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設計和教案(共四篇)_第1頁
《8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設計和教案(共四篇)_第2頁
《8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設計和教案(共四篇)_第3頁
《8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設計和教案(共四篇)_第4頁
《8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設計和教案(共四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8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中的課文,是自然科學小論文,具有觀點明確、論證嚴謹、文筆生動的特點。本課論述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總結了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個各民族的建筑之間“可譯性”的問題。本課的教授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中的積累,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學習此文并不困難。【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一、教學目標:1.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內容。2.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二、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思維發展與提升:課前教師提出導讀提示,學生自學為主,課上師生共同梳理課文內容。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關注現代建筑的變革發展,理解大師的科學思想,培養科學精神。文化傳承與理解: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風格手法。教學難點:對文中出現的建筑名詞的形象理解。【教學準備】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備了較高的認知能力,但是對說明文的閱讀能力還是比較欠缺,因此課前指導閱讀課文,查找資料,了解相關知識,以幫助理解課文。【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息于亞洲大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經過數千年文明的演進,創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下面請從這樣一組圖片中找出中國的建筑。我們之所以可以從一組圖片中一眼看出屬于中國的建筑,就是因為我們心中清楚中國建筑獨有的特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中國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1分鐘)二、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1.中國建筑的特征十分豐富,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板書:基本特征),下面請同學們用三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這九點基本特征,想一想,這九點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哪些特征屬于結構特征?哪些特征屬于裝飾特征?明確: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展開的。三至五點屬于結構特征,六到九點屬于裝飾特征,由課文的提示我們可以感知,一篇說明文要注重說明順序的層次性(板書:說明順序的層次性)。(5分鐘)2.在稱贊中國建筑的堅固性中有句俗語“地陷墻塌屋不倒”,而中國的建筑之所以會如此的堅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結構的穩固性。作者用了三點來具體介紹中國建筑的結構特征,下面我們分成3組結合具體問題來研究一下中國建筑的結構特征。(幻燈片展示:1.中國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這種材料是怎樣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構架的?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3.舉折、舉架是怎樣構成的,它作用是什么?)明確:1.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成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間用枋、檁連接。2.斗拱是拱和斗綜合構成的單位。作用是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以減少梁的折斷的可能的。而正因為在斗拱的設計中體現出中國的建筑工匠們在建筑力學和建筑美學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設計成為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3.舉折、舉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頂的坡度。3.從作者介紹的中國建筑的結構特征的介紹順序中我們發現,一間房子由下而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那么,中國建筑體系中是如何把這一間間房子聯系在一起的呢?我們來看《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一段描寫(幻燈片展示: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那轎夫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抬起轎子。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游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梁畫棟,兩邊穿山游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通過這段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中國的一所房子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樣的特點?明確:往往左右均勻齊對稱,構成顯著的軸線。從中國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體現出中國建筑文化的中規中矩和階級分明的特點。4.我們的房子建造完成,智慧的中國建筑工匠們在講求建筑的實用性的同時,是不會忽略它的美觀性的特點的。那么請我們結合我們學過的古詩文,想想,在我們的詩文中,對中國建筑的裝飾特點都有過什么樣的描寫?明確:“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等等。從這樣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中,我們喜歡運用色彩鮮艷的顏色,而這些鮮艷的顏色中,寄托了中國人民對幸福的期盼。三、中國建筑的文法1.在學習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所有的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被中國的匠師們所遵守,為中國的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做中國建筑的“文法”(板書:風格手法),下面,我們結合課文57頁最后一個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樣具體解釋中國建筑的“文法”和中國建筑的“詞匯”的。(幻燈片展示:理解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筑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我們說它是中國建筑的“文法”;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那就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2.中國建筑的文法要求我們在建造房屋是遵守一定的規則,具有一定的約束性,但同時,中國建筑的文法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怎樣理解中國建筑文法的靈活性呢?我們結合課文58頁第二自然段來理解。明確:中國建筑的文法在命題上可以有靈活性。具體體現在運用中國建筑的文法規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臺在理解中國建筑的文法特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這樣可以使讀者生動、形象、深刻的體會到中國建筑的風格的運用,所以我們在閱讀一篇說明文的過程中,要注意說明文語言的形象性。(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討論】5。“特征”的思想內核和美學價值【提示】據歷史記載,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澤東曾秘密派人拜訪梁思成,請教北平城內歷史古跡的保護問題。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護北京城墻奔走呼吁,并為此蒙受不公正對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復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他呼吁:“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他滿懷憂患意識地提醒后人:“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象”(《中國建筑史》)。我們通過品讀這篇小論文,研究透視其中一些關鍵語詞所傳遞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尚的審美境界。四、總結中國的建筑,在經歷了千年的洗禮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而每一個民族在自己生存繁衍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風格,風格雖然不同,但解決的本質問題卻是相同的,作者把它稱作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我們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中體現出的中國的文化,是為了我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體會、繼承和發展中國建筑的美,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今天所體會到的一切的美,源于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結構和運用的揣摩和體會。五、拓展探究:今天漫步北京街頭,“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中央電視臺新址“雙Z結構”歷歷在目,你怎么看待?。《8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中國建筑的“詞匯”、“文章”和“文法”。思維發展與提升明確閱讀說明文的方法,用找關鍵詞法和思維導圖法,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了解中國建筑特征,感受中國建筑之美。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理解建筑是一種文化,文化在于創新,更在于傳承,每一位同學都是文化的傳承者,明確肩上的責任,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體會文章的人文精神。【教學重點難點】初步掌握借助思維導圖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國建筑的“詞匯”、“文章”和“文法”;文化在于傳承,體會到傳承重要性。【教學過程】一、預讀明人1.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不僅擁有巍峨的名山、秀美的河流,還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跡,或巍峨壯麗如故宮,或小巧靈動如江南園林。這些古老的建筑閃爍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勞的光芒,它們究竟有何特色?今天我們學習梁思成的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從中我們一定能得出答案。2.作者簡介。⑴中國建筑的一代宗師: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家,清華大學教授。他是近代學者、維新派領袖梁啟超的兒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心于中國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國營造學社(研究中國古建筑的學術團體),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建筑系,寫出了中國第一本系統完整的《中國建筑史》。其他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等。⑵美麗的神話:他們一個是梁啟超的公子,一個是林長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絕艷才女。他們一世情緣,共同創造了中國建筑史上的兩座豐碑,把親手設計的國徽送上了天安門城樓。他不計國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軍的轟炸,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大廈的設計。錯批一人,多生幾億——馬寅初(曾任北京大學校長,人口學家)錯批一人,少了多少名城——梁思成(建筑學家,一生致力于古建筑研究和保護)⑶梁思成和林徽因對中國建筑史的貢獻:1937年7月梁思成偶然看到法國人伯希和帶到國外的敦煌壁畫圖片,很清楚地描繪了五臺山唐代建筑圖景,梁思成如獲至寶。他和林徽因等一行4人起身去五臺山,先坐火車到太原又坐汽車顛簸128多公里,最后又轉騎騾子,最后才到達這座佛光寺,發現了中國現存唯一的唐代建筑遺存——五臺山佛光寺大雄寶殿。正定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豐贍的古建筑遺存,吸引著梁思成。1933年4月,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考察,原定兩周,后由于戰亂,縮短為七天。當天下午5時梁思成一行來到正定,借住在隆興寺,當晚便開始考察,直到“天已墨黑,殿里陰森,對面幾不見人,只聽見上面蝙蝠唧唧叫喚”,才回方丈院晚齋。以后的幾天,考察非常辛苦。對于這次考察,梁思成寫道:“今春正定之游,雖在兵荒馬亂中,時間匆匆,但收獲卻意外圓滿。”第二次考察,是在當年即1933年11月,梁思成偕林徽因女士再次來到正定,“留得旬日,得詳細檢正舊時圖稿,并從新測繪當日所割愛而未細量的諸建筑物。”“這次考察成圖盈篋,滿載而歸。”二、初讀明文1.自讀課文。⑴積累重要字詞。⑵找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的關鍵詞,并指出說明順序。⑶在介紹九點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談到了中國建筑的“文法”。“文法”是指什么?⑷建筑的可譯性是什么?⑸中國的古代建筑除了九大特征外,還有什么特點?⑹作者概括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2.字詞積累。帷幕()屋脊()接榫()鳳毛麟角()埋怨()埋葬()翹起()翹首以盼()點綴()輟學()廈門()高樓大廈()角色()穹窿()門檻()直欄橫檻()3.合作探究,整體感知。⑴請找出中國建筑九大基本特征的關鍵詞,并分析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提示:說明文的順序主要取決于對象的特點。由于說明對象特點各異,順序則不同。說明順序常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中國建筑九大基本特征:單獨的建筑物由三部分(臺基、房屋、屋頂)組成。平面布臵:建筑群、軸對稱、主屋朝南、有庭院。木材結構:立柱和橫梁之間形成“間”,墻、門窗設臵極為自由。斗拱:在柱梁交接處,層層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減少剪力,有裝飾性。顯著特征。舉架形成屋頂斜坡彎曲面。屋頂:有四面坡,四角翹起,有壯麗的裝飾性。主要特征。朱紅彩繪,用色最大膽。結構部分有高度裝飾效果。建筑材料的裝飾性:使用有色琉璃磚瓦、各色油漆、木刻、石雕、磚雕。采用的說明順序:由整體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⑵在介紹九點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談到了中國建筑的“文法”。“文法”是指什么?提示:“文法”指中國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它們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們所承認,成了法式,成為人們代代沿用的慣例。即中國建筑的法式或慣例(規矩)。⑶建筑的可譯性。提示:語言和文學的可譯性:可以互相翻譯,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翻譯出來。建筑學的可譯性:各民族建筑的主要功能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但表現出來的形式不同。⑷中國的古代建筑還有什么特點?提示:木結構為主要結構方式。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紅墻、碧瓦、綠樹、流水、遠山,建筑或隨山勢起伏,或依流水曲折,自然與建筑相映成趣又水乳交融。構件之間的連接使用榫卯連接,不用釘子。北方建筑沉穩、大氣、莊重,南方建筑小巧、靈動、秀氣。水的運用:中式庭院的小橋流水,注重使用水的自然形態,絕不倒行逆施。西方建筑使用噴泉,水往上噴,而中國古典建筑絕不這么做。圓明園西洋樓遺址,這是要一組西式建筑,有大水法,就是西方式的噴泉;十二生肖銅獸首是噴泉的噴嘴。屋瓦的顏色體現等級:皇家建筑使用黃色琉璃瓦,低等級的建筑或者寺廟使用綠色琉璃瓦。⑸作者概括中國建筑九大特征,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填寫下面表格。段落起止核心說明方法(舉一種)3段至13段分類別14段至17段打比方18段至19段作比較作者如何使用打比方這一說明方法證明建筑可以傳承的抽象特征?本體喻體建筑構件詞匯建筑風格手法文法亭榭軒樓小文章宮殿廟宇大文章三、研讀明法1.自然科學類小論文我們常在試卷中的第一大題論述類文本閱讀里遇到。每每聽到同學抱怨不喜歡,看不懂,讀不進去。那我們該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內容,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給大家介紹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2.(課件展示思維導圖)下面是第1、2段的思維導圖,請把這個過程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意連貫,不超過75個字。3.下面是整個文章的的思維導圖(課件展示思維導圖)。這里老師留下了四個空,請大家鎖定位置,快速閱讀,填空作答。提示:A.平面布置,通過第五段第一句我們能夠確定答案,后面文字都是對它的解析,那中國建筑的平面是如何布置的?建筑群,“一所房子由若干座這種建筑物以及一些聯系性的建筑物。我們可以稱它為建筑群。比如回廊、抱廈、廂、耳、過廳等等,這幾個名詞我們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接觸過。出示《林黛玉進賈府》課文。平面布置還講究左右對稱。出示圖片。房屋朝南。采光、冬季避風、取暖。庭院磚石墁地。文中稱他為“戶外起居室”。起居室是供居住者會客、娛樂、團聚的空間,同理屋內起居室就是客廳。B.結構方法。通過第六段第一句我們能夠確定答案。首先找同學說一下木材結構的“間”是如何構成的?房屋由什么承重?我們今天的房屋主要由什么承重?古代墻壁的作用是什么?“墻倒屋不塌”,這句話概括出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的重要特點。框架結構原則在西方的建筑原則里直到近代才被應用,我們的建筑三千年前就具備了這個特征。C.結構特征。大家可能看不出這個結構特征的優點,先看一下這幾張圖片。蘆山震中的百年老屋,天津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等我國許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經受過大地震的考驗,千百年來均經歷過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古建筑為何能抗震?它們又是怎么抗震的?絕招一:古建筑的臺基堪稱整體浮筏式基礎。絕招二:斗拱。絕招三:榫卯是抗擊地震的關鍵。“以柔克剛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舉世聞名的太極拳就是這種思想的直接產物,而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稱“建筑版太極拳”。D.寫的是文章第14段到第17段的內容。關鍵詞應該是“文法和詞匯。”語言和文學建筑學詞匯建筑的單個構件和因素文法中國建筑的法式或慣例文章建筑或建筑群大文章宮殿和廟宇等小品山亭或水榭等四、拓讀明理1.俗話說“文如其人”,從文章內容和語言我們可以看出梁思成是個什么樣的人?認真、嚴謹,深厚的學養,建筑學大家。他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為人做事都體現出一個大家風范。平津戰役提供北京建筑圖,保護北京文物。對建筑的愛可以超越國界,保護日本奈良的建筑。2.梁思成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向我們介紹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及風格嗎?從文中能看出先生的用意嗎?齊讀最后一段。明確:繼承與創新。3.我們應該怎么做?你有什么好辦法來保護古建筑?我們現在建造新建筑應該怎樣設計(即怎樣使新建筑繼承優良傳統)?示例:“故宮紅”為主色調。國家館為“天”,地區館為“地”。隱喻天地交。傳統的曲線設計被拉直,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4.用老師非常喜歡的一段對梁思成先生的評價作結。是他在兵匪滿地,行路艱難的舊中國,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尋覓著中華古代文明的瑰寶,完成了中國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發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規劃的最高目的是安居樂業的呼喊,為中國城市的理性發展篳路藍縷;是他搏近全力為中國古代建筑請命,雖是屢戰屢敗,卻癡情不改。《8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中國建筑的特征》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的一篇建筑論文。作者條理清楚、精要嚴謹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顯著特點,通過多種說明方法,既作了理論層面上的解釋,也有形象生動的描述,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教學目標】(核心素養)1、語言建構與運用:品析簡明、準確的語言風格。把握中國建筑“文法”和“詞匯”的含義。2、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3、審美鑒賞與創造:思考為何說不同建筑“詞匯”能表達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間建筑的“可以性”。4、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興趣,樹立文化自信。【教學重點】: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教學難點】:思考為何說不同建筑“詞匯”能表達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間建筑的“可以性”。【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作者簡介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曾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清室營造則例》《中國建筑史》二、預習檢測(字音字形)mànkuòfangshà墁地輪廓額枋抱廈tuówéijǐkǎnsǔn柁墩帷幕正脊門檻接榫qióngqiàngcuìhuī穹窿戧獸純粹如翚斯飛三、初讀文本,劃分層次1-2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3-13分析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14-19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文法”)。20以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建造新中國建筑作總結。四、細讀文本,重點語段研讀1、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2、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3、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4、說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5、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6、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7、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8、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鮮明的裝飾形狀或圖案。9、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五、思考探究1、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為了說明這種“文法”,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請舉例說明。文章中說的建筑的“詞匯”指的是什么?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明確:這是一種類比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中國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國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并且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們所承認,成了法式,成為人們沿用的慣例。“詞匯”指的是建筑的材料。這樣寫的好處是比較深入淺出,容易讓讀者理解。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間的“可譯性”?明確: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的形式卻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六、布置作業1、自主查詢資料,了解西方的建筑特征,對比東西方建筑的不同特征。《8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2.理解文中的建筑術語德育滲透目標: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弄清文章中建筑屬術語的含義。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方法】:引導,探討【教學過程】1、情景導入: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中國的音樂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器樂就有獨特的二胡,古箏,那么中國的建筑是否一樣擁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呢?下面請大家用關鍵詞來寫出中國建筑的特征,(學生寫答案)大家的答案很豐富,我們一起學習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看看我們的答案是否準確。2.作者簡介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

1915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對建筑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筑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3、梁思成論中國建筑之主要特征(1)于結構取法及發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點:①中國始終保持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為木造結構之直接表現。其在結構方面之努力,則盡木材應用之能事,以臻實際之需要,而同時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體。匠師既重視傳統經驗,又忠于材料之應用,故中國木構因歷代之演變,乃形成遵古之藝術。②歷用構架制之結構原則既以木材為主,此結構原則乃為“梁柱式建筑”之“構架制”。③以斗拱為結構之關鍵,并為度量單位在木構架之橫梁及立柱間過渡處,施橫材方木相互壘疊,前后伸出作“斗拱”,與屋頂結構有密切關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于下部之立柱上,故為大建筑物所必用。一系統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語言之有文法與詞匯,中國建筑則以柱額、斗拱、梁、搏、瓦、檐為其“詞匯”,施用柱額、斗拱、梁、搏等之法式為其“文法”。雖磚石之建筑物,如漢闕佛塔等,率多疊砌雕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組織與比例大小,歷代不同,每可借其結構演變之序,以鑒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對于斗拱之認識,實為研究中國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礎知識。④外部輪廓之特異。外部特征明顯,迥異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風格之特素。中國建筑之外輪廓予人以優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2)屬于環境思想方面,與其他建筑之歷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①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此建筑系統之壽命,雖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遺實物,其最古者,雖待考之先秦土垣殘基之類,已屬鳳毛麟角,次者如漢唐石闕磚塔,不止年代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物體竟久存之實,且既安于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筑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②建筑活動受道德觀念之制裁。古代統治階級崇尚儉德。而其建置,皆征發民役經營,故以建筑為勞民害農之事,壇社宗廟,城闕朝市,雖尊為宗法、儀禮、制度之依歸,而宮館、臺榭、第宅、園林,則抑為君王驕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記載或不美其事,或不詳其實,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舉以警后世,示其“非禮”;其記述非為敘述建筑形狀方法而作也。此種尚儉德,詘巧麗營建之風,加以階級等第嚴格之規定,遂使建筑活動以節約單純為是。③著重布置之規制。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興盛,尤重禮儀。故先秦兩漢傳記所載建筑,率重其名稱方位,部署規制,鮮涉殿堂之結構。嗣后建筑之見于史籍者,多見于五行志及禮儀志中。記宮苑寺觀亦皆詳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狀及結構。均足以證明政治、宗法:風俗、禮儀、佛道、風水等中國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單位構成之因素也。結構所產生立體形貌之感人處,則多見于文章詩賦之贊頌中。④建筑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建筑在我國素稱匠學,非士大夫之事。蓋建筑之術,已臻繁復,非受實際訓練,畢生役其事者,無能為力,非若其他文藝,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賴口授實習,傳其衣缽,而不重書籍。數千年來古籍中,傳世術書,惟宋清兩朝官刊各一部耳。(摘自梁思成《中國建筑藝術圖集——序》)4、自主閱讀5、瀏覽課文,找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明確: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