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普查報告正文_第1頁
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普查報告正文_第2頁
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普查報告正文_第3頁
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普查報告正文_第4頁
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普查報告正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目錄TOC\o"1-2"\h\z\u第1章概況 11.1工作目的和任務 11.2普查區位置、交通 11.3自然地理與經濟概況 21.4以往地質工作評述 31.5礦權設置 41.6工作情況及項目完成情況 5第2章區域地質 82.1區域地質、構造特征 82.2侵入巖 102.3區域地球物理特征 102.4區域地球化學特征 112.5區域礦產 12第3章礦區地質 133.1地層 133.2構造 133.3巖漿巖 13第4章礦床地質 144.1礦床特征 144.2礦石質量特征 154.3礦體圍巖及夾石 174.4礦床成因 17第5章礦石加工技術性能 18第6章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196.1水文地質 196.2工程地質 196.3環境地質 206.4礦山開采方式和建議 20第7章普查工作方法概述及質量評述 217.1普查工作方法概述 217.2地形和工程測量 217.3探礦工程質量評述 247.4地質填圖工作及質量評述 247.5放射性測量 257.6采樣、加工與化驗 257.7本次普查質量評述 26第8章資源量估算 278.1資源量估算工業指標的確定 278.2資源量估算方法的選擇和依據 278.3資源量估算參數的確定 288.4資源量類別和塊段劃分原則 298.5資源量估算結果 30第9章礦床開發經濟意義概略研究 319.1市場供需分析 319.2市場前景分析 319.3投資效益分析 31第10章結論 3410.1普查區工作程度、工作成果 3410.2礦床遠景評價 3410.3普查工作存在的問題 3410.4今后工作建議 35附圖順序號圖號圖名比例尺1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交通位置圖1︰22500002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區域地質礦產圖1︰2000003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地形地質及礦區范圍圖1︰20004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勘探線剖面圖1:5005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資源量估算平面圖1:20006、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各類范圍疊合圖1:5000附件1、勘查資質證書復印件;2、勘查委托合同;3、采礦權人工商營業執照復印件。4、坐標轉換成果復印件5、粗骨料試驗報告復印件PAGE1第1章概況1.1工作目的和任務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普查是哈密市國土資源局委托烏魯木齊天地源礦山技術咨詢有限公司開展的地質普查項目,擬出讓給哈密豐田肥業有限責任公司,根據委托勘查合同書的規定,項目工作目的和任務是:工作目的:通過對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進行地質普查工作,提供相應的碎石礦資源量和下一步開發利用的地質依據,為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的碎石生產提供一個碎石產地(本礦石主要為高速鐵路碎石道渣、底渣)。工作任務:通過對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地質普查工作,查明礦體規模、形態、產狀、物性變化情況、礦石組分特征及碎石礦資源量,提交《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普查報告》。控制實物工作量:1、1:2000地形測量及地質草測0.10km2、1:500勘探線剖面測量480m3、各類樣品9件。1.2普查區位置、交通勘查區位于哈密市東南150°方位直距93km處。地理坐標極值范圍:東經94°05′45″~94°06′00″,北緯42°06′16″~42°06′42″。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94°05′52.5″,北緯42°06′29″(北京坐標系)。面積0.10勘查區距哈密市路距約100km,距蘭新鐵路山口火車站4km,路況較好1.3自然地理與經濟概況勘查區位于東天山南部低山區,地勢總趨勢呈南高北低,為剝蝕低山地貌,海拔約870~900m,相對高差30m,切割深度勘查區屬內陸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5.29℃,極端最高氣溫40℃,極端最低氣溫-30℃,年降水量16.6-77.1mm,年蒸發強度2813~4447mm,最大凍土深度1.5m勘查區內無常年性地表徑流,生產、生活用水需從勘查區外拉運。勘查區無供電電網,需自備發電機。勘查區無常駐居民。西南距雅滿蘇鐵礦30km,北距煙墩30km,農牧業均不發達。勘查工作和今后礦山開發所需的生產、生活物資均需從哈密市供應。1.4以往地質工作評述調查區的研究程度及地質調查歷史見圖1-2、表1-1。表1-1調查區地質調查歷史簡表調查時間成果名稱作者姓名出版時間出版單位1960年大草灘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吳文奎、高振家未出版1959-1960年康古爾塔格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陳哲夫未出版1959-1960年三間房、干墩1:20萬區域地質調查第一區測大隊一、二、三、四、五分隊未出版1986年康古爾塔格幅1:20萬化探掃面河北物探隊1986-1988康古爾塔格幅1:20萬區域地質修測丁濤泉1988年五四三廠1991-1993年大草灘幅1:20萬化探掃面李紹強1993年五四三廠1991-1993年大草灘幅1:20萬區調修測施明1993年五四三廠1993-1995年K46E11004、05、06、07、081:5萬區調五幅聯測李文鉛1995年新疆地礦局遙感中心印刷1993-1995年K46-64-C、D、K-46-65A、B、C、D、K-46-66-C、D1:5萬八幅聯測姜立豐李鳳鳴1995年新疆地礦局遙感中心印刷1.5礦權設置該區域由哈密豐田肥業有限責任公司于2010年5月擬申辦采礦許可證,擬申辦采礦證由4個拐點圈定,面積0.10km2,該區域目前無探礦權拐點北京54坐標西安80坐標北緯東經北緯東經142°06′42″94°05′51″42°06′42.520936″94°05′46.396085″242°06′18″94°06′00″42°06′18.520362″94°05′55.396786″342°06′16″94°05′57″42°06′16.520276″94°05′52.396734″442°06′38″94°05′45″42°06′38.520765″94°05′40.395981″6°分帶直角坐標6°分帶直角坐標xyxy14664705.5016590771.604664640.08030816590664.19812324663969.6016590987.904663902.20204816590880.50540134663905.0016590919.804663839.60362916590812.36730944664580.3016590635.304664514.88804816590527.9317833°分帶直角坐標3°分帶直角坐標xyxy14664705.5031590771.604664640.08030831590664.19812324663967.6031590987.904663902.20204831590880.50540134663905.0031590919.804663839.60362931590812.36730944664580.3031590635.304664514.88804831590527.931783擬申請開采標高:896--8701.6工作情況及項目完成情況1.6.1人員編制2010年6月9日,哈密市國土資源局表1-1項目主要技術人員組成表姓名性別年齡從事專業技術職稱項目中擔任職務備注許國禮男45地質工程師項目小組組長郭彥良男35地質工程師組員李江男38地質工程師組員曾瑞龍男27測量助理工程師組員此外,取樣工作和輔助工作由哈密豐田肥業有限責任公司派人協助。其中,取樣工1名,協助人員2名。1.6.2工作概況及任務完成情況本次普查野外工作時間為2010年6月10日—2010年6月25日,工作歷時15天。項目組于2010年6月表1-2完成的主要工作量一覽表項目規格單位完成工程量地質填圖1:2000草測km20.15勘探剖面測量1:500m/條480/3地形測量1:2000km20.15刻槽取樣件9巖礦鑒定件2化學全分析樣件2物理力學性質樣件51.6.3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1、通過以往地質資料和普查區1:2000地質草測填圖,收集了1:200000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區域地質礦產圖、編制了1:2000地形地質圖,編制了3條雅溝碎石礦1:500勘探線剖面圖及資源量估算圖。2、本次普查共投入費用12.16萬元,并依據普查區1:2000地質填圖、地形測量和物理力學性質,圈定碎石礦工業礦體,并繪制3條1:500勘探線剖面圖和1張資源量估算水平投影圖,求得碎石礦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79.75萬m3。3、通過最終室內綜合整理,提交《新疆哈密市山口南建筑用碎石料安山巖礦普查報告》。第2章區域地質2.1區域地質、構造特征2.1.1地層勘查區處于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Ⅳ),中南天山-北山地層區(Ⅳ1),中天山-馬鬃地層分區(Ⅳ12),卡瓦布拉克地層小區(Ⅳ12-5),區域出露的地層主要有石炭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現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石炭系下統雅滿蘇組第一亞組(C1ya):分布于區域東南部。呈近東西向帶狀延出區外,與上覆第二亞組(C1yb)呈整合接觸。主要為灰、紫紅色石英斑巖、石英角斑巖、基性噴出巖,夾安山玢巖、砂巖、灰巖。2、石炭系下統雅滿蘇組第二亞組(C1yb):分布于區域南部。呈近東西向帶狀展布,南與第一亞組(C1ya)呈整合接觸,北與石炭系上統(C2)呈斷層接觸。主要為淺灰、灰綠色砂巖、泥質巖、硅質巖、灰巖、泥灰巖及硅質板巖、千枚巖、絹云母綠泥石片巖。3、石炭系上統(C2):分布于區域中部。呈近東西向帶狀大面積展布于區域中部,局部被第三系及第四系所覆蓋,南與雅滿蘇組第一亞組(C1ya)呈斷層接觸,北部多與第三系桃樹園組(N1t)呈不整合接觸。主要為灰黑色硅質巖、灰白色云母石英片巖、角閃片巖及暗綠色細碧巖、輝綠玢巖、安山玢巖、霏細巖、霏細斑巖。4、第三系中新統桃樹園組(N1t):分布于區域中部及北部。呈北西向條帶狀斷續分布,與下伏石炭系上統(C2)呈不整合接觸。主要為橙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夾砂巖、礫巖。5、第三系上新統葡萄溝組(N2p):分布于區域東北部及西北部。呈北西向帶狀分布,與桃樹園組(N1t)呈不整合接觸。主要為淡黃、淡紅色砂巖、粉砂質泥巖。6、第四系下更新統礫巖組(Q1l)分布于區域中部。主要為灰色礫巖。7、第四系中更新統(Q2pl):小面積分布于區域西部。主要為洪積礫石、砂。8、第四系上更新統(Q3pl):分布于區域北部及西北部。主要為洪積礫石、砂。9、第四系全新-上更新統(Q3-4pl):廣泛分布于區域中部、北部及南部。主要為洪積礫石、砂。10、第四系全新統(Q4pl)零星分布于山口火車站西部、東部、北部、煙墩東南部、及G312國道沿線。主要為洪積礫石、砂。2.2侵入巖區內侵入巖較發育,主要為華力西期侵入巖,現分述如下:1、華力西中期輝石閃長巖(σδ42b):分布于區域中部,呈巖株產出,出露面積較小,主要為褐灰色紫蘇輝石閃長巖。2、華力西中期閃長巖(δ42b):分布于區域中部及西北部,呈巖株產出,出露面積較小,主要為綠色、暗綠色閃長巖、輝石閃長巖、綠色石英閃長巖。3、華力西中期花崗巖(γ42b):分布于區域西部、北部及南部,呈巖株產出,出露面積較大,主要為肉紅色黑云母花崗巖、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2.3區域地球物理特征區內布格重力場以近東西向、北西西向和北東東向走向的重力異常為主,次為南北向與部分近等軸狀重力異常,場值為西高,向東漸低。從南北分帶看,場值是中間高,兩翼低。布格重力值全區為負值,最大值為-108×10-5m/s2,最小值為-244×10-5m/s在吐哈南緣,區域重力場呈巨形重力梯級帶,梯度變化約80×10-5m/s2。中部的區域場為東西走向的橢圓狀圈閉重力高,南部區域場較平穩向東逐漸降低。區域性磁異常總體以南北分帶,東西走向為主體,西部為北西西向,東部轉為北東東向延伸。區域內磁異常(分布)復雜多變,強、弱、正、負交替頻繁,局部異常很發育。重磁異常實際上反映了區內不同構造單元的基底性質、巖漿侵入、火山活動及斷裂構造等地質現象。大中型強磁性礦體多形成突出的磁異常,部分金屬礦床也可形成局部重、磁異常圈閉。據區域重磁場的分布規律與特征,可劃出若干重、磁場區、小區及異常帶。局部重、磁異常數百處,它們的產出與已知礦床、區化異常具有較高的相關性。2.4區域地球化學特征據統計結果,從區域地球化學元素的量分布趨勢看,東天山地區Au、Cu元素的平均豐度值低于地殼克拉克值,但Au、Cu、Zn、Hg、As等24種元素的豐度值則高于東疆的平均值,表明其局部聚集作用突出。其中Au、Cu及主要伴生元素豐度相對較高,且變異系數大于1,元素分布的離散程度較大。區域性主要成礦元素金、銅等異常的分布規律與區域沉積建造、構造格架近于一致,大體呈現以下數條主要的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群帶。1、大南湖-大草灘Cu、Ni、Zn、(Co)異常帶2、康古爾塔格-黃山Cu、Au、Ni異常帶。3、秋格明塔什-苦水Au、Pb異常帶。4、灰山梁-星星峽Fe、Cu、Au異常帶。本區處于灰山梁-星星峽Fe、Cu、Au異常帶中。2.5區域礦產本區主要礦產有鐵、錳、銅、金等,且規模較大。主要有雅滿蘇鐵礦、天湖鐵礦、磁海鐵礦、紅柳溝錳礦、紅柳溝礬磷礦、尾亞釩鈦磁鐵礦等。第3章礦區地質3.1地層礦區地層簡單,主要出露石炭系上統(C2)及第四系全新統(Q4pl)。1.石炭系上統(C2):分布于勘查區大面積地帶及其周圍。南在勘查區之外。與下統雅滿蘇組(C1y)呈斷層接觸。主要為灰黑色硅質巖、灰白色云母石英片巖、角閃片巖及暗綠色細碧巖、輝綠玢巖、安山玢巖、霏細巖、霏細斑巖。2.第四系全新統(Q4pl)分布于勘查區東部。主要為洪積砂、礫石、碎石、亞砂土等。3.2構造礦區褶皺和斷裂構造不發育,地層呈單斜產出,產狀穩定,傾向南東,產狀為130°∠40°。3.3巖漿巖礦區內無侵入巖出露。第4章礦床地質4.1礦床特征4.1.1礦體形態該礦區僅圈定1條碎石礦體,礦體的組成巖石為華力西中期淡紫色安山巖(α)。礦區內礦體為區域中部一北東向分布的噴出巖的邊部,呈北東向展布,并延伸至礦區外,礦體裸露地表。通過勘探線剖面測量,礦體圍巖均為玄武巖;礦體長750m(礦界內)左右,由1、2、3號勘探線控制(沿走向、傾向方向均進行控制,達到了控制礦體長度、寬度的目的),礦體最寬處位于1號勘探線,寬度為>84.1.2礦石自然類型及巖性特征礦石自然類型單一,為淡紫色安山巖。巖性特征:新鮮面為淡紫紅色,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正長石(3-5%)、斜長石(28-42%)、石英(10-12%)、輝石(8-10%),角閃石(5-8%)副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褐簾石、鋯石。正長石呈半自形一他形,粒徑O.1mm,為條紋微斜長石;斜長石半自形板狀,粒徑0.1mm,具納長石雙晶、卡納復合雙晶,具環帶構造,為An≈28--324.2礦石質量特征4.2.1礦物成份礦石礦物主要由斜長石、石英、正長石、角閃石、輝石等組成。4.2.2礦石結構、構造礦石主要為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4.2.3礦石的化學成分通過對區內礦體礦石做化學分析后表明(見表4-1),礦石化學成份基本一致。表4—1礦區礦體化學分析結果表[單位:ω()×10-2]項目樣品編號SiO2Al2O3Fe2O3TiO2CaOMgOK2ONa2O灼失量總量H154.1116.508.602.058.534.251.842.601.5099.98H253.8416.189.622.018.264.082.022.581.4099.994.2.4礦石的放射性本次普查工作采用巖石γ編錄方法,對礦體進行了礦石外照射貫穿輻射(含宇宙射線)γ照射量率的測定。具體方法采用FD-803A便攜式射線檢測儀,在礦體上測制勘探線剖面的同時測定,然后按地質礦產行業規范(DZ/T0207—2002)中,關于石材放射性評價標準單位γ照射量率(μR/h)進行數值轉換(詳見表4-2)。照射量率(μC/kg·h)0.45×10-41.33×10-31.34×10-43.98×10-31.25×10-43.72×10-31.17×10-43.46×10-31.70×10-45.04×10-30.72×10-42.14×10-31.61×10-44.77×10-30.37×10-42.14×10-30.37×10-41.09×10-31.34×10-43.98×10-31.34×10-43.98×10-30.72×10-42.14×10-30.90×10-42.67×10-31.34×10-43.98×10-31.43×10-44.25×10-30.72×10-42.14×10-30.72×10-42.14×10-30.90×10-42.67×10-31.08×10-43.19×10-30.45×10-41.35×10-31.17×10-43.46×10-31.17×10-43.46×10-30.45×10-41.33×10-30.90×10-42.67×10-31.08×10-43.19×10-30.54×10-41.61×10-31.34×10-43.98×10-31.43×10-44.25×10-31.52×10-44.51×10-30.81×10-42.40×10-30.90×10-42.67×10-30.99×10-42.93×10-31.34×10-43.98×10-30.72×10-42.14×10-31.17×10-43.46×10-31.25×10-43.72×10-31.17×10-43.46×10-31.08×10-43.19×10-30.45×10-41.33×10-30.81×10-42.40×10-31.25×10-43.72×10-31.17×10-43.46×10-30.63×10-41.88×10-31.17×10-43.46×10-30.45×10-41.33×10-31Gy=(0.008877×N-0.007763)×10-3(Sv/h)1Sv/h=0.2966×102μC/kg·h測試和換算結果表明,礦體γ照射量率最高為5.04×10-3μC/kg.h;最低為2.14×10-3μC/kg.h,平均值為3.79×10-3μC/kg.h。測試和換算結果表明,礦體γ照射量率低于JC518—93《天然石材產品放射防護類控制標準》5.1款關于天然石材γ照射量率低于5.2×10-3μC/kg.h(20μR/h)的規定,可用安全用于室內外裝飾裝修及高速鐵路專用集料。4.2.5礦石的物理性能礦區安山巖的物理性能見下表(表4-3),由表可以看出該礦區安山巖具有良好的抗磨耗、抗沖擊、抗壓碎性能及抗大氣腐蝕破壞和風化,同時有較好的透水性能,是較好的鐵路道渣原料。礦石結構為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份簡單,強度大,堅硬。礦石風化剝蝕輕微,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表面形成較薄的風化殼,厚度一般0.05m4.3礦體圍巖及夾石礦體頂、底板均為玄武巖,圍巖與礦體之間界線,被第四系覆蓋,礦體內無夾石。4.4礦床成因礦床為華力西中期中性噴出巖生成,礦床成因是與巖漿活動有關的噴發巖礦床。第5章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礦區內安山巖純度較高,一般安山巖含量均高于98%。因此,通常不需要對礦石單獨進行選礦,礦石易于加工。開采后直接將礦石破碎,根據粒度將碎石分類,直接獲得所需的產品。碎石分類后直接銷售。第6章礦床開采技術條件6.1水文地質6.1.1地表水礦區內無地表水,對礦區開采無影響。6.1.2地下水在礦區內未見地下水露頭,開采區位于山坡上,標高較高,加之地形為南西高北東低,以及由西向東自然流向,因而不具備地下水匯聚的條件,地下水對開采無影響。6.2工程地質1、礦石物理性質礦區安山巖的物理性能見前表(表4-3),由前表可以看出該礦區安山巖具有良好的抗磨耗、抗沖擊、抗壓碎性能及抗大氣腐蝕破壞和風化,同時有較好的透水性能,是較好的鐵路道渣原料。礦石結構為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份簡單,強度大,堅硬。礦石風化剝蝕輕微,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表面形成較薄的風化殼,厚度一般0.05m2、節理特征節理裂隙不發育,經地質觀測節理,局部發育二組節理:產狀分別為312°∠60°;45°∠70°。第一組不甚發育,傾向45°,傾角70°,節理間距平均為3m,最大距離為6m;第二組較發育,傾向312°,傾角60°,節理間距平均2m,最大距離為4m。雖然礦石有一定硬度,但局部節理裂隙發育,易于開采。3、圍巖圍巖為玄武巖,硬度為6;且抗壓、抗剪強度較大,成層狀分布,整體較好,邊坡開采時具有很強穩定性。6.3環境地質在礦體分布范圍內,周圍基本無植被覆蓋,坡度平緩。礦體呈整層狀分布,穩定性較好,不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采礦活動不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總之,礦區內水文及環境地質條件簡單,開采技術條件較好,礦體容易開采。6.4礦山開采方式和建議綜合前文中有關內容來看,本礦床開采的技術條件總體尚可,主要體現在交通條件好,外部環境較為有利,地形坡度總體較小、礦體傾角較大,礦區地下水不發育,礦體向深部埋藏較大,較適宜于露天臺階式開采方式開采。第7章普查工作方法概述及質量評述7.1普查工作方法概述本次普查工作主要是在充分收集研究以往地質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采取大比例尺地形測量與地質填圖為主,并配合勘探線剖面測量與取樣等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查明碎石礦礦體規模、形態、產狀、物理性能變化情況、礦石組分特征,提供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地質依據。工作方法采用1:2000地質草測、1:2000地形測量、勘探線剖面及物性樣品測試結果,圈定碎石礦體,探求碎石礦資源量。礦體規模大,在礦區范圍內延伸750m;礦石質量較穩定,內部無夾層;最寬處>200m,寬度變化較大;礦體產狀變化較小,無斷層與摺曲分布。根據《建材-非金屬礦產地質工作指南》,將本礦床規模確定為小型依據所確定的礦床規模,結合礦體的實際賦存特征,確定本次勘查工程間距為200m。通過1:2000地質草測、1:2000地形測量、1:500勘探線剖面測量與取樣工程等手段對礦體進行控制,本次普查以此為基礎,對僅有的1個礦體布置3條勘探線(1號、2號、3號勘探線),勘探線方位68°,勘探線間距為207.2地形和工程測量7.2.1地形測量礦區地形為實測地形圖,測圖比例尺為1:2000,等高距為1.0m,測區南北長0.75km,東西寬0.13km測圖區坐標拐點北京54坐標西安80坐標北緯東經北緯東經142°06′42″94°05′51″42°06′42.520936″94°05′46.396085″242°06′18″94°06′00″42°06′18.520362″94°05′55.396786″342°06′16″94°05′57″42°06′16.520276″94°05′52.396734″442°06′38″94°05′45″42°06′38.520765″94°05′40.395981″6°分帶直角坐標6°分帶直角坐標xyxy14664705.5016590771.604664640.08030816590664.19812324663969.6016590987.904663902.20204816590880.50540134663905.0016590919.804663839.60362916590812.36730944664580.3016590635.304664514.88804816590527.9317833°分帶直角坐標3°分帶直角坐標xyxy14664705.5031590771.604664640.08030831590664.19812324663967.6031590987.904663902.20204831590880.50540134663905.0031590919.804663839.60362931590812.36730944664580.3031590635.304664514.88804831590527.931783圖根控制采用中海達HD8200G靜態GPS與國家Ⅱ等三角點進行聯測,達到了E級控制的要求。兩個Ⅱ等國家點(K01、K02)分別位于測區附近的山上。序號點名類型等級舊圖號西安80X6西安80Y656高程1西南山三角點Ⅱ等K-46-69-C4659856.1716589880.90975.642南湖戈壁17三角點Ⅱ等K-46-81-A4647339.4116599231.261081.80GPS平面控制測量以國家控制點作為起算數據,由于兩個三等國家點均在礦區內所以也可作為E級控制點,控制了整個測區范圍。本次引用的規范:《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2001)、《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7929-1995)、《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GB/T18341-2001。平面坐標及高程系統:Ⅱ高斯-克呂格投影,按3度分帶,位于第31帶,中央子午線為93°。測量采用中海達HD8200G靜態GPS接收機進行觀測,最弱點平面中誤差為0.0021m。高程坐標控制采用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地形圖基本等高距為0.5m,用GPS擬合高程,平均高程擬合中誤差為1、礦區地形控制測量工作是依據2個GPS控制點進行,閉合點位誤差為±0.013m,高程中誤差為±0.06m。采用“平差易軟件”進行嚴密平差,總位最大中誤差為±0.007m,相對閉合點的最大高程中誤差為2、1:2000地形圖測量以E級圖根級GPS點為起始控制點,采用全站儀采集數據,南方CASS數字化成圖。等高距為1.0m,高程注記點取位至0.1m。分幅采用自由分幅,圖幅編號采用項目名稱3、測圖時地物點本項工作的測量成果綜合質檢率為80%,達到規范的精度要求和質量標準。成圖方法:利用南方測繪CASS5.1軟件內外業一體化成圖。7.2.2工程測量礦區實測勘探線剖面3條,比例尺為1:500,剖面長度480m,7.3探礦工程質量評述因礦體大部分裸露地表,與圍巖界線清楚,為便于勘探線上巖石新鮮面采集樣品,沿勘探線布置刻槽工程,刻槽的任務是為了取樣,一般刻槽深度30厘米,可滿足取樣及量取產狀7.4地質填圖工作及質量評述工作范圍:東經:94°05′45″-94°06′00″,北緯:42°06′16″-42°06′42″(X:4663905.00-4664705.500;Y:31590635.30-31590987.90)(北京坐標系),面積0.10km2地質填圖采用追索法為主,穿越法為輔。底圖采用1︰2000地形圖為基礎,建立坐標體系,填圖網度一般為40×40m。共布置測線10條,基本均勻覆蓋整個填圖區。線間采用追索法進行地質點布設,布置地質點54個,在填圖過程中,對所布置的地質觀察點以總之,填圖精度能滿足草測要求。采用的方法、手段基本得當,剖面線和地質點基本控制了礦區的地層、礦體和構造,實測地質剖面精度達到草測要求,填圖單位的確定基本合理。7.5放射性測量由項目組按相應規范要求用FD-803A便攜式射線檢測儀進行γ輻射吸收劑量率(nGy/h)的測定,與勘探線剖面測量同時進行、測定位置也與勘探線剖面位置相同,測點距離10m.室內按地質礦產行業規范(DZ/T0207—2002)中,關于石材放射性評價標準單位γ照射量率(μR/h)進行了數值轉換。FD-803A便攜式射線檢測儀進行了檢驗,測量方法合理,故檢測成果可靠。7.6采樣、加工與化驗7.6礦體物理性能樣品采樣均沿勘探線在新鮮基巖上刻槽取樣,樣槽斷面規格為200×160×140mm。采樣間距40m,礦區刻槽取樣共計9件。取樣前,首先由地質人員在現場按巖性不同劃分樣段編號,再由施工人員在新鮮基巖上按樣槽規格刻取,所取樣品及時裝袋并記錄,保證了樣品的準確性和代表性。7.6.21、物理性能樣樣品加工、測試委托蘭州鐵成工程檢測有限公司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哈密試驗室承擔,樣品加工、測試質量符合要求。2、巖礦鑒定樣為了解巖、礦石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并為巖、礦石準確定名及正確劃分礦石自然類型提供依據,在安山巖中取了2件巖礦鑒定樣。鑒定由中國建材地質勘查中心新疆總隊實驗室承擔。7.7本次普查質量評述本次普查工作通過采用1︰2000地質草測、1:2000地形測量、勘探線剖面實測及物理性能樣品測試,初步查明了礦區和礦床地質特征,初步掌握了礦體的分布、規模、形態和物理性能。采用的手段與工作量、工作方法符合《建材-非金屬礦產地質工作指南》的要求,圈定的資源量可為礦山建設提供準確的地質依據。第8章資源量估算8.1資源量估算工業指標的確定本次資源量計算采用《建材-非金屬礦產地質工作指南》為依據,確定高速鐵路專用集料礦產(碎石)主要指標如下:1、巖石中有毒、有害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不能超過有關標準要求;2、剝采比應低于:0.2︰1(m3/m3);3、礦床開采最終邊坡角不大于60°;4、礦床開采最小底盤寬度不小于60m5、礦床最小爆破安全距離300m6、礦床開采標高不低于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8.2資源量估算方法的選擇和依據1、資源量估算方法的選擇和依據地形形態較為規整,且地形圖為實測,礦體的規模、形態、空間位置、礦石質量及礦體頂底板基本被控制,故選用垂直斷面法計算礦石資源量。2、資源量估算公式Q=S×LQ——塊段資源量(萬m3)S——斷面平均面積(m2)L——斷面間距(m)8.3資源量估算參數的確定8.3.1用Mapgis軟件在斷面圖上直接讀取礦體區面積,根據比例尺乘以0.25,即為塊段斷面面積(單位:m2)。8.3.2根據塊段對應兩斷面面積的相對誤差(%)的大小,選擇相應的平均面積計算公式計算而得。對應兩斷面面積相對誤差計算公式為:(S1-S2)/S1×100%式中:S1>S2平均面積計算公式的選用見下表。平均面積計算公式表應用條件平均面積計算公式輔助條件對應兩斷面面積相對誤差(%)100S1/2塊段楔形尖滅100S1/3塊段錐形尖滅<40S1+S22>40S1+S2+√S1·S238.3.3斷面為兩勘探線的間距。1勘探線和3勘探線外推勘探線間距的1/2,即100m。8.3.4塊段剝采比=塊段剝離體積÷塊段礦石體積塊段剝離體積=塊段平均剝離面積×塊段長度塊段平均剝離面積是用Mapgis軟件在剖面圖上直接讀取剝離區面積,根據比例尺乘以0.25,即得塊段剝離斷面面積,再計算塊段平均剝離面積,計算方法與塊段平均面積計算方法相同。本礦開采是在礦體之內進行,不涉及圍巖,無廢石剝離量,因此剝采比為0:1。8.4資源量類別和塊段劃分原則8.4.1通過地質填圖及勘探線剖面測量,對礦體的規模、形態、空間位置已初步控制,對礦石質量及變化規律已大致了解;由于僅有1個礦體,礦體出露長度不大,為小型礦體,勘探線剖面對礦體已經基本控制,礦石質量變化不大,本次圈定的資源量類別均為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根據勘探線控制、礦體出露情況、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870m)及開采技術條件(開采最終邊坡角為60°)確定資源量的計算深度。其中1號勘探線工程控制范圍內自地表至870米標高(自地表沿傾向方向最大推深20m)探求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2號勘探線控制范圍內自地表至875m標高(自地表沿傾向方向向下最大推深14m)探求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3號勘探線工程控制范圍內自地表至880m標高(自地表沿傾向方向向下最大推深8.4.2礦體以礦區界線為界,以3條勘探線作為劃分塊段的依據,共劃分4個塊段,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