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古代我國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題_第1頁
考點1古代我國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題_第2頁
考點1古代我國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題_第3頁
考點1古代我國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題_第4頁
考點1古代我國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溫馨提示:此題庫為Word版,請按住Ctrl,滑動鼠標滾軸,調節合適的觀看比例,關閉Word文檔返回原板塊。考點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2016·課標全國Ⅰ卷·T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解題指南]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相關知識。解答關鍵:理解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的趨勢及特征。[解析]選A。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具體解析如下:選項與正確答案的對應度判斷理由A正確選項依據題干信息"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可知史官的記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君主的言行B本身錯誤的選項史官大都能秉承傳統,遵照現實來記載歷史,但有的史官迎合統治者的喜好編撰史書C本身錯誤的選項宋代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的說法錯誤D干擾選項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不愿史官記錄其"誤失",而不是不愿史官記錄其真實言行2.<2016·課標全國Ⅰ卷·T27>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變化有助于<>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權限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解題指南]本題考查明代中央集權的措施。解答關鍵:中國封建社會加強中央集權、分散地方權力的舉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效率。[解析]選B。由"直屬六部""演變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等內容,可知巡撫的出現減少了地方處理事務的環節,能夠集中地方權力,提高效率,故B正確;題干材料沒有體現擴大地方行政權力和削弱六部的權限,故A、C錯誤;明代中央集權不斷加強,設立巡撫無法體現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故D錯誤。3.<2016·課標全國Ⅱ卷·T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解題指南]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選官制度。解答關鍵:熟練掌握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的選官標準及影響。[解析]選D。科舉制將讀書、考試和做官結合起來,有利于提升官員的文化素質,客觀上必然也會推動社會教育文化的發展,故D正確;A說法過于絕對;B是漢代察舉制的選官標準;C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是才能和學識,世家子弟也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故C說法不正確。4.<2016?課標全國Ⅱ卷?T27>XX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象在清乾隆年間驟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A.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XX安居繁衍C.內地宗族開始整體遷移XXD.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解題指南]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解答關鍵: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宗法制的深遠影響。[解析]選B。由材料中信息可知乾隆年間已入臺的XX裔移民回鄉請祖先牌位的現象驟然增多,表明當時移居XX的XX人很多;在宗法制的影響下,宗法情結濃厚,敬祖祭祖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故B正確;A說法本身有誤,移民問題并不是族譜編修的原因,編修族譜是中國人宗法觀念的體現;C說法過于絕對;D材料中并未涉及,而且從移民增多可知兩岸居民交往頻繁。5.<2016·課標全國Ⅲ卷·T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揮文書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題指南]本題考查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解答關鍵:把握時間關鍵詞"漢初"。[解析]選B。材料中"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這里的"國家檔案文獻"主要應該是有關國家制度的記述;蕭何重視秦朝的文書,實際上是繼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結合漢初的史實,漢承秦制,判斷B符合題意。漢初盛行的是黃老之學,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才實行崇尚儒家的政策,A不正確。材料中體現出已經充分發揮了文書的功能,C錯誤;材料并沒有體現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與材料無關。6.<2016·課標全國Ⅲ卷·T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社會救濟是中國古代歷朝實施"仁政"的重要內容,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明初設養濟院收孤苦無靠者,按月發口糧。明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這是正律中首次納入社會救濟保障條款。清代的法律也有關于社會救濟的規定,主要有災荒救濟,高齡老人養贍,設棲流所以收養流浪貧民,孝子節婦貧苦者救濟,貧窮讀書人救濟等。——摘編自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者,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明清時期救濟制度和英國近代濟貧制度實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濟方式的異同。<1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國近代濟貧制度相比,西方現代福利制度有哪些發展。<7分>[解題指南]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救濟制度與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前后救濟制度的比較。解答關鍵:結合所學知識對比分析材料。[解析]第<1>題主要考查中英兩國救濟制度橫向比較,第一問注意分析材料,主要從維護統治方面思考根本目的;第二問比較救濟方式,相同點從政府作用、設置機構和關注對象上思考;不同點可以從使用的法律、保障的群體上思考。注意概括語言要精練。第<2>題對比考查福利制度,主要從戰后福利制度方面回答,結合課文中"福利制度"的相關內容對比材料可得出答案。答案:<1>共同目的:維護統治<或促進政權認同>;救濟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6分>相同:政府主導;設置救濟機構;立法保障;因類而異。<8分>不同:英國的救濟對有勞動能力的貧民帶有懲戒性質;出臺了專門的法律,涉及面廣;中國救濟辦法比較單一籠統;中國救濟制度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4分><2>發展:從單純的救濟發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福利種類眾多;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7分>7.<2016?北京文綜?T13>中國古代某一時期,朝廷與地方矛盾尖銳。某節度使派人到中書省辦事,因其態度惡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東門被該節度使派人刺殺。此事發生在<>A.漢長安 B.唐長安C.宋汴梁 D.元大都[解題指南]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解答關鍵:認識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解析]選B。由材料中"朝廷與地方矛盾尖銳""節度使""中書省""靖安坊"等信息可以得出是唐代的歷史。節度使制度出現于唐代,故A錯誤;宋代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且坊市界限消除,故C錯誤;元代推行行省制度,不存在節度使,D也不符合題意,故選B。8.<2016·XX單科·T1>中國傳統家族有"長兄如父""小兒不及長孫"的說法。這些說法體現的是<>A.家族和睦B.等級秩序C.貴族世襲D.宗法觀念[解題指南]本題主要考查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解題關鍵:明確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解析]選D。通過材料中"長兄""長孫"等關鍵詞,可以看出材料主要體現了宗法制中嫡長子繼承制,故D正確。家族和睦指家族成員間相處融洽,與題中"長兄如父"等不符,故A錯誤;等級秩序指依據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社會等級分層,與題中"小兒不及長孫"不符,故B錯誤;貴族世襲指貴族世代繼承祖先權力,是先秦貴族政治的重要特征,與題中"長兄如父"不符,故C錯誤。9.<2016·XX單科·T2>《史記》記載:"秦王發圖,圖窮匕首見……<荊軻>乃引其匕首以擲秦王,不中,中銅柱。"XX嘉祥武氏祠的漢代畫像石《荊軻刺秦王》<下圖>再現了這一場景。《史記》記載和這塊畫像石在<>A.描繪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風格上是一致的D.主題上是一致的[解題指南]本題考查歷史記載與考古史料之間的互相印證關系。解題關鍵:《史記》中記載的故事與考古史料講述的都是一個歷史事件。[解析]選D。《史記》的記載和漢代畫像石的描繪不完全一致,《史記》的記載比較詳細,而漢代畫像石只是描述荊軻刺秦王的瞬間,排除A;一個是文字記載一個是石刻,因此B、C也不夠確切;《史記》和石刻表現的都是"荊軻刺秦王"這一歷史主題,因此D正確。10.<2016·XX單科·T4>"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D.錄取人數大大增加[解題指南]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解題關鍵:明確宋代科舉考試中,"糊名法"代表的深層次含義,即更加公平。[解析]選A。材料"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說明采用密封考試形式,有利于考試的公平公正性,故A正確;材料主要提及科舉考試的形式更加公平,沒有提及取士科目數量減少,故B錯誤;材料"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是對進士科的重視,不是尊貴,故C錯誤;材料主要提及科舉考試的形式更加公平,沒有涉及錄取人數的變化,故D錯誤。11.<2016·天津文綜·T1>司馬遷說:"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下列選項中,與司馬遷觀點相符的是<>A.歷史可以重演,應當以史為鑒B.歷史不會重演,不能以史為鑒C.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無須學習古人D.歷史事實情同而勢異,不能照搬歷史經驗[解題指南]本題考查史學理論研究——歷史認識論。解答關鍵:理解司馬遷這句話的含義,尤其是"未必盡同"這句話。[解析]選D。題干中司馬遷的觀點是:生活在當世,記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但今天不一定就與古代完全相同;故D與題意相符。A中的"歷史可以重演",B中的"不能以史為鑒",C中的"無須學習古人"這三個觀點本身說法都是錯誤的,都不是正確的歷史觀。12.<2016·XX文綜·T13>《明太祖實錄》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數未核實,其命戶部籍天下戶口,每戶給以戶帖。"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代戶帖原件所錄圣旨為:"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俚<哩>。教中書<省>置下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這說明<>A.《實錄》與《戶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記錄與口述史料,需仔細甄別使用C.第一則材料是文獻史料,更具有歷史的實錄感D.第二則材料是實物史料,更能反映歷史的原貌[解題指南]本題考查史學常識。解答關鍵:理解史學常識。[解析]選D。《戶帖》屬于第一手資料,不是口述史料,排除A、B,選D;《明太祖實錄》記載內容比較簡單,與《戶帖》相比缺少歷史實錄感,排除C。13.<2016·XX文綜·T15>定州在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關于定州的表述,正確的是<>①秦漢始置州②唐代私營綾織作坊興起③宋代以制瓷業聞名天下④元代為中書省轄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題指南]本題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與經濟發展。解答關鍵:理解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及經濟發展的情況。[解析]選D。本題可以運用排除法。結合所學秦漢時期在地方設郡縣制,沒有設置州,故排除①,②③④均符合定州的歷史,選D。14.<2016·XX文綜·T16>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強化,往往通過采取弱化相權、完善監察體制、調整中央和地方關系等手段來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政治架構的設計與職權的變更較為突出。下列選項中,在地位和職權上大體相當的一組是<>A.東周諸侯國與元行省B.唐政事堂與宋中書門下C.西漢州刺史與明監察御史D.宋提點刑獄司與明通政司[解題指南]本題考查古代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解答關鍵:遷移所學知識,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演變史。[解析]選B。具體解析如下:選項與正確答案的對應度判斷理由A錯誤選項東周諸侯國說明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而元行省已經實現了中央集權B正確選項唐政事堂與宋中書門下相當于宰相C錯誤選項西漢州刺史是皇帝派到一州的代表;明監察御史負責監察D錯誤選項宋提點刑獄司屬于省級"檢察機構",職能范圍僅限在府、州、縣的"司法審判"過程中的檢察監督、彈劾建議;明通政司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國家最高新聞傳播機構和中央信訪部門15.<2016·XX單科·T3>在中國古代,褒揚官員德行和政績,往往稱其人為"民之父母",官員亦以"為民父母""愛民如子"作為執政的理想境界。這一現象反映出<>A.宗族關系已成為執政的基礎B."家天下"觀念的政治影響C.官員考核主要依據民本思想D.官員之間具有共同政治訴求[解題指南]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的深遠影響。解答關鍵:理解材料中把"官"比作"父母"所體現的真正含義。[解析]選B。宗族關系是家族關系,宗族關系成為執政的基礎主要是在夏商周三代,而不是整個封建社會,故A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家國同構"的"家天下"觀念,所以本題答案為B。官員考核的依據應該是官員的政績,在一定程度上會體現民本思想,但不是主要依據,故C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訴求,故D錯誤。16.<2016·XX單科·T5>西漢初年,劉邦封置諸侯王國,封子弟為王,功臣為侯,并規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這表明劉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強對地方的控制B.繼承西周的政治體制C.確保皇位傳承穩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體制[解題指南]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西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