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教學設計
《針》教學設計時間:2023-12-2508:42:42教學資源投訴投稿
《針》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預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凹凸的關鍵所在。那么大家知道標準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針》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盼望可以幫忙到有需要的朋友。
《針》教學設計1
一、故事引入,初識文意
1.談話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精衛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幾篇文言文,知道了學習文言文主要用各種讀得方法:(課件出示:1、斷句讀;2結合解釋理解讀;3、品讀感悟讀。)我們今日連續用這種讀的方式來學習《文言文二則》中的其次則《鐵杵成針》,你知道這個故事是講了關于誰的故事嗎?(出示課件,簡介李白)
2.引伸學習:
李白小時候《鐵杵成針》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現在,故事濃成了很短的文言文,讓我們一起穿越到李白的幼年時代,看看你能不能精確地借助解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含義呢?
二、斷句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1.(課件出示原文)首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依據自己的理解讀出停頓,用鉛筆在課文中用“/”劃出朗讀節奏。并用小窗發語音。(檢查訂正讀音。留意“還”的讀音。)
2、課件出示斷句,學生對比。
3、誰來讀讀試試?(指名朗讀,把握節奏)。讀文言文,有標點符號的地方要讀出停頓;沒有標點符號的,依據意思也需要適當讀出停頓,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
4、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發語音。
5、我們接力來讀讀試試吧?看誰讀音精確,讀得流利,朗讀過程中留意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設計意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降低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難度,同時,故事內容就是文言文的根本大意,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借助解釋,借助故事內容,理解文言文的內容,達本錢課的訓練目標。借助解釋,理解內容。】
三、借助解釋,理解課文
1.文章的節奏感讀好了,下面請你借助解釋讀一讀,看看能理解課文嗎?
2.請同學們小組群內相互溝通一下,看看你從文中理解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可以說文章的出處,或者詞語的意思)小窗發語音到群溝通。
3.活動檢測自學效果。
活動1.下面教師出一個詞,你會解釋嗎?(出示課件詞語解釋,提問:你是怎樣知道它的意思?借以總結理解文言文詞語方法:借助解釋;組成詞語;借助閱歷)
活動2、你能理解這句的意思嗎?發語音解釋一下吧?(課件出示句子)
活動3.下面請大家相互考核,一人讀原文,請另外一個人說出自己的理解。
預設
鐵杵:用來搗米或者搗衣的鐵棒。大家看圖片,“杵”,原來是舂米或者搗衣的鐵棒,要把它磨成縫衣服的針,得需要多長時間?多大的急躁啊,正是借用此意,來鼓勵人們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是:這,它和現代文中的“是”意思一樣嗎?你是怎樣理解的這個詞?
方:正在,也和現代文意思有較大差異。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動。
感:被感動。
媼:婦女的統稱,這個我們在第一課《清平樂.村居》一文學過。我們可以借助閱歷理解
棄:放棄(從“棄”字你讀出了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李白不能堅持學習的做法)
卒業:完成學業。指導書寫“卒”
4.通過這的故事,我們可以提煉一個詞語:鐵杵成針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活動檢測的方式。激發學生學文言文的興趣,同時積素詞語,溶實本課朗讀課文,表達感悟。】
四、指導朗讀,加深感悟
1.請大家再次帶著感悟去朗讀課文,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2.誰來朗讀一下?大家評一評,他讀的怎樣?
3.你還想試試嗎?(展現朗讀。)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通過朗讀表達文意,同時積存語言關聯文本,拓展提升。】
五、拓展延長,學以致用
1.談話引入:像“鐵杵成針”這樣告知我們要刻苦學習、持之以恒的故事還有許多,下面,我們再看篇《司馬光好學》這則文言文故事,用我們學到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1、斷句讀;2結合解釋理解讀;3、品讀感悟讀,自己讀明白這則文言文。
司馬光好學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行不成誦,或在立刻,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①患:擔憂。
②若:如。
③游息:玩耍休息。
④迨:至,到。
⑤倍誦:“倍”通“背”,“背誦”的意思
⑥乃:才。
⑦嘗:曾經。
⑧或:有時
⑨詠:吟詠。
司馬光幼年時,擔憂自己記誦詩書以及應答的力量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爭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單獨苦讀,始終到能夠嫻熟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生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有時在騎馬走路的時候,有時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思索它的意思,所收獲就多了!”
六、分層布置作業
A.讀熟課文《鐵杵成針》,并將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B.詩仙“李白”一生詩作頗豐,請搜集其中一首,進展詩配畫。
《針》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道鐵棒磨成針的道理,懂得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決心,肯下苦功夫,就肯定能做好。
2、學會本課14個生字,熟悉止字旁,能讀準多音字“朝”的字音,理解“鐵棒、詩人、困難、進步、更加、功夫、不管、決心、從今、刻苦”等詞語的意思。
3、能仿照“誰正在什么地方趕什么”的例句,把句子寫完整。
4、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重點:
理解其次段中的兩句話:“只要功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決心,肯下肯下苦功夫。”
難點:
這篇課文要求理解的詞語較抽象,學生理解有肯定難度,教師應在詳細語言環境中指導學生感知詞義,或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的學問啟發學生理解詞義。
教學預備:
CAI、生字卡片、一根鐵棒、一根針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感知大意,理解課題的意思。
2、學習、理解第1、7自然段,教學生字:鐵、棒、磨、針、詩、困。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提醒課題。
1、出示實物:針、鐵棒。問:這是什么?說說針和鐵棒的樣子。
2、問:很粗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3、提醒課題2鐵棒磨成針讀題,題目里的.生字想個方法記住它。
教學:鐵:金字旁,為什么用金字旁?與“秩”比擬。
棒:書空右邊的“奉”,組詞。與“捧“比擬。
磨:半包圍構造,廣字旁,書空。
針:與“葉”比擬,為什么也是金字旁?
二、自學課文,了解大意。
1、鐵棒究竟能不能磨成針呢?請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課文共有幾段?講了誰,什么時候的故事?教師指名分段讀課文。評價。
正音:詩、更、決、此
3、卡片認讀字詞。
4、訓練朗讀句子a、能!肯定能!只要功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
b、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決心,肯下苦功夫。
5、說說課文講了李白小時侯的什么故事。
三、學習第1段。
1、看文中插圖,圖中的少年是誰?找到書上寫李白的一段讀一讀。
2、指名讀。思索:這一段共有幾句話?學習后你知道了那些事情?
3、學生匯報,教師隨機指導。
理解“大詩人、唐朝”了解多音字“朝”的不同讀音和意思。朝:朝霞zhao(早上),唐朝chao(朝代)。唐朝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距今1000多年,唐朝除了很多聞名的詩人,李白就是其中以為聞名的詩人。“詩人”是指特地寫詩,并有肯定成就的人。為什么用個“大”呢?
教學:唐:半包圍構造,書空里面的筆順。共10畫。
詩:用換偏旁的方法記,與“持、等”比擬。
指名讀其次句。問:這里的“他”是指誰?“讀書進步不快”指什么?文書們李白讀書進步不快?理解“貪玩、困難。”
教學:困,用“捆”來記。[你在學習中,遇到過什么困難?你是怎樣對待的?
4、讀第1自然段。小結:李白小時侯是一個不努力學習的孩子。他后來改正了嗎?你是從哪一段知道的?
這局部可以放到其次課時去
四、學習第7段。
1、齊讀第7段,李白怎么會成為出名的大詩人?他回怎么刻苦學習?
2、認讀“從今”,李白是從什么事情中明白要刻苦學習的呢?我們下節課再學。
五、作業指導。
1、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指導“棒、磨、詩”,然后學生抄寫生字。
2、自由讀課文。(機動)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字詞,學習理解2-6段,重點理解“只要功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的道理。
2、學習生字:更、加、功、夫,仔細書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卡片認讀生字。
2、比一比,再組詞。
因x工x比x輪x
困x功x此x論x
3、說說李白小時侯不同的表現,他是從什么事中明白應當刻苦學習的呢?
二、學習2-6段。[改為學習2-7段]
1、自由讀2-6段,劃出李白和老大娘說的話。
2、指名分角色讀李白和老大娘的話。
問:課文中兩次消失“驚奇”,覺得驚奇的是誰?他為什么覺得驚奇?
A、看到老大娘在磨鐵棒,不知道為什么。(懷疑)
B、聽說老大娘要用鐵棒做針。(不行思議,不行能。)
3、用驚奇的語氣讀一讀李白的問話。
自由讀,試讀,指名讀,齊讀。
4、老大娘是再怎么答復的呢?
為什么老大娘說了“能”后,還要說“肯定能”,而且用了兩個感慨號?引讀“只要功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什么是“功夫深”?
用干脆、堅決的語氣讀第5段。
教學:更:去偏旁記,與“便”比擬。
加:組詞。
功:力字旁,工的橫改成提。
夫:編順口溜。
5、聽了老大娘的話,李白明白了什么道理?找到讀讀第6段。[指導朗讀]
指名答復,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學生釋疑。
教學:論:換偏旁記,與“輪”比擬,組詞。
此:熟悉止字旁,書空筆順。
6、從今以后,李白怎樣?以讀代講。
“從今”究竟是從什么時候起?
三、分角色讀課文。
1、自由讀預備。
2、男女分角色讀李白和老大娘的對話。
3、選擇喜愛的角色讀讀。
四、作業指導。
1、教師在田字格里示范寫“更、功、此”,學生寫3個。
2、完成《課堂作業》的第4題。
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了鐵棒磨成針的故事后,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決心,肯下苦功夫,事情就會做好,學習也會進步。
3、能用“誰觀察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寫一句話。
教學過程:
一、復習穩固。
1、卡片認讀詞語。
2、完成課作第2題。
a、李白是我國唐朝(chaozhao)的一位大詩人。
b、春天,樹上開滿了桃花,遠遠望去像一片火紅的朝霞(chaozhao)。
《針》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⒉在朗讀中學會停頓,初步把握誦讀文言文的根本方法。
⒊理解局部文言字詞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巧與高雅。
教學重點:
選擇自己喜愛的誦讀方式,反復誦讀,熟讀成誦。
教具預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故引新
⒈李白詩歌,競賽誦讀。
同學們,大詩人李白的詩,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愛哪一首,背給大家聽一聽。
今日,我們來學習一篇與李白有著的小古文,請看課題。
(PPT出示:17、鐵杵磨針)
⒉提醒課題,理解鐵杵。
⑴讀一讀
指名讀,讀后評議。
(讀得很正確,很流利,可是中間無停無頓。跟教師來讀——鐵杵/磨針,這樣來讀,有什么感覺?對,有了節奏,感覺很有味道,別人聽了,會認為你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⑵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鐵杵”呢?
(理解漢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這個字與木有關,“杵”是什么呢?是木頭,是木棒?對,是一頭粗一頭細的木棒。那么“鐵杵”呢?
⑶看一看
請看圖片,這就是鐵杵,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鐵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針,不簡單啊。文中寫了誰要把鐵杵磨成針呢?我們來看課文。
二、初讀文本
⒈出示文本,標好停頓。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ǎo)/方/磨鐵杵,問之,曰(yuē):“欲作針。”白/笑其拙(zhuō)。老嫗(yù)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還(huán)/卒(zú)業。
⒉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⒊教師引領,漸漸誦讀。
(重點指導讀好下面兩句話:
一樣語句,不同斷句。
在/眉州象耳山下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⒋標出停頓,自由朗讀。
⒌同位互讀,互幫互輔。
三、檢查自讀
⒈讀讀詞語,重點正音。
⑴示詞語
⑵教師領讀,讀出節奏,讀得連貫。
⑶學生齊讀,讀得整齊,讀得洪亮。
⒉看看部首,猜猜字義。
老媼老嫗
(看“媼”“嫗”的部首,跟“女”有關,聯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媼”“老嫗”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⒊指名朗讀,訂正斷句。
(指名朗讀全文,重點訂正斷句。)
⒋學生齊誦,誦得整齊。
五、細讀感悟
⒈觀看字形,說說“曰”字。
⑴找一找,“曰”字在文中消失了幾次?讀一讀帶有“曰”字的語句。
⑵聯系文中語句,觀看“曰”字字形,說說“曰”的意思。
(外框是個口字,里面一橫代表舌頭,表示舌頭在動,在說話,所以“曰”就是說的意思。)
⑶讀一讀帶有“曰”的語句。
⒉人物稱呼,不斷變幻。
⑴文中是怎樣稱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白太白)
⑵辯一辯:為什么不都稱呼李太白?這樣稱呼有什么好處?
(避開重復,表達更簡潔。)
⑶讀一讀帶有上面人稱的語句。
⒊聯系語句,說說“其”字。
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
太白感其意。
⑵議一議:李白笑誰笨拙?太白感受到了誰話中的意思?
(老媼、老嫗,所以,“其”在這里指老嫗、老媼。)
⑶讀一讀帶有“其”字的語句。
⒋聽聽故事,組組詞語。
⑴教師敘述。
在眉州這個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條小溪,小溪叫磨針溪。磨針溪這外名字是怎么來的呢?世間傳奇,大詩人李白曾經在這座山中讀書……
聽出來了嗎?這里的“世”就是?對,世間、世上;“傳”呢?對,傳奇。你們發覺了吧,古文中的一個字,假如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詞。你們來看看,“過小溪”的“過”,組個詞,“路過”可以,“經過”也很好,“躍過”,也可以,“趟過”,這個詞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笨拙;功到自然成,功?功夫;成?勝利。古時一個字,現在一個詞,所以說古文語言簡潔、凝練。)
⒌調調挨次,感受句式。
⑴看,下面這三句話,讀一讀,說一說,意思一樣嗎?表達的挨次有什么變化?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世傳李太白山中讀書
世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
(意思一樣,可是表達的挨次不一樣,第一句強調的是“山中”,其次句強調的是“讀書”,第三句多了一個字,是現在的說法,感覺是大白話,語言不簡
練了。)
⑵讀一讀書中的語句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⒍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⑴之,指的是問誰,問什么?
(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
之=問誰?問什么?
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
⑵讀一讀帶有“之”字的語句。
六、變幻朗讀
⒈變成詩歌,更加醒目。
磨針溪,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未成,
棄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