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山東省濟南市高考生物三模試卷
1.在分別用紅色熒光和綠色熒光標記的人、小鼠細胞融合實驗中,當兩種熒光分布均勻后
繼續觀察,會發現熒光重新排布,聚集在細胞表面的某些部位(成斑現象)。在細胞中加入
阻斷細胞骨架形成的藥物細胞松弛素,膜蛋白流動性大大增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降低實驗溫度,紅色熒光和綠色熒光混合均勻所用的時間可能會延長
B.在細胞中加入呼吸抑制劑會影響某些膜蛋白的流動性
C.成斑現象進一步證明了膜蛋白的流動性
D.膜蛋白與細胞內細胞骨架結合導致流動性增強
2.通道蛋白有離子通道蛋白、孔蛋白、水通道蛋白三種類型??椎鞍壮R娪诰€粒體和葉綠
體外膜上,可允許分子質量小于5000的分子自由通過。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離子通道蛋白運輸相應離子的速率與膜兩側離子濃度差有關,也與膜電位有關
B.離子通道蛋白和水通道蛋白的選擇性比孔蛋白的高
C.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數量較多
D.通道蛋白往往需要與運輸的物質相結合且構象改變
3.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而基因的表達受相應蛋白質的調控。如圖是調控蛋
白組合調控使細胞分化為多種類型細胞的示意圖,據圖分析,下列推斷不合理的是()
I河也盤白G
|詢檢查臼<IHMM
A.較少種類的調控蛋白組合調控能讓細胞分化出較多類型的細胞
B.調控蛋白調控的基因可能是在特定組織特異性表達的基因
C.生物體內體細胞分化過程中多種調控蛋白會同時進入細胞內發揮作用
D.調控蛋白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可能影響生物體生長發育的進程
4.LicV單體是由LicT蛋白與光敏蛋白(VVD)構成的融合蛋白。用不同的連接子蛋白連接
LicT與VVD,形成的LicV存在差異,在黑暗和藍光照射下檢測,可篩選出調控效果最佳的
LicVo該調控過程如圖所示,圖中RAT由終止子轉錄而來,可以使轉錄終止。下列說法錯誤
的是()
黑咯環境
單體
mRNA轉錄終止
DNA
終止于紅色熒光
蛋白基因
A.圖中RAT是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轉錄形成的
B.圖中紅色熒光蛋白基因的表達情況可用于檢測轉錄是否繼續進行
C.LicT蛋白合成時核糖體沿著mRNA5端移動到3端,直至遇到終止密碼子翻譯結束
D.黑暗條件下根據紅色熒光強度差異篩選連接LicT與VVD的最佳連接子蛋白
5.如圖為某單基因遺傳病家族遺傳系譜圖,相關基因用A、a表示,A、a基因不位于X、Y
染色體的同源區段,已去世的個體性狀未知,不考慮突變。下列推斷不合理的是()
□O正常男性、女性
■?患病男性.女性
O已去世男性、女性
ni
A.據圖判斷該病的遺傳方式不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
B.若1-2號個體為該病患者,則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
C.若H-7號個體不攜帶該病致病基因,則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
D.II-7號與川-9個體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為100%
6.水稻(2n=24)單體比正常個體少一條染色體,缺體比正常個體
少一對同源染色體,假設單體和缺體均可育。正常籽粒的顏色為白色,
如圖表示帶有藍?;驑擞浀膯误w,可用其選育能穩定遺傳的可育缺
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單體或缺體來源于染色體變異
B.理論上可分別產生12種染色體組成不同的單體和缺體
C.藍粒單體自交可產生4種染色體組成不同的后代
D.單體水稻可用于判斷隱性突變基因位于哪一條染色體上
7.細胞外液中的Ca2+濃度與靜息電位維持和動作電位產生相關,Ca2+與Na+競爭通道蛋白。
闕電位是指細胞膜對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臨界膜電位值,到達闕電位便能觸發動作電位引
起興奮。細胞質基質Ca?+濃度遠小于胞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內環境中Ca2+濃度升高,閾電位升高,神經細胞興奮性降低
B.內環境中Ca2+濃度降低,Na+內流增多,神經細胞興奮性增強
C.內環境中Ca2+濃度降低,Ca2+內流減少,引起神經遞質的釋放增多
D.內環境中Ca2+濃度降低,增強面部肌纖維興奮性,可減少面部皺紋
8.在楊樹葉片中,茉莉酸(JA)會因受到白蛾的啃食而分泌增加,被稱為脅迫激素。在茉
莉酸的刺激下,楊樹葉片表皮毛密度增加而提高植物的抗蟲性。目前已發現赤霉素(GA)、
茉莉酸(JA)和水楊酸(SA)等植物激素對表皮毛的發育過程起到一定影響,如圖所示,下
列說法錯誤的是()
的片葉的盤皮匕相對數耳
口「「「「口『77-
XfWlfllJAGAGA+JASASA*JA
A.GA和JA對表皮毛的發育具有正向協同調控的作用
B.SA對表皮毛生長具有負向調控的作用
C.GA和JA同時處理,可顯著提高抵抗白蛾的能力
D.SA和JA共同作用下促進表皮毛的生長
9.甲型流感病毒包膜主要來源于宿主細胞膜,其表面有血凝激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
兩種類型的抗原蛋白。HA有18個亞型,NA有11個亞型。HA和NA可以隨機組合,例如
H1N1和H1N9,但是特異性抗體對應的分子標簽一般集中在病毒HA蛋白上。下列說法正確
的是()
A.甲型流感病毒可能存在29種亞型,作為分子標簽的抗原可能有18種
B.病毒包膜的成分全部來自宿主細胞的細胞膜
C.一種漿細胞產生的抗體對H1N1和H1N9可同時產生抵抗力
D.甲流病毒的無癥狀感染者不能產生抗體,不適宜用抗體檢測法檢測病毒
10.帽貝主要分布于布滿巖石的狹長海岸,漲潮時會脫離巖石在海水中游走并以海藻為食,
退潮后再回到原來的巖石上。科學家統計了某帽貝種群的相關數據并繪制了如圖圖像,請據
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退潮時調查帽貝的種群密度應米用五點取樣法
B.帽貝的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在A點達到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
C.帽貝個體大小與種內競爭激烈程度呈負相關,以此實現對種群生物量穩定的調控
D.在B點進行漁業捕撈可獲得品質較好的最大捕撈量
11.切葉蟻能切割植物的綠色嫩葉,葉片碎屑既可作為成年蟻的食物,又可被做成肥料來種
植某種擔子菌,蟻群采集菌絲喂養幼年蟻,這種采集行為能刺激該真菌生長。切葉蟻會分泌
物質促進自身體表的絲狀放線菌增殖,該放線菌產生的抗生素可隨蟻群的運動散布到擔子菌
群中,抑制寄生于擔子菌的霉菌Escovopsis生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調查切葉蟻等土壤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可采用記名計算法或目測估計法
B.該案例能體現信息可以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C.切葉蟻在食物網中可屬于第二營養級,該種群同化的能量來自生產者和分解者
D.Escovopsis的存在使切葉蟻、擔子菌和絲狀放線菌三者形成了互惠互利的關系
12.科學家在黃河流域鹽堿地開展“上糧下藕、藕魚套養、鴨鵝混養”的立體種養模式。在
鹽堿地開挖魚塘,挖出的泥土在魚塘邊堆成臺田種植作物,魚塘中養殖咸水魚并種藕,臺田
經雨水澆灌后鹽堿含量降低,田間雜草可以喂魚和家禽,動物的排泄物能為蓮藕和作物提供
肥料。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生態系統需要來自系統外的物質和能量投入才能保證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B.“上糧下藕”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養殖咸水魚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協調與整體原理
C.該模式增加了生物多樣性,不但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還可以增加土壤碳儲量
D.該模式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優點,均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13.和面時,最佳面團是以面團彈性弱,面筋延伸性強,面團發至原體積兩倍大來判斷。中
種法發酵是通過向部分面粉中添加水、酵母后揉和在一起發酵制成中種面團,然后將其余食
材加到一起完成主面團的攪拌,進而制作成多種口味的面包,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
的是()
A.面粉中的淀粉酶可使淀粉糖化成可供酵母菌利用的糖
B.面團的發酵可理解為在面團中進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培養
C.中種法兩次發酵使面團含有較多的發酵生成物,面團彈性增強,烘烤后具有獨特風味
D.環境的溫度、濕度、酵母的活性、面團的pH均會影響面包的發酵過程
14.轉化是指目的基因進入受體細胞內,并且在受體細胞內維持穩定和表達的過程。下列有
關說法錯誤的是()
A.大腸桿菌轉化實驗中可使用Ca2+處理以提高轉化效率
B.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前必須構建基因表達載體以便穩定存在
C.將DNA溶液滴加在授粉后的花柱切面上,可以使目的基因進入胚囊
D.農桿菌轉化法中需要進行兩次體外拼接和兩次導入
15.Transwell實驗可模擬腫瘤細胞侵襲過程。取用無血清培養液制成的待測細胞懸液加入膜
上鋪有基質膠的上室中,下室為有血清培養液,上下層培養液以一層具有一定孔徑的聚碳酸
酯膜分隔開,放入培養箱中培養,通過計數下室的細胞量即可反映細胞的侵襲能力,如圖所
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進入下室的腫瘤細胞數量越多,說明腫瘤細胞的分裂能力越強
B.可用機械的方法或胰蛋白酶、膠原蛋白酶處理使動物細胞分散開
C.腫瘤細胞可分泌水解酶將基質膠中的成分分解后進入下室
D.血清培養液中含有某些因子促使腫瘤細胞向營養高的下室移動
16.細胞中的溶酶體形成過程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溶酶體酶糖鏈的形成在內質網中,M6P標志的形成在高爾基體中
B.溶酶體酶、溶酶體起源于高爾基體
C.錯誤運往細胞外的溶酶體酶能通過M6P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回收到前溶酶體中
D.M6P受體通過囊泡可在高爾基體、溶酶體、細胞膜任意二者之間往復循環使用
17.野生型小麥(WT)易感染白粉病而倒伏,感?。共。┬誀钣扇龑Φ任换駻/a、B/b
和D/d控制??蒲腥藛T獲得了三對等位基因同時突變的抗病小麥突變體1(產量明顯降低)
和抗病突變體2。研究發現WT和突變體1中均存在小麥增產基因TMT,但二者B(或b)
基因特定序列的表觀遺傳修飾可限制基因TMT表達,且感病基因的突變會產生加速衰老等不
良效應,使突變體1產量較WT明顯降低。為了確定A/a、B/b和D/d三對等位基因的位置及
與小麥產量的關系,科研人員進行了如下實驗,結果如圖1、圖2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a/b,
r*tvr
A.A/a、B/b和D/d三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
B.圖1中F2純合體感病個體的比例為三
64
C.突變體2未擴增到B(b)基因片段的原因可能是突變導致與引物結合的序列缺失
D.突變體2中B(b)基因突變可能會破壞其表觀遺傳修飾從而使TMT基因減弱表達
18.神經元死亡是阿爾茨海默?。ˋD)主要發病機制之一,睡眠障礙和晝夜節律失調是阿
爾茨海默?。ˋD)患者的先兆癥狀,褪黑素(MT)主要是由人類的松果體產生的一種激素,
能夠縮短入睡時間,減少睡眠中覺醒次數,其分泌具有晝夜節下丘腦視律性,調節過程如圖。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光
周
、
視
期
!M
/女叉上隹-一松果體一梃黑素
股
(ya(SCN)I
?抑制
A.從接受光周期信號到改善睡眠質量的過程中,調節方式為神經一體液調節
B.在調節過程中,視網膜屬于感受器,松果體屬于效應器
C.睡前長時間看手機,MT分泌量降低,難以入睡
D.補充外源MT并未改善AD患者的睡眠質量和晝夜節律性,是因為MT受體的改變
19.甲地只有白車軸草(T)單獨分布,乙地T與黑麥草(L)共存且L占據優勢。為研究
兩物種是否會因種間競爭而發生資源利用的分化,科學家劃分了六塊樣地,去除了某些物種
并開展了3個移栽T實驗和3個重栽T實驗,具體處理如圖a,移栽和重栽均遵循等量原則。
一段時間后統計了不同處理下每塊樣地中T的總干重如圖b。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注:圖a中“一”代表去除,箭頭代表移栽或重栽白車軸草的情況,箭頭基部表示白車軸草
的來源地,箭頭表示白車軸草所種植的地方()
A.處理3、4、5為重栽實驗,目的是作為對照來排除無關變量栽種操作對植物干重的影響
B.由處理1、2可知,和重栽于乙地的白車軸草組相比,甲地的白車軸草移栽到乙地后生存
能力更弱
C.是否去除黑麥草對乙地的白車軸草干重影響較小,但去除L后能促進來自甲地的白車軸草
的生長
D.種間競爭使乙地白車軸草可利用的資源少于甲地,該過程伴隨著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20.關于胚胎工程及其應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A.入卵后的精子激活卵細胞完成減數分裂H,排出第二極體
B.體內受精和體外授精操作后均需要胚胎移植
C.做性別鑒定時應選擇內細胞團細胞進行DNA分析
D.基因表達載體導入乳腺上皮細胞后可通過分泌乳汁來生產所需要的藥物
21.某科研小組新合成了一種叔胺類有機物DCPTA,為研究其對甜瓜光合作用的影響,將
生長狀況相同的甜瓜幼苗均分為四組,各組實驗條件為①不遮光+清水,②不遮光+DCPTA,
③遮光+清水,④遮光+DCPTA,其余實驗條件相同且適宜。分別測定了四組幼苗的光合速率、
氣孔導度(即開放程度)、胞間CCh濃度、Rubisco(固定CO2的酶)活性、丙二醛(膜脂過
氧化產物,其含量與生物膜受損程度正相關)含量,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光合速率,氣孔導度
mmol/Cm1-1)Immol/(m〉s)2
280
270
260
50
(DSX3XM制
(1)Rubisco催化的底物是,DCPTA對Rubisco活性的影響在(填“不遮
光”或“遮光”)條件下影響幅度更大。
(2)比較①②組或③④組,DCPTA能有效提高光合速率,原因是o
(3)與①②④組比較,第③組光合速率和氣孔導度均最低,氣孔導度(填“是”或
“不是”)影響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原因是;第③組光合速率最低的具體原因
是。
(4)通過對本實驗中自變量的研究進行分析,在溫室栽種甜瓜提高產量的措施有。
22.玉米的育性由一對等位基因M、m控制,基因型為mm的個體只能產生正常的雌配子,
表現為雄性不育,基因型為MM和Mm的個體表現為雄性可育。通過轉基因技術將育性恢復
基因Z、花粉致死基因A和紅色熒光基因R(在紅色熒光濾鏡下發出紅色熒光)作為一個“功
能元件”,導入基因型為mm的個體中,并使其插人到m基因所在的染色體上。該方法可以
大量培育不含轉基因成分的雄性不育個體。
(1)雄性不育玉米的培育可以解決人工機械去雄帶來的、等問題。
(2)假如花粉致死基因A使花粉致死率為100%。將雄性不育玉米與轉基因玉米間行種植,
使其隨機授粉,玉米成熟后收獲轉基因玉米植株上所結的種子,轉基因雄性可育種子所占的
比例為,雄性不育玉米植株上所結種子中無紅色熒光種子所占的比例為;
若將“功能元件”導入一條不含m基因的染色體上,(填"會”或“不會”)影響
上述比例。
(3)研究發現,花粉致死基因A殺死花粉不徹底,導致有1%含轉基因“功能元件”的花粉
仍舊能夠存活,則(2)中雄性不育玉米植株上所結種子中雄性不育種子所占的比例為
除造成子代育種的純度受到影響外,還會造成問題。
(4)我國科學家將轉基因“功能元件”進行了改進,將育性恢復基因Z、2個不同的花粉致
死基因A和D、紅色熒光基因R和除草劑抗性基因B作為轉基因技術的“MCS功能元件”,
來培育純度高的不含轉基因成分的雄性不育個體和轉基因個體,其改進的原理是:①
②o
23.2,4-D是常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植物生長具有多重作用,尋找應用的最佳濃度范圍,
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如圖為生長素和2,4-D的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細胞中(填“含”或“不含”)控制合成2,4-D的基因。據圖分析,2,
4-D和生長素具有相似的生理作用,原因是。
(2)小麥與花生相比,對2,4-D作用較敏感的是。用一定濃度的2,4-D涂抹未授
粉的番茄雌蕊柱頭也能培育出無籽番茄,說明2,4-D有作用。
(3)在探究2,4-D促進枝條生根的實驗中,實驗前枝條需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該操作的
目的是o然后將枝條的部(填“頂”或“基”)浸泡在配制好的2,4-D溶
液中。
(4)植物自身可以合成生長素,農業生產中還要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原因是。因
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等優點而在生產中廣泛應用,但是使用時依然要,才
能發揮作用。
24.某湖泊由于水生植物腐敗、污水排放等原因導致水體出現嚴重有機污染以及水華現象。
科研人員創建了三個樣池并標號1、2、3,除養分濃度不同(3>2>1)外,其余初始條件均
相同且適宜,一段時間后統計了各樣池中生產者同化的總能量GPP及呼吸散失量R與水層深
度Z的關系如圖。請回答以下問題:
(1)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角度分析,該湖泊生態失衡的原因是??刂莆廴驹慈舾赡?/p>
后該湖泊會重新回到原有的生態平衡,這依賴于生態系統具有性。
(2)圖中Z的含義是。長期處于該點狀態時生態系統(填“能”或“不能”)
維持穩態。理由是。
(3)養分濃度對GPP和Z的影響分別是,主要原因是。
(4)為了治理該湖泊,研究人員采取太陽能水生態修復方案,利用太陽能電機系統產生縱向
的高速流來攪動水體,破壞表層生物層的同時將底層低溶解氧的水提升到表層,該方案治理
效果良好。請結合群落及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和以上信息,從兩個角度說明該生態修復方案
的作用機理:、。
僮累(AME3
25.研究發現,MZF1-AS1是一種長鏈非編碼RNA,可以和核蛋白PARP1結合參與基因的
調控,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蒲腥藛T通過PCR技術得到PARP1基因全長序列(圖1),
其編碼的蛋白質含1014個氨基酸,三個功能區(圖2),圖中數字代表氨基酸對應的位置;
構建含GST標簽的重組載體以獲得不同長度的融合蛋白。
(1)欲PCR擴增PARP1基因的編碼區,需設計一對引物F1和R1,在圖1中選出兩引物與
模板結合的位置(填圖中序號),PCR反應體系中需要加酶,PCR產物一
般通過法鑒定。
TAA
ritawK
圖1PARP1基因全長cDNA拼接序列
ffl2PARPlSt白質功徒區
234S
在:I:金長..??RNAMt
MS1221-375■■■■=PARPI
MZFbASI
446).1014
■——E2FI
63goi4
RT-PCR產物檢刮陸果
i?4
(2)為了得到GST-PARP1融合蛋白,需構建不同長度的帶有GST標簽序列的PARP1基因
表達載體,GST序列尾端不能含有序列(不考慮移碼突變);純化得到6種融合蛋
白,分別與體外轉錄得到的生物素標記的MZF1-AS1進行體外結合實驗,形成RNA-蛋白質
復合物,該復合物可通過一定技術分離出來,將分離純化獲得的結合在復合物上的RNA,經
RT-PCR后鑒定結果如圖3所示,據圖可知.
(3)研究發現,MZF1-AS1能促進轉錄因子E2F1與靶基因啟動子結合,從而促進腫瘤細胞
的增殖,MZF1-AS1和E2F1無直接相互作用,PARP1和E2F1有相互作用;將PARP1載體
和E2F1載體共同轉染5組細胞,細胞內E2F1含量相同。1、4組不做處理,2、5組MZF1-AS1
基因過量表達,3組MZF1-AS1基因敲除處理。將5組細胞裂解,在4、5組細胞裂解液加入
RNA酶,處理一段時間,然后分別在5組細胞裂解液中加入PARP1抗體得到沉淀,再分別
利用E2F1抗體對上述沉淀中圖4的蛋白質進行檢測,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可知。
(4)綜上所述,MZF1-AS1對腫瘤細胞的作用機理是o
答案和解析
I.【答案】D
【解析】解:A、該實驗中用紅色熒光和綠色熒光分別標記人、鼠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子,由于
溫度會影響物質的運動,所以降低實驗溫度,蛋白質運動的慢,紅色熒光和綠色熒光混合均勻所
需時間可能會延長,A正確;
B、由于某些膜蛋白參與物質的主動運輸、胞吞、胞吐,這些過程都需要消耗細胞呼吸提供的能
量。所以細胞中加入呼吸抑制劑會影響某些膜蛋白的流動性,B正確;
C、兩種熒光分布均勻后再觀察,會發現熒光重新排布,聚集在細胞表面的某些部位(成斑現象)
這進一步說明了膜蛋白是可以運動的,具有流動性,C正確;
D、由題可知,細胞中加入阻斷細胞骨架形成的藥物細胞松弛素,膜蛋白流動性大大增加。所以
膜蛋白與細胞骨架結合會導致膜蛋白流動性降低,D錯誤。
故選:D。
人、鼠細胞融合的實驗直接證明細胞膜上蛋白質不是靜止的,而是可以運動的,說明細胞膜的結
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溫度可以影響細胞膜的流動性。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
度適中。
2.【答案】D
【解析】解:A、通道蛋白運輸物質的速率除了與膜兩側的濃度差有關,還與膜電位及通道蛋白
的數量有關,A正確;
B、孔蛋白可允許分子質量小于5000的多種分子自由通過,而離子通道蛋白只運輸特定的離子,
水通道蛋白只運輸水分子,說明離子通道蛋白和水通道蛋白的選擇性比孔蛋白的高,B正確;
C、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對水具有重吸收作用,因此其細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數量較多,C正
確;
D、通道蛋白與其轉運的物質不需要結合,其構象也不會發生改變,D錯誤.
故選:D。
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還有少量的糖類。通道蛋白是一類跨越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的
蛋白質。自由擴散的特點是高濃度運輸到低濃度,不需要載體和能量;協助擴散的特點是高濃度
運輸到低濃度,需要載體,不需要能量;主動運輸的特點是需要載體和能量。
本題考查物質跨膜運輸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難度適中。
3.【答案】C
【解析】解:A、組合調控是指有限的少量蛋白啟動為數眾多的特異細胞類型的分化的調控機制,
少數種類的調控蛋白借助組合調控的方式可以是細胞分化為多種細胞,A正確;
B、調控蛋白調控細胞向不同的方向分化設計基因的選擇性表達,調控的基因可能是在特定組織
特異性表達的基因,B正確;
C、調控蛋白是在相應的細胞內產生的,并非是細胞分化時進入細胞發揮作用的,C錯誤;
D、結構決定功能,調控蛋白的空間結構發生變化可能會改變調控蛋白的功能,從而影響生物體
生長發育的過程,D正確。
故選:Co
細胞分化: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
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1)概念: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多個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
一系列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特征:具有持久性、穩定性和不可逆性。
(3)意義: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4)原因: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遺傳物質沒有改變。
本題以細胞所經歷的生長發育各個階段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對知
識的理解遷移能力.
4.【答案】D
【解析】解:A、RAT是位于mRNA上,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故圖
中RAT是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轉錄形成的,A正確;
B、如果轉錄在終止子以后正常進行,就會轉錄并進而翻譯出紅色熒光蛋白,故圖中紅色熒光蛋
白基因的表達情況可用于檢測轉錄是否繼續進行,B正確;
C、LicT蛋白經過轉錄和翻譯合成,翻譯時核糖體沿著mRNA5'端移動到3端,直至遇到終止密
碼子翻譯結束,C正確;
D、黑暗條件下,轉錄會在遇到終止子時停止,因此并不會轉錄和翻譯紅色熒光蛋白,因此無法
根據紅色熒光強度差異篩選連接LicT與VVD的最佳連接子蛋白,D錯誤。
故選:D。
基因的表達是指遺傳信息轉錄和翻譯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
RNA的過程,該過程需要核糖核甘酸作為原料;翻譯是指在核糖體上,以mRNA為模板、以氨
基酸為原料合成蛋白質的過程,該過程還需要tRNA來運轉氨基酸。
本題主要考查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題干信息和所
學知識進行分析應用。
5.【答案】C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該病的遺傳方式不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A正確:
B、該病的遺傳方式不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若1-2號個體為該病患者,H-4號正常,可
以排除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說明致病基因應該位于常染色體,B正確;
c、假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若n-7號個體不攜帶該病致病基因,n-6
基因型為Aa,n-7基因型為aa,III-9基因型為aa,IH-10基因型為Aa,也符合題意,因此致病基因不
一定位于X染色體,C錯誤;
D、假定致病基因為常染色體隱性基因,II-7號與HI-9個體基因型都是Aa;假定致病基因為常染
色體顯性基因,】1-7號與山-9個體基因型都是22;假定致病基因為X染色體顯性基因,II-7號與
HI-9個體基因型都是XaY,因此無論遺傳方式是哪一種,II-7號與HI-9個體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為
100%,D正確。
故選:Co
無中生有為隱性的口訣是:無中生有為隱性,隱性遺傳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無有為
顯性,顯性遺傳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據圖可知,n-6號患病,其后代ni-9不患病,或者m-io
患病,II-7號正常,因此判斷該病的遺傳方式不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
本題主要考查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危害,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題干信息和
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應用。
6.【答案】C
【解析】解:A、單體比正常個體少一條染色體,缺體比正常個體少一對同源染色體,都屬于染
色體數目變異,A正確;
B、缺體比正常個體少一對同源染色體,水稻含有24條染色體,即有12對同源染色體,單體比正
常個體少一條染色體,可以少一個染色體組中任何一條染色體,故水稻共有12種單體;缺體比正
常個體少一對同源染色體,可以少12對同源染色體中的任何一對,故水稻共有12種缺體,B正
確;
C、藍粒單體水稻4號染色體缺少一條染色體,染色體組成可表示為22W+E,由于E染色體不能
配對,只考慮該染色體,可產生E和0型(不含)兩種配子,故后代包括22W+E、22W+EE,22W
三種后代,C錯誤;
D、讓隱性突變個體和各種單體雜交,若某種單體的子代中出現隱性突變類型,則此基因在相應
的染色體上,D正確。
故選:Co
1、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數目變異和染色體結構變異。
2、水稻染色體數目是2n=24條染色體,一個染色體組中含有12條染色體,單體比正常個體少一
條染色體,可以少一個染色體組中任何一條染色體,故水稻共有12種單體;缺體比正常個體少一
對同源染色體,可以少12對同源染色體中的任何一對,故水稻共有12種缺體。單體或缺體植株
的形成原因是親代中的一方或雙方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一對同源染色體或一條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
體未分離。
本題結合所給信息,考查染色體數目變異和基因分離定律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掌握單體和缺體
的概念,能夠運用基因的分離定律判斷單體自交后代的表現型。
7.【答案】B
【解析】解:A、內環境中Ca2+濃度升高,與Na+競爭通道蛋白,導致Na+內流減少,引起神經細
胞興奮性降低,但是細胞的閾電位是固定的,不會因為外界因素發生變化,A錯誤;
B、內環境中Ca2+濃度降低,與Na+競爭減弱,導致Na+內流增多,從而引起神經細胞興奮性增強,
B正確;
C、內環境中Ca?+濃度降低,與Na+競爭減弱,導致Ca?+內流減少,Na+內流增多,引起細胞興奮
性提高,對于神經遞質的影響不可知,C錯誤;
D、內環境中Ca?+濃度降低,導致Ca2+內流減少,Na+內流增多,增強面部肌纖維興奮性,增加了
面部皺紋,D錯誤。
故選:Bo
靜息電位:指細胞安靜時細胞膜兩側內外存在的內負外正電位差。動作電位:可興奮細胞受到刺
激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產生的可擴布的電位變化過程。
動作電位分期:①去極化時期②復極化時期③后電位;產生機制:主要是Na+內流形成。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細胞膜內外的電位變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
度適中。
8.【答案】D
【解析】解:A、與對照組相比,用一定濃度的GA、JA處理葉片后,均能促進表皮毛的形成,
并且二者對表皮毛的發育具有正向協同調控的作用,A正確;
B、由柱形圖可知,SA組的表皮毛相對數量低于對照組的,說明SA對表皮毛生長具有負向調控
的作用,B正確:
C、楊樹葉片表皮毛密度增加而提高植物的抗蟲性,GA和JA同時處理,可顯著提高表皮毛的數
量,從而提高抵抗白蛾的能力,C正確;
D、據圖可知,SA和JA共同作用下表皮毛的數量低于對照組,說明SA和JA共同作用抑制表皮
毛的生長,D錯誤。
故選:D。
分析題圖可知,與對照組相比,用一定濃度的GA、JA處理葉片后,均能促進表皮毛的形成;SA
處理葉片后,會抑制表皮毛的形成。
本題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識圖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
聯系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難度適中。
9.【答案】C
【解析】解:A、由題意可知,甲型流感病毒的包膜上HA和NA這兩種類型的抗原蛋白,其中
HA有18個亞型,NA有11個亞型,故甲型流感病毒可能存在11x18=198種亞型,甲型流感病毒
的特異性抗體對應的分子標簽一般集中在病毒HA蛋白上,因此作為分子標簽的抗原可能有18種,
A錯誤;
B、病毒包膜主要來源于最后所在的宿主細胞膜,主要成分應與細胞膜相同,但在包膜上還含有
一些病毒自身的抗原蛋白,用以識別并結合宿主細胞表面受體,B錯誤;
C、由題意可知,特異性抗體對應的分子標簽一般集中在病毒HA蛋白上,H1N1和H1N9具有相
同的HA,所以一種漿細胞產生的抗體對H1N1和H1N9可同時產生抵抗力,C正確;
D、流感病毒侵入人體后,會發生體液免疫產生相應抗體,所以甲流病毒的無癥狀感染者能產生
抗體,可以用抗體檢測法檢測病毒,D錯誤。
故選:Co
在人體所有細胞膜的表面,都有多種不同的蛋白質,其中包括作為分子標簽來起作用的一組蛋白
質。它們就像身份標簽,能被自身的免疫細胞所識別。人體所有細胞膜的表面都有一組蛋白質一
組織相容性抗原,也叫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或MHC),作為分子標簽。病原體表面的身份標
簽主要指其抗原決定簇。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協調配合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掌握,難度適中。
10.【答案】C
【解析】解:A、帽貝退潮后再回到原來的巖石上生活,因此調查帽貝的種群密度應采用樣方法,
A錯誤;
B、由圖示曲線不能確定帽貝的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在A點達到最大生物量,不是種群的數
量,B錯誤;
C、由曲線可知,密度越大,帽貝個體越小,即帽貝個體大小與種內競爭激烈程度呈負相關,從
而實現調控種群生物量穩定,C正確;
D、在B點進行漁業捕撈可獲得較大的生物量,但因帽貝個體較小,品質較差,D錯誤。
故選:Co
曲線分析:隨著種群密度增大,最大長度逐漸下降,生物量先增大,后穩定。
本題考查種群密度調查和種群數量變化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
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解:A、調查切葉蟻等土壤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可采用取樣器取樣法,記名計算法或目
測估計法屬于統計方法,A錯誤;
B、生態系統信息可以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B正確;
C、”切葉蟻能切割植物的綠色嫩葉,葉片碎屑可作為成年蟻的食物,”同時“蚊群采集菌絲喂
養幼年蚊”,說明在食物網中可屬于第二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來自生產者和分解者,C正確;
D、”切葉蟻會分泌物質促進自身體表的絲狀放線菌增殖,該放線菌產生的抗生素可隨蟻群的運
動散布到擔子菌群中,抑制寄生于擔子菌的霉菌Escovopsis生長”,體現了切葉蟻、擔子菌和絲
狀放線菌三者互惠互利的關系,D正確。
故選:Ao
1、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競爭、寄生、原始合作。
2、土壤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可采用取樣器取樣法。
本題考查種間關系和生態系統功能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
的內在聯系、分析題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解:A、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結構
功能協調,A正確;
B、“上糧下藕”,魚塘種藕,旁邊種植農作物,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鹽堿地挖魚塘養魚,
體現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生物與環境為整體,B正確;
C、該模式增加了鹽堿地種生物種類與關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增加了生物多樣性,不但能提高
生態系統的生產力,還可以增加土壤碳儲量,C正確;
D、改善生態環境體現的是間接價值,D錯誤。
故選:Do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
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生態工程的原理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掌握,難度適中。
13.【答案】C
【解析】解:A、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面粉中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初步分解成麥芽糖,再在
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供酵母菌利用,A正確;
B、面團的發酵過程中酵母菌等微生物利用面粉中的物質進行繁殖,把面粉中的物質分解成人體
可以吸收的各種小分子有機物,B正確;
C、中種法兩次發酵可以使面團中含有較多發酵生成物、面團彈性變弱,C錯誤;
D、發酵過程即酵母菌進行細胞代謝的過程,與酵母菌的活性、溫度、濕度、面團的pH有關,D
正確。
故選:Co
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夠生活,在有氧的條件下,酵母菌能夠將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
碳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酵母菌能夠將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酵母菌廣泛應用與釀酒、
制作饅頭和面包等。
掌握酵母菌的代謝特點,由圖判斷發酵過程中應用的技術及原理。
14.【答案】D
【解析】解:A、可以用Ca2+處理大腸桿菌細胞,使其能吸收周圍環境中的DNA分子(使大腸桿
菌處于感受態細胞狀態),有利于重組的基因表達載體導入其中,提高轉化效率,A正確;
B、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前必須構建基因表達載體,這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驟,B正確;
C、花粉管通道法:可以用微量注射器將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直接注射到子房中,也可以在植
物受粉后的一定時間內,剪去柱頭,將DNA溶液滴加在花柱切面上,使目的基因借助花粉管通
道進入胚囊,C正確;
D、農桿菌轉化法總體上有兩次的拼接過程,發生在Ti質粒與目的基因之間(體外拼接)、攜帶
目的基因的T-DNA與植物細胞的染色體DNA之間(體內拼接);兩次的導入過程基因表達載體,
即基因表達載體導入農桿菌、農桿菌導入植物細胞,D錯誤。
故選:Do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根據受體細胞不同,導入的方法也不一樣。①將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
胞的方法有:農桿菌轉化法、基因槍法和花粉管通道法;②將目的基因導入動物細胞最有效的方
法是:顯微注射法;③將目的基因導入微生物細胞的方法是感受態細胞法。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基因工程的操作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
15.【答案】A
【解析】解:A.由題意可知,可通過計數下室的細胞量即可反映細胞的侵襲能力,若進入下室的
腫瘤細胞數量越多,說明腫瘤細胞的侵襲能力越強,但不能說明腫瘤細胞的分裂能力越強,A錯
誤;
B、獲得動物組織塊后,可用機械的方法或胰蛋白酶、膠原蛋白酶處理使動物細胞分散開,制成
細胞懸液,B正確;
C.一開始將腫瘤細胞加入膜上鋪有基質膠的上室中,一段時間后在下室發現腫瘤細胞,說明腫瘤
細胞可分泌水解酶將基質膠中的成分分解后進入下室,C正確;
D.上室含無血清培養液,下室含血清培養液,加入上室的腫瘤細胞一段時間后出現在下室中,說
明血清培養液中含有某些因子促使腫瘤細胞向營養高的下室移動,D正確。
故選:Ao
分析題意和題圖:將待測細胞懸波加入膜上鋪有基質膠的上室中,下室為有血清培養液,一段時
間后計數下室的細胞量即可反映細胞的侵襲能力,數量越多,則說明癌細胞的侵襲能力越強。
本題考查細胞癌變與細胞培養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
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能力。
16.【答案】BD
【解析】解:A、由圖示可知,溶酶體酶糖鏈是在內質網中形成,M6P標志形成于高爾基體中,A
正確;
B、溶醐體酶是在核糖體與內質網上完成初步合成,B錯誤;
C、錯誤運往細胞膜外的溶酶體酶,會在M6P受體作用下通過胞吞回收至細胞內,并被運往前溶
酶體中,C正確;
D、M6P受體會在前溶酶體形成溶酶體之前脫離,運輸至細胞膜,因此不會在溶酶體上存在,D
錯誤。
故選:BD。
1、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過程: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蛋白質-內質網進行粗加工一內質
網“出芽”形成囊泡一高爾基體進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質-高爾基體“出芽”形成囊泡一細
胞膜,整個過程還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
2、由題圖分析可知,經內質網加工的蛋白質,只有形成M6P標志,才能被高爾基體膜上的M6P
受體識別,最終轉化為溶酶體酶,無識別過程的蛋白質則被運往細胞膜分泌到細胞外
本題主要考查細胞器的結構、功能、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功能及應用和酶的特性的內容,要求考
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
17.【答案】BD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B自交得到F2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為:感病:抗病=63:1,由此可
知,A、B、D三對基因位于3對同源染色體上,A正確:
B、圖1中F2感病個體的比例為獸,故圖1中F2純合體感病個體的比例為B錯誤;
6463
C、據圖可知,突變體2未擴增到B基因的片段,可能是該基因缺失了與引物結合的序列,C正確;
D、與突變體1相比,突變體2B基因表觀遺傳修飾破壞,TMT基因表達增強,彌補了感病基因突
變加速衰老造成產量降低的缺陷,D錯誤。
故選:BDo
根據圖1可知,突變體1與野生型(WT)雜交,B是感病,說明感病是顯性性狀,抗病是隱性性
狀,R自交得到F2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為:感病:抗病=63:1,和為64,符合43,說明該性狀是
由3對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本題考查自由組合定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
析問題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解:A、從接受光周期信號到改善睡眠質量的過程中,首先通過神經調節使褪黑素分泌,
而后褪黑素隨著體液的傳送調節睡眠,該過程的調節方式為神經一體液調節,A正確;
B、在調節過程中,視網膜屬于感受器,下丘腦視交叉上核(或SCN)為神經中樞、松果體屬于
效應器,B正確;
C、睡前長時間看手機,MT分泌量降低,因而會延長入睡時間,導致難以入睡,C正確;
D、補充外源MT能改善AD患者的睡眠質量和晝夜節律性,因為患者的MT受體并未改變,D錯
誤。
故選:D。
題圖分析:光周期信號通過“視網膜-松果體”途徑對生物鐘的調控,該調控過程包括神經調節
和體液調節,其中神經調節的反射弧為:視網膜為感受器、傳入神經、下丘腦視交叉上核(或SCN)
為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體為效應器。圖中松果體分泌的褪黑素能
夠通過體液運輸反作用于下丘腦,進而維持褪黑素含量的穩定。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內分泌系統的組成和功能以及反射弧各部分的組成和功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
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
19.【答案】ACD
【解析】解:A、分析題意可知,箭頭代表移栽或重栽白車軸草的情況,箭頭基部表示白車軸草
的來源地,箭頭表示白車軸草所種植的地方,圖中3、4、5的箭頭基部和箭頭方向一致,目的是
作為對照來排除無關變量栽種操作對植物干重的影響,A正確;
B、處理1是去除乙地的白車軸草然后將甲地的白車軸草移栽到乙地,而2處理是將乙地的兩種植
物去除后再移栽甲地的白車軸草,兩組對照不能說明重栽于乙地和移栽到乙地的車軸草對比,B
錯誤;
C、據圖分析,4和5組的自變量是是否去除黑麥草,兩組均重新栽植乙地的白車軸草,結果兩者
的干重差別不大,而1組和2組的自變量是是否去除黑麥草,兩組均重新移栽甲地的白車軸草,
結果2組的干重明顯大于1組,說明是否去除黑麥草對乙地的白車軸草干重影響較小,但去除L
后能促進來自甲地的白車軸草的生長,C正確;
D、分析乙地可知,兩物種地點黑麥草占據優勢,種間競爭使乙地白車軸草可利用的資源少于甲
地,該過程伴隨著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最終導致生物進化,D正確。
故選:ACD。
分析題意可知,本實驗目的是探究兩物種是否會因種間競爭而發生資源利用的分化,結合題圖可
知,實驗的自變量是白車軸草和黑麥草的栽植情況,因變量是總干重,據此分析作答。
以種間競爭為情景,考查實驗的變量分析,實驗結果分析等能力,有一定難度。
20.【答案】CD
【解析】解:A、精子入卵后被激活的卵子完成減數分裂n并排出極體后形成雌原核,A正確;
B、體內受精和體外授精操作后均需要胚胎移植才能得到動物個體,B正確;
C、移植前可取樣滋養層細胞作DNA分析以鑒定性別,C錯誤;
D、基因表達載體導入受精卵后發育為雌性個體,然后可通過分泌乳汁來生產所需要的藥物,D
錯誤。
故選:CD。
1、受精階段(主要包括: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帶,進入卵黃膜,原核形成和配子結合),具體
過程為:頂體反應一穿越放射冠一穿越透明帶(透明帶反應)一卵細胞膜反應(卵黃膜封閉作用)
一卵子完成減數第二次分裂并釋放第二極體一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
合子一第一次卵裂開始。
2、進行胚胎分割時,應選擇發育良好、形態正常的桑甚胚或囊胚。對囊胚階段的胚胎進行分割時
要注意將內細胞團均等分割,否則會影響分割后胚胎的恢復和進一步發育。
本題考查動物胚胎發育的過程、胚胎分割移植,要求考生識記動物胚胎早期發育的具體過程;識
記胚胎分割移植的特點及注意事項,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
21.【答案】五碳化合物(或C5或核酮糖-1,5-二磷酸或RUBP)和CO2遮光DCPTA增大了氣
孔導度;提高了Rubisc?;钚?,增加了對CCh的固定;降低了丙二醛含量,降低了生物膜受損程
度不是氣孔導度雖然最低,但胞間C02濃度卻最高遮光導致光照減弱會降低光反應;Rubisco
活性最弱會抑制暗反應;丙二醛最高說明生物膜受損程度最大,會降低光反應噴灑一定含量的
DCPTA、陰雨天適當補充光照
【解析】解:(1)Rubisco是固定CCh的酶,C5固定CCh,則Rubisco的底物是五碳化合物(或
C5或核酮糖-1,5-二磷酸或RUBP)和CCh,實驗組②不遮光+DCPTA,④遮光+DCPTA,結果顯
示④組Rubisco活性低,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數控加工編程系統軟件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小額物品采購合同協議
- 工廠鍋爐租用合同協議
- 工廠板材購買合同協議
- 小區車位買賣合同協議
- 小區配建房屋合同協議
- 小院帶車位出租合同協議
- 工地廂房出租合同協議
- 小演員培訓簽約合同協議
- 工業登高車銷售合同協議
-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課件-
- 2023年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筆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好書推薦-《三毛流浪記》77955課件
-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
- 自動控制原理全套ppt課件(完整版)
- 手衛生相關知識考核試題與答案
-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課件人教新課標
- 產業經濟學第三版(蘇東水)課后習題及答案完整版
- 初中綜合實踐課程標準
- 首件檢驗記錄表(標準樣版)
- 中建六局建設發展公司責任目標管理考核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