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二中2024年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二中2024年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二中2024年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二中2024年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二中2024年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二中2024年高考歷史一模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一位美國歷史學家曾說:“共產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被蔣介石殺害,但有些人逃進了華南山區。他們的領導人之一是毛澤東……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訂出新的革命策略。”這位歷史學家所說的“新的革命策略”是A.與國民黨合作共同反帝 B.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C.實行“工農武裝割據” D.停止內戰,共同抗日2.—明朝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實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斷,于是與倭寇連結為亂。政府遣戚繼光等人平倭,同時逐漸放松對民間海外貿易限制,沿海形勢逐漸穩定。材料表明當時A.東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斷了中外商品貿易C.政府失去對民間貿易的控制 D.政策轉變促成倭患的解決3.唐代確立了嚴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齡為七十歲,或“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準,六品以下則由尚書省奏皇帝批準。這一制度A.有利于官員結構的調整B.打擊了士族的壟斷地位C.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D.強化了君主集權的制度4.啟蒙運動時期某思想家在其著作中寫道:“自從人們覺察到一個人據有兩個人食糧的好處的時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貧困伴隨著農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長。”該著作最有可能是A.《波斯人信札》 B.《論法的精神》C.《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D.《純粹理性批判》5.在一位偉人的去世訃告中,對他的貢獻有著這樣的贊頌:“它武裝了人類,使虛弱無力的雙手變得力大無窮,健全了人類的大腦以處理一切難題。它為機械動力在未來創造奇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將有助并報償后代的勞動。”這位偉人是A.瓦特 B.富爾頓 C.懷特尼 D.愛迪生6.有學者認為: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區別于國民黨軍事系統的最大特點是主力軍、地方軍與民兵、自衛隊相互轉化、相互依靠、三位一體的軍事.中共能在敵后長期游擊的“秘訣”并不在于“游擊戰術”,而在于數量龐大的地方武裝、人民武裝。其意在強調A.人民力量的強大 B.中共軍事體系完善C.槍桿子里出政權 D.兩黨抗戰路線不同7.1909至1910年,清政府各省咨議局相繼成立,許多議員為爭取對本省行政、參政、法律等方面的監督權,要求改革地方弊政、檢舉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等。咨議局的成立反映了A.清王朝加強專制主義的傾向B.晚清政府打擊官員貪腐的決心C.列強對中國政治侵略的放松D.有識之士憲政救國的迫切愿望8.理學家強調人對天理自覺追求,具體的修身方法是A.克己復禮 B.重義輕利 C.正心誠意 D.天人感應9.1948年8月,蔣經國到上海“打虎”,釆取群眾運動和鐵腕手段,強行“限價”,打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的“奸商”,在一段時期內頗見成效,然而最終卻鎩羽而歸。蔣經國的“打虎”行為A.扭轉了內戰戰場失利的局面 B.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消除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現象 D.加深了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10.1938年國民政府擬定《西南西北工業建設計劃》,以促進西南西北地區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同時在農業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民政府這些措施A.導致了官僚資本主義的迅速膨脹B.扭轉了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C.為持久抗戰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D.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11.在某中學的“上海鄉土史”課程上,老師要求學生按指定材料(見表)確定一研究主題。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題是()A.上海工業化一瞥B.改革開放在上海C.上海,中國現代化的縮影D.上海,紅色的搖籃12.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代許多商人以財買婿,通過與官僚、宗室、士人聯姻進而躋上層社會。其中最為顯赫者當屬茶商馬季良,因為娶了劉皇后兄長之女,獲封光祿寺丞,這反映了宋代A.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社會結構的變動B.商人群體逐步控制國家的政治生活C.統治階級已經放棄重農抑商的政策D.商人的價值觀成為社會的主流觀念13.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與前途》中說:“立刻和蘇聯訂立軍事政治同盟,緊密地聯合這個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夠幫助中國抗日的國家。爭取英、美、法同情我們抗日,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條件下爭取他們的援助。戰勝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敵人的。”這表明他A.科學預見到日本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B.闡述了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路徑C.主張由中國主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認為外來援助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關鍵14.1949年9月,在國旗、國歌等協商座談會上,徐悲鴻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得到了梁思成、周恩來等人的贊同。但郭沫若、田漢等針對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等詞句,認為不符現況,應當修改。張奚若、黃炎培等提出反對意見。最后毛澤東和周恩來贊同安不忘危的思想,決定不做修改。由此可見A.人民民主、共同協商的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B.《義勇軍進行曲》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C.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D.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任務還未完成15.二戰期間,某次會議召開之時,蘇軍和美英聯軍雙方對德作戰的軍事進展已經大體勾勒出了二戰后歐洲的地緣政治輪廓,即蘇聯控制東歐,而西歐則在英美的影響之下。而且,在繼續完成對德作戰和戰后對徳國占領等問題上也達成了一致。此外,美國把爭取蘇聯加入對日作戰作為會議的重要議程。據此判斷,會議地點位于如圖A.① B.② C.③ D.④16.1964年,第二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綱領指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是國際緊張局勢和沖突的一個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號召不結盟國家要“通過有效行使反對霸權的國家主權來鞏固它們的獨立”,“拒絕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壓力”。材料說明不結盟運動國家A.不滿美蘇兩國對第三世界的爭奪B.意識到美國嚴重威脅他們的安全C.欲建立他們主導的國際政治秩序D.根據國際形勢變化調整斗爭目標17.恩格斯在論述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時指出:“現在沙皇政府道遭到了慘敗……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丟了丑,同時也在俄國面前給自己去了丑。就所未有過的覺醒時期開始了。”“覺醒”是指人們認識到俄國()A.軍備落后 B.制度腐朽 C.經濟凋敝 D.吏治腐敗18.某學者曾對晚清時局疾呼:“民權則志在必行,公理則今日萬不能盡行也。蓋今日……由君主而至民主,正當過渡之世,……萬無一躍超飛之理。凡君主專制、立憲、民主三法,必當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則必大亂。”由此推論他最可能贊同A.洋務運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19.14—16世紀,歐洲大陸國家出現了“三R”現象:一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是宗教改革(ReligionReform),一是羅馬法復興(RecoveryofRomanLaw)。三者都A.反對封建神學 B.強調自由、平等、法治C.倡導人文主義 D.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政權20.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區的礦冶、造紙、紡織、陶瓷、造船等私營手工業部門后來居上,在社會生產中超過了官營手工業,居于主導地位。這反映了A.私營產品生產質量超過官營手工業 B.封建政府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C.官營手工業走向衰落 D.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21.有學者指出,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該學者旨在強調A.科技創新推動工業發展 B.企業致力于新技術研發C.科學研究以盈利為目的 D.工業革命促進科技進步22.國際聯盟的一份調查表明,華南地區的雇農和半雇農占了農村人口的60%—90%,他們除了將年產莊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還要替佃主交納正常的地稅和附加稅(附加稅為正常地稅的35%—350%不等)。國民黨所做的僅僅是在1930年通過了一項將地租降低到主要作物的37.5%的決定,而即使是這一適度的措施也從未真正兌現。材料本質上反映了A.國民政府迫于內憂外患無力解決農民利益問題B.華南地區農民的苦難已達到了極端危急的地步C.國民政府放棄了孫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D.國民政府統治層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23.有學者認為“用現代的說法,可以說列國的軍隊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銅武器與盔甲。可是秦國在軟件上更勝一籌”。這里的“軟件”是指A.有效的管理制度 B.優越的地理位置C.繼承了西周傳統 D.首創了郡縣制度24.“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孫文:《<民報>發刊詞》)。”為避免重蹈西方覆轍,文章作者覺得必須實行A.民主主義 B.民族主義C.民權主義 D.民生主義25.良渚文化是距今約5000年的長江流域文明。它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有明顯的社會分化和較強的組織能力,古城以宮殿區為中心向外輻射。它把中華文明起源前推到與古埃及等文明約同的時間。良渚文化A.形成了南北作物差異的格局 B.確立了中央集權的社會體系C.豐富了中華早期文明的內涵 D.說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26.1958年,赫魯曉夫提出,力爭1961年前在肉類、牛奶、黃油的人均產量趕上和超過美國,并要求各地黨委書記向保證一年肉類增產兩倍的梁贊州委書記拉里昂諾夫學習。這一舉措A.擴大了地方發展經濟自主權 B.未能擺脫傳統體制的束縛C.順應了加速發展戰略的需要 D.是經濟新模式的重要探索27.1895年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在給丁汝昌的勸降中寫道:“當此之時。我國實以急去舊治,更張新政,以為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今貴國亦不可不以去舊謀新為當務之急,亟從更張,則國可相安;不然,豈能免于敗亡之數乎?"這封勸降書客觀上反映了中國戰敗的原因是A.清政府改革力度不及日本 B.清政府部分官員臨時變節C.日本為發動戰爭蓄謀已久 D.中國將領對時局認識不清28.據如圖可知A.農村經濟體制失去活力 B.鄉鎮企業發展迅速C.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D.城鄉差距不斷擴大29.在二戰前的1100多年中,法國和德國一共打了200多場戰爭,平均5年就開戰一次。歷史給這兩個持續對抗了幾個世紀的國家兩敗俱傷的慘痛教訓,也啟迪了它們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這種“政治智慧”始于A.《羅馬條約》 B.《歐洲煤鋼聯營條約》C.《歐洲聯盟條約》 D.歐元的啟用30.英國的《谷物法》規定,只有在本國糧價達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單位)80先令時,才許可從國外輸入糧食。而事實上,當時英國多年來糧價從來沒有到過許可從國外輸入糧食的水平。該法案1815年出臺,1846年被廢除。下列關于《谷物法》說法正確的是A.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表現B.其出臺反映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C.其廢除反映自由貿易的要求D.主要體現對農民階級利益的保護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1989年,美國新任總統喬治·布什認為:“現在,是到了超越遏制的時候了,美國的目標已不再是僅局限于遏制蘇聯的擴張主義”,要“以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后盾,其中突出的是以經濟援助為誘餌,采用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手段,用和平演變的方式將蘇聯、東歐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逐步拉入西方社會的經濟、政治體系中去”,在布什“超越遏制”戰略的指導下,美國積極推動東歐國家實現所謂的“自決與獨立”。1990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我們將擴大接觸,促進各種思想和民主價值觀在蘇聯自由交流……以期蘇聯的制度和做法發生根本的改變。”——摘編自王朝文《對美國“和平演變”戰略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要指出“超越遏制”戰略與以前的“遏制戰略”相比的不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布什政府進行戰略調整的主要原因。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無論是夏代發端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還是商的“當于民監”,無論是西周的天命來自于民眾的意志,還是孔子的“仁者,人也”,或是孟子的“仁者愛人”等等,都說明古代中國的民本思想是在中國古代國家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緣關系的基礎上提出的.同樣,中國古代獨有的社會結構,即社會關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結成的五倫關系,社會被一層溫情脈脈的血緣關系的紗幕所籠罩,保持著一種天然的“親親”和“尊尊”的宗法聯系.——陳谷嘉《中國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徑與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材料二孫中山先生已經發現了,中國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識,又結合了中國傳統的東西.如?論語?中“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為本的思想.孫中山先生吸收了傳統文化中的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也處處體現在三民主義中,如民族、民權、民生都是以民為本.而且,孫中山先生考慮新建國家,名稱不叫共和國,叫做民國,這里還是以民為本.——黃明同《三民主義中的民本思想來源于傳統文化》材料三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轉型以回歸日常生活世界,實現美好生活為價值旨歸,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等言論均體現了主流意識形態著眼于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話語轉向.——王永貴《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創新》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倡導“民本”思想的目的,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孫中山“民本”思想的來源,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其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時期主流意識形態著眼于“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據。33.材料北非戰場是后勤之戰,聯系北非和歐洲的地中海航線是交戰雙方的生命線,而馬耳他島是控制地中海的咽喉要地。1942年,英國在地中海的航行安全無法保證,馬耳他要塞的物資補給日益困難。這樣下去,不但無法切斷德意軍隊通往北非的海上航線,反而會使英軍在北非遭遇嚴峻的不利局面。8月,英國海軍決定組織一次大規模向馬耳他運送物資的護航運輸行動,代號“支座”。此次護航行動,雙方都投入重兵,展開了激烈的角逐。海戰中德意軍隊共損失潛艇2艘,飛機約90架。英軍有9艘運輸船、1艘航母、2艘巡洋艦和l艘驅逐艦被擊沉,多艘艦船負傷。幸運的是有5艘英國運輸船穿過防線抵達了馬耳他。得到燃料供應后,馬耳他要塞的英國航空兵頻頻出擊,在此后一周時間里就擊沉德意軍運輸船6艘。當月,德意軍通往北非的海上運輸損失達75%。——據周明《“支座”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中海護航作戰始末》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馬耳他島對英國而言有何戰略價值。(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上述后勤之戰的結果,說明此次戰役對德意軍隊造成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由“華南山區”、“毛澤東”等信息可判斷“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故選C項;彼時國民革命已然失敗,國共合作破裂,排除A項;武裝反抗國民黨是斗爭手段,而非革命策略,排除B項;彼時抗日戰爭尚未爆發,排除D項。2、D【解析】

根據材料明朝時期厲行行海禁,這導致了沿海居民生存困難,從而和倭寇勾結,在戚繼光等人平倭后,逐漸放松對民間海外貿易限制,從而使沿海形勢逐漸穩定,這種海禁政策的放松促成了倭患問題的解決,D項符合題意;東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A項錯誤;明朝時期還有官方的對外貿易,B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失去表述錯誤,排除。故選D。3、A【解析】

退休制度的實施,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政治,有利于調整官員的年齡結構,故A正確;科舉制打破了貴族對政治的壟斷,與材料無關,故B不正確;退休制度有利于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故C不正確;退休制度的實施與君主集權的強化無關,故D不正確。4、C【解析】

一個人據有兩個人食糧的條件和欲望,破壞平等觀念,導致奴役、貧困等現象滋生,與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討論的問題一致,C項正確;描繪法國社會狀況和思想的《波斯人信札》、奠定資產階級國家學說的《論法的精神》和考察、思考理性的哲學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均沒有專門探討“奴役和貧困”問題,ABD三項錯誤。5、A【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瓦特改良蒸汽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為機械動力在未來創造奇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排除。6、A【解析】

據“數量龐大的地方武裝、人民武裝”可知該學者認為中共能夠在敵后長期游擊的主要原因在于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實際上是人民力量的強大,故選A;材料僅反映了中共的軍隊體系,無法體現整個軍事體系的完善,排除B;C項提出于八七會議,當時抗日戰爭尚未爆發,與抗日戰爭無關,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國共兩黨抗戰路線的內容,排除D。故選A。7、D【解析】由材料“各省咨議局相繼成立,許多議員為爭取對本省行政、參政、法律等方面的監督權,要求改革地方弊政、檢舉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等”反映了有識之士憲政救國的迫切愿望,故選D;材料反映了清末地方與中央權力漸漸分離,有利于削弱專制統治,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地方有識之士的愿望,排除B;材料沒有反映列強侵華的信息,排除C。8、C【解析】

理學家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凈化,實際上就是“正心誠意”,故C正確;克己復禮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重義輕利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提出的限制暴君的思想,排除D。故選C。9、D【解析】

根據材料“蔣經國到上海‘打虎’,采取群眾運動和鐵腕手段,強行‘限價’,打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的‘奸商’”,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觸及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加深了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故D項正確;根據材料“1948年8月”,可知,解放戰爭處于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內戰戰場連連失利,故A項錯誤;強行“限價”,打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的“奸商”,本質是鞏固國民黨的統治,主觀上是維護官僚資產階級利益,故B項錯誤;國民黨后期濫發紙幣,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現象,故C項錯誤。10、C【解析】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材料中國民政府促進西南西北地區工礦業、交通運輸業、農業發展的措施為持久抗戰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故C正確;材料反映國民政府促進西南西北地區工礦業、交通運輸業、農業發展的措施,無法體現官僚資本主義,排除A;B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材料中國民政府的舉措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D錯誤。11、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運用史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近現代以來,上海的發展歷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近代交通運輸業崛起,民主革命的政治中心,對外開放的標志。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中國現代化的縮影。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因為從頭到尾都跟上海有關故應否定A項;改革開放最早是在廣東故應該否定B項;紅色搖籃是江西瑞金故應否定D;應該理解為從洋務運動的發昌機器廠到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意味著上海在中國工業現代化中的地位,而中共二大會址說明上海在中國政治現代化中的地位,隨著浦東的開放說明上海在對外現代化的熱潮中的地位。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12、A【解析】“許多商人以財買婚,通過與官僚、宗室、士人聯姻進而躋身上層社會”說明商品經濟發展了,商人可以躋身上層社會了,所以這意味著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故選A;但是上述現象只是意味著商人的社會地位有提高,并不意味著商人控制國家的政治生活,故排除B;CD不符合史實,故排除。13、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毛澤東認為“戰勝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要聯合蘇聯,爭取英、美、法等國家的支持,孤立敵人,闡明了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路徑,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23日毛澤東作此文并非是預見戰爭;C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中國主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內容;D選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毛澤東認為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關鍵,而非外來援助。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14、A【解析】

關于《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的問題,各民主人士在國旗、國歌等協商座談會上進行了充分的討論,這體現了人民民主、共同協商的精神,故A正確;2004年《義勇軍進行曲》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故B錯誤;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故C錯誤;材料無法得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任務是否完成,故D錯誤。15、A【解析】

由材料信息“蘇聯控制東歐,而西歐則在英美的影響之下。而且,在繼續完成對德作戰和戰后對徳國占領等問題上也達成了一致。此外,美國把爭取蘇聯加入對日作戰作為會議的重要議程”可知,此次會議是雅爾塔會議。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會議地點位于①處,故A正確;②是波茨坦,③是開羅,④是德黑蘭,故BCD錯誤。16、D【解析】根據材料“1964年第二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綱領指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是國際緊張局勢和沖突的一個基本根源’”,說明此時是強調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號召不結盟國家要‘通過有效行使反對霸權的國家主權來鞏固它們的獨立’”,說明此時是強調反對霸權主義。總體來看,說明不結盟國家根據國際形勢變化調整斗爭目標,故答案為D項。其他三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ABC項。17、B【解析】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俄國農奴制的落后,成為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索,故選B;軍備落后、經濟凋敝、吏治腐敗的根源都是制度落后,排除AC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聯系所學俄國1861年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18、B【解析】試題分析:材料“由君主而至民主,正當過渡之世”表明,該派主張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應逐步推行,這是一種社會改良的思想,屬于維新派的主張。故選B。A項不主張社會變革,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C項主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實行共和制;D項主張在思想上進行變革,引進西方的民主和科學。考點:維新變法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維新思想的特點。維新派為了進行變法運動,進行了廣泛地思想宣傳。維新變法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實行議會政治。一方面希望通過改良可以實現富強,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統治。但是維新變法思想因為不符合中國的國情而失敗,不過維新思想的傳播卻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啟蒙的作用。19、C【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為核心內容;宗教改革和羅馬法復興其實質是宣言人文主義精神,因此三者都倡導人文主義,C項正確;A、B、D三項均是啟蒙運動的內容,排除。20、D【解析】

民營手工業在社會生產中超過了官營手工業,居于主導地位,這是商品經濟和生產力進步的結果,故D正確;私營手工業部門“在社會生產中超過了官營手工業,居于主導地位”不等于私營部分產品生產質量超過官營手工業,A錯誤;明朝中后期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這與史實不符,B錯誤;地位的變化不等于官營手工業的衰落,C錯誤。21、A【解析】

由材料信息“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可以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人們對科技創新推動工業發展的重要性已經有了深刻認識,故A正確;B項只看到表面現象,故錯誤;科學研究以盈利為目的不是材料主旨,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工業革命促進科技進步,故D錯誤。22、D【解析】

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黨沒有為雇農生存條件的改善而采取有效措施,并不是無力解決,也不是放棄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而是其代表的階級利益決定了國民黨維護本階級和本黨的利益,故D選項正確,排除A、C選項;華南地區農民生存艱難,但是無法體現極端危機,故B選項錯誤。23、A【解析】

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實行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故A正確。秦國地處西部,地理位置偏僻,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秦國繼承西周傳統,C錯誤。郡縣制起源于春秋時期,不是秦國首創,D錯誤。24、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材料“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體現了民生主義。所以答案選D。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義25、C【解析】

材料里良渚文化的諸多信息說明其是比較成熟的文明形態,時間比較早,豐富了早期中華文明的內容和特征,這也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在世界范圍內都比較早,但并不能說明世界早期文明源頭一致,故選C,排除D;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是從中國早期整體生產格局而言,只材料本身并不能體現,排除A;良渚文化時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權,排除B。故選C。26、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赫魯曉夫利用國家的指令性計劃,提出了在1961年前在肉類、牛奶、黃油的人均產量趕上和超過美國的目標,同時又要求各地黨委書記向保證一年肉類增產兩倍的梁贊州委書記拉里昂諾夫學習,這表明其未能擺脫傳統的斯大林模式的體制的束縛,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對地方發展經濟自主權的擴大,A項錯誤;加速發展戰略是戈爾巴喬夫時期提出的,C項錯誤;材料仍然未擺脫傳統體制,不是經濟新模式的探索,D項錯誤。故選B。27、A【解析】

本題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據材料中“我國實以急去舊治,更張新政,以為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今貴國亦不可不以去舊謀新為當務之急,亟從更張,則國可相安”可知,在日本聯合艦隊司令看來,日本因新政而自強,中國只有從根本上改革才能免于敗亡,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清政府部分官員是否變節,B項錯誤;材料主旨體現的是清政府改革與日本的比較,而不是日本發動戰爭的蓄謀,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國將領對時局的認識問題,D項錯誤。28、C【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來,我國三大產業的比例調整體現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顯著,C項正確;1993年以來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不能說明農村經濟體制失去了活力,A項錯誤;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不僅僅是鄉鎮企業發展迅速的結果,B項錯誤;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不能說明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D項錯誤。29、B【解析】法德是歷史的宿敵,西歐國家要想走向一體化,關鍵是法德的和解,1958年,法國和德國等六個國家建立《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實現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夙愿,故B項正確;A是1958年簽訂原子能和經濟共同體總稱;C是1991年簽署;D是1999年啟用。30、C【解析】

依據題干“規定在英國糧價每夸特低于80先令時,絕對禁止糧食進口.只有在達到這種價格或超出這一價格的情況下,才許可從國外自由輸入糧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19世紀中期,廢除這一法律,而且外國糧食可以自由進入英國。在時間和發展過程來年,反映了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自由貿易,自由經營,自由競爭的要求,得到國家的承認,故C選項正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指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故A選項與史實不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谷物法》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廢除《谷物法》才是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故B選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體現農民階級利益的問題,故D選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不同:前者強調政治、軍事對抗,后者以經濟援助、文化和意識形態滲透為主要手段;前者重在防止蘇聯共產主義的“擴張”,后者側重于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滲透,瓦解社會主義制度。(2)原因:蘇聯、東歐國家經濟困難,政局動蕩;蘇聯改變與美國全面對抗的方針,尋求緩和;美國實力有所增強,在美蘇對抗中占優勢。【解析】

(1)不同:根據“遏制蘇聯”得出前者強調政治、軍事對抗,根據“以經濟援助為誘餌,采用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手段”得出后者以經濟援助、文化和意識形態滲透為主要手段;根據“遏制蘇聯的擴張主義”得出前者重在防止蘇聯共產主義的“擴張”,根據“以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后盾,……用和平演變的方式將蘇聯、東歐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逐步拉入西方社會的經濟、政治體系中去”得出后者側重于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滲透,瓦解社會主義制度。(2)原因:根據“美國積極推動東歐國家實現所謂的‘自決與獨立’”得出蘇聯、東歐國家經濟困難,政局動蕩;根據“促進各種思想和民主價值觀在蘇聯自由交流”得出蘇聯改變與美國全面對抗的方針,尋求緩和;根據“1990年”“以期蘇聯的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