D.歐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答案】4.B5.A
【解析】4.任何半球的海洋面積都大于陸地,北半球也不例外,故A錯誤。全球海陸分布不均勻,故B
正確。地球上的海陸分布具有“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特點,故C錯誤。東半球海洋面積小于西半球海洋
面積,北半球海洋面積小于南半球海洋面積,故D錯誤。故選B。
5.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部與歐洲陸地相連,故A符合題意。太平洋是世界最大
的大洋,約占世界海洋的一半,故B不合題意。南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該運河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
洋,故C不合題意。歐洲全部位于北半球,故D不合題意。故選A。
【變式3](2022?江西?模擬預測)小明通過繪圖來學習地理,圖是世界海陸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6-8小
題。
6.圖中簡筆畫中少畫了七大洲、四大洋中的()
A.非洲B.印度洋C.大洋洲D.大西洋
7.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陸地,能正確反映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關系的是()
8.甲是(),溝通了兩大洲和兩大洋。
A.蘇伊士運河B.巴拿馬運河C.馬六甲海峽D.白令海峽
【答案】6.C7.A8.B
【解析】6.地球表面共有七個大洲和四個大洋,由圖中簡筆畫海陸分布圖可以看出,圖中包含了四個大洋,
包括了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但缺少了大洋洲,故選C。
7.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占29%,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只有A圖所
示的海陸分布符合。故選A。
8.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馬六甲海峽不是大洲分界線;白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
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J'大西洋和太平洋;故選B。
考向二七大洲'四大洋
題工(2022?江蘇宿遷)某校同學通過“一筆畫世界”活動學習世界的海陸分布。讀“小順同學的作品“,完成下
面I-3小題。
A.確定起筆點B.畫出重要經緯線C.標出七大洲D.明確繪圖順序
2.在小順同學的作品中,沒有畫()
A.大洋洲B.歐洲C.南極洲D.非洲
3.通過讀小順同學的作品,并結合海陸分布知識可以得出()
A.太平洋是全球的中心B.北半球海洋面積比陸地更小
C.四大洋均跨南北半球D.南半球海洋面積比北半球廣
<<
:【答案】LB2.A3.D
【解析】1.每一個大洲都有自己獨特的位置,為了將各大洲的位置盡量畫準確,應首先將畫出重要的經緯
線,如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180。經線等,然后再根據各大洲的位置和輪廓畫出大洲,B正確,
ACD錯誤。故選B“
:2.七大洲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讀圖可知,圖中沒有的是大洋洲;歐.
'洲、南極洲非洲都畫出來了,A正確、BCD錯誤。故選A。
VI
3.太平洋并不是全球的中心,A錯誤。北半球海洋面積比陸地更大,B錯誤。四大洋中,北冰洋完全位于
SS
北半球,C錯誤。南半球海洋面積較北半球廣,D正確。故選D。
顧月(2021.遼寧遼陽)下圖中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的大洲是()
【答案】4.C
【解析】4.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大洲大洋的相關知識。亞洲C同時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A為北美洲,瀕臨北
冰洋、太平洋、大西洋,B為非洲,瀕臨大西洋、印度洋,D為南美洲I,瀕臨大西洋、太平洋,故C符合
題意。
甌(2022?湖南益陽)讀豎版世界地圖,完成下面5-6小題。
5.關于①、②兩地區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①地區降水量多于②地區B.①所在的大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C.離②地區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D.甲地所在的經線為105。E
6.中國某科學考察團從上海出發,乘船到①地進行考察,其最短航線需經過的海峽或運河是()
A.馬六甲海峽B.白令海峽
C.巴拿馬運河D.蘇伊士運河
【答案】5.D6.B
【解析】5.大陸和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共分為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
洲和南極洲七個大洲。其中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
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按面積的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據圖中不同
序號的位置解答。本題考查世界不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經緯度的判讀,結合所學知識點讀圖解答即可。
①北極地區的降水量多于②南極地區,故A敘述正確;①所在的大洋是北冰洋,該大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
廣的大洋,故B敘述正確;距離②南極地區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故C敘述正確;甲地所在的經線為75°
E,故D敘述錯誤。故選:D。
6.大陸和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共分為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
洲七個大洲。七大洲之間有的相連,有的被運河或海峽分割。本題考查不同海峽或運河的位置,據圖中所
:示的信息和所學知識點解答即可。中國某科學考察團從上海出發,乘船到①地進行考察,其最短航線需經
過的海峽是白令海峽,該海峽溝通太平洋與北冰洋,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故選:B0
齡命題劣速
一、大洲和大洋分布圖
百
牛
球
南極南極
二、七大洲與四大洋
(1)七大洲的輪廓和面積: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四大洋的特點(按面積從大到小呈現)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部分地處熱帶,形狀面積最小,深度最淺,
面積最大,深度最深形狀略呈“S”形
略呈三角形跨經度最廣
二、七大洲的分界線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
黑海一土耳其海峽
歐洲「X
而"白令海峽I北美洲I
直布羅陀,
I巴拿馬運河
海峽蘇伊士運河
非洲I???HI
?∕?雷克海峽
I南極洲I
(I)特殊緯線經過的大洲
赤道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歸線非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
南回歸線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極圈歐洲、亞洲、北美洲
南極圈南極洲
(2)特殊經線穿過的大洋
0°經線北冰洋、大西洋
90oE經線北冰洋、印度洋
180。經線北冰洋、太平洋
【變式1】(2022?四川綿陽?模擬預測)讀圖,完成下面1-2小題
1.圖中N為()
A.蘇伊士運河B.馬六甲海峽C.巴拿馬運河D.土耳其海峽
2.圖中M位于()
A.北美洲B.歐洲C.大洋洲D.非洲
【答案】?.C2.A
【解析】1.看圖可知,圖中N是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
要的海上通道,位于巴拿馬國家內,故C敘述正確;蘇伊士運河是亞非分界線,故A敘述錯誤;馬六甲海
峽位于東南亞,故B敘述錯誤;土耳其海峽是亞歐分界線,故D敘述錯誤,C符合題意,排除ABD,選C。
2.看圖可知,圖中N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西鄰太平洋,東臨大西洋,由此可以判斷M為北
美洲,A符合題意,故排除BCD,選A。
【變式2](2022?湖南?一模)下圖為某四大洲輪廓圖。讀圖完成下面3-4小題。
①④
②
3.下列關于圖中四大洲的說法,正確的是()
A.白令海峽是①大洲與④大洲的分界線B.②大洲東臨大西洋
C.③大洲是面積最小的大洲D.④大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
4.圖中四個大洲中,黑種人數量最多的是()
A.①BfC.③D.④
【答案】3.A4.B
【解析】3.據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為北美洲,②為非洲,③為歐洲,④為亞洲。北美洲和亞洲的分
界線的是白令海峽,A正確;非洲東臨印度洋,B錯誤:大洋洲是面積最小的大洲,C錯誤;亞洲是跨緯度
最廣的大洲,D錯誤。故選A。
4.據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為北美洲,②為非洲,③為歐洲,④為亞洲。非洲黑種人占總人口的90%
以上,被稱為“黑種人的故鄉”,B正確,故選B。
【變式3](2022?山東濟南?二模)“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女士結
束了在加拿大1028天的非法拘押,乘坐中國政府包機從溫哥華飛往深圳,回到祖國懷抱。下圖為孟晚舟回
國飛行路線圖。讀圖,完成下面5-7小題。
5.此次并沒有選擇最短路線——太平洋航線,而是避開了美國的阿拉斯加一帶,選擇北極航線:從加拿大
起飛后穿越北極,借道俄羅斯領空,然后進入中國領空。下列關于孟晚舟女士回國選擇的北極航線,描述
正確的是()
A.北極航線經過了北冰洋的上空B.北極航線經過了白令海峽的上空
C.從溫哥華到深圳,北極航線是最短航線D.飛機經過了南美洲、北美洲、亞洲
6.歸國包機上,孟晚舟寫下《月是故鄉明,心安是歸途》的長文,有一句“此刻,我正飛越北極上空,向
著家的方向前行…深圳在溫哥華的()方向
A.正西B.正東C.東北D.西南
7.包機當地時間9月24日16:27從加拿大溫哥華起飛時,北京時間為9月25日早晨7:27。同一時刻,
溫哥華和北京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
A.地球公轉B.地球自轉
C.人們習慣D.緯度差異
【答案】5.A6.D7.B
【解析】5.據圖可知,北極航線經過了北冰洋的上空,沒有經過白令海峽的上空,故A正確,B錯誤:此
次歸航并沒有選擇最短路線—太平洋航線,故C錯誤;飛機沒有經過南美洲,故D錯誤。故選A。
6.該圖沒有經緯網和指向標,運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判斷方向,深圳在溫哥華的西南方向,
D正確,ABC錯誤。故選D。
7.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除了晝夜交替之外,還有時間的差異。隨著地球的自轉(自西向東),同一緯
度地區,東邊的時間早于西邊的時間,因此溫哥華當地時間為9月24HI6:27時,北京時間為9月25|二|;
:早晨7:27,導致北京與溫哥華產生時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轉。B正確。時間差異與地球公轉和人們一
:習慣無關,時間差異與經度有關,與緯度差異無關,ACD錯誤。故選B。
考向三海陸變遷
財意題招熨
H(2022?黑龍江齊齊哈爾)提出大陸漂移說的科學家是()
A.麥哲倫B.哥白尼C.魏格納D.加加林
;【答案】1.C
【解析】1.麥哲倫是首次證實了地球是球體;哥白尼提出“口心說”;世界上最早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是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他是在看到南美洲大陸與非洲大陸非常吻合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加加林是第一個進入
太空的人類,也是第一個從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C正確,ABD錯誤。故選C。
甌(2021?江蘇蘇州?中考真題)2020年12月8日,中國與尼泊爾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新高程8848.86米,
圖為某地理興趣小組繪制的“珠峰的前世今生''漫畫圖,據此回答下列2-3小題。
幾萬年前,兩個板塊關肝和,于是
格■?兄弟們,別傷及無辜.
S<2?■誰怕誰,來啊
5^^>早看不慢你了-
2.漫畫中,“關系不和”的兩個板塊分別是()
A.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B.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
C.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D.美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3.漫畫中,因兩個板塊的碰撞擠壓,被傷及的“無辜”是指()
A.阿拉伯海擴大B.古地中海消失
C.紅海出現D.阿爾卑斯山脈隆起
【答案】2.C3.B
【解析】2.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
殼比較活躍。結合圖示來看,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兩板塊“關系不和”,互相積壓碰撞,導致喜馬拉雅山
脈海拔越來越高。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故選:Co
3.讀圖可知,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靠近,使占地中海不斷縮小,然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碰撞擠
壓,古地中海消失,故因兩個板塊的碰撞擠壓,被傷及的“無辜”是指古地中海消失。故選:B。
甌(2022?廣西廣西)2022年1月14日,太平洋島國湯加爆發了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底火山噴發。
圖為板塊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4-5小題。
圖例——板塊邊界■?—板塊運動方向
4.此次火山噴發的原因主要是()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張裂運動B.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張裂運動
C.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D.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5.火山噴發短期內對湯加造成的影響可能有()
①污染空氣②誘發海嘯③引發臺風④爆發寒潮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4.D5.A
【解析】4.讀圖可知,湯加位于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兩板塊擠壓碰撞,容易造成火山噴發。
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無關,故ABC錯誤、D正確,根據題意,故選D。
5.湯加火山噴發后給當地帶來的影響有:加劇空氣污染,誘發海嘯災害,火山噴發不會引發臺風和寒潮,
故①②正確,③④錯誤。.故選A。
厚命題密海
一、海陸變遷的原因與證據
(1)自然原因:地殼的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2)人為原因: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等。
(3)證據
證據過程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的巖石中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海洋一陸地地殼運動
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遺跡和古河道陸地T海洋海平面的升降
歐洲的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為防止海水入侵而修建圍海大壩海洋T陸地人類活動
二、大陸漂移說
時間及提出者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
cs>-≡x≡)
內容2億年前6500萬年前現在
各大洲相互連原始大陸分焚七大洲,四大洋
接成一塊大陸成幾塊大陸
大陸漂移示意圖
三、板塊構造學說
(1)內容
提出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提出的
a.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b.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內容
南極洲板塊)和若干小板塊;
c?板塊在不斷運動著,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2)板塊運動方式及影響
運動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WJ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2)落基山脈的形成: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碰撞擠壓運動
(3)喜馬拉雅山脈的升高: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
(4)地中海面積縮小: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1)東非大裂谷: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
張裂拉伸運動
(2)紅海面積不斷擴大: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
(3)兩大火山地震帶
形成原因板塊交界處,相互碰撞或張裂,地殼運動活躍易形成火山、地震
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及南極洲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地帶
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及非洲板塊的交界地帶
(4)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其他證據
a.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相吻合。
b.大西洋兩岸大陸的巖石、古老地層有相似性和連續性,可拼合。
C.大西洋兩岸古老生物物種具有相似性。
盟客盅訓繞
【變式1](2022?河南南陽?模擬預測)山西地質博物館“遠古物種”展廳中,展示有三疊紀時期中國北方陸生
四足動物的代表——中國肯氏獸動物群”的化石標本,肯氏獸的化石在中國、南非以及美洲大陸等地都有發
現。肯氏獸原本生活在同樣的地理環境中,,現在它們的化石卻遠隔重洋。如圖為大洲輪廓圖和肯氏獸圖片。
讀圖,完成下面1-2小題。
尬叁
送闞
I.能找到肯氏獸化石的大洲可能是()r≡
A.①③⑤⑦B.①④⑤⑦C.①②④⑦D.①⑤⑥⑦
2.肯氏獸原本生活在同樣的地理環境中,現在它們的化石卻遠隔重洋,可以用于證明()
A.氣候的變化B.大陸漂移C.動物大遷徙D.海平面下降
1【答案】I.B2.B
【解析】1.結合圖示,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別是非洲、大洋洲、歐洲、亞洲、北美洲、南極洲、南美洲,根
據題干,肯氏獸的化石在中國,南非以及美洲大陸等地也就是①④⑤⑦都有發現,所以綜上所述,ACD錯
二誤,B正確。故選B0
2.大陸漂移說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該學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以前是統一的巨大陸塊,后來才
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肯氏獸原本生活于同樣的環境中,現在它們的化石卻遠隔重洋,
可以用于證明大陸漂移。故排除ACD,選B。
【變式2](2022?山東濟南?二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在日喀則地區發現了早期棕桐等熱帶雨林化石。據
此完成下面3-4小題。
3.隨著地殼不斷抬升,青藏高原的氣候逐漸()
A.由冷干趨向暖濕B.由冷濕趨向暖干
C.由暖干趨向冷濕D.由暖濕趨向冷干
4.喜馬拉雅山脈被稱為“消亡的海洋”,證據是()
A.發現大量的古海洋生物化石B.發現不同時代植物化石
C.水汽充足,分布大面積冰川D.處于兩個板塊交界地帶
;【答案】3.D4.A
【解析】3.隨著地殼不斷抬升,青藏高原海拔升高,氣溫降低,山脈阻擋作用增強,海洋的水汽難以到達,
青藏高原的氣候逐漸由暖濕趨向冷干,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D。
4.發現古海洋生物化石可以作為喜馬拉雅山脈曾經是海洋的證據;發現植物化石只能推測出該地曾經氣候
溫暖濕潤;大面積冰川可以是多年冰雪累積形成,并不能作為海洋的證據;兩個板塊交界地帶多形成高大
山脈或者裂谷、海洋,并不能證明該地曾經一定是海洋,故BCD錯誤,A正確,故選A。
【變式3](2022?陜西西安?模擬預測)古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地區發現了距今約2500萬年的棕桐葉片化石。
現存的棕桐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下圖為板塊分布示意圖(局部)和棕桐葉片化石圖。讀
圖完成下面5-6小題。
除H葉片化石
5.與現在的青藏高原相比,2500萬年前青藏高原海拔較低,氣候溫暖濕潤。導致青藏高原自然環境變化的
原因是()
A.人類活動B.海平面上升C.地殼運動D.火山噴發
6.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亞洲全部位于亞歐板塊B.喜馬拉雅山脈位于板塊張裂地帶
C.甲處未來可能由海變成洋D.阿爾卑斯山脈海拔會逐漸下降
【答案】5.C6.C
【解析】5.青藏高原在2500萬年前有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棕榴I存在,說明青藏高原在2500萬年前和同
緯度的長江中卜游地區一樣是溫暖濕潤的,但由于青藏高原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
發生碰撞擠壓,使得地殼運動,青藏高原隆起抬升,海拔升高,氣溫降低,因而不適合棕桐的生長。由此
可知,導致青藏高原自然環境變化的原因是地殼運動,C正確,A、B、D錯誤。故選C。
6.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洲主要位于亞歐板塊,有部分區域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