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藏《仲弓》考述_第1頁
上海博物館藏《仲弓》考述_第2頁
上海博物館藏《仲弓》考述_第3頁
上海博物館藏《仲弓》考述_第4頁
上海博物館藏《仲弓》考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博物館藏《仲弓》考述

商鞅博物館收藏了戰國時期的楚竹書第三卷《中弓》。這是先秦和弟子中長期的儒家文獻。它對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價值。整理者李朝遠先生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1,后來陳劍、禤建聰等專家都對于簡序調整提出了很好的意見。今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梳理工作,并且對于字辭考釋和篇章意義,以及它與《論語》的關系等提出一些拙見,敬請專家批評。一《仲弓》篇中的討論上博簡《仲弓》一篇,計有28支簡,整理者還將內容相近的一支簡附列于后。其第16簡北面有“中弓”二字,應當是為篇題。今為觀察其全貌方便計,先將釋讀和調整簡序后的文字完整地寫在下面(括號內的數字為原簡序號,所有文字皆以今字寫出,通假字不另注),有歧義者在下面的分段、疏證研討時再做討論。《仲弓》全篇簡文如下:季桓子使仲弓為宰,仲弓以告孔子曰:“季氏(1)……使雍也從於宰夫之后,雍也童(忡)(4)……愚(余)恐貽吾子羞,愿因吾子而治。”孔子曰:“雍,汝……(26)由于《仲弓》篇多殘,所以語言亦多不大連貫(凡此皆以“……”表示)。重新編次以語意邏輯為主。依照新的編序,文章之意大體能夠讀出,可以較容易地理解孔子和仲弓討論的問題。依孔子與仲弓所討論的問題計,全文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段落,分別討論:一,仲弓從政為季氏宰;二,為政的首要任務與舉賢才、民務、導民舉德;三,為政時如何自理民眾事務;四,如何對待狷介之士等四個方面的問題。今依次進行分析如下。二孔子植根于井中,任職于卿大夫之家《仲弓》篇先述魯國權貴季氏任命仲弓為家宰之事,仲弓為此征求孔子意見。簡文載:季桓子使仲弓為宰,仲弓以告孔子曰:“季氏(1)……使雍也從於宰夫之后,雍也童(忡)(4)……愚(余)恐貽吾子羞,愿因吾子而治。”孔子曰:“雍,汝……(26)子有臣萬人道,汝思老其家夫(乎)(3)……輿聞之。夫季氏,河東之盛家也,亦(2)以行矣,為之!余悔汝。”1《仲弓》首段的大概意思可以略述如下:季桓子任仲弓為宰職,仲弓將這個消息報告給孔子說:“季氏讓我任職,列于宰夫之后,我感到憂慮。我覺得自己假若干得不好,會給老師您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特地請老師您指教辦法。”孔子說:“雍,你要增強信心呀,你有治理萬人的才能,你難道要終老于家中而不出仕嗎?你是聽說過的,季氏是大河以東地區顯赫家族,是你施展才能的所在。快快接受季氏的任命,干吧!我勸告你。”這是《仲弓》篇的敘事部分,仲弓向孔子報告他得到了季氏任命其為“宰”的消息,向孔子請教自己該如何面對。從孔子的答語看,仲弓似有畏難之意,所以孔子給他以鼓勵。簡文的“為之”,其用法同于《論語·述而》篇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春秋后期,“三桓”是魯國最為顯赫的強宗大族,季氏又是三桓中因為勢力最強而屢執國柄者,仲弓為季氏之“宰”,可見他是頗受季氏器重的。仲弓在孔門弟子中,為政能力十分突出,孔子曾經說“雍也可使南面”(《論語·雍也》),認為仲弓有南面稱君的德才。上博簡《仲弓》簡文謂“子有臣萬人道”,與“可使南面”之說相互印證。卿大夫的家宰,雖然地位并不太高,但是其權力卻相當可觀,由春秋后期的“陪臣執國命”之事即可窺見。《禮記·玉藻》謂:“凡獻于君,大夫使宰;士親,皆再拜稽首送之。”《禮記·曲禮》下篇謂“問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皆可證東周時期,卿大夫之家已經有宰,這可能是與卿大夫勢力的增長同步的。卿大夫之家政治與經濟實力大增的時候,自然需要加強管理,其家的宰職官員即應運而生。卿大夫之家柄一國之政,其家宰自然非后世的“大管家”之類可比,雖然任職于卿大夫之家,但卻有權有勢,遠遠超過國家的普通官員。春秋后期的“陪臣執國命”,是卿大夫家宰權勢炙手可熱的一個有力證明。孔門弟子中任宰職者為數不少,子夏、子游、宓不齊等,皆為其例。學者或以為簡文中的“宰夫”職位高于“宰”,所以仲弓才說自己要去季氏之家是“從于宰夫之后”。關于宰與宰夫的職務,可以據材料進行論析。《禮記·檀弓》下篇載春秋時晉卿知悼子喪禮期間晉平公飲酒作樂而失禮之事,小臣杜蕢自稱“宰夫”,說自己的職責為“刀匕是共(供)”,是侍候主人飲食者。《禮記·雜記》上篇載卿大夫喪禮時,國君派員吊唁,“宰舉璧與圭,宰夫舉禭,升自西階”,是皆可證宰夫只是宰的助手或下屬。東周時期在宰職之上的應當是太宰(即冢宰),而非宰夫。愚以為宰夫之職當在宰之下,仲弓之語只不過是一種謙辭。另有一事當辨析者,即專家或認為仲弓早就有意為季氏之宰,好像唯恐孔子不同意他去為季氏宰似的,并舉“思老其家”為證,以為“思老其家”之意,就是早就考慮要在季氏之家長期干下去,一直到老。其實,細繹首段簡文之意,可以體會出孔子很鼓勵仲弓前往任季氏之宰,說季氏為“河東之盛家”,是說仲弓于此可以大展身手,有一番作為。“行矣,為之!”之語,則是鼓勵仲弓勇往直前。孔子的這種態度,與他強烈的從政情結有關。簡文的“思老其家”的“其”字此處當作為語中助詞讀,楊樹達先生曾經列出三類只表示語氣而無實際意思的“句中助詞”,舉例證如《尚書·召誥》的“不其延”,《詩經·候人》的“彼其之子”,《國語·晉語》的“不其集亡”,《左傳》僖公十五年的“秦不其然”等2。簡文“思老其家夫”的“夫”,應當是表疑問的語末助詞,與“乎”相近。此句意思應當是難道你想終老家中無所事事嗎?實際上是鼓勵仲弓將其“臣萬人道”應用于從政的實踐中去,而不要蹉跎歲月。這一點從《論語·雍也》篇的一個記載里看得也很清楚,是篇載孔子對仲弓的話語:“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意即是你大展身手的時候了,就是你不想干,形勢也不容許呀。可見孔子對于仲弓的從政才能是非常欣賞的。再從仲弓本人的意愿看,他并非一個熱衷于功名利祿的人。據《論語·先進》篇載,在孔門弟子中,他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同以“德行”著稱,而顏淵僻居于窮巷,閔子騫則視從政仕宦為畏途。《論語·雍也》篇載:“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3可為其證。所以斷言與閔子騫德行相同的仲弓熱衷于從政,可能是不妥當的。仲弓從政可能是聽從了孔子的勸告與鼓勵,再加上他有從政的才能,才付諸實踐的。孔子自己除了年輕時曾為“季氏吏,料量平”(《史記·孔子世家》)之外,他自己并不熱衷仕于大夫之家,這應當與他的尊王、尊君的思想有關。然而,孔子并不反對弟子到大夫之家任職。他鼓勵仲弓為季氏宰就是一例。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孔子取了自己堅持理想,而容許弟子謀求現實出路的態度,應當是他豁達通融的人生觀念的表現。三第21號簡中的“科技”如何做?《仲弓》篇的第二段文字,討論為政的首要任務何在以及舉賢才的問題,是本篇的綱領。簡文如下:仲弓曰:“敢問為政何先(5b)……?”曰:“雍,古之事君者,以忠與敬,唯其難也,汝惟以聞,[老老慈幼,先有司,舉賢才,改過舉](21)罪,政之始也。”仲(8a)弓曰:“若夫老老慈幼,既聞命矣。夫先有司為之如何?”仲尼曰:“夫民安舊重舉(8b),……老老,慈幼,先有司,舉賢才,改過舉罪(7),……上下相復以忠,則民懽承教,曷為者不(22)有成?是故有司不可不先也。”仲弓曰:“雍也不敏,唯有賢才弗知舉也,敢問舉才(9)如之何?”仲尼:“夫才不可掩也,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之者?”4這段簡文大意是:仲弓說:請問為政要將何種事情擺在首位?孔子說:雍呀,古代事奉君主的大臣,將忠和敬放在首位。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這是你所聽說過的,這里就不多講了。我強調的是,為政時要敬老慈幼,先選拔有關的職司官員,從其中發現和舉薦賢才,讓職司官員們改正錯誤,并舉發其中有罪過的官員進行處罰。這些就是為政者首先要做到的。仲弓說:敬老慈幼這些事情,我已經聽過您的教誨了。我還要請教的是,為政時要先選拔有司,這事為什么要擺在首要的位置呢?孔子說:民眾安于舊的職司官員,也重視新舉薦的官員。如果能夠做到敬老慈幼,先選拔有司并且從中舉薦賢才,讓有過錯的官員改正,舉發有罪的官員,那么,上下官員都能夠以忠君為重,民眾就會樂于承教,如果做到了這些,為政者還有什么做不到的呢?由此看來選拔有司之事是不可以不把它放在首位的。仲弓說:我是個不聰敏的人,如果下面有賢才我還不知道舉薦,請問我該怎么樣舉賢才呢?孔子說:賢才是不會被埋沒的,舉薦你所了解的賢才就可以了,你不知道的賢才,難道別人就會置之不理而不舉薦嗎?關于這段簡文的簡序調整,主要是將21號、22號簡分別置于第8號、9號簡之前,方括號中的文字系據下文以及第8號簡首的“罪”字擬補。孔子于此回答仲弓關于為政的首要任務何在的問題,應當是全篇的主題。孔子既然說到“政之始也”這樣總結性的詞語,那么他其前所言者該是全面的綱領性的言論,不應當是只言片語,因此于此處擬補了見于后面的第7簡的13字。這樣擬補之后,雖然表面看來語言有些重復,但既為綱領,重復應當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之所以補在第21簡之后,是因為如此整理之后,第21簡和第8簡的字數皆合于常例。這里將第22號簡置于第5b號簡之后,是因為從內容上看,仲弓問為政的首務,而孔子的回答必然要說明如何“事君”的問題,因為以忠與敬的態度“事君”正是“為政”的最重要的任務。在這里,孔子沒有展開來說,而是用自古以來做到忠敬事君都是困難的這一點略微提及,最重要的任務不一定擺在實踐中的首位,所以孔子主要論析了“政之始”的問題。仲弓在下面的問題中說了“若夫老老慈幼,既聞命矣”一語,可見在此之前,孔子應當是說過這些內容的,由此在第21號簡末擬補的十三個字,也就有了比較充分的根據。關于“先有司”的問題,仲弓請教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將選拔職司人員之事看得非常重要呢(“先有司為之如何”)孔子回答指出,這是因為民眾既習慣于故舊之人(“安舊”),還重視新選拔出來的人(“重舉”)。“為政”者應當任用那些熟悉傳統的故舊之人,也要選拔那些有能力的新人,這樣才能夠使民眾與“為政”者“上下相報”5,意即上下相親近。這樣就可以使民眾樂于“承教”,聽從教化,如此說來,“為政”者還有什么舉措能不獲得成功呢(“曷為者不有成”)之所以把選拔有關職司人員之事作為“為政”者的首務,是因為他們是和民眾直接接觸的人,與民眾的利益直接相關,所以民眾的意愿也就顯得特別重要。尊重民意是孔子仁學理論的重要內容,于《仲弓》篇里亦可得到印證。簡文“改過舉罪”的“改”字,整理者認為當通赦,依據是“‘赦’,鐸部書紐,‘惑’,職部匣紐:職鐸對轉”,并引《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為旁證。此字陳劍先生釋讀為“宥”,然而,由古義求之,亦未必合適。赦與舍棄之“舍”互訓,有置而不論之意,而孔子所講對于過錯并非置之不理,也非寬宥不記,而是認為有過錯就要改正6,所以讀簡文“惑過”為“赦過”抑或是“宥過”,皆不大妥當。《說文》訓惑為“亂也”,段玉裁注曰:“亂者,治也”,亦即惑有“治”之義。簡文“惑過”即“治過”,也就是改正過錯之意。由古音求之,簡文“惑過”的惑當讀為與其同屬之部的“改”。《說文》云:“改,更也。”“更,改也”。改與更兩字互訓。如果逕讀為“惑”,只要斷定其古意為“亂(治)也”,亦可通順。如果以今意讀之,可能讀其為“改”更合適些。另外,“改過舉罪”的主體何在,也是一個問題,讓誰來“改過”,又是舉誰之“罪”呢?從上下文意看,只能是有關職司官員之過與罪,而不會是民眾。這也應當是讀其為“改”要勝于讀為“赦”或“宥”的一個重要理由。這段簡文的重要之處還在于它可以與《論語·子路》篇的記載對讀,是篇載: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兩者對比,可以看出,《論語》所載實即這段簡文的簡化。由于經文過于簡略,所以有的地方就讓人費解。當時編纂《論語》的孔子后學覺得不是問題的地方,就讓后人理解時歧義疊出,例如“先有司”,是先舉賢才為有司,抑或是先為有司做出榜樣,抑或是為政者要以先任命有司為首務,從短短的經文里,實在找不出確切的答案。如果硬說,那就是每一種解釋都可以自圓其說。上引簡文里面,仲弓請教“夫‘先又(有)司’為之女(如)可(何)”,表明仲弓不大理解孔子提出的為政時應當“先有司”的意義,所以引出了簡文下面的孔子的回答。孔子語謂“是古(故)又(有)司不可不先也”,表明,此前的孔子語(“上下相復以忠,則民懽承教,曷為者不有成”),即為“先有司”的具體解釋。孔子之語的主旨是為政者選拔職司人員必須順從民意,這樣才會“民懽承教”,也才會無往而不勝(“曷為者不有成”)。順民意而選拔有司以行政,哪有不成功的呢?孔子所謂“先有司”的含意,就是為政者必須先順應民意而選拔“有司”。《論語·子路》篇所說的“先有司”的含意,得簡文佐證,可以說有了接近孔子原意的解釋。這段簡文對于我們全面理解孔子的從政思想很有意義。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事君”被置于很重要的地位。這從他對于魯君一貫的敬重態度中可以明確地看到。然而,他也清醒地看到魯君的地位不可挽回下跌的現實,所以他才對仲弓說事君之舉“以忠與敬,唯其難也,汝惟以聞”,既然仲弓是要到季氏之家任職,那么事君之法寶也就用不著多講了。但是,孔子還是提出來,意思是讓仲弓不要忘記這是從政的首務。但要任季氏之宰職,若要干得好,則又不能過分強調此點,所以孔子將主要的告誡,放在如何敬老慈幼,如何選拔有司等問題上。《論語》的編纂者將“事君”的內容略去,就顯得不大全面了。今得簡文之證,才可以恢復孔子為政思想的主要面貌。關于仲弓問舉賢才之事,還有一段學術公案。宋儒程顥、程頤兄弟曾經指責仲弓所謂“焉知賢才而舉之”,只是他的一個藉口,并推衍說:“仲弓與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義則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是公私之間爾。”朱熹解《論語》時曾引用程氏此說,并謂“仲弓慮無以盡知一時之賢才,故孔子告之以此”(《論語集注》卷七)。清儒毛奇齡《四書改錯》為仲弓辯護說程氏與朱熹“貶抑圣門之大無理者……,竟從無可詈處,必憑空造捏,使其無所容于天地之間而后已”(程樹德《論語集釋》卷二十六引)。宋儒的指責集中到一點,就是說仲弓為私而不舉賢才。這個指責是否正確呢?簡文載仲弓語“雍也不敏,唯有賢才弗知舉也”,說明他不是為私而不舉,只是看不清楚賢才而無法舉,所以孔子才回答他說“舉而所知”,即舉薦你所看清楚的、可以認定的賢才。這只是一個認識問題,并非人品問題。因此,程氏之指責確屬無理,簡文所提供的內容可以為此之證。四正確處理好德和孝德之間的關系簡文的第三部分以說明“民務”(即民眾的事務)為中心,并且分為幾個層次展開討論。簡文如下:仲弓曰:“改過舉罪,則民何后?”(10)仲尼(28):“山有崩,川有竭,日月星辰猶差,民亡不有過。賢者(19)毋自惰也。昔三代之明王,有四海之內,猶來(賚)(18)……。”仲弓曰:“敢(27)問民務?”孔子曰:“善哉問乎,足以教矣。君(15)刑政不緩,德教不倦。”仲弓曰:“若出三(17)者,既聞命矣。敢問導民舉德如何?”孔子曰:“舉之(11),服之,緩弛而勞。順之,唯有孝德,其(13)雍,汝知諸?”仲弓答曰:“雍也弗聞也。”孔子曰:“夫祭,至敬之。(6)學,本也。所以立生也。不可不慎也。夫死(23b),至愛之卒也,所以成死也,不可不慎也。夫行,順柔(23a)之一日,一日以善立,所學皆終;一日以不善立(24),所學皆惡。可不慎乎?”7這段簡文大意是:仲弓請教說:如果強調了讓有關的職司官員改正過錯,還要舉發有罪過的官員,那么他們的威信就會降低,民眾怎么跟從他們前進呢?孔子說:就像山會崩坍、河會斷流,日月星辰的運行會出現差錯一樣,民眾沒有不出現過錯的。賢良的統治者在治理民眾的時候不可自己懶惰。從前的三代明王,他們擁有四海之內的廣大區域,但卻還要招徠民眾。如今治理民眾的官員們也應當有這樣的態度。仲弓說:你所說這三項,我已經知道了。但是我還想請教如何引導民眾重視德呢?孔子說:要將德放在重要位置,讓民眾信服,讓民眾勞逸結合。如果要真正讓民眾順服,那就只有貫徹孝德這一條途徑了。雍呀,你知道嗎?仲弓回答說:我還沒有聽你詳細說過。孔子說:孝德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就拿祭祀來說,必須特別恭敬。學習是人的立身之本,這是生活于社會所必須的準備。不可以不慎重呀。說到親人死后的喪葬,那是讓親人得到最后尊榮的事情,所以說不可以不慎重呀。說到孝的行為,那就是要時刻不懈地順柔地對于父母,這樣才能一刻不懈地立于善,所學習的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時刻立于不善,那么所學習的皆是惡,自然也就不會有好結果。這樣的事情難道能不慎重嗎?簡文“約”字不清,原釋為幼,陳劍先生釋為后字之省去彳旁者,申紅義先生讀為畜,楊澤生先生讀為后,作隨從講,“民可后”意即民可跟從8。愚按:讀后之說為優。這里可以補充說明的是,句中的“可”字,當讀為疑問詞“何”,這句話應當讀作問辭,意即讓有司官員改正錯誤,并且要舉發其罪,那么民眾怎么跟從其前進呢?仲弓之意是說“有司”的“改過舉罪”,表明他們有過錯或有罪,威信就會降低,民眾便無所適從。針對仲弓的這個認識,孔子集中說明過和罪如同山崩川竭、日月星辰會出差錯一樣是經常出現的,賢者應當勤奮努力不可怠惰。過去三代的明王有了四海之大的統治區域,還要招徠廣大民眾,而不計較其是否有“過”、“罪”,何況今日之統治者遠遠趕不上明王呢?更不應當苛求于人。因為此處談到了徠民之事,所以仲弓接著詢問“民務”。孔子贊賞仲弓將“民務”放在重要位置(“善哉問乎,足以教矣”)9。從仲弓“若出三者,既聞命矣”的說法看,孔子的回答應當有三項內容,但此段僅見“刑政不緩,德教不倦”兩項,另一項內容因簡文缺失而不知。“導民舉德”意即引導民眾將“德”放在重要位置,這應當是孔子所說的“德教不倦”的具體內容。所言“舉之”,猶今語之高舉某某旗幟之類。“服之”,是指讓民眾信服。“緩弛而勞”,指對于民眾的使用,應當勞逸結合。“德”的內容廣泛,要讓民眾順服,最主要的是貫徹“孝”的德行。孔子于本段簡所論的中心便是孝德。孔子所論孝德要點有四。一是祭祀先祖,應當“至敬”。二是學習先祖的德操業績,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這與孔子所云“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里仁》),是完全一致的。三是謹慎地完成父母的喪葬之禮(“成死”),此即孔子所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四是以“順柔”的態度對待父母,如果能有一天這樣做了,那么,這一天就會得到善良的品行與德操,所學習的東西才會有結果,“所學皆終”的“終”,猶《論語·堯曰》篇的“天祿永終”,指福祿綿長。從另一個方面看,假若“以不善立”(即不順柔于父母),那么所學得的必然是“惡”的德行。所以說對待父母必須順柔,而不可違拗。仲弓本來是請教為政的道理,為什么孔子卻大講孝德呢?原來在孔子的理論中,孝與政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說它是政治的基石,也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基。《禮記·中庸》篇載孔子謂“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此處所說的“大德”亦即孝德。它與從政的密切關系之重要,已經強調到了極至。明乎此,孔子于此大講孝德的原因也就不難悟出。五“今之君”與“近事”《仲弓》篇最末一段主要是分析如何對待狷介之人。簡文載:仲弓曰:“今之君子,事人不盡其悅(25)也,定(交)不及其成(誠)。獨獨狷人,戁(難)為從政。”孔[子曰]:(12)“早(皂)使不行。妥(綏)仁(14)宜道之者,教而使之,君子亡所服狷人。含(今)女(汝)相夫……(16)其咎。”仲弓曰:“今之君子愎過悍析,難以納諫。”孔子曰:“今之君子所竭其情、盡其慎者三,曷近務矣(20)。”10這段簡文大意是,仲弓說:如今那些“君子”,與別人共事不能夠坦誠直言,跟人交往表現不出誠意。獨來獨往,犖犖寡合,很難讓他們從政。孔子說,對于這些狷介之士,像皂役那樣使喚他們做事是不行的。只要他們向往仁的道理,就應當引導他們,教育他們,然后再使其從政。對于真正的君子來說,沒有不能使其順服的狷人,你要幫助他們才是。仲弓說,這些人往往剛愎自用,夸大其辭,語氣強硬,矯情偏頗,很難聽得進別人的勸諫。孔子說:那些號稱“君子”的人,如果能夠竭誠盡情地與人交往,并且多取慎重態度,庶幾就會近于正確的方向了。這段簡文的“說”字原作從兌從辶之形,專家多讀為悅,或闕而不釋。這個字還見于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第27號簡。愚以為讀為“說”較為合適。此簡內容見于傳世本《老子》第五十二章和五十六章,此章載“塞其兌,閉其門”,其中的“兌”字,前人解釋,或讀為“空穴來風”的“穴”,或讀為《左傳》文公元年“大風有隧”的“隧”,或引《淮南子·道應訓》高注“兌,耳目鼻口也”,指出凡有孔竅者皆可謂兌。所謂“塞其兌”,猶今語之閉目塞聽。《說文》訓“說”字謂“說釋也,從言兌聲。一曰談說也”。簡文此處的用法即說字的“談說”之意,而非悅懌之意11。簡文的“定”字,依《廣雅·釋詁》“交,定也”的解釋,這里當用如“交”,指交往。簡文的“狷”,指狷介之士,他們的特點是性情正直高潔,不入流俗,略有狂傲之風,所以孔子曾稱其為“狂狷”。簡文的“今之君子”,應當是對于號稱“君子”者的諷刺性質的用法12。簡文“愎過悍析”,當讀若“愎(剛愎)、過(夸大)、悍(強悍)、析(詭辯)”,是仲弓眼中那些號稱“君子”者的四種不良態度。這種強悍之風與扭扭捏捏的“事人不盡其說”形成了兩個極端,都是不正確的。簡文“務”,其本意為勉力、事務,引伸可以理解為任務、目標。“近務”,即近乎要求。簡文這段文字從表現上看與前面幾段距離較遠,實際上有著深層的邏輯聯系。《仲弓》篇的主旨是講如何從政與選拔官員的問題,而這段簡是強調如何看待那些號稱“君子”的狷介之士,《孟子·盡心》下篇引孔子語: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孔子對于貌似忠誠恭謹而實則欺世盜名的“鄉原”之人則深惡痛絕。狷介之人雖然沒有達到中庸的標準,但能夠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保持自己的高雅潔凈,實屬不可多得的優秀的品質。所以孔子實際上認為盡管狂狷之士常令人難以接近,但卻不必排斥他們。雖然仲弓批評他們“愎過悍析,難以納諫”,但是孔子還是主張引導他們從政。孔子之意是說,只要他們能夠將不正確的態度端正過來,就會近于要求,似乎是認為對這樣的人也不要苛責。仍然貫穿著孔子所提出的“改過舉罪,上下相復以忠”的基本思路。六《數值說》所載《部分文本朝述的內容是由參與而成的在理解簡文意義之后,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論語》成書的一些問題。《論語》之稱最早見于《禮記·坊記》。后來,《漢書·藝文志》載“《論語》古二十一篇,齊二十二篇,魯二十篇”,而《論衡·正說》篇則謂“數十百篇”,此論前人或以為“駭聽”,不信此語。今得《仲弓》篇可以推測,它很可能就是當時“數十百篇”之一。孔門弟子記載孔子言行甚伙,后來選編《論語》一書時加以刪削,上博簡《仲弓》很可能就是刪削而不存之篇,但其重要內容則保存于《論語·子路》篇中為一章。近人或認為,“《論語》之名初甚廣泛,凡記孔門言行者,如《三朝記》及《仲尼閑居》、《孔子燕居》之類,以及《家語》二十七篇、《孔子徒人圖法》悉以為稱,故王充言《論語》有數十百篇”13。其實,王充已經明謂“數十百篇”是孔門弟子初記師語之篇,將《三朝記》等列入《論語》之列,是不妥當的。《仲弓》第16號簡背面載有“中弓”二字,是為《仲弓》篇名。這應當才是“數十百篇”之列的內容之一。我們做出這個推測的理由在于,第一,《仲弓》篇只載仲弓與孔子的對話,與《漢書·藝文志》所言《論語》一書“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的性質是吻合的。第二,關于《論語》的成書,前人多謂仲弓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較早的如鄭玄《論語序》即謂《論語》一書“仲弓、子游、子夏等撰”14,后來,《昭明文選·辯命論》注載:“《傅子》曰:‘昔仲尼既歿,仲弓之徒追論夫子言,謂之論語。’”可見晉代傅玄不僅承繼了鄭玄之說,而且特別突出了“仲弓之徒”在編定《論語》一書時的作用。這些說法雖然未必盡是,但還是值得重視的。上博簡《仲弓》與《論語·子路》篇相關內容對讀的現象出現,表明仲弓一系弟子可能參與了編定《論語》之事。專家多據孔門弟子在《論語》一書稱“子”的現象,斷定它出自曾子、有子二者的門人,此說雖然不可廢,但時代較早的鄭玄的說法因為上博簡《仲弓》篇的印證,而值得注意。上博簡《仲弓》篇的發現對于說明《論語》成書的一些問題提供了很重要的材料。就“論語”一詞的“論”字看,前人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