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真題-歷史(福建卷)含解析_第1頁
2021年高考真題-歷史(福建卷)含解析_第2頁
2021年高考真題-歷史(福建卷)含解析_第3頁
2021年高考真題-歷史(福建卷)含解析_第4頁
2021年高考真題-歷史(福建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

1.關于夏朝,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

探索“夏墟”的存在。這反映了

A.先秦文獻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關鍵性

C.考古發掘的重要性D.文獻與實物互補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詳解】材料"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體現了文

獻和實物相互補充以研究歷史的的特點,說明研究歷史需要文獻與實物互相補充,故D項正確;A項只提

及文獻,較片面,而且“先秦文獻的可靠性”的說法也不符合史實和材料,排除;BC兩項只涉及出土實物和

考古發掘,說法片面,排除。故選D項。

2.如圖為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出土的東漢墓壁畫(局部),描繪了農業生產的場景。據此可推知,東漢

時期該地區

A.存在大量戍邊軍民B.生產方式受中原影響

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農耕經濟占優勢地位

【答案】B

【解析】

【詳解】材料體現的是東漢時期的邊疆地區進行鐵犁牛耕生產,說明的是邊疆地區的生產方式受到中原影

響,B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畫中人物的身份,排除A項:當時的耕作方式并不完善,排除C項;當時內

蒙地區仍然是游牧經濟為主,排除D項。故選B項。

3.三國時期,孫吳立國江東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個年號,如黃龍、赤烏、神風、天冊、天璽、天紀等,

而曹魏和蜀漢此類符瑞年號較少。據此可知,孫吳政權

A.推崇天人感應思想B.權力更迭導致年號更換頻繁

C.借助年號宣揚正統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導地位

【答案】C

【解析】

【詳解】材料"黃龍、赤烏、神風、天冊、天璽、天紀”等年號,掛有"龍""天"等字眼,這些字眼體現了孫

吳政權借助年號宣揚正統的思想,C項正確;A項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應思想也是為了鞏固統治,排除A

項;材料"前后四帝"說明東吳政權更迭不頻繁,而且B項也體現不出材料年號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根

本沒有涉及孫吳政權對儒家思想的態度,排除D項。故選C項。

4.北宋中期以后鄉村出現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頂替雇主到地方官府當差。募役法實行后,這一類

代役人大部分被國家認可,南宋時漸成常態。代役人現象的普及

A.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B.加劇了鄉村階層對立

C.削弱了基層治理能力D.加速了農村人口流動

【答案】A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雇人代役現象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在賦稅制度上的表現,對于保障農民生

產時間,增加政府收入及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發揮較大作用,A項正確;材料與加劇鄉村階層對立的說法無

關,排除B項;材料與削弱基層治理能力的說法無關,排除C項;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廣大農民被束縛

在土地上,排除D項。故選A項。

5.據文獻記載,乾隆年間,河南巡撫陳宏謀“募間人種紅薯”:江西大廣縣知縣余光璧也在當地大力推廣

種植并“告以種法”。上述史料可用來說明當時

A.富民思想的踐行B.新農作物的傳播C.飲食結構的改變D.人地矛盾的加劇

【答案】B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高產作物玉米、番薯經新航路傳播到中國,對于中國的農作物種植、

人地矛盾緩和及人口增加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B項正確;材料與富民思想的踐行無關,排除A項;材料

與飲食結構的改變無關,排除C項;高產作物引入有利于緩和人地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

A.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的削弱B.近代軍工企業的半殖民地性

C.國家資本對近代工業興起的重要性D.民族資本投資近代軍工企業的熱忱

【答案】c

【解析】

【詳解】材料體現的是晚清時期的主要軍工企業資金來源是海關稅款,說明的是國家資本對近代工業興起

的重要性,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軍工企業的半殖民地性體現的是列

強對中國軍工生產的控制,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民族資本主要投資的是輕工業,排除D項。故選C項。

7.1898年夏,吳汝綸為嚴復的譯著《天演論》作序,稱譽該書“與晚周諸子相上下”,但又擔心難以引起

“以時文、公牘、說部為學”的一般士子的關注。據此可推知當時

A.維新運動的社會基礎較為薄弱B.新舊知識分子陣營分明

C.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尚未彰顯D.科舉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答案】A

【解析】

【詳解】材料"吳汝綸為嚴復的譯著《天演論》作序""但又擔心難以引起‘以時文、公牘、說部為學'的一般

士子的關注”體現的是維新變法缺乏群眾基礎,難以贏得群眾支持,A項正確;材料與新舊知識分子陣營分

明的說法無關,排除B項;維新思想的出現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結果,排除C項;材料與科舉制改革無

關,排除D項。故選A項。

8.20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蘇區涌現出大量的民間歌謠并廣為流傳,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來和紫

竹簫;蘇區山歌像團火,唱得處處紅旗飄”。此類歌謠的涌現

A.豐富了民間歌謠的藝術形式B.展現了民間藝術的地域特色

C.發揮了土地革命動員的作用D.反映了蘇區宣傳的巨大成功

【答案】C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因

此材料"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來和紫竹簫;蘇區山歌像團火,唱得處處紅旗飄”反映的是對土地革命的動

員,C項正確;材料與豐富民歌的形式、民間藝術的地域特色及蘇區宣傳的成功說法無關,排除ABD項。

故選C項。

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類國、私立中小學和大學,轉為公辦學校,統一教材、

教案并建立考試制度。上述舉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推動教育在全國的普及B.確保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

C.回應教育現代化的訴求D.鞏固近代教育發展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辦學方向是社會主義,其中對學校、教材及考試的改

革,有利于保障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B項正確;當時教育并未普及,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初期,教育

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現代化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與鞏固近代教育發展成果的說法無關,排除D

項。故選B項。

10.1973-1978年,在我國對外引進的成交金額中,用于成套設備的占80%以上。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

作:會議提出了“多引進制造技術和專利”的方針。這一轉變旨在

A.調整進口商品結構B.拓展對外開放合作領域

C.擴大企業生產規模D.提升國有企業制造能力

【答案】D

【解析】

【詳解】材料"1973-1978年,在我國對外引進的成交金額中,用于成套設備的占80%以上"體現的是我國引

進的設備大多是成套的,這不利于中國對設備原理的掌握,不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材料"多引進制造技

術和專利”則強調引進制造技術和專利,也就是強調弄清楚設備本身的制造原理,這一變化有利于國家技

術能力的提高,從而提升國有企業的制造能力,D項正確;材料與調整商品出口結構的說法無關,排除A

項;改革開放是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與擴大企業

生產規模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1.據古羅馬駛書記載,公元前5世紀,三名羅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風俗,并了解其他希臘

城邦的法律.他們抄錄了“梭倫法”,回國后參與制定了“十二銅表法”。這一記載反映了

A.希臘各城邦文化的優越B.羅馬法的包容特征

C.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D.十二銅表法的來源

【答案】C

【解析】

【詳解】材料“他們抄錄了‘梭倫法',回國后參與制定了‘十二銅表法'"體現了希臘法對羅馬法的影響,說明

希臘文化對羅馬具有一定的影響,故C項正確;A項"各城邦文化的優越”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并

沒有說明羅馬法的具體內容,因此不能看出羅馬法具有包容性,排除B項;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奴隸制經濟

發展的產物,排除D項。故選C項。

12.公元8-9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地將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到了14世紀,其中的一些

文獻已陸續傳到歐洲。這為

A.新航路開辟創造了條件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

C.啟蒙運動提供了依據D.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答案】A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傳到歐洲,其中包括指南針技術、人文主義(冒

險精神)的典籍、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這些為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條件,A項正確;宗教

改革開始于16世紀,排除B項;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也距離14世紀較遠,排除C項;14世紀

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時間18世紀末相距較遠,排除D項。故選A項。

13.19世紀60年代,英語逐漸取代荷蘭語,成為日本知識分子使用的主要西方語言。1867年后,日本對

詞典的編纂漸趨重視,出版了大批高質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詞典。這表明,日本向西方的學習

A.以文化交流主要途徑B.以外語學習為重要內容

C.受到了歐洲列強的牽制D.著眼于吸收各國的長處

【答案】D

【解析】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開始進行明治維新,并

推行西化改革,因此材料"出版了大批高質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詞典"體現的是日本向西方學習

著眼于吸收各國的長處,D項正確;日本對西方的學習主要是多方面,并非是單純的文化交流,排除A項;

明治維新對西方的學習是多方面學習,并非是以外語學習為主,排除B項;材料與歐洲列強牽制的說法無

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4.1884年,美國某公司推出一則主題為“給非洲帶去文明”的香皂廣告。此后近30年間,該公司的廣告

經常宣稱,使用其香皂可以讓非洲人皮膚變白,變得文明。同時期,法國和希臘的老牌香皂公司也聲稱其

產品能“讓黑人變白”。這主要體現了西方

A.推廣歐美生活方式B.存在著固有的種族偏見

C.重視爭奪非洲市場D.旨在推動非洲文明進步

【答案】B

【解析】

【詳解】材料“給非洲帶去文明""讓黑人變白"體現的是西方國家對非洲黑人的歧視,B項正確;材料與推

廣歐美生活方式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爭奪歐洲市場無關,排除C項;推動非洲文明進步的說法不符合

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

15.如圖為1949年2月美國報紙上刊登的一幅漫畫,日本被描繪成“還沒有能力獨立行走”的發條玩具男

孩形象。該漫畫反映了當時

A.日本成為美國爭霸的工具B.日美兩國關系趨于正?;?/p>

C.美國社會對日本人的嘲諷D.美國對日本的扶植和控制

【答案】D

【解析】

【詳解】根據材料中的漫畫信息可知,日本被描繪成“還沒有能力獨立行走”的發條玩具男孩形象,結合所

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二戰后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世界的霸權地位,對日本進行扶植和控制的政策,D項正

確;材料反映的是美國對日本的控制,未反映其成為美國爭霸的工具,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美國對日

本的控制,不是兩國關系趨于正?;?,排除B項;美國社會對日本人的嘲諷是對漫畫錯誤的解讀,排除C

項。故選D項。

16.1979年,蘇聯一官方媒體評論道:“資本主義正在把人類社會推向生態災難。……唯有社會主義團結、

人道的社會關系,才能使自然與人類社會真正和諧共處。”這主要反映了該時期

A.蘇聯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

B.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嚴重的生態危機

C.生態環境成為冷戰競爭宣傳話題

D.環境保護成效與社會制度密切相關

【答案】C

【解析】

【詳解】材料"1979年”".…唯有社會主義團結、人道的社會關系,才能使自然與人類社會真正和諧共處”

體現的是美蘇冷戰期間,美蘇借口生態環境進行相互攻擊,C項正確;蘇聯政府高度重視環境的保護說法

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并未出現嚴重的生態危機,排除B項;環境保護和社會制度無

必然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

二、非選擇題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1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共

33處,包括古田會議會址(圖1)和中共七大會址(圖2,屬于延安革命遺址的一部分)。

圖2中共七大

圖1古田會議會址

會址

有學者闡述古田會議會址的入選理由:

古田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新型人民軍隊建設的原則,重申了

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強調了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的重要性,從而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

建黨建軍原則。古田會議在我黨我軍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共七大會址的入選理由,并簡述革命遺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意義。

【答案】(1)理由:中共七大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了毛澤東思想

為黨的指導思想,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

(2)意義:成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為后人研究革命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是黨史話語體系建構

的重要組成部分。

【解析】

【詳解】理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本題作答可從中共七大的內容、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意義: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成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為后人研究革命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及是黨史話

語體系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彩瓷一般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屬于釉下彩,清代出現了粉彩玦瑯

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球瑯器制作技術約在元代從西亞傳入,明清時期的球瑯器在制作過程中吸收了

中國青銅器、瓷器工藝的一些制作特點,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工藝品。清代出現了畫趺瑯、鎏胎玦瑯

等新型產品,不少還繪有西方神話故事。到了18世紀,通過日益頻繁的中外貿易,中國商品尤其是工藝

品被不斷輸往歐洲。

——摘編自袁行需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等

材料二17-18世紀,以中國商品為代表的亞洲奢侈品涌入歐洲,很多歐洲貴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

國產品和效仿中國生活習俗為時尚。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英國的制造商和工匠們積極尋求仿制東方奢侈

品的方法,他們對來自亞洲的商品進行研究,吸收其特點并加以改造,進而制造出了全新的、為市場所追

捧的、具有英國風格的產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創新群體。這類商品在國

際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費品已然成為不列顛的代名詞。從18世紀后半期開始,一股“盎

格魯熱”出現了,這是一波針對英國新式商品的熱潮。

——摘編自【英】馬克辛.伯格《奢侈與逸樂:18世紀英國的物質世界》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玦瑯彩瓷生產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世紀后半期英國“新式商品”的形成過程,并分析盎格魯熱”

的影響。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世界近代史上東西方文明交往的現象,談談你的認知。

【答案】(1)注重技術的傳承與創新;產品風格與品種豐富多樣;適應海外市場需求。

(2)過程:從仿制、改造以中國奢侈品為代表的亞洲商品到實現創新,制造出英國的新式商品。

影響:帶動了英國的產業技術創新,為工業革命的發生、發展創造了條件;推動世界市場(世界體系)的

形成;客觀上助推了英國的殖民擴張。

(3)文明交流是相互作用的過程,東西方文明都對彼此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文明交往應該在平等基礎上

互動互鑒。

【解析】

【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明清時期的玦瑯器在制作過程中吸收了中國青銅器、瓷器工藝的一些制作

特點”可歸納出注重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根據材料"清代出現了畫玦瑯、塞胎琰瑯等新型產品,不少還繪有

西方神話故事"可歸納出產品風格與品種豐富多樣;根據材料"通過日益頻繁的中外貿易,中國商品尤其是

工藝品被不斷輸往歐洲”可歸納出適應海外市場需求。

(2)過程:根據材料"英國的制造商和工匠們積極尋求仿制東方奢侈品的方法""進而制造出了全新的、為

市場所追捧的、具有英國風格的產品”可歸納出從仿制、改造以中國奢侈品為代表的亞洲商品到實現創新,

制造出英國的新式商品。影響:結合上述分析的過程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助推英國工業革命發展、推動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及英國殖民擴張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

(3)認知: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如文明交流是相互作用的過程,東西方文明都對彼此的發展

做出了貢獻;文明交往應該在平等基礎上互動互鑒。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開皇之治”大事簡表(部分)“康乾盛世”大事簡表(部分)

開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亂。

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定州縣二級制??滴醵?,巡視黃河。

開皇五年,詔令全國檢括戶口。雍正二年,行攤丁入畝,整頓保甲制。

開皇七年,于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運。雍正十年,設軍機處。

開皇九年,平陳,免陳朝舊境十年賦稅。乾隆元年,設特科取士。

開皇十二年,遣使均田。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庫全書》。

一據《隋書》等一據《清史稿》等

綜合材料中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闡述

充分,論據準確,邏輯清晰)

【答案】論題:中國古代盛世之下統治者的制度革新。

闡述:在中國古代,一些朝代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出現了很多盛世景象,如:“開皇之治”“康乾盛世”等。

在隋朝的“開皇之治”時,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中央為削弱相權,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確定州縣

兩級制;同時為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實行大索貌閱;又開通漕運,同時減輕百姓的負擔,形成了“開皇之

治”的盛世景象。清朝時,''康乾盛世"之下,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時,實行攤丁入畝,中央設立了軍

機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