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莊子相忘的美學意蘊
莊子生活在春秋兩季。這是一個黑暗的時期。戰爭和殺戮頻繁,物質享受主義,無能的人?!肚f子·在宥》篇中說:“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下有桀趾,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庇终f:“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本褪钱敃r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莊子作為一個睿智的思想家,冷眼旁觀,清醒地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上層統治階級所宣揚的仁義禮樂背后掩藏著的虛偽和奸詐。為此他深深地感到現實中的人是不自由的,人為的羈絆、文明的異化,使得個體生命錯雜于各種困境之中而難以自拔。因此,超越現實帶來的困境,擺脫身心受到的羈絆,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與解放,就成了莊子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相忘”正是他尋求到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莊子認為理想的人生是“相忘”的人生,理想的境界是“相忘”的境界。《大宗師》篇中說: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口句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莊子認為魚兒困厄在陸地上,與其相互用濕氣噓吸,用口沫濕潤,倒不如相忘于江湖里;與其贊譽唐堯、詆毀夏桀,倒不如忘掉他們的是是非非而融化于大道?,F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太多,羈絆著人的自由,倒不如把它們統統忘掉。很顯然,莊子把“相忘”作為一種擺脫人生困境的理想方式。那么,何謂“相忘”呢?“相忘”就是一種超脫,超脫毀譽是非給個體生命帶來的困境,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解放,同于大道,達到審美人生的至境。當然莊子的“相忘”本意于其人生哲學,但他追求的人生是詩意的人生、審美的人生。這種詩化的人生態度使得他的“相忘”理論也真實地揭示了審美欣賞時主體的心理狀態特征。審美經驗表明,審美主體在審美欣賞時常常處于一種忘我的精神狀態中,這種精神狀態就是“相忘”,它是審美欣賞時的理想心態?!跋嗤?從審美欣賞這個角度來看,就是審美主體進入到“忘”的超功利的心靈狀態中,忘欲、忘知、忘己、忘物,主體心靈虛靜,洞然無物,空明如水,從而準確地把握到審美客體投射于自己的審美信息,獲得最大的審美享受。《莊子》中記載了許多這種審美主體在審美欣賞時處于“相忘”的精神狀態的故事。如《秋水》篇中的“濠梁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與惠子之辯在邏輯上屬于詭辯,不足論,然而在審美欣賞的體驗上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價值。莊子和惠子為什么會產生辯論?就是由于二者同作為觀照主體的“我”對于觀照客體的“物”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因而出現的觀照結果也就不同。惠子止于生活的現實,對游魚的觀照持一種理智的態度,沒有拋棄對游魚的功利性考慮,因此人和游魚之間就處于一種主客分離的狀態。人是人,魚是魚,沒有形成一種審美的關系,自然他就不能欣賞到游魚之樂了。而此時莊子對游魚的觀照顯然與惠子不同。莊子遠離塵囂,逍遙優游,觀之濠上,聚精會神。此時他拋卻了一切私心雜念,超越了一切功利世故,以一種主觀的情感對游魚進行了審美的觀照。游魚倏忽東西,悠然上下,翩游水中,往來自由的情態恰好與莊子那種逍遙優游、悠閑自得的心態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對應。因此,莊子不自覺地就把自己想象為那水中自由自在的游魚,并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游魚身上,也就自然感受到游魚之樂了。在莊子的審美感受中,游魚的快樂是真實的、可知的,而這是惠子所感受不到的。(這里莊子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游魚身上,并從游魚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快樂,無意中他提出了一個美學上的命題“移情說”。西方直到19世紀時,德國美學家立普斯才正式提出這個命題,并一時成為討論的美學熱點。本文限于內容,對此不作展開論述。)總之,惠子和莊子對游魚的觀照出現不同的結果,關鍵所在就是二者在觀照時各自秉有的心態不同。徐復觀指出:“在這一故事中,實地把認識之知覺的情形,與美地觀照的知覺的情形,作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話委實切中了莊、惠二人觀照游魚之不同的要害。可見,審美觀照時審美主體只有拋開一切功利目的,心靈虛靜,處于“相忘”的心靈狀態中,才能主客一體,心物交融,浮想聯翩,精神自由,獲得美的享受?!度碎g世》篇中“匠石見櫟社樹”的故事也從反面說明了這種審美經驗: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睂τ谶@樣一棵又高又大又美的櫟社樹,“觀者如市”,連匠石的弟子也“厭觀之”,為什么匠石不去欣賞它而“遂行不輟”呢?因為匠石觀照一切樹木總是出于自己的職業習慣,從木材是否有用來考慮,觀照這棵櫟社樹也不例外。由于他始終沒能忘記櫟社樹作為木材的價值大小,心境就不能自由虛靜,也就不能形成“相忘”的審美心態,因而就不能對櫟社樹進行審美欣賞。這就從反面說明了審美欣賞需要審美主體具有“相忘”的精神狀態。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中道聽泉的審美經驗也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他在《爽籟亭記》中生動地描述道:“其初至也,氣浮意囂,耳與泉不深入,風柯谷鳴,猶得而亂之。及瞑而息焉,收吾視,反吾聽,萬像俱卻,嗒焉喪偶,而后泉之變態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昆弦鐵撥,已如急雷震霆,搖蕩川岳。故予神愈靜,則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蕭然冷然,浣濯肺腑,疏瀹塵垢,灑灑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則吾神愈靜也。”這段話明確地告訴我們,主體前后所具有的心境不同,聽泉的效果也就不同,主體內心愈虛靜,愈能忘我,其結果就愈能感知泉聲,愈能獲得審美享受。海德格爾也曾說:“在做美地觀照的心理考察時,以主體能自由觀照為其前提,站在美地態度眺望風景,觀照雕刻時,心境愈自由,便愈能得到美的享受。”說的也是審美欣賞時主體心靈自由虛靜的重要性。莊子對審美欣賞時主體的“相忘”(超功利)的心態的揭示極其豐富,極其深刻,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方直到18世紀時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康德才明確提出“審美無功利”的著名命題??档略凇杜袛嗔ε小分袑徝黎b賞作了系統的論述,并把審美無功利提到鑒賞判斷的“第一契機”的高度。他說:“鑒賞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7又說:“如果說一個對象是美的,以此來證明我有鑒賞力,關鍵是系于我自己心里從這個表象看出什么來,而不是系于這事物的存在。每個人必須承認,一個關于美的判斷,只要夾雜著極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會有偏愛而不是純粹的欣賞判斷了?!?這里的“鑒賞”就是審美、欣賞的意思,“無利害”就是無功利、超功利的意思??档抡J為審美欣賞的主體必須超越實際功利的考慮,獲得內心的自由后去觀照審美客體,才能獲得審美的愉悅。顯然這種無功利的內心自由的心態就是莊子所說的“相忘”的心態。可見這兩位時代相隔久遠、處于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巨人在這一點上的見解是多么的相似。馬克思對審美欣賞的心態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說:“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經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必毟F的人和經營的商人或出于實際的需要,或囿于功利的目的,無法具有超功利的審美心態,自然就不能對最美麗的景色或礦物的美進行審美欣賞了。莊子不僅是一位哲學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藝術家。作為文學家,他的作品想象豐富,情感熱烈,文采飛揚;作為藝術家,他精通樂理知識,是位音樂家,他對“人籟”、“地籟”、“天籟”的精辟論述非一般音樂家所能做到。莊子作為文學家、藝術家憑借自己切身的藝術體驗,深諳審美欣賞的規律,不但揭示了審美欣賞的“相忘”的心態特征,他還進一步論述了審美欣賞的最高境界——“蝶化”、“物化”的境界。所謂“蝶化”或“物化”的境界,通俗地說,就是審美欣賞時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不分彼此、主客消融的境界,它是審美欣賞達到的最高境界?!洱R物論》篇中“莊周夢蝶”的寓言故事生動地說明了這一現象:惜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周夢為蝴蝶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分不清哪是莊周,哪是蝴蝶?如果從審美欣賞的角度來看,這種“蝶化”或“物化”的境界就是審美欣賞的高潮階段,也是最高境界。這時審美主體的心靈與審美客體完全融為一體,不分彼此,達到了“無幾”、“喪我”(《大宗師》)的境界,審美主體的心靈完全投射到審美客體上,而主體自身也被物“化”了,此時審美主體在這種境界中就能獲得最大的審美享受??梢?這種“蝶化”的境界就是審美欣賞的最高境界?!短爝\》篇記載了一則黃帝的大臣北門成聽他演奏《咸池》之樂的故事很能說明這一現象。北門成聽第一遍時感到“懼”(驚懼),聽第二遍時感到“怠”(松弛),聽第三遍時感到“惑”(迷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北門成聽第三遍時,感到“蕩蕩默默,乃不自得”,說明他達到了物我俱失、茫然坐忘的境界,因此領會了那種與道相合之樂曲的深刻內涵,欣賞到了最大的美。可見,北門成對《咸池》之樂的欣賞正是達到了審美欣賞的最高境界——“蝶化”的境界。莊子的這一思想兩千多年后也在德國的哲人們那里得到了的回應。叔本華在他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說,人們在審美欣賞中會不知不覺地自失于對象之中,進入一種純粹的、無意志的忘我之境。尼采也曾在《悲劇的誕生》中說,人們審美體驗中最高的境界或最佳的狀態就是陶然忘步、混然忘言,達到狂歡酣暢的境界。法國哲人柏格森稱這種在審美體驗中所達到的渾然與萬物同體的境界為“知的同情”,是“吾人賴之以神游于物之內面親與其獨特無比不可言狀之本質融合為一者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稱此境界為“高峰體驗”,認為在高峰體驗中主體可以體驗到自足的給人以直接價值的世界,達到心醉神迷的境界。一旦進入這一心境,主體就會失去自我意識而與宇宙合而為一。莊子所揭示的審美欣賞的最高境界——“蝶化”的境界,也被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審美經驗所證實。當代美學家宗白華就有過這樣的審美經驗,他在《美學散步·我和詩》中談到自己小時候夜聽簫笛聲獲得美妙的審美體驗時寫道:“……尤其是在夜里,獨自睡在床上,頂愛聽那遠遠的簫笛聲,那時心中有一縷說不出的深切的凄涼的感覺,和說不出的幸福的感覺結合在一起;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霧光溶化為一,飄浮在樹杪林間。隨著簫聲、笛聲孤寂而遠引——這時我的心最快樂?!边@種審美體驗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說:“在美感經驗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滅,我沒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沒入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一氣,在一塊生展,在一塊震顫。”8可謂深中肯綮。象征派詩人波德萊爾也說:“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外物,便渾忘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渾成一體了。你注視一棵身材婷勻的樹在微風中蕩漾搖曳,不過頃刻,在詩人心中只是一個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變成一件事實:你開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齊假借給樹,它的蕩漾搖曳也就變成你的蕩漾搖曳,你自己也就變成一棵樹了。同理,你看到在蔚藍天空中回旋的飛鳥,你覺得它表現‘超凡脫俗’一個終古不磨的希望,你自己也就變成一個飛鳥了。”43詩人的主體心靈處于忘我的恍惚的境界中,主體與客體就渾忘為一,很難清醒地區別物我的界限,這時候主體就能獲得最大的美的享受。法國小說家喬治桑也曾說過:“我有時逃開自我,儼然變成一棵植物,我覺得自己是草,是飛鳥,是樹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9月份兩校聯考語文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五蓮縣聯考2024-2025學年初三五校聯誼期中考試試卷數學試題含解析
- 銅仁地區沿河土家族自治縣2025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重點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4月中考仿真模擬聯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山西省大同鐵路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4月份月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地下探測井成井勞務分包合同
- 個人車輛借用合同
- 企業股東借款合同樣本
- 2025屆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第一中學高三下學期質量檢測(五)歷史試題(含答案)
- 中學初中信息技術 1.2《修飾文章》教學設計
- 2024年渣土公司運輸車輛管理制度
- DB11T 2103.2-2023 社會單位和重點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范 第2部分:養老機構
- 24年追覓在線測評28題及答案
- 物流行業智能調度與多式聯運解決方案
- 職業本科《大學英語》課程標準
- 醫院信息系統投標書技術部分
- 【研報】2024汽車行業用戶洞察與營銷趨勢白皮書-寰球汽車小紅書-2024
- LYT 2093-2013 防護林體系生態效益評價規程
- 品牌出海合作合同范本
- GB 1499.1-2024鋼筋混凝土用鋼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
- 2024年飯店轉讓合同簡單版(三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