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文史典籍(解析)_第1頁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文史典籍(解析)_第2頁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文史典籍(解析)_第3頁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文史典籍(解析)_第4頁
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文史典籍(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文史典籍(解析)2024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文史典籍

一、選擇類

1.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經傳,指儒家經典和史書中的傳記,與韓愈《師說》中“經傳”意思相同。

B.登進士第,指考中進士,“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殿試及第者的稱謂。

C.翰林學士,是官職名,負責起草朝廷的制誥、文書,侍奉皇帝出巡,充任顧問。

D.左衽,我國古代部分少數民族所著服裝,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地區的右衽。

2.下列各項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宗廟是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我國的宗廟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產物,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B.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鴻門宴》中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區。

C.《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卷。其中“本紀”記述的是歷代帝王的言行政績。

D.根據我國古代室內宴席的座次禮儀,《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反映人物地位由尊到卑的順序是:項羽、項伯、劉邦、范增、張良。

3.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與《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它們被稱為“春秋三傳”。

B.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帝王祭祀他們以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也指國家的代稱。

C.執事,指辦事的官員,不直接稱呼對方,以表示尊敬對方,在文中可譯為“您”。

D.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燭之武退秦師》中,晉侯、秦伯、鄭伯皆是用爵稱。

4.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總角:古時少年男未冠、女未笄時的發型。頭發梳成兩個發髻,如頭頂兩角。從年齡上看,總角是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借指少年時代。

B.卜和筮都是古代占卜的術語,卜是用火燒龜板,根據龜板上的裂紋推斷吉兇禍福。筮是用蓍草的莖占卦。后來指稱擴大了,廣義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類型的起卦手段。

C.《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并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

D.古代對普通百姓的稱謂有很多,常見的有氓、布衣、黎民、生民、庶民、蒼生、黎庶、黎元等。

5.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離騷》是一首自敘性抒情長詩,成功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象表現出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影響深遠。

B.樂府詩是中國古代樂府官署所采集或編制的用來入樂的歌詩,也包括后世文人的創作。《孔雀東南飛》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長篇敘事詩,它與北朝民歌《木蘭詩》并成為“樂府雙璧”。

C.近體詩又稱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歌體裁,是唐朝形成的一種詩歌體裁。杜甫的《蜀相》、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李商隱的《錦瑟》都是近體詩的優秀作品。

D.詞是詩歌的一種,本是為配樂歌唱而寫成的歌詞。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根據創作風格的不同,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大流派。

6.下列文言知識有誤的一項是()

A.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都繼承了儒家學派的傳統,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

B.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愛”,墨子認為愛人當不分親疏貴賤,愛無等差,這樣才能避免混亂,從而實現天下太平。

C.“四書”,宋代朱熹抽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編在一起,合稱“四書”。

D.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也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六部經書。

7.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完全正確的是()

A.《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漢代四百多年的歷史。班固,是杰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B.柳永,字子卿,北宋詞人。他通曉音律,作品雅俗共賞,善于抒寫羈旅之思與兒女情長,為宋詞婉約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望海潮》《雨霖鈴》等。

C.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樂府、詩余等。每一首詞都要有詞牌,詞牌規定了詞的格律而不是內容。詞雖然全盛于宋,但早在唐代已有作品傳世,如白居易的《憶江南》。

D.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文學家。他創作了《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著名悲劇以及《威尼斯商人》等喜劇。他不僅是劇作家,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8.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字聃,“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由父親或尊長取定的,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對自己稱字,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某種志趣或情感。

B.“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源頭。

C.“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教科書。南宋朱熹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來。

D.周朝時期,周天子分給諸侯的地方,叫作“家”;而周天子的轄區一般叫“天下”。

9.下列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先王:一般特指堯舜禹湯文武幾位有名的帝王,亦指已逝的前代君主。“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中指的是前者。

B.《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與《老子》《孟子》合稱“三玄”。

C.四海: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具體所指不一,一說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后多借指全國、天下。

D.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周代統治族居住在國中及國郊,稱為國人。其中上層為卿、大夫、士,下層為庶人。

10.下列各句中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祭祀,往往用“犧牲”,其中,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牛、豬各一頭叫“少牢”。

B.《蘇武傳》中蘇武的弟弟跟隨皇帝去祭祀河東后土,這里的“后土”指的是地神;《過秦論》中“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中的“七廟”指古代諸侯的宗廟。

C.《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西漢的司馬遷。《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為東漢的班固。《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北宋的歐陽修。

D.兵符,以竹木或金石為符,上書文字,剖而為二,各執其一,合之為證,稱“合符”,是古代派遣官員去地方任職的一種憑證。

11.下列成語使用或文化常識表述不當的一項()

A.當英國的新聞媒體正充斥著利物浦將在一月份把他帶到安菲爾德球場的報道時,意大利人正準暗度陳倉。

B.“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李清照的作品。

C.我國古代,在筵席上,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東,最卑的是坐東朝西。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中,南向為尊,北向為最次。在車座位上,以右為尊,以左為次。

D.《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始稱《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年的歷史。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余字。全書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構成。“本紀”是用編年方式敘述歷代君主或實際統治者的政跡,是全書的大綱;“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項列出各歷史時期的大事,是全書敘事的補充和聯絡;“書”是天文、歷法、水利、經濟等各類專門事項的記載;“世家”是世襲家族以及孔子、陳勝等歷代祭祀不絕的人物的傳記;“列傳”為本紀、世家以外各種人物的傳記。

1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古稱“詩三百”。它和樂、射、御、書、數一起被稱為“六藝”。

B.“風”“雅”“頌”是《詩經》中的三部分,“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后人把兩者合成為“六義”。

C.我國文學史上向來“風”“騷”并稱。“風”就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是指屈原的代表作《離騷》。

D.《詩經》又簡稱《詩》,《尚書》又簡稱《書》,“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

13.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樂府,原指西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置的專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后來就把這一機構所收集、編制的配樂詩歌稱為“樂府詩”或“樂府歌辭”。李白所寫的《蜀道難》也是一首樂府詩歌。

B.總角,指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扎成兩個發髻,代指少年時代,與“余自束發讀書軒中”的“束發”表示的性別和年齡皆有所不同。此外古代表示年齡的詞語還有“豆蔻”“垂髫”等。

C.“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年號是古代皇帝紀年的名稱,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年號,一般新皇即位要更改年號。后來也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漢武帝。

D.期功,在《陳情表》中指關系比較親近的親屬。功指的是穿大功服和小功服的親族,大功和小功都是喪服名稱。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服中除了這兩種以外,還有斬衰、齊衰、緦麻三種。

14.下列選項中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易》《論語》六種經書,此外,它還可以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

B.“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兩句中的“錙”“銖”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

C.“故不積跬步”中的“跬”相當于現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腳,“步”相當于現在的兩步,即跨出兩腳。

D.“申之以孝悌之義”中“孝悌”是我國古代的孝道文化,我國古代稱善事父母者為“孝”,敬愛兄長者為“悌”。

15.下列課內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讀,一句話中間短暫的停頓為句。

B.六藝,文中指《詩》《禮》《書》《易》《樂》《春秋》六部經書,后《易》失傳,剩余五部稱為“五經”。

C.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代表作有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等。韓愈為古文運動倡導者,代表作為《馬說》《師說》等。

D.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史”。

16.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字聃,“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由自己取定的,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對自己稱字,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某種志趣或情感。

B.“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源頭。

C.“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教科書。南宋朱熹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來。

D.周朝時期,周天子分給諸侯的地方,叫作“國”;諸侯封給大夫的地方,叫作“家”;而周天子的轄區一般叫“天下”。

17.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和老子分別是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們與戰國時期孟子、莊子合稱“孔孟”“老莊”。儒家講究積極入世,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B.《大學》與《論語》《孟子》《荀子》并稱“四書”,它以“修身”為核心,闡釋修己治人之道,明確提出了儒家最基本的道德修養原則,即“三綱八目”說。

C.《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其首創的編史方法為后代“正史”所傳承;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D.斷代史是相對于“通史”而言、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歷史的史書,始創于我國東漢時期班固所著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均屬此體。

18.下列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歸去來兮辭并序》中“三徑就荒”中“三徑”指西漢末,袞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的代稱。

B.“帝鄉不可期”中“帝鄉”指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謂仙境。

C.《滕王閣序》選自《王勃集》,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初唐文學家,和盧照鄰、駱賓王、楊炯并稱“初唐四杰”。

D.“外無期功強近之親”,中“期”指一周年,《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有“期年之后”,“功”指孝服,古代以親屬的遠近制定孝服的輕重,所以“期功強近之親”指近親。

19.下列對作家作品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陶淵明是東晉著名詩人,自號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

B.王勃,與楊炯、陳子昂、駱賓王一起并稱為“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滕王閣序》等。

C.杜牧是唐代詩人、散文家,與李商隱并稱為“小李杜”。代表作有《阿房宮賦》《錦瑟》等。

D.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人,詞風豪放,與蘇軾并稱為“蘇辛”。代表作有《揚州慢》等。

20.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和稱為“四書”,是儒家經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

B.元雜劇劇本由三個部分構成:賓白、唱詞、科介。關漢卿是元雜劇的代表人物,他和馬致遠、王實甫、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C.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狂人日記》,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祝福》選自他的小說集《彷徨》。

D.《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21.下面對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吏,官員的通稱。漢代以后,指低級官員或吏卒。

B.古時候諸侯四方會齊,共聚一堂,規模宏大,是為“會同之禮”。

C.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以通婚聯姻的方式表示友好聯合。成語“秦晉之好”指的就是這種帶有政治結盟性質的婚姻關系。

D.編年體史書是按照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春秋》就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解說解釋《春秋》的書有《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22.《左傳》為__________史書;《史記》為__________史書;《戰國策》為___________史書()

A.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B.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

C.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D.國別體紀傳體編年體

23.下列對有關課文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司馬遷。《鴻門宴》選自本書的《項羽本紀》。

B.《赤壁賦》“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燭之武退秦師》“是寡人之國也”中的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另有稱“不谷”和“孤”的。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宗廟之事,如會同”中“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2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毛澤東同志常用舊體詩來反映現代生活的思想,這些詩也是現代詩歌。如《沁園春·長沙》就是現代詩歌。

B.詞是我國古代一種可配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又名長短句、曲子詞、樂府等。

C.古人按字數的多少,把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沁園春·長沙》是中調。

D.詞興起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又稱“詩余”、“長短句”等。

25.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銀漢迢迢暗度”,傳說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夜,織女、牛郎借鵲橋越過天河相會。

B.農歷每月初一稱朔,農歷每月三十稱晦,如《登泰山記》中“戊申晦”的“晦”。

C.《詩經》收錄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簡稱《詩》,或“詩三百”。

D.韓愈,自稱“郡望昌黎”,世稱“昌黎先生”。謚號“文”,故又稱“韓文公”。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士君子處世,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其所養可知也。所養既厚則所言者必勁正清峭而無輕懦衰憊之氣前哲之士以文詞鳴者此也。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之知言,自其所養之充也。韓子曰:“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韓子所學,一獨以孟子之傳得其宗者,蓋謂是也。

(節選自曾噩《序》)

26.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4處)

27.《孟子)與《》《》《》合稱為“四書”。

28.在看來,“所養”深厚有什么作用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里仁》)

普性深沉,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趙普傳》)

29.第一則材料體現了怎樣的交往原則?所依據的儒家的哲學思想是什么?交往原則:哲學思想:

30.子游和趙普的“事君數”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二)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鴻門宴》

31.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不同尋常

B.距關,毋內諸侯內:通“納”,接納

C.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樣

D.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當:對等,比得上

32.下列各句中加點實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君安與項伯有故故遣將守關者

B.不如因善遇之素善留侯張良

C.范增數目項王士皆瞠目

D.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33.下列文化常識說法不正確的一組是()

A.山東,指崤山以東。戰國時期,秦國人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為“山東”,為一個地域性的泛稱。

B.《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資治通鑒》合稱“前四史”。

C.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高祖等。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列順序。“項羽季父也”,是說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參考解析:

1.A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傳指……史書中的傳記”錯誤,“傳”指解釋儒家經典的傳文,如《春秋左氏傳》。

故選A。

2.D

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由尊到卑的順序是:項羽、項伯、劉邦、范增、張良”錯誤。中國古代在室內舉辦宴會,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故《鴻門宴》中座次由尊到卑的順序為:項羽、項伯、范增、劉邦、張良。

故選D。

3.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社,谷神;稷,土神”錯誤。“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故選B。

4.C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錯誤,《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

故選C。

5.C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學常識的能力。

C.“杜甫的《蜀相》、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李商隱的《錦瑟》都是近體詩的優秀作品”說法錯誤,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是古體詩,不是近體詩。

故選C。

6.A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都繼承了儒家學派的傳統”錯誤。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

故選A。

7.C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

A.“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漢代四百多年的歷史。班固”錯,《漢書》記載了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四年,共229年歷史。

B.“字子卿”錯,柳永,字耆卿。

D.“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文學家。他創作了”錯,應將“哈姆雷特”改為“莎士比亞”。

故選C。

8.D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叫作‘家’”錯誤,周天子分給諸侯的地方,叫“國”,諸侯分給卿大夫的地方,叫“家”。

故選D。

9.B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

B.“與《老子》《孟子》合稱‘三玄’”錯誤,《莊子》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學生應根據“玄”字推斷《孟子》與之不符。

故選B。

10.C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用牛、豬各一頭叫‘少牢’”理解錯誤。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

B.“‘七廟’指古代諸侯的宗廟”理解錯誤。“七廟”指古代天子的宗廟。

D.“是古代派遣官員去地方任職的一種憑證”理解錯誤。兵符,是古代派兵遣將的一種憑證。

故選C。

11.C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成語的能力。

C.“在車座位上,以右為尊,以左為次。”錯,在車座位上,以左為尊。

故選C。

12.A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詩經》……它和樂、射、御、書、數一起被稱為‘六藝’”錯誤,“六藝”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一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書。

故選A。

13.C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

C.“后來也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漢武帝”錯誤,“漢武帝”不是年號,是謚號。

故選C。

14.A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論語》”錯誤,應為《春秋》。

故選A。

15.C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讀,一句話中間短暫的停頓為句”錯誤。古時文章以行氣核心,文中一口氣行完,并表述出一個意思稱為一句,在行完一口氣的過程中出現諸多的自然小停頓、間隔稱之為“讀”。“句”是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的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的一段。文章中語意已盡的地方為“句”,語意未盡須停頓的地方為“讀”。

B.“后《易》失傳”錯誤。應該是《樂》已失傳,剩余五部即《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

D.“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史’”錯誤。杜甫被譽為“詩圣”,杜甫所創作的詩歌被稱為“詩史”。

故選C。

16.A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

A.“由自己取定的……對自己稱字,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某種志趣或情感”錯誤。字是由父親或尊長取定;號才用于自稱,來顯示自己的某種志趣或情感。

故選A。

17.B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荀子》不屬于“四書”,應是《中庸》。

故選B。

18.A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

A.“‘三徑’便成了隱士的代稱”錯誤。“三徑”指退隱家園。

故選A。

19.A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與楊炯、陳子昂、駱賓王一起并稱為‘初唐四杰’”說法錯誤,初唐四杰沒有陳子昂,應為盧照鄰。

C.“代表作有《阿房宮賦》《錦瑟》等”說法錯誤,《錦瑟》不是杜牧作品,而是李商隱的作品。

D.“代表作有《揚州慢》等”說法錯誤,《揚州慢》不是辛棄疾作品,而是姜夔的作品。

故選A。

20.B

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

B.“他和馬致遠、王實甫、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說法錯誤,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故選B。

21.C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秦晉之好’指的就是這種帶有政治結盟性質的婚姻關系”錯誤,應泛指兩家聯姻。

故選C。

22.B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左傳》,春秋時期左丘明著,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后多稱《左傳》。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品中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戰國策》,又稱《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

故選B。

23.A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說法錯誤,應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故選A。

24.C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沁園春長沙》是中調”錯誤。《沁園春·長沙》上闋有56個字,下闋有58個字,一共有114個字。根據詞的字數分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沁園春長沙》是長調。

故選C。

25.B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農歷每月三十稱晦”錯誤,“晦”為農歷每月最后一天(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

故選B。

26.所養既厚/則所言者必勁正清峭/而無輕懦衰憊之氣/前哲之士以文詞鳴者/此也27.論語大學中庸28.①使自己的言辭剛正清越;②讓自己擁有浩然之氣;③能懂得別人的言語。

26.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

這句翻譯“他們修養深厚,那么他們所說的一定剛正清越,沒有輕狂衰弱疲憊之氣,前代的賢人用文詞表述,就是這樣的。”

“則所言者必勁正清峭”“則”,那么,句首詞,之前斷開;

“而無輕懦衰憊之氣”“而”句首虛詞,之前斷開;

“前哲之士以文詞鳴者”“前哲之士”,名詞,做主語,之前斷開;

“此也”,總結,之前斷開。

27.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文學常識題一般出自課文內容,又有所延伸,所以應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結合文章內容積累、識記。解答時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作為儒家學派經書的《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精華

28.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則所言者必勁正清峭”,即使自己的言辭剛正清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即讓自己擁有浩然之氣;“孟子之知言,自其所養之充也”,即能懂得別人的言語。

文學常識重在平時的積累和整理歸納。在識記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所處的朝代,可按所處朝代的先后順序對排列識記。另外應特別注意文學常識中的專有術語和并稱,弄清楚其內容。

參考譯文:

士君子與世人相處交往,不把對方的富裕尊貴貧窮地位卑賤放在心上,他們的修養可見一斑。他們修養深厚,那么他們所說的一定剛正清越,沒有輕狂衰弱疲憊之氣,前代的賢人用文詞表述,就是這樣的。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于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孟子能理解別人言辭,來自他擁有的浩然之氣。韓非子說:“道德,就像水;語言,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水勢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東西大小都能浮起來。”韓非子學到的知識,得到了孟子的傳授的正宗,大概就是這樣。

29.適度中庸之道30.子游是從為人處事的角度著眼。認為服事君主不能繁瑣無度,需掌握好分寸,維系個體獨立和人格尊嚴,符合中庸的思想。趙普從為臣盡忠的角度著眼。認為臣子有責任勸諫君主,實行君臣之義,即使面臨君主的責難也不退縮。符合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忍精神。

29.本題考查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整體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再結合關鍵句子理解觀點態度。“數”,讀音為shuò是“屢次”的意思。句意為“服事君主太頻繁瑣碎,反而會招來羞辱;與朋友相交太頻繁瑣碎,反而會遭到疏遠。”所以體現交往原則為適度,符合儒家中庸的哲學思想。

30.本題考查淺易文言文的比較閱讀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分析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再將二者進行對比。人際關系適度原則是為人自尊;屢斥屢諫是堅韌不拔,忠君愛國,以天下為己任。二者都符合儒家的精神,一為中庸,二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此類題其實考查的是學生對傳統及文化的掌握程度。作為封建社會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其仁愛精神、中庸思想、入世情懷都應是高中學生熟知并理解的。在此基礎上答此題就很簡單了。

31.A32.D33.B

31.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答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實詞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則對,不通則錯。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等。

A項,句意為: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非常:指意外的變故。

故選A。

32.此題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能力。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具有兩個或多個意義。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之間一般都有密切的聯系。其中最初的叫本義,常用的叫基本義,從本義或基本義推演引申來的叫引申義,通過用本義或引申義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來的叫比喻義。可以根據一個句子中詞語意思帶入另一個句子,判斷意思是否一樣。

A項,故:舊交情/所以

B項,善:好好地,友善地/交好

C項,目:使眼色/眼睛

D項,謝:道歉。

故選D。

33.此題考查文化、文學常識的能力。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