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馬街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18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馬街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18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馬街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18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馬街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18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馬街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街中學高2023級高一上期第三學月考試語文試題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試卷自己保管好。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題。材料一:宋代文學一個較典型的特征,是哲學的藝術化與藝術的哲學化。在宋學興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對“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發生原理與終極意義的領會,以及對自身道德涵養的極高要求,決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純粹的詩性和審美,并成為推動宋詞雅化的原動力,體現著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對宋代審美與藝術活動的影響。宋詞雅化在北宋已有較高的完成度,特別是“東坡范式”的創生,對詞史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從當時的歷史環境看,無論是蘇軾,還是他之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以及后來者黃庭堅,他們對詞表達功能的拓展都與政治影響下個人際遇的改變密切相關。這實際上是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語境下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窮達之際如何自處,進退之間如何在精神上達成真正的平靜和自由,是他們始終關注的修養課題。“清風明月”是歐陽修中后期的典型詞境:“無風水面琉璃滑”“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目之所見,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觀審美偏好的反映,這種澄明之境恰是歐陽修清明自適的內心世界的鏡像。蘇軾和歐陽修在對詞的認識和審美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但在對詞的雅化上,又不約而同地沿著擴大詞表現功能的道路前進,創作了大量雅詞,共同塑造著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蘇軾有著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相近的體悟,可概之為對“適”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些詞句中流露出順化自然、隨緣放曠的生命情調,同樣帶有一種人生滄桑感。這種“適”和歐陽修的“閑”一樣,都是經歷過人生滄桑的士大夫試圖以靜觀外物、身與物游的方式來明辨思理,達成主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境界。歐陽修的“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是他在貶謫后的沉淀;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他在烏臺詩案后痛定思痛的體悟;而黃庭堅在經歷《神宗實錄》案風波后,則錘煉出“斷虹霽雨”的詞境:“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斷虹霽雨”詞境不免令人聯想到黃庭堅關于人格氣象的詩性喻說——“光風霽月”。《濂溪詩序》云:“(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這句話經南宋理學家李侗點出,“為善形容有道者氣象”,遂成形容人格氣象的經典表述。“光風”是雨雪初晴之時吹拂云開霧散的風;“霽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凈的月色。“光風霽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萬物澄凈的狀態,以此形容人格氣象,既顯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脫感和釋然感,又蘊含了厚重的人生滄桑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斷虹霽雨”的詞境更多課件教案視頻等優質滋源請家威杏MXSJ663可作為“光風霽月”的人格氣象在文學創作上的參證,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學與道德層面通而為一的同構。宋詞雅化實質上是宋代士人遵從正統文化秩序、恪守道德倫理、完善人格修養而做出的審美價值判斷。宋代士人將經過人生波折的洗禮而達成的人格精神,以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式展現于創作實踐,詩意展現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復雜情感變遷。(摘編自陳瑩《從“清風明月”到“斷虹霽雨”——北宋雅詞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詩性表達》)材料二: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手段是“以詩為詞”。所謂“以詩為詞”,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將詩的有關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即創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即針對創作主體方面的要求。所謂“詩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體現傳統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蘇軾呼喚“詩人之雄”,就是要求詞人像詩人一樣,以詞言志。以詩為詞的實質,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依賴于音樂傳播的歌詞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或者說把“歌者之詞”變為“詩人之詞”。由此看來,關于蘇軾對詞的雅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首先,是創作技法上的雅化。蘇軾將詩的創作技法引入詞中,擴大了詞的表現范圍,增加了詞的抒情性,使詞具有了詩般典雅莊重的語言。其次,是詞體的雅化。這包含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創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導小詞出諸“詩人之雄”,改變晚唐五代以來傳統的出于戲謔、娛樂的心理而作詞的狀況,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濃重的道德責任感與真摯的歷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創作內容的雅化。蘇軾將詩中經常表現的政治、歷史、道德、哲理的內容帶入詞中,糾正了傳統艷詞片面追求詞的形式美的偏頗,使詞文學第一次達到了真(歷史、哲理)善(政治教化、倫理道德)美(娛樂)的比較完美的統一,達到了個體價值(審美、抒情價值)與社會價值(真、善)的比較完美的統一,這實際上是對儒家詩教很大程度上的回歸。蘇軾以具體的創作實踐,履行了自己的詞學主張,實際上已倡導了南宋詞壇的雅化精神,為南宋詞壇從文化層面的深度崇雅貶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詞的雅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摘編自高云斌《從唐宋詞雅化進程看雅詞的內涵》,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趨向詩性和審美,這與宋代士人對其道德涵養的更高要求密切相關。B.“東坡范式”作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種詩性表達,推動了宋詞雅化的進程,影響深遠。C.蘇軾與歐陽修在文學創作上滲透了對人生的理解與參悟,在藝術創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D.李侗對黃庭堅的文學成就及道德修為給予高度評價,以“光風霽月”來形容其人格氣象。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詞表達功能的拓展,為北宋士人在黨爭和貶謫的語境下,面對窮達之際、進退之間的選擇進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B.蘇軾和歐陽修的詞分別表現出“適”與“閑”的境界,其中有詞人主觀審美偏好的因素,但也體現了他們追求主體精神絕對自由的努力。C.蘇軾認為,詞應該像詩一樣承載士大夫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他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就使詞完全突破了音樂對它的束縛。D.蘇軾用具體的創作實踐履行了自己的詞學主張,不僅使詞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實際上也倡導了南宋詞壇的雅化精神,其歷史性貢獻不容忽視。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的詩詞名句不符合“詩人之雄”特質的一項是(3分)A.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B.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C.到而今、魚雁沈沈無信,天涯常是淚滴。D.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4.請簡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結構。(6分)5.蘇軾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譽為“千古絕唱”,請結合材料二中關于宋詞雅化的相關論述,談談這首詞如何體現了宋詞的雅化。(4分)(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小題。劈破玉(有刪節)張一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親所在的H大學流亡到了豫西一個名叫潭頭的村寨。我家住進了緊靠寨門的一個農家小院。夜深人靜時,我經常聽到父親低語:“劈破玉,劈破玉……”父親著魔了,定要尋到劈破玉。每當學校放假,他都要挎著一把雨傘,手執一根手杖——農民說那是可以防鬼驅蟲的“降魔杖”,冒著山野上的風雪或是頂著晴空的驕陽,翻山越嶺、風餐露宿。父親一次次地空手而歸,卻一次次地帶回了使家人一驚一乍的故事。父親說,一天傍晚,他路過一座山神廟。廟門里跳出幾個“刀客”,刀客瞅著他的長衫說:“你這件大褂上插著鋼筆,想必是那個大學堂里的人了,你來這荒山野嶺上竄啥?”父親說:“我去找寶!”刀客問:“啥寶?”父親說:“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們說:“‘破玉’是個啥東西?”父親說:“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們大學堂里的人都有神經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父親對母親說:“可見,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親問:“‘劈破玉’呢?”父親說:“不要緊的,我會找到的!”寒假,父親去南陽石橋找玉,在山溝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著他,他盯著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轉身,掄著“降魔杖”,倒退著對狼說:“你看見了嗎?我是有備而來的!”狼卻不買賬,腦袋隨著手杖畫圈,好像要瞅個空子。父親急忙取出雨傘,不停地一張一合。狼連連打了幾個支棱,不知是何種怪物,彈簧般縱身一跳,隱入叢林。母親嚇得面如土色,又問:“‘玉’呢?”父親又說:“不要急,我總會找到的!”H大學劇社要在潭頭的小戲臺上推出一場戲曲演出,請父親擔任藝術顧問。汽燈高高掛起時,戲臺前廣場擠滿了人。我八歲了,已經是H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父親要我學習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學會了爬樹,高高騎在樹杈上。我記得,演旦角的“大腕兒”是外語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亂時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飾演樊梨花,同一員黑臉戰將激戰,大刀不幸脫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戰不勝,只得求和。村民們望著戲臺發愣,知識階層卻哄然大笑。父親也歡暢大笑。我只會在樹上跟著傻笑,奮勇鼓掌。緊接著,出來一位國文系“笑星”。他總是在節目中間穿插上場,頭戴尖頂紅氈帽,掛白胡子,有點像圣誕老人,穿的卻是打滿補丁的長衫,腰束草繩,作苦不堪言狀,只念不唱:“初八、十八、二十八,老兩口商量種黃瓜。鍋臺角上掩個籽兒,案板底下發個芽。搟面杖上拖個秧,影門墻外結個瓜。看著是個大西瓜,劈開是個老南瓜。吃到嘴里泥鰍味兒,吐出來是個癩蛤蟆。”又是一場哄笑,我又跟著傻笑。父親大為贊賞說:“誰說西方才有‘荒誕派’?”我聽不出深奧的哲理。后來我年歲漸長,屢次看到種瓜者得刺,種蒺藜者得瓜①的現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謬。皇天有眼,讓父親在這個小戲臺上發現了“劈破玉”的線索。一個“草臺班子”從南陽來潭頭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開店》,博得了H大學知識階層與潭頭民眾的一致好評。父親大喜過望說:“這個戲班不得了,一出戲就唱了七八個鼓子曲牌,還保留著明、清古韻呢!”接下來,我發現,一位盲琴師成了臺上臺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著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隨著他前俯后仰。盲琴師猛操弓弦,如夜鳥聲聲啼叫。盲琴師又輕拉弦索,眾樂手也隨之息聲斂氣,只剩下板胡聲細如游絲。觀眾意猶未盡,叫好聲經久不息。我看見父親向后臺走去。父親回來時已是深夜。他興高采烈對母親說:“找到線索了!你能想得到嗎?一個小戲班盲琴師身懷絕技呀!我向他請教《劈破玉》。他說,只有他的師父柳二胡琴,師從南陽李秀才,幸得此曲。我問柳二胡琴現在何處。他說,洛陽保安處長請他當家庭琴師。”父親多方查閱古籍,認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歷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荊襄、又由荊襄入南陽,吸收了中原和長江兩岸的清曲古韻,進入民國后而不知所終。父親唯恐再生《廣陵散》不可復得之嘆,就要奔赴洛陽。這時傳來驚人消息:鬼子占領洛陽,正向潭頭逼近。父母正打點逃難行李,忽聽一聲叫喊:“鬼子進寨了!”父母趕忙領著我逃出潭頭,鉆進山洼。寨內響起槍聲時,父親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丟到了寨子里,又不顧母親阻攔,只身掂著打狼的手杖,折回槍聲大作的潭頭去了。父親說,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見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頭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頭進發。他抓緊短暫的空隙潛入潭頭,帶出了全部文稿。一個潰逃的國軍軍官隨著父親逃了出來,喘息稍定,就挖苦父親說:“你為了這堆字紙,命也不要了啊!”父親發火說:“你說什么?你知不知道,保衛國土是你的職責,保衛這堆字紙就是我的職責了。”軍官驚悚無語,急忙換了便衣,惶惶離去。次日,我們爬上了老界嶺,父親望著腳下的云海,說:“嗨,劈破玉!”【注】①蒺藜:多生道上及墻上,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古諺有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云:“種蒺藜者得刺。”文中卻是:“種瓜者得刺,種蒺藜者得瓜。”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以父親尋找劈破玉為主線,其間敘述了父親擔任戲曲演出藝術顧問和冒險找回曲稿等經歷,凸顯了父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B.H大學在戰亂中推出的戲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這表現了戲曲藝術在民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暗示了父親尋找劈破玉的意義。C.潰逃軍官與父親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挖苦父親,卻被父親怒斥而驚悚,他沒有想到一個讀書人竟然能如此勇敢無畏,因而不免自慚形穢。D.父親出外苦尋劈破玉而不得,后來在小戲班盲琴師身上得到線索,又因鬼子進犯,不得不暫時放棄尋找,情節可謂跌宕起伏,引人入勝。7.關于H大學國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詞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笑星”接連念出一系列不可能出現的狀況,讓人發笑,體現出荒誕派的風格。B.念詞折射出人的命運帶有不可預料性,父親尋找“劈破玉”的過程可與之呼應。C.“笑星”荒誕的念詞與滑稽的穿著配合,表達了“笑星”于離亂中生發的感慨。D.觀眾聽了“笑星”的念詞一場哄笑,反映出他們深刻理解到念詞所蘊含的哲理。8.敘述視角是指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請簡要分析這篇小說的敘述視角及其藝術效果。(4分)9.假如你將來從事某項研究工作,從文中“父親”身上得到哪些啟示?結合文本簡要說明。(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題。曹彬,字國華,彬始生周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于席,觀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須取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顯德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①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于數四,遂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世宗強還之,彬始拜賜,悉以分遺親舊而不留一錢。七年,將伐李煜。長圍中,彬每緩師,冀煜歸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諭之曰:“事勢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歸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曰:“余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與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左右密謂彬曰:“煜入或不測,奈何?”彬笑曰:“煜素懦無斷,必不能自引決。”煜之君臣,卒賴保全。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副帥潘美預以為賀。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何功哉,況使相極品乎!”美曰:“何謂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及還,獻俘。太祖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少待之。”既聞此語,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遂以實對。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彬性仁敬和厚。遇士夫于途,必引車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見。居官奉入給宗族,無余積。平蜀回,太祖從容問官吏善否,對曰:“軍政之外,非臣所聞也。”固問之,唯薦隨軍轉運使沈倫廉謹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聞此人新娶婦,若杖之,其公婆必以婦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緩其事,然法亦未嘗屈焉。”(節選自《宋史·曹彬列傳》,有改動)[注]①覿(dí):相見。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煜與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B.煜與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C.煜與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D.煜與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俎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食物用的兩種器皿,后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本文為其本義。B.顯德,后周太祖年號。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明朝以后皇帝多僅有一個年號。C.籍之以歸,文中指曹彬將饋贈登記清楚后帶回來,表明他沒有意愿占有這份饋贈。D.居,文中是擔任的意思,與《琵琶行》中“謫居臥病潯陽城”的“居”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曹彬為官清廉,堅持原則。再三拒絕吳越人贈送的禮物,迫不得已接受也全部上交,皇帝強行將禮物還給他,他才拜謝皇帝恩賜。B.曹彬為人低調,不居功。打敗李煜后,宋太祖要任命他為使相,曹彬認為不是自己的功勞,拒絕擔任,于是太祖賜他二十萬錢。C.曹彬為官謹慎,小心應對皇帝提問。平定后蜀回朝后,宋太祖問及官吏的好壞優劣,他以不知道軍政之外的事拒絕,不說一句閑話。D.曹彬仁和謙卑,尊重他人。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員,他必定領著車子避讓;小官前來匯報事情,他定要穿戴整齊后才召見。1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城垂克,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2)其公婆必以婦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14.有人評價曹彬“宅心仁厚”,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這一品質的具體表現。(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一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題竹石牧牛并引黃庭堅引: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注釋】: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稱贊畫中山石嶙峋高峻、幽竹依傍而生,畫面明凈清幽,卻又生出一種親密美好的無限意境。B.畫家畫完竹石,又添牧童騎牛圖,一童稚一衰老,將空間美和時間美和諧于一處,意態情趣倍生。C.無論是牛角于石還是殘于竹,皆是作者所不愿見,這種油然的心境也是側面盛贊黃、李畫技高超。D.石、竹、牧童、老牛四者精妙的聯系起來,共同構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傳達寧靜和諧的田園生活氣息。16.請結合詩文并序言,簡要分析本詩表達了怎樣的內容和情感?作者是通過怎樣的語言去實現的。(6分)(三)情景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望遠容易引發詩人內心的復雜之情。年輕時的杜甫登泰山,抒發的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時再次登高,在《登高》詩中抒發的卻是“,”的悲苦和孤獨之情。(2)《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詩人直抒胸臆,表現蔑視權貴、不卑不屈態度的句子“,。”(3)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句寫出了周瑜儒將的裝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戰功。第II卷表達題(80分)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農村一直不是、藝術家筆下的“桃花源”,反而是苦難的土地、悲慘的生活和沒有光明的未來。(

)農民從農村逃逸,進入城市,這是近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核心主題。農民對鄉村的逃逸,就是對土地的逃逸,對苦難的逃逸,對命運的逃逸。農民對于城市來說,那里反而是一個能夠帶來美好生活的“桃花源”。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中期,令人的詩意生活又再度出現在了中國的鄉村——通過抽離變質機體的方式,滿懷激情地“新社會”的新思想。作家用一種優美的語言描寫鄉村風物,從而凸顯新社會的秩序和倫理——這更多是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在起作用。優美敘述和現實生存狀況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這些“詩意鄉場”的敘事背后,不乏殘酷的社會現實:斗爭、槍殺、饑餓、孤獨、歧視、死亡。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A.也絕不是耿耿于懷謳歌界線 B.也絕不是心馳神往謳歌鴻溝C.從來不是心馳神往贊頌界線 D.從來不是耿耿于懷贊頌鴻溝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對于農民來說,城市反而是一個能夠帶來美好生活的“桃花源”。B.對于城市來說,那里反而是一個能夠給農民帶來美好生活的“桃花源”。C.城市對于農民來說,反而是一個“桃花源”能夠帶來美好生活。D.農民對于城市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