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二+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1頁
階段二+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2頁
階段二+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3頁
階段二+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4頁
階段二+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 高三統編版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階段二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時空定位線索化特征定論綱要化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封建國家分裂、民族交融,是中華文明曲折發展并孕育大一統條件的時期。隋唐時期(581~907年),多民族封建國家統一發展,封建經濟文化繁榮,是中華文明繁榮發展的階段。政治上:封建國家從鼎立對峙到統一盛世;行政體制從制度創新到日臻完善;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中央集權制遭到破壞。三省制雛形出現,九品中正制推行,士族勢力強大。隋唐時期,由政權并立到走向大一統,社會安定,制度創新,封建中央集權制度日趨完善。經濟上:南方經濟從初步開發到重心南移;封建經濟從曲折發展到日趨繁榮;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民南遷,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北魏均田制形成,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士族莊園經濟與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時期,農耕經濟繁榮,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安史之亂后,全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民族關系上:魏晉南北朝時期從邊陲內遷到民族交融;隋唐時期從邊疆管理到聯系密切。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民族交融局面;隋朝結束分裂,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邊疆的開發,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思想文化上:宗教儒學從三教并行到三教歸儒;文學藝術從成就突出到新的高峰。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活躍,呈現多元化特征,體現了民族交融的特色;科技成就較為突出。隋唐文化全面繁榮,兼收并蓄,世界領先,影響深遠。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政策開明,中外經濟交流頻繁,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的形成。主干整合圖文化中外歷史綱要魏晉至隋唐時期選擇性必修【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魏國:220年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2)魏晉:律令儒家化,用儒家思想解釋律令,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3)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為州、郡、縣三級制。(4)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御史臺為監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在邊疆推行郡縣制,由以往的豪酋大姓擔任郡守、縣令;加強了與流求的接觸。(5)唐朝: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唐太宗劃分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巡回監察;頒布《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提倡禮治;頒布《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唐政府與周邊地方政權關系密切,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經濟與社會生活】(1)南朝:陶瓷業工具:匣缽。(2)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3)魏晉南北朝:灌鋼法和塢堡的出現。(4)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5)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文化交流與傳播】(1)西晉:國子監是古代中國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2)魏晉南北朝:儒、佛、道出現交融匯通的景象。(3)隋唐:海上絲綢之路。(4)唐朝:基層教育主要為學塾、村學和蒙學;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為藍本;出現雕版印刷。關鍵能力測評化1.[2023·南雅禮中學高三月考]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均將實現統一大業作為立國目標。南北朝時期,北朝認為它就是中國,南朝是從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認為自己是中國,北朝應屬它所有。這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B.儒、佛、道之間交匯融通C.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地區D.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魏蜀吳均將實現統一作為立國目標,南北朝都認為自己代表中國,提出要完成統一,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D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魏晉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有所加強,排除A項;儒、佛、道之間交匯融通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魏晉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尚未開始,排除C項。故選D項。2.[2023·山東省高三質量測評]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婦女在婚姻問題上具有一定的主動權。據統計唐代公主再嫁者達二十三人,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玄宗女八,肅宗女一,三嫁者四人。當時人們并不認為改嫁是可恥的不道德的行為,民間婦女改嫁之事也很常見。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A.社會開始產生對女性的束縛與偏見B.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傳統的婚姻觀念C.儒學節烈觀尚未成為官方主流意識D.封建統治者受儒家倫理綱常熏陶尚淺答案:C解析:根據“據學者統計,唐代公主改嫁者甚多,民間改嫁之事很常見,當時人們并不認為改嫁是可恥的不道德的行為”可以看出,當時女性改嫁現象較為普遍,反映出儒家的節烈思想影響有限,尚未成為官方主流意識,C項正確;當時對女性已經有思想行為上的約束了,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不是商品經濟的影響,排除B項;D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3.[2023·臨沂市高三二模](唐朝)王建《涼州行》(部分):“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養蠶繰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該詩反映了(

)A.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B.社會治理制度完善C.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固化

D.羈縻政策成效顯著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詩句內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漢族習慣也開始了農耕生活,在生活習俗方面也逐漸漢化,同時,漢族人民也學習少數民族的一些做法。據此可知,該詩反映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故選A項;該詩作反映出胡漢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的史實,并沒有述及政府對社會的治理,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是一個不斷交融的過程,并沒有出現“固化”現象,并且“多元一體”主要涉及原始社會中不同文明之間的特點,排除C項;“羈縻政策”指的是歷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國家里對社會發展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對邊疆的治理,而在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治理”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4.[2022·洛陽市高三三模]隋唐時期,上則以“野無遺賢”為標榜,求賢若渴,下則以文章詩賦相砥礪,孜孜求進,上行下效,蔚然風行,從而出現人才輩出的局面。這一現象(

)A.使社會出現重文輕武的氛圍B.厚植了隋唐繁盛的社會基礎C.推動了儒學復興運動的出現D.主要得益于科舉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據材料“上則以‘野無遺賢’為標榜,求賢若渴,下則以文章詩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