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基礎訓練1.據(隋書》記載.剛場帝采納裝蘊建議.在全國徹底清查戶口,命令州縣官員“大索貌閱”。“諸郡計帳進丁二十四萬三千.新附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隋煬帝這樣做意在A.加強對地方州縣的控制 B.促進國家人口快速增長C.增加國家財政賦稅收入 D.滿足個人窮奢極欲生活2.英國“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間,……最大膽的舉措是借鑒和采用了中國科舉制度原則,對英國文官錄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變革”,孫中山因此認為“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觀點的理由是中國科舉制度A.公開考試,公正、擇優錄取體現了自由競爭原則B.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光大了儒學C.統一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便于鞏固中央集權D.創立于中國古代的唐朝盛世時期3.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當官。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實行了A.九品中正制 B.科舉制 C.分封制 D.察舉制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權真正掌握在國家手中的措施是A.均田制 B.遷都洛陽 C.俸祿制 D.三長制5.“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韓愈的這段描述贊美的是A.王維繪畫之清新脫俗 B.杜甫詩歌之凝練蒼勁C.張旭草書之狂放抒情 D.蘇軾文章之揮斥方道6.2010年春晚歌曲《龍文》描繪了一種傳統藝術:“一彈戲牡丹,一揮萬重山;一橫長城長,一豎字鏗鏘;一畫蝶成雙,一撇鵲橋上,一勾游江南,一點茉莉香。”這種藝術形式是()A.書法藝術 B.戲劇表演 C.舞蹈藝術 D.繪畫藝術7.魏晉時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重視個體的精神自由,鄙視封建禮教,但阮籍卻以孝子聞名,嵇康臨終寫《家誡》教育子孫奉行儒家倫理。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社會名流言行不一 B.新的思想體系萌發C.儒學失去正統地位 D.佛教信仰出現危機8.《新唐書》載,“司空李勣(jì)修定《本草》并圖,合五十四篇……帝曰:“善,其書遂大行”。該《本草》是(

)A.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B.對中國古代臨床學的系統總結C.中國古代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 D.中國古代第一部醫學專著9.司馬光曾談及唐初名臣裴矩道:“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這種現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貞觀之初的社會經濟得以復興 B.唐太宗虛懷納諫C.唐朝初期吏治清明、學術自由 D.三省六部制發揮了實效10.東晉政府采取"僑置"措施,就是在長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區設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機構,專門負責管理流民事務,其管轄的流民單立戶冊,并夾注原籍,免除租稅和徭役負擔。"僑置"的實施A.削弱了士族政治勢力 B.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C.穩定了南方統治秩序 D.簡化了東晉地方建制11.論及中國古代某一制度,有學者指出:“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這一“制度”A.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 B.以官舉士,百姓不得從中參與C.有利于防止官員貪污腐敗 D.破除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12.魏晉南北朝時州的數目逐漸增多。西晉時有19個州,至南北朝末期,南陳有42個州,北周更激增到211個州,南北合計竟有253個州。這一現象(

)A.加劇了政權的更迭 B.有利于南方地區的開發C.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D.消除了地方勢力的膨脹13.以下是中國古代的幾種選官制度,其選拔方式與主要依據搭配正確的是①軍功爵制

②察舉制

③九品中正制

④科舉制A.①——軍功;②——考試成績;③——品行;④——門第聲望B.①——軍功;②——品行;③——門第聲望;④——考試成績C.①——考試成績;②——品行;③——門第聲望;④——軍功D.①——考試成績;②——軍功;③——品行;④——門第聲望14.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以庸代役A.保證農民生產時間 B.抑制地主土地兼并C.導致政府財政危機 D.加強農民人身控制15.某賦稅制度規定:“每丁歲入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差,綾、絹、絕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絕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材料所述制度建立的基礎是A.莊園制 B.井田制 C.屯田制 D.均田制16.[中國古代民族關系]材料一自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等邊疆民族大規模內遷。西晉末年,政治黑暗,漢族大量流向邊遠地區,從而擴大了漢文化的影響,邊疆民族在漢文化的影響下得到進一步發展,向中原地區展開更大規模的遷徙。晉室東渡,漢族大量南遷,促進了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內遷各族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統之功為己任,以華夏正統自居;在政治上逐漸由割據走向統一的同時,文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量漢人南遷,促進了漢族與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漢文化在南方地區進一步發展。這為后來隋唐大規模統一奠定了基礎。——摘編自劉正寅《中國歷史上華夏認同的演進與升華》材料二唐朝對待不同的民族問題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設立軍事行政機構針對的是解決北方突厥、回紇民族問題,以及東北靺鞨民族問題;冊封制度針對的是回紇、靺鞨、南詔民族;和親政策針對的是緩和唐朝和吐蕃的關系。唐朝統治階級能夠從各個民族問題產生原因出發去解決或緩和矛盾,實行開明的政策,在總體原則上依然牢牢把握著“以和為主”這一政策尺度。——摘編自馬曉琳《淺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評價》材料三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分布圖(669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方式。(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17.閱讀下列史料并回答問題:“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后生,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新唐書》卷44《選舉》上請回答:(1)通過材料可知唐代的選官途徑主要有哪些?(2)談談你對隋唐科舉制度的認識。參考答案:1.C2.A3.A4.D5.C6.A7.B8.A9.B10.C11.B12.C13.B14.A15.D16.(1)方式:少數民族內遷;中原漢族流向邊疆;北民南遷;漢化改革。(2)特點:以和為主;因俗而治。影響:加強了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加強了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統一和控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17.(1)途徑:科舉入世;門蔭得官;流外和雜色入流。(2)①隋唐在官員選拔上最大的貢獻是創建了科舉制。隋文帝廢除了漢代以來的地方長官自行辟除下屬的權力,停止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隋的科舉制度處于開創階段,在隋煬帝時期,設立了進士科,科舉制逐漸成為國家按照才學標準選拔文士擔任官吏的考試制度。②唐代的科舉分為常科和制舉。常科是按照制度規定定期舉行的科目,也稱為貢舉、常貢;制舉是由皇帝特別下詔舉行的選拔特別人才的考試。③科舉制同察舉制最大的區別,在于察舉制由他人推薦,考試為輔;科舉制為自我推薦,以考試定取舍。④宋代以后科舉制度發生改變,廢明經等科,專以進士科取士。隨著科舉制的發展,逐漸成為選官的唯一的途徑。⑤科舉制度在唐朝起了重要的作用。改變了前代選官制度的權力下移之弊,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把官吏的選拔權徹底收歸中央;擴展了統治集團的統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