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康王原型故事及其衍變_第1頁
江西康王原型故事及其衍變_第2頁
江西康王原型故事及其衍變_第3頁
江西康王原型故事及其衍變_第4頁
江西康王原型故事及其衍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康王原型故事及其衍變

康王是一位跨省的神。江西有許多康王,如周康王、楚康王、宋江康王、宋康王(高宗趙狗)、康仁等。宋代以來,關于江西康王的身份和來歷眾說紛紜,常常互相混淆,莫衷一是,各說遍存,歧義多見。周康王、楚康王、宋將康保裔的故事似乎已為眾人所知,唯有宋康王、康舍人較少人提出和論及,也較少為研究者所關注。一、康昭府修志者為周康王廟康王為周康王、楚康王之說,主要基于廬山的康王谷。關于康王谷之康王,人們多采自《竹書紀年》,《紀年》記載,康王名釗,“十六年,錫齊侯伋命,王南巡狩,至九江廬山。”這十幾個字成了后人演繹康王故事的依據,《竹書紀年》因而成為今人普遍引用之文獻。今人認為康王谷之康王為楚康王之說,多據明桑喬的《廬山紀事》,該書“康王谷”條提到:“面陽山南有谷,是為康王谷。”對此地之康王,桑喬收集了相關文獻之解釋:《圖經·紀游集》、《南康府新舊志》:康王者,楚懷王之子熊繹也,秦滅六國,時王避難于谷中,王剪追之急,天忽大風雷雨,剪人馬不能前。又說:《山疏》:史記王剪所虜,乃楚王負芻,非熊繹也,國滅身隕,焉得謚?即謚,焉得康?目是時楚都壽春不在江南,何由至斯谷哉?康王者,蓋康陽之訛也,今土人呼康王坂為康陽坂,有足證云。從桑喬給出的解釋性文獻可知,廬山康王谷之康王或為楚康王,或為康陽。南昌的進賢縣也有康王廟,嘉靖《進賢縣志》載:“康王廟,縣治西,壇石山右,舊傳自周受命敕封善利孚應康王,主鎮鐘陵,福善禍淫水旱,祈禱無不響應,民崇祀之。”該說似指康王為周康王,從封號“善利孚應”看又似指東岳十太保之一的康舍人,暫存疑。至康熙朝修縣志時,修志者在原文抄錄該段文字后,加了一段按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康王本縣福主也,舊志謂不知其人,說者以為周康王,又為楚康王。其非周康王不足辨,若楚康(王)則廬山有祀,此或其分祀與?然面黑以為吞蝗,則莊王事也,亦非是。予初聞饒祀康王者,查之,乃文吏,名康祐,亦白面。今聞建昌有康王祀,乃宋將康保裔,初有德于建,后死邊事,原系胡人,抑其祀流入本縣與?從上引按語可知,康熙朝的修志者否定了前修縣志的看法,認為該縣之康王廟絕非周康王之廟,是否為楚康王則存疑;饒州之康王為康祐,乃一文吏。聯系到建昌府祭拜宋康保裔之事實,他們又認為可能為康保裔,為該神明流傳至進賢的結果。據《宋史》載:康保裔為河南洛陽人,祖志忠,后唐長興中,討王都戰沒。父再遇,從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屢立戰功,宋真宗即位,與契丹戰,被圍,有將曰易甲馳突而出,保裔曰:“臨難無茍免。”后戰亡,真宗聞之震悼,廢朝二日,贈侍中。康保裔三代效死朝廷。康保裔為胡人之說,今人多認為與《遼史》所記康昭裔相混之故,《遼史》云:“(統和十七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冬十月癸酉,攻遂城,不克。遣蕭繼遠攻狼山鎮石砦,破之。次瀛州,與宋軍戰,擒其將康昭裔、宋順,獲兵仗、器甲無算……(統和十九年)六月乙巳,以所俘宋將康昭裔為昭順軍節度使。”保裔曾被俘虜并為遼節度使,因而為“胡人”。清人趙翼《陔余叢考》也認為《宋史》之康保裔與《遼史》之康昭裔同為一人,這更給后人帶來了疑惑。今人多持康保裔與康昭裔實為二人之說。南昌縣也有康王廟,乾隆《南昌縣志》載有兩座:“康王廟,在延慶寺東,祀元忠臣康保裔。……康王廟,在窯頭七里街,元時建,王名保裔,宋忠臣,明宸濠之變巡撫孫燧副使許逵附祀于此。”當時人們認為兩廟皆祀康保裔,為宋忠臣(為元忠臣之說應誤,同治《南昌縣志》亦指出)。至道光六年修志時,他們仍然沿用乾隆志之說法,原文抄錄,但增加了一跋語,介紹康保裔之事跡:保裔洛陽人,宋真宗朝死難瀛洲,當遇敵于瀛時,孤軍墮重圍,左右請易甲去,保裔曰:臨難無茍免,與敵力戰,殺傷甚眾,以矢盡弦絕死,事聞賜□忠烈,詔立廟祀之,祥見《宋史》。王祀南昌,不知所始。值得注意的是,保裔死后,《宋史》曰“贈侍中”,上引跋語說“賜□忠烈,詔立廟祀之”之事,《宋史》及宋以后政書均不見載。南昌何時始祀康保裔?修志者仍云“王祀南昌,不知所始。”至同治朝修志時,人們照錄道光志之記載及跋文,但增加了一按語,表明了不同的意見:王謨《考古錄》云:《尋陽志》曰廬山西南有康王谷,又北嶺有城。考《竹書紀年》:康王十六年,王南巡狩,至九江廬山。是康王本以巡狩至廬山,而廬山又以康王名谷,至今江西境內多康王廟,亦以康王南巡,遺愛在人,奉祀不絕,《通志》皆以為宋康保裔,非也。據此則此廟亦當是周康王非康保裔,保裔戰瀛洲,《宋史》傳以為死難,《遼史》以為降附,授節度使,忠奸尚在未分,江西又不當祀。特附錄以俟考。《考古錄》(又名《江西考古錄》)作者為江西金溪人王謨,為乾隆戊戌進士。王謨主要采用《尋陽志》、《述異記》和《竹書紀年》判定江西境內之康王為周康王遺愛,而否定《通志》認為康保裔之說法。南昌方志編纂者基本接受了王謨之意見,認為江西境內之康王為周康王;又認為《宋史》、《遼史》所記康保裔、康昭裔為一人之事實,保裔死、降未分,忠、奸未辨,如保裔為“降”、“奸”,則無資格受祀奉,指出該神不應為康保裔之理由,但又“特附錄以俟考”,留下了些許余地。當然,王謨把所有江西境內之康王廟皆視為周康王,也顯偏頗,詳見下文。二、安平公發揮康王廟作記值得注意的是,除周康王、楚康王外,絕大多數的江西方志認為康王為北宋將領康保裔。康保裔三代效忠王朝,死王事,此為大忠、大節、大義之事,《宋史》之康保裔故事成為后人引用的范本。江西各地都有據稱為祀康保裔之廟宇,其中分布較廣泛者如吉安(宋稱吉州)之廬陵、永豐、泰和等縣,另外,饒州的鄱陽縣、南昌的新建縣,贛州(宋稱虔州,紹興二十三年改贛州)、南安(宋為昭信軍,淳化元年置,明清為南安府)等地,也有許多廟據稱祀奉宋康保裔。下面我們通過方志、文集等文獻,對之作一分析。“有功德于國、民者祀之”,“能捍災御患者祀之”,這是王朝國家對正統神明的態度,其它則為不當祀之“淫祀”。康保裔三代“死王事”,對國有至大之功德,但遍查宋以后正史、政書并無為其封號、列入祀典之記載。在被認為供奉康保裔的廟宇中,一些士大夫出于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紛紛為此類廟宇撰寫文章,彰顯其大節大義,這些廟宇也因此獲得了文化上的正統性,在竭力褒揚康保裔的士大夫中,歐陽守道是最重要的一位。歐陽守道為廬陵人,宋淳祐元年(1241)進士,曾于白鴛洲書院為諸生講說,后任岳麓書院副山長,歷官至校書郎兼景憲府教授、著作佐郎兼崇政殿說書,兼權都官郎官。吉安廬陵縣有許多康王廟,他曾為白沙的靈祐廟作記。宋淳祐八年(1248),吉州知州李義山求助于白沙靈祐廟之康王,康王顯靈相助,李義山請歐陽守道為該廟作記,歐陽守道曰:咸平三年庚子(1000)距今淳祐戊申二百五十年(淳祐八年,1248——引者按)矣,赫然若前日事,國家懷柔百神,所在郡邑有以王之封號為請,皆即日報可,自王之身以及父母妻子命書,稠疊恩數甚盛,以死勤事之報,至于今未已,嗚呼,盛矣,非為其以禍福驚動斯人也。廬陵諸邑,皆有王之別廟……。按照歐陽守道之描述,因保裔有功德于國家社稷,各地紛紛為其建廟,為之封號之請求也都敕準,廬陵當地因此有很多康王廟。歐陽守道《康王廟記》對康王的規范性解釋,對各地之康王廟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廟宇也因此被賦予官方之文化價值。自歐陽守道的一百多年后,或許受歐陽守道之影響,明永樂間吉安巨儒梁潛也為該廟作記。梁潛為吉安泰和人,洪武朝中舉,歷任廣東四會、陽江、陽春諸縣縣令,永樂元年梁潛參修太祖實錄。梁潛生于明洪武至永樂間,他作為泰和顯宦為白沙靈祐廟作記,凸顯了康王廟在當地之尊崇地位,梁潛提到:公死二百年,宋失其故都,而公之神亦徙而南焉……南渡后,所在郡縣復有以公封號為請者,遂進爵為王。……白沙之有廟,□自宋紹定辛卯(1231),既毀而復興者屢矣。近其民又改□之,既成,主廟事某求予文記之,予恐民怵公之威而不知公之烈也,故論述其事俾刻之石,使祀公者有以考焉。該記的具體時間不祥,按梁潛記敘,白沙靈祐廟建于宋紹定四年(1231),這是筆者所知唯一的建于宋代且有確切時間之康王廟。關于廬陵之康王廟,梁潛認為是神隨宋室南渡而傳播之結果,他為該廟作記,主要是“恐民怵公之威而不知公之烈”,可見,士大夫要強調的還是神明的合法性、正統性。何安娜考察了吉安的許多康王廟,據她的訪談,白沙靈祐廟最近的一次修建為1998年。歐陽守道、梁潛等士大夫為吉安的康王廟作記,為神明身份的規范化、標準化起了重要作用,在這些士大夫的作用下,一些一般的神明也被認為與康王有關,被賦予特定的文化象征意義,深深打上士大夫文化的烙印。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康王也經歷了諸如天后、珠江三角洲北帝等神明的標準化、正統化的過程1。在士大夫的影響下,江西的很多康王廟,有的原來祭拜康保裔或其它神明,如周康王、宋康王等,都認為是康保裔。如吉安的永豐縣也有一康王廟,方志未說該廟祀奉何神明,但該志藝文部分原文照錄歐陽守道為白沙靈祐廟所作之記,永豐士人已理所當然地把該廟視為康保裔廟宇之系列。南昌的新建縣有一康張廟,并祀康保裔和唐張巡,同治《新建縣志》編纂者特加了一按語,對此廟說作出解釋和說明,按語云:保裔洛陽人,宋真宗朝死難瀛洲。當遇敵于瀛時,孤軍墜重圍,左右請易甲去,保裔曰:臨難無茍免。力戰殺傷甚眾,以矢盡弦絕死事,賜謚號忠烈,詔立廟祀之,詳見宋史,祀于江城不知所始。從按語可知,方志之編纂者力圖突出本廟神主之忠烈氣概,該神雖值敬仰,但他們也不知省城何時開始奉祀康保裔,也無更多證據表明所奉之神為康保裔,所說“(真宗)賜謚號忠烈,詔立廟祀之”為沿用慣說,并無文獻依據。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方志末尾的“類事·雜說”部分,他們收錄了康王在泰和顯靈的故事以及歐陽守道的《康王廟記》,作為本縣康王為康保裔之證據。方志編纂者的良苦用心,更使我們對康保裔之說抱有一定的戒心。更突出的例子是,在士大夫的影響下,原本并非供奉康保裔的康王廟,也被地方文人篡改成康保裔廟,吉安泰和縣康王廟即是一典型的例子。關于泰和的康王廟,乾隆《泰和縣志》曰:康王廟,在東門外,宋歐陽守道《康王廟記》謂姓康名保裔,洛陽人,祖名志忠,仕后唐,討王都戰沒,父名再遇,從宋太祖征澤潞,與李筠戰沒,王為高陽關都部署,契丹入寇,戰死河間,三世皆死王事。泰和編志者直接依據歐陽守道之記判斷該康王為康保裔,敘述之后,他們增加了一段按語,道出了某些實情,按語曰:俗以宋高宗嘗封康王,遂誤為高宗廟,得歐陽此證甚明,舊傳粵賈事甚誣妄,今刪。從按語可知,原來泰和的康王廟并不祭拜康保裔,而是宋康王即宋高宗趙構。據《宋史》,趙構生于大觀元年(1017)五月,二年正月,封廣平郡王,宣和三年十二月,進封康王。宋康王登極前后,金兵大舉南下,裕隆太后向南轉移,南方寇亂蜂起;建炎三年十一月,“太后發吉州,次太和縣,護衛統制杜彥及后軍楊世雄率眾叛,犯永豐縣,知縣事趙訓之死之。”后來宋高宗派岳飛等平定江西贛州、吉安等地寇亂,宋康王、岳飛等在贛中、贛南等地有大量廟祀。泰和方志編纂者認為民間祭拜的宋康王是不對的,乾隆十八年修縣志時,他們刪掉舊志中關于泰和康王廟的記載,增加了歐陽守道的敘述,這樣,康王成為具有正統身份之神明。筆者無法找到上一修的《泰和縣志》,恰巧同治《新建縣志》轉錄了這段文字,可看到康王相助“粵賈”之情節:康王廟,在東門外,舊傳為唐時所建。天啟四年,粵賈船過,焚禱甚虔。后至鄱湖,舟溺,忽見神人相救,曰我泰和康大也,廟前有樟樹,森蔚蒼古。崇禎元年,洋使入貢,謂此樹有寶,欲重價易之,地方無敢主者,奉為豐樂靈祠,究不知其所自。按:歐陽守道有《康王廟記》,謂姓康名保裔,洛陽人,祖名志忠……。姑記之,以俟再考。引文所記為宋康王顯靈的故事,引文還可知,乾隆以前的地方資料相傳康王廟為唐時所建,清俞正燮認為或為在唐時之古廟基上所建。泰和康王靈驗故事應由宋康王這一“原型”派生而來,泰和的故事被地方文人認為“誣罔”而被刪除,但尚不能確定該神明之身份,故按語照錄歐陽守道廟記后,又說“姑記之,以俟再考”,到乾隆志時,靈驗故事則完全刪除,歐陽守道《康王廟記》從按語直接放入正文,完成了由宋康王到康保裔之身份的定義與改造。在泰和的例子中,我們看到了從基于靈驗故事的康王到符合士大夫品位的具有文化“正統性”康王的轉變,在轉變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三百多年前歐陽守道等士大夫對康王的定義。在中國傳統社會,地方官員、士大夫被賦予調教社會風氣的責任,他們對“俗”、“雅”作出區分,在鄉民的信仰生活中,辨明何為“正祀”,何為“淫祀”;定義神明身份、罷黜未列入祀典之“淫祀”。歐陽守道對康保裔之態度及其影響,正是士大夫這一角色的生動體現。三、其他地對私家車的祀奉除奉祀周康王、康保裔之外,江西還有不少廟宇祭祀宋康王,即宋高宗趙構(如上文泰和的例子)。南宋初年,金兵繼續南犯,南方盜賊乘機蜂起,裕隆太后等宮廷家眷人士向南轉移,經過杭州,建炎三年閏八月,太后至南昌,十一月金兵攻陷南昌,太和至吉安,后到達吉安泰和縣,經由萬安陸行至贛州。紹興元年正月,宋高宗派岳飛帶兵入南昌,至紹興四年,張浚、岳飛等將平定了江西高安(宋稱筠州)、吉安、贛州等地的動亂。康王派岳飛等平定筠州之盜賊,為報答康王之恩,筠州居民紛紛建廟,祀奉康王、岳飛等人,如《西江志》記載:宋帝康王廟,在高安景行坊,明天啟間修,王應遴記。英烈廟,在上高魚巷,祀宋康保裔。岳王廟,在新昌小東門內,祀宋鄂王岳飛,明正德三年知縣熊紀建,教諭姚世棻記。蔣將軍廟,在新昌四都,蔣為宋岳飛裨將,追曹成至此,中流矢卒,尸立田間不仆,鄉人異而廟祀之。除宋康王外,瑞州上高也祀康保裔。對高安康王廟的來歷,明末戲曲家王應遴記曰:筠州康王祠建立不知何年,然舊志不載,則為正德十年以后可知也。粵稽康王實□系宋徽宗第九子……。先時筠州為江淮盜賊所據,繹騷殘害,民不聊生。因康王南渡登極,至辛亥紹興改元,三月,遣張浚、岳飛大敗李成之兵于樓子莊,而江淮盜賊皆遁,筠州遂恢復焉。揆厥所有,則筠之得以奠茲土而樂生聚,皆康王力也,其功德不容泯矣,建廟崇祀,固所宜哉。根據王應遴的描述,高安康王廟早至明正德十年以前即有了。高安居民祀奉康王,以及平亂功臣岳飛及其部將,他們儼然組成了地方的祭祀體系。尤其是對岳飛的祀奉,已極普遍,如袁州府,“忠烈祠,在府城東一里,祀岳飛及其將王貴,以戡定湖南、江西之功,僉事余珊建;明崇禎庚辰(1640)邑人袁業泗重修,增祀左武大夫張憲及王子岳云、后軍義勇施全。”又如九江,在府城有岳武穆王祠,德化縣有祀奉岳母的岳母祠,皆為明正德年間建。在南安府、贛州府等地,也有很多奉祀岳飛的廟宇。南安府有一岳武穆祠,在府城大余縣,“宋岳武穆祠,在水南東山麓,祀岳少保飛。”岳飛對恢復贛州、南安等地的社會秩序起了決定性作用,如南安府志編纂者所說:宋南渡以后,盜賊群起,連結數郡,肝腦涂地者,可勝計哉,不有武穆,誰其滅之?安宗社奠生靈,使室家完固,無復流離死喪之患,武穆之功,在吾人者大矣。噫,武穆功在宋室,尤大矣。贛州祀奉宋康王的廟宇則更多,但似乎不為研究者所注意。宋康王在贛州之崇高地位除了他派岳飛等平定寇亂之外,還與其大赦虔城的不殺之恩有關。據載,建炎三年隆佑太后至虔州,“時虔州府庫皆空,衛軍所給皆沙錢,市買不售,與百姓交斗,縱火肆虐。”致使太后震驚,同時各地盜賊此起彼伏,形勢危急。紹興三年,岳飛受命擒斬虔賊彭友,其余賊寇乞命,高宗以太后震驚,密旨令岳飛屠城,經岳飛再三請求,高宗同意誅首惡外赦免虔城,“(紹興四年)秋七月戊申朔,曲赦虔州。”贛州城民人感恩康王和岳飛,繪岳飛像祀之。贛州城有多處康王廟,據張嗣介的調查,最重要的有城西的三康廟、水東鄉水東岸的靈山祖廟、遠郊赤珠嶺的靈一廟。三康廟在贛州較知名;靈一廟方志有記載,“靈一廟,在赤硃嶺,始建無考,乾隆二十年修,嘉慶二十年重修,屢著靈驗。”靈山祖廟文獻無記載。關于贛州康王的來歷,據張嗣介的考察:三康廟,“傳說康王姓康,對贛有戰功,犧牲后被封王。”從此可知三康廟康王似為宋康王。靈一廟康王斗法故事與筆者家鄉宋康王的故事如出一轍(詳下),因此靈一廟康王很有可能為宋康王。至于靈山祖廟康王為何神,則不得而知。此外,據張嗣介的訪談,贛州水東鄉七里村曾分別建有三座康王廟,當地老人說該康王即是“泥馬渡康王”的趙構,因趙構同意岳飛的請求,赦免虔城而受到虔城民人的奉祀。七里村一類的康王廟似也應得到研究者的足夠重視,但往往被忽略,是為可惜。根據今人的調查,臨近贛州的粵北南雄也不少祀奉宋康王的廟宇。除康王外,贛州祀奉岳飛的廟宇也很多,這些廟宇數精忠祠最典型、最重要,該祠在贛州城景德寺右,亦曰岳武穆王廟。精忠祠自宋初建后,歷代王朝倍加重視,明嘉靖、萬歷朝,清康熙、乾隆、同治朝等多次修繕、維護,地方長官紛紛為之作記,如清代精忠祠受到官方關注的情況:國朝康熙初贛鎮姚自強倡修,自為記,三十四年協鎮李生桂倡修,監都稅務楊昶記。乾隆三年知縣張照乘撥田為歲修資,四十一年贛鎮吳掄元倡修,自為記(參張志贛縣志)。同治六年巡道張岳齡重修,何應祺記,賦役全書編贛縣坐支祭銀四兩八錢四分五厘三毫五絲二忽。政府撥出祭銀作為專項資金,為保證精忠祠的特有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充分體現了精忠祠作為官方廟宇的角色。在筆者家鄉贛州信豐縣的安西也盛行康王信仰,安西分為上堡、中堡和下堡,筆者曾對安西康王做過田野調查2。目前上堡和中堡共有五座康王廟,鄉民們有的認為康王為宋高宗,有的認為康王為宋高宗、岳飛和韓世忠。安西的康王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但目前留下的惟一實物為明宣德間的一鼎香爐。上堡康王的主廟——海螺寨寺在山上,寺里樹立著三尊康王神像,面容可怖,三神分別為“敕封本寨康王大福主、敕封本寨康王二福主、敕封本寨康王三福主”。海螺寨寺首事認為“康王為皇帝,是當過大官的”,有意凸顯康王的官員身份,與贛州城不同,他們認為康王為三個神明,即南宋的趙構、岳飛和韓世忠3。查《宋史》,韓世忠并未參與平定贛州寇亂,受岳飛派遣平定彭友之亂的是張憲和王貴。但岳飛、韓世忠抗金、平定地方寇亂的故事已家喻戶曉,尤其是岳飛,早期的歷史教科書曾定其為“民族英雄”。韓世忠為南宋配享宋高宗之功臣;由于功勛著卓,明初和清初,岳飛、韓世忠皆列為京城歷代帝王廟之從祀功臣。海螺寨寺1995年增塑了趙構、岳飛、韓世忠三位之神像和觀音、財神爺神像,顯然,“康王三神明說”應為宋康王這一“原型”衍變而來。上堡另一座主要祀奉康王的廟宇——太平寺建于2001年,該寺首事認為“康王是逃難而來到安西的”,這很容易使我們將之與裕隆太后向南撤退中顛沛流離的情形聯系起來4。中堡的茶亭下寺為中堡的主廟,中堡人認為康王的來歷是這樣的:康王福主乃安息堡一方真神,康王護國佑民一福主、康王威忠顯德二福主、康王文孝廣佑三福主乃康王福主三尊神位之神銜是也。康王乃南宋開元帝君帝號,宋高宗稱帝三十六年,宋高宗百年之后,仙錄銘旌,遣封南宋轄域寶山福地顯靈成神,敕封康王福主神號。按照茶亭下寺的說法,康王為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趙構駕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