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5講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內容主要矛盾:人民對于①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主要任務: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②
意義是我國建設③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內容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影響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2.曲折失誤(1)表現: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評價A.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B.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由于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以及當時的④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
3.調整提高(1)時間:1961年1月。(2)內容: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⑤、充實、提高”的方針。
(3)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1964年,“四個現代化”的提出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二、“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1)黨內的指導思想上存在著“左”傾錯誤。(2)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2.“文化大革命”的過程全面發動1966年夏,中央文革小組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黨委鬧革命”全面奪權1967年年初,“全面奪權”的“⑥”發生。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
政變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武裝政變,陰謀奪取最高權力。毛澤東、周恩來粉碎了這次政變轉機1972年,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使各項工作出現轉機整頓1975年,鄧小平領導進行各方面的整頓,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這些整頓實際上是后來撥亂反正的預演結束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3.性質: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4.“文化大革命”的教訓(1)加強社會主義⑦建設,發揚民主,依法治國。(最深刻教訓)
(2)必須堅持集體領導和⑧原則,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和專斷。
(3)要正確分析國內的主要矛盾,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堅持以⑨為中心。
三、偉大的建設成就1.原因(1)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2)人民奮斗: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2.成就(1)生產生活領域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⑩”增強了國防力量。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這期間建設起來的一些基礎設施、基礎項目和大中型企業等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2)時代精神:這一時期形成了、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勞模精神。
(3)20世紀60~70年代的外交20世紀60年代A.背景:亞非拉國家蓬勃發展,中國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B.成就: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關系的突破。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A.自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B.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
C.1972年,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D.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3.意義(1)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2)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
【答案】①經濟文化②工業國③社會主義④自然災害⑤鞏固⑥一月風暴⑦民主與法制⑧民主集中制⑨經濟建設⑩兩彈一星三線建設崇尚勞動民族解放運動西方大國合法權利中美關系物質基礎[基礎判斷]1.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即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確立。計劃經濟體制實行期間,完全排斥市場。()錯誤【詳解】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期間,黨中央吸取蘇聯的教訓,結合中國國情,允許市場存在并發揮作用,但此時的市場呈現出指令性強、統一分配等特點。2.新中國成立初期研制“兩彈一星”的本質目的是打破美蘇兩國的核壟斷。()錯誤【詳解】“兩彈一星”戰略的提出是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嚴峻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內形勢決定的。打破美蘇核壟斷,維護世界和平只是客觀結果,研制“兩彈一星”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服務社會主義和平建設環境。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曲折中前進。這一時期最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必須保持政治的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環境。()錯誤【詳解】最主要的教訓是經濟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關系變革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4.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沒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隨著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工作中心的轉移,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逐步建立起來。()錯誤【詳解】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改革開放以前就逐步建立起來了。“一五”計劃的實施,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逐步建立,為新中國的經濟獨立和國防安全提供了物質保障,也為新時期的經濟騰飛和民生改善準備了技術條件。[視野拓展]1.1949~1976年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社會主要矛盾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和三大敵人的殘余勢力的矛盾。(2)過渡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2.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2)客觀原因: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對聯合國的控制作用減弱;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加入聯合國,在聯合國中的作用大為加強。(3)直接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歷來重視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第三世界國家的大力支持。3.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1)從美國一方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在與蘇聯爭霸中處于守勢地位,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美國經濟發展緩慢,被西歐和日本趕上;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2)從中國一方講,改善中美關系,保持一種新的均衡關系,有三種考慮:一是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的需要;二是牽制和對付蘇聯威脅的需要;三是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需要。因此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美兩國共同的要求。[命題提醒]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和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長期未能恢復。【培優磨尖課】主觀題突破層級一信息提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城鄉關系的變化材料一1949~1978年,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如何解決農業快速發展并為工業化奠定基礎和提供保障。中國共產黨認為只有工業化才能最終解決貧窮落后,才能最終解決農民問題。為此,①中國共產黨逐步建立起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體制。農業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提供農業剩余產品,降低了工業發展成本。1953~1957年國家預算收入中,由農業及副產品收購、加工、銷售、運輸等利潤和稅收間接構成的財政收入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0%。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材料二②1978年后,城鄉關系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政府不再完全通過計劃的手段來調節城鄉關系,但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趨向并沒有立即改變。當農副產品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已能夠滿足城市需求的條件下,農民和農村主要通過直接投資(鄉鎮企業)、提供勞動力等方式,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③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累計近3萬億元,年均增幅超過23%。我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武力《1949~2006年城鄉關系演變的歷史分析》等【提取信息】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城鄉關系的變化。【教你提取】①→1949~1978年計劃經濟時代的城鄉關系;②→1978~2005年的城鄉關系;③→2006年至今的改革開放成就和城鄉關系。試答:變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業化的資金,政府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農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開放推行,市場日益發揮作用,農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層級二歷史解析:三線建設的特點及其意義材料三線建設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區開展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以國防工業為基礎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活動。1964年10月30日,中央工作會議下發《1965年計劃綱要(草案)》,提出要“爭取時間,積極建設三線戰略后方,防備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在中央的領導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線建設委員會相繼組建,在“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下,共產黨員身先士卒,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共投入約2052億資金和近千萬人力,建設起了近2000家大中型企業、科研機構和基礎設施。至1980年,三線地區的工業總產值比1964年增長4.5倍。攀枝花、十堰等工業城市拔地而起。——摘編自陳東林《三線建設的決策與價值:50年后的回眸》【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進行三線建設的特點及其意義。【教你探究】圍繞20世紀60年代經濟建設時期的典型時代特征,調動相關知識予以解釋。試答:特點:與國際形勢密切相關;國家開展有計劃的建設;中央統一領導,地區間配合,群眾支持。意義:有利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改善了國民經濟的布局,推動了中西部落后地區發展;培育了建設時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層級三開放寫作: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材料下面是1971年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表決情況表。大洲贊成數反對數棄權數贊成比例歐洲241482.8%亞洲184664.3%非洲2615161.9%南美洲55241.7%北美洲38321.4%【寫作題目】請根據材料提取一條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教你寫作】先審題,明要求提取信息,分析說明再讀表格,定信息時空定位20世紀70年代關系定位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表決后解釋并分析分析數據對比數據,提煉“歐洲國家的贊成比例最高”等結論分析原因結合時代背景,綜合分析國際和中國的影響等因素試答:示例一信息:歐洲國家的贊成比例最高。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在內政外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世紀70年代,美國霸權地位有一定的衰落,長期孤立中國的政策破產;西歐經濟一體化大大增強了西歐的經濟實力,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多數東歐國家屬于社會主義陣營,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示例二信息:亞非國家為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在內政外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二戰后,亞非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誕生了一系列新興民族獨立國家;20世紀50年代后,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的力量增強;亞非國家在反對殖民主義和外來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中國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選擇題突破】【樣題透析】(2022·湖北·9)1960年,我國科研經費支出比1952年增長近60倍,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科技人員達196.9萬人,平均每萬人中有科技人員30名,比1952年增長3倍。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蘇聯對中國的援助B.海外科研人員歸國C.“雙百”方針的提出D.兩個五年計劃實施情境設置科研經費支出變化聚焦考點工業化素養立意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問題要求①“變化”:明確有什么變化;②“直接原因”:思維主題易錯排查A項不符合史實中蘇關系此時已經惡化B項不符合史實海外科研人員歸國數量有限C項邏輯錯誤1956年“雙百”方針指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有利于促進我國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與科研經費支出增多、科技人員增長無直接關系合理推論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發生在1953~195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發生在1958~1962年,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大規模建設社會主義,因此直接造成了科研經費支出增多、科技人員增長的情況,故選D項【類題精練】1.(2021·廣東·10)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由此可知,廣交會的創辦()。A.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強化了與蘇聯的經貿聯系C.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D.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答案】A【解析】廣交會是在中國被封鎖的情況下,請人家進來看,在西方大國的封鎖下“殺”出一條路,顯然廣交會擴展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故A項正確;廣交會主要針對的是西方國家而非蘇聯,故B項錯誤;廣交會的創辦給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打開了一扇窗戶,但材料體現不出廣交會的創辦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故C項錯誤;廣交會的創辦與不結盟運動無關,故D項錯誤。2.(2021·天津·8)1962年下半年起,我國國民經濟開始穩步增長。1963年,國家在財力尚有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改善職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連續三年分別提高26.7%、20.1%和22.5%。這反映了我國()。A.落后面貌的徹底改變 B.調整發展的重要成果C.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 D.市場經濟的顯著作用【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1962年下半年起我國國民經濟穩步增長、職工待遇改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60年代初,黨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進行國民經濟調整,因此材料中的數據變化反映出國民經濟調整取得了重要成果,故B項正確;材料數據反映的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之后我國國民經濟的恢復,A項“徹底”的說法過于絕對,故A項錯誤;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改革開放之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20世紀60年代我國依舊是計劃經濟體制,故D項錯誤。【創新衍練】[新情境]歷史地圖1.(2022·山東實驗中學模擬)圖1、圖2是新中國成立后兩個時期的主要新建工業分布示意圖。這兩幅圖中新建工業分布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圖120世紀50年代中國新建工業分布示意圖圖220世紀60、70年代中國新建工業分布示意圖A.適應西部大開發需要 B.突出工業化的中心地位C.應對嚴峻的國際形勢 D.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答案】C【解析】本題以歷史地圖創設學習情境,考查時空觀念的素養。根據材料可知,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新建工業偏重東部地區(尤其是東北)到20世紀60、70年代新建工業偏重中西部地區,這是因為20世紀60、70年代,我國與蘇聯關系逐漸惡化,并且這一時期美國在我國東南沿海的軍事騷擾不斷,黨和政府作出由東向西轉移的生產布局戰略大調整,實行三線建設,促使我國工業布局發生變化,C項正確;主要新建工業分布變化是為了應對嚴峻的國際形勢,A、B兩項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國民經濟恢復是在1949~1952年,D項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新視角]聚焦變化2.(2022·山東模擬)1961年9月,中央公布《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指出工資形式應當按照實際情況執行,凡是需要和可能實行計件的,應當實行計件工資制,在保證勞動定額合理的前提下,不限制工人的超額工資。這一規定旨在()。A.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 B.提高工人生產積極性C.克服人民公社的弊端 D.加快重工業發展速度【答案】B【解析】本題以1961年中央公布的《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創設學習情境,考查依據史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工資形式應當按照實際情況執行,凡是需要和可能實行計件的,應當實行計件工資制,在保證勞動定額合理的前提下,不限制工人的超額工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規定有利于發揮國有企業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B項正確;國民經濟比例主要說的是輕工業、重工業和農業的比例,材料沒有提及這一點,排除A項;克服人民公社的弊端不是這一規定最主要的目的,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重工業的發展狀況,排除D項。3.(2022·山東濱州二模)1964年12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表明新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農村飲水協議書范文
- 裝修代辦保修協議書
- 校園學生住宿協議書
- 象棋比賽免責協議書
- 相關工程維護協議書
- 建行扣稅協議書模板
- 家庭責任協議書范本
- 家有寵物轉讓協議書
- 買房折扣協議書模板
- 贈送財產分割協議書
- GB/T 6433-2025飼料中粗脂肪的測定
- 廠房裝飾裝修施工方案
- 物業管理之工程管理
- 生態農業發展與綠色金融的融合路徑
- 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探索
- 《歐式田園風》課件
- 2024年德州市人民醫院高層次衛技人才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附帶答案
- 訂單與合同管理制度
- 【MOOC期末】《英美文學里的生態》(北京林業大學)期末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外科患者疼痛護理與管理
- 《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專題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