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明清時期的經濟政治及文化明朝(1368年-1644年)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7年順治公元1644----1662年共18年康熙公元1662----1723年共61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共13年乾隆公元1736----1796年共60年嘉慶公元1796----1821年共25年道光公元1821----1851年共30年咸豐公元1851----1862年共11年同治公元1862----1875年共13年光緒公元1875----1908年共34年宣統公元1908----1911年共3年明代是一個傳統與創新交織、保守與開放并存,表現出明顯“轉型”趨向的時代,但因其新生因素遠未達到全面突破傳統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程度,故最終隨著明朝的滅亡而宣告“轉型”的失敗。領域具體知識點階段特征政治①明朝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設內閣權分六部,地方上廢行省設三司,兼設廠衛組織加強控制;②清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標志著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政治:明朝統一多民族國家日趨鞏固,國家版圖初步奠定;明初廢丞相強化皇權,實行廠衛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清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君主專制得到強化。經濟:農業、手工業發展均超過了前代水平;區域間長途販運和商幫的發展凸現了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緩慢發展。文化: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時代特征。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體現了儒學思想的活躍;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傳統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現了一大批總結性的科技巨著,但總體而言已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文學藝術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教育、科舉、文化政策都體現了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的色彩。經濟①農業:水稻棉花大面積擴種,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②手工業:焦炭冶鐵流行,棉布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與西方相比,私營手工業取代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江南個別部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③商業:大量農副產品、手工業品投入市場,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興起一大批工商業市鎮;④商業政策:朝貢貿易,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文化①《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總結性的科學巨著;②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③實行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④文學藝術繁榮,古典小說鼎盛;⑤戲劇進一步發展,京劇形成。書畫藝術上,山水、花鳥畫占據統治地位,書畫藝術的商業化氣息越來越濃厚。明清時期階段特征明清時期的經濟農業農耕經濟的高度發展農耕技術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雙季稻得到大面積擴種,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被引進和推廣灌溉工具明清時期出現了風力水車農業著作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中國在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的發展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從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大陸帶來了高產的玉米和番薯,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美洲大陸的白銀也源源不斷地運到中國,緩解了中國的銀荒,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是明清時代的特色,之前的朝代不曾有過。特點:1、種植作物更加多樣化,經濟作物廣泛種植2、租佃制度更加廣泛,佃戶人身自由度大大提高3、以家庭手工業為主(自然經濟、自給自足);4、在分布上很不均勻(南多北少);5、生產方式(男耕女織)地瓜是豆科豆薯屬、草藤本植物,又名番薯,原產熱帶美洲,美洲栽培歷史很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以后傳到世界各地。番薯最早種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后期的萬歷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云南、廣東、福建。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于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并在繩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番薯傳入中國后,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新航路開辟給明清社會帶來的影響新航路開辟給明清社會帶來的影響1.經濟上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農作物傳入我國,甘薯與玉米的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有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出現了專業生產區域。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觀上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長創造了條件。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推動了“一條鞭法”等賦稅改革。2.外交上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一方面中國被迫開始了反侵略的戰爭,捍衛國家主權,如鄭成功收復臺灣;另一方面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東南沿海海盜式的騷擾,清政府設置了廣州十三行,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失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這是近代中國逐漸落伍的根源之一。3.文化上伴隨著新航路開辟,“西學東漸”開始,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東來,傳播了一些先進的西方文化,如《坤輿萬國全圖》。徐光啟等人開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農政全書》中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與工具。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提高了生產力;人口的增長;從國外引進了高產農作物;政府政策的調整;政治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鼓勵生產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因
稅收政策的調整——攤丁入畝1712年,清政府規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時又推行“攤丁人畝”的辦法,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這樣,漢唐以來長期實行的人頭稅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攤丁人畝對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攤丁入畝的影響: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所以無地的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地主的賦稅負擔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農民的負擔則相對減輕。土地登記制度——魚鱗圖冊魚鱗圖冊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為統計民間賦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開始將田地山塘依次排列、丘段連綴地繪制在一起,并記錄土地資料。這樣不但保證了每年賦役的正常運行也使地主階級利益受到保護。因為土地被分開的形狀酷似魚鱗,因此被稱為"魚鱗圖冊"。魚鱗圖冊對于中國土地制度史等領域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魚鱗圖冊”最完善的時候他的內容涵蓋了當時百姓的所有個人信息。例如一家的人口、田地和土地的類型、賦役、戶籍、每年的稅收等等,和我們現在建立的個人信息檔案類似最早使用“魚鱗圖冊”的是宋朝時期婺州等地,宋朝地域偏南,土地比較零散,尤其是北宋末年,偏居江南一帶,土地分散更為嚴重。當初統治者制定“魚鱗冊”只是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后來經過地方官員發現“魚鱗圖冊”在維護賦役征收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之后才慢慢增加了維護賦役的功能。朱元璋在建國初,就立即開始全國的土地清丈、確定天下田地具體數量,并建立戶口冊,詳細記錄居民的人口和產業,《大明律例》規定每年審查一次,不得馬虎出現錯誤。明朝時期“魚鱗圖冊”可以說是相當完備,其登記的項目而言,已是相當完善的土地登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稅務的弊端,使稅收有了保證。魚鱗圖冊的編制,對于維護國家的經濟基礎,在那個時代發揮了比較好的作用。被后人稱為農業百科全書的科技著作——《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這部書是徐光啟畢生從事農業試驗和研究,搜集整理農學資料編著而成的,是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集大成的著作。《農政全書》分成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制造和荒政等12部分,共60卷、60多萬字。
書中利用歷代文獻225種,同時,還以夾注或評論的方式,加進自己試驗的新成果和看法。《農政全書》涉及的范圍很廣,從政策、制度到農田水利、土壤肥料、選種、播種、果木嫁接、防治害蟲、改良農具,以及食品加工、紡織手工業等作了全面論述。其中記錄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發明和農學、植物學的知識,如在《除蝗疏》中,記載了蝗蟲的出現、成熟、習性等,是早期昆蟲學知識的記錄;西方農業知識,如水利的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等也有所記載;還批判了當時阻礙生產技術進步的落后思想和落后方法。
他還強調了農業在中國經濟上的重要作用,并且針對當時災荒的情況提出“預防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的積極主張,為說明問題,書中還繪制了大量圖譜,很有參考價值。手工業生產規模明代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為什么?成就制瓷業①明代燒制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②清代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等③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紡織業南方絲織業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和南京成為著名的絲織業中心,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特點:1、紡織、制瓷等行業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的地位.2、地區性分工日益明顯,出現了專門化的手工業市鎮.3、部分地區逐漸出現耕、織分離和手工業內部的紡、織分離.4、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創新,達到新水平.5、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場主、包買商等早期資本家古代手工業在明清時期由以官營為主到以民營為主的原因(1)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2)農業生產的進步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3)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4)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商業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概況
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
出現商幫,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江南地區興起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出現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四大商業名鎮農村中自由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現象逐步增多商幫興起的原因探析1,在明前中期,山西生態環境并未惡化,人地矛盾也不嚴重的時候,晉商的產出地多集中于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山西南部,依靠手中資本,乘開中納糧之機,以大興商屯而崛起。2,到了清代,山西北部、中部地區環境惡化,農業一蹶不振,人地矛盾加劇,于是走西口、闖關東這樣的人流興起,清代新興晉商就產生于這樣的人流之中。清朝與蒙古用兵是晉商興起的另一個原因,與清代山西環境惡化人地矛盾加劇相輔相成,環境惡化使人們為了生存以經常補充農業,而清代的用兵為晉商興起提供了一個途徑與契機,同時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中俄茶葉貿易也是晉商興起的途徑之一。商幫特點: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緣、業緣為紐帶;以會館為活動場所;活動地域不斷擴大;經營范圍不斷擴大;創新生產經營方式;資本雄厚;擁有政府的特許經營權;受儒家義利觀影響。明清江南市鎮經濟特點:(1)“夾河而市”——交通與商業發展之間的關系。(2)市鎮大多分布在經濟比較發達和經濟作物種植地區——與農業和手工業的關系。(3)專門的工商業市鎮出現,呈現市場專業化趨向——城市經濟功能、經濟區域分工。知識擴展:明清江南市鎮經濟條件:①江南農業的發展;②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③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4江南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影響:市鎮經濟有利于促進工商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體現了農村經濟結構以及農業經營方式的諸多變化,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明清時期江南商業化引發的社會變革(1)雇工及人口結構變化:市鎮作坊林立,需要大量技術雇工,勞動力市場形成。工商業人口比重增大。(2)鄉村城市化:形成以市鎮為中心的鄉村城市化,介于縣城與鄉村之間的小城市的形成。(3)土地所有權變化:江南市鎮的外部變革,即土地所有權的分散化趨勢,田面權與田底權的分離(在同一塊土地上,形成兩個所有權——田面權與田底權,以及兩個所有權人——田面業主即佃農與田底業主即地主)。(4)對外貿易發展:出現“絲—銀對流”,中國商品卷入規模更大的全球化貿易之中。中國的這種全球化貿易,使大量生絲、絲綢、棉布流向各國,由于海外各國始終處在結構性貿易逆差之中,白銀貨幣源源不斷流入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場中,擁有資金、原料的工場主雇傭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為市場的需要進行生產的這一現象。條件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技術,市場),政策調整(貨幣,人身依附關系松弛)出現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絲織業中標志手工工場和雇傭勞動關系的出現性質是一種新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特點①從地域上看,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要素主要出現在江南及東南沿海地區②從行業上看,只出現在一部分手工業的生產部門中③從地位上看,中國的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經濟史中始終處于被支配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地阻礙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①封建統治者統治政策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和貿易發展.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農經濟束縛著新的生產力發展,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因而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而手工工場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也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③封建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封建國家設立許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④封建王朝實行閉關政策,幾次禁止海外貿易.國家政策勞動力國際市場國內市場資金土地買賣制度和高額地租吸引商業資本買田置地,影響了資本的積累。農民極端貧困,無力購買商品,缺乏國內市場。農民被局限在土地上,缺乏自由勞動力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國際市場的擴大國家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其發展的因素是什么?地租重,農民貧,無力購買工業品。征重租,制規章,商人地主置田莊。行閉關,禁外貿,資本發展很渺茫。關于中西資本主義萌芽的一些問題14、15世紀,西歐也是稀疏地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中國只比西歐晚了一兩個世紀。歷史同樣賦予我們發展自己的機會,可遺憾的是幾百年后,中國的資本主義仍處在萌芽狀態,已經衰落的封建王朝最終敗倒在歐洲資本主義腳下為什么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命運與西歐截然不同?中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的差異中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的差異1.發展程度不同中國只是出現于江南個別地區和個別手工業部門,而歐洲產生途徑更廣泛,既有城市手工作坊轉化為手工工場,也有商業資本的重要作用,還有農村資本主義農場的出現。2.社會環境不同中國封建制度發展頑固,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封建政府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而歐洲封建制度相對薄弱,資本主義容易突破封建主義束縛興起發展。3.結局和影響不同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起來,形成強大的歷史潮流,推動歐洲各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相繼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并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沖擊著東方落后制度,使東方從屬于西方。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由于受到封建主義扼殺,止步不前,拉大了與歐洲的差距,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中西方資本主義萌芽差異出現的原因從經濟基礎方面看中國中國中央君主集權制根深蒂固,皇帝直接掌控全國土地與人口;中國廣大自耕農民以自產謀生又極度貧困,既缺乏消費欲,又沒有購買力,消費市場無法形成歐洲歐洲封建領主雖掌握土地卻缺乏對市民階層的控制,封建關系較為松散。歐洲廣大城市平民沒有土地只能以經商或手工業為生,購買日常商品是生活必須,有利于市場形成從具體表現方面看中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江南地區個別部門,沒有深入到農村歐洲歐洲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有長足發展,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成為普遍現象從資本積累方面看中國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土地是財富的主要象征,地主和商人往往把剝削來的錢財用來購買田地,加上封建的地租剝削一直很重,擁有土地可以榨取更多的財富,并且地租收入穩定,是發家的好手段。因此清朝時,就有人說“凡置產業,自當以土地為主,市廛次之,典與鋪又次之”,這樣的一種投資意向使得手工業擴大再生產缺乏必要的觀念支持和資金準備西方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經歷了一個較長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政府甚至不惜使用行政命令,強行剝奪勞動者的生產資料,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此外,政府積極支持和鼓勵對外殖民擴張,搶奪財富,或者通過奴隸貿易,積聚大量血腥的資本。處于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資產階級,非常崇尚節儉,他們認為,儉省、節儉甚至吝嗇都是美德,只有這樣,才能創造資本從市場條件方面看中國中國消費品生產主要面向高級消費,絲綢、金銀加工、高檔瓷器等基本是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市場范圍小,資本主義發展空間有限;中國國內市場低迷,商人普遍缺乏資本,無力開展對外經營,小農經濟依賴土地,沒有海上開拓的欲望,具體表現即閉關自守歐洲歐洲商品生產、服務對象廣泛,棉紡、毛紡、制鐵等大多是廣大群眾的日常消費,市場范圍大且穩定,資本主義發展后勁實足。歐洲市場活躍資本運作通暢,財富的擴張必須繼續擴大消費,同時急需勞動力與資源,對外擴張勢在必行,具體表現即組織航海拓展殖民地從技術支持方面看中國中國古代的傳統科技在明朝時雖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終究沒有步入近代科學的范疇,更沒有產生與歐洲相似的近代科學。在當時的中國,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不能對發展科學技術提出迫切要求和提供推動力;重農抑商政策又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專制的文化政策更窒息了學術空氣,不利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再加上對外閉關鎖國,阻礙了正常的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國又失去了吸收外來先進科技文化的機會。科技的滯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商業進一步發展西方西方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文藝復興時期得以發展,因為西方一直受神權思想壓迫,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得到自由、平等,與此同時封建經濟無法支撐西方社會發展的需要,于是西方的資產階級通過革命開始掌權,并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這在客觀上促進了近代科技的發展與推廣經濟政策重農抑商與“海禁”“貢賜貿易”及“閉關鎖國”政策“重農抑商”政策(1)原因:社會上出現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政權統治等問題。(2)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3)表現:明清時期政府實行專賣制度,加征民營商業的商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抑制土地兼并,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政策影響(一)積極作用(古代社會的前期起積極作用為主):1.經濟上:有利于穩定農業人口,推動農業發展,從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對農民的控制,進而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封建國家的政治穩定。(二)消極影響(古代社會的后期起消極作用為主):1.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2.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3.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明清封建統治,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違背了歷史潮流。政策影響(一)積極作用(古代社會的前期起積極作用為主):1.經濟上:有利于穩定農業人口,推動農業發展,從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對農民的控制,進而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封建國家的政治穩定。(二)消極影響(古代社會的后期起消極作用為主):1.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2.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3.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明清封建統治,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違背了歷史潮流。“海禁”禁止民間海外貿易,官方“貢賜”貿易繼續【朝貢貿易(貢賜貿易)】1、含義: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官方使節往返,以禮物贈答的貿易方式。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2、特點:“厚往薄來”“倍償其價”。3、時間: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止于馬關;(1895《馬關條約》)4、目的:不在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揚國威,經濟上求購各種異域奇珍異寶特產,以滿足統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5、評價:(1)增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2)不計經濟效益賞賜貿易違背經濟規律,給政府財政造成巨大負擔,后因國力衰退而中止。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貿易圖示朝貢貿易的典范——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由鄭和率領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于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探析尋建文帝
宣揚威德
明初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達,對外移民的增加,所有這一切,都為鄭和下“西洋”準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造船業的發達,羅盤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航海知識的增加明朝的目的在于以武力為后盾,力爭以不動兵戈的方式實現威服眾邦,構建以明帝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格局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認識蔡東藩:雖宣威異域,普及南洋,為中國歷史所未有,然以天朝大使,屬諸閹人,褻瀆國體,毋亦太甚。且廣赍金帛,作為招徠之具,以視西洋各國之殖民政策,何其大相徑庭耶?人稱鄭和為有功,吾獨未信。柏楊:他們(鄭和與張騫)對國家的貢獻和東西方文化交流,有偉大的功績。不過,張騫處在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而鄭和卻處在一個暮氣日增的時代,所以結局完全不同。斯塔夫里阿諾斯:①這七次遠洋航行規模盛大,功績卓著,是史無前例的。②15世紀早期明朝航海業的異乎尋常的歷史,提供了中國官方對海外活動報消極態度的最富戲劇性的實例。這些航海范圍驚人,顯示了確實證明中國在世界航海業中居領先地位的技術優勢。隨之而來的是,皇帝下達的禁止進一步海外探險的命令和官方對這一命令的立即執行。③正是體制結構和向外拓展的動力方面的方面的根本差別,在世界歷史的這一重要轉折關頭,使中國的力量轉向內部,將全世界海洋留給了西方的冒險事業。由此,不可避免的結局是偉大的“天朝”在數世紀內黯然失色,而西方蠻族此時卻嶄露頭角。1、推動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鄭和下西洋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次航海運動,相比哥倫布要早了80多年。鄭和在出海時所建造的船只,在世界當時可以說的第一名。不論鄭和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出海,都成為了航海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促進了海外貿易。因為鄭和每次下西洋時,都會帶動雙邊的貿易。鄭和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這些物品帶往海外,同時將國外的香料、藥材以及一些珠寶、稀有物品帶回中國。這樣的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對雙方都有益。3、傳播了中華文明。鄭和在下西洋時,也把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帶去了西方。包括我們的科學、文教、禮儀、宗教等各個方面。并且將我們國家在繪畫、雕刻等禮物的技術也帶入了海外,很好地弘揚了中華文化。4、與各國建立了友好的關系。通過鄭和下西洋也讓其他的國家看到了明朝時期國力有多么的昌盛,當然也告訴其他國家,中國并不是一個恃強凌弱的國家,愿意與大家和平共處,建立友誼的橋梁。5、開拓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等形式。朝貢貿易以奢侈品(例如香料)為大宗,甚至有學者認為尋找海外香料、滿足國內需求,是促成鄭和下西洋的一個根本原因。明朝海禁明之海禁最初是為了防止倭寇之患。明初,日本諸侯割據,混戰不止,在戰爭中失敗了的軍閥,就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鑒于元朝兩次征討日本皆遭遇臺風等海上惡劣天氣而敗,洪武帝并沒有遠征日本,而是下令實施自元朝開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海禁時松時緊,如永樂時,國力強盛,萬國來朝,鄭和下西洋更是最遠到達今天的非洲地區,民間對外也有交流,嘉靖時倭寇之患嚴重,海禁就緊張了,海禁的存在,雖然有自我保護的作用,但是阻止對外交流,弊大于利,直至隆慶帝時,倭寇之患基本消除,隆慶開關結束了海禁時代,明對外交流到達一個新的層次,積極與西方交流,并以開放的姿態借鑒學習西學。隆慶開關1567年,隆慶帝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明朝經濟因此煥發活力,成為當時世界上貿易往來最頻繁的國家。“隆慶開關”表現出明朝在對待國民的海外貿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貢貿易的局限,促進了民間私人貿易的繁盛,大大推進了中國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促使晚明中國白銀貨幣化的最終完成。它在中國古代經濟史和對外貿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都起到一定的影響。清朝“閉關鎖國”清初,經過與南明多年的拉鋸戰,終于大致統一了中國大陸,鄭成功退臺灣島而以圖東山再起,南明永歷帝死后,臺灣明鄭勢力更是成為漢人復國最后的希望了,而明鄭不斷騷擾清朝更是在三藩之亂時出兵相助,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為此實行了空前絕后的閉關鎖國政策,至康熙年間平定臺灣明鄭勢力以后,出于防漢的思想,清對內自入關實行剃發易服后又開始大興文字獄,扼殺文人思想,開始奴化教育,對外繼續閉關鎖國,只在南方留下幾個通商口岸進行貿易.廣州十三行:歷史上,中國的對外貿易時開時禁。清康熙盛世,延續明朝隆慶以來的開放政策,實行開海通商政策。1685年,伴隨著日益頻繁的國際商業交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貿專業團體———廣州十三行應運而生。它是清政府設立在廣州口岸的特許經營進出口貿易的洋貨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質的外貿壟斷組織。清政府規定,洋貨行商人必須是“身家殷實,貲財素裕”者,為的是保證洋行經營的底蘊和對外貿易的信譽。洋行對外國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也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與經濟往來,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明朝海禁與清朝閉關鎖國的對比明之海禁與清之閉關鎖國的共同點在于都是為了統治穩定性,都是為了對付外患,明是倭寇之患,清是前明勢力的反撲之患,雖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是大大阻礙了當時與世界的交流,負面影響深刻。
不同之處在于,明倭寇之患平息以后,明馬上開始隆慶開關,大力發展貿易,積極與西方交流學習,取長補短;而清收臺灣后,出于防漢思想,民族局限性作祟,繼續閉關鎖國,斷絕外界交流,錯過了當時世界風起云涌的工業化革命,使中國徹底落后于世界之林。原因表現影響明朝“海禁”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__________主持下進行(1)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延緩了封建經濟的解體(2)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3)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礙了科學的發展清朝“閉關鎖國”為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認為天朝大國無需與外國進行貿易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將沿海居民內遷,不許人民擅自下海古代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變革的制約因素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導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始終處于低水平的狀態,很難實現社會經濟財富的積累,無法使財富轉化為商業資本。2.重農抑商與“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影響了國內外市場及資本轉化的進程。3.經濟結構因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封閉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場的發育,加之沉重的賦稅,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商品化。4.思想觀念因素:以“農本”為立國的經濟思想,歷代統治者始終對工商業采取壓制政策,導致民間資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總結】古代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變革的制約因素特別提示:中國高度成熟的農耕文明具有極富韌性的自我整合機制,不斷扭曲化解異質變革因素,修補完善自身的體制,成為桎梏近代化因素發展的巨大障礙。從歷史唯物史觀的角度看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引發的深刻社會變化從歷史唯物史觀的角度看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引發的深刻社會變化①社會經濟角度:向商品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如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租佃關系進一步普及;貨幣地租,賦役征銀;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經濟作物廣泛種植;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等)②社會階級結構角度:工商市民階層壯大;商人社會地位提高;棄農經商、士商角色轉化屢見不鮮(儒士的商業化和商人的儒學化);傳統的四民社會發生變化,社會階層流動加快;商幫作為一個新的社會基層發揮重要作用。③社會價值觀與社會風尚角度:重本抑末思想松動(農本觀念受沖擊;抑商思想淡化);追求發財致富、崇尚金錢觀;重商崇奢(如服飾、住宅、消費等)現象等④思想文化教育角度:市民文化的發展(世俗化、平民化;如小說文學作品歌頌商人、書法個性化、繪畫民間風情);心學集大成與明清進步思潮(主體意識覺醒);沖破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理念等。⑤國家政策角度:一方面較為開明的政策如賦稅制度的變革及戶口制度改革等另一方面繼續厲行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影響具有兩面性。學以致用明末清初張履祥的《補農書》中記載了一個他設計的薄產十畝的經營方案:桑田三畝供一家衣食,其余麥豆竹果魚之收,按低標準計,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糧等苛擾,至少每年可積余三十石。積十余年,除“養生送死”、讀書外,還可買田數畝。該方案重在強調A.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 B.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發展C.精耕細作技術的應用 D.家庭經營的自給自足性下列關于我國古代手工業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B.夏、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壟斷,發展較快
C.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
D.民營手工業主要生產軍用品和奢侈品,產品多非常精美
徐光啟《農政全書》載,“今北土之吉貝(棉花)賤而布貴,南方反是。吉貝則泛舟而鬻諸南,布則泛舟而鬻諸北”。“以北土風氣高燥,綿毳斷續,不能成縷,縱能做布,亦虛疏不堪用耳……南方卑濕,故作縷緊細,布亦堅實。”這說明當時(
)A.氣候造成北方棉花種植困難 B.商人買賤賣貴傷害了農業C.氣候影響南北棉紡織業發展 D.北方農業生產比南方發達右表反映出的清代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
)A.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幅增加B.土地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C.農業生產呈現區域化的特點D.糧食作物栽培技術顯著提高18世紀中山東、河北、陜西已較普遍推行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1778年北方地區使用深翻、種植綠肥等方法改良鹽堿地1838年北方出現植樹治堿技術19世紀西北干旱地區創造出砂田用地法19世紀中臺灣種植三季稻明清時期,私營手工業得到較大發展。以下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在手工業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B.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現象C.手工業產品開始進入海外市場D.促進了商品貨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明清時期手工業的發展,最重要的影響是A.促進地區或行業新的社會分工
B.促進城鎮集市的發展
C.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
D.促成雇傭勞動關系的產生清代乾隆年間蘇州“織作在城東,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估計有織機12000臺。據此可知,當時蘇州民間絲織業A.超過官營手工業B.催生了新的生產關系C.專業化特征明顯 D.推動了海外貿易繁榮明初,有隸屬官府的工匠,因為不堪官府奴役,經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間,政府允許工匠以銀代役,每人每年四錢五分,稱“匠班銀”。這一變化反映了A.工匠對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會矛盾日益尖銳C.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D.雇傭關系逐步普及清代北京門頭溝煤礦礦工多系無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窯主“按公平時價,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窯就暫時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礦工“即行散工”。這表明當時(
)A.工場手工業規模大范圍廣 B.礦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窯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現 D.窯主與礦工是隸屬關系與《齊民要術》相比,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最能體現首開風氣之先的一點是A、介紹并傳播西方農業知識B、我國古代農業的百科全書C、被譯為多種外文影響廣泛D、提出了有價值的農學理論清帝雍正朱批諭旨說:“山右(今山西)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朕所悉知,習俗殊可笑。”這反映出當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經躍居首位B.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已被拋棄C.重農抑商政策并沒有得到實施D.傳統觀念因追求財富而改變
明朝時期,許多以商人為主要讀者的書籍被大量發行。其中《客商一覽醒迷》一書有云:“財富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節儉而后豐……錢財物業,來之有道……貪嗜非義,雖得之,亦守之不堅。”這類書籍的出版A.傳播了“工商皆本”理念B.源于跨區域貿易的興起C.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崛起D.推動了印刷技術的發展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一進程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繁榮C.抑制了區域性商幫的形成D.改變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史料清政府對工商業實行重稅政策,全國各地稅關、稅卡林立,“關津有過路之稅,鎮集有落地之稅”,商人有時“且販自東市,既已納課,貨于西市,又復重征”①,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這對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障礙②。清政府對手工業產品實行違反價值規律的限價收購的做法③……以超經濟強制的手段對民間手工業進行直接掠奪④,窒息了這些手工業部門的生機,商人寧愿求田問舍,將資金轉向土地而不愿投入產業⑤。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探究]根據史料,概括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明代士大夫在家規中強調“男子以治生為急”,習慣不言“利”的儒士也逐漸涉足商業營生。與此同時,商人也逐漸相信儒家的思想有助于商業的發達,明末興起了商人刻書售書的熱潮。這表明A.傳統賤商觀念消除B.經世致用思想開始興起C.重農抑商政策瓦解D.經濟發展影響觀念變化上圖是明人繪制的《南都繁會圖卷》,圖中傳自西方的事物是A.老者的眼鏡B.門前的店幌C.興盛的商鋪D.商人的衣著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明人繪制的《南都繁會景物圖卷》都具有內容世俗化的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A.畫家個人愛好B.宋明理學傳播C.社會上層倡導D.商品經濟發展《南都繁會景物圖卷》描繪了萬歷年間南京街市三月慶春游藝活動場面。戲臺搭在街道正中,街道周圍的店鋪酒樓也擠滿了看客,整個街道成了演出場所。這幅畫體現出明朝的社會狀況是
A
、明朝時期坊、市的界限開始被打破
B、明朝時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C、明朝時期重農抑商的觀念有所松動
D、明朝時期商業發展,城市繁華
有歷史學家提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歷史現象可以作為這個結論的依據的是A.一條鞭法實施后,白銀貨幣普遍流通B.萬歷年間,蘇州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C.1567年,明朝政府允許民間從事海外貿易D.“商幫”的出現和長途販運貿易發達17世紀40年代,伴隨著明王朝的滅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國的統治。而同一時期的英國,也經歷了一場不同含義的“革命”,這一“革命”最終結束了舊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世界的天平開始失衡,東方的沒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顯加快。從歷史發展的趨勢看,東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A.東西方文明的衰亡和興起B.東西方經濟實力的對比和變化C.東西方社會發展方向的變化D.東西方軍事力量對比的變化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經營之情形已屢見不鮮,但始終無發展為股份公司取得財團法人地位之趨向”。因而,16、17世紀“中國商業缺乏資本主義之性格”。這種狀況出現的社會根源是(
)A.商業資本運作缺乏經濟效益B.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缺乏法律保障C.不合理的家族式的經營方式D.君主專制的強化和自然經濟的阻礙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日本史學家井上清在談到明朝與日本的貿易時說:“和中國的往來不只是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為海盜,掠奪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歐古代的海盜船,以及英國中世紀末的海盜兼貿易船是一樣的。”該材料可證明A.日本與歐洲勾結共同掠奪中國B.明朝與日本貿易情況復雜多樣C.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D.明朝海禁導致日本海盜的盛行有學者研究表明,明朝時期的倭寇其實大多數是中國人,他們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從事正常的海外貿易活動,而且沿海地少、多貧瘠,無法依靠農業生存,從而轉向走私成為海盜,甚至借倭寇名義騷擾沿海地區。該學者意在說明海禁政策A.禁絕了民間的對外貿易B.擾亂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秩序C.旨在維護官方對外貿易D.削弱了中外之間的經濟聯系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
)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C.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明淸時期,不少地區出現了永佃制。佃戶經地主許可,也可以轉讓佃權。當土地轉租時,耕地農民既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納“大租”,又要向佃權所有者交納“小租”。結果,就出現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復雜的租佃關系。材料主要反映了
A.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B.佃農獲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權
C.局部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D.主佃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加強1684年年,康熙帝頒布《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1685年,清政府分別設粵、閩、浙、江海關,對外貿易興盛。許多官員把自己的資金委托信譽好的商人代理,以圖穩健增值。這反映了
A.康熙帝全面放棄閉關鎖國政策B.官商勾結導致政府的腐敗現象嚴重
C.清朝部分政府機構開始近代化D.商品經濟發展導致社會價值觀變化下表是明清時期耕地和人口變化的數據。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耕地面積人口明初11億畝6600余萬清前期12億畝4.1億A.大量耕地開墾可以養活更多的人B.攤丁入畝使百姓不再隱瞞人口C.一條鞭法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
D.重農抑商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雇主普遍寧愿增加雇傭人數,也不愿致力于技術革新以提高生產效率。這一現象從側面表明該地區A.人口增長降低了勞動力價值B.抑商政策阻礙生產技術革新C.專制統治制約商品經濟發展D.經濟持續發展的推動力不足明清時期引進、推廣高產農作物玉米和甘薯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是()
①養活了眾多人口②經濟作物專業區域擴大③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④提高了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明末有人描述江南農村的變化時說,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順而主令尊”,如今“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早粥”。這一變化反映了(
)A.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B.政府積極推行重農政策C.社會矛盾日益尖銳D.農業中人身依附關系強化明代熊人霖《南榮集》曾載閩浙一帶的“寮主經濟”: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頗有資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給所執之種,作為鋤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貧民,每年數百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為活,而受其值。這反映了當時(
)A.經濟作物大量入市 B.小農經濟開始解體C.雇傭關系開始出現 D.農業生產關系調整明清時期,江蘇松江府、太倉州、海門廳因“種花者多,而種稻者少,每年口糧全賴客商販運”。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縣不產米,仰食于四方”。據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區(
)A.農家副業占據主導地位B.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C.抑商政策發生重大轉變D.糧食加工業發展滯后在農業技術、糧食產量等方面,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相對有限,但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則是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馬鈴薯(土豆)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煙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時引進。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中國的南方人習慣于吃稻米,北方人則以粟、麥為主,采用新的糧食果腹,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被迫的過程。——摘編自《中國古代簡史》和《中華文明史》[探究]根據史料,概括指出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的特點。文獻記載內容《太函集》卷四十七(徽商吳榮讓在浙江桐廬)部署土著,以身先之,度原隰使田(低濕的地方),度山林使種樹,山林故多薪木……于是易處茶漆樝栗之利……居二十年,居士(吳榮讓)自效百萬。《太函集》卷五十四(徽州人汪道昆認為)古時右儒而左賈,吾郡或右賈而左儒。蓋詘者力不足于賈,去而為儒,贏者才不足于儒,去而歸賈,此其大抵也。《從先維俗議》卷一(太倉人管志道認為)開國以來之紀綱,唯有日搖一日而已。……于是民間之卑脅尊,少凌長,后生侮前輩,奴婢叛家長之變態百出,蓋其所由來者漸矣。說明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結合時代背景對上述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歷史現象:徽州商品經濟發展,商人社會地位提升,同時傳統倫理觀念受到沖擊。解釋:商品經濟的發展;程朱理學和科舉制陷入僵化;徽州山多地少,不利于發展農業;徽州地區形成重商風氣。明清時期的政治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廢除宰相制度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明代宰相制度廢除的原因:①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專權②歷史原因: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且賢者少,威脅皇權③現實原因:廢行省設三司,宰相權勢擴大④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影響君主專制影響:①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務負擔。廢丞相大夫罷中書詔朕膺天命君主華夷當即位之初會集群臣立綱陳紀法體漢唐加增減亦參以宋朝之典所以內置中書都府御史臺六部外列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都轉運鹽使司提刑按察司及府州縣綱維庶務以安兆民朕嘗發號施令責任中書使刑賞務當不期任非其人致有丞相汪廣洋御史大夫陳寧晝夜昏酣歌肆樂各不率職坐視廢典以致丞相胡惟庸構群小夤緣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執政以誣賢因是發露人各伏誅特詔天下罷中書廣都府升六部使知更官定制行移各有所歸庶不紊煩于戲周職六卿康兆民于宇內漢命蕭曹肇四百年之洪業令命五府六部詳審其事務稱厥職故茲詔諭宰相制度"立"與"廢"各有何利弊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因而形成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決君相矛盾,但必然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難免偏頗,草率.皇帝獨操權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加強統治,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是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社稷的興衰維系于皇帝個人素質,也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小結:古代中國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權: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一是分割相權;二是轉移相權及其機構。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2)加強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3)變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分化事權,使其相互節制:如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縣制;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實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選拔和任免:自秦廢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權由皇帝一人決定。隋唐之后的科舉考試,也是培養和選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徑。(5)加強監察機制:如秦代設御史大夫,漢代設刺史,宋代地方設通判,明代的東廠、西廠、錦衣衛等。內閣“制度”
據史料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有3391件事,即朱元璋平均一天要處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時期措施職責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侍從顧問明成祖設立內閣開始參與機密事務,正式有“內閣”之名明宣宗強化內閣逐漸擁有票擬權,形成了完善的政務流程出現:名詞解釋票擬:明清內閣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于票簽,附本進呈皇帝裁決,稱為“票擬”。批紅:內閣大臣“票擬”后,皇帝用紅字做批示。批紅高于票擬。內閣本來并不是一個機關部門的名稱。最早僅使用翰林院的學士、編修、檢討、修撰、侍讀等所謂文學侍從,來協助做一些文墨工作。具體職責是幫助皇帝閱看各機關送來的章奏和執行封駁的工作,根據皇帝的意圖草擬處理意見等等。到后來,由于皇帝的無能或者懶惰,內閣才逐步做大。北京紫禁城東部的這片建筑在大明朝叫做文淵閣。明朝的內閣就設在這里。在明朝萬歷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讓這個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為聲名顯赫的所在內閣“制度”的特點①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性質或地位)②內閣完全受制于皇權;內閣不能制約皇權(閣臣的升降、職權的大小由皇帝決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③權力受司禮監的制約,二者矛盾深刻。內閣特點:比較項宰相內閣相同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不同權力來源宰相制度賦予皇帝個人信任職責法定的一級決策者侍從咨詢任免要經皇帝及大臣商議直接由皇帝意愿決定對皇權影響制約皇權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比較宰相和內閣的異同總結:丞相有法定之位——使行政之權;丞相有決策制約——來源于制度。內閣無法定之位——為咨詢秘書;內閣無決策制約——依附于皇權。評價內閣“制度”評價: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取決于皇帝的批紅,其不能對君權起制約作用。內閣對皇權也有一定程度的約束。內閣的權力來源于皇帝,但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奏。皇帝不滿內閣票擬發回重擬時,如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回。《明史》卷一六八《陳循傳》:在比孝宗還要早的景帝時入閣。“帝欲易太子,內畏諸閣臣,先期賜循及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一寧、肖镃半之。比下詔議,循等遂不敢諍(而遵旨票擬)”。為什么景帝更易太子要向閣臣行賄,而不逕直行皇權決斷呢?正象武宗一樣,就因為缺乏理由,所以害怕閣臣不同意,拒絕擬旨。現在景帝雖達到了目的,但那是由于閣臣腐化怯懦,未盡到職責,屬于另一問題;而行賄本身,卻正足以說明內閣和票擬確是對君主的獨斷專行,胡作非為,起著很大限制作用的制度。明代中央官制演變——宦官權力擴大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按照規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里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后人猜測:明宣宗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讓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力。久而久之,一種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現了。宦官參政
司禮監,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各役。司禮監素有"第一署"之稱。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紅權逐漸交由司禮監太監代理。除此之外,司禮監太監還控制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監察臣民言行,權力日漸加重。材料:明代的司禮監不僅是二十四個衙門中最具權威性的一個重要部門,也是宦官機構十二監中的首席衙門,司禮監最主要的職權是掌印秉筆、隨堂太監掌管批紅及宣傳諭旨,司禮監還控制著東廠、西廠、錦衣衛等機構。其職責是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摘編自宋佳:《明代內閣、司禮監與皇權之間的關系》明代內閣和英國近代內閣比較英國近代的內閣制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后為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限制王權逐漸形成的。而中國明朝的內閣制就是為了鞏固封建王權專制,在廢除丞相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二者的產生在背景上有很大不同。形成的背景不同英國近代的內閣是在一步步強化內閣首腦――首相的權力,從而達到限制王權的目的,而明朝的內閣制的形成和發展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的過程。這是由于這兩種制度所依附的社會性質不同所造成的。職責不同英國近代的內閣制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根植于資本主義土壤的一種制度,它的產生和發展是伴隨著英國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和發展,在很多方面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色彩。但是明朝的內閣制是為了強化君主專制而創立的,它并沒有因為比英國內閣制產生早兩個世紀而略顯優越性,反而因為封建制度本身特點使得其淪為為封建君主進行專政的統治工具。影響不同相同點:
1、明朝內閣和英國內閣都是政府最高行政機構,擁有廣泛的權力.2、明朝內閣成員和英國內閣成員雖然名義上都是由君主任命的,但君主的任命僅具象征性.明朝內閣成員實際上是由“廷推”產生,朝廷根據官員的資歷確定內閣成員,皇帝雖有否決權但實際上很難使用.英國內閣實際上議會多數黨黨魁負責組閣,國王擁有否決權但也很少行使.3、明朝內閣與英國內閣,都是對君權的分權.明朝內閣確立的票擬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權力,并且越往后,對皇帝的限制越大.到天啟、崇禎年間,皇帝不得更改首輔的票擬已成為政府習慣.而英國內閣也從《權利法案》開始,逐步將國王的權利縮小到今天僅僅剩下禮儀方面的.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廠衛是明代內廷的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廠(東廠: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衛(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簡稱錦衣衛)特務機構的設置,并凌駕于司法部門之上,受皇帝直接領導,互相制約,構成皇權專制的可靠支柱。這一措施具有獨創性,表明皇帝對自己的統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現,標示著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和專制制度的腐朽反動性加強。科舉制的發展——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含義:明朝沿襲科舉制度,為了嚴格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考試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只準用程朱理學的釋經觀點,答卷的文體由八個部分組成,即由破題、承題、起講、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故稱“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影響:①它從內容到形式都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把知識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學之內,使培養出來的人特別是選拔出來的官吏,成為順從皇帝的奴仆。②導致文風日下。讀書人為了做官,拼命誦讀四書五經,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號舍八股文后世人嘲諷明朝以來考取功名的人說:“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閱讀材料后請回答:
(1)這則材料說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說的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南北榜案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后發榜,陳?為第一,取錄宋琮等51名,是為春榜。因所錄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稱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為歷科所不見。
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復閱落第試卷,增錄北方人入仕。但經復閱后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大怒,處理了相關官員。
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取錄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試,以韓克忠為第一名﹑王恕為第二名﹑焦勝為第三名,是為夏榜。因所錄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南北榜案以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1397年發生的“南北榜”之爭。其實不僅是一場科舉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且是一場統治者利用科舉來擴大統治基礎、籠絡士人的政治事件。對八股取士的認識八股文的作用規范競爭,引導備考嚴定程式,防止作弊客觀衡文,快速評卷訓練思維,測驗智力訓練寫作,鍛字煉句周作人在《論八股文》中認為:“八股文是中國文學史上承先啟后的一大關鍵。八股不但是集合古今駢散的菁華,凡是從漢字的特別性質演變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藝也都包括在內,所以我們說它是中國文學的結晶。”張中行也認為八股文確實把漢語的諸多特長發揮到了極致,他說:“由技巧的講究方面看,至少我認為,在我們國產的文體中,高踞第一位的應該是八股文,其次才是詩的七律之類”。小結: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演變明代軍權的強化五軍都督府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衛、所分屬于各省的都指揮使,統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影響:使兵部、都督府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皇帝手里。衛、所制度明代自京師達于郡縣,皆設立衛、所,外統于都司,內統于五軍都督府。也就是說,衛、所分屬于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又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云南都指揮使司隸屬于中央右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下轄若干個衛,衛下轄一定數量的千戶所和百戶所。明代的衛所兵制,實乃吸取中國歷史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于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朱元璋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監察制度的發展明太祖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都察院與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三法司”不能決斷的案件,由皇帝裁決。秦朝至明朝監察制度的發展演變秦朝中央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郡設監御史漢朝中央設御史大夫,隸屬于丞相。漢武帝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名進行監察。刺史官階低于郡守,但其巡察時代表中央監察地方高官,權力很大;無固定治所宋朝在地方上設立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情況。各州的公文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署名才能生效,通判和知州相互牽制。宋沿唐制,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長官稱御史中丞)。宋太宗時,又任命專職的監察御史,考課官員得失元朝中央設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關。全國分為二十二道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即監察御史)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明朝在中央,既設都察院,設立監察御史,分道對地方官員進行業務監督;又設六科給事中,與六部相對應,進行業務監督,合成“科道”。在地方,省級機構還專門設有負責司法、監察的提刑按察使司。明朝還設立廠衛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和西廠),監視、偵查官民的不法行為明朝法制建設明代立法指導思想
1、刑亂國用重典;
2、重典治吏與重典治民(取消官當、除免,重繩贓吏;嚴懲犯上作亂及賊盜);
3、禮法并用,以刑弼教(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大明律》和《大誥》《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初年開始編修,于洪武三十年完成并頒行天下的法典,共計7篇30卷460條。它一改傳統刑律體例,更為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格局,用以適應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明朝中央集權的強化
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中央與地方,尤其是和邊疆關系空前加強
廢除行省,設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軍政。“三司”指的是①承宣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③都指揮使司。在各省設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提刑按察使1人,負責司法之事;而本省軍事防務的責任就落到了都指揮使肩上。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機關,互不統屬、分權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議,上報中央部院,從而便于中央垂直領導,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明中期開始在地方派遣巡撫和總督,作為中央派往地方管理地方軍政大權的官員,使中央更好地約束地方。其結果形成極端的君主專制統治。明朝地方三司分權承宣布政使司(藩司)(民政財政)提刑按察使司(臬司)(監察、司法)都指揮使司(都司)(軍政)三司分立互不相屬相互牽制土司制度及改土歸流明朝在平定云南之后就根據云南少數民族的特點,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并不斷的使之完善。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土司制度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不再適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中央的統治了。它雖然在歷史上起過有益的作用,但是本身這一制度就有不少的弊端。土司統治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對所屬人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主仆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統治下,人民生活艱難,同時也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司之間,土司內部也時常斗爭,相互搶劫村寨,濫殺無辜,使人民遭殃,影響了邊疆的穩定。土司擁有自己的武裝,他們利用自己的兵丁鎮壓當地人民,抗命朝廷,叛亂不絕。土司制度的長期存在,不利于國家的統一。隨著歷史的發展,土司制度的落后性與弊端日益突出。廢除土司制度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于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首先就廢除了土司,改以流官取代土官,實行改土歸流。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主要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年間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地區沿襲元朝的土司制度,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允許世襲,但須忠于朝廷,按時交納貢賦。改土歸流:是明清政府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管理制度,即將土司制度改為流官制度。明朝在平定云南之后就根據云南少數民族的特點,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并不斷的使之完善。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土司制度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不再適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中央的統治了。它雖然在歷史上起過有益的作用,但是本身這一制度就有不少的弊端。土司統治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對所屬人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主仆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統治下,人民生活艱難,同時也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司之間,土司內部也時常斗爭,相互搶劫村寨,濫殺無辜,使人民遭殃,影響了邊疆的穩定。土司擁有自己的武裝,他們利用自己的兵丁鎮壓當地人民,抗命朝廷,叛亂不絕。土司制度的長期存在,不利于國家的統一。隨著歷史的發展,土司制度的落后性與弊端日益突出。廢除土司制度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于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首先就廢除了土司,改以流官取代土官,實行改土歸流。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主要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年間和西藏地區關系的加強明朝:⑴措施:明時稱烏思藏,在該地設烏斯藏都司(最早在西藏設立地方行政機構),任用藏族人擔當各級官吏,征收貢賦。建立僧官制度,各級僧官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⑵作用: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整個明代西藏各教派勢力都一心擁護中央政府。君主專制的強化產生的影響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政治上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動受到壓制和打擊思想文化上專制統治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的進步有何積極影響?明朝中期的危機及張居正改革
明中葉后,皇帝不臨朝成為慣例,嘉靖皇帝深居內宮,修仙練道,三十年不理政;隆慶皇帝在位六年,極少審批公文,遇有國家大事,聽任群臣爭議,一言不發,有人竟以為他是啞巴。官衙無視法令,政多紛更,事無統紀,主錢谷的不明出納,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監察的不行糾劾,人們憤憤地指出:“嘉隆以來,紀綱頹墜,法度凌夷”。社會經濟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問題,萬歷前夕法定的征糧地比明初已減少一半,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以上,稅源逐漸枯竭。萬歷新政之前,國家財政每年巨虧300萬兩白銀。隆慶五年,全年財政的總收入只有250萬兩,而支出達到400多萬兩,赤字超過三分之一。——摘選自劉志琴《張居正評語》蒙古俺答部幾乎年年入寇。嘉靖二十九年(1500年)進逼北京,大掠村落居民,焚燒廬居,大火日夜不絕。總兵仇鸞統十余萬騎兵,相視莫敢,前發一始,任其保掠,捆載而去。——《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原因政治
政治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經濟府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尖銳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語文閱讀深度教學的路徑-以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為例
- 淅川中考題目及答案
- 物理名校月考題目及答案
- 專題03 句型轉換100題(單元重點句型全掌握)-八年級英語下冊重難點講練全攻略(牛津上海版)
- 銅仁地區江口縣2025屆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視模擬試題含答案
- 北京郵電大學《詞匯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仁愛學院《成人護理(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材料科學基礎A(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飲食文化概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七彩陽光2024-2025學年高考語文試題模擬試卷(8)語文試題含解析
- 產科VTE的預防和護理
- 夫妻雙方自愿離婚協議書模板(2025年)
- 2025高考物理二輪專題復習-增分指導一 數學方法在物理中的應用【課件】
- 基于PLC的太陽能光伏系統設計
- 廣告制作安裝質量保證措施
- 招標代理服務周期保證措施
- 浮法玻璃熔窯事故應急
- 穿脫隔離衣完整版本
- 《鐵路軌道維護》課件-有砟道床外觀作業
- 2024年演出經紀人之演出經紀實務題庫綜合試卷及參考答案(滿分必刷)
- 2024年10月自考01685動漫藝術概論試題及答案含評分參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