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五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1頁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五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2頁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五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3頁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五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4頁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五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上學期階段性學情分析(三)七年級歷史(RJ)考試范圍:第一~三單元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兩大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50分鐘。2.請用藍、黑色鋼筆或圓珠筆直接答在試卷上。3.答卷前請將彌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題號一二總分得分得分評卷人一、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發現包括: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可達4米。灰燼中有很多石頭、骨頭和樸樹籽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A.會制造和使用石器 B.已飼養家畜 C.會分工合作 D.懂得人工取火2.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有著悠久的農業文明歷史。中國農業起源于距今約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使人類由“穴居”時代步入“定居”時代。下列現象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的是()①農作物種植 ②家畜飼養的出現 ③原始聚落的出現 ④磨制石器的發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3.《禮記·禮運》中所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社會局面,最早出現在()A.山頂洞人時期 B.堯舜時期 C.商朝時期 D.西周時期4.《國語》中寫道:“夫祀,國之大節也。”西周對青銅器使用規格制定了制度,如天子為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卿大夫為五鼎四簋。這一制度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西周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B.西周王公貴族之間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C.西周青銅鑄造業規模宏大,分工細致D.西周青銅器的功能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5.婦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婦好自告奮勇,請求率兵前往,商王猶豫不決,占卜后才決定派婦好帶兵,結果大勝。這個故事很可能記載在()A.竹簡或木牘上 B.絲帛或麻布上 C.龜甲或獸骨上 D.羊皮上6.“當時(春秋時期)的大小諸侯國,在名義上都承認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實權早已消滅,只有霸主才能左右當時的政局。”這反映了()A.周王室實權名存實亡 B.周王室實力增強C.周王室中央集權加強 D.周朝的政局穩定7.史料記載:商君治秦,“勠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商鞅此舉()A.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C.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D.打擊了封建的守舊貴族8.“遇河流彎道,截去銳角,減緩沖勢;在主河道中心深挖,讓江水按一定軌道流淌”是古人留下的治理都江堰的要領,現仍是整治河道的原則。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A.凝聚了人民智慧 B.有利于堤防分洪C.便利了農業灌溉 D.方便了河道航運9.“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體現了《道德經》中辯證法的思想。下列我們常用的四字詞語中不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A.南轅北轍 B.禍福相依 C.否極泰來 D.吐故納新10.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子貢問“仁”,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切(說話謹慎)。”這說明孔子在教育學生方面注重()A.因材施教 B.言傳身教 C.教學相長 D.有教無類11.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納李斯的建議,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中央之于地方“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由此可知郡縣制()A.不利于鞏固統治 B.有效地避免農民起義C.比分封制更優越 D.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12.下圖為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實物照片。經學者研究,雖然兩輛銅車馬的等級、用途、規制不同,但它們的車輪結構、大小基本一致,兩輪的間距也相差無幾。銅車馬的出土印證了秦朝推行的某項措施,這一措施()A.促進了文化交流 B.便利了交通往來C.加強了君主專制 D.加快了南方開發13.年代尺有助于我們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應該出現在下面年代尺的()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14.據《史記·平準書》記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這里的描述體現了“文景之治”時期我國()A.政治清明 B.經濟繁榮 C.文化昌盛 D.社會安定15.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漢化的知識分子努力建立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以與大一統的統治秩序互為表里,為此()A.司馬遷著成《史記》 B.董仲舒創建新儒學C.班固著成《后漢書》 D.晁錯提出“削藩策”16.漢武帝接受朝臣建議,實施新型專賣政策:“敢私鑄鐵器、煮鹽的人,用腳鐐鎖住左腳,將該人用以生產的工具和生產的產品沒收并充人府庫。”材料中“新型專賣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A.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B.保障生產生活穩定C.促進各地的經濟交流 D.推動諸侯王勢力擴大17.他未及弱冠之年即多次出兵征戰,踐行著“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初心。漠北戰役中,他與衛青率將士給匈奴以沉重打擊。材料中的“他”是()A.蒙恬 B.霍去病 C.甘英 D.祖逖18.東漢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與城邑)時,陰鄉侯陰識雖有軍功,然以貴人陰麗華之兄身處外戚,竟不得增邑。當時,外戚授官,也以九卿為限。材料說明光武帝時期()A.重用宦官 B.控制外戚 C.宦官專權 D.外戚專權19.《后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維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這段史料記載了蔡倫改進造紙術的()A.原因、材料 B.傳承、工藝 C.時間、傳播 D.地點、影響20.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對疼痛的論述頗多,針對不同病因導致的疼痛,亦采用不同的治法。華佗創編“五禽戲”,以“通”和“和”為運動目的,推動和調控機體的生命進程。這反映出他們注重()A.藥食同源,用藥簡易 B.預防疾病,針灸療法C.辨證施治,氣順體健 D.診斷疾病,望聞問切得分評卷人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30分)21.(8分)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考古發掃的化石圖一圖二材料二考古發的工具 圖三長江流域出土的骨耜 圖四黃河流域出土的骨器、角器(1)材料一中的古人類被命名為什么?其生活在距今多少年?(2分)(2)根據材料二可知,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分別生活著哪一原始居民?與材料一中的早期人類相比,材料二中的原始居民有了哪些進步?(從生產、居住、工具等方面分析,6分)22.(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所示是《商鞅舌戰守舊群臣》。材料二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后,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秦孝公死后,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2分)(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商鞅代表了當時哪個階級的利益?請指出其在軍事上的主要措施。(2分)(3)根據材料二,說說導致商鞅“車裂而死”的原因。(2分)23.(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所示是秦滅六國后統一貨幣示意圖。材料二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全國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鑄造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貨幣。材料三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漢武帝派使臣聯合西域的大宛、烏孫、大月氏等國,成立了一個松散的合作聯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勢力。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長安到西域,到中亞,到西亞,再綿延至歐洲。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蘭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間交集共生。——穆濤《漢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朝統一的標準貨幣的名稱。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為改變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采取的措施。(2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漢武帝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在經濟方面的另一項措施。(2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西漢政府開通西域的初衷,并概括絲綢之路的特點。(4分)(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皇漢武這兩位封建帝王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24.(6分)“大一統”始見于春秋時期的《公羊傳》,其基本含義是:以天下統一為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秦實現統一后,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將全國分為36郡……在郡下設縣。材料二材料三秦漢時期的中央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維系“大一統”,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全國上下的思想。(1)根據材料一,回答秦朝在地方實行的是什么制度。這一制度的實行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為解決上圖所示問題,漢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秦朝和漢朝統治者用以“規范”思想的措施分別是什么。(2分)

2023~2024學年上學期階段性學情分析(三)七年級歷史(RJ)參考答案一、1.A2.A3.B4.B5.C6.A7.B8.A9.A10.A11.D12.B13.A14.B15.B16.A17.B18.B19.A20.C二、21.(1)命名: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2)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進步:會種植農作物,建造房屋居住,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22.(1)事件:商鞅變法。(2)階級:新興地主階級。措施: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3)原因: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23.(1)名稱:圓形方孔半兩錢。措施:統一度量衡制度。(2)措施: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另一項措施:鹽鐵官營、專賣。(或統一調配物資,平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