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桃花源記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匯。
(-)情感目標:
1.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2.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其樂融融的
人際關系。
(四)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個撲朔迷離的桃源勝景的目的,正確評價“桃源式”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
和局限性。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
“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
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
看。
(二)檢查預習
1.展示學生收集到的有關資料。
(在平時的常規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
師歸納總結。)
多媒體顯示:
作者簡介: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謚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
先生。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
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
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一起折磨著他,
六十三歲去世。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
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
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
特征,淡淡兒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己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
裕的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
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請同桌檢查對方注音、解詞等預習情況。
豁然開朗(hub)屋舍儼然(ydn)
阡陌交通(qidnmo)黃發垂髻(tido)
便耍還家(yao)劉子驥(ji)
詣太守(yi)
(三)誦讀和復述
1.課件展示[顯示課題],配樂朗讀。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
(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3.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五分鐘后請同學復述
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復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教師據此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訪桃花源、尋桃花源的順序來復
述。)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后反復自由朗讀。
(四)疏通詞句
L請學生找出文章中難解的、注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悉:全。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
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
來。(教師可適當給學生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
語應盡可能聯系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多媒體顯示:
(1)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便舍船)房子(屋舍儼然)
尋:尋找(尋向所志)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標記(尋向所志)
向:以前(尋向所志)對著(眈眈相向)
(3)成語: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黃發垂髻無人問津不足為外人道
(4)通假字要:通“邀”,邀請。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云、道:說
乃、遂:于是
緣、扶:沿著
3.請學生找出難譯的語句討論作答。
(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學生合作完成全文通譯(老師分任務到小組,再由小組上自由分配任務到個人,共同
完成學習任務。)
5.找出文言句式的省略現象
(五)布置作業
1.初步背誦全文。
2.積累文言詞匯。
3.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課時
(-)導入
[展示課件圖片欣賞](祖國風景名勝)欣賞完這一幅幅優美的圖片,無不讓人心生向往。
[展示課件]有一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
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
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今天讓我們一起再訪桃花源。
(二)指名配樂朗讀
(積極引導,充分評價,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勤讀詩文的好習慣。)
聽了這位同學的精彩朗讀,更增添了我們對桃花源的無比向往之情,也許同學們還有更多問
題需要解決呢!
(三)時空連線。[多媒體顯示]
[各位同學,我向大家宣布一個好消息,今天我把遠離我們1400多年曾到訪桃源的漁人和桃
源村里人請到了我們的課堂,現在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上臺,也許我們有許多的問題
等著他們來解答,現在請大家開懷暢“問”吧!]
眾人為采訪者,另指名二人為受訪者(村里人,漁人).將課文內容展現出來。(準備好漁人、
村長的服裝、道具及回答同學們的問題的答案)
學前預設:
1.漁人你是怎么進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景色怎么樣?里面的人生活習慣與我們有什么不
同?……
2.村里人你好,你們桃花源里有最高統治者嗎?你們村民之間會有鄰里不和打架斗毆偷竊的
情況發生嗎?你們為什么熱情接待了漁人,又不讓他告訴別的人?……
好,感謝兩位先生為我們作耐心細致的解答。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利用剛學過的口語交際“訪談”,讓學生分別擔任采訪者和受訪者(村
里人,漁人),通過一問一答,來熟悉課文內容,這樣避免了單調繁瑣的串講課文。]
(四)概括桃花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多媒體顯示]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點擊課件顯示:美麗、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處?請以“這里美,你看.”為
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例: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齊齊。)
學前預設:
(1)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
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
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
(2)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3)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總結: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一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1)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2)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3)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1)黃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2)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3)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總結:桃花源幸福表現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這個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檢查了上節課翻譯落實的情況,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
了解,從整體上把握了全文內容。)
(五)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主題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學們
想一想,在東晉時代,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2.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
樣評價?
(本環節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引導他們去體
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學情預估:
問題一: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
學們想一想,在東晉時代,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生1:我認為不可能存在。因為當時政治黑暗,兵禍連綿,民不聊生,是個十分黑
暗的社會,“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厭倦而虛構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
映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認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會動蕩不安,官僚階級貪污腐敗,人民受著壓
迫,不會有這樣的地方存在。并且后來漁人因失約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節也暗示了這一點。
生3:我認為有可能存在,即使現在還有人跡罕至的地方,何況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認為有可能存在,因為東晉雖然是個紛亂之世,不過,在這戰亂頻發的亂
世之中,人們向往和平,肯定會有人帶領心地善良的人,來到這與世無爭的桃源絕境。冥冥
之中,命運只讓熱愛這美麗且愿意保護這美麗地方的人來到這兒,享受美好生活。
問題
2.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
你怎樣評價?
生1:我認為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現。在當時黑暗的社
會,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淪下去,有人則努力地去爭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淵明正是這后一種
人的一個代表。他的《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地方,喚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
向往,讓大家都努力爭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認為陶淵明創造這樣一個桃花源,表現了他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漁人、太守和劉
子驥最終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節,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體現了他的消極心態。
生3:我認為陶淵明是消極逃避現實的。因為在這亂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厭
煩了這混亂之世。想找到那樣一個世外桃源,躲入桃源之中。
生4:我認為陶淵明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會將桃花源寫得那么美好,
宛若仙境。這說明他心中還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六)全文總結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那樣一個戰亂頻仍,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的黑暗社會里,深感痛
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社會現狀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好,安貧樂
道。他憧憬著那種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民風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
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愿望,在當時的歷
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種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
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這只是一種空想,無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舉之思,開頭、結尾的
寫法對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七)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
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
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
不必去追求陶淵明筆下那可望不可即的桃花源,因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已經涌現了許多不
是桃花源卻勝似桃花源的人間仙境,不信請看:
[展示課件圖片欣賞:祖國風景名勝圖片]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當學習
的。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當關注社會,樹立
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創造更多更美的桃源。
(A)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完成課后思考練習。
2.寫作練習:《我心中的桃花源》(字數不限)。
(九)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桃源故事:捕魚忘路一一發現桃源一一小住桃源一一離開桃源一一再尋桃源
桃源之美:美、樂、奇
桃源情結:虛構的故事理想的社會情感的寄托
《桃花源記》為傳世佳作,我非常喜歡作者描繪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會。對于這篇古文
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道理的。
那么這篇課文究竟能給同學們哪些知識和能力呢?我認為,通過對課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
幾個方面值得學習:一、繼續鞏固同學們課外通過查資料預習的方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能力。通過反復朗讀,感知課文大意。結合課文注釋,加深對課文的
理解。再通過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了解,對課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時能發現問題,那就
是學有所獲的表現。三、對古文知識點的識與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習文言文,必須進
行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而這篇課文的文言知識點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古
今異義詞;其二,一詞多義;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現突出,要在翻譯時
根據意譯的方式適當補出來。我認為通過對全文的背誦,是對文言知識點識記的最好方法。
教學中我是以學生朗讀與自學為主,教師點拔為輔,“學、問、講、練、創”為教學理論支
撐。在教學中我先帶著學生疏通文中的字詞句,再借助幻燈片把桃花源記的美景與文字結合
起來,利用剛學過的口語交際“訪談”,讓學生分別擔任采訪者和受訪者(村里人,漁人),
通過一問一答,來熟悉課文內容,這樣避免了單調繁瑣的串講課文。從而引導學生去探討
本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活躍了課堂氣氛。
這節課上有大多數學生能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本文比較感興趣。只有一些后進生還不能進
入狀態。還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裕。如果學生能主動就課文思想內容作更進一步地探
討,結合現實社會進行反思,那效果就會更好。
10小石潭記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二)情感目標:
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三)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記”的特點,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四)教學難點:
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后總結;
(2)學生齊讀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
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
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掃清字
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
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
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垠()為嶼,為蛾()
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
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識歸類,課堂練習
1、一詞多義:
r潭中魚可百許頭r潭中魚可百許頭,從小丘西行百二十
步.<
可從.
X.
不可久居先生不知何許人也隸而從之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乃記之而去‘心樂之
清《去《樂《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似與游者相樂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垠,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2、翻譯。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樂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斷。
“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
哪些不是。
(1)聞水聲,如鳴佩環。()(2)皆若空游無所依。()
(3)似與游者相樂。()(4)天涯若比鄰。()
第二課時
(―)與柳宗元同游
(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做定性評價并板
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
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二)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發現小潭一(聞聲一見形)
潭中景物一(水一石一樹一魚)小石潭:環境幽靜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一(溪身一岸勢)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靜一動)
潭中氣氛一(氣氛f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1)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樣?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游魚)似與游者相樂“悄愴幽邃”
(2)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3)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
(4)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
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
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
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
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5)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
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
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
映)一一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
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
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
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三)品味文章寫景手法
移步換景:
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
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正面與側面:
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
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
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
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
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
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
方法叫側面描寫。
動、靜相結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著
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
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
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三、總結提升
小石潭一一幽深冷寂:寂寥無人
如此佳景,卻無人賞識,真正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啊!而寂寞讓她如此美麗!柳宗元
探山訪水,“尋尋覓覓”,覓得如此佳境,卻發現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聯想到自己的處境
遭遇,更不免“凄凄慘慘戚戚”了!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后被貶職,心中憤懣難平,試圖借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
傷悲涼的心情又會不期然地流露出來。
被棄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貶的柳宗元:憂傷憤懣
觸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11核舟記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二)情感目標:
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
品味本文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
(四)教學難點:
學習”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形式和按空間順序介紹事物的寫法。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一定覺
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
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
(-)出示教學目標:(見前)
(三)關于微雕:
微雕又稱米雕、細刻,有牙刻、竹刻、發刻之分。這種雕刻,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
片、竹片、米粒或在數毫米的頭發絲上,鏤刻書畫詩詞等內容,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
中最精細的一門藝術。
微雕歷史悠久。在西周時代的甲骨文上,就發現了僅有0.6絲米的微型刻字。
微雕工藝品的制作,需要藝人有相當高的書法功底和運用雕刻工具的熟練技巧。雕
亥U時,需要屏息靜氣,注意力高度集中,歷來被稱為“絕技”。
微雕工藝以蘇州微雕為代表。蘇州張毓基所刻的《楓橋夜泊》詩和《蘭亭序》象牙
米刻,字跡清晰,筆法蒼勁,令人嘆為觀止。(微雕工藝品展示)
(四)一讀課文,思考并討論: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
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并熟讀之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借助比較,
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
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譚”等實地實景,顯然屬游記類性質的記敘;
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
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兒乎一律用描寫
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致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
觀的說明性語言,采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
異的兩類文章。
關于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簡述如下: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
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
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
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
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了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系或發生、
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
面:①內容的知識性;②材料的科學性;③語言的通俗性;④表達方式的解說性;⑤結
構的條理性;⑥功能的實用性。
(五)二讀課文,劃分結構,概括大意
學習課文第一段,想一想:
1、本段的大概內容如何?
概括介紹明雕刻匠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和核舟的來歷。
2、本段從哪兩個方面來介紹匠師技藝的高超?
(1)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鳥獸、木石。
(2)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學習課文第二段,想一想:
1、本段的主要內容如何?是如何具體說明的?從此可以看出來說明的順序如何?
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雕刻了哪些東西。作者先
說了船艙的頂部的情況,又描寫了船艙兩旁有些什么,從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間順序
來說明的。
2、本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這段主要運用數字說明的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有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
了多少東西,都各有其數,讀來一目了然。
學習課文第三段,想一想:
1、這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2、作者在寫船頭三人時,重點寫的是誰?為什么?
重點寫了蘇東坡。因為在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
因雕刻者刻得仔細,所以作者寫得就細膩,其他兩人則相對簡略些。其次,因核舟的
雕刻主題為“蓋大蘇泛赤壁云”,所以蘇軾應為主要人物。
3、從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例如:東坡的外貌刻畫;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佛印所掛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
學習課文第四段,想一想:
1、本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擬人:船尾橫臥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2、聯系原文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橫臥一楫。(5)
為字共三十有四。(6)蘇、黃共閱一手卷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直接修飾名詞,也就是說,數詞+名詞。而
現代漢語中則有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形式。
3、本段文字說明舟尾的情況是怎樣布局的呢?
主要運用了總一一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居右者”和“居左
者”。
4、本段描寫舟子的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一舟子“若嘯呼狀”,顯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顯得從容
自若。兩舟子共同營造了一種愉悅、輕松、自由自在的氣氛。加上舟尾橫臥的舟楫,
更加暗示了有楫同無楫,有舟子同無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悠閑境界。
學習課文第五、六段,想一想:
這兩段各寫了些什么?
第五段主要寫核舟頂部的雕刻.第六段交代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接抒發
自己對匠人技藝之“奇巧”的贊嘆。
綜上所述: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遠的精湛技藝,點明雕刻品“核舟”主題。
第二部分(第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
第三部分(第6段)總計核舟的人、物、文字數目,寫作者對雕刻家技藝的贊美。
(六)三讀課文,理清順序
思考:
1、王叔遠雕刻的核舟反映的是什么主題?
蓋大蘇泛赤壁云。
2、核舟上除了調刻有五個人外,還有哪些事物?
為窗八,為磐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題名并篆文,為字共
三十有四。
3、本文采用什么順序?
全文結構模式:總一分一總
介紹核舟部分是:空間順序
(1)先整體后局部一一先寫舟的尺寸大小,后寫船艙、船頭、船尾。
(2)先主后次一一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寫正面,后寫背面。
船艙是主,船頭、船尾是次,所以……
船頭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蘇東坡是主,黃魯直、佛印是次,所以……
4、探究討論:課文分說部分不是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頭、船尾、
船背的順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從船的中部寫起,有什么好處?
先寫船中間的船艙部分,敘述它的窗子數量、位置,特別點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蘇軾
的《后赤壁賦》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兩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賦》中“清
風徐來,水波不興”兩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蘇泛赤壁”相照應,突出了雕刻品的主
題。
5、小結:
作者在說明中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運用空間順序與邏輯順序,依次介紹了核舟
的大小、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詳寫船頭的三人,略寫中間、船尾和船背,有利地
突出了核舟所表現的主題一一大蘇泛赤壁。文章簡潔而生動。
三、總結提升
課文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文中
對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細致入微,形神兼備。
文章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先概括介紹,然后按船艙、船頭、
船尾、船背順序具體說明,最后歸納小結。重點明確,緊扣核舟的主題對船頭的情景進
行生動具體的描摹,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體會。
12《詩經》二首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詩經》樸實清新的藝術風格,體會反復詠唱的章法。
2.理解和體會詩中所表達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誦詩歌。
(二)情感目標:
感受詩歌中的美好情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學重點:
了解《詩經》,把握這兩首詩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掌握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感受詩歌和諧的音樂美。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關于《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
稱“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
詩”,編為“風”、“雅”、“頌”三部分。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
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邨風、庸B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
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
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
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
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
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
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
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
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二)學習《關雎》
1.順暢朗讀:
2.注意讀音:
雎鳩(jUjiu)窈窕(同。tido)逑(qiii)存(xing)菜寤寐(w
umei)
3.有感情地朗讀。
4.根據注釋,發揮想象,描述內容。(想象、交流)。
5.譯詩
(1)關雎鳥關關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哥兒想和她成雙。
(2)水存菜長短不齊,采存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追求她直到夢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盡翻身直到天亮。
(4)長和短水邊存菜,采薦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彈琴瑟迎她過來。
(5)水存菜長長短短,采存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娶她來鐘鼓喧喧。
6.詩句分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
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采摘谷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
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愿,他只有獨自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
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游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
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7.主題: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陽以南到湖北一帶地方。據有關資料
推斷,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會太早,大約是西周末、東周初。這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
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8.表現手法:
這首詩采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復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
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回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
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兼
葭》改編而成,改編者是臺灣作家瓊瑤,可見詩經對后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
起學習《兼葭》。
(―)初讀?感知
1.配樂朗讀課文,體味感情。
2.讀后用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
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
的戀者(還有其他的理解),哪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
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
苦,不可言狀。(學生欣賞、感受)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凄迷之景,惆悵之情。
(三)品讀?欣賞
1.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各抒己見)
示例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示例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凄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
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為詩中幾次提到“溯澗從之。
道阻且長”嘛!
示例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點撥】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
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蘊宏深,
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
的美?(學生討論、交流)
【點撥】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
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
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
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2)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
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
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4.意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溫州市22中2025屆高三數學試題下學期4月模擬訓練試題(二)含解析
- 浙江省溫州市2025年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十堰市丹江口市2025屆四下數學期末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山東蒙陰縣2024-2025學年初三月考(5)物理試題含解析
- 浙江師范大學《資產評估學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電力大學《可編程控制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邵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A》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2025年第二學期初三年級期末質量調查生物試題含解析
- 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醫學課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泉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設計競賽》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敏捷項目管理與敏捷方法
- 《社會網絡分析法》課件
- 2024城鎮燃氣用環壓式不銹鋼管道工程技術規程
- word個人簡歷空白
- 2024年江蘇安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防汛防洪裝備器材展示與操作演示
- 如何在Python中創建循環結構
-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題班會課件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全冊教案
- 2023年10月自考00226知識產權法試題及答案含評分標準
- 四年級下冊勞動教育全冊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