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秘書史(第二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1頁
中國秘書史(第二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2頁
中國秘書史(第二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3頁
中國秘書史(第二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4頁
中國秘書史(第二版)全套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秘書史(第二版)》緒論 第一章秘書工作起源時期——夏、商 第二章秘書工作初創時期——兩周 第三章秘書工作確立時期——秦漢 第四章

秘書工作大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 第五章秘書工作成熟時期——隋唐兩宋 第六章秘書工作經驗融合時期——遼金元 第七章秘書工作強化時期——明朝第八章古代秘書工作的高峰及衰落時期——清朝 第九章秘書工作轉型時期——民國時期 第十章歷代秘書工作的經驗和鑒戒 全套可編輯PPT課件緒論第一節

中國秘書史課程的概況一,本課程的地位、性質及特點(一)本課程的地位是秘書學專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它,秘書學專業的體系才能充實、豐富,臻于完善.

是秘書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秘書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占重要地位。(二)本課程的性質

是秘書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它使學生了解我國歷代秘書工作的現象、理解其發展脈絡、規律和經驗教訓,以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為做好現實秘書工作服務。它和秘書學概論構成了本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這是它的課程性質。(三)本課程的特點:

1。一門專門史

中國秘書史是研究我國歷代秘書工作現象和規律的專史,是歷史學和秘書學相互交叉、滲透的一門學問。

2。知識性、理論性強二、本課程的教學目的(一)取其精華、古為今用,促進現實的秘書工作。(二)加深對秘書工作重要性的理解(三)繼承優良傳統(四)完整秘書學專業知識體系(五)為建立中國秘書學提供依據。三、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基本框架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歷代秘書機構——即歷代各級各類秘書機構的設置、職能、地位、作用和演進過程,重點研究中央秘書機構,旁及中央政府各部門內和各級地方政府、軍隊的秘書機構。

歷代秘書人員——包括他們的來源、培訓、選拔任用、考核監督、素質和優良傳統。歷代秘書工作制度——包括文書檔案工作制度、公文文體、信訪制度、保密制度、社會調查制度等。第二節

本課程教和學的方法(略,自學)

第三節

本課程教學前的預備知識

一、“秘書”一詞的古今區別1.現代“秘書”一詞的來源和涵義秘書一詞源出于拉丁文“secretarius”,意思是“可靠的職員”。秘書是“職務名稱之一。協助領導綜合情況、研究政策、密切各方面工作聯系,辦理文書檔案、人民來信以及其他日常行政事務和交辦事項。”2.古籍中的“秘書”并非秘書古籍中“秘書”一詞有四種涵義:第一,指宮禁中的秘藏之書。第二,指讖緯圖錄等類書。第三,指官職名稱。第四,指官署名稱二、界定古代秘書工作第一,記錄帝王、長官言行、政事,擬制、處理文書,保管檔案。第二,了解下情、傳達命令,起上通下達作用。第三,接待吏民上訪,向皇帝或長官匯報,并向上訪者傳達處理結果。第四,處理官衙內日常事務及交辦事項。三、界定古代秘書官署承擔全部工作的如西周的太史寮,西漢武帝以后的書臺,宋朝的通進銀臺司,明朝的通政使司,清朝的南書房、軍機處等;承擔部分秘書工作的,如西周的肺室,唐朝匭使院,宋朝的鼓院、檢院,明朝專掌保管皇帝印璽的尚寶司等。四、界定古代秘書官職第一,承擔前述劃定的古代秘書工作范圍內一項或多項業務的官吏。第二,他們屬于帝王或長官的輔助官吏,一般上無決策之權,下無指揮之權,只起帝王或長官和下屬執行部門之間的中介、紐帶作用。第三,他們有一定的文化修養,系從事智力型的事務者。五、界定古代秘書官職第一,官職名稱不變,而承擔的秘書工作的內容和作用地位起了變化;第二,官職、名稱雖沒變,卻已由秘書官吏演變為掌有決策、指揮之權的實職;第三,原是秘書官職,后演變為執掌事務兼管一些秘書事務的官員。

第一章秘書工作起源時期

--------夏、商

要點:秘書工作產生的社會條件:有了社會組織的領導部門;有了文字和公務文書。我國秘書工作的起源:孕育于部落聯盟的昌盛時期,萌發于夏朝,形成于殷商。第一節孕育于部落聯盟昌盛時期

一、秘書工作產生的社會條件秘書工作是領導部門的輔助性工作,因此,只有出現了領導部門,才會隨之而產生秘書和秘書工作。這是秘書工作發源必不可少的社會條件之一。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書寫文書的先決條件。文書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現后才可能產生。公務文書需要有人擬制、處理、傳頒、保管,由此產生了以文書工作為主要業務之一的秘書人員和秘書工作。因此,文字和公務文書的出現,是秘書工作起源的又一個社會條件。二、社會組織領導部門的形成原始人群無領導、無領導部門氏族公社出現首領、無文書部落聯盟領導部門、原始文字、文書三、原始文字的演進陶文---甲骨文---金文伏羲造字、倉頡造字原始文字開始被運用于公務活動中,首先被用于記事。《尚書》《堯典》

在部落聯盟的昌盛時期,先民已經使用原始文字記事,記錄首領言行,有了原始的公務活動記錄。四、有關秘書活動的記載《通典·職官志》載:①“黃帝置六相”;《史記·五帝本紀》載,②黃帝設史官“黃帝之初始立史官,倉頡、沮涌居其位。”

舜在位時設立九官納言進善旌、誹謗木、敢諫鼓是我國信訪工作的原始形態和早期表現。第二節萌發于夏朝一、國家的建立(一)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二)貢賦制度出現夏代出現了最初的國家賦稅——貢專司征稅的官員——嗇夫(三)強制機關和法律的出現關押犯人的監獄,“圜土”或“均臺”,“禹刑”殺、墨、宮、刖、劓專職司法機構——大理(四)國家官吏隊伍的形成六事之人牧正、庖正、車正第二節萌發于夏朝二、夏朝的文字和公務文書陶文《尚書》《甘誓》、《胤征》《湯誓》“誓”,已是一種比較規范的古代公文。圖法公務文書和宮廷檔案,并有了以此為主要業務的官員

第三節

形成于殷商

一、商朝的史官(一)史官的名目與分工就作用而言,貞卜史官、作冊史官偏重于在政務方面為商王服務。祭祀史官、記事史官則偏重于處理事務,而作冊史官和記事史官的職能與現代秘書人員最為相近。史官貞卜史官祭祀史官作冊史官記事史官

第三節

形成于殷商

(二)史官的來源貴族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代代世襲.原因:第一,由于奴隸社會等級森嚴,貴族和奴隸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第二,史官的職掌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專門的業務技能。第三節

形成于殷商二、中央秘書機構太史寮誕生主官稱太史,下隸有層次不同、職掌各異的史官。主要職責是負責商王的冊命及祭祀等事宜。

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誕生的中央秘書機構。第三節

形成于殷商三、甲骨文與甲骨文書(一)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二)甲骨文書的認定前辭——某日某人卜問,史官姓名。命辭——卜問何事。占辭——“兆”顯示的答案。驗辭——日后是否應驗。第三節

形成于殷商四、甲骨檔案的保管(一)收貯于都城宗廟、社稷(二)出現了簡單的分類收藏法(三)有了簡單的編號(四)有了簡單的“歸檔”

思考題:

1.秘書工作產生需要哪兩大條件,為什么?2.簡述我國秘書工作起源的過程。3.史官為何是世襲的?4.什么是甲骨文書?5.商代史官有哪些分工?

練習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A2.D3.B4.B5.C6.C7.B8.C9.A10.C

(二)多項選擇題1.B、C、D2.A、B、D、E3.A、D4.A、C、E5.A、B、C、D6.B、D、E7.C、E8.A、B、C、D9.A、B、C、D、E10.A、B、E

(三)簡答題1.什么是進善旌?答:據古籍記載,堯在位時,曾于庭前設置即一面旗幟,史稱“進善旌”,讓百姓站在旗下,向他提出對政事的建議、評論。一時,進善言治理天下者甚眾。這是我國官方信訪活動起源的標志之一。

2.什么是華表木?答:據古籍記載,堯在位時根據舜的建議,命舜在土階前樹立了一根木柱,讓百姓在上面書寫意見、指出自己的過失,以修明政治,稱為“誹謗之木”(此處的“誹謗”指民眾批評首領的過失),由于此木是舜受命而立的,舜又名重華,所以又稱華表。舜繼位后,天天去進善旌下、誹謗木前,傾聽和閱讀百姓的意見,使他能了解下情,便于清除社會弊端。這是我國官方信訪活動起源的標志之一。

3.什么是敢諫之鼓?答:據古籍記載,舜在位時,由于事務日繁,抽不出時間天天去華表木下,于是命人在庭前設置了一面“敢諫之鼓”,凡民眾欲反映情況、建言陳事,只需擊幾下此鼓,他就出來接見,聽取意見。這是我國官方信訪活動起源的標志之一。

4.什么是納言?答:古籍記載中舜在位時設立的九官之一,其職責是調查了解下情,向舜匯報,供舜決策,并傳達舜的命令,起上通下達作用,類似于當今的秘書人員。

5.什么是《堯典》?答:又稱《帝典》,是上古政治文件的匯編《尚書》中的首篇,是堯、舜言行的記錄。它為戰國時人所作,但作書人當有所依據。它可以說明在部落聯盟昌盛時期,先民已經使用原始文字記事、記錄首領言行,并有了原始的公務活動記錄。

6.什么是圖法?答:古籍記載中夏代王宮中的重要檔案,它能說明夏朝已有了宮廷檔案,并有了保管它的官員。

7.什么是《甘誓》?答:是夏朝國王啟討伐敵方時發布的檄文,即軍事動員令,也就是一種公務文書。收錄于《尚書》之中。

8.什么是作冊史官?答:商朝史官中的一類,有乍、乍冊右史等名目。其原先的職責是祭祀時負責奉商王冊命以告神。后來,專門負責制作冊命(即王命文書)、保管冊命、宣示王命,并兼管策命諸侯大夫。

9.什么是記事史官?答:商朝史官中的一類,有史、卿史等名目。他們負責記錄商王言行、王朝大事,保管典籍,觀測天象,記錄歷法等等。商朝的觀測天象和神權統治有著密切的關系,記錄歷法是為了安排農事,實際上是在編制王朝的工作年歷。所以,他們實際上是主要承擔文書檔案工作。

10.什么是甲骨文?答: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四)論述題1.秘書工作的產生需要哪兩個社會條件,為什么?答:秘書工作的產生需要兩個社會條件,即有了社會組織的領導部門、有了文字與公務文書。理由是:

秘書工作是領導部門的輔助性工作,因此,只有出現了領導部門,才會隨之而產生秘書和秘書工作。

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演進為國家后,其領導部門也轉化為統治集團,他們的秘書人員也轉化為朝廷的秘書官吏。由于國家的管理工作比部落聯盟時期要復雜,事務增加,因此,作為輔助人員的秘書官吏也增多了,并開始分工、分層次,進而設置起秘書機構,并逐步形成了秘書工作制度。因此,社會組織的領導部門的出現,是秘書工作起源的一個社會條件。文書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現后才可能產生。社會組織的領導部門為了頒布命令、制訂規章制度、記錄事件,以便實施管理,需要制作文書,由此產生了公務文書。

公務文書需要有人擬制、處理、傳頒、保管,由此產生了以文書工作為主要業務之一的秘書人員和秘書工作。因此,文字和公務文書的出現,是秘書工作起源的又一個社會條件。

2.為何說我國秘書工作孕育于部落聯盟昌盛時期?答:依據考古成果和古籍記載可知:我國部落聯盟的昌盛時期,已經形成了社會組織的領導部門,如黃帝設置“六相”,,舜設立九官,這些官職分管各方面事務,以治天下;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務活動記錄,如《尚書》中的《堯典》,是堯、舜言行的記錄;有了專事記錄的人員,如黃帝設置了史官,陪侍于自己左右,記錄言行,匯編成冊,以備忘、信守;出現了秘書活動,如納言是調查了解下情,向舜匯報,供舜決策,并傳達舜的命令,起上通下達作用的人員,又如進善旌、華表木、敢諫之鼓是我國官方信訪活動起源的標志。

因此,秘書活動在國家產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而那一時期也就成為我國國家秘書工作的孕育時期。

3.為何說我國秘書工作萌發于夏朝?答:夏朝是我國國家的起始,原先部落聯盟的領導部門,蛻化為統治集團,即朝廷。國家的出現,行政管理的需要,必然催生出國家公務文書。夏朝也確實產生了公務文書,如《尚書》中所收錄的《甘誓》、《胤征》是討伐敵方的軍事動員令,即國家公務文書。古籍記載中夏代王宮中有了重要檔案——圖法,說明夏朝已有了宮廷檔案,并有了保管它的官員。從這些有限的記載來分析,雖尚難斷定秘書工作已經在夏朝形成。但是,秘書工作已在夏朝萌發,這是可以斷定的。

4.為何說我國秘書工作形成于殷商?答:商朝的史官眾多,已經分成層次,有了分工,初步形成為一支秘書隊伍;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中央秘書機構的雛形——太史寮,有層次不同、職掌各異的史官,它的主要指責是負責商王的冊命及祭祀等事宜;有了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即甲骨文,有了甲骨文書,文書檔案工作已經起步。因此,我國的秘書工作從部落聯盟昌盛時期孕育,經夏朝萌發,至遲在殷商已經形成。

第二章秘書工作初創時期

----------兩周

要點:西周時期中央秘書機構太史寮成形,王宮、地方政府和諸侯國中也設立了秘書機構或配備有秘書人員;最早的中央檔案機構——天府設立;產生了初步的公文擬制、用印、制作制度,公文種類增加,檔案被廣泛利用;秘書人員形成了職業道德和職業個性。東周時期史官衰落,產生了御史等一批新的秘書官職,大批士的加入,更新、擴大了秘書隊伍。因此,兩周時期,是我國秘書工作的初創時期。第一節秘書機構太史寮太史

小史內史

外史御史一、中央政府的秘書機構(一)太史寮1.太史寮成形的社會背景2.太史寮的“五史”(二)王宮秘書人員

二、信訪機構誕生卿史寮宰左史右史承女史典瑞掌節

第二節

秘書官吏

一、史官的特點(一)宗教色彩由濃至淡(二)史官的分工、分層次由淺至深分工:1.同一秘書機構中的秘書人員分別承擔各種工作;2.不同秘書機構中的秘書人員承擔內容各不相同的業務。第二節

秘書官吏層次:1.根據國家機構間的從屬關系,秘書人員分成王宮、朝廷、地方政府、諸侯國等不同的群體層次,上級機構的秘書人員一般比下級機構的秘書人員地位重要、作用要大;2.同一部門的秘書人員層次增多,如太史為太史寮的長官,小史為其助手,御史地位最低微,內史、外史介于其間。這種層次的增多,使秘書人員出現了等級,高級秘書有權議政,輔助決策,低級秘書卻無此權力,僅負責具體事務。第二節

秘書官吏(三)產生了職業道德書法“秉筆直書”的行為規范和“君舉必書”的行為準則(四)形成了職業個性剛正不阿、威武不屈(五)文化素質優秀學校“六藝”秘書人員是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優秀分子秘書工作的重要性職業要求的嚴格性第二節

秘書官吏二、史官衰落的原因(一)人治觀念繼續增長(二)史官與國君觀念上發生沖突(三)選官制度的變化三、新秘書官職的產生(一)從原先低級史官中提拔高級秘書御史(二)重新設置一批秘書官職尚書(秦國)、掌書(齊國)主書(魏國)、御書(趙國)令正(魯國)(三)從宦官中提拔一些秘書官員第二節

秘書官吏

四、士充實秘書隊伍(一)士加入秘書隊伍的歷史背景私學的興辦,政治的需要(二)士擔任秘書工作的特點1.職能單一。2.作用大,地位高。3.任期短,流動性大。(三)士充實秘書隊伍的意義1.“士”任秘書使秘書人員繼續保持較高的地位,從而對社會文化的發展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2.“士”任秘書使秘書工作在語言文字之外又有了參謀咨詢的功能,秘書工作由此有了文書事務和輔助決策兩個相輔相承的功能,對秘書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節

秘書官吏五、私人秘書出現食客、門客和舍人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

魏國的信陵君、秦國的呂不韋來源復雜,以有文化的游說之士為主私人秘書的出現,說明秘書工作向社會化發展,使服務對象擴大。

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一、文書載體我國早期的文書表現形式:甲骨文書、金文文書、

簡牘文書、縑帛文書(一)甲骨文書甲骨文書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官方文書實物,廣泛使用于商朝后期,西周的甲骨文書絕大部分是貞卜文書,后被簡牘文書和金文文書所逐漸替代。

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二)金文文書西周的金文文書有四個特點:內容廣泛,記述詳細,真實可信,數量眾多,最為盛行。

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三)簡牘文書簡牘文書是刻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書,是先秦時期,使用最多文書形式。(四)縑帛文書

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二、文書工作的初步規則(一)文書運轉有了初步程序(二)根據文書運行方向分類(三)擬文有了規定程序(四)用印制度(五)公文傳遞制度

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三、公文文體(一)王命文書(下行文)

誓、誥、命、策、典、訓、令、檄文(二)上行文

謨、上書、事書(三)平行文盟書、載書、移書、約劑四、檔案工作(一)中央檔案機構天府的設立(二)副本制度和金藤之匱(三)檔案開始被廣泛利用

第四節

西周的社會調查制度

一、社會調查興起的原因第一,鑒于商滅亡的教訓,懾于人民群眾的巨大威力。第二,周初統治者對新的統治區域缺乏了解。第三,西周統治者重人治、輕鬼神。第四,社會調查是周的傳統。二、社會調查制度的內容(一)各類調查人員和調查方法太師行人采詩官主要方法是“采詩”,即收集民歌史官周天子第四節

西周的社會調查制度(二)調查情況的上報程序(三)調查地域和延續時間(四)調查內容三.社會調查制度的意義思考題:1.簡述太史寮的五史及職能。2.周代的史官形成了什么職業道德?3.簡述西周的社會調查制度及影響。

4.分析“士”擔任秘書的積極意義。5.談談古代公文產生對秘書工作的影響。(一)單項選擇題1、C2、B3、C4、A5、A6、B7、B8、C9、D10、D練習題答案

(二)多項選擇題1、A、B、C、D、E2、A、B、C、D、E3、A、B、C、D4、B、D5、C、E6、A、B、D、E7、A、B、C、D8、A、C、D、E9、A、B、C、E10、A、B、C、E

(三)簡答題1、什么是太史?答:亦作大史,為太史寮的長官,總管起草公文、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管理國家檔案典籍、天文歷法和組織祭祀等,相當于中央政府的秘書長。太史也負責起草國家一級的法令性文件,如“建邦六典”、“法”和“則”等國家重要的行政法。

2、什么是小史?答:為太史寮的官員之一,是太史的副手,如太史不在,由他代行其職,主要掌邦國之志和貴族家譜,相當于掌管貴族人事檔案的秘書官。平時還分工負責重大活動(如祭祀)的組織工作。

3、什么是內史?答:為太史寮的官員之一,亦稱作冊內史、作命內史、作冊。內史有多人,其為首者稱內史尹、或稱作冊尹,掌擬制簡冊、宣示天子的誥命。其擬制的簡冊主要為“八方之法”,即天子駕馭臣屬的一套規則。由于內史最接近天子,其擬制的簡冊直接關系到天子的利益,所以,其地位漸漸上升,高于太史。

4、什么是外史?答:為太史寮的官員之一,掌四方之志及三皇五帝之書,四方之志是王畿之外的諸侯國內部世系家譜,是決定諸侯子孫誰承襲侯位、誰封授何種官職的依據,相當于人事檔案。外史還有“達書名于四方”之職責,即整理、改進、推行文字。

5、什么是御史?答:為太史寮的官員之一,亦稱柱下史。據說常侍立于朝堂殿柱之下,接收四方文書,并負有保管檔案、典籍的責任,是太史寮中職位最低的秘書官員。

6、什么是“建邦六典”?答:“建邦六典”是周朝國家一級的行政法,即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是天子與諸侯間各方面關系的法規性文件,它由太史寮的長官太史負責起草。

7、什么是“泥封”?答:當時的文書都刻寫于簡牘上,簡牘文書由多片竹簡或木片組成,由繩系連,其封頁稱“檢”,在“檢”的結繩處糊上一塊粘泥,在粘泥上加蓋印章,顯出印文,粘土干后很堅硬,這種用印法稱為“泥封”也稱“封泥”。加蓋封泥的文書稱為璽書。

8、什么是檄文?答:是周天子、各國諸侯或卿大夫用來征召、曉喻或聲討敵方的文書。產生于戰國時期,其特點是敘事明白、說理雄辯、氣勢強盛、話辭果斷,忌隱晦曲折、和緩細巧。聲討性質的檄文往往要宣揚已方的英明,揭露敵方的罪行,分析敵我形勢和人心向背、算計彼此力量的強弱,以鼓舞士氣,有些類似于古代的誓。

9、什么是上書?答:臣下向天子或國君陳述政見的文書。是后代奏、章、表、疏等的前身。上書往往就一件事,運用鋪陳、排比的手法,依據確鑿的歷史事件,縱橫議論,邏輯性很強,富有說服力,而且,語言形象、生動。音節鏗鏘有力。

10、什么是簡牘文書?答:簡牘文書是刻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書,主要用于記事。

(四)論述題1、簡述史官衰落的原因。答:史官在戰國時期,已不能在國君身邊參與政務、輔助決策,地位明顯衰落。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因素:

第一,人治觀念繼續增長。戰國時期,各國諸侯認識到,要在殘酷的兼并戰爭中求生存、圖發展,靠的是實力,而實力來自于人治,并非靠天和神的恩賜。所以,神職史官的勢力、影響被大大削弱,趨于衰落。

第二,史官與國君觀念上發生沖突。各國統治者在劇烈的兼并戰爭中覺察到,不改革無以自強,不自強無以站穩腳跟、爭霸天下,而改革首先必須拋棄舊傳統、舊觀念。所以,各國統治者紛紛選用具有新觀念、新思想的人才參政,以實施改革。舊有的人事史官由于“世守官業”,思想趨于保守,不易接受新思想、新觀念,不自覺地起著維護舊制度的作用,難以適應變化了的形勢。這樣,作為秘書人員的史官和其服務對象--—國君,在政治見解、斗爭策略、社會觀念上都發生了沖突、對立,也就必然會被剝奪參政議政的權益。

第三,選官制度變化。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各國多少廢除了世卿世祿制。這樣,世代相襲的史官就被新興貴族所取代,逐漸離開了國君身邊,無權參予政務,起輔助決策作用了。

史官地位的衰落說明每當社會大變革之時,秘書人員如不站在改革的前列以新觀念、新眼光去研究、解決新問題,支持、輔助改革,順應歷史潮流,就勢必落伍,為形勢所拋棄。

2、簡述士加入秘書隊伍的歷史背景、特點、意義。答:士加入秘書隊伍的歷史背景是:第一,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宗法制、世襲制逐漸瓦解,舊貴族世家紛紛沒落,作為周朝最低級貴族的士喪失了原先的特權。同時,隨著“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辦學之風盛行,許多平民拜師求學于私門,也成為士,士的數量大增,他們為了尋求出路,或欲實現抱負,必須投靠、依附于某個國君、集團或貴族。第二,當時各國國君紛紛探求富國強兵之道,迫切希望士能出謀獻策。同時,為了戰勝舊貴族勢力,建立新型的、可供國君自由任免的政府機構,他們也都樂意從士中去選用官員。這樣,士就成為新型官員的后備軍而倍受國君重視,其中許多人被任用為輔助國君的顧問、謀士、幕僚之類的人員,往往兼任起草文書工作,實際上是國君的高級秘書。

士擔任秘書工作,具有任期短,流動性大的特點:有的受到國君信重,很快升任為某一部門的主管,他們擔任秘書工作的時間都不長;有的見不被重用,則離去,到別國游說,形成流動狀況。

秘書工作中的參謀職能,不象文書檔案業務那樣須具有相對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所以,士任秘書時間的短暫和流動頻繁,一方面有不利之處,另一方面也有有利之處。就國君而言,各色優秀人才先后擔任一段時間的秘書工作,利于他們獲取各種知識、信息,了解各國情況和各種政見,開闊眼界,便于權衡得失,取其長而提高決策水平;就士而言,能吸收、交流、傳播各種新觀念、新思想和提高參政、輔助決策的技能,從而提高整個秘書工作水平。

士充實秘書隊伍的意義是:壯大了秘書隊伍,為秘書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新觀念、新思想,提高了秘書工作的質量,開創了秘書工作的新局面,也對社會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提高了秘書人員的地位和聲譽。并且,導致古代秘書工作中文書檔案和參謀咨詢業務相對分離為獨立性較強、各有專門秘書承擔的兩大部分,對日后的秘書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簡述天府的概況。答:西周時期設立的天府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中央檔案機構。

其收藏的檔案種類眾多,內容豐富,有版、圖、譜籍、盟約等,統稱“天府之藏”。

天府置于都城的宗廟里,因宗廟是周王室祖先神靈所在之處,建筑比較堅固,便于保密和守護,檔案收藏于此,既安全,也便于查考。

天府是周初中央政府設置的“九府”之一,地位頗高,說明天府為統治階級高度重視。負責保管天府檔案的人員稱“守藏史”,他們父死子繼,世代相襲,成為天府世家。

4、試述西周社會調查制度的起因和內容。答:第一,社會調查興起的原因是:鑒于商滅亡的教訓,懾于人民群眾的巨大威力;周初統治者對新的統治區域缺乏了解;西周統治者重人治、輕鬼神;這一些都要求了解、掌握民間動態;社會調查是周的傳統。所以,周初統治者繼承了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為鞏固初立的王朝而服務。.第二,社會調查制度的內容包括:社會調查由專人總管,有多種人員承擔調查工作,全國主管調查工作的是太師,政府設有“采詩之官”,他們分成不同的層次,有從民間提拔的專事采風的公職人員,有朝廷中指定的采風官員——行人,天子還要求公卿列士也要通過各種途徑采集民情,向他反映,史官也負有采風的任務,周天子也親自定期下民間調查。調查是定期的、經常性的。

第三,調查情況的上報程序:一是逐級上報,從鄉野上報至城邑,由城邑上報至國都,再匯報于天子;二是職位高的官員可直接將調查情況向天子陳述;三是行人采集之風,應配上樂曲,唱給天子聽。

第四,調查地域幾乎遍及周王朝的整個統治區域,這一社會調查制度延續了五百多年,說明采風不但盛行于整個西周時期,也為東周所沿襲。

第五,調查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是對社會現狀的綜合調查。明智的統治者可以從這些第一手材料中“知天下”,覺察隱伏著的危機,制訂出相應的政策來緩和社會矛盾、安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

5、為什么說兩周時期是我國秘書工作的初創時期?答:兩周時期,太史寮成型,表明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中央秘書機構正式形成了。王宮、地方政府和諸侯國中也設立了秘書機構或配備有秘書人員,說明當時秘書工作在全國范圍已初步建立。

作為秘書人員的史官形成了君舉必書、秉筆直書的職業道德和正直不阿、威武不屈的職業個性。東周時期,史官衰落,產生了御史等一批新的秘書官職,大批士的加入,更新、擴大了秘書隊伍,提高了秘書工作的質量,開創了秘書工作的新局面,也提高了秘書人員的地位和聲譽,并導致文書檔案和參謀咨詢業務相對分離為獨立性較強、各有專門秘書承擔的兩大部分,對日后的秘書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書工作方面,當時文書的擬制、收呈、頒發、傳遞都各有專人負責,初步形成了運轉程序;根據文書運行方向,已經出現了一個由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三類文種組成的配套的文書體系;擬文產生了起草、討論、修改、潤色四個環節,然后定稿,每個環節均有專人負責,形成為規則。并出現了用印制度、公文傳遞制度。

檔案工作方面,西周時期,設立了最早的中央檔案機構-—天府,天府收藏的檔案種類眾多、內容豐富,檔案被利用為統治和施政、傳授學問的工具、被匯編成集。

西周建立了全國規模的定期的社會調查制度,也是我國古代秘書工作的一大創舉,說明當時的秘書人員負有進行社會調查,廣泛收集第一手資料以供領導者決策參考的職責。

綜合以上方面,所以說,兩周時期是我國秘書工作的初創時期。第三章

秘書工作的確立時期----秦漢要點:秦代:1.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統一的秘書機構。2.建立起全國劃一的各項秘書工作制度。漢代:3.秘書工作制度趨于穩定,并確立下來。其基本內容為以后歷代王朝所仿照、沿襲,視作基本模式。文字和公務文書。第一節

秘書機構的確立和演進一、從丞相府到尚書臺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為政府的中樞機構,其秘書工作以丞相府為主,御史大夫寺為輔。(一)削弱相府、起用尚書(二)尚書臺的設立(三)尚書臺最后取代相府(四)尚書臺的結構及地位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第一節

秘書機構的確立和演進二、其他中央秘書機構(一)御史寺秘書職能的盛衰(二)皇宮、朝廷的秘書機構分流(三)皇宮其他秘書官職謁者、符璽令、太史令、女史、秘書監(四)宦官秘書中常侍、侍中、黃門侍郎、中書令(五)信訪機構公車府、謗木和肺石第二節

秘書官吏一、秘書官吏的選拔(一)秦朝秘書官吏的來源中央政府重要秘書官員:一是從開國功臣中選用二是從六國舊部中招用地方政府秘書官吏試吏法中央各部門及地方郡府的一般秘書人員,通過學校培養、輸送以吏為師第二節

秘書官吏

(二)漢朝秘書官吏的來源1.察舉、征召、辟除2.學校培養

第二節

秘書官吏二、秘書官吏的任職資格(一)秦朝秘書官吏的任職資格秦律規定:“非史子(也),毋敢學學室,犯令者有罪。”規定:“下吏能書者,毋敢從史之事。”保證秘書人員政治上的可靠性第二節

秘書官吏(二)漢朝秘書的任職資格考試錄用年齡須在十七歲以上能背誦籀書九千字以上,考八種字體面試注重其文采,還注重其實際工作的經驗第二節

秘書官吏三、秘書官吏的考核制度(一)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五善”是:(一)“忠信敬上”,即忠順于朝廷,尊重上司;(二)“清廉毋謗”,即廉潔奉公,任勞任怨;(三)“舉事審當”,即處理政事要謹慎,妥當;(四)“喜為善行”,即多做好事,利國利民;(五)“恭敬多讓”,即謙虛為事,誠懇待人。

第二節

秘書官吏

“五失”是:(一)“夸以”,即夸夸其談,濫唱高調而不務實;(二)“貴以大”,即好大喜功,不實事求是;(三)“擅制割”,即獨斷專行,飛揚跋扈;(四)“犯上弗知害”,即犯上作亂,目無法紀;(五)“賤士而貴貝貨”,即輕視知識和知識分子,只重視錢財。

(二)漢朝的“常課”和“集簿”常課漢朝規定,中央政府各部門的主官要對其所屬的秘書官吏每年考核一次,稱“常課”或“小考”,每三年一次“大課”,即大考核。小考根據其德行、勤懶、是否忠順朝廷、忠于主官、勤于職守為標準,對一年工作作出評定,好的評為“最”,差的評為“殿”。大課是根據三次小考的成績予以綜合,分別獎或罰。

集簿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一、文書工作制度秦漢時期的文書載體,以簡牘為主,縑帛為輔。

漢朝出現了紙質文書和鐵質文書。(一)行文規定(二)書寫格式(三)避諱制度(四)文書運轉程序(五)文書校勘制度(六)用印制度(七)公文傳遞制度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二、公文文體(一)皇命文書(下行文)秦代:制、詔漢代:“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二)上行文臣下上呈皇帝的文書有:奏、章、表、疏、議、狀、書(三)各級政府的下行文漢代:告、令、教、敕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四)平行文漢代:有移文、移書、檄移、品約(五)機密文書漢代:封事、合檄、飛檄(六)公開張貼的文書漢代:露布、扁書、板檄

漢代公文的總稱為“文書”,也稱“文案”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三、檔案工作(一)檔案的收集(二)檔案的利用秦:以吏為師、焚書坑儒漢:修史(三)檔案庫的建立秦:藏府、書府漢:石渠閣、蘭臺、東觀(四)檔案保護制度思考題:1.簡述秦漢中樞秘書機構的確立和演進。2.簡述秦漢秘書人員的選拔與任用。3.秦漢有哪些對秘書的考核制度?4.漢朝中央秘書機構變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結合“學校培養”談談學校教育對秘書人才培養的意義。練習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C2、D3、A 4、B5、B 6、A7、D 8、A9、A 10、D11、C 12、C13、C 14、A15、D

(二)多項選擇題1、A、B、D2、A、B、C、E3、A、B、C、D、E 4、A、B、C、E5、A、B、C、E 6、A、B、C、D、E7、A、C、D、E 8、A、C、D、E9、A、B 10、A、B、C、E11、B、D、E 12、A、B、E13、A、B、C、D、E 14、A、B、C、D、E15、A、B、C、D 16、A、B、C

(三)簡答題1、什么是公車司馬令?

答:秦漢時期,九卿之一衛尉屬下公車府的主官,配有助手公車司馬丞。職掌除掌管皇宮的外門司馬門,晚間巡邏宮中外,平時有官吏和百姓上書陳述冤屈,或欲面見皇帝訴冤,由公車司馬令受理,向皇帝呈報。公車府中設有謗木和肺石,凡不屬朝廷政務機構受理范圍的建言申訴,都可來此處陳述。接待、受理吏民上書,成為公車司馬令的主要職責之一。因此,他也是皇宮兼職信訪機構的主官。

2、什么是主簿?

答:秦漢地方政府中,典領文書和處理日常事務的秘書部門首領,相當于辦公室主任,職位雖不高,然地位重要,是主官的親信下屬。

3、什么是試吏法?

答:試吏法是秦朝簡選基層政權機構秘書人員的方法,即根據各地民意反映,對地方閑散人才進行調查、了解,然后,召集有關人士,由縣以上官員對他們目測外貌、口試問題,選其中較優秀者,派至縣以下基層當秘書吏員的。蕭何就是通過試吏法被任用為縣衙中的秘書吏員的。

4、什么是察舉?

答:察舉是西漢選拔官員,包括秘書官員的方法,即皇帝詔命大臣,依標準推薦人才進京,由皇帝提出各種政治問題,考其學識、才能,凡對策(書面考試)、射策(抽簽考試)成績合格者,即分等授官,其中不少人被任用為皇宮秘書人員。

5、什么是辟除?

答:辟除是西漢大臣、地方主官自行聘用僚屬,包括秘書官員的方法。即三公九卿、刺客(州牧)、郡守等高級官員有權自行聘用僚屬。被辟除的有名士、小史,也有平民。被辟除的僚屬不算朝廷命官,只對主官盡職。主官對他們有聘用之權,也有薦舉之權,供職一段時間后,可由主官推薦給朝廷,經過考試合格,可任用為正式官吏,他們的前途依附于主官。

6、什么是避諱制度?

答:指無論是皇帝頒布的、臣下上呈的文書,還是史官的記居和各級政府的文書中,凡遇有皇帝名字的字,一律以其它字、詞代替,連音近似的字也不準用。這種制度稱作避諱,在秦朝已形成為制度。它明顯表現出尊君抑臣的特點,滲透著封建君主專制的液汁。它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沿襲,直至清亡才告終。

7、什么是秦朝的文書校勘制度:

答:秦朝規定,文書草擬完畢,必須校勘,準確無誤才能發出;在文書傳抄過程中,也必須校勘,以免抄錯,并且,校勘后須作記錄。這一制度有效地保證了文書在整個運轉過程中始終保持其準確性。

8、什么是秦朝的用印制度?

答:秦統一中國后,對前代的印章作了整理、劃一,規定皇帝之印稱“璽”。皇帝有六種璽,不同內容的文書加蓋不同的璽。百官從丞相直至亭長的印章統稱為印。根據官員官職的高低,授予不同質地和系扎有不同色彩之綬(絲帶)的印,印的質地有金、銀、銅,綬的色彩有紫、青、黑、黃。公文必須加蓋印章后才生效、可發出。對于璽印的管理很嚴格,規定凡丟失、私制或盜用官印者都以法論處。秦朝璽印的廣泛使用,用印制度的統一,反映了中央政府對各級各類文書控制之嚴。

9、什么是秦朝的驛傳制度?

答:為了便于傳遞公文,秦朝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期的郵傳制度:在水陸交通線上每隔五里設一郵,每隔十里設一亭,每隔三十里設一驛。驛分騎馬傳送的陸驛和以舟船遞送的水驛。各縣衙所在地設傳,傳筑有“傳舍”,即館舍,為傳遞公文的人員提供食宿、快馬(稱傳馬)。驛傳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大大加快了公文傳遞速度,提高了公文效率。

10、什么是露布?

答:也稱露板、露版,是各級官署為了使四方官民迅速知曉其內容而不加封檢,公開張帖于宮門、城門及交通要道的文書,類似今天的告示。最早起源于軍中,后推廣為各類文書所用。

11、什么是石渠閣?

答:西漢著名的檔案庫,公元前200年,與未央宮同時建造,位于宮內,由蕭何督造,專用以存放從咸陽所得的秦朝檔案,成帝時始將西漢王朝的檔案也存入其中。建造時將庫房地基的石塊鑿磨成渠,用以引水、防止檔案受潮,故而得名。可見,它建筑時已考慮到了檔案保管的特定要求。

(四)論述題1、試述兩漢從丞相府到尚書臺的演進過程及其揭示的規律。答:從丞相府到尚書臺的演進過程經歷了如下階段:

第一,削弱相府、起用尚書。

漢初,丞相府仍如秦制,是皇帝處理政務的辦公廳。但是,隨著國家行政管理事務的增多,其規模擴大,職權也隨之增大,演變為一個政權實體,作為秘書機構的因素日漸減弱,與皇權產生了矛盾,漢武帝時,這種矛盾達到尖銳化。于是,武帝開始對丞相府的職權予以削弱、抑制。他起用原先負責皇帝的文書收發事務、職位低微的秘書小吏尚書,委托他們拆讀章奏,提出初步意見,進而又有權裁決奏章,并建立了初步的官衙尚書署。

第二,設立尚書臺。成帝時,進一步削弱丞相職權、信用尚書,將尚書組織成獨立的官衙,稱尚書臺,其辦公處設于皇宮內,稱禁中,設尚書五人,以一人為首領,稱尚書仆射,其他四人分曹辦事。

尚書臺的設立,標志著新的秘書機構正式形成,開始將丞相府的秘書職能引渡至皇宮來,使它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

第三,尚書臺最后取代相府。東漢建立后,將西漢開始的中央秘書機構的變革予以繼續,繼續增強尚書臺的職權,使尚書臺的職掌更寬,凡章奏的收發、拆讀、批處、審查,詔書的起草、封印、轉發、記錄、底本的保存,帝命的傳達,直至對百官的選任、獎罰,無所不統。

這樣,新的中央秘書機構確立了,它替代原先的相府,成為皇帝的辦公廳,這標志著從漢武帝開始的將相府的秘書職能引渡至皇宮的任務已經完成。

丞相府為尚書臺逐步取代的過程,說明封建社會中,皇帝設置秘書機構的目的是集國家大權于一身,保證其實行君主獨裁。一旦此秘書機構職權擴大,威脅到皇權,皇帝就予以抑制、削弱、或直接解散,重新設立一個聽命于他的新的秘書機構。這種現象自西漢武帝始,在以后兩千多年中反復出現,形成一條規律。它導致封建社會中央秘書機構處于反復建立、興盛、削弱、解體、又重新建立的周期性演變之中,致使秘書官員的職稱處于不斷變更、秘書人員處于不斷流動中,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

2、簡述秦漢御史寺秘書職能的盛衰。

答:秦在戰國時期設置了御史,統一全國后,御史作為皇帝的親信秘書官員,受到擢升,與丞相、太尉并列為三公,有官署御史寺,配合丞相領導中央政府的整個秘書工作。御史的職掌在秦代很寬,主要有:收受公卿、百官、吏民的奏事;掌管“圖籍秘書”,即重要檔案和法律文件,以供官民查詢;監察百官;處理皇帝親自交辦的事項,如前往調查、代皇帝巡視各郡;被遣往各郡監理郡務或監軍。可見,秦朝的御史被皇帝視作親信,實際上相當于皇帝的秘書長。

西漢初期,御史寺的職權比秦朝增大,它除了負有監督百官、執法等職責以外,承擔的秘書工作日益增多,某些制書、詔書須經御史大夫過目,再發往由丞相府發給各部門辦理。下級部門或地方官署上呈的文書,也由御史初閱、篩選,對違反圣意或不合規范的公文,予以篩除,直至彈劾上呈該公文的官員;國家的律令和郡國的上計文書均由御史寺收存。為了削弱相府,皇帝在起用尚書的同時,還將相府的一些秘書職能劃給御史寺,這樣,御史寺的規模也隨之擴大。這一時期,是御史寺秘書職權最盛之時。

東漢“事歸臺閣”,御史寺承擔的秘書事務,一部分移至尚書臺,一部分轉歸太尉府,它成為專事監察百官,保管圖籍檔案的機構。其秘書職能也就消失了。

3、簡述秦漢的檔案保護制度。

答:秦漢的檔案保護制度的主要內容有:

第一,檔案庫房附近不得建造官吏的住屋,以便于專門人員出入,并可防止泄密、因鄰近房屋失火而危及庫房。

第二,任何人不得將火種帶入庫房,檔案送入庫房后,必須嚴格檢查,確定沒有火患,才能關閉庫門。

第三,庫房每夜由嗇夫和吏等人員輪流值班守護,防止被盜,被毀。

第四,責成令史定期檢查庫房情況。

秦朝的這些檔案保管規章,有效地保證了檔案的安全、保密,使王朝的大量檔案得以能完整地保存下來。

漢朝的檔案庫在吸收秦朝經驗基礎上,保護工作做得更好。

從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檔案工作,至秦漢檔案增多,專門庫房設立,檔案的利用較充分,標明檔案工作已確立。

4、為什么說秦漢時期是我國秘書工作的確立時期?答:秦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確立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創設起一整套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從中央到地方,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秘書機構也隨之形成。同時,又建立起全國劃一的各項秘書工作制度,并初步試圖以法令的手段使這些制度穩定開來,從而為封建社會的秘書工作舉行了奠基禮。

由于秦王朝的短命而亡,這些制度未在秦朝得到充分發展,繼起的兩漢王朝在鞏固統一的封建王朝的過程中,對秦朝的秘書工作制度增損變通,予以充實,使之逐步趨于穩定,并隨著統一的封建王朝的確立下來,其基本內容為以后歷代王朝所仿照、沿襲,視作基本模式。

因此,秦漢時期是我國秘書工作的確立時期。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秘書工作《中國秘書史》第四章

秘書工作大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要點:1.中央秘書機構初步發展為中書、門下、尚書三個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部門。2.統治者高度重視秘書工作,秘書機構作用日益突出。3.領導和秘書關系協調發展。4.公文寫作開始和其他文體分流,成為一種獨立的應用文體。5.紙張成為公文唯一載體,新的公文制度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秘書工作大發展的時期第一節

秘書機構和官職中央秘書機構的演進過程:以中書省取代尚書臺,設門下省分散中書省之權,初步形成了中書、門下、尚書三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秘書機構。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第一節

秘書機構和官職

一、設中書省替代尚書臺(一)曹操設立秘書令、秘書丞秘書令秘書左丞秘書右丞秘書機構收發、處理奏章文書,擬制、傳發教令秘書令、秘書左丞和秘書右丞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名實相符的秘書官職。以秘書令為首的秘書機構也就成為我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名實相符的秘書機構。第一節

秘書機構和官職

(二)曹丕設立中書監、令

幕府轉變為中央秘書機構幕僚轉變為國家正式秘書官員改稱秘書令為中書令秘書左丞為中書監,秘書右丞為中書令首開親信幕僚轉化為朝廷秘書首腦的先例官署稱作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掌管章奏、記錄朝廷大事,參與政務中書省取代尚書臺而成為政務樞紐第一節

秘書機構和官職

(三)中書省的主要秘書官員主官:中書監、中書令秘書官員:黃門郎、通事郎、中書舍人二、設門下省分中書省之權職責是在皇帝左右議論大政,出納帝命,辦理交付事項,起侍從顧問的作用第一節

秘書機構和官職

門下省分掌了中書省的一部分秘書工作,分散、限制了中書省的權力門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三、初步形成相互牽制的三省尚書臺轉化為政府機構,起執行作用三省分立、三省并重四、皇宮秘書官職典簽、起居令史第二節

主官與秘書的關系

一、曹操招納、信用秘書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知人善任第二節

主官與秘書的關系二、諸葛亮對秘書的要求和提拔(一)諸葛亮選用秘書的方法不注重門第資歷有真才實學德才兼備任人唯賢

第二節

主官與秘書的關系

諸葛亮對秘書人員的考察: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第二節

主官與秘書的關系

(二)諸葛亮對秘書的“參署”制度“違覆”“直言”“進人”(三)諸葛亮對秘書的提拔第二節

主官與秘書的關系

三、寒門掌機要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中正制”是指曹丕稱帝后,根據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設立的,即令中央的一些官員兼任其原籍所在州郡的中正,根據“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的原則,察訪本州郡的人才,列為九等,以備選用。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一、文書工作大發展的原因主觀:政局多變,戰亂頻繁,統治者都需要掌握和充分利用公文發號施令、指揮政務對文書工作都高度重視客觀:東晉初年,大量優質、價廉的紙張被用于書寫,成為公文的主要制作材料筆、墨等書寫工具顯著改進漢字:楷書、草書、行書,便于書寫。

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二、公文擬寫成為專門技能(一)公文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文”即文章、詩賦,必須有情辭聲韻;“筆”即公文,不需要有韻,也不必具有文采,只要直敘,著眼于敘事達意,施于實用。“文”、“筆”之分,說明公文寫作已經成為一門專門技能,有獨特的要求、規格。大大提高了公文的質量(二)出現了專寫公文的“手筆”

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三)對公文開始了理論研究蔡邕的《獨斷》曹丕的《典論·論文》曹植的《與湯祖德書》晉代虞摯的《文章別流論》應玚的《文論》陸機的《文賦》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任昉的《文章緣起》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曹丕最早研究公文文體《典論·論文》文體分成四大類: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并初步分析了它們各自的特點及語言風格“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前三種就是應用公文。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劉勰對公文研究最有貢獻《文心雕龍》論述了20多種公文文體的起源與演變,運用范圍、擬制要領、語言色彩和作用等論述深刻、精辟而又形象論著初步構成了我國古代公文的理論體系。

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臣屬呈送給皇帝的上行文增有:啟事、箋各級政府的下行文有:符、帖各級政府的上行文有:牒、箋記各級政府間的平行文有:關、書五、檔案工作注意對檔案的保護、收集建有檔案庫譜牒文書

第三節

文書檔案工作

(三)對公文開始了理論研究蔡邕的《獨斷》曹丕的《典論·論文》曹植的《與湯祖德書》晉代虞摯的《文章別流論》應玚的《文論》陸機的《文賦》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任昉的《文章緣起》思考題:1.簡述魏晉北朝中央秘書機構的演變及職能。2.曹操、諸葛亮任用秘書有何原則及方法?3.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及“寒門掌機要”。4.試分析魏晉的“文筆分途”對現代公文寫作的影響。5.魏晉南北朝時期主官與秘書的關系對我們有何啟迪?練習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C2、A3、B4、C5、D6、B7、A8、A9、D10、C

(二)多項選擇題1、A、B、D、E2、A、C、E3、A、B、C、D、E4、A、B、C、D5、A、C、E6、A、B、C、D、E7、A、B、C、D、E8、D、E9、B、E10、A、B、D

(三)簡答題1、什么是中書舍人?

答:西晉時在中書省中書侍郎下始設的秘書官員,在魏晉南北朝期間,中書舍人的職責為擬制詔書、宣布皇命、轉呈并參與處理章奏、受命慰問大臣等,故為皇帝所信重,能越過頂頭上司中書監、中書令和中書侍郎,直接秉承皇帝旨意擬詔。有時還參與機密。

2、什么是典簽?

答:魏晉南北朝的宋設立、原為處理文書的小吏,后獲皇帝信用,常受遣監視出任的方鎮、宗室諸王及各州刺史,號稱“簽帥”,名為典領文書,實為控制地方政權、兵權,權勢很大。

3、什么是“錄尚書事”?

答: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作為中央機要部門的秘書機構作用突出,為權臣所力爭,當時,凡真正執掌朝政的大臣(即宰相職),除本職官銜外,還必須掛有“錄尚書事”的稱銜。所謂“錄”,即總領的意思。“錄尚書事”就是由他兼管秘書部門,過問一切公文章奏,以便他發號施令。也就是只有掌管秘書部門者,才有實權,由此可見秘書機構地位之重要。

4、什么是“手筆”?

答:公文成為一種獨立文體后,產生了一批專事擬寫公文的人才,凡善于擬寫公文的文人,不一定能寫好詩賦,文章,而能寫好詩賦文章的人、甚至造詣頗高者,不一定能寫好公文,不能勝任記室參軍之類的秘書官職。時稱干練而擅長擬寫公文者為“手筆”,著名的“手筆”大家稱“大手筆”。可見,當時公文寫作在社會上的地位不低。

5、什么是公文用紙制度?

答:魏晉南北朝時期,公文一律以紙代替簡牘后,規定重要的公文以加染的黃紙書寫,以防蟲蛀,一般公文以白紙書寫,這使人們從紙的色澤上就能分辨出公文的類別,客觀上初步形成了公文用紙制度。

6、什么是卷軸制度?

答:魏晉南北朝時期,將寫在若干張紙上的一篇公文粘連起來,成為一幅,在一端粘附上一根細木棍,作為軸,可以將公文自左至右卷攏在軸上,成為一束,因為古人寫字是自右至左直行書寫,這樣卷起,能使右面文首的內容在最外面,便于展開順序閱讀。這種方法稱為卷軸制度,它在縑帛文書中已見使用,公文普遍用紙后,這一制度遂普遍推廣。它開則便于閱讀、批答,合則便于攜帶、收藏,是公文形式的一大進步。

7、什么是用印制度?

答:簡牘文書的蓋印方法為封泥,以紙制作公文后,改用朱印,即朱色水印,朱印簡便易行,印跡清晰易辨,不易消褪,且能使印章經久耐用,既提高了公文制作速度,又使公文卷面美觀,是公文用印制度上的一大進步。

8、什么是騎縫、押縫制度?

答:騎縫即在兩張粘連的公文紙的連接處加蓋印章;押縫即在兩張公文紙的粘連處或公文末尾署名,又稱押字或押尾。這一制度根據紙質公文的特點,起到了防止公文偽造、保證其真實性的作用。

9、什么是連署制度?

答:也稱聯署制度,即幾位官員在同一公文上聯合簽署姓名,以表示對該公文內容共同負責。

10、什么是勾檢制度?

答:魏晉起,尚書臺(省)中設置了比部,置比部郎中主管,專掌稽核皇帝和中央政府頒發的文書。這說明當時對公文的復核已有專門部門負責。

(四)論述題

1、試述形成中書、門下、尚書三個相互配合、制約的秘書機構的過程。

答:這一過程經歷了如下階段:

第一,曹操設立秘書令、丞。

東漢末年,曹操執掌朝廷,當時,朝中的尚書臺已成為事實上的丞相府,權柄很大。曹操為了培植私人勢力,進一步削奪東漢王朝的殘余權力,創立了秘書令這一官職,下配備秘書左丞、秘書右丞兩員官職,組成一個秘書機構,負責收發、處理章奏文書,擬制、傳發教令,以取代尚書臺的職責。秘書令、秘書左丞和秘書右丞遂成為我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名實相副的秘書官職。以秘書令為首的機構也就成為我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名實相副的秘書機構。

第二,曹丕設立中書監、令。曹丕廢漢建魏,立即以其府中的幕僚,組成新王朝的中央秘書機構,改稱秘書令為中書令,又增設中書監一職,監略高于令。此官署稱作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掌管章奏、記錄朝廷大事,參與政務。這樣,從曹操開始的以秘書令代替尚書臺的演變過程宣告完成,重演了漢朝以尚書臺替代丞相府的故事。

第三,曹丕以中書省替代尚書臺為秘書機構后,旋將尚書臺轉化為政府機構,起執行作用。

第四,為防止中書省勢力擴張,晉朝皇帝將中朝的給事中等官員組成一個新的機構,稱門下省,分掌中書省的一部分秘書工作,分散、限制了中書省的權力。至此,初步形成了中書、門下、尚書三個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的秘書機構。

2、曹操和諸葛亮如何處理好與秘書的關系?

答:曹操愛才敬才,不計私怨,不拘小節,打破了西漢以來任官講究門第、資歷的舊框框,不拘一格求人才,唯才是舉,廣納天下之士。如此胸懷,使眾多的人才竟相投奔門下,集積了雄厚的秘書人才。

曹操又知人善任,根據這些人才的特長,分別用為不同類型的秘書,以讓他們充分發揮各人的特長。由于曹操廣納人才,使用得法,較妥善地處理了與秘書的關系,使身邊的秘書人材各施其才,成為得力助手,使他如虎添翼,是他能擊敗各路豪強,統一北方的一個重要原因。

諸葛亮用人也不注重門第資歷,只要有真才實學,德才兼備者,他一律任用,任人唯賢。他的用人之道別具一格,在任用之前,他從七個方面考察僚屬。因此,他也招集了不少秘書人才。

諸葛亮對秘書除了要求他忠于職守以外,還非常注意聽取他們的意見,為此,他專門建立了“參署”制度,讓秘書能充分發表意見,實行“納言之政”。“參署”制度的主要內容有三條,即:

“違覆”即發現公文中主官的批示有與國家政策違背之處,秘書人員應提出自己的看法,陳述理由,送回主官處,建議重新審改。

“直言”即要求秘書人員對主官直諫不諱,凡發現主官在處理公務、行為言論中有不當之處,都及時指出,以避免過失。“進人”即要求秘書人員推薦人才。

諸葛亮不但發揮秘書的主觀能動性,還積極培養秘書,當發現秘書具備了獨當一面或有獨特才干時,就大膽提拔,破格使用

諸葛亮的這些做法,融洽了自己和秘書人員之間的關系,也發揮了秘書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頗值得我們借鑒。

3、簡述“寒門掌機要”的原因及后果。

答:自曹丕起始,選拔官吏的基本制度是以門第劃分等級、按等級高低授官的九品中正制。它導致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員都由所謂門第顯赫的世族擔任,壟斷各級政權,而出身低微的寒門子弟只能充任僚屬和低級官吏,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狀況。但是,擔任高官的世族養尊處優,生活腐朽,無能力理政。他們往往將日常政務和機要事務都交給寒門出身的僚屬去辦理。同時,不少皇帝為了維護皇權、架空世族,也有意起用身邊的寒族秘書協助自己處理政務。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中,大都由寒門之士在辦理具體事務,他們從秘書業務中學到了豐富的社會政治經驗和官場周旋的能力,鍛煉得精明強干,并在處理文書和日常事務的過程中參與了政務,掌管機要,成為實際上的決策者。州郡長官如果離職、新長官未到任之時,上司往往任命府中的主簿、從事等秘書首領官主持事務。這種現象史稱“寒門掌機要”。

“寒門掌機要”造成的后果是: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尊而大權旁落,秘書位卑而執掌實權,形成了名實相反的主從關系。

4、簡述魏晉南北朝文書工作大發展的原因。

答:魏晉南北朝時期,文書工作所以會有重大的發展,是有其主觀和客觀上的原因的。

從主觀上而論,當時政局多變,戰亂頻繁,統治者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都需要掌握和充分利用文書這一發號施令、指揮政務的工具,對文書工作都予以高度重視。前述凡真正執掌實權的重臣必須冠以“錄尚書事”,控制中央政府的文書工作,就是一個實證。在高度重視下,統治者必須加強、推進文書工作,促進其發展。

從客觀上而論,自東漢蔡倫發明植物纖維以后,經過勞動人民的長期改進,造紙技術進一步發展。到了東晉初年,大量優質、價廉的紙張被用于書寫,成為公文的主要制作材料。這一變化,大大方便了文書的草擬、修改、轉發、攜帶,批閱、審讀、保存、查用,極大地提高了文書工作效率,是古代秘書工作中一大突破。

同時,此時期筆、墨等書寫工具也有顯著改進。

漢字這一時期也有了重大發展,漢末在隸書基礎上形成的楷書,也叫真書、正書,這時已在社會上盛行,并產生了草書,又出現了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行書,都比隸書更便于書寫。

這一切導致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書工作的大發展。

5、為什么是說魏晉南北朝是秘書工作大發展的時期?

答: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為了防止秘書機構權力膨脹,吸取前代的經驗、教訓,不斷探索,使中央秘書機構發展為中書、門下、尚書三個初步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部門,各自承擔部分秘書業務。

這一時期,統治者高度重視秘書工作,使秘書機構的作用顯得很突出。

有作為的政治家如曹操和諸葛亮開始重視協調和秘書的關系,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導致優秀秘書人才輩出。

公文寫作開始和其他文體分流,成為一種獨立的應用文體,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能,因而涌現出許多專事公文寫作的“手筆”;開始了對公文進行理論總結和研究。

紙張成為公文擬寫的唯一材料,導致用紙、卷軸、用印、騎縫、押縫、連署、勾檢、一文一事等許多新的公文制作制度。

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秘書工作大發展的時期。

第五章

秘書工作成熟時期--------

隋唐兩宋

要點:1.隋建三省六部制,其朝廷秘書機構集中在秘書省、門下省和內史省中。皇宮秘書機構為內待省和太常寺。2.唐朝,其朝廷秘書機構分置于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內,相互配合,互相制約,一度設置政事堂為朝廷中樞的秘書機構,皇宮秘書機構則有翰林學士院,信訪機構有匭使院,地方各級秘書機構健全。3.隋唐時期,秘書人員來源多樣,素質較高,職責分明,作用明顯,對秘書官吏的考核制度化。4.唐朝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詳細的秘書工作制度,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開始分流,公文文體整齊、劃一。5.宋朝,朝廷三省中的秘書機構專門化,形成為系列;皇宮秘書機構翰林學士院繼續發展;信訪機構演進為鼓院、檢院兩個系統;秘書人員的選拔制度更趨專業化;文書、檔案工作全面分離,秘書工作制度較唐朝又有發展。

因此,隋唐兩宋是秘書工作的成熟時期。第一節朝廷秘書機構一、唐三省的秘書職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書出令,門下審議,尚書執行”第一節朝廷秘書機構二、唐三省的秘書官職(一)中書省中的主要秘書官職唐代中書省的主要任務是起草詔令,頒布制敕。中書省的主官是中書令。主要秘書官員:

中書舍人、通事舍人、起居舍人。第一節朝廷秘書工作(二)門下省的主要秘書官職門下省負責各種文書的審議長官侍中副手門下侍郎主要秘書官員:給事中、典儀、符寶郎(三)尚書省的主要秘書官職尚書省負責執行中書省轉來的各種命令。處理日常事務的機構——都省長官左、右尚書仆射左、右丞和左、右司郎中、員外郎第一節朝廷秘書工作(四)三省中秘書官吏的結構三、宋三省中的秘書部門(一)中書省內的秘書部門

中書省內有如下秘書部門:

主房事--掌管文書的收發、登記。哲宗元年間,改稱為開拆房。

點檢房--掌點檢各房的文書工作,由中書舍人統領。

催驅房--掌督促、催辦各房的文書。

班簿房--掌管百官的名冊以及有關官員基本情況的文件。

制敕庫房--掌收受制詔,保管并編錄成冊,并負責架閣庫(檔案庫)的管理。中書舍人分作五案辦事,五案劃分如下:

上案--負責冊禮和朝會事務。

下案--負責收發文書。

制誥案--負責制作皇帝的制、詔等文書。

諫官案--負責處理與中央其他政府機構往來的文書。

記注案--負責記錄皇帝的日常言行、起居。(二)門下省內的秘書部門

通進司-----隸給事中,負責收受三省、樞密院、六曹、各寺、監百官的符牒,文武近臣的表疏,以及銀臺司(章奏房)收受的各地的章奏案牘,具事目后進呈皇帝。皇帝批示后,由它頒布。是中央政府處理文書的總樞紐,常與銀臺司合稱銀臺通進司。

銀臺司-----掌抄錄天下奏狀案牘,并發付有關機構檢查,以糾正其違失、監督其執行,以防文書積壓。章奏房-----負責收受天下章奏案牘,送交通進使,職掌類似于銀臺司。封駁房--掌文書的審議、封駁。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始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