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_第1頁
2023年《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_第2頁
2023年《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_第3頁
2023年《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_第4頁
2023年《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第2頁/共2頁精品文檔推薦2023年《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收拾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作為一位出色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拾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巴望對大家有所關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1

教學重難點:

1、控制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系。

3、弄清本文的論證主意及其特點。

4、理解標題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本文的中央和結構。

1、中央:論述……的道理。

2、結構:第1、2段:舉例論證人材要在艱難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從正反方面論證經歷磨難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滅絕的道理。第4段:提出論點。

三、指導閱讀。

1、第1段.

(1)釋詞。重點古今異義詞:發,舉,筑,士。

(2)這一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3)列舉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論據,以便議論。)

2、第2段.

(1)釋詞。故,降,于,是,苦,勞,餓,空乏,行,拂,亂,丑,性,益。

(2)這段內容是什么?(說明一個人要增長才干,有所作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為講方面經歷住磨練。)

(3)本段與上段有什么聯系?(是由第1段事例判斷歸納出的結論,反過來也證實白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釋詞:4個“于”,2個“則”,恒,過,困,衡慮,作,聲,征。色,發,喻,入,法家。

(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的什么觀點?

4、第4段.

(1)句子翻譯。

(2)總算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央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論證主意。(異常論據——普通論據——中央論點。)

6、本文寫作特點。(正反駁照論證,排比手法。)

四、總結。

五、作業。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2

教學目標:

1.古今義不同的實詞的用法和判斷句式。

2.大聲誦讀課文,默寫課文。

3.理解課文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設想:

1.指導學生預習、自學,理解生字、難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然后舉行課文分析。

3.結合課文向學生舉行在學習上事業上要想勝利,就要經歷磨難或者挫折。

4.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發”“舉”的意義解釋引入

先從“發”“舉”兩個詞義該怎樣解釋這一問題引入,讓學生充足發表意見,一開始就緊扣課文,激發學生思索,旨在啟發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訓練和養育自己的思維能力。

待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話鋒一轉:學生們表現不錯。“發”“舉”的意思,我們可以從此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找到答案。

(二)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找疑難,教師輔導

在這段時光里,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疑問,教師走下講臺,隨時發現學生的疑問,隨時給予輔導解答。

2.讓學生齊讀課文

(1)教師在讀課文前明確讀的要求:

a.讀準字音;

b.讀出停頓;

c.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

(3)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以下三個要求,自己評價學生們的朗讀情況,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3.教師范讀,尤其應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4.再次讓學生齊讀全文

讀的環節相當重要,它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而放聲朗讀則是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使他們心無旁騖的最好主意。通過這幾輪讀,學生對全文的內容已基本上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為隨后的“知”作了較為充足的決定。

第二課時

(一)教讀第1段

第1段的內容和寫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讀的程序是:

1.指定讓一個男生讀,其他學生仔細聽,看是否符合教師所提出的朗讀要求,后舉行評價。

2.齊讀,讀出排比句的氣勢,從中悟出文章列舉6位名人的意圖。

3.讓學生提問,引導啟發學生解答。

4.教師歸納性提問,引導學生抓本段重點。

開始這段一下子列舉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這6個人有些什么共同點?讓學生慢慢明確:

①他們出道之前都曾遭受過艱難困苦的磨練,吃過不少苦頭;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顯得很有氣勢,讀來瑯瑯上口,好讀易記;

③為下文的議論供養了充足的論據;

④給我們寫作議論文供養了范例概述。

(二)教讀第2段

這一段是名句,反復地讀、熟讀成誦是重點,而熟讀成誦了,就收到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效。

1.指名一位學生讀,其他學生仔細聽,后發表評論。

2.全班女生讀,依然要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讀出古文的美感。

3.教師引導男生舉行鼓勵性評價。

4.提問,養育發現問題(質疑)的能力。共3頁,當前第2頁123

5.教師啟發性板書:(附文后)

6.讓學生合上書本,看黑板,讀出課文第2段,共二遍。

7.教師擦掉板書,讓學生背誦第2段。

8.師:以后,每當我們在學習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艱難,都要怎么樣去做?(引導學生背)“故天將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三)教讀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以點到面的思路,啟發、引導學生去讀、去思、去悟、去說,總算熟讀成誦。(詳細過程略)

整堂課書聲瑯瑯,學生沉浸其中,享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悟到了讀古文的美感,明了了:以后面向艱難絕對不能泄氣,而要勇于面向,并設法克服;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國家,若要生存發展,都必須有憂患意識,適度的憂患意識;同時也慢慢懂得: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有效的主意。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恒過、作、征、喻、恒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主意,品味對照、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主意,品味對照、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總算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初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惱怒,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奢侈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傅說()膠鬲()行拂()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解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交流,商議,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師生共同補充。

五、布置作業:

1)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一、檢查復習: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2)背誦課文。

二、分析課文內容:

1)本文的中央論點是什么?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央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總算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歷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總算推出論點。

2)這篇文章在論證主意上有什么特色?

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照論證、等論證主意。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困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絕對照,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三、內容拓展: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實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比較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控制《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由點到面,由個別到普通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總算歸結出全文論點。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一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天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巧,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耀著哲理的光華。

五、談談學習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六、布置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4

一、教學目標

(一)認讀生字,能確切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堆積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控制文章的主要觀點,體味其中蘊涵的道理。

二、課時安頓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堆積的生字并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確切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了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并能夠懂得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遠距我們現在大約二千五百年前,出現了一個歷史文化改變的偉大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都有幾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時期,孟子卻到了戰國時期了。

戰國時期,孟子一直為人倫正義,為傳統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號,他繼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國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學觀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樣,流傳到今。

今天,我們要學習孟子的一篇歷代傳誦的名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先來講一個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異常討厭孟子,他認為稱孟子為“亞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廟里,實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廟之位。晚年他的經驗多了,讀到《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一節,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認為孟子果然不失為圣人,是亞圣,于是又恢復了孟子配享圣廟之位。(出示孟子的畫像)

(二)誦讀活動

1、教師范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于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確切、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學生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三)讀文正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

下列詞句

畎畝傅說膠鬲行拂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讀文贊賞

1、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合解釋,了解有關人物及其故事。

學生活動要求:

請學生小結第1段所列舉人物的最顯著的共同點。

2、拓展故事。

講一講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個我們只知道他姓百里、連名字都沒有的奴隸。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個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條繩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個人,合起來這個字就是指一個失去了自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