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1頁
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2頁
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3頁
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4頁
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練習一、單選題1.758年,唐肅宗任命第五琦推行鹽政,他仿照漢朝桑弘羊的鹽法,實行民產、官收、官運、官銷的榷鹽法。762年,鹽鐵使劉晏改革鹽法,創立了“民制、官收、商運、商銷”的通商法。這一改革(

)A.廢除了鹽鐵專賣 B.激化了社會矛盾 C.減少了財政收入 D.體現了官商分利2.敦煌遺書《唐戶部格殘卷》載,垂拱元年(685年)敕令:“諸蕃商胡,若有馳逐,任于內地興易”,其籍貫屬于安西、北庭等州府者,“驗有公文,聽于本貫以東來往。”該敕令可以用來說明唐代(

)A.中外貿易往來頻繁 B.絲綢之路全面繁榮C.商貿政策有限開放 D.抑商政策逐步廢弛3.康熙版《滋陽縣志》記載:“煙葉即焉,順治四年,城西三十里顏村店創種,相習漸廣,至今遍地栽焉”“城外植煙多,城內煙坊興”;1829年包世臣記載:濟寧“其出產以煙葉為大宗,業此者六家,每年買賣至白金二百萬兩,其工人四千余名。”由此可知,濟寧地區的煙草種植業(

)A.刺激了制煙工業的繁榮 B.反映當地農業的市場化傾向C.受制于世界市場的拓展 D.沖擊了小農經濟的主導地位4.公元前16—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借貸行為必須有證人,還要履行擔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護;公元前11世紀,古埃及開始使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埃及(

)A.國家控制對外貿易 B.商業貿易獲得一定發展C.法律體系較為完備 D.商稅成為財政主要來源5.唐朝百姓熱衷于采取:“契約”這一形式來完成交易,而契約本身也形成了相對嚴密的系統整體,包含契首、正文和尾部三個部分。契首確定了契約的性質和種類,正文是契約的核心,對標的物、對價、權利義務和效力擔保都要明確規定,尾部標明了立契時間。這說明,唐朝時期(

)A.契約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 B.政府嚴厲打擊借貸行為C.社會經濟發展較為活躍 D.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6.茶馬古道是中國古代用川、滇茶葉交易西藏馬匹、藥材的一條商貿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場和買馬司;元代在茶馬古道沿線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馬互市”為主的交通線路定為正式驛路,并設置驛站。據此可知,茶馬交易(

)A.政府發揮主導與管理作用 B.強化對邊疆地區的垂直管理C.對重農抑商政策產生沖擊 D.促進了中原與邊疆經濟交流7.“在宋代城市中還有許多涼飲店,出售甘豆湯、漉梨漿、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飲料。”據這段描述可知,宋代的情形是(

)A.經濟重心南移 B.交子開始使用 C.中外交往密切 D.都市生活豐富8.清代戶部所屬共二十四關,嘉慶十六年(1811年),粵海關的稅收額約為117萬兩,其余二十三關稅收總額是311萬兩;嘉慶十七年(1812年),粵海關的稅收總額為135萬兩,二十三關稅收總額為313萬兩;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粵海關的稅收額達180萬兩。而嘉慶十七年(1812年),廣東全省實征地丁銀為105萬兩。這一時期()A.清朝海外貿易獲得發展 B.傳統小農經濟逐漸走向解體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萌發 D.抑商政策因時局變遷而調整9.宋朝初年以銅錢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戎人得錢,悉銷鑄為器”,于是宋朝在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藥材等進行物物交換。宋朝的這一轉變()A.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 B.凸顯了中原地區經濟優勢C.扭轉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 D.基于維護邊疆安全的需要10.《后漢書》載:“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武威郡治所)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后世出土的敦煌漢簡有“遠客”“東方來客”“有客從遠方來”參與“通關市”的記載。這反映出,當時(

)A.邊疆民族內遷趨勢加強 B.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C.朝廷加強對西域的管理 D.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11.周必大《二老堂雜志》載:“車駕行在臨安,東門絕無民居,彌望皆菜圃;西門則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給坊市。嚴陵、富陽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門而入;蘇湖米則來自北關。”材料反映(

)A.城鄉經濟聯系密切 B.政府規范商品貿易C.蘇湖已成產糧中心 D.市民用水依賴汴河12.唐代在京經商的商人,可以將大量現錢交給節度使的進奏院,然后拿著進奏院開出的票據,到相應的藩鎮取款辦事。宋代初年中央政府在開封開設便錢務,規定商人可以將現錢交給國庫,然后由便錢務發給票據,商人憑票到各州府取款。這一變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促進長途貿易發展 B.剝奪藩鎮的財政權C.方便商人進行交易 D.強化對地方的控制13.貴州清鎮平壩13號漢墓出土的漆耳杯上有題字:“元始三年(公元3年),廣漢郡(位于今四川)工官造乘輿霖羽畫木黃耳格??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階、銅耳黃、涂工常、畫工方、羽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護工卒史惲、守長音……”這些文字介紹了漆耳杯制造的時間、地點以及參與制造和監督的人員名單。據此可知,當時(

)A.政府重視監管市場交易 B.私營手工業發展速度加快C.官營手工業的分工細密 D.國家對生產的壟斷性增強14.宋代政府重視對外貿易,不僅向外國商人開放仕途,還制定了保護外商合法權益的法律,如《戶婚律》中對外商來中國經商死后的財產處理作了專門規定。這反映了宋代()A.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B.政策調整促進了民族交融C.海陸絲綢之路興盛 D.工商業主導地位得到鞏固15.關于馬嘎爾尼訪華,英方的記載多是馬噶爾尼不認同英國是中國的藩屬國,為了維護英王的尊嚴,選擇了單膝下跪;而中方的記載卻出現英使最終還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屬國的“雙膝三跪九叩”禮。這種差異說明(

)A.歷史記載帶有主觀意圖 B.史料無法反映歷史真相C.兩則記載沒有史料價值 D.清朝同意英國貿易需求16.宋朝時房州(現在湖北房縣)、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有載麻布出產。房州一帶“男子燒畬為田,婦人績麻為布,以給衣食”,“衣裙盡是‘麻’氣”,均州也是“桑麻蔽山,衣食自足”。熙寧年間,房州、均州所在的京西南路交麻布數量達到了幾萬匹之多。據此可知,宋朝時該地區(

)A.桑麻占據了種植業主導 B.農業經營實現了規模化C.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 D.商品經濟獲得一定發展二、材料分析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成為內連晉江,外接東南亞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北宋朝廷設市舶司以來,“番貨遠物、異寶珍玩之所淵藪……號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壽庚長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30年,“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巨萬,家僮數千。”至元代時,泉州已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街頭出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況。——鐘羨芳、徐文彬《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遺址點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機制》材料二明朝中葉,東亞海洋形勢發生了巨變。以澳門為基地的葡萄牙船隊幾乎壟斷了中國生絲與絲織品在日本的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據菲律賓后,開辟了自菲律賓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爾科的“大帆船貿易航線”,把墨西哥銀元載運到馬尼拉,換取中國商船載運到馬尼拉的生絲和絲織品。海上絲綢之路至此已發生了新的變遷,在向西經東南亞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礎上,增加了向東經馬尼拉,越過太平洋到達美洲大陸,然后再經墨西哥灣、大西洋延伸到歐洲大陸的航線。此后荷蘭等國的介入,進一步使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從區域貿易航線發展為全球貿易航線。

——李金明《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變遷》(1)據材料一,概括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地位上升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原因。(2)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明朝海上絲綢之路新的變遷,并談談對海上絲路變遷的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初,河西走廊為匈奴所占,與西方的道路難以直達。漢武帝即位后,不斷反擊和進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遷移。張騫“鑿空”西域后,中國的絲綢和蠶桑技術、鐵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紙術都陸續西傳。中亞、西亞的特產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黃瓜、大蒜、胡蘿卜、胡豆(蠶豆)、橄欖、胡椒、苜蓿等也先后傳到中國。大宛的“汗血馬”、非洲的鴕鳥、獅子以及西方的寶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國贈獻而來。史書稱武帝時的長安集市“殊方異類,至于三萬里”。——摘編自詹子慶《中國古代歷史上冊》材料二

茶馬貿易一直從唐宋延續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與吐谷渾開通互市,大量的茶葉、絹帛等商品輸出,以換取馬匹及其他畜產品,豐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絲綢,對西域人來說是可有可無的生活附屬品,而中原人卻渴望得到代表國家軍事實力的戰爭武器——戰馬。大唐王朝逐漸開始由“絹馬互市”轉為“茶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統的茶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為茶葉經營的官方許可,茶馬司管理相關貿易實務,茶馬法確立各項貿易細則,完善的制度管理著所有的茶葉貿易。元帝國不缺馬匹,茶馬交易演變成以銀兩及土貨與中原茶葉的貿易。茶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復,此時貿易實體則已經從“馬”轉變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隨著以馬為主力的冷兵器時代謝幕,茶馬交易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摘編自戎新宇《茶的國度:改變世界進程的中國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發展較快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唐朝以來茶馬貿易的變化。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北宋東京城商業繁榮,商業活動突破區域和時間的限制。汴河兩岸,店鋪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現了夜市。城市格局不再有坊、市的嚴格區分,坊制對商業的空間制約越來越小。——摘編自彭雨新《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業市鎮大量興起,還出現了專業市鎮,如盛澤鎮居民以蠶桑為業,楓涇鎮、洙涇鎮居民以棉紡織為業,景德鎮居民以制瓷為業。專業市鎮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國內市場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表現。——摘編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論》材料三

清順治年間,嚴禁商民下海交易。后來又進一步厲行海禁并下了遷海令,同時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海禁政策妨礙了中國原始資本的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摘編自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形態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北宋商業活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商業活動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簡述明中期以后商業市鎮發展的狀況。(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實施海禁政策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20.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

胡光墉破產案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胡光墉進入左宗棠幕府,為左氏辦理軍需后勤,兼辦洋務。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胡光墉為左氏籌借巨額洋款被朝廷嘉許,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后來,胡光墉依仗與左氏的關系,在東南各省開設錢莊和票號,甚至經營當時私人票號被禁止的官款業務。1883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加上中越邊境緊張,胡光墉的阜康票號因擠兌風波而倒閉,緊隨而來的是官款索賠問題。清政府諭令左宗棠查辦阜康官虧案。左宗棠雖與胡光墉私交甚密,但因阜康票號官虧案牽涉事大,并沒有對其偏袒。按制,虧空的款項由當事人用自己的財產抵償虧損的公款即可。本以為此案就此結案。然而,陜督譚鐘麟質疑胡光墉在西征借款中存在“不當得利”,由此牽涉出戶部清算胡光墉歷史經濟問題的兩大案件。第一、華商股份案。西征籌餉過程中,胡光墉按章設立乾泰公司,共籌集350萬兩,其中匯豐銀行和華商各認股175萬兩。胡光墉被質疑華商股份為其隱形資產。左宗棠認為“華商股內實有洋行伙友附股”,肯定胡光墉“并無股份”,并有債票為據。而戶部閻敬銘認為胡氏“出身市儈,積慣架空罔利”。1884年7月,戶部在無確切證據的前提下,憑借權力認定華商股份是胡氏隱形資產,并強行追索15萬兩。第二、行用水腳銀案。行用水腳銀是胡光墉經手西征借款因公報銷的相關費用。此費符合清政府默許的“援案開報”、匯單奏銷的慣例。戶部對此提出質疑,認定行用水腳等106784兩皆為胡光墉“擅扣濫支”之款。左宗棠等人回應了戶部的相關質疑,稱水腳銀“駐鄂糧臺有案可查,非胡革道所能掩飾”。曾國荃稱報銷依據并非戶部標準,而是“輪船之定章,特數目多寡之間有不可概論耳”。案件的最終結果是:清政府諭令浙江省從胡氏產業內迅速變價照數湊齊106784兩,于閏五月以前解交甘肅糧臺應用。胡光墉資金周轉失靈,又受外商排擠,被迫賤賣資產。最終,胡光墉被革職抄家,郁郁而終。——摘編自牛澎濤《析論清政府對胡光墉破產清算案的審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胡光墉破產案的一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歷史參考答案1.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劉晏改革鹽法,將鹽的產銷權部分下放給了商人,由民制、官收、商運、商銷,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商人的優勢,提高鹽的銷售效率和范圍,從而增加財政收入,同時也體現了官商分利的思想,D項正確;這一改革并沒有廢除鹽鐵專賣,只是在專賣制度下進行了調整,排除A項;劉晏改革鹽法的措施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緩和社會矛盾,因此并沒有激化社會矛盾,排除B項;這一改革提高了鹽的銷售效率和范圍,會增加財政收入,排除C項。故選D項。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諸蕃商胡,若有馳逐,任于內地興易”可知,胡商進入內地進行商業活動,可以在全國各地區進行,地區上不加限制,且安西、北庭等地的人可以在各地往來,說明唐代商貿對少數民族商人進行開放,并不多加限制,C項正確;胡商不是外商,材料看不出外國商人的活動,無從體現外貿頻繁,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陸上絲綢之路衰落,“全面繁榮”說法錯誤,排除B項;古代中國一直奉行重農抑商政策,材料僅體現了對胡商允許經商,對內地商人的政策并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關鍵“城外植煙多”“出產以煙葉為大宗”信息可知,清代的濟寧農業的商品化和市場化趨勢明顯,B項正確;濟寧的煙草種植業確實刺激了制煙工業的繁榮,但是材料沒有體現這一點,而是體現了煙草種植業利于當地煙草加工業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與世界市場的拓展無關,排除B項;小農經濟在近代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煙草種植業沒有動搖這一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4.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據材料“古埃及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借貸行為必須有證人,還要履行擔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護”“古埃及開始使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可知,此時期古埃及的借貸較為規范,且出現了金屬貨幣,這都反映了古埃及商業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借貸和金屬貨幣,沒有涉及古埃及的對外貿易,排除A項;材料中關于法律只涉及法律保護借貸行為,據此不能反映法律的體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商稅及商稅與國家財政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空:唐朝(中國)。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唐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契約被民間廣泛采用并且形成了嚴密的體系,有利于維護民眾的私有財產,這說明唐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較為活躍,C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契約的組成,沒有說發展過程,不能體現不斷發展和完善,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政府打擊借貸行為,排除B項;宋代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馬交易地點設置茶馬機構,元朝在茶馬古道沿線推行土司制度,設置驛站,這些措施體現了政府主導和管理茶馬交易,A項正確;對茶馬交易的管理不能體現政府對邊疆地區垂直管理的強化,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是封建社會基本經濟政策,茶馬交易活動主要在西南地區進行,對重農抑商政策沒有產生沖擊,排除C項;材料體現政府主導和管理西南地區茶馬交易,沒有強調中原與邊疆經濟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7.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在宋代城市中還有許多涼飲店,出售甘豆湯、漉梨漿、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飲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業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宋朝的社會生活也發生了變化,材料反映出宋朝都市生活豐富,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對比,無法得出經濟重心南移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宋朝的貨幣使用以及對外交往,排除BC項。故選D項。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清朝時期。根據材料“嘉慶十七年(1812年),粵海關的稅收總額為135萬兩,二十三關稅收總額為313萬兩;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粵海關的稅收額達180萬兩。而嘉慶十七年(1812年),廣東全省實征地丁銀為105萬兩。”可知,這一時期粵海關的稅收額增長,說明清朝的對外貿易獲得了一定發展,A項正確;鴉片戰爭后,傳統小農經濟逐漸走向解體,排除B項;洋務運動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萌發,故排除C項;這一時期抑商政策并沒有發生變化,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9.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的中國。根據材料“戎人得錢,悉銷鑄為器”可知,少數民族將賣馬所得的銅錢融化用來鍛造兵器,威脅邊疆安全,因而宋代改用布帛、茶葉、藥材等進行物物交換,這是為了維護邊疆安全,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經濟,未涉及文化融合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將宋代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凸顯中原地區經濟優勢的結論,排除B項;“扭轉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說法不準確,排除C項。故選D項。1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東漢時期,地處河西走廊地區的姑臧通過與西域的陸上貿易以及與少數民族的互市,發展成西北地區的一個大都會。其中題干“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描述了武威郡商品經濟發展的狀況,由此可知,陸上絲綢之路在東漢有所發展,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邊疆民族內遷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河西地區,并不是西域地區,排除C項;工商業市鎮的興起是在明朝后期,排除D項。故選B項。1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南宋時期臨安城所需要的物資要靠鄉村供應,因此體現了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政府行為的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盡管材料中提到蘇湖米,但沒有糧食產量的對比,無法推知其是否是中心,排除C項;汴河是開封附近的河流,臨安附近的河流是錢塘江,排除D項。故選A項1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唐代、宋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唐代長安商人到藩鎮辦事需要把現錢交給進奏院的節度使,宋朝時中央開設便錢務,商人將現錢交給便錢務取得票據。結合所學可知,這一變化體現了地方權被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項正確;這一變化對長途貿易的影響不大,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中商人存取貨幣方式的變化僅會使節度使手中掌握的現金減少,不會使藩鎮的財政權被剝奪,排除B項;無論是唐代還是宋代,其商業模式都便于商人進行交易,因此該選項不能體現材料所述變化的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1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3年(中國)。根據材料“工官造乘輿霖羽畫木黃耳格”“介紹了漆耳杯制造的時間、地點以及參與制造和監督的人員名單。”可看出,官營手工業的分工細密,C項正確;政府重視監管市場交易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是在說明官營手工業的制造情況,與私營手工業無關,排除B項;國家對生產的壟斷性增強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1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中國古代宋朝。根據材料信息“宋代政府重視對外貿易,不僅向外國商人開放仕途,還制定了保護外商合法權益的法律,如《戶婚律》中對外商來中國經商死后的財產處理作了專門規定。”可知宋朝政府重視外貿,外商社會地位較高,外商的商業活動和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這體現了宋代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動,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宋代政府對外貿的態度,沒有體現民族交融,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北方陸上絲綢之路被戰亂阻礙而衰落,排除C項;宋代雖然商品經濟繁榮,但占據經濟主導地位的依然是小農經濟,排除D項。故選A項。15.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英。根據材料可知,英方記載馬嘎爾尼訪華時,英國使臣是單膝下跪,而中方記載是“雙膝三跪九叩”禮,這種差異說明歷史記載帶有主觀意圖,A項正確;史料可以反映歷史真相,排除B項;兩則記載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清朝同意英國貿易需求,排除D項。故選A項。16.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題干可知,宋朝時,桑、麻這些經濟作物的種植增加,可作衣食憑依,體現了商品經濟得到了發展,D項正確;材料只是說桑麻種植多,但無法體現已經占據主導,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桑麻屬于經濟作物,不屬于糧食作物,因此不能體現“糧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排除C項。故選D項。17.(1)表現:泉州成為重要港口:設置專門機構管理;貿易規模大、種類多;外商云集。原因:政府支持:商品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術進步。(2)變遷:主導國家,由中國變為葡、西等西方殖民國家;貿易航線,從區域貿易發展為全球貿易航線。認識:應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對外貿易:應積極推動構建海洋貿易新秩序。【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與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元時期(中國)。第一小問表現,根據材料一“泉州成為內連晉江,外接東南亞的重要港口”可知,泉州成為重要港口;根據材一“泉州在北宋朝廷設市舶司以來,‘番貨遠物、異寶珍玩之所淵……號為天下最。’”可知,設置專門機構管理;根據材料一“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巨萬,家憧數千”“番貨遠物、異寶珍玩之所淵……號為天下最”可知,貿易規模大、種類多;根據材料一“漲海聲中萬國商”可知,外商云集。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泉州在北宋朝廷設市舶司以來”可知,政府支持;根據材料“番貨遠物、異寶珍玩之所淵數……號為天下最”“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巨萬,家僅數千”“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可知,商品經濟發展;根據材料“至元代時,泉州已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可知,經濟重心南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造船和航海技術進步。(2)本題是對比類與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第一小問邊區,根據材料二“明朝中葉,東亞海洋形勢發生了巨變。以澳門為基地的葡萄牙船隊幾乎壟斷了中國生絲與絲織品在日本的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據菲律賓后,開辟了自菲律賓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爾科的‘大帆船貿易航線’,把墨西哥銀元載運到馬尼拉,換取中國商船載運到馬尼拉的生絲和絲織品”可知,主導國家,由中國變為葡、西等西方殖民國家;根據材料二“海上絲綢之路至此已發生了新的變遷,在向西經東南亞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礎上,增加了向東經馬尼拉,越過太平洋到達美洲大陸,然后再經墨西哥灣、大西洋延伸到歐洲大陸的航線。此后荷蘭等國的介入,進一步使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從區域貿易航線發展為全球貿易航線”可知,貿易航線,從區域貿易發展為全球貿易航線。第二小問認識,根據材料二“明朝中葉,東亞海洋形勢發生了巨變”可知,可從應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對外貿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應積極推動構建海洋,貿易新秩序。18.(1)原因:漢代的統一強盛(漢武帝時期國力的強盛);漢武帝出擊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積極對外的開放政策;張騫和絲綢之路的開辟;漢代手工業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變化:從不斷繁榮到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中原輸出物品從以絲綢為主變為以茶葉為主;貿易實體從馬變成中原的茶;政府管理不斷體系化、制度化。【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朝(中國)。原因:根據材料一“漢初,河西走廊為匈奴所占,與西方的道路難以直達。漢武帝即位后,不斷反擊和進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遷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的統一強盛(漢武帝時期國力的強盛);根據材料一“漢武帝即位后,不斷反擊和進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遷移”可知,漢武帝出擊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根據材料一“張騫鑿空西域后,中國的絲綢和蠶桑技術、鐵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紙術都陸續西傳”可知,積極對外的開放政策,以及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開辟,漢代手工業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等。(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以來的中國。變化:根據材料二“豐足彼此,皆有便利”“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可得出從不斷繁榮到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根據材料二“逐漸開始由‘絹馬互市’轉為‘茶馬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