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衣《詩經》無詩經里的“重章復沓”
——戰地軍歌大家印象中的軍中戰歌是什么樣的?“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屈原《國殤》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醪g《從軍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曲調慷慨激昂、雄壯有力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課程目標思維發展與提升把握《無衣》的主要內容,熟讀成誦。體會主人公樂于為國效力的無私品質和濃郁的家國情懷;培養詩歌的藝術鑒賞能力。通過學習《無衣》,掌握詩經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了解詩經的相關文學常識,體會詩歌中戰士間的深厚情誼,并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知人論世
(一)了解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对娊洝肥俏覈F實主義詩歌的源流。知人論世相關鏈接——詩經內容《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帮L”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把拧笔钦曆艠罚帧按笱拧薄靶⊙拧?,有詩105篇?!绊灐笔羌漓霕犯瑁帧爸茼灐薄棒旐灐薄吧添灐?,有詩40篇。是“五經”之一。詩經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風即國風,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國風,共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如《國風·周南·關雎》《國風·秦風·蒹葭》《詩經·衛風·氓》。雅即正聲雅樂,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為公卿貴族所做,共105篇。大雅為歌功頌德之作,小雅多諷刺之聲。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鳴》《大雅·江漢》。頌即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贊頌神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共40篇。如《周頌·我將》《周頌·有客》《商頌·玄鳥》等。詩經六義賦"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賦是直接鋪陳敘述。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奔词侵苯颖磉_自己的感情。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如《魏風·碩鼠》,以碩鼠比喻貪得無厭的剝削統治者。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詩經六義《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十篇,為秦地民歌。
秦,古秦國在西犬丘(今甘肅天水南部,包括西漢水流域大部),東周初,因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開始列為諸侯,改建都于雍(今陜西鳳翔),自此逐漸強大起來。統治區大致包括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秦風”就是這個區域的詩。秦詩產生的時代大致說來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間?!秶L·秦風》共有十首詩:車鄰、駟驖[sìtiě]、小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和權輿。關于秦風
《無衣》選自十五《國風》中的秦風,屬于秦國民歌。據今人考證,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敗黑暗,統治集團內訌,造成國弱兵殘。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機勾結西戎犬戎攻入國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淪落,于是平王舉室東遷。勇武善戰的秦地人民,眼看淪陷的國土將要遭到敵人的蹂躪,便紛紛響應秦襄王興師御敵的號召,保家衛國,參軍參戰,一鼓作氣擊退了侵擾的賊兵?!稛o衣》便是在此歷史背景下所產生的,是一首秦國人民慷慨從軍、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歌謠。知人論世相關鏈接——體裁介紹《無衣》是一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揭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表現了奴隸社會時期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知人論世
(三)題解
《秦風·無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盁o衣”這個題目取自開頭。知人論世
為何“無衣”
在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一般是沒有參軍資格的,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隸主才能去參軍,但是秦國與其他國家不太相同,奴隸是允許去參軍的,秦地人民多尚武,再加上軍功的巨大誘惑,很多奴隸也都愿意去當兵。
那時候參軍是需要自備軍衣和兵器的,很多奴隸都沒有能力自備服裝兵器,所以就出現了“無衣”,即沒有軍衣的情況。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無衣
《詩經·秦風》把握節奏和語調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從軍曲!詩歌音節短促,聲調激昂無衣
《詩經·秦風》背誦檢測豈曰無衣?與子同
。王于興師,修我
。與子
!
豈曰無衣?與子同
。王于興師,修我
。與子
!豈曰無衣?與子同
。王于興師,修我
。與子
!字詞釋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袍長衣。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就是今之披風,或名斗篷。王于興師猶言國家要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詞。戈、矛都是長柄的兵器,戈平頭而旁有枝,矛頭尖銳。子你,指戰友。同仇共同對付敵人
詩歌開頭運用了何種修辭方法?有何作用?反問。開篇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激情,渲染出一種即便生活貧困以至于無衣,也要義無反顧奔赴戰場的愛國主義激情;表現了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文本探究字詞釋義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澤同“襗”,貼身穿的衣服。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橫直兩鋒。偕作一同起來,指共同行動。作,起。裳(cháng)下衣,此指戰裙。甲兵即鎧甲和兵器。
內容上:交代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
結構上:承上啟下。(1)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勢;(2)激發愛國熱情,突出為國而戰的斗爭精神。文本探究“王于興師”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1.從課文字面來看,本詩歌有什么特點?每一節都在重復,在重復的同時又有細微的變化。2.這些細微的變化有何奧妙?如何精準識記?“以今觀古”
連連看(一)
戈
矛戟
“矛,酋矛也。建于兵車,長二丈。”《說文·矛部》
“戈,平頭戟也。”“戟,有枝兵也?!保ā陡瓴俊罚对姟で仫L·無衣》又說“王于興師,修我矛戟”,“戟”字在《十三經》中用了14次,其中《左傳》只用了5次,可以說明戟是在矛、戈之后(大約是春秋時期)產生的武器。
(《中國兵器史》)思考1:“戈矛”“矛戟”“甲兵”的順序有何講究?“以今觀古”
連連看(二)
袍
澤
裳袍,即為袍服,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那個時期的袍服,只是一種納有絮棉的內衣,《釋名·釋衣服》:“袍,苞也。苞,內衣也。”秦時的袍仍保留著內衣的形制,袍服外加有外衣。古代秦國士兵御寒所穿的是袍。這種戰袍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則可當被子。澤,《齊詩》作襗,即貼身所著之內衣。澤有污濁之義。古人所穿內衣因常受汗澤,故以“澤”名?!夺屆罚骸昂挂?,近身受汗之衣也。《詩》謂之澤。作之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液,故謂之澤。”秦地冬季寒冷,故士兵除穿袍外尚須著內衣,這樣才能御寒。
裳,古人稱下衣為“裳”。但裳不是褲,而是裙。裳古代亦寫作“常”,《說文》:“常,下裙也。”又說:“裙,下裳也?!笨梢娚丫褪侨?。古代男女皆著裳,也就是穿裙子?!对娊洝っァ罚骸颁克疁珳瑵u車帷裳?!贝┑谋闶窍氯?。關于裳的形制,東漢劉熙《釋名》說:“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薄抖Y記·喪服》“裳內削幅”,鄭玄注更具體地說:“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軍人上身穿袍,下身亦著裳,即所謂“戰裳”。與普通的裳多以布制成不同,軍人的戰裳常常以皮革作衣料,即所謂“甲裳”。思考2:士兵先是“同袍”,再是“同澤”,最后“同裳”,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這些變化體現了衣服件件脫落的過程,說明士兵戰斗逐步進入狀態,直至白熱化。
冷兵器時代的戰斗是一項力氣活,戰士們絕大多數貼身肉搏,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隨著戰斗進程的推進,士兵們必然脫去或者損失“袍”,穿著內衣戰斗;再脫去或者損失“澤”,只剩遮蔽下體的“裳”。然而如此艱苦的環境依舊阻攔不了秦兵戰斗的雄心豪情,即便穿著內衣,只剩下裳,也要同仇敵愾,共同抗敵。我們可以想象:朔風烈烈,軍旗飄揚,一群衣衫襤褸的西北大漢,在黃土高原上誓師出征,外敵的暴行點燃了他們怒火,軍官三聲喝問:“豈曰無衣?”士兵們紛紛大吼:“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思考3:“同仇”“偕作”“偕行”之間是如何層層遞進的?“仇”
本義:同伴
qiú
引申義:同類、匹配古代實行什伍連坐法,一個人犯罪,九個人連坐,匹配得不好就會無辜受牽連,因而“怨匹”,變音為“chóu”。
一詞多義
解讀參考:如果我們把“仇”解釋為“同伴”,那么詩歌從第一章的結為同伴、一起從軍,自然過渡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動、
一起準備,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同御敵,
整個過程符合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這其中暗含著一條清晰的時間線索。與子同袍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與子同澤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與子同裳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戰袍里衣下裙長柄武器長柄武器鎧甲兵器一樣仇恨一起行動共赴戰場所穿戰服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所用兵器表現戰士們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思想行動表現戰士們愛國的情感與大無畏的精神。層層遞進層
層
深
入
主題:表現了戰士們慷慨赴敵、同仇敵愾的戰斗豪情和團結互助、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三節詩間有什么聯系?士氣高昂團結友愛積極響應不計困難齊心奮戰同仇敵愾勇赴戰場激昂慷慨豪邁樂觀舍生忘死英勇抗敵保家衛國
戰士形象詩歌在結構上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只在各章對應的位置換幾個字。《詩經》善用這種手法,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并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重章疊唱藝術特色1.內容上:(1)渲染戰斗的緊張氣氛;(2)突出詩歌主題,強烈表現戰士們同仇敵愾、團結一致、為國征戰、英勇抗敵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重章疊唱的作用2.形式上:(1)便于記憶和詠唱。(2)增強詩歌的節奏美和音樂感,使感情得到盡情的抒發(3)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稛o衣》用“重章反復”的表現手法,內容在重復之中又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激昂慷慨、豪邁樂觀及熱情互助的精神,表現出同仇敵愾、舍生忘死、英勇抗敵、保衛家園的勇氣。課堂總結戰爭詩主旨描繪邊塞蒼涼壯美的風光贊頌將士們的勇武精神揭露戰爭帶來的災難歌頌團結一心、共御外敵的民族精神表現思婦懷人、戰士思鄉之情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任何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不同民族的互相征戰與互相融合。以這些征戰為題材的詩歌,早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如《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意謂跟隨著朝廷的軍隊,拿起武器,同仇敵愾,戰勝來犯之敵。氣勢何等豪邁!楚辭中,屈原的名篇《國殤》描寫了戰斗的殘酷和對為國犧牲者的尊崇∶"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漢樂府中,《戰城南》《十五從軍征》等詩歌也與邊塞征戰相關。三國魏曹植《白馬篇》中,則有"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句。兩晉南北朝的邊塞詩則多沿用樂府舊題借題發揮,一般比較空泛,缺少個性。直到唐朝,邊塞詩才得以確立且大放異彩。唐代邊塞詩興盛的原因,一是由于唐代國力強盛,征戰頻繁,為邊塞詩的產生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創作素材;二是由于唐代政治開明,使得知識分子可以通過立邊功以取封侯而出將入相,從而大大地激發了讀書人投筆從戎的熱情。如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岑參的"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真誠磧西官軍》)等等。三是受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讀書人歷來具有報國濟世的情懷。如王維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少年行》);高適的"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燕歌行》);王昌齡的"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少年行》);戴叔倫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塞上曲》)等。唐人邊塞詩尤其是盛唐邊塞詩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詩人主要不是細致生動地描繪戰爭的場景,而是著力于抒發為國立功的豪邁氣概和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是那個時代英雄主義的贊歌。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雪山,孤城荒涼,苦斗百戰,哪怕是黃沙磨穿了鐵甲,但只要敵人一天消滅就一天不回還。不畏艱苦,不怕犧牲,直到勝利。王昌齡另有《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岑參的《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描寫邊塞生活的孤寂蒼涼∶"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在"風蕭蕭兮夜漫漫"的邊城秋夜,詩人與一起守邊幾年未見的老朋友重逢,于是開懷痛飲,唱出了曠達豪邁的心聲∶"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ㄩT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這種寫邊塞生活又豪邁昂揚又曠達蒼涼的詩歌,最典型的要數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在激烈的戰斗間隙,舉起斟滿葡萄美酒的夜光杯,正欲痛飲,戰斗的號令響起,催人上馬出征,情何以堪!即便是醉臥沙場,狼藉酣態,又有何妨;請不必訕笑,因為自古以來赴邊的征人有幾個能活著回來的呢?"古來征戰幾人回"這豪邁而又沉痛的一問,一千多年來回蕩在歷史的大漠風塵中,久久不絕!在特定的時代氛圍中生活的詩人所創作的詩歌,不可避免的要受到那個時代精神的影響。盛唐過后的中晚唐邊塞詩,漸漸減弱乃至失去了明亮的色澤和昂揚的基調,變得感傷和黯淡起來。如中唐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又如柳中庸的《涼州曲》∶"關山萬里遠征人,一望關山淚滿巾。青海戍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李詩中寫一個征人因思念家人而吹奏出的家鄉小曲,在邊塞的夜風中四處飄散,引起了征人們的強烈共鳴而"盡望鄉"。柳詩中則寫邊塞只有冷冷的月色相照而沒有暖暖的春色相伴,所以一望關山便思念遠方的故鄉而"淚滿巾",令人不禁為之一掬同情之淚。到了晚唐,江河日下,社會動亂,民生凋敝,世風衰颯;李商隱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成了當時社會、世態和詩文的真實寫照。邊塞詩亦然,如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戰士們為國赴邊滅敵奮不顧身,激烈的戰斗使五千貂錦捐軀。貂錦,即貂裘和錦衣;借指將士??蓱z這些在無定河邊戰死而來不及掩埋的將士,日子一長被銷蝕成一攤攤白骨,可是因為信息不通,遠在故鄉的妻子還不知道丈夫已經犧牲,還常常夜里在夢中與丈夫歡聚。沈彬的《吊邊人》詩中亦有"白骨已枯沙上草,佳人猶自寄寒衣"的詩句,同一機杼。此情此景,催人淚下!詩人以十分冷峻的筆觸,既對為國捐軀的將士們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又對造成這種不幸的社會制度以有力的譴責!還有曹松的《已亥歲》詩∶"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入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結句何等深刻,何等冷峻,何等沉痛!唐以后,邊塞題材的詩歌依然代代不絕,且不乏佳作;但新意難以超步,總體上已失去了唐邊塞詩的氣勢、神采和輝煌。這是19歲的軍人陳祥榕的遺作——他與另外三名戰友在2020年印度軍人侵襲我國邊境的沖突中英勇犧牲了。短短的8個字,可謂最短的愛國詩,讓國人淚目,更讓國人肅然起敬!面對印軍的蓄意滋事,我國軍人懷著對祖國母親的深愛,不讓外敵入侵半寸,表現出超強的戰斗力和堅強的毅力,用血肉之軀筑起了祖國的界碑!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戍邊烈士陳祥榕盡管各個時期涌現的中華英烈生前的豪言壯語有所不同,但其內在與“與子同‘衣’、與子同仇”有著神似,因為我們是同宗同根的龍傳人——在保家衛國的大義中,他們舍身忘死驚天地,忠骨留于他鄉泣鬼神(有的無法馬革裹尸還,有的尸骨難覓、尸骨不全,縱有馬革也枉然)。他們永遠值得我們敬之!愛之!頌之!學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課堂結語《無衣》以全文共60個字,讓我們見識了重章疊句藝術手法的美妙及語言文字的魅力;它借助重章疊句的藝術表達寫盡了戰友情、愛國情,展盡了大無畏精神。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永恒的主題,有國才有家,衛國才能更好地保家。無數中華好兒女正是懷此信念,戮力奮斗,勇往前行?,F在讓我們再次齊誦《無衣》,以此致敬英雄、致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中國共產黨”;激勵自己,好好長大,今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課堂練習1以散文化的語言翻譯這首詩,可適當添加自己的想象,呈現詩經“重章復沓”的精妙。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如果把“王于興師”刪除似乎也通順,那么可以刪除此句嗎?不可以刪除。它在邏輯上與前面的一問一答有前后關系,交代了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文章把它置后補充交代,先“議”后“敘”,目的有二:(1)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勢;(2)激發愛國熱情,突出為國而戰的斗爭精神。課堂練習1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告公司實習心得總結(17篇)
-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1000字(20篇)
- 副高職稱自我鑒定(4篇)
- 2025十一活動總結(15篇)
- 客服個人工作總結模板(4篇)
- 大學學生會述職報告(17篇)
- 員工之星評選方案范文(5篇)
- 教師外出培訓總結(5篇)
- 中專生軍訓心得體會參考范文(5篇)
- 《減少垃圾我行動》(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山科版
- 《腦卒中的早期康復》課件
- 學校德育活動安排表
- 天然氣應急預案演練報告
- GB/T 43359-2023印染廢水膜法集成裝備
- ISO90012015版職能分配表
- 初中化學必背知識點總結(按單元順序)
- 泥石流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 個體工商戶公司章程(標準版)
- 智能建造施工技術應用實施方案
- 違章建筑拆除服務投標方案
- Module10++Unit1+What+did+you+put+in+your+bag-說課【知識精講精研】外研版(一起)英語五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