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1頁
醫院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2頁
醫院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3頁
醫院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4頁
醫院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需求分析及建設規模區域人口發展概況影響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量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說來,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量與服務區域人口數量息息相關,同時,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經濟收入、健康狀況,以及醫院的就診便利性等都影響著需求量的變化。根據《深圳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統計,2006年我市常住總人口為846.4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為196.83萬人,非深圳戶籍常住人口649.60萬人,近年來常住人口變化情況如圖3-1所示。根據深圳市公安部門2006年的統計,我市管理人口已達到1200萬人。圖3-22006年深圳市人口分布情況由圖可見,深圳市的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嚴重倒掛,關外人口數量高于關內人口數量,關外人口數量占全市人口總量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再者,根據人口普查統計,我市人口平均年齡為29歲,人口結構呈現兩級化趨勢:一邊是高學歷、高素質的知識技術型人才的密集,另一邊則是低學歷、低素質的勞務型人員密集。2007年9月19日,深圳市副市長李銘在全市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暨“兩無”活動經驗交流會上表示,深圳目前的人口已超1400萬,這其中外來人口超過1200萬。這個數據是根據各區人口計生局提供的材料統計出來的,與“深圳人口管理研究”課題組得出的數字相一致。深圳人口發展的顯著特點是關外人口增長快于關內,關外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寶安區位于深圳市西北部珠江口東岸,毗鄰伶仃洋。全區總面積733平方公里。轄區內有12個街道,174個居民委員會,3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自1993年建區以來,寶安區迎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隨著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寶安吸引了眾多的外來人員——暫住人口到這里創業,人口增長迅猛。目前寶安區實際管理人口已超過500萬人,人口規模龐大,人口總量相當于國內一個中等城市的水平。單單就常住人口而言,1993年寶安建區時的常住人口為135.46萬人,到2007年底常住人口已達到344.65萬人,15年間常住人口增加了209.19萬人,增長1.54倍。表3-11993年-2007年寶安區人口數據單位:萬人年份常住人口戶籍人口暫住人口人口數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人口數占常住人口的比重(%)1993年135.4621.5215.89113.9484.111994年176.4422.412.70154.0487.31995年190.1923.1412.17167.0587.831996年207.3223.5811.37183.7488.631997年227.9624.2310.63203.7489.381998年236.9624.9210.52212.0489.481999年246.6125.9210.51220.6989.492000年273.6526.639.73247.0290.272001年282.4127.559.76254.8690.242002年293.5528.889.84264.6790.162003年310.330.879.95279.4390.052004年318.2733.110.40285.1889.62005年330.0535.4910.75294.5689.252006年338.0139.3611.64298.6588.362007年344.6542.8112.42301.8487.58圖3-3近年來寶安區常住人口變化情況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寶安區0-14歲、15-64歲、65歲及以上人口占登記人口數分別為6.6%、92.46%和0.94%,適齡勞動人口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0.27個百分點,5年來均占了寶安區總人口的92%以上。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大、增長快,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這些適齡勞動人口對生產勞動的參與程度非常高,人口就業充分。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全區從業人口為276.41萬人,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3.83%,占適齡勞動人口90.67%。全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為21.27萬人,高中程度的人口為72.87萬人,初中程度的人口為184.91萬人,小學程度的人口為36.53萬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大學程度的人口增加12.15萬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78萬人,初中程度的人口減少17.55萬人,小學程度的人口增加3.98萬人。數據表明,雖然初中程度的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了大多數,但具有大學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近年大幅增加,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逐年減少,說明寶安區人口的文化結構逐步改善,人口的文化素質明顯提高,也反映了寶安區在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適量人才的政策取得成效,這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根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我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性指標為年增長1.15%,到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將控制在900萬人以內。根據《深圳市寶安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10年寶安區當量人口總量控制在370萬左右,總人口控制在600萬左右,床位配置達到8000~12000張,醫師配置4700~7000人,滿足516~600萬服務人口的健康保障需求,可接待門診治療人數1200~1500萬人次,可容納住院21萬人次。而當前寶安區僅有住院病床4070張,且無三級甲等醫院。深圳及寶安區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我市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對醫療衛生水平、醫療質量和服務環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項目選址寶安中心區濱海片區,位于寶安區中心地帶,與南山區毗連。是寶安區中心組團的金融貿易區,其醫療服務主要面向寶安,呈扇形輻射。新安醫院10公里半徑范圍內服務區主要為寶安中心組團的新安和西鄉街道辦,實際服務范圍將面向整個寶安區,即可為新安街道、光明街道、西鄉街道、福永街道、沙井街道、松崗街道、公明街道、石巖街道、龍華街道、觀瀾街道、大浪街道、民治街道等12個街道。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按2006年人口統計數據,本項目10公里半徑范圍內常住人口為117.51萬人,實際服務區內常住人口344.65萬人。隨著寶安中心組團的建設以及寶安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本項目服務人口還將迅速大幅度增加。由此可見,本項目的建設將大大提高寶安區域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有效緩解市民就醫難的狀況。二、區域居民健康狀況和疾病狀況分析人均期望壽命是居民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寶安區2005年的人均期望壽命是75歲,2010年人均期望壽命是78歲。患病率7.64‰,死亡率2.54‰,嬰兒死亡率8.67‰,孕產婦死亡率55.68/10萬。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改善衛生服務,提高生活質量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工業化、城市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與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相關的衛生問題日益嚴重,寶安地區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衛生發展又面臨新的挑戰。住院疾病前五位為:妊娠分娩及產褥期并發癥、損傷與中毒、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起源于圍產期疾病。因病死因前五位為:損傷與中毒、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表3-2深圳市和寶安區醫院住院病人疾病順位(2006年)疾病種類全市寶安區比重(%)順位比重(%)順位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27.80131.751呼吸系統疾病13.48214.023損傷和中毒12.63322.792消化系統疾病9.7049.794循環系統疾病6.0553.716泌尿生殖系統疾病4.6163.027起源于圍產期的情況4.1474.285傳染病和寄生蟲病3.6182.928腫瘤3.1691.209肌肉、骨骼和結締組織病2.69100.9611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1.92111.1810神經系統疾病1.58120.7113眼和附器疾病1.28130.8912精神病和行為障礙0.76140.4316先天異常0.69150.2119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0.68160.5015體征、癥狀和不明情況0.54170.6714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0.49180.3317耳和乳突疾病0.36190.2818其它3.820.36合計100.00100.00表3-3深圳市和寶安區疾病死因順位(2006年)疾病種類全市寶安區死亡數順位死亡數順位腫瘤93511733循環系統疾病85022322損傷和中毒61532471呼吸系統疾病2394894消化系統疾病1515475體征、癥狀和不明情況1426456傳染病和寄生蟲病1307277起源于圍產期的情況648218神經系統619169泌尿生殖系統疾病60101510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38111411先天異常3812812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并發癥1813613肌肉、骨骼和結締組織病1214514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1115315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516216精神病41717其它3315總計3406964三、醫療服務需求分析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標志,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任務。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但由于各種因素制約,使人口與衛生、健康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人們的生活從溫飽型向小康社會、到中富裕的方向發展,人們的生活需求向生命安全要素發展,生活方式轉變為生活質量向享受型社會方向發展,生命健康成為人們崇尚和追求的目標。健康需求從有病能醫到保健意識加強,向健康層次更高及長壽型需求方向發展,健康需求日增,尤其是醫療衛生和保健需求特別明顯。表3-4居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要求層次表生活水平恩格爾系數生活要示衛生要求貧窮60%以上溫飽極差溫飽50%-60%安全層次低(有病能醫)小康40%-50%發展保健意識中富30%-40%生活質量層次高(享受保健)富裕30%以下享受長壽深圳具有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旖旎的海濱風光、現代化的城市建筑和優良的投資環境,隨著深港城市戰略合作、CEPA、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的啟動和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入實際性運作,以及深圳大力實施總部經濟策略,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來深設立投資性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和生產基地等,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在為深圳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市場空間的同時,對本市醫療水平、醫療質量、服務環境等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深圳人口年齡在一步一步地邁向老齡化階段。按國際通行標準,如果60歲以上的老人占全市人口10%以上,那么這個城市的人口就進入老齡化。現深圳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16萬,約占8%。據估計,深圳戶籍老年人口將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深圳人口年齡正在以較快的速度接近老齡化,而中老年為疾病高發年齡,未來的醫療服務需求必然不斷增加。隨著地區農村城市化、城市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環境與生態發生變化,公共衛生問題將變得越來越突出。生物、物理和化學等新的致病因素對居民健康構成新的威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生活方式和社會風氣發生改變,由社會、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精神病、性傳播疾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將會進一步增加。人類歷史從某個角度來看就是一個與各種疾病斗爭的歷史,特別是流行疾病不斷出現,病毒不斷變種,使得人類一直受到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困擾。前幾年發生的非典型肺炎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但從死亡率來說,不時發生的流感對人類的殺傷力和破壞力更大。一旦流行性疾病發生,對醫院的醫療服務需求會遽然攀升。“損傷和中毒”在2006年寶安區居民病傷死亡原因中,順位排第一位。“損傷”包括車禍、器械傷害、意外工傷、墜樓等;而“中毒”的毒源則涉及農藥、鼠藥、化工物質、毒品、煤氣、酒精以及食物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念、保健意識的增強,新的健康消費觀念正在形成,孕育著更多的衛生服務新需求。四、區域醫療機構及醫療服務狀況根據統計,2006年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20家,比2005年(363家)增加1.25倍。其中,衛生單位和血站12家,公立醫院15家(含區計生專科醫院和市人民醫院龍華分院),民營醫院15家,門診部(診所)450家,社康服務中心178家,社區醫療服務站19家,工廠企業內部醫療室131家。全區病床數已由建區初的1176張增加到4070張;全區衛生系統固定資產達到16.57億元。表3-52006年寶安區醫療衛生機構概況(政府辦)機構機構數(個)床位數(張)人員合計衛生技術人員合計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執業中醫師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寶安區25407092117713285319034111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16001221102538612130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1130307261906720深圳市寶安區西鄉人民醫院1430113597627630744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人民醫院1300695585236860深圳市寶安區石巖醫院12004343711453390深圳市寶安區沙井人民醫院150095884533224191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醫院15009508002920540深圳市寶安區光明醫院1150284235985111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醫院1350446399173810深圳市寶安區公明醫院135065154620315255深圳市寶安區福永醫院12605644961914100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1300518429142050深圳市寶安區慢性病防治站101148134440深圳市寶安區血站1055416020深圳市寶安區疾病控制中心101309248040深圳市寶安區衛生監督所104200000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衛生監督所108767291100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衛生監督所10836739130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衛生監督所105947183110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衛生監督所1012089242100深圳市寶安區龍華衛生監督所1010385282140深圳市寶安區光明衛生監督所10251712000深圳市寶安區觀讕衛生監督所10603714190深圳市寶安區公明衛生監督所10846622080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衛生監督所10865615070根據區域組團發展規劃和《深圳市寶安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寶安區社會經濟和人口增長比較快,對醫療衛生資源增長的需求將日益迫切,并不斷提出更高的醫療需求,如光明新城、中心城綜合服務區、西部工業組團的建設都將使寶安醫療衛生需求大幅度增長,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由此可見,在寶安中心地區新建高水平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不僅需求迫切,也是切實可行的。五、功能定位及重點學科建設根據深圳市衛生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深圳市新安醫院的建設應符合現代化醫院有關專業要求,建設成為集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學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服務于寶安中心區并輻射周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深圳市新安醫院作為市屬新建綜合醫院,要高標準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起點建設,目標是要建成環境優美、設施先進、診療技術水平高的的三級甲等醫院,成為區域性的醫學診斷治療中心,作為全市區域性醫療服務中心網絡的組成部分,滿足構建學科完善、功能齊全的公共衛生體系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要求。近年來,我市醫療衛生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依然存在能擔任區域醫療中心功能的大中型綜合醫院和高水平的專科醫院為數不多,重點專科建設相對滯后,學科體系有待完善,缺乏在全國、全省有重要影響的學科帶頭人,醫學科研能力有限,省級以上科研項目和成果不多的問題。整體醫療技術水平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居民對本市醫療水平信任度不足,部分疑難復雜病例尋求市外如廣州、上海、北京等遠途就醫,一方面增加病人的困難,延誤診療時間,另一方面嚴重影響深圳醫療聲譽,與深圳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不相適應。為此,“十一五”期間,我市提出要繼續引進高素質人才的同時,立足自主培養和教育人才,繼續加強與國內外重點醫學院校的合作。大力推進重點學科體系建設,實施重大項目攻關工程,提高科技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開發能力。在推行適宜技術的基礎上,積極跟蹤世界先進醫學技術的發展,努力提高人才和技術核心競爭力。本項目將根據我市現有重點醫學專科建設情況,并根據醫療衛生需求,建立區域性醫學中心,加強科研教學力度,創建更多的醫療重點和特色專科,為市民服務。3-6深圳市重點醫學專科統計表序號學科名稱類別承建單位1骨科重點學科深圳市人民醫院2呼吸內科重點學科深圳市人民醫院3新生兒科重點學科深圳市人民醫院4燒傷科重點學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5血液科重點學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6神經外科重點學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7嬰幼兒先心外科重點學科深圳市孫逸仙心血管醫院8肝病科重點學科深圳市東湖醫院9臨床心理科重點學科深圳市康寧醫院10皮膚性病科重點學科深圳市慢性病防治院11輸血醫學重點實驗室深圳市血液中心12中醫腎病科重點學科深圳市中醫院13中醫肝病科重點學科深圳市中醫院14衛生毒理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5分子生物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6針灸科重點學科深圳市中醫院17生殖醫學研究中心重點項目北京大學深圳醫院18微創外科重點項目深圳市人民醫院19骨關節科重點學科北京大學深圳醫院20影像中心重點項目北京大學深圳醫院21放射科重點學科深圳市人民醫院22腫瘤科重點學科深圳市人民醫院23病原微生物學參比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4二惡英檢測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5冠心病外科重點學科深圳市孫逸仙心血管醫院26肝膽外科重點學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27脊柱外科重點學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28內分泌科重點學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29眼外傷科重點項目深圳市眼科醫院30孕產婦危重病診治中心重點項目深圳市婦幼保健院31兒科分子免疫研究院室重點實驗室深圳市兒童醫院32危重患兒救治中心重點項目深圳市兒童醫院33小兒癲癇、腦癱診療中心重點學科深圳市兒童醫院34組織配型和免疫遺傳重點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深圳市輸血醫學研究所35疼痛學科特色專科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36社區健康服務與全科醫學研究中心重點軟科學項目深圳市寶安區衛生局37婦產微創治療中心特色專科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38手外科特色專科深圳市寶安區沙井人民醫院39產前診斷中心重點項目深圳市婦幼保健院40器官移植中心重點項目深圳市人民醫院41兒童呼吸和變態反應疾病診治中心重點項目深圳市兒童醫院42創傷骨科重點學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43口腔醫學中心重點學科深圳市人民醫院44超聲科重點學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45脾胃病專科重點學科深圳市中醫院46婦科內分泌與腫瘤專科重點學科北京大學深圳醫院47心血管內科特色專科深圳市福田區人民醫院48風濕病專科特色專科深圳市福田區人民醫院49介入影像科特色專科深圳市寶安中心醫院50康復科特色專科深圳市寶安中心醫院51急診科特色專科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52圍產新生兒早期干預中心特色專科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53艾滋病防制科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六、項目推薦建設規模(1)區域醫療資源缺口從深圳市特區內外分布情況來看,關外80%的地域面積上和全市62%的人口中,衛生資源僅為30%-40%,與關內的差距非常明顯。從現有的統計數據來看,寶安區現有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深圳市寶安區西鄉人民醫院、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深圳市寶安區福永醫院等12間公辦綜合醫院,病床數量為4070張,按338.01萬常住人口(不包括流動人口)的統計口徑,每千人口床位數約為1.2張,低于全市及全國城市平均水平(2006年全市每千人口擁有床位2.07張,2004年全國城市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2.45張)。根據《深圳市寶安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10年寶安區當量人口總量控制在370萬左右,總人口控制在600萬左右,床位配置達到8000~12000張,滿足516~600萬服務人口的健康保障需求。根據《深圳市寶安區衛生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人口預測數按516萬人估算,擬規劃床位數為8611張。根據《深圳市衛生統計年鑒(2006)》,寶安區現有醫療衛生機構病床數為4070張(公立),已經立項的新明醫院項目增加病床數為800張,考慮到社會辦醫院病床約1744張,預計2010年寶安區病床缺口為1997張。另根據《寶安區區域衛生規劃(2005-2010年)》,寶安區在2008年~2010年間將規劃新增一、二級醫院6間,新增綜合醫院床位規模在200-300張之間,專科醫院床位規模在100張左右,若按平均150床/間考慮,則能提供900張床位,仍有缺口1097張。若考慮流動人口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則寶安區醫療衛生資源的缺口將更大。(2)項目推薦病床規模綜上分析,并考慮深圳市及寶安區和周邊的醫療需求和供應現狀、中長期發展趨勢,以及管理、運營成本和資源優化利用等因素,本報告建議深圳市新安醫院床位建設規模為1000張,該規模也與《深圳市衛生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的新安醫院1000張床位規模相一致。在規劃設計時要特別注意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由于部分用地規模和建筑規模與人員配備掛鉤,因此先確定各類型人員規模。(1)醫院編制根據《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綜合醫院病床與工作人員之比,500床位以上的按1∶1.60~1.70計算。由于目前醫院后勤走向社會化,原納入編制中的后勤人員大量縮減,實際人員編制已低于標準水平,因此從實際出發,按照1:1.6的比例進行醫院人員配置,即人員編制為1600人。人員編制中科研人員規模:按《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實行草案》(78)衛醫字第1689號文件規定,衛生技術人員占基本編制的72%,副高以上衛生技術人員在其中的比例為20%,計算本醫院將來的科研人員數約210人。(2)學生規模新安醫院需承擔實習任務,提供教學場所,長期固定接收各種醫科院校的研究生、實習生、進修生在醫院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其中部分進修生來自政府指令性對口扶貧地區。據了解,深圳承擔同樣任務的北大、市一、市二醫院年接待實習學生在300~500水平。另外,如果將來新安醫院定為籌建中的深圳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實習學生來源將進一步擴大。結合以上兩種情況,初步確定新安醫院學生規模為500人。提出車位規模以便確定車庫建筑面積。按車位與床位1:1的比例確定總車位數為1000個,其中安排地下車位800個,地面車位200個。本項目建設用地已經確定,總用地面積79881.92平方米。新安醫院將在現有土地資源的基礎上,優化用地結構,強化配置功能,提高土地的整體利用水平,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按125㎡/床以及規定的比例配置,醫院七項設施的建筑規模:表3-7各項設施用房規模序號項目占總指標比例(%)建筑面積(㎡)1急診部337502門診部18225003住院部38475004醫技科室24300005保障系統8100006行政管理450007院內生活562508合計=SUM(ABOVE)100=SUM(ABOVE)125000科研用房建筑規模:32㎡/人×210人×70%≈4700㎡教學用房建筑規模:4.5㎡/人×500人=2250㎡國內醫學院校均采取將4、5年級學生集中轉至臨床教學醫院進行臨床課程學習和實習的教學模式,參照教育部規定,學生禁止在外租房,因此需院內解決,建設學生公寓。學生公寓建筑規模:7.5㎡/人×500人=3750㎡民防救護站規模:1300㎡地下車庫:40㎡/車×800=32000㎡表3-8單列項目建筑規模序號項目名稱建筑面積(㎡)備注1地下車庫3200040㎡/車×8002保健用房1000按實際需要,暫定10003合計=SUM(ABOVE)33000總建筑規模:125000+4700+2250+3750+1300+33000=170000㎡,其中地下停車場面積32000㎡。七、診療科目病床規模分析以深圳市所有醫院各專業科室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的構成比近似代表深圳市人口對醫院專業科室住院病床的需求比例,通過近4年的資料統計分析,結合現有三級綜合醫院住院病床構成情況、本項目專業科室設置及護理單元設置,得出本項目各專業科室住院病床的合理比例。結果:深圳市醫院各專業住院病人數比例與全國情況不同,妊娠分娩和產褥期最高(26%),其次是損傷和中毒及外因所致后果(15%),其他超過5%的依次為呼吸系統疾病(14%)、消化系統疾病(10%)、循環系統疾病(6%)、泌尿生殖系統疾病(5%),合計達76%;以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計算,則損傷和中毒及外因所致后果最高(25%),其次為妊娠分娩和產褥期(15%),其他超過5%的依次為呼吸系統疾病(10%)、消化系統疾病(8%)、循環系統疾病(7%)、傳染病和寄生蟲病(5%),其中損傷和中毒及外因所致后果所占比例近幾年來呈持續降低趨勢。結論:本項目各專業科室合理的住院病床比例為外科30.5%、內科27.5%、婦產科15%、兒科11.2%、眼科1%、耳鼻咽喉科2%、口腔科1.00%、中醫科4%、皮膚科0.5%、其他科目8.3%。《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衛生部,1978年12月;《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試行草案)》,衛生部,1989年11月;《綜合醫院建筑設計標準》,建設部衛生部,1988年;《醫療機構診療科目目錄》,衛生部,1994年5月;《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衛生部,1994年9月;《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衛生部,1994年9月;《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征求意見稿)》,2005年7月;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數據;深圳市統計局和寶安區統計局數據;在本項目住院病床規模已經確定的基礎上,根據有關原則和深圳市實際情況,可以采用三個方案分配診療科目住院病床。方案一:按衛生部《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分配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按“門住比”預測門診人次并計算各診療科目門診診療室數量。國家衛生部于1978年公布執行的《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中確定的基本原則是“綜合醫院病床的分配,應根據床位總數、當地醫療需要、各科技術力量和儀器裝備、專科重點建設以及本地區有無專科醫院等情況,由衛生行政部門確定。”同時也提出了不同規模綜合醫院主要科室病床分配比例。表3-9《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的病床分配比例適用范圍(床)計算基數(床)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傳染科結核科中醫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分科數80~250100~2003030101010

55

7

251~450300~40030251010525551.51.511451以上5003025151033532.51.5211《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給出了綜合醫院病床分配比例,同時也提出各地應當按本地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執行。但在過去30年中,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民群眾醫療需求結構也有了巨大改變,特別是深圳社會人口具有平均年齡低和流動性大的特點,市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結構可能與全國平均情況存在較大差別。為此,項目組對深圳市近5年住院者疾病構成、現有三家市屬綜合醫院分科門診診療人次和分科住院病床數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深圳市醫療需求結構與全國平均狀況存在顯著差別。由此可見,按國家衛生部公布的全國綜合醫院分科住院病床分配比例分配住院病床不適合深圳實際情況。表3-10全國及深圳綜合醫院分科門診診療人次比例醫院年度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中醫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腫瘤科其他科全國綜合醫院平均200232.0%13.2%9.2%7.6%7.3%30.7%200332.0%13.2%9.3%7.4%7.0%31.1%200430.7%13.4%10.2%7.5%6.6%31.6%200530.7%13.5%10.4%8.1%6.3%31.0%200630.5%13.8%10.8%8.3%6.0%30.5%平均31.18%13.42%9.98%7.78%6.64%30.98%深圳市屬綜合醫院A21.54%15.80%17.00%9.03%8.64%3.34%6.30%6.62%8.47%0.69%2.57%B20.87%13.31%10.89%3.78%11.79%4.46%6.38%7.11%7.35%0.28%13.77%C22.96%14.13%17.22%5.53%3.44%3.85%6.13%5.09%8.47%0.27%12.92%平均21.89%14.52%15.46%6.33%7.54%3.83%6.26%6.18%8.17%0.43%9.42%注:數據來源于衛生部網站、市衛生局規劃財務處和各相關醫院信息科。表3-102002—2006年深圳市四家綜合醫院主要分科平均住院病床比例醫院名稱總床位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腫瘤科其他科市綜合醫院加權平均897.5326.15%34.62%9.66%5.15%3.35%1.56%2.42%1.26%0.38%5.40%15.40%注:1、總床位數數據由市衛生局規劃財務處提供,分科病床數由醫院信息科提供。2、中醫科含中西醫結合科。3、相同醫院相同科室病床數平均為算術平均數,不同醫院的相同科室病床平均數為加權平均數。方案二:按衛生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分配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按“門住比”預測門診人次并計算各診療科目門診診療室數量。國家衛生部于1994年公布執行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指出“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制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各級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制訂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要按本地《指導原則》進行,合理配置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充分利用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更好地為公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其中普通床位數按下列公式計算:[

∑(A×B+C-D)/床位使用率]

×(1/

病床周轉次數)其中∑表示總和;A表示以年齡劃分的分層地區人口數(人口數應是戶籍人口、暫住人口及流動人口日平均數之和);B表示以年齡劃分的收治率;C表示其它地區流入的住院患者數;D表示本地區去外地的住院患者數;人口是指制定計劃當時的夜間人口;年齡組是按五年為一個年齡組劃分;各地流入、流出住院患者數通過患者調查確定。分科床位數的計算:按照上述公式中的收治率、床位使用率、住院患者數以分科收治率、床位使用率、住院者數替換即可。該方案采用了本地人口、本地和外地住院人數、病床使用率及周轉次數等數據,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但深圳市流動人口比例大、流動性高,衛生統計信息中也沒有按年齡分層的住院人數和轉入、轉出住院者數據,難以按上述公式計算醫院診療科目住院病床數。因此,該方案難以應用于深圳醫院診療科目設置規模規劃,考慮不用該方案。方案三:參照深圳市現有市屬綜合醫院住院床位比例計算分科住院病床規模,并參照其“門住比”計算門診診室數。現有市屬醫院已經運行多年,在深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醫院隨之發展擴大并調整自身服務以適應社會需求,在新建相同性質和等級的醫院確定診療科目規模時具有參照價值。在假設相同性質和等級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與社會需求之間差距不很大,同時這些醫院能夠覆蓋全市絕大部分區域(就診可及范圍),可以認為現有醫院分科住院病床構成比例關系可以代表社會需求構成。但在本項目的項目建議書階段所作的調研分析已經表明,這兩項前提不能滿足,即深圳市醫療衛生資源嚴重短缺、市屬綜合醫院只在羅湖和福田二區,因此其現狀不能代表全市需求機構關系。表3-11是2002年至2006年深圳市三家市屬綜合醫院平均住院床位比例關系。由表3-11可見市屬綜合醫院之間、市屬綜合醫院與區屬綜合醫院(只調研了一家)存在較大結構差異,也說明不能直接用現有醫院診療科目比例確定新建醫院診療科目規模。表3-11深圳市屬綜合醫院近5年平均住院床位比例表比較項目名稱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市醫院A26.61%34.32%12.75%6.42%1.38%2.29%市醫院B27.62%35.17%7.55%3.67%1.63%2.85%市醫院C37.49%35.33%11.10%2.95%1.13%2.83%深圳市屬綜合醫院平均比例30.57%34.94%10.47%4.35%1.38%2.66%比較項目名稱口腔科中醫科皮膚科其他科合計市醫院A1.83%2.29%0.18%11.93%100%市醫院B1.63%3.06%0.41%16.41%100%市醫院C1.02%008.15%100%深圳市屬綜合醫院平均比例1.49%1.78%0.20%12.16%100%方案四:按深圳社會醫療服務需求的構成比分配各專業科室住院病床和門診診室。采用該方案可選擇二個來源的數據作為社會醫療服務需求指標,一是全市疾病普查數據,二是全市全部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統計數據。以全市人口各類疾病患病率比例作為分科住院病床分配依據似是很科學的方法。但在實踐中難以對全社會人口的全部疾病種類進行普查,并且相同疾病在不同病情的情況下可以由不同專業科室(診療科目)收治,因此實質上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均不足。以全市所有醫院(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住院者實際占用各專業科室住院病床日的比例近似代表深圳社會人口對不同診療科目住院病床需求的比例關系,以全市所有醫院門診人次、常住人口、醫療機構住院病床數的比例預測本項目門診人次和各診療科目門診人次比例。以上述二個構成比作為新建醫院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規模和門診診療室規模的計算依據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下為分析論證過程和結果:(1)分析方法和過程①深圳市常住人口對醫院住院病床總體需求分析根據深圳市統計局和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分析2003—2006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與醫院住院病床資源使用情況,從整體層面了解深圳市醫院住院病床資源供求關系。②深圳市住院者對醫院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需求構成分析采用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統計數據計算深圳市住院者對醫院住院病床的需求構成比近似代表深圳市社會人群對醫院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需求的比例,以此作為醫院(本項目)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的合理構成比,從而計算出本項目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設置規模的理論數。A.統計指標選擇統計指標:住院者占用住院病床日反映深圳人口對住院病床資源的總需求(涵蓋了住院人次數、住院病床數、住院病床使用率和周轉次數的統計意義),作為主要統計指標。深圳市所有醫療機構住院者占用病床日近似代表深圳市人口對醫院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的總需求,占用不同診療科目住院病床日的比例近似代表深圳人口對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的需求構成比,此構成比代表醫院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的合理比例。全市醫院出院人數代表住院人次數,作為結果驗證參考。B.方法和過程對統計信息的分類數據進行調整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統計分類與醫院診療科目分類不同,因此首先根據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的分類(共20類),按其各類目下包含的病種重新分類。新分類(包括29類)主要按人體部位、系統、病種歸屬診療科目劃分,不能按此劃分的列為全科類,見下表。表3-12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統計指標分類表類名稱及序號類目下包含病種名稱1.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其中腸道傳染病、內:霍亂、傷寒和副傷寒、志賀菌病、結核病、肺結核、百日咳、猩紅熱、性傳播模式的疾病、梅毒、淋球菌感染、乙型腦炎、斑疹傷寒、病毒性肝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病(HIV)、絲蟲病單獨列出。2.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食管惡性腫瘤、胃惡性腫瘤、小腸惡性腫瘤、結腸惡性腫瘤、直腸乙狀結腸連接處、直腸、肛門和肛管惡性腫瘤、肝和肝內膽管惡性腫瘤、喉惡性腫瘤、氣管、支氣管、肺惡性腫瘤、骨、關節軟骨惡性腫瘤、乳房惡性腫瘤、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男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泌尿道惡性腫瘤、腦惡性腫瘤、白血病、原位癌計及其中的子宮頸原位癌、良性腫瘤計及其中、皮膚良性腫瘤、乳房良性腫瘤、子宮平滑肌瘤、卵巢良性腫瘤、甲狀腺良性腫瘤、交界惡性腫瘤計。3.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機制疾患其中貧血單獨列出。4.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其中甲狀腺機能亢進和糖尿病單獨列出。5.精神和行為障礙其中精神活性物質的精神和行為障礙計、精神分裂癥、分裂型障礙和妄想性障礙、心境(情感)障礙單獨列出。6.神經系統疾病其中中樞神經系統炎性疾病、帕金森病、癲癇單獨列出。7.眼和附器疾病其中白內障和晶狀體的其他疾患、老年性白內障、視網膜脫離和斷裂、青光眼單獨列出。8.耳和乳突疾病中耳和乳突疾病單獨列出。9.循環系統疾病其中急性風濕熱、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腎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其他缺血性心臟病、肺栓塞、心臟傳導疾患和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腦血管病、顱內出血、腦梗死、大腦動脈閉塞和狹窄、靜脈炎和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栓塞和血栓形成、下肢靜脈曲張單獨列出。10.呼吸系統疾病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慢性扁桃體和腺樣體疾病、支氣管炎、肺氣腫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外部物質引起的肺病單獨列出。11.消化系統疾病其中口腔、涎腺和頜疾病、牙齒及牙周病、胃及十二脂腸潰瘍、闌尾疾病、疝計、、腹股溝疝、腸梗阻、肝疾病、膽石病和膽囊炎、急性胰腺炎單獨列出。12.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其中皮炎及濕疹、牛皮癬、蕁麻疹單獨列出。13.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其他炎性多關節病、關節病、系統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脊椎關節強硬、椎肩盤疾患、骨病和軟骨病、骨密度和結構的疾患、骨髓炎單獨列出。14.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其中腎小球疾病、腎小管-間質疾病、腎衰竭、尿石病、膀胱炎、尿道狹窄、男性生殖器官疾病、前列腺增生、乳房疾患、女性盆腔器官炎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女性生殖器脫垂單獨列出。15.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其中異位妊娠、醫療性流產、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的水腫、蛋白尿和高血壓疾患、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和產前出血、梗阻性分娩、分娩時會陰、陰道裂傷、產后出血、順產單獨列出。16.起源于圍生期的某些情況其中產傷、出生窒息、新生兒吸入綜合癥、特發于圍生期的感染、胎兒和新生兒的溶血性疾病、新生兒硬化病。17.先天性畸形、變形和染色體異常其中脊柱裂、神經系統其他先天性畸形、循環系統先天性畸形、消化系統其他先天性畸形、泌尿系統其他先天性畸形、肌肉骨骼系統其他先天性畸形單獨列出。18.癥狀、體征和臨床與實驗異常所見,不可分類于他處者19.損傷、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其中骨折、顱骨和面骨骨折、股骨骨折、多部位骨折、顱內損傷、燒傷和腐蝕傷、藥物、藥劑和生物制品中毒、非藥用物質的毒性效應、手術和醫療的并發癥,不可歸類在他處者計、操作并發癥、不可歸類在他處者、假體裝置、植入物和移植物的并發癥單獨列出。20.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表3-13按病種、系統、診療科目分類的類目一覽表序號新分類目名稱序號新分類目名稱1傳染病和寄生蟲病16普通外科2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17骨科3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18泌尿外科4精神和行為障礙19燒傷科5神經系統疾病20口腔科6眼和附器疾病21婦科7耳和乳突疾病22產科8循環系統疾病23新生兒科9呼吸系統疾病24神經內科10消化系統疾病25消化內科11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26風濕病與變態反應病科1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27大內科13妊娠、分娩和產褥期28大外科14神經外科29全科15胸外科注:1.由于深圳市計劃新建大型腫瘤專科醫院,因此去除腫瘤類,其下病種分列入按解剖、科目劃分的類別中。2.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妊娠和分娩及產褥期、起源于圍生期的某些情況、損傷和中毒及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等類別全部按其屬下病種歸入新類別。現有市屬綜合醫院住院人數及占用住院病床日計算根據深圳市現有市屬綜合醫院2002年-2006年的業務統計數據,分別對各診療科目(科室)的住院病人占用床日數和出院人數進行統計,計算出各醫院各科室各年度的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構成比和平均構成比,近似代表深圳市市級綜合醫院各診療科目住院病床合理比例。按診療科目再次分類并統計按市屬綜合醫院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構成比將新分類(29類)中不能直接歸入診療科目的數據按比例劃分到各個診療科目。系統疾病與診療科目對照表如下表。表3-14各系統疾病與綜合醫院診療科目對照表系統疾病名稱對應科室系統疾病名稱對應科室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傳染科循環系統疾病心血管內科、心血管外科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血液科呼吸系統疾病呼吸內科、胸外科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內分泌科消化系統疾病消化內科、普通外科精神和行為障礙精神科、臨床心理科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皮膚病與性病科神經系統疾病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內科、泌尿外科、婦科眼和附屬器疾病眼科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產科耳和乳突疾病耳鼻咽喉科C.確定本項目規劃設置的診療科目參照相關法規、標準和本項目目標定位確定本項目應設置的診療科目如下表。醫技科室及其他科室設置參照衛生部標準執行,如下表。表3-15本項目規劃設置一級臨床診療科目一覽表三級醫院標準本項目規劃設置三級醫院標準本項目規劃設置急診科急診科*麻醉科麻醉科*內科內科理療科理療科*外科外科康復科或老年病科康復科婦產科婦產科腫瘤科腫瘤科兒科兒科家庭病床科家庭病床科*中醫科中醫科介入放射科介入放射科眼科眼科預防保健科預防保健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傳染病科傳染病科*口腔科口腔科#運動醫學科皮膚科皮膚病與性病科#中西醫結合科備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分為若干二級專業科室。帶*科室不設置住院病床。表3-16本項目規劃設置二級臨床診療科目一覽表衛生部三級醫院標準本項目規劃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血液內科、腎臟病科、內分泌科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血液內科、腎臟病科、內分泌科、免疫病與變態反應病科(風濕科)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燒傷科、整形外科外科:普通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胸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燒傷科、整形外科婦產科:婦科、產科、計劃生育科婦產科:婦科、產科、計劃生育科兒科:兒內科、兒外科、新生兒科兒科:兒內科、兒外科、新生兒科ICU:ICU、CCUICU:中心ICU、CCU、NICU、RICU、EICU表3-17本項目規劃設置醫技專業科室及其他業務科室設置三級醫院標準本項目規劃設置藥劑科、影像診斷科、檢驗科、核醫學科、營養科、病理科、物理診斷科、內窺鏡室、手術室、消毒供應室、病案室、統計室、圖書室、預防保健科藥劑科、影像診斷科(分為X線、CT、MRI、和超聲診斷科)、醫學檢驗科、核醫學科、營養科、病理科、物理診斷科、內窺鏡室、手術室、消毒供應室、病案室、統計室、圖書室。D.規劃設置診療科目住院病床規模計算按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統計數據為基礎計算得出的各診療科目住院者占用病床日的比例作為本項目住院病床構成比例,對本項目在項目建議書階段論證確定的1000張住院病床規模進行診療科目病床分配,結果為本項目各診療科目的合理(理論)住院病床數。盡管上述分科住院病床構成比例關系在可能采取的社會需求構成測算方法中最接近社會需求構成,但在本項目服務區域內還有其他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同時在項目住院病房設計方面還要兼顧醫療工作流程和護理單元大小與組合等問題,因此還必須對計算所得理論數據進行必要調整,調整后的分科床位數為本項目各診療科目實際住院病床規模。方法如下:a.在以醫學信息中心數據為基礎計算得出的診療科目分類統計表中,沒有本項目規劃設置病床的科目(如中西醫結合科、ICU等),按現有市屬醫院這些科目的住院者占用病床日構成比(與全院總數之比)和本項目1000張住院病床總規模計算規劃設置病床數。b.將本項目規劃不設置住院病床的科目(如傳染病科)按其住院者占用病床日構成比和本項目1000張住院病床總規模計算出應設置的病床數(理論住院病床數)。c.在本項目1000張住院病床中減去增設科室病床數合計、加上不設置病床數科目的理論住院病床數合計,結果分別乘以其他科目的構成比,最后得出本項目規劃設置住院病床的各診療科目(專業科室)理論病床數。d.根據不同護理單元最佳住院病床數(學術理論數),結合本項目總建設規模、占地規模、建筑規模、服務區域社會、經濟和人口發展及鄰近醫院醫療服務規劃,對本項目各診療科室住院病床數進行調整。=2\*GB3②統計分析結果A.深圳市和寶安區常住人口、住院人次數、住院者占用病床日比例關系及變化趨勢對2003—2006年深圳市和寶安區常住人口、市區各醫院住院人次數及其占用病床日統計分析,三項指標統計結果具有以下顯著特點:a.深圳市、寶安區常住人口持續增長,住院人次數和住院者占用病床日也持續增長,寶安區增長速度快于全市平均增長速度。b.深圳市和寶安區“住院人次數/常住人口”(年人均住院次數)的增長率及“住院者占用病床日/常住人口”(年人均占用床日數)的增長率保持持續增長,表明在剔除常住人口數量增長帶來的醫療服務需求增長以外,人均常住人口醫療服務需求也在增長。c.寶安區常住人口住院病人數和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顯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提示寶安區病人到寶安區以外的醫院住院診治,也同時提示了寶安區醫療衛生資源相對全市醫療衛生資源的不足更顯匱乏。詳見表3-18、表3-19和圖3-4、圖3-5。表3-182003—2006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與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關系統計指標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合計/平均深圳市常住人口(萬人)557.41597.55827.75846.432829.41住院人次數(人次)401078.00466751.00502999.00534467.001905295.00住院人次數增長率—16.37%7.77%6.26%10.13%住院人次數/萬常住人口719.54781.11607.67631.44673.39住院人次數/常住人口增長率—8.50%-22.20%3.80%6.15%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床日)3677926.004047608.004205726.004462423.0016393683.00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增長率—11.28%3.91%9.86%8.35%占用病床日/萬常住人口6598.246773.675080.915272.055794.03占用病床日/常住人口增長率—2.66%24.99%3.76%3.21%注:由于2005年深圳市進行了1%人口抽樣調查,常住人口數較2004年驟增230.2萬人,顯示兩次人口數據存在統計方面的不一致,故2005年數據不能列入增減率計算。表3-192003年至2006年寶安區常住人口與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關系統計指標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合計寶安區常住人口(萬人)310.30318.27330.05338.01630.51住院人次數(人次)101940120553136233151609290574.00住院人次數增長率—15.44%11.51%11.28%12.74%住院人次數/萬常住人口481.31500.31409.34489.50470.12住院人次數/常住人口增長率—3.95%-18.18%19.58%10.43%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床日)73702688365399858811112943730561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增長率—19.89%13.O1%11.28%10.05%占用病床日/萬常住人口3548.113839.492956.923188.213383.18占用病床日/常住人口增長率—8.21%-22.98%7.82%9.75%注:2005年數據不列入增減率計算的原因同表7。圖3-4深圳市常住人口與住院人次數動態變化趨勢圖3-5寶安區常住人口與住院人次數動態變化趨勢B.深圳市各類疾病(狀況)住院者占用病床日及其發展趨勢分析通過對2003—2006年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對全市20類疾病(狀況)住院者人數及其占用病床日的分析發現:a.在深圳市各醫院住院人群中,按住院人次數統計,20類疾病(狀況)以妊娠及分娩和產褥期住院者最多(占25.57%),其他超過5%比例的依次為損傷及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14.75%)、呼吸系統疾病(14.21%)、消化系統疾病(9.95%)和循環系統疾病(6.03%),5類合計占70.51%。按住院者占用住院病床日統計,則以損傷及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為最多(占24.85%),其他超過5%比例的依次為妊娠及分娩和產褥期(15.41%)、呼吸系統疾病(10.16%)、消化系統疾病(8.04%)和循環系統疾病(7.09%),五類合計65.55%。各類疾病(狀況)住院者人數與其占用住院病床日為非直線相關關系。典型類別是妊娠及分娩和產褥期類,其住院人次數比例達到25%,但占用住院病床日卻為15.41%;損傷及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住院人次數為14.75%,而占用住院病床日卻高達24.85%。表明以住院者占用住院病床日構成比計算醫院建設項目的病床比更科學和合理。詳見表3-20、表3-21和圖3-6、圖3-7、圖3-8。b.深圳市各類疾病(狀況)住院者占用病床日變化趨勢在深圳市各醫院住院人群中,住院人次數和出院者占用住院病床日呈持續增長趨勢,統計年度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2%和9%,但增長速度有減緩趨勢。在全市20類疾病(狀況)住院者中,損傷和中毒及某些外因所致后果住院者占用病床日持續減少,并呈加速減少趨勢;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腫瘤、眼和附器疾病、耳和乳突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等7類住院者占用病床日雖有增長,但增長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并且增減率呈減緩趨勢;耳和乳突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2類增長率雖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呈加速增長趨勢;內分泌及營養和代謝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等2類保持和全市平均水平近似的增長率;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機制的疾患、精神和行為障礙、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妊娠及分娩和產褥期、起源于圍生期的某些情況、先天性畸形及變形和染色體異常、癥狀及體征和臨床與實驗異常所見、不可分類于他處者、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等9類增長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增長率呈下降趨勢;神經系統疾病增長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且呈加速增長趨勢。表3-202003—2006年深圳市住院病人及其占用病床日統計表各系統/類疾病名稱統計年度出院病人數出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各系統/類疾病名稱統計年度出院病人數出院病人占用病床日病人數增減率構成占病床日增減率構成病人數增減率構成占病床日增減率構成1.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200314714—3.67167250—4.552.腫瘤200310942—2.73173773—4.722004180380.233.861974940.184.882004139620.282.991936240.114.782005200860.113.992099650.064.992005160290.153.192020940.044.81200619348-0.043.62203497-0.034.562006168960.053.162160980.074.84平均1809194551.50.074.75平均1442196397.30.074.793.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機制的疾患20031611—0.4014818—0.404.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20037064—1.7674758—2.03200420970.300.45169390.140.42200490320.281.94877430.172070.45180890.070.43200592930.031.8885556-0.022.03200626150.160.45195460.080.442006102090.101.91968260.132.17平均21440.180.44173480.100.42平均88786220.750.092.15.精神和行為障礙20033268—0.8167655—1.846.神經系統疾病20035672—1.4153863—1.46200437600.150.81773090.141.91200470360.241.51608060.131.50200539910.060.79884260.142.10200575380.071.50661020.091.57200640950.030.77939570.062.11200684740.121.59783590.191.76平均3778.50.080.8081836.750.111.99平均71800.141.5064777.眼和附器疾病20034765—1.1933430—0.918.耳和乳突疾病20031554—0.3914386—0.39200458570.231.25357540.070.88200416370.050.3514119-0.020.35200565950.131.31386390.080.92200517490.070.35155230.100.37200668640.041.28395710.020.89200619170.100.36172310.110.39平均60636848.50.060.9平均1714.250.070.3615314.750.060.389.循環系統疾病200323364—5.83251397—6.8410.呼吸系統疾病200359561—14.85377492—10.262004283280.216.072837460.137.012004649750.0913.923916840.049.682005308810.096.143021680.067.182005732340.1314.564499310.1510.702006323770.056.063271080.087.33200672197-0.0113.51446126-0.0110.00平均2873291104.80.097.09平均67491.750.0714.21416308.30.0610.16表3-20(續)2003—2006年深圳市住院病人及其占用病床日統計表各系統/類疾病名稱統計年度出院病人數出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各系統/類疾病名稱統計年度出院病人數出院病人占用病床日病人數增減率構成占病床日增減率構成病人數增減率構成占病床日增減率構成11.消化系統疾病200341403—10.32300466—8.1712.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20032378—0.5926606—0.722004465450.129.973196900.067.90200428470.200.61304720.150.752005493450.069.813337520.047.94200530550.070.61385750.270.922006519140.059.713631160.098.1420062882-0.060.5436062-0.070.81平均47301.750.089.953292560.068.04平均2790.50.070.5932928.750.120.8013.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200311579—2.89150793—4.1014.泌尿生殖系統疾病200318423—4.59167420—4.552004137890.192.951619360.074.002004219420.194.701814420.084.482005147740.072.941675100.033.982005242000.104.811867720.034.44200614399-0.032.691704000.023.822006242230.004.531948750.044.37平均13635.250.082.87162659.80.043.98平均221970.104.66182627.30.054.4615.妊娠、分娩和產褥期200396903—24.16523435—14.2316.起源于圍生期的某些情況200313501—3.3791819—2.5020041172260.2125.126199360.1815.322004177610.323.811158880.262.8620051264960.0825.156388270.0315.192005194380.093.861238970.072.9520061487220.1827.837545280.1816.912006221960.144.151399190.133.14平均122336.80.1625.57634181.50.1315.41平均182240.183.801178617.先天性畸形、變形和染色體異常20032459—0.6128556—0.7818.癥狀、體征和臨床與實驗異常所見,不可分類于他處者20032529—0.6314889—0.40200431650.290.68353010.240.87200432480.280.70201850.360.50200536370.150.72382600.080.9120053049-0.060.6118191-0.100.43200636900.010.69384860.010.86200636290.190.68218460.200.49平均3237.750.150.6835150.750.110.86平均3113.750.140.6618777.750.150.4619.損傷、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200368979—17.201017442—27.6620.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200310391—2.59127654—3.472004710780.0315.2310424180.0225.752004144260.393.091611090.263.98200569960-0.0213.911009442-0.0324.002005173940.213.461739960.0840.0312.65981210-0.0321.992006201840.163.782236280.295.01平均69411.75-0.0114.751012628-0.0124.85平均15598.750.253.2317155注:1.數據來源于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2.全市出院人數、出院者占用病床日分別是2003年401078人次和3677926床日,2004年466751人次和4047608床日,2005年502999人次和4205726床日,2006年534467人次和4462423床日。3.構成指一個年度每一類疾病(狀況)指標占全市同一年度相同指標的構成比例。表3-212003—2006年深圳市20類(系統)疾病平均出院人數和占用病床日構成各系統/類疾病名稱出院病人數出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各系統/類疾病名稱出院病人數出院病人占用病床日病人數(人次)增減率(%)構成(%)占病床日(床日)增減率(%)構成(%)病人數(人次)增減率(%)構成(%)占病床日(床日)增減率(%)構成(%)1.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18046.5103.79194551.574.7511.消化系統疾病47301.7589.9532925668.042.腫瘤14457.25163.02196397.374.7912.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2790.570.5932928.75120.803.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機制的疾患2144180.4417348100.4213.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13635.2582.87162659.843.984.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8899.5141.8786220.7592.114.泌尿生殖系統疾病22197104.66182627.354.465.精神和行為障礙3778.580.8081836.75111.9915.妊娠、分娩和產褥期122336.81625.57634181.51315.416.神經系統疾病7180141.5064782.5141.5716.起源于圍生期的某些情況18224183.80117880.8152.867.眼和附器疾病6020.25131.2636848.560.917.先天性畸形、變形和染色體異常3237.75150.6835150.75110.868.耳和乳突疾病1714.2570.3615314.7560.3818.癥狀、體征和臨床與實驗異常所見,不可分類于他處者3113.75140.6618777.75150.469.循環系統疾病28737.5126.03291104.897.0919.損傷、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69411.75-114.751012628-124.8510.呼吸系統疾病67491.75714.21416308.3610.1620.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15598.75253.23171596.8214.15注:1.數據來源于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2.全市出院人數、出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分別是2003年401078人次和3677926床日,2004年466751人次和4047608床日,2005年502999人次和4205726床日,2006年534467人次和4462423床日。圖3-62003—2006年深圳市20類疾病(狀況)出院人次平均比例圖3-72003—2006年深圳市20類疾病(狀況)出院病人平均占用病床日比例圖3-82003年—2006年深圳市20系統/類疾病出院人數及占用病床日平均增減率表3-222003—2006年深圳市住院增長情況統計指標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合計/平均住院人次數(人次)401078.00466751.00502999.00534467.001905295.00住院人次數增長率—16.37%7.77%6.26%10.13%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床日)3677926.004047608.004205726.004462423.0016393683.00住院病人占用病床日增長率—11.28%3.91%9.86%8.35%注:由于2005年深圳市進行了1%人口抽樣調查,常住人口數較2004年驟增230.2萬人,顯示兩次人口數據存在統計方面的不一致,故2005年數據不能列入增減率計算。圖3-92003—2006年深圳市住院人次數和住院者占用病床日趨勢圖3-102003—2006年出院人數增長率平均值12%圖3-112003—2006年出院者平均占用病床日增長率9%=3\*GB3③深圳市部分綜合醫院主要分科住院病床及其使用情況分析對深圳市三家市屬綜合醫院及寶安區一家區屬綜合醫院各設置住院病床的診療科室近五年來的住院病床規模及其使用狀況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結果提示:A.在12個一級診療科目中,市屬綜合醫院近5年平均病床使用率超過全國綜合醫院整體平均水平(68.28%)的有10個,超過85%(國家三級醫院病床使用率標準為85~93%)的診療科目(科室)有9個。達到或超過衛生部直屬綜合醫院平均水平(96.12%)的有內科、外科、婦產科、耳鼻喉科、腫瘤科、中醫科和放射介入科等7個,其中超過100%的有外科、婦產科、腫瘤科、中醫科和放射介入科5個。對深圳市市屬綜合醫院近5年住院病床使用率統計結果,自2003年以來連續4年住院病床平均使用率高于全國部、省屬綜合醫院住院病床平均使用率。結果表明市屬綜合醫院大部分診療科目住院病床資源嚴重不足。B.以病床使用率93%的標準評價,市屬綜合醫院內科、外科、婦產科、耳鼻喉科、腫瘤科、中醫科和放射介入科等7個科目住院病床使用處于超飽和狀態,所占診療科目(一級和二級診療科目)住院病床總數超過了90%。但兒科、眼科和中心ICU病床使用率一直偏低(均<80%),表明這些科目病床數比例偏高。以上結果表明在市屬綜合醫院住院病床普通不足的情況下,診療科目之間的住院病床比例也不盡合理。C.比較各診療科目2006年住院病床使用率與近5年平均使用率發現,寶安區抽樣調查醫院2006年病床使用率顯著高于近5年平均水平的科目有內科(7.27%)、外科(5.46%)、婦產科(9.66%)、兒科(7.22%)、眼科(5.46%)、康復科(28%)、腫瘤科(6.85%)、中醫科(24.95%),僅耳鼻喉科(-7.83%)較低,表明近年來寶安區幾乎所有診療科目住院病床需求均呈加速增長趨勢,但耳鼻喉科病床數比例偏高。D.對以上分析的特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