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優分級練】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五章環境與發展基礎練(教師版)_第1頁
【培優分級練】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五章環境與發展基礎練(教師版)_第2頁
【培優分級練】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五章環境與發展基礎練(教師版)_第3頁
【培優分級練】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五章環境與發展基礎練(教師版)_第4頁
【培優分級練】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五章環境與發展基礎練(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環境與發展(基礎練)(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生態城市建設是促進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下圖示意城市建設的三條道路。K1表示生態環境質量安全警戒線,K2表示生態環境質量惡化警戒線。讀圖,完成第1~2題。1.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中,應該選擇的道路是()A.K2線 B.AC曲線 C.AD曲線 D.AB曲線2.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是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這突出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A.共同性原則 B.公平性原則C.持續性原則 D.經濟性原則答案1.B2.C解析第1題,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中,應該選擇用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即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逐漸好轉。根據圖示判斷,AC線顯示隨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短期下降后不斷上升。第2題,圖示反映了生態環境質量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環境質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保障。長期來看,沒有環境質量的提高,社會經濟必然不會持續發展,故反映了持續性原則。生態環境質量反映人口、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讀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重心移動軌跡示意圖,完成第3~4題。3.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最優區域分布在()A.東部沿海地帶B.中部內陸地帶C.西北內陸地區D.西南青藏地區4.引起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重心移動的最主要原因是()A.防護林建設B.氣候變化C.經濟發展水平D.環境污染答案3.A4.C解析第3題,圖中顯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重心總體上向東移動,表明我國自西向東生態環境質量越來越好。第4題,生態環境質量重心偏移主要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發達,第二、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快,生態環境建設投入較大。俄羅斯歷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及哈薩克丘陵北部地區組織大規模墾荒。由于沒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導致生態平衡失調。讀圖,完成第5~6題。5.該墾荒區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是()A.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B.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C.風沙危害,土地荒漠化D.濕地萎縮,生態功能下降6.當地出現該生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A.過度放牧 B.過度樵采C.過度開墾 D.過度灌溉答案5.C6.C解析第5題,該墾荒區位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較少,不合理墾荒易導致土地荒漠化。第6題,結合材料中的“墾荒”可判斷是過度開墾。專家預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溫4~5℃,這對全球環境將產生重大影響。據此完成第7~8題。7.對全球變暖的環境響應,敘述正確的是()A.北半球熱帶地區降水減少,海平面下降B.災害性天氣頻繁,中國的自然帶北移C.洋流發生變化,大部分動物棲息地發生根本性改變D.北歐影響最大,北半球亞熱帶地區降水增多8.在節能減排中,公眾可參與的有利于抑制全球變暖的行動有()A.充分利用太陽能,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節水措施,開發利用無污染能源C.多種水稻,充分利用風能D.維持能源消費結構現狀,自備購物籃答案7.B8.A解析第7題,全球變暖導致干旱、沙塵等災害性天氣頻繁;氣溫升高,熱量增多,會使中國的自然帶向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移動,例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會移動至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第8題,控制全球變暖關鍵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潔能源和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采用節水措施、多種水稻、自備購物籃等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無關。2020年10月1日,太湖水域全面進入封湖禁漁期。讀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區示意圖,完成第9~10題。9.太湖定期禁漁最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C.共同性原則 D.階段性原則10.太湖定期禁漁,可以()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質量B.保證漁業資源持續利用C.調節太湖的流量,從而減少旱澇災害D.讓農民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種植業生產答案9.B10.B解析第9題,太湖定期禁漁是為了給魚類提供休養生息的機會,從而保證漁業資源能被長期、穩定地利用,這最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原則。第10題,太湖定期禁漁,可以使魚類休養生息,確保漁業資源不枯竭,從而保證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讀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劃分示意圖,完成第11~12題。11.北京、天津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處于良好狀態,主要原因是()A.資源環境狀況較好B.資源與環境水平相對落后C.經濟發達,技術水平高D.人口自然增長率高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西藏環境質量比較差,交通不便,可持續發展能力弱B.四川能源缺乏,能源保障程度低,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C.青海交通不便,制約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D.山西礦產資源短缺,污染較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答案11.C12.C解析第11題,北京、天津經濟發達,技術水平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第12題,青海省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但交通不發達,嚴重制約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西藏交通不便,但環境質量好;四川水能資源豐富,能源保障程度高;山西煤炭資源豐富。近年來,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迅速增長,環境隱患日益突出。主動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共建綠色、美好家園,是每一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下圖示意生活垃圾不同處理方案的工作流程。讀圖,完成第13~14題。方案①垃圾收運企業運輸—垃圾轉運站—垃圾處理廠—沼氣肥料廠方案②回收點—分揀中心—回收利用企業—再生產品方案③環衛企業收運—垃圾轉運站—垃圾綜合處理場—焚燒填埋方案④暫存點—危險廢棄物收運企業運輸—危險廢棄物處理單位13.各類垃圾與處理方案匹配正確的是()A.塑料、紙張——方案①B.廢舊電池——方案②C.塵土、煙蒂——方案③D.剩菜剩飯——方案④14.有利于緩解我國現階段制造業原材料短缺狀況的是()A.方案① B.方案②C.方案③ D.方案④答案13.C14.B解析第13題,塑料、紙張可以回收利用,加工處理后變成再生產品,匹配方案②;廢舊電池含有有毒有害物質,應該運送到專業的危險廢棄物處理單位進行處理,匹配方案④;塵土、煙蒂沒有回收利用價值,應該焚燒填埋,匹配方案③;剩菜剩飯可以送到垃圾處理廠處理,再送到沼氣肥料廠生產肥料,匹配方案①。第14題,根據材料分析,方案2中垃圾回收后,經加工處理變成再生產品,可為制造業提供原材料,有利于緩解我國現階段制造業原材料短缺狀況。《中國21世紀議程》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任重而道遠。據此完成第15~16題。15.我國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A.城市環境惡化B.酸雨C.荒漠化和水土流失D.溫室效應增強16.下列關于我國所面臨的困難,敘述正確的是()A.糧食需求增加,糧食增產舉步維艱B.人口繼續增長與迅速年輕化C.農業資源日益緊張D.環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態還在惡化答案15.C16.A解析第15題,我國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第16題,我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農業發展中耕地資源日益緊張,糧食增產問題嚴峻,但不是所有農業資源都日益緊張,同時環境污染正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目前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最重要和最現實的選擇。下圖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團基于“建設循環型經濟社會”的產業構想圖。讀圖,完成第17~18題。17.該產業構想對農業的影響是()A.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競爭能力B.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降低勞動生產率C.有利于改善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生活質量D.加劇農村燃料、飼料、肥料相爭的矛盾18.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涵蓋工業、農業和消費等各類社會活動,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環經濟模式的活動是()A.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B.湖區的混合放養C.北方的退耕還草D.東北的大豆和小麥間作農業答案17.C18.A解析第17題,讀圖可知,該農業生產模式實現了農產品及廢棄物的綜合循環利用,但對于農民素質提高沒有影響;不會降低勞動生產率;有利于改善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實現了綜合利用,不會加劇燃料、飼料、肥料相爭的矛盾。第18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實現了廢棄物的綜合循環利用,符合循環經濟模式的特點。長江經濟帶在中國國土開發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進入現代化工業文明和快速城鎮化進程以來,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已從多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據此完成第19~20題。19.長江經濟帶屬于我國的()A.優化開發區域B.重點開發區域C.限制開發區域D.禁止開發區域20.為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新型城鎮化,優化產業布局,今后長江三角洲應重點發展的產業是()A.外向型農業B.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C.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第二產業D.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答案19.A20.D解析第19題,長江經濟帶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城鎮體系完整,科技創新能力強,屬于優化開發區域。第20題,結合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特點,應重點發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40分)21.(10分)讀我國西北地區某農業科技園區循環經濟模式圖,完成下列各題。(1)圖中水窖所集雨水用于灌溉,該園區發展種植業的限制條件主要是()A.技術落后 B.勞動力短缺C.光照不足 D.水源不足(2)依據圖中數碼的含義,將下列字母填入相應位置上。A.飼料加工B.生產過程廢棄物C.肥料①、②、③。

(3)該園區體現出持續發展、持續發展和持續發展。

(4)請對圖中農業發展模式作出簡要評價。(答出兩點即可)答案(1)D(2)BAC(3)經濟生態社會(4)資源循環利用,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節約利用水資源,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解析第(1)題,該園區地處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水源短缺,用水窖收集雨水主要是為了解決當地水源不足的問題。因此當地發展種植業的限制條件主要是水源不足。第(2)題,結合圖示可知,①是作物種植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可作為沼氣池的原料,B符合;秸稈通過②過程后可用于畜禽養殖,應該是飼料加工,A符合;③是沼氣池中產生的肥料用于作物種植,C符合。第(3)題,該園區循環經濟模式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體現了生態持續發展;延長了產業鏈,增加了就業機會,體現了社會持續發展;該模式將促進當地農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體現了經濟持續發展。第(4)題,該模式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循環利用,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水窖收集雨水,緩解水源短缺問題,節約利用水資源,利于可持續發展。22.(10分)關注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追求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現代人類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讀我國部分地區人口和環境質量分布圖,完成下列各題。甲乙(1)從地形類型分析,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區主要是。

(2)圖中生態環境極危急區與該地區人口的分布有何關系?試說明原因。(3)圖乙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么?簡要分析造成兩地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填寫下表。地區主要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①②答案(1)東北平原(2)生態環境極危急區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原因。由于人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開發不合理,通過工農業生產等活動,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3)地區主要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①過度砍伐,水土流失嚴重過度砍伐導致樹木更新緩慢,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重②草場沙化、退化人們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牧草來不及生長,導致草場沙化、退化解析首先通過地圖信息判斷該地是我國東北地區,結合圖例分布狀況及所了解的東北地區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此題從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分析入手,既聯系到自然地理知識,又聯系到人口分布與環境問題等人文地理知識。23.(10分)讀產品在社會中的一般流程圖,完成下列各題。(1)圖中A、B、C各環節代表的含義是A,B,C。(填數碼)

①運輸銷售②使用③采集處理(2)圖中的各環節,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有、、等。

(3)(多選)綠色產品是指生產和消費對環境都不造成污染的產品。選用綠色產品,倡導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已成為時尚。廣泛使用綠色產品帶來的影響有()A.增加碳排放量 B.減少環境污染C.提高資源利用率 D.降低生活質量(4)列舉兩項生活中公眾可以普遍參與的綠色消費行為。答案(1)③①②(2)采集處理加工制作運輸銷售(3)BC(4)使用環保購物袋、拒絕使用一次性產品、回收廢舊電池等。解析第(1)題,根據產品在社會中的一般流程分析,A為廢棄或再利用的結果,也是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資源的結果,應表示采集處理的過程;B為產品制成后進行運輸銷售變為商品的過程;C為商品使用過程,此后變為廢品。第(2)題,人類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易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第(3)題,廣泛使用綠色產品會減少碳排放量,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生活質量。第(4)題為開放性題目,合理即可。24.(10分)在地質上,釣魚島地處我國東海大陸架,是我國臺灣省的附屬島嶼。下圖為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注:1海里約等于1.852千米(1)根據題干和圖片分析釣魚島是我國固有領土的理由。(2)分析釣魚島附近漁業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3)防止釣魚島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衰竭的措施主要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