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諫逐客書》
--駁論文寫作課文典例李斯駁斥逐客的說理藝術寫作背景文體知識《諫逐客書》,書,指上書,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諫逐客書》是古代最優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議論文,犀利深刻、論辨雄健,富有氣勢。“人之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東門逐狡兔,豈可復得!”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一次在側所中看見老鼠,非常瘦小骯臟,見有人來慌忙逃竄。又有一次,李斯在米倉中看見老鼠,長得肥大而干凈,見到有人來還鎮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發,說了這句話“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意思是說人能不能顯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樣,是所處的環境決定的。這就是李斯著名的倉鼠論,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老鼠哲學。李斯明白了這一點之后就開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搶奪戰。首先,李斯辭去了小史官職,于旬子學帝王之術。當李斯學業有成,與荀子辭行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讓很多青年昂揚斗志的話,就是“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甚至,坦言的說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但絕不因此「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說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他的游說,使他登上丞相之位。當然這是后話。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呂不韋的賞識,從此為呂不韋舍人。給我呂不韋的引見,加上李斯的冒死覲見,得到嬴政賞識。但誰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為了保存自己,李斯寫了千古第一奇文《諫逐客書》,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睞,從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國宰相。李斯終于從側鼠變成了倉鼠。然而,好景不長。嬴政在出游途中駕崩了,只留下了一紙召書。召書分明寫著讓扶蘇繼位,可是李斯聽從了趙高的讒言,篡改召書,最終召來腰斬于市的禍害。在送往刑場時,李斯對他的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東門逐狡兔,豈可復得!”就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將他對死的不甘和命運的不公表達得淋漓盡致。李斯的一生是從嘆鼠到嘆黃太犬的過程。1.疏通文意,找到文本的論點全文中心論點是: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就是勸諫秦王不要驅逐客卿,認為驅逐客卿是錯誤的。文中以前歷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業為據,說明客卿之功又舉了大量事實,說明英主不應重物輕人,繼而從理論上說明驅客與納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與開頭的中心論點呼應。
2.理清文章大致脈絡回答以下四個問題:“誰諫誰?”“為何諫?”“以何種方式諫?”“諫的效果如何?”文章結構為“總分總”,李斯諫秦王嬴政;為《逐客令》諫;以“書”的形式諫;諫的效果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諫逐客書概括課文內容各段內容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個自然段落。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張是錯誤的,開宗明義,提出問題,統領全文。第二部分:援引秦國歷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實,從正面論證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他首先列舉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國強兵的事實,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結論,進而提出詰問:“客何負于秦哉?”以駁倒“吏議”。然后又從反面做出推論:假如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國就不會有現在這么強大,從而將逐客之錯誤巧妙隱含于評述用客之功中。第三部分:鋪述當今秦王重物輕人的實際,從反面論證逐客的錯誤性。他首先從正面議論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國之物,而用人則要排斥客國之人;最后論證秦王這樣重物輕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業的人所為。第四部分: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和今人逐客的荒唐,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述逐客的極端錯誤。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闡述“王者不卻眾庶”的好處,又用類比方法反面闡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對比愈顯逐客錯誤的嚴重性。第五部分:強調逐客的嚴重后果,與篇首呼應。
作者提出了“逐客為過”的觀點,按理接下來應該分析為什么逐客是錯的,錯在哪里。這時候,李斯卻蕩開一筆,不談逐客的錯誤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歷代先君對待客卿——外來人才的態度的歷史事實。
最后,作者對全文進行歸納、總結、照應。“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照應第三段中所述“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產于秦,愿忠者眾”照應課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結尾最后一句話“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將危及國家,而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統一大業的命脈,因而極有說服力,同時也照應了文章開篇提出的中心論點“逐客為過”。
結尾在對文章內容的巧妙照應中,既突出了中心論點,深化了主題,也使文章首尾相連、前后貫通、結構完整。
課文探究1.課文是如何用歷史事實來說明客卿對于秦國發展的重要性的?秦穆公:采取非常措施搜羅人才,不僅解除了秦國長期以來的西北之患,還使秦國擁有了雄厚的人才儲備,為實現強國大計打下堅實的基礎。秦孝公:在秦穆公的基礎上,進一步吸引各國人才,堅定實施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為實現富國強兵目標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秦惠王:面對山東六國組成的合縱抗秦陣線,重用張儀,用連橫之策成功瓦解六國合縱圖謀,實現了強國的初期目標。秦昭王:重用范雎,打擊阻礙秦國強國戰略的舊貴族勢力,實施“遠交近攻”蠶食諸侯的策略,使秦能夠成就帝王之業。2.作者竭力陳述異國的珍寶、音樂等,有什么作用?作者竭力陳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歡異國的奇珍異寶、器樂玩好、美色音樂,與下文其“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用人排外態度形成鮮明對照。華美的辭藻、整飭典雅的句式,讀來氣勢恢宏,頗有縱橫家雄偉豪邁的氣概。
課文探究通過“粟多”“人眾”“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兩個比喻作陪襯,啟迪秦王認識怎樣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進一步說明納客的重要性,進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過。3.分析“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句的作用。
課文探究內容小結分析李斯《諫逐客書》的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深入探究論證方法第1段正面論述歷史上客卿對秦國的貢獻,先縱情放開,鋪敘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實,用一連串排比句盡情鋪寫,給人以客卿之功績說不盡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結,一放一收,恰到好處。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間的尖銳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盡情鋪敘秦王喜愛異國的美色、音樂、珍寶,然后用“今取人則不然”一筆收攏,得出秦王重物輕人的結論。使文章既有強大的邏輯力量,又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從全文看,作者不糾結于“客”本身的紛爭,撇開個人的利益,從大處、遠處著眼,將秦國的安危、利害系于筆端,把對客卿的態度同秦國的利益緊緊連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業的心理,以鏗鏘的語言、無可辯駁的事實、無懈可擊的嚴密推理,層層剖析論證,得出“逐客為過”的觀點。1.試分析《諫逐客書》一文的論證思路。
①用秦王取物的態度為喻,來說明秦王對取人應該抱有的態度和不可取的態度。文中寫道:“夫擊甕扣缶,彈箏搏髀……適觀而已矣”,這形象地說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應該棄退秦國那些平庸之輩,而取用異國的賢能之才。②用“太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深”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③用“借寇兵而赍盜糧”為喻來說明逐客是“資敵國”“業諸侯”“益仇”的愚蠢行為,既形象生動又具有說服力。這些比喻論證,形象生動,說理深刻,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2.《諫逐客書》中的比喻論證比較典型,試加以分析。論證方法①角度的變化。鋪陳同類和類似事物時,要注意角度的挪移、側重點的選擇,以突出其特征。如第1段連寫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個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強調人才來自四面八方,重在廣納人才;孝公用客卿,從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全面論述,重在變法治國;惠王用客卿,以連衡打破合縱,側重于四面擴張;昭王用客卿,“廢穰侯,逐華陽”,側重于打擊豪門。其實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提倡耕戰、富國強兵、對外擴張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這里有意避同取異,顯得各有千秋。角度的變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點,又避免了雷同。3.鋪陳就是鋪敘、陳述,即直書其事,反復敘說。試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本文運用鋪陳的特點。語言特色②用詞的變化。如第1段寫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來”四個近義詞,實際含義一樣。由于變化就避免了重復。寫惠王的四面擴張,連用“拔”“并”“收”“取”“包”“制”“據”“割”“散”九個動詞,靈活多變。第2段寫秦王獲取珍寶,用“致”“有”“垂”“服”“乘”“建”“樹”七個動詞,分別與一定的名詞搭配,貼切自然,這些都是用詞的變化。③句式的變化。如第2段中,在鋪陳大量珍寶時,就采取了多變的句式,寫了十幾種東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樹靈鼉之鼓。……而陛下說之,何也?”在這一段話中,前面先用七個動賓結構,極力鋪陳,而且是肯定性的鋪陳;接著用一個反問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鋪陳全面提領起來。下一句是“必秦國之所生語言特色①列舉事實陳述道理時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可以說通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鋪陳,而這種鋪陳是由一個接一個的排比句組成的。《諫逐客書》在論點鮮明、論據真實的基礎上鋪陳,使得文章淋漓酣暢,氣勢逼人,無懈可擊,不可辯駁。②善用對比手法。有縱的方面的對比,昔四位國君唯才是用與今秦王的重物輕人的昔今之比;在橫的方面,有秦王為政的重異地之物與輕異國之士的是非之比。對比強烈,態度鮮明,更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4.《諫逐客書》一文有理有據地闡明了自己的觀點,邏輯嚴密,雄辯有力。試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寫作特色③較深錘煉語言,尤以動詞的使用為最。“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中的“取”“得”“迎”“來”四個動詞的使用,恰到好處。五位客卿雖然都是入秦為穆公重用,但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作者通過四個不同的動詞便把這些細微的差別表現出來。這四個動詞絕不可隨意更換,足見作者在遣詞方面的推敲之苦,錘煉之深。寫作特色選點精講------駁論文駁論文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所以駁論文往往破中有立,邊破邊立。
駁論文可以分為四個寫作步驟:樹——辨——駁——結。“樹”就是擺出敵論,樹靶子;“辨”就是辨析敵論中包含的合理成分,同時也指出其漏洞;“駁”就是展開議論,駁斥敵論,駁中有立,立中有駁;“結”就是做出結論。反駁的對象:一、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的觀點,方法:1、例證反駁。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概括對方論點的錯誤。然后擺出與反方相反的例子證明其荒謬。這是直接反駁。【范文段1】:
逆境能使人成才,但逆境與成才是不能畫上等號的。逆境出人才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對于意志薄弱的人,對于在逆境中自暴自棄、自甘沉淪的人,逆境只能是他們的墳墓。說“逆境出人才”,這是因為逆境出的人才,其事跡太感人,就像“文王、仲尼、屈原”等,人們不過是為了教育好子女,教育好后代,覺得舉這些例子更有說服力罷了;但千萬不能認為逆境就一定能出人才,于是去制造逆境,讓子女成才;若是逆境容易成才,孟母又何必辛辛苦苦地搬家呢?一句話,順境是比逆境更能出人才的。【點評】本文從抓住駁斥對方論點的途徑入手,先肯定“逆境可以成才”,但“逆境出人才”是要有條件的,需要意志非常堅定的人才能做到;接著從社會心理上分析“逆境出人才”的不合理性,指出人們為什么鐘愛“逆境出人才”的說法,是為了教育后輩的,因為“這些人”的事跡太感人,達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目的,最后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順境是比逆境更能出人才的”。
反駁的對象:一、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的觀點,方法:
2、歸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就對方的論點進行合乎邏輯的引申——即先假設對方觀點是對的,然后推斷人們在這個觀點之下會有什么樣的行為結果,從而使之露出馬腳,由此進行反駁。
例子:有一次,國民黨的一個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鬧得滿城風雨。魯迅先生幽默地說:“同學同游,皮肉偶爾相碰,有礙男女大防。不過禁止以后,男女還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間,一同呼吸著天地中間的空氣。空氣從這個男人的鼻孔吸進去,淆亂乾坤,實在比皮肉相碰還要壞。要徹底劃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規定男女老幼,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氣流通,又防拋頭露面……【魯迅假定對方的論點是對的,然后以其作為前提,引出一個顯然是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引申歸謬)】
看看下面這個“矛”對準“盾”了沒有?小陳認為平常就是說一說普通話,只要說標準就好了,語文學不學都可以說話。(這是“矛”)越來越多的人忽視語文學習的作用。我認為“語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古到今,前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精神財富:文字、醫學、農學、歷史等等這些是如何傳承下來的?是漢字,是語文!前人用智慧與汗水,將文學轉化為一個個簡單的漢字,其中卻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奧義使我們現在都得以知曉往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是“盾”)
——題目《“語文”,生活中必不可少》反駁的對象:一、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的觀點,方法:3、反證法。是證明與對方相對立的論點是正確的,從而駁倒對方。
反駁的對象:
二、反駁論據。論據是支撐論點的依據,揭露對方的論據是虛假的,也就駁倒了對方的論點。一般來說,論據包括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和數字論據三種。反駁論據也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揭露對方理論荒謬、事實虛假和數字混亂。
反駁的對象:三、反駁論證。反駁論證是揭露對方在議論過程中存在的邏輯錯誤,比如:前提與結論相矛盾,一篇文章中存在相互對立的多種觀點,論點與論據不統一。總之,只要發現對方在論證上有邏輯錯誤,就可以進行反駁。比如對方在以偏概全、強加因果或者他所舉的論據根本無法推斷出該結果......要想寫好駁論文,需要把握如下幾個方面:1.擺出對方錯誤的論點,作為反駁的靶子。首先要擺出對方的謬論或錯誤觀點,樹靶子,確立攻擊目標:怎樣樹靶子呢?通常有兩種方式:(1)是用概括性的語言,將所批駁的論點復述一遍,然后指出其弊端。(2)是摘抄材料的關鍵語句,然后對準靶子,進行駁斥。駁斥時,要避開對方的思路,抓住致命弱點不放,全力回擊。例如:東漢有一少年陳蕃,獨居一室而齷齪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干凈來迎接賓客。他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多年來,人們大多贊同薛勤的說法,認為“一屋不掃”,怎能“掃天下”?對此,我們可以把陳蕃的話作為靶子,指出其片面性,然后結合薛勤的觀點加以證論,證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合理性,由此駁倒陳蕃的觀點。2.分析對方論點的要害,揭露其本質。即對錯誤的論點給予充分的揭露和詳細的剖析,即充分(從多角度)揭露反方觀點的害處。
舉例生活中,人們常說“開卷有益”,你如何理解這種說法?開卷真的有益嗎?針對“開卷有益”,我們可以寫一篇駁論文。動筆前,我們要抓住“開卷有益”的要害:要看讀什么書,為何讀和怎樣讀,讀好書有益,讀不好的書則其害無窮。所以,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這種說法,肯定其有益的一面,也要認識到其有害的一面,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3.用事實說話,用理論證明。既然已經抓到了對方論點的要害,就要用確鑿的事實和翔實的理論加以論證,可直接批駁對方的錯誤論點,也可采用歸謬法、反證法進行批駁。4.聯系實際,論證其危害。寫文章,要聯系實際,來豐富反駁的素材。
還以《開卷未必有益》為例,在批駁了“開卷有益”的說法之后,聯系生活,據理力爭。“這兩年養生類圖書異常火爆,你方唱罷我登場,無限風光在書店。可是,那些指點營養保健的有著各種各樣頭銜的專家,原來多是冒牌貨……記者采訪一位‘作者’,詢問那些營養保健、防病治病的方子的功效。這位‘作者’說,只要吃不死人,就行。嘿,到這份上,還能說什么?那樣的‘卷’能有什么益?”此段文字通過批判“冒牌作者”來批判偽劣書籍,指出“開卷有益”的片面性。5.破中有立,立中總結。在駁論文中,一般在批駁錯誤論點的同時,闡明正確的觀點,做到“破中有立”。
歸謬法駁論據駁論證方法例證法反證法駁論點直接反駁法反駁的方法歸謬法歸謬法,又叫引申論證,這種方法是為證明對方論點是虛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為前提,合乎邏輯地推出非常荒謬的結論,以證明對方論點的錯誤。歸謬法是將對方論點的錯誤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極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謬誤、荒唐而不攻自破。這實際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
唐代李賀,因父親名叫晉肅,“晉”與“進”同音,要避父諱,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韓愈對這種不合理的習俗禮法十分氣憤,于是寫了一篇《諱辯》進行批駁,文章中就用了歸繆法。他說:“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為避父諱,不準考進士,錯誤在什么地方還不很明顯,但按照這種邏輯推論一下,父親名字叫什么,兒子就不能作什么,那么如果父親名字叫“仁”,難道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這就是歸謬法。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談到臺灣問題時,對一位中國外交官說:“如果你們不向美國保證,不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那么顯然就是沒有和平解決的誠意。”
這位中國外交官反擊道:“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采取什么方式解決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無須向別國作出什么保證。請問:難道你們競選總統也需要向我們作出什么保證嗎?”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對朱镕基總理說:“總理先生,我覺得貴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特別的不人道,嚴重侵犯了公民的人權.”總理微微一笑,說:“那好,我們可以不搞計劃生育,每年我們要新增加一千多萬人口,我們只向你們國家移民一百萬,這個要求不高吧,其余的人口我們自己消化。”這位記者啞口無言。反證法反證法從反面證明正確論點或駁訴錯誤議論點的一種方法。反證法,為了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可以先證明與其相矛盾的另一論點是正確的,這就是所謂反證法。例如: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為了駁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錯誤論點,就提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正面論點,然后運用古往今來的事實,證明這一論點的正確性,從而駁倒了反面論點。經典題再現【駁論文例文1】耕耘未必收獲經常看到這樣的格言、語錄:“幾分耕耘幾分收獲”,“伸出你勤奮的雙臂吧,這樣,你抱定的一定是豐碩的成果”。也經常聽到家長們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珍惜時間,勤奮學習,何愁不能攀登知識的高峰……”
勤奮就一定能抱定豐碩的成果嗎?努力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獲嗎?或者說,付出多少辛勞就能獲得多少成果嗎?未必。
農民們耕耘的季節在田間是十分辛苦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怕出大力流大汗,但其收獲卻有豐有歉,甚至有時會顆粒無收,這是因為作物的生長除了靠栽培者的辛勤勞作,不違農時,精細管理外,還要受到天時(水、旱、風、蟲、雹等災害)、地利(土壤的各方面情況)等條件的制約。工人們每天在煉鋼爐旁、機床前、礦井里的勞動無疑是十分辛苦的,但有時也會出現問題,收不到預期效果。有時,一爐鋼在快要出爐前,會因為電力、溫度控制等方面的原因而冷卻報廢;一個零件,可能會由于原材料、機床等方面的原因而成為殘次品。在礦井里開掘的工人在某些地質條件下會采不到煤,甚至會由于瓦斯、煤塵等原因發生爆炸而前功盡棄。
讀書學習也如此。有的人好讀書,但不求甚解,遇到疑難問題就繞道而行,盡管讀書多年也依然故我;有的人總抓住旁枝末節鉆牛角尖,不善于從整體上去把握問題,不善于求得規律性的認識,也就無從提高;有的人得其枝葉而不善歸納,使之“落葉歸根”;有的人得其根本卻不善于演繹,結果,不能從一般到個別,從普遍到特殊,理論不能指導實踐;有的人不善于類比,不能舉一反三,以一知百,觸類旁通。這樣,何能以所學知所不學?有的人夜以繼日,經常秉燭夜讀,不善休息,學習效果怎能提高?有的人學習不善模仿,當然不會繼承前人有所創造,而有的人僅能“嚼別人的饃”,學一是一,學二是二,不善創新,讀一百本詩集仍不會寫詩,讀一百本數學教材,仍不會演算,不會解決實際問題……
收獲的前提是耕耘,耕耘是否會有收獲,是要看耕耘者為什么耕耘和怎樣耕耘。耕耘與收獲之間是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的。否則,耕耘未必收獲。
耕耘與收獲僅是必要條件和結果的關系。不管具備什么條件,沒有耕耘是不會有所收獲的,但僅僅靠耕耘而無其他條件,也未必能收到預期效果。將耕耘與收獲誤為充分條件和結果的關系,認為有了耕耘這一條件就必能有所收獲就大錯特錯了。弄通這個道理,才能通過勤奮耕耘,不懈地摸索規律,改進方向,而有所提高,有所收獲。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語文,我們每天都和語文打交道,無論課內還是課外。在你記憶的深處,或許有語文學習的難忘印象,或許有關于語文的諸多感慨。請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題作文:1、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語文,想說愛你不容易要求:⑴不得另擬題目⑵不得透露個人的有關信息⑶立意自定⑷文體自定⑸不得少于800字⑹不得抄襲或套作感受語文的魅力高二1余小甜
小陳你認為語文無用,(提“靶子”)我卻覺得你這個想法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去感受語文具有的獨特的魅力。(立觀點)
你認為語文學習作用不及其他科。(“靶子)是的,英語教會了我們一門外語,數學給予了我們算術能力,地理讓我們更了解地球……(先肯定小陳觀點的部分合理之處)但你因此認為語文學習沒有給我們帶來什么,你這觀點是片面的。語文乃其他學科之基礎,你不知學好語文才能學好其他學科。你不見評改試卷時,其他學科的老師往往會向語文老師抱怨:學生連題目都讀不懂,審題不會咬文嚼字,怎么會做題呢?各大學科的學習進步涉及語文,審不了題便讀不懂題目的意思,這時你會悔恨到:為什么我沒有學好語文呢?你做政治大題時也會很有體會,政治往往要分清主語主語不同答案并不同,若因為沒有看清主語或答題時沒有加入主語而失分,你便深知道學好語文的重要性了——原本會的題,卻因為缺乏語文知識而丟分。(舉例子駁斥)可見語文乃學科之基礎。(立觀點)你還認為語文無用嗎,小陳?
你認為學語文學習沒有帶來實際性的知識,文言文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并無作用。(樹“靶子”)也許是你不知道我們國家目前正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如今我們語文課本上的文言文的比例也在上升,古文乃是我國古人思想、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陶冶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傳統文化,體驗古人的智慧,并感受其魅力。(通過論據駁斥“靶子”)你常說學文言文無用,那我只能說“沒文化真可怕”。當下的抗疫海報上的“下個煙花三月,一同登樓望春風”,“八閩來助,江城有福”;還有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應美方詆毀我方抗疫努力的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些文言文你是否讀得懂,正如網友所言:“不學好國學知識,中國話你都聽不懂。”抗議期間這些文言文的應用讓我們覺得美好又充滿希望,也讓我們體驗到了文言文之魅力!(巧妙引用材料進行駁斥)學習語文如此之重要,小陳,你還感覺不到嗎?
語文不是無用,而是太有用了——語文是所有學科中最能讓我們感受語言之魅力,體驗中華文化之美的學科。(正面立論)語文能讓我們提高文化素養,能讓我們與其他人交流時更有自信,談吐更加自然。語文貫穿我們的生活,語文的魅力無處不在,當你覺得語文無用時,你便失去了感受其魅力的機會。我們從出生之后便再接觸語文,你學會的第一句話,你喚出第一聲“媽媽”時,便開始了我們語文的學習學習之旅。它帶給你許多,你應該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這樣子你便沒有語文學習無用論這種想法了。(52分)
學以自強,鮮花自來親愛的李步明同學:你好!和你一樣,我也沉迷茫然不知所措,懷疑學習無用,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學習不是適合我的那條路。然而不論我們選擇哪條路,都必須不斷學習,雖然過程痛苦,但請你堅信,學以自強,鮮花自來。
冰心曾寫道:“人們只看到鮮花綻放時的美麗,卻不見他浸滿血淚的澆灌。”或許我們只看見華羅根輟學成為數學家,卻忽視了他考入上海中職職業學院的不俗的學習能力;或許你只看見了李想退學創業成功,而忽略了他創業泡泡網和汽車之家所必需的領導力和創設力;或許你只見比爾蓋茨退學創辦微軟,贏得鮮花與財富,卻忽視了他能夠被哈佛大學錄取及其創業途中所經歷的血與淚。學習并非無用,正是學習給你,我綻放了機遇。
蘇格拉底講:“不被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你如今萌生了想要退學的念頭大概是在審視自我中步入歧途。還記得《師說》中的教誨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你并非不適合學習,只是還沒找到你的舞臺。學習的過程就是審視自我,尋找自我的過程。霍金在大學時也曾經迷惘過,最終他聽從內心的聲音與自己鐘愛的物理學長久相伴。李健在考入清華大學后仍然堅持他鐘情的音樂,如今在音樂界風生水起。從今來看,他們前期的經歷似乎無足輕重,然而正是前期的廣泛學習,使他們找到了自己的舞臺,因此請你也打消消極的念頭,重整行裝,奔赴戰場。
身為學生,我深知你所經歷的痛苦與煎熬,但是我們也須謹記羅素那句話:“不能忍受無聊的一代人,注定是碌碌無為的一代人。”學海遨游固然辛苦,但每一次屏息,都是積淀的過程,每一次深潛都是知識的淬煉。愿你足夠相信,風雨過后現彩虹,吃過的苦總會在生命中其他時刻回贈你。我很喜歡小王子中的一句話,請以此共勉。“若你鐘愛著一朵獨一無二的,如星星般閃耀的玫瑰花,那么當你抬頭仰望繁星時,便會感到心滿意足。”愿你我借學習之燈,找到自己的玫瑰花,無愧于今日的苦難。
此致敬禮!
某同學某年某月某日
青春奮斗正當時親愛的李步明同學:你好!同為高三生,我很能理解你的感受。掙扎于浩瀚的題海,痛苦于日日得挑燈夜戰,無力于起伏的成績……我們無奈地溺于學習的無邊苦海,而華羅庚、李想、比爾蓋茨三人退學脫離苦海而大有成就。在這樣殘酷的對比下,學習難道真的無用?
當然不是。你看到華羅庚退學成為著名數學家,可你沒看到他埋頭數學公式苦于鉆研學習;你看到李想退學創業成功,可你沒看到他四處奔波尋求支持;你看到比爾退學終成首富,可你沒看到他研發遇阻仍堅守公關。你看到的只是他們退學后的光榮成就,而忽視了其背后的血淚奮斗。
他們雖是退學,但選擇的是一條比學習之路還泥濘的奮斗之路。所以,他們的成功殊途同歸,同在青春年少時努力奮斗,這才是你應該明白的道理啊!“學習無用”如同一枝搖曳的無根之花,看似美麗,可無根無立。我想你對仲永這個人物并不陌生,他天賦異好,若能后天以學習雕琢,璞玉必成,流芳千古。可事實卻相反;自恃其才便妄視學習,終成千年笑柄,令人嘆惋;而韓愈也曾于《師說》中講過學習的重要性:從師而學便“圣益圣,愚益愚”。于此,“學習無用”這個假命題你可參透?
所以,打消退學的念頭潛心學習吧!你看那程門立雪的佳傳,看宋濂不畏大雪數尺,即使“足膚皸裂”也不放棄學習。看那頭懸梁,錐刺股的千年佳話……正是高三的你,又有什么理由放棄學習呢?其實,教育的初心并不是讓我們理解文言的奧義,探究物理的神秘,而是讓我們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力戰高考,對得起青春的名義!無論你我,還是那退學三人組,亦是學習技術,都明白學習之下,便是青春的星光在閃耀,而我們這群高考大軍,更應磨劍擦槍,循著理想的晨星征戰高考沙場,一戰成名,榮光無限。
青春的號角悠長而深遠,讓我們趁此一展自我風采,共享奮斗年華!
此致
敬禮!
某位同學某年某月某日
莫移繁華接空木,且留芳華熠枝頭親愛的李步明同學:展信佳!青崖白鹿間,你我已共三載朝夕。近日驚聞你已生退學之念,同窗之情,同袍之誼,實難相忘。只愿多言一句:“莫移繁華接空木,且留芳華熠枝頭。”然此言絕非刻意阻攔之誑語。與之相反,我想與你一同暢想退學后的時光。目光短淺,權作笑言。
誠如你所說,華羅庚退學始成數學恒星,李想創業方得上市美國,蓋茨棄學終為世界首富。倘我是你,我或許會追隨華羅庚,可高中數學我尚且云里霧里,何談成為專家呢?再輪其他學科,我好像也并無專長,看來此路只可作罷。那么或許我能成為李想和蓋茨?可學業洪流都使我難言喘息,又何談經濟的浮沉大海呢?如此說,退學一法并不適合我。你雖與我境況相似,若有其他看法,我自當支持,可千萬留心,莫移青春繁花接了無實空木,徒使空木葬花。言及此,想來你心中定是三分疑惑七分不服。疑惑其三人成功之坦途不服光明未來渺然浮空木。
我與你同樣疑惑,起初也同樣不服。心意難平下,我便了解了更多信息,方才開悟,如今分享與你,望能為你稍釋煩憂。華羅庚自小便露數學天賦,李想正逢發展時機,蓋茨更是世代富貴。原來并非學習無用,而是他們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他們的成功也并非因為退學,而是因為恰到好處地學。真正意義上的退學,更是帶給人的是無盡的毀滅。
仲永五歲識書具,退而不學,終泯然眾人,蘇洵半百燒紙稿,進而好學,終名列青史。“思而不學則殆”的教誨未盡,“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長嘆又起。這些書本上的教訓與珠玉,你一定與我一般熟悉。而這些箴言,更是來自被你痛斥無用的學習。故不妨放慢步子,是否無用,尚當商榷。眼下最重要的,還是找出適合你的方式,移花接佳木,留青春芳華在枝頭熠熠生輝。
莫移繁華接空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