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考點11傳記類文言文基礎閱讀
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上海卷)語文科目考試說明中,有關傳記類文言文
閱讀的考點內容如下:
3.1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3.3概括古詩文的主要內容。
3.5理解詞語、句子在古詩文中的含義。
3.6憑借對語言運用規律的把握,依據語境、內容,進行斷句、排序、判斷等。
3.7分析詞、句、段在古詩文中的作用。
3.9分析作者的情感、寫作的意圖。
3.10賞析古詩文的語言運用、古詩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和句子。
3.13評價古詩文內容、思想的意義和價值。
以上考點,有關傳記類文言文閱讀的分值大致比較穩定,約為19分左右,一般用6道題
來進行考查。其中,3.5理解詞語、句子在古詩文中的含義。3.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3.6
憑借對語言運用規律的把握,依據語境、內容,進行斷句、排序、判斷等。主要為基礎部分,
以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來考查,基礎部分通常為4道題。
3.3概括古詩文的主要內容和3.13評價古詩文內容、思想的意義和價值為能力綜合部分,
主要用主觀簡答題來考查。綜合閱讀部分通常為2道題。兩者分值占比約為13:6。
復習時做到以下三點:
(1)注重平時閱讀積累和古代漢語實詞意義和用法,加強知識儲備。
(2)注重實詞詞義推斷技巧的訓練,注重文言文古今對照翻譯訓練。
(3)注重文言文閱讀,尤其是《史記》、“二十四史”史傳人物傳記閱讀。
考向一詞語意義
(2022年上海高考語文真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韓億傳
(北宋)蘇舜欽
①韓公,諱億,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進士第,除大理評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陳州。時郡界河決害民,計其補塞費巨萬,公馳至其地,集瀕河丁壯,就伐薪藁,
親為裁畫,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復完堅。又去郡數十里有群寇,大浮艦而下,將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
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絕上流,舉火伐鼓以疑之,賊棄舟迸走,盡束以付吏。轉運使鄭文寶聞之,走檄①會
公于許。既至,嘆日:“急欲識公之面顏耳。”
③八年,遷屯田員外郎,知相州。時河北蝗旱,轉運使因歲計覆②,不以實聞,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
章請蠲賦役,州民賴以全活。
④尋擢侍御史,時淮浙蝗旱,民饑殍流散。命公為安撫,所至賑凜困災家,罷諸役作,舉良吏以牧羊
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為右姓專其利,公決導以濟下戶,得以衣食者不可勝數。
⑤歲余,除河北轉運使,詔留監定故丞相向公諸子分財。丁崖州當國,勢懾天下,私所親諭公,欲市
向公長安華嚴別墅,又諷其子從之。公至其家,面戒目:"土田衣食之源不可棄。”故余財盡均,而華嚴獨存,
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⑥景祐中,西夏稱藩日久,當遣人至京師貨易,出入民間如家。公深以為不便,請下詔推恩置館舍,
遣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
⑦公性方嚴質重,雖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議論,所持堅正,形于顏色,惟義所在,不恤權忌,一發
于言,眾莫敢奪。
[注]①走檄:緊急發送文書。②覆:檢查。
【試題】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盡不以付吏()(2)故余財盡茗)()
2.為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1)公康知之()
A.廉潔B.正直C.查訪D.辨別
(2)公決導以落下戶()
A.救濟B.灌溉C.資助D.疏浚
【深度分析】
1試題關鍵段落②段、⑤段
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
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深度分析
(1)句意為:全部捆綁以后交給有關官吏。束:捆綁;
(2)句意為:因此,所有向家的財產全部平分給向家的兒子。均:平分。
答案示例(1)捆綁(2)平分
評分說明意思相近則給分。
2試題關鍵段落②段、④段
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
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深度分析
(1)句意為:韓公訪查后知道了這件事。廉:查訪。故選C。
(2)句意為:韓公掘開來灌溉下游的農田。濟:灌溉。故選B。
答案示例⑴C⑵B
評分說明合則給分。
考向二文言翻譯
(2022年上海高考語文真題)閱讀下文,完成題目。
全文段見考向一
【試題】
3.把第④段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命公為安撫,所至賑縻困災家,罷諸役作,舉良吏以牧羊之。
【深度分析】
3、試題關鍵段落第④段
本題考查文言翻譯。
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
深度分析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重點詞語:為:做。安撫:安撫使。至:至八賑:賑濟。縻:糧倉。罷:
罷免:役作:徭役。舉:選拔。以:來。牧羊:管理。
(朝廷)命令韓公做安撫百姓的工作,所到之處開倉救濟貧困受災百姓,
答案示例
免除各種工役勞作,選拔優秀的官更來管理百姓。
評分說明“命公為安撫”“所至販縻因災家”“罷諸役作”“舉良吏”“以牧養之”為5個點,1
點1分。
【參考譯文】
韓億,字宗魏。在咸平五年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
景祐二年,他擔任通判陳州。當時陳州界河河決堤危害百姓,計算得出堵塞缺口事物費用極其巨大。
韓公快速趕到那地方,結合瀕臨界河的壯年男子,前去砍伐柴草,親自籌劃安排,一點東西也不從百姓身
上獲取,再次修好堤壩使之堅固。另外,距離陳州幾十里的地方,有一群賊寇,乘大船順流而下,要劫掠
陳州近旁的縣邑。韓公訪查后知道了這件事,親自帶著十幾個士卒,趁著夜色的掩護感到哪里,下令堵塞
河道截斷上流流水,并且舉起火把擊打鼓來疑惑賊寇,賊寇棄船逃走,最后全部捆綁以后交給有關官吏。
轉運使鄭文寶聽說這件事,緊急發送文在許州回見韓公。韓公到了許州后,鄭文寶感嘆說:“我迫切地想見
你一面罷了。”
景祐八年,升遷為屯田員外郎,做相州知州。當時時河北發生蝗災和旱災,轉運使仍然按一年的收成
進行檢查,不把實際情況上報朝廷,各州郡害怕不敢說,韓公極力向皇上上奏章請求減免賦稅,相州百姓
依賴韓公得意保全存活。
不久,韓公被提拔為侍御史,當時淮浙發生蝗災旱災,百姓饑餓,流離失所。朝廷命令韓公做安撫使,
他到任后打開糧倉賑濟災民,罷免了各種徭役,選舉好的管理管理。合肥有一個池塘可以用來灌溉田地,
長久以來被姓右的霸占,獨享其利,韓公掘開來灌溉下游的農田,得到衣食的不可勝數。
過來一年多,韓公被任命為河北轉運使,朝廷下詔讓韓公留下監督前丞相向公的兒子們分割財產。丁
崖州主持朝政,權勢威震天下,私下派人告訴韓公,要買下向公在長安的華嚴別墅,有暗示向公的兒子們
順從此事。韓公到向家后,當面告誡說:“土地衣食的來源不能放棄。”因此,所有向家的財產全部平分給向
家的兒子,只有華嚴別墅單獨存在,沒有分,因此違背了丁崖州的心意。
景祐年間,西夏自稱藩國已經很久了,每當派人到京成交易貨物,出入民間就像自己家里。韓公認為
很不恰當,請求朝廷下詔施恩設置館舍,派遣使者擔任接引官,監視西夏人的交易,表面上好像是西夏人
信服,實際上是約數防范西夏人。
韓公性性情方正嚴肅質樸穩重,雖然不茍言笑,但每當朝廷有重大的議論,他所堅持的都堅盯嚴正,
表現在臉色上只求道義所在,不顧及權貴嫉恨,一旦發出話來,眾人不敢改變。
考向三文言斷句
(2022年上海高考語文真題)閱讀下文,完成題目。
全文段見考向一
⑥景祐中,西夏稱藩日久,當遣人至京師貨易,出入民間如家。公深以為不便,請下詔推恩置館舍,
遣便接弘宜為監甚貨易若伏匹人置醫羈區之也。.
【試題】
4.第⑥段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遣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
【深度分析】
4、試題關鍵段落第⑥段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
來輔助句讀。
深度分析“遣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句意為:派遣使者擔任接
引官,監視西夏人的交易,表面上好像是西夏人信服,實際上是約數防范
西夏人。“遣使接引官”動賓結構,應在“官”后停頓;“為監其貨易‘動賓結構,
應在“易后停頓;“若伏遠人者”動賓結構,應在“者”后停頓;因此斷句為:
遣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
答案示例遣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
評分說明評分說明:錯一處扣1分,扣到0分為止。
【知識建構】
一、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判斷句
什么是判斷句?廣義地說,凡對主語的性質、情況進行判斷的都是判斷句。它包括具有這種作用的名詞謂
語句、動詞謂語句和形容詞謂語句,動形謂語句。如:
(1)潁考叔,純孝也。——《左傳?隱公元年》
(2)知者,無不知也。----《孟子?盡心上》
(3)今男女同贄,是無別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現漢:
(1)他很聰明。
(2)問題是明擺著的。
(3)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二)判斷句的形式:
1.“主語+謂語”
(1)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經?北山經》
(2)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日》
2.“主語+者,謂語+也”
(1)兵者,兇器也。——《韓非子?存韓》
3.“主語+副詞+謂語”
古漢語表示否定判斷,在判斷句的謂語之前加“非”。
(1)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鄴風?柏舟》
(2)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肯定性的判斷,也可以在主謂之間加上“乃、即、誠、實、必、蓋、本、真、皆、固、素……”等有判斷
語氣的副詞加強表達的效果。
(1)(此)乃歌夫‘長鍥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
(2)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傳?襄公八年》
(3)子誠齊人也。一一《孟子?公孫丑上》
(4)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世說新語?識鑒》
(5)此必辛佐治也。——《世說新語?方正》(注:蜀“辛毗學佐治)
(6)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莊子?讓王》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
4.“主語+維(惟)+謂語”【“維”:語氣詞】
(1)厥土維白壤。一一《尚書?禹貢》
(2)髡彼兩髦,實維我儀。一一《詩經?韓風?柏舟》
(3)萬邦黎獻,共惟帝臣。——《尚書?皋陶謨》
(4)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僖公五年》
5."主語+動詞+謂語"
古漢語中也有部分判斷句使用動詞“為”,如:
(1)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左?襄二十六》
(2)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呂氏春秋疑似》
很多句子里的“為”還是實義動詞,
(1)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論語?雍也》
(2)齊其為陳氏矣!——《左傳?昭公三年》
這一類的句子轉換成判斷句之后意思不同,故不是判斷句。漢以后產生判斷動詞“是”。
(1)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傳?襄公十四年》
(2)韓是魏之縣也。——《戰國策?魏策三》
(三)判斷句中“是'的詞性與作用
古漢語中,判斷句里的“是”通常是指示代詞,在句子里作主語,復指前文。
(1)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孫丑上》
(2)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指示代詞“是”在判斷句中也可以作謂語。如:
(1)湯之問棘也是矣。——《莊子?逍遙游》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漢語里還有一個形容詞“是”,意思是“對的”、“正確的”。它和判斷動詞“是”沒有關系。
(1)魏其言是也。——《史記?魏其武安后列傳》
(2)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一一同上(用為意動)
(四)被動句
1、主動句
(1)季氏將伐顓臾:主語“季氏”是動詞“伐”的發出者。這是主動句。
2.被動句:
(2)郤克傷于矢:主語“郤克”不是動詞“傷”的發出者,而是受事者,這句是被動句。
3.被動句式:古今的被動句都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沒有結構標志,一類有結構標志。從結構本身就能看
出主語被動性質的句式叫被動句式。現代漢語中典型的被動句式是“被”字被動句式,而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
式除“被”字句外,還有其他的被動句式,如“于”字句、“為”字句、“見”字句等。
(五)被動句
無標志的被動句
無標志的被動句在古漢語中的使用也相當普遍,除了借助主語和動詞的語義關系進行判斷外,有些句
法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句子的被動性質,如及物動詞卻不帶賓語(例1——7);動詞后面的名詞性成分
不是它的賓語,而相當介詞“于”的賓語,表動作的主動者或處所等。
(1)舜有臣十人而天下治。——《論語?泰伯》
(2)十三年,晉侯弒。——《國語?周語》
(3)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月去篋》
(4)則文王不足法與?——《孟子?公孫丑上》
(5)昔者龍逢斬,比干剖,甚弘胸,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莊子?月去篋》
(6)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一一《荀子?勸學》
(7)吾老矣,不能用也。——《論語?微子》
(8)縱有妹姆(xu),以醫幸王太后。——《史記?酷吏列傳》
(9)(大樹)不天斧斤。——《莊子?逍遙游》
(10)下之化上疾于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六)“于”字句
1.構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動者
2.“于”的作用:“于”是介詞,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動,它的作用是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由于它引入了
主動者,全句的被動含義更加明顯了。
如:(1)郤克傷于矢。——《左傳?鞍之戰》
(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七)"為"字句
1.構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加“為”,有時在“為”后再加主動者,后又可在動詞之前再加'所”。
2.“為”的作用:“為”(助詞)本身可以表示被動,也可作介詞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為”經歷了一個由“動
詞——助詞——介詞”的虛化過程。
3.特點:①“為”和主動者出現在動詞之前。
②可以沒有主動者。
③可以加“所”字幫忙,構成“為……所”式表示被動。
如:(1)止,將為三軍獲。——《左傳?襄公十八年》
(2)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3)父母親族,皆為戮沒。——《戰國策?燕策三》
(A)“見”字句
古代漢語中另一種常見的被動句式是“見”字句。
1.構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直接加“見”。
2.“見”的作用:“見”是副詞,本身表達“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動。
3.特點:①“見”出現在動詞之前。
②“見”不能引入主動者(也可理解為沒有進一步虛化為介詞)。
③可以靠“于”字句幫助,構成見……于”式,引入主動者。
(1)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2)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辭?漁父》
(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先絕齊而后責地,則必見欺于張儀。——《史記?楚世家》
(九)“被”字句
“被”字被動句式在戰國末期已經出現,漢代以后逐漸增多,并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中,成為現代漢語的
最主要被動句式。
1.構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加“被”,后來在“被”之后可以出現主動者。
2.“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動,后來也可作介詞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
3.特點:①“被”出現在動詞之前。
②能引入主動者。
“被”是由動詞(由名詞引申,“被”,《說文》:“寢衣也,長一身有半。”)逐步演變、虛化來表示被動含
義和引入主動者的。被動句中的“被”的源頭是動詞“被”,是“蒙受”、“遭受”的意思。
(1)地少人眾,數被水旱之災。——《史記?貨殖列傳》
(2)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書?慎法》
“被”先由動詞虛化為助詞(一說副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被動含義,構成被動句式(萌芽于戰
國末期,漢代普遍運用)。如:
(1)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一》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
此時被動句式中的“被”還不能引入行為的主動者,主動者要出現,還必須借助“于”字句的幫助。如:
萬乘之國,被圍于趙。一一《戰國策?齊策》
后來,這種“被”字進一步虛化為介詞,可以引入主動者了。漢朝末期,就出現了由“被”引入主動者的用
例(起源于兩晉,盛行于唐)。如:
(1)臣[被尚書]召問。一一蔡邕《被收時表》
(2)亮子[被蘇峻]害。一一《世說新語?方正》
(+)賓語前置
古漢語中基本的動賓、介賓詞序和現代漢語是一樣的,即賓語在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某些條件下,賓語
要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前。
A疑問代詞作賓語:
(1)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2)王事靡蹙,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詩經?唐風?鴇羽》
(3)驪姬曰:"吾欲為難,安始而可?”優施曰:“必于申生。”——《國語?晉語一》
(4)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公孫丑上》
這里有兩個條件,一,必須是疑問句,二,賓語必須是代詞。當動詞前有助動詞時,疑問代詞賓語一般
置于助動詞前(如“又誰敢怨?"),也有置于助動詞后的(如“吾敢誰怨乎?")。另外必須注意的,只有疑問代
詞單獨作賓語時才受本規律的制約,如果疑問代詞只是賓語中的一個成分,那么整個賓語并不前置,如:
(1)此為何名?——《韓非子?喻老》
(2)欲于何所王之?——《史記?三王世家》
如欲前置,需使用"之"標志。如:
(1)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2)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荀子?正論》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一《論語?學而》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離婁下》
(3)我無爾詐,爾無我虞。一一《左傳?宣公十五年》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韓非子?五蠹》
當動詞前有助動詞或副詞時,代詞賓語可置于動詞前,也可置于助動詞或副詞前。如:
(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孫丑上》
(2)楚君之惠,未之敢忘。一一《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3)武王至殷郊,系墮。五人御于前,莫肯之為。——《呂氏春秋?不茍》
(4)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墨子?節葬》
C賓語用代詞復指:
前置賓語用代詞“之”、“是”、“焉”、“斯”、“于”等作標記。如:
(1)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
(2)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3)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一一《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4)至于莊宣,皆我之自立。——《左傳?襄公二十年》
幾種固定格式:
"唯+賓+之(是)動"
(1)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莊子?達生》
(2)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3)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詩經?小雅?斯干》“沒有過錯(文采),沒有威儀(邪僻)”
(4)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十四》
“此(是)之謂”
(1)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元》
(2)四方之民莫不具至,此之謂圣治。——《莊子?天地》
(3)禮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謂。——《左傳?昭公三十年》
“何……之有”
(1)敵利則進,何盟之有?——《左傳?成十五》
(2)郤伯見,公曰:“君之力也夫!"對曰:“君之訓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成二(3)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淮夷),或曰:“陋,如之何?
(4)夫子焉不學,而也何常師之有?一一《論語?子張》
(5)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國語?晉語八》
D無標志的賓語前置:代詞“是”、“以”的賓語
(1)君子是則是效。——《詩經?小雅?鹿鳴》
(2)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二)行為數量的表達法
A動量的一般表達法:數詞+動詞例:
(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論語?公冶長》
(2)病萬變,藥亦萬變。——《呂氏春秋?察今》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現。《史記?汲鄭列傳》
(4)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B動量的強調表達法:“主謂結構+者+數詞”例:
(1)魯仲連辭讓者(主語)三(謂語)——《戰國策?趙策三》
(2)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史記?鴻門宴》
(十一)定語后置
古漢語中的定語一般也是位于中心詞之前,后置的定語多是表修飾意義的詞組和數量性定語。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一《荀子?勸學》
(2)帶長鐵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辭?涉江》
(6)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戰國策?齊策四》
(十二)狀語后置
(1)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孟子?告子上》
(2)子何絕我之暴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3)于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史記?魏公子列傳》
(十三)15種常見文言固定句式
1無乃乎?
這是一種表示測度語氣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對某種情況的估計或者對某件事情的認識。一般可譯為“恐
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應譯為:使軍隊疲勞去襲擊遠方的國家,
沒有聽到過這樣的事。軍隊疲勞力量竭盡,遠方的君主對這件事有準備,恐怕不行吧?)《靖之戰》。
②暮婚而晨別,無乃太匆忙?(應譯為:晚上結婚而早上就得離別,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別》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將伐顓臾》,其中有一句話,也屬于這種固定格式。“求!無乃爾是過與?”(句
中劃線句應譯為:冉求!恐怕該責備的是你們吧?)
2孰與……
這是一種用來表比較的固定格式,用來比較兩個人的高下、優劣或兩件事的得失、好壞。它又可以分為兩
類。一類是句中提出了比較內容的,一類是句中沒有提出比較內容的。前者應翻譯成:“……與……相比,
誰(哪一樣)……”,后者應譯為:“……與……比較起來怎么樣”。這種格式在古文中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
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項伯)跟你相比,誰的年紀大,誰的年紀小?)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相比,怎么樣?)
④某業所就,孰與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業跟二哥相比,誰更多?)
文中的三個加線句均應譯為“你跟我比怎么樣呢”。
3之謂也其……之謂也
這是賓語提前的一種固定格式,是一種表示總結性的判斷句。應該強調一下的是在這種格式中的“之”屬于結
構助詞,起到的是提賓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屬于這種格式,而“其”屬于句首語氣助詞,表推測,應譯為“大
概”。這種固定格式可譯為“說的就是……啊",或者譯為“大概說的就是……啊"。請看下面例句: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聽到了一些道理,以為天下沒有誰超過自己了,說的
就是我這種人啊!)
②詩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詩經》上說:“別人有什么心思,
我猜測得到它。”說的就是夫子這樣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李將軍列傳》(太
史公說:“《論語》上說:’他自身端正,不下達命令人民就會行動;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達命令他的百姓
也不會聽從。’大概說的就是李將軍這樣的人吧!”)
4.得無……乎?得無……耶?
這是一種表揣測疑問語氣的固定格式,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應譯為現代漢語的下面三種格式:恐怕……
吧;莫非……吧;該不會……吧
這種格式在古文中出現的頻率也是相當高的。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看到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樣吧?)
②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莫非告訴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你們恐怕被窮困所苦吧?)
④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盜吧?)
⑤日飲食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5.奈……何如……何若……何
這三個格式的用法是一樣的,都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某事。需要強調的是,“奈”、“如"、“若”是動詞,
含有“對付”、“處置”、“辦理”一類的意思;而“何”則是補語,作“怎么”、“怎樣”講。在中間插入的內容屬于“奈”、
“如”、“若”的賓語。整個格式可譯為“把……怎么樣”,或對……怎么辦”。
先看下面例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
②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與妻書》)
③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力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上面的三個例句中加線的句子應分別譯為:
①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樣呢?
②(我們)對這種情況怎么辦呢?
③虞姬虞姬把你怎么樣呢?
6.何有于……?
這是一種表反問的固定格式。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格式究其實質是兩種特殊句式的緊縮和移位。一是由介
詞“于”與它的賓語構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原句作補語,翻譯過來必須還原到動詞謂語之前充當狀語;一是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謂賓前置,也就是說“有”的賓語是疑問代詞“何”,它前置了,在翻譯的時候,也必
須還原至『有”的前面。知道了這一點再去理解這種格式就容易得多了。這種固定格式的意思是:“對于……
來說,又有什么……呢?”
請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應譯為“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呢?”)
7.何……為?
這是一種表詢問或反問的固定格式。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為”這個虛詞。“為”有兩個讀音,一是讀“wOi”,
一是讀“w6i”。讀“w6i”的時候,它只有介詞性。一是讀“w6i”。讀"w"的時候,情況比較復雜,有三種情況。
一是動詞性,是一個“本領”很高強的動詞,可以這樣講,句中需要什么動詞,它都能夠代替。二是介詞性,
只用在表被動的句子里。也就是說在被動句中,“為”必須讀“w6i”。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再如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兩句中的“為”就必須讀三是語氣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呢”。在“何……
為”這種固定格式中,“為”就屬于這種情況。
這種固定格式的正確翻譯為:“還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請看下面例句:
例句: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劃線句應譯為:“還要告辭做什么呢?”
例句:②項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劃線句應譯為:“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我
還要渡江做什么呢?”
8.不亦..乎?
這是一種表示反問的固定格式。最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格式中的“亦”。這是一個很容易產生誤解的詞,稍一疏
忽就可能把它理解為副詞,其實,它是一個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只有加強語氣的作用。這種固定格式可
譯為:“不是……嗎?”或者譯為:“豈不是……嗎?”
在古文中,這種固定格式的出現頻率是很高的。下面的幾個例句:
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線處應譯為:“像這樣尋找劍,
豈不是太糊涂了嗎?”
②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句中的劃線處應譯為:“我射箭的本領不是很高明嗎?”
③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句
中的劃線處應譯為:“學習并且不時地溫習它,不是很快樂了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
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9.有……者
這種固定格式常用于敘事的開頭,以突出敘事的對象。必須強調的是,這種格式還有兩種情況。一是敘述
的對象“人”在句首出現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有……者”屬于定語后置;二是敘述的對象在句中沒
有出現,不屬于定語后置,如“杭有賣柑者”。請看下面例子:
人有亡斧者。(《韓非子》)在這個句子中,“人”出現了,因此,“有……者”屬于定語后置,應譯為:“有一個
丟了斧子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促織》)在這個句子中,敘述的對象沒有出現,因而不屬于定語后置,
應譯為:“城里有個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
這也是一種賓語提前的固定格式。句中的“何……”是“有”的賓語,“之”屬于結構助詞,表示提賓。這種格式
可譯為:“有什么……呢?”如下面的例子: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應譯為:“宋國有什么罪過呢?”
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應譯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呢?
③夫晉,何厭(通"置')之有?(《左傳?曙之戰》)應譯為:“那晉國有什么可滿足的呢?”
④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叔向賀貧》)應譯為:“如果不憂慮德行沒有
完善,卻憂慮財物不足,將要哀悼還來不及,有什么可祝賀的呢?”
11.唯(惟)……是……惟……之為……
這種固定格式也是一種賓語提前的格式。需要再強調一下的是,在這種格式中的“是”與“之為”,均屬于結構
助詞,起到的是提賓作用;而唯(惟),表示的則是動作的唯一性,譯為“只”。這種格式在成語中使用的頻
率是很高的。請看下面的例句:
①惟命是從;
②惟利是圖;
③唯你是問;
12.所以……所以……者
所+介詞(以、從、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
這是古文中十分常見的固定格式,是一種名詞性的“所”字短語。首先我們得知道,在古文中的“所以”與現代
漢語中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現代漢語中的“所以”是一個復音虛詞,用在因果復句的后一分句,表結果,
而在古代漢語中,可以說什么都可以表示,就是不能表示結果。那么,他都能表示什么呢?它可以表示動
作所涉及到的原因、根據、工具、處所、辦法、憑借等。下面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表原因)
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呂氏春秋?察今》)(表根據③筆,所以書也。(表工具)
④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表處所)
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墨子?公輸》)(表辦法)
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表憑借)
⑦圣者,非所與熙(通“嬉”)也。(《墨子》?公輸》)(表憑借。應譯為:“圣人是不能與他隨便開玩笑的。")
⑧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表原因)
⑨天地之所以養人者,原不過此數也。(《治平篇》)(表方法)
13何所……
這是一種表疑問的固定格式,是“所……者(為)何”的緊縮和移位。懂得了這一點,也就等于知道了在閱讀
古文中遇上了這種固定格式時應該如何翻譯了。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②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
③白雪飄飄何所似?
⑤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孔雀東南飛》)
14.有所……無所……
這兩種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現的頻率就更高了,可以說比比皆是。需要強調的是,“有”、“無”是動詞,“所……”
是名詞性的“所”字短語作它們的賓語。這兩種固定格式的翻譯比較靈活。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可譯為:“對財物沒有取什么,對婦女沒有寵幸誰”
②吾家后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凈過日而已。(《與妻書》)句中劃線的地方,可譯為:“貧困沒有什么可苦
‘惱的"
③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劃線處,可譯為:“一絲一毫的財物都不敢接近。”
15.有以……無以……
這兩種固定格式與上面講的實際上是一回事,因為“有以”與“無以"是‘有(所)以”與“無(所)以”的省寫。“有”、
“無”仍是動詞,“(所)以……”是“有”或“無”的賓語。如“軍中無以為樂”,就是“軍中無所以為樂”,但不必機
械地譯為“軍中沒有用來作樂的東西”,可改變語法結構譯成“軍中沒有什么用來作樂的”。“有以……”的譯法
類同。如下面的例子:
①故不積底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可靈活地譯為“沒有用來達到千里的方法”
和“沒有用來匯聚成的江海的方法”。
②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可譯為:“我才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方法。”
還應該強調一下,“有以”常和“未”連用,此時,與“有以”的用法相同。
如:臣未有以報也。(《莊暴見孟子》)
二、常用實詞詞義推斷
(一)注意古漢語里單音節詞為主的特點(不要把單音詞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
如“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
(二)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古今異義
1)詞義的擴大:如"江”“河”“好”“中國”
(2)詞義的縮小:如“臭”“禽”“金”“丈夫”
(3)詞義的轉移:如“涕”“走”
(4)詞義的弱化:如“怨”
(5)詞義的強化:如“恨”。
(6)感情色彩的變化:如“卑鄙”“爪牙”
(7)名稱說法改變:如“庖”“目”
(三)注意偏義復合詞
古漢語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語素合成,而用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
只是起陪衫作用。
(1)語義相對的偏義復詞。如:去來江口守空船,去來:偏義復詞,離去。
(2)語義相近的偏義復詞。如: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園圃:偏義復詞,果園。今義:
種植果木菜蔬的田地。
(四)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意現象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
如“畔”,其本義是田界;田界是田邊,所以引申為“旁邊”的意思,如河畔、橋畔等;“畔”與“叛”同音,所以又
借用為“背叛”的意思,如“親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義。
(五)注意常見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應用甲字,使用時借用與其意義不相干的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替代它的現象。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
(六)注意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A、作動詞:1能愿動詞+名詞/數2名+名/代3名+名/代4.否定副詞/不、弗、無+名詞
5.所+名詞6.名詞+之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
恐托付不效。(《出師表》)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B、作狀語:動詞前面的名詞在意思上不能認為是用作主語的,就應該認為是用作狀語。
1[名]+動/不是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2表示時間、方位的名詞常常活用為狀語
如:君為我呼入,吾得見事之。/相如廷叱之
C、使動用法:不能帶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安裝木門施工合同協議
- 室內地磚施工合同協議
- 家電跟中介合作合同協議
- 學校家政清潔合同協議
- 家裝采暖供貨商合同協議
- 室內led設備安裝合同協議
- 室內裝修電工合同協議
- 家具工廠轉租合同協議
- 廣宣制作合同協議
- 安裝員工入職合同協議
- 【湛江】2025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第一批招聘工作人員30人(第1號)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GB/T 12168-2006帶電作業用遮蔽罩
- 犯罪學全套教學課件
- 壓力管理與情緒控制課件
- 檢驗人員任命書
- 第十一課喜鵲筑巢課件
- 新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約分》課件
- 幼兒園教學課件閃閃的紅星
- 內蒙古自治區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集中采購購銷合同
- 閉合導線計算表(帶公式)
- 中國移動網絡運行維護規程(2014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