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群文教學《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教學設計_第1頁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群文教學《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教學設計_第2頁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群文教學《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教學設計_第3頁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群文教學《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教學設計_第4頁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群文教學《自然與生命的契合》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與生命的契合——第七單元群文教學教學目標:1.學習品味文本語言,提高語言的感知能力。2.通過景物描寫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增強思維和審美認知能力。3.學習認識景物描寫中蘊藏的哲理,找到與生命的契合點。教學重點:1.品味景物描寫,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2.認識景物描寫中的哲理,尋找與人物心靈的契合點。教學難點:學習認識景物描寫中的哲理,尋找與人物心靈的契合點。教學方法:1.導讀分析法2.合作探究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古人說:“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人生,如同一場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時而高山,時而峽谷,時而坦途,時而歧路。我們或放歌,或悲哭,然而,自然探索生命的價值。二、范本解讀1.尋象問境明確:第三段:朱紅淡褪高墻坍圮玉砌雕欄散落老柏蒼幽野草荒藤茂盛殘陽亙古不變越大越紅沉靜特點:古舊、荒蕪、沉靜第五段:蜂飛蟻動瓢蟲升空金蟬脫殼露珠滾動草木競相生長特點:生機勃勃概括:荒蕪而不衰敗2.依境生情“我”剛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如何?“我”與“地壇”之間有何相似性?冷落荒蕪,被人遺棄的古園。我: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失魂落魄,被社會遺棄的人。二者同病相憐。3.緣情探因閱讀第6-7他有沒有找都答案?(1)我身體殘疾了,該不該去死?(2)我為什么要出生?(3)應該怎樣活?(心魂,核心)草木泥土的氣味落葉的味道4.歸納小結歸納自然與生命的契合點(1)景物襯托作者的心境。(襯托人物心情)(2)為作者的思考提供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引發生命思考)(3)景物描寫的本身,實際也是對“生命”和“世界”的解讀。(本身即是感悟)三、群文遷移(一)1.找到《赤壁賦》中與江、月、風相關的句子。描寫:(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抒情:(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議論:(4)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5)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知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從哪里找到答案的?明確:樂甚(主)愀然、悲(主、客)江、月、風喜而笑(客)變與不變須臾與永恒3.如何理解《赤壁賦》中客人的形象(是否真有其人)?結合作者的遭遇經歷談談你的理解。明確:1.“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客人的形象也是作者的心境表達。2.悲涼中走向曠達。四、群文遷移(二)明確:清、靜、悲涼(文眼)聲、色、心理感受2.郁達夫為什么會對“悲涼”有著獨特的深情?提示:知人論世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達者主觀情感的對照。五、課堂小結在自然的世界里找到了心靈的契合。自然,或許也將是我們最終的心靈歸宿。六、板書設計變與不變,一瞬與永恒蕭索狂妄的年齡廢了雙腿“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自然中的哲理,生命里的契合七、作業布置1.背誦《赤壁賦》全文。的思考,不少于300字。(2)為作者的思考提供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引發生命思考)(3)景物描寫的本身,實際也是對“生命”和“世界”的解讀。(本身即是感悟)三、群文遷移(一)1.找到《赤壁賦》中與江、月、風相關的句子。描寫:(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抒情:(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議論:(4)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5)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知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從哪里找到答案的?明確:樂甚(主)愀然、悲(主、客)江、月、風喜而笑(客)變與不變須臾與永恒3.如何理解《赤壁賦》中客人的形象(是否真有其人)?結合作者的遭遇經歷談談你的理解。明確:1.“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客人的形象也是作者的心境表達。2.悲涼中走向曠達。四、群文遷移(二)明確:清、靜、悲涼(文眼)聲、色、心理感受2.郁達夫為什么會對“悲涼”有著獨特的深情?提示:知人論世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達者主觀情感的對照。五、課堂小結在自然的世界里找到了心靈的契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