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備考策略_第1頁
詩歌備考策略_第2頁
詩歌備考策略_第3頁
詩歌備考策略_第4頁
詩歌備考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詩歌鑒賞題備考策略2006年高考全國17套試卷詩歌鑒賞題特點1、選材范圍擴大2、題材豐富多樣3、設題難度增加4、題型穩中有變1、選材范圍擴大

以往詩歌鑒賞題一般局限于考唐詩,偶爾考點宋詞、元曲之類,今年各地語文試題打破了這一常規,除了天津、福建、湖北考唐詩,全國Ⅱ卷、安徽考宋詞,上海、浙江考元曲外,絕大多數省市考查了平常不大涉及的詩歌,如全國Ⅰ卷、遼寧、江西、四川考宋詩,湖南、重慶、廣東等地考清詩,另外北京考魏晉詩,江蘇考元人詞,山東考近代詩,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2、題材豐富多樣

主要涉及的題材有:寫山水田園的:黃庭堅《題竹石牧?!贰⑻諟Y明《移居(其二)》、譚敬昭《粵秀峰晚望》,寫閑居逸趣的:蘇軾《東坡》、張可久《人月圓·山中書事》、無名氏《正宮·叨叨令》、李商隱《端居》,寫羈旅懷鄉的:王罔運《曉上空泠峽》、魏初《鷓鴣天》、周密《夜歸》,寫送別友人的:劉過《柳梢青·送盧梅坡》、嚴維《丹陽送韋參軍》、韓琮《暮春浐水送別》、楊萬里《三江小渡》,寫邊塞風光的:張籍《涼州詞(其一)》,寫農村風光的:王炎《南鄉子》,詠物抒懷的:薛寶釵《詠白海棠》、林黛玉《詠白海棠》、張維屏《新雷》、龔自珍《己亥雜詩》3、設題難度增加

如全國卷Ⅰ是兩題四問,江蘇卷是三題四問,設題密度明顯增大。與歷年高考古詩鑒賞不講全詩的宏觀測試,而注重抓點帶面不同的是,2006年更注重文學鑒賞綜合能力的考查,且是由點及面,點面俱到。如全國卷Ⅰ考了全詩的層次、內容以及“竹石牧?!眻D的含意。再如安徽卷第12題的(2)小題:“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苯骶淼?4題的(2)小題:“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這些鑒賞試題要求考生結合全詩全詞來作答,由此透露的信息也是顯而易見的。

4、題型穩中有變

高考詩歌鑒賞題語言(詩眼、煉字)仍是考查重點。如上海卷的“倦”、江西卷的“交情”等考詩眼;遼寧卷的“鏗然”、廣東卷的“帶”、江蘇卷的“又”、福建卷的“敵”考煉字。表達技巧(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仍是考查重點,并給予了較大比重的分值。如江蘇卷的反襯,湖南卷的比喻、擬人、貶詞褒用,江西卷的比喻、對比、象征,福建卷的互文、借景抒情,天津卷的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安徽卷的比喻,湖北卷的融情于景,北京卷的白描等等。高考詩歌鑒賞題變化之處是更注重思想內容的把握和品析,更注重詩歌的整體把握和鑒賞。如全國卷Ⅱ、浙江卷、四川卷、重慶卷、山東卷始終圍繞著詩中情感的把握體味設題,而對詩歌的整體把握和鑒賞,湖南卷。四川卷、全國卷Ⅰ、上海卷、安徽卷都在此方面有所嘗試。2006年高考全國17套試卷詩歌鑒賞題給我們的啟示:1、高考詩歌鑒賞題選材范圍的擴大,與高考的連年取用,耳熟能詳的名家名作可選范圍愈來愈窄有關,命題者為了避開名家的重復性,也為了更全面、客觀地考查考生的綜合理解和鑒賞能力,不約而同地采用了不知名作家的作品。如全國卷Ⅱ的王炎、上海卷的張可久、廣東卷的譚敬昭、江蘇卷的魏初、湖北卷的嚴維、四川卷的周密、重慶卷的張維屏、安徽卷的劉過、山東卷的王閩運,都是較陌生的名字,我們對他們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一無所知。在復習中我們除了要注意引導學生依托教材,兼顧讀本,拓展閱讀視野,關照不同時代詩歌的大體流變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研讀詩歌本身,在詩歌的閱讀中尋找解題的相關信息,力求知人論世,知人論詩,因詩入題,以詩解題。

2、針對高考詩歌鑒賞題設題難度增加,題型穩中有變的特點,我們要關注考查綜合能力的題型,如對比題、評點題,開放題。注意設題角度的變化,以賞析詩歌語言、表達技巧、思想情感為訓練重點,以點帶面。適當增加訓練難度,提高綜合鑒賞能力,做到以變應變。還要引起注意的是今年上海卷、北京卷又考了選擇題,上海高考詩歌鑒賞是率先考查主觀題的,為什么又轉而恢復客觀的選擇題呢?是否因為考慮到考試的信度,為了能拉開檔次?它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應當引起思考,遇到此類題型也不妨練一練。

3、從三年福建卷詩歌鑒賞題來看,命題思路具有延續性:題量從2004年的一題兩問,到2005年、2006年的兩題兩問;設題方式重在考查鑒賞古詩的語言和表達技巧,2004年的考查純粹是延續了2003年全國卷“煉字”(或詩眼)的考查形式,2005年兩個小題分別考查“煉句”和藝術表現手法,2006年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對藝術手法的分析更注重對詩歌的整體把握。分值都是6分。(注意2006年高考全國17套試卷詩歌鑒賞題已有9套卷子賦分為8分)福建卷詩歌鑒賞題三年來可以說是大同小異,但穩定中也有所發展。要從高考全國17套試卷詩歌鑒賞題的發展變化中去研究其可能發生的變化,扎扎實實按照詩歌鑒賞的五個考點認真復習,才能胸有成竹,從容應對。

詩歌鑒賞題失誤的原因1、沒有讀懂詩意2、不具備相關知識3、不會借助語境4、不會推敲題目5、沒有答題經驗6、不會恰當表述這些問題中既有鑒賞常識的問題,也有鑒賞要領與方法的問題。

高考詩歌鑒賞題備考策略

從宏觀來講,要分階段瞄準高考練,分類型突出重點練,重點撥針對薄弱環節練。而在具體的教學中,則要從引導學生積累古代詩歌鑒賞的知識和經驗,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審讀、理解和感悟的實踐能力兩方面入手。積累知識中國古代詩詞(曲)發展的概況,題材、體裁的分類,作家及作品的風格語言特點和語言風格古代詩歌常見的思想內容古代詩歌常見的表達技巧古代詩歌常見的意象典故

積累知識:復習高中新教材課本和讀本中學過的詩歌,溫故知新,總體上了解中國古詩詞(曲)發展的概況,題材、體裁的分類,作家及作品的風格。高中教材中的古代詩歌主要集中在第三冊課本的第一、二單元和第五冊課本的第五單元,基本涵蓋了古代詩歌常見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從題材上看,可以把這些作品分成表現愛國,或抒寫報國無門感慨的(屈原《離騷》、陸游《書憤》);詠史抒懷的(劉禹錫《石頭城》、杜甫《蜀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抒寫個人情懷的(杜甫《旅夜抒懷》、李清照的《聲聲慢》、李白的《將進酒》);表現對大自然的獨特感受的(王維《山居秋暝》)等各種類別。

在表達技巧方面,比較突出的有《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奇特想象,《虞美人》的對比反襯,《登高》的情景交融,《山居秋暝》的動靜結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等。在詩歌的體裁方面,除了掌握詩歌中常見體裁(主要是律詩、絕句和詞)的基本特點外,還要學會用固定的套路去推斷文意。如律詩的首聯和尾聯的組合能夠點明全詩的主要內容,頷聯和頸聯在用典上是對應一致的。

注意復習和補充詩歌鑒賞常用的相關知識,如古代詩歌常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