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詩詞部分復習題_第1頁
大學語文詩詞部分復習題_第2頁
大學語文詩詞部分復習題_第3頁
大學語文詩詞部分復習題_第4頁
大學語文詩詞部分復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語文詩詞部分復習題一、名詞解釋1、《詩經》——《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西周初到春秋中葉詩歌305篇。按照音樂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靈活運用賦、比、興的體現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國詩歌創作的民族傳統,奠定了后世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2、“風騷”——“風”是指《詩經》,“騷”是指“楚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內容,含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戰國后期,在南方產生了含有楚文化特性的新體詩——楚辭,《離騷》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一形式創作的代表作,并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詩經》和楚辭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3、風雅頌——《詩經》的三種分類。風:各地的土風歌謠,地方音樂;雅: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頌:用于宗廟祭祀或重大典禮時的樂曲。4、賦比興——賦比興指的是《詩經》中的三種藝術體現辦法。賦:即不加修飾,直接地鋪陳敘述。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興:借助其它事物作為開頭,以引發所要歌詠的事物。賦比興在《詩經》中的運用,為后裔創作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5、詩史——唐代出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詩歌集中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轉衰的歷史,把筆觸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自己憂過憂民的思想,感情內在深厚,風格沉郁頓挫,號稱“詩史”。他們以其現實主義的卓越成就,澤被后世,成為詩歌創作的光輝典范。6、“雙子星座”——在盛唐時期,出現了大量風格不同優秀詩人。其中李白和杜甫先后崛起,被稱為中國詩歌史上雄視千古的“雙子星座”。李白詩歌熱情歌頌祖國大好河山,體現個人抱負與社會顯示的鋒利矛盾,感情奔放激烈,風格豪放飄逸;杜甫詩歌集中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轉衰的歷史,把筆觸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號稱“詩史”,集中體現了自己憂過憂民的思想,感情內在深厚,風格沉郁頓挫。他們分別以其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卓越成就,澤被后世,成為詩歌創作的光輝典范。7、李煜——李煜,字重光,五代詞人,南唐國君,后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李煜的詞分為前后兩期,前期體現出他不凡的才華和杰出的技巧,但題材較窄,重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后期由小皇帝變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國的深痛,往事的追憶,使他的詞的成就大大超出了前期,藝術上達成很高的境界。8、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她的詞感情深厚,風格婉約,造語清新,后期作品寫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特別憾人心魄。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代表作有《一剪梅》、《聲聲漫》等。二、簡答與分析1、《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的根據及其各自的含義。“風、雅、頌”是《詩經》的三部分內容。它是根據音樂的不同而劃分的。“風”是先秦樂曲的通名,即指音樂曲調。“風”分為十五國風,“國風”即各地區的樂調,共160篇。“雅”即正,是符合朝廷禮儀規范的樂曲的名稱,即朝廷正樂。“雅”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作者多為貴族。“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許多都是舞曲,節奏比較舒緩。“頌”的本意是舞蹈的“形容”,舞蹈的“模樣”。“頌”又分周頌、魯頌、商頌。2、《蒹葭》的含蓄朦朧美。《蒹葭》能夠說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朦朧詩的鼻祖。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采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詩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含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恰恰是這份朦朧、這份不擬定性,才使得作品流傳至今,仍然讓人令人回味無窮。詞采用了比興手法,交待時間和地點。從一種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無交往,甚至還不懂得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后兩節進一步表明了“伊人”的不擬定性。但詩人通過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邊不同時間的背景,生動地描寫了等待伊人,由于時間推移而越來越迫切的心情。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主人公對心上人如何懷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體現出來。詩的結尾是余音繞梁,只寫謀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朦朧美、含蓄美。3、《蒹葭》的意境美。“《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作品文字簡樸,內容單純,但予以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有含蓄美、朦朧美、意境美等。其中意境美重要體現在作品多重疊合的架構上。=1\*GB3①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2\*GB3②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3\*GB3③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4\*GB3④“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4、《蒹葭》中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這首詩意優美而朦朧的抒情詩,體現了抒情主人公的執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悵。首的開篇通過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情感,起到了較好的氛圍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他日夜懷念“伊人”。這“伊人”卻“在水一方”,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卻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蕩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惘的情致。下列四句是并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到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究不得,悵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足的呈現,抒情主人公的執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悵之情得到了體現。5、《蒹葭》一詩中“賦、比、興”的藝術體現辦法。“賦、比、興”是《詩經》創作的體現手法,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含蓄蘊藉、委婉波折的風格。《蒹葭》一詩中“賦、比、興”體現手法的運用非常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種完整的藝術世界。詩的首節前兩句采用了比興手法,交待時間和地點。“宛在”一詞,靈空飛動,神來之筆,耐人無限遐思。主人公跟“伊人”并無交往,甚至還不懂得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后兩節和第一節的意思基本相似,只是換韻換字罷了。三章興句,刻畫了詩人追求伊人的時地,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邊不同時間的背景,生動地描寫了等待伊人,由于時間推移而越來越迫切的心情。6、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作品文字簡樸,內容單純,但予以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你能哪幾個方面來概括作品的美?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1)含蓄美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a、文字簡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種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優點。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懷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體現出來。b、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能夠清晰感知。c、余音繞梁。詩只寫謀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2)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a、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b、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c、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d、“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3)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含糊的意象。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采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含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7、《長恨歌》中的情感與藝術特點。《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復雜的、雙重的,詩人白居易的態度也是矛盾的。這首詩既對唐玄宗溺愛楊貴妃而廢棄朝政荒淫誤國,以致發生安史之亂,有批判;同時也歌頌了李、楊之間的愛情,特別是對楊貴妃的悲慘結局寄予了極大同情。前半部分,對唐玄宗迷戀楊玉環,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亂,很明顯是譴責、批判的。從馬嵬兵變、楊玉環被處死開始,詩人態度開始發生轉變,從批判轉向同情、乃至歌頌。李、楊的愛情最后以悲劇為結局。《長恨歌》非常善于人物描寫,刻劃人物細膩傳神。本詩塑造了李、楊兩個人物形象。對李隆基,前半部分側重寫他貪戀美色。楊玉環死后,十分細膩地刻劃了李隆基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地懷念楊的刻骨銘心相思,寫得催人淚下。對楊玉環的描寫刻劃,作者重要抓住了兩點:一是突出她的美貌,二是寫了楊的忠貞。從而更加突出了“長恨”的主題。詩人“深于詩”還體現在敘事、抒情、描寫熔于一爐的體現方式上。全詩始終貫穿著敘事、抒情、寫景熔于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8、《長恨歌》在敘事、寫景和抒情上的和諧結合。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首廣為流傳的出名敘事詩。詩人自評時曾說“一篇長恨有風情”。詩歌描寫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白居易擅長詩歌寫作的手法:將寫景、抒情,作者善于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寫了唐玄宗求色和楊貴妃得寵的通過,敘述安史亂起、玄宗出逃、馬嵬縊妃的事件,再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懷念楊貴妃的情景,最后讓楊貴妃在仙山中出現,體現玄宗與楊貴妃至死不渝的愛情。作者的敘事,不是純客觀的敘述,而是揉進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對唐玄宗荒淫誤國、楊玉環恃寵而驕恃批判態度,對他們的愛情悲劇予以極大的同情。詩人或將人物的思想感情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或選擇富有特性的事物、景物,描寫人物對這類事物或景物的感受來體現其內心世界。或者以樂景寫哀,或者以哀景寫樂。行宮的月色、雨夜的鈴聲、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宮里的楊柳,這些富有特性性的景物,使唐玄宗不禁觸景生情。正由于詩人是以情敘事,以情寫景,并且使三者和諧地統一于全詩之中,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是比較強的。全詩始終貫穿著敘事、抒情、寫景熔于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9、《長恨歌》的藝術特點。(1)故事情節生動波折。故事一開始敘述李隆基謀求美色、得到楊玉環的通過。描寫了他們縱情恣樂的宮闈生活,以暗示這一悲劇產生的因素。作者敘述“安史之亂”暴發,使故事情節的發展陡生變化。貴妃身赴黃泉后,作者卻以飽含同情的筆墨大肆鋪敘李隆基于幸蜀途中、還京路上、及回到長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對楊貴妃的無窮懷念,以描寫人物的思想感情來推動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使詩波瀾迭起,別開生面,有力地突出了“長恨”的主旨。最后虛構了貴妃謝恩、托物、寄詞、申誓等情節,讓整個故事在李、楊二人的綿綿長恨中結束。圍繞詩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整首詩的情節跌宕起伏,窮極變化,富有浪漫氣息和傳奇色彩,充足體現了作者藝術構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豐富。(2)刻劃人物細膩傳神①對李隆基,大部分內容都在刻劃他對楊的相思刻骨銘心。多角度、多層次地描述了郁結在李隆基心頭的深沉哀傷。十分細膩地刻劃了李隆基無限懷念的心理活動。②對楊玉環的描寫,作者重要抓住了兩點: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貞。(3)敘事、抒情、描寫熔于一爐全詩始終貫穿著敘事、抒情、寫景熔于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足發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優點,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為體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10、《長恨歌》的主題。《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復雜的,詩人白居易的態度也是矛盾的。這首詩既對唐玄宗溺愛楊貴妃而廢棄朝政荒淫誤國,以致發生安史之亂進行批判;同時也歌頌了李、楊之間的愛情,特別是對楊貴妃的悲慘結局寄予了極大同情。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對唐玄宗迷戀楊玉環,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亂,很明顯是譴責、批判的。詩的開頭“漢皇重色思傾國”,這“重色”二字就表明了“刺上”的意味。“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妝成矯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對李隆基不理朝政、淫樂貪色顯然是諷諭的。安史之亂暴發,唐玄宗還在觀賞歌舞,“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批判譏諷的態度顯而易見。從馬嵬兵變、楊玉環被處死開始,詩人態度開始發生轉變,從批判轉向同情、乃至歌頌。李、楊的愛情最后以悲劇為結局。白居易作為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對君王雖有所諷諭,但“忠君”思想是難以動搖的,李隆基作為君王,其愛情落得如此悲劇下場,詩人寄予深深同情是完全能夠理解的。我們從“行宮見月難過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芙蓉如面柳面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這些詩句里都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傾向。結尾部分詩人以豐富的想象虛構了楊貴妃亡魂再現的故事,這里也體現詩人對李、楊愛情的極大同情。11、李煜的《浪淘沙》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詩人懷著對痛失家國的無比悲憤之情,開篇就寫下了“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用春寒和春雨驚醒正在做美夢的詞人,來體現成為階下囚之后的李煜處境的凄涼,也體現出對家鄉的美妙回想和對往日生活的深情留戀。夢中之歡和醒后之悲互為映襯,造成心理與時空的轉換與交替。從實寫現實之愁苦來造成反差,引出虛擬夢境之歡娛,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做“貪歡”之美夢。正是通過“夢里”的“貪歡”,把詞人內心深處即使微弱但卻頑強、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藝術地體現出來。不著悲、愁字,卻更突出了亡國被俘后的處境的可悲可憐。詞的下片直接抒發家國之恨,體現出詞人極其復雜矛盾的心情。用“無限江山”飽含詞人贊美、懷念之情;詩人多少物質享有和人間歡樂都曾發生在那一大片可愛的“無限江山”的江南故土上,如今卻只能有半晌的夢想。何等的悲哀!“別時容易見時難”,用“容易”突出一別之后再會之難。在這一易一難的鮮明對照之中,蘊含著詞人多少故國的情思,夾雜著多少難過和后悔啊!飽含著絕望、訣別、留戀、希冀、緬懷、向往等豐富的情感。“流水落花春去也”體現出一切美妙的往事都像大自然的規律同樣一去不復返的絕望之情,又包含了多少留戀、惋惜和無可奈何的悲哀。詞的結句“天上人間”,用對比的手法,將詞人的余恨不盡、絕望之情、凄楚之境完全道出,構成了余味不盡的意境。這首54字的小令,完全是詩人亡國之后切身的感受,體現了對故國、家園和往日美妙生活的無限追思,反映出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之囚的凄涼心境。含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12、李商隱《無題》中的“相見時難別亦難”引發了無數后人的共鳴。但李煜在《浪淘沙》中卻說“別時容易見時難”。為什么?李商隱曾在《無題》詩中寫下“相見時難別亦難”,體現了人們普遍的情感。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被擄到汴京,告別舊都金陵是多么難舍難離,《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中“最是倉皇辭廟日”一句體現的正是這種情感。這里卻說“別時容易”,可見“容易”是為了突出一別之后再會之難。在這一易一難的鮮明對照之中,蘊含著詞人多少故國的情思,夾雜著多少難過和后悔啊!要懂得,這里的“別”,不是臨時的別離,而是永久的別離,因而也是人世間最為痛苦的別離,更何況這樣的別離是如何的“容易”——國家竟是那樣輕而易舉的就滅亡了,這豈不是痛上加痛嗎?這樣的難于再會,不就是對詞人的死刑宣判嗎?這決不是一種“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情怨呻吟,而是對國破家亡的一種極其委婉而凄慘的呻吟和呼喚。飽含著絕望、訣別、留戀、希冀、緬懷、向往等豐富的情感,。14、《永遇樂》的體現手法。此為李清照晚年所寫元宵詞,借流落江南孤身度過元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