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1-T 1115-2022 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基本要求_第1頁
DB3201-T 1115-2022 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基本要求_第2頁
DB3201-T 1115-2022 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基本要求_第3頁
DB3201-T 1115-2022 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基本要求_第4頁
DB3201-T 1115-2022 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基本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01

CCSP86

3201

南京市地方標準

DB3201/T1115—2022

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基本要求

Basicrequirementsfortheconstructionofforestfirepreventionroads

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基本要求

Basicrequirementsfortheconstructionofforestfirepreventionroads

DB3201/T1115—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

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南京市綠化園林局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南京市綠化園林局、江蘇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峰、韓也逸、胥東、黃蓉、李奕然、王海波、張書、羅敏、沈潔、毛文龍。

II

DB3201/T1115—2022

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基本要求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森林防火道路類型、路線設計和道路建設等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南京市森林防火道路的設計和建設。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JTGB04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

JTGD81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范

JTG/TD81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細則

LY/T5005林區公路設計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路網密度roadnetworkdensity

在一定區域內,道路網總里程與該區域面積的比值。

4總則

4.1遵守林地使用的有關規定,符合相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以及自然生態保護區、

文化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規劃。

4.2遵循自然規律,科學合理利用林地,充分利用現有道路,保護和建設相結合,將生態干預和環境

影響程度降至最低。

4.3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森林原有自然郊野性質,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良性循環。

4.4遵循低碳原則,以自然空間為基調,因勢利導、順應自然,避免實施大面積地形改造及大規模的

土方挖填工程。

4.5在確保森林防火、林業生產等需求的基礎上,集合慢行系統、游憩空間、林火阻隔系統、雨洪管

理等多種功能。

5道路類型

1

DB3201/T1115—2022

5.1森林防火道路分為四個等級,各等級應符合表1要求:

——一級路應確保車輛能快速通過,可雙向通行小型汽車。根據實地情況,可在一級路兩側或結合

道路路面布設行人及非機動車通行慢道;

——二級路應確保車輛順利通行,可結合道路路面布設行人及非機動車通行慢道;

——三級路為供行人及非機動車通行的慢道,應確保行人和非機動車順暢通行;

——四級路為供行人通行的步道。

表1森林防火道路分級

道路等級路面寬度最大縱坡通行方式

一級路≤4.5m10%車行、騎行、步行

二級路3m~3.5m15%車行、騎行、步行

三級路2m~2.5m15%騎行、步行

四級路≤1.5m根據實地情況而定步行

5.2彎道、岔路口、橋梁、會車視野范圍以及需要設立緊急停車帶等確需增加安全防護空間的,可適

當增加路面寬度,增加的寬度不應超過1.5m。省級以上森林公園一級路,可適當增加路面寬度,增加

后的寬度不宜超過6m。

5.3應根據地形合理設置會車點,可根據實際需求適當增加會車點數量。

5.4邊坡、交會區、停車點等區域的寬度,應遵循節約集約利用林地的原則,根據道路規劃和實際地

形需要合理確定。

6路線設計

6.1應遵循選線合理、使用方便、生態環保、與環境協調的原則,并符合LY/T5005的相關要求。線

型選擇應充分考慮道路在整體森林景觀中的視覺敏感度,設計方案中應模擬道路建成后狀態,保障道路

與周邊景觀的融合。

6.2應以不破壞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前提,并符合JTGB04的相關要求。不應對保護的風景資

源、生態敏感區、生物廊道進行分割。經過野生動物遷徙通道或棲息地時,應為野生動物設置必要的生

態廊道,如“綠橋”或涵洞。

注:綠橋是指為大型動物搭建上跨式的“過街天橋”,并在上面種植草木,模擬自然的山坡地形。

6.3應避開可能發生山體滑坡、道路過陡、易發泥石流等危險區域。如難以避讓,應設立明顯標識的

警示牌,并采取安全有效的防護設施。

6.4充分利用現有山路、防火通道及林中小徑,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符合一、二、三級路線型

設計的原有路徑應盡量加以利用;現有自然狀態下的林中小徑,并符合四級路線型要求的,在確保小徑

自然風貌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可適當修整,納入四級路。

6.5一、二級路路線設計應與林火阻隔帶、防火林帶等林火阻隔系統建設相結合,并加強對防火物資

儲備庫(點)、消防水池的串聯;三、四級路路線設計,在保證正常巡護需要的前提下,應充分考慮不

同路線的景觀特色定位,突出風景欣賞、觀光體驗、科普教育以及健身鍛煉等主題。

6.6應與區域特點、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資源條件相適應,并加強道路之間的連通性,形成環路,

不宜出現斷頭路。應在適當距離內設置錯車道;配合生產布局,在沿線必要位置宜結合地形設置回車道

(坪)。

7道路建設

2

DB3201/T1115—2022

7.1路網密度

7.1.1合理路網密度為40m/hm2~100m/hm2,其中一、二級路的路網密度不應超過該片森林路網密

度的1/4。

7.1.2根據森林分布位置、生態區位的重要性、森林防火壓力以及輻射面積的人口數量等實際情況,

在控制范圍內合理確定路網密度。

7.1.3路網密度超過上限的森林區域,不應開展新路建設,并應在規定期限內,采取相關補救措施,

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7.2路基

7.2.1路基應具有足夠的強度、穩定性和耐久性。

7.2.2路基填料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重視填挖平衡,宜利用挖方填筑。

7.3道路面層

7.3.1道路施工材料選用應遵循與環境融為一體的生態理念,路面材料的選用應在保證道路功能的基

礎上體現自然原生性。對于四級路,應充分保護其自然特性,簡化步行設施,最大限度減少建筑材料的

使用,保留小徑的原生性。

7.3.2道路面層材料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級路應進行路面硬化,路面鋪裝材料優先選擇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

料以及其他新型、改良型路面材料,避免大面積使用普通混凝土;

——二級路路面材料優先選擇砂石、泥結砂石等天然材料,確保車輛能正常通行。連接森林內居民

居住點、防火物資倉庫、瞭望塔等通行需求較大的二級路,可參照一級路進行路面硬化;

——三級路可根據實際情況,在注重自然原生性的基礎上多樣化選擇,選擇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

嵌草磚、砂石等,必要時輔以防腐木、仿真不銹鋼等;

——四級路除森林公園、游覽景點等通行需求較大的地段外,不宜進行人工鋪裝;如確需人工鋪裝,

應選擇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等材料,盡量減少人為痕跡,保留路徑上的沙土、砂石、巖塊、

草根,維持原始、生態的自然狀態。

7.3.3坡度不大于8度的路段,宜選擇砂石路面材料,由三部分組成:

a)底層為二片,層厚不小于25cm;

b)中層為道碴,層厚不小于10cm;

c)上層為粗砂,層厚不小于3cm,粗砂直徑不小于0.5cm;經碾壓后,路面總厚度不小于35cm。

7.3.4坡度大于8度的路段,應選擇混凝土路面材料,厚度不小于16cm。路面兩側齊口應填有砂石,

形成緩坡。

7.4沿線設施

7.4.1道路排水設施

7.4.1.1道路沿線應合理設置排水系統,根據沿線地面水和地下水等情況,設置必要的邊溝、截水溝、

排水溝和跌水與急流槽等排水設施。

7.4.1.2路基排水應防止附近山坡水土流失,不宜破壞天然水系和水流性質。

7.4.1.3有山水流經的道路應設置排水溝,溝深不應小于30cm,溝上口寬不應小于30cm,下口寬不

應小于20cm。水量集中、容易沖毀的路段,應適當加大斷面尺寸,并做好防護措施。

7.4.2道路安全設施

3

DB3201/T1115—2022

應按照JTGD81和JTG/TD81的要求設置道路安全設施。

7.4.3道路標志

7.4.3.1應設置完整的標識系統,以森林防火為主,并對危險地段著重警示。標識系統應包括警示類

標識、指示類標識、地形類標識、科普宣教類標識等,標識的材質、尺寸、色彩等應醒目并與周邊環境

協調融洽。

7.4.3.2路口、岔道應設置醒目的指示牌,指示牌應漆有反光漆,標明路名、指向、建設單位、建設

時間、長度等內容。

7.5景觀綠化

7.5.1景觀綠化應遵循點(景觀節點、休息驛站、觀景臺等處)、線(道路沿線)、面(道路沿線視

線可及的山林)相結合的原則,以鄉土樹種、優良彩色樹種為主體,喬木與灌木結合、常綠與落葉結合、

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結合。

7.5.2休息驛站、觀景臺等景觀節點綠化應突出特色,將景觀節點的景源特點或文化特征融入綠化景

觀設計中,構筑多樣的綠化意境。

7.5.3一、二、三級路道路沿線綠化應在保證道路安全通行的基礎上,突出沿線綠化的景觀效果、標

示性、引導性以及對沿線景觀的串聯作用,不應采用機械的線型綠化模式,宜采取自然組團式綠化模式。

7.5.4四級路沿線不宜刻意實施綠化,應根據道路沿線的實際狀況,納入沿線林相改造中進行。可重

點在林緣、駐足點等處適當種植適應本地生長的花卉。

7.5.5道路沿線視線可及的山林,應結合森林撫育工作,采用科學手段實施林相改造,實現森林群落

本土化。沿途山林林相改造中宜選用觀花、觀葉、觀果的優良鄉土彩色樹種,營造富于季相變化、景觀

色彩宜人的風景林。

7.5.6景觀綠化應具備生物阻隔帶功能,采用大、小喬木與灌木混交的復層結構。樹種應選用抗火性

能強,適應本地生長的樹種。

7.5.7因道路施工形成的邊坡及塹溝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攀援植物及藤蔓植物進行垂直綠化。局部困

難地段可運用掛網、客土噴播等邊坡綠化手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B3201/T1115—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圍..............................................................................1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總則..............................................................................1

5道路類型..........................................................................1

6路線設計..........................................................................2

7道路建設..........................................................................3

I

DB3201/T1115—202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