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弼本《老子》的錯譜與正誤
王伯本在中國學術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錢書》《老子》的發掘過程中發現了許多錯誤。后來,《楚堅》的老子被發現,在東漢時的《錢書》中發現了許多錯誤。可以想見,手抄次數愈多,訛誤失實就愈多,再加上出于政治、宗教的需要,《老子》還會被有意地篡改。正因為如此,李學勤先生早就呼吁:“由于簡、帛的大量出土,我國古代學術史必須重寫了。”而出土最多最為重要的又推《老子》,因而重寫《老子》首當其沖。所謂“重寫”,是不是就是訂正篇章、校正文字、糾正訛誤,再重新根據其時的歷史大背景,詮釋其文字,解讀其思想?看來是這樣的。王弼本《老子》極能說明“重寫”之必要、重要,所以不揣愚陋,敢呈愚見,以供教正。一、從“文義大異”到“統一”楚簡《老子》乃楚文字,其字體字形與秦統一前后的帛書《老子》甲本相比,已有較大的不同,乙本又不同于甲本。可以想見《老子》手抄與口述流傳時,錯訛必不可免。同時戰國時通用的字遠不如秦漢時多,不少字同聲混用,一字可假借多字:比如“喿”可釋為噪、躁、澡、燥、操;又如“爭”、“嗇”既可能是本字,也可能是“靜”、“穡”之借字。又如:“私”和“以”的寫法極相似。讀錯了,文義大異。后來統一文字,楚文字有的會保留,有的會被改造,有的會被廢棄。統一時必然固定偏旁寫法與位置,廢除異體異構之字,變同聲假借字、異體字為正字。在這“統一”和變為正字的過程中,因抄寫者的學力、理解力不同,難免不使一些字出現錯誤。所謂“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傳抄至王弼時,經過許多許多“書三寫”,盡管王本大部分文句并未失真,但其訛誤還是不少,往往是一字之差,文義全非;或改或刪或增一字,意義全失。過去根本沒有條件發現與糾正錯訛,這不能歸罪于王弼或那些校注詮釋的人。但是今天有了楚簡、帛本《老子》,應該說有充分的條件校正王弼本《老子》的錯訛了。如以下十六個章就比較典型:1.第三,“執守”就是“以百姓之心為心”王本《老子》三十五章有段文字:“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被譯為:“執守大道、天下人都來歸往、歸往而不互相傷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但是楚簡《老子》卻是:“執(勢)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大”。不是“執”,而是“勢”,不是平,而是坪。尤其一個“勢”字,文義大變。如果譯為白話,那就是:“權勢威力盛大的形態,能使天下人歸附,歸附之后不受到傷害,大地平定安泰”。豈不差之一字失之千里?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說文》無勢字,故古用‘執’為之。”竹簡《孫子兵法》與竹簡《孫臏兵法》之勢字即執。《史記》、《漢書》,仍多以“執”為“勢”。從事實、史實看也確鑿無疑。歷朝歷代,都有一些“執守大道”的人,如果無權無勢,歸從之徒寥寥可數,哪里有什么“天下歸往”?像孔孟那樣倡道守道,一生何曾得志?后來之所以能享配太廟,還是由于權勢中心的吹捧。所以只有權重勢大、實力雄厚、威懾四方才能“天下往”,如若再“以百姓之心為心”,那才真正國泰民安,大地平定也。可見,帛書《老子》就已抄錯、掩蓋了老子重勢思想,何況王本?2.履職神圣,自思“行無越思”五十九章的“治人事天莫若嗇”,它被譯為:“治理國家,養護心身,沒有比愛惜精力更重要”。有人甚至根據韓非的詮釋譯為“治理人民事奉上天,沒有比吝嗇精神更好的了”。如此就能“重積德”。孔子認為為政必須“先之、勞之、無倦”。不僅帶頭,而且勤勞,不敢懈怠。稍早的子產認為為政,必須“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行之,行無越思”(《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而老子卻說為政要保養精神,當思想懶漢,豈不荒唐已極?果然楚簡《老子》證明這條建議乃是重農:“給人事天莫若嗇(穡)”一一富足人民,事奉上天,沒有比務農更重要的了。如此才能不斷積累功德,“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這才是長治久安,長生久視、享國永久之妙策!由于帛本、王弼等今本《老子》將“給人”誤抄為“治人”,把“穡”之古通假字“嗇”,誤讀為吝嗇之“嗇”,同時又錯將“備”字誤讀為“服”字,不僅掩蓋了老子重要的經濟思想:重農,而且也掩蓋了一則古代極為重要的政治道德:重農即積德。3.“人大”的內涵二十五章有段話:“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弼本原文為“王大”“王居其一”,有人根據是唐宋之后的傅奕本、范應元本《老子》改“王”為“人”。而唐宋之前的河上公本、《淮南子·道應訓》引文并非“人大”,而是“王大”,《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下簡稱“帛本”)甲、乙兩本又都是“王大”,“王大”可謂鐵證如山,怎能改為“人大”?而楚簡《老子》,不僅進一步證實乃是“王大”,而非“人大”,同時其文又不同于帛本:“國中有四大安,而王居一安”,比王弼本多了兩個“安”字,而且不是自然疆“域”,而是政治區域之“國”這一來老子尊王之政治哲學凸現出來了。在小農經濟和手工工具的汪洋大海中,在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文化條件下,“王大”是避免天下紛爭、天下大亂的歷史必然。東漢時道教的誕生,改“王大”為“生大”;儒教、佛教思想影響,又使傅奕本、范應本改為“人大”。如果說,他們改為“生大”、“人大”,情有可原,今天就不能置簡、帛本之鐵證于不顧,非改“王大”為“人大”不可。4.“善之不辯,辯者不“。”,三十三推崇圣智仁義乃常情,但《老子》卻將其列為棄絕之類,認為它們不過是人們謀慮詐偽的一種表現。簡本就有“絕偽棄慮”句。由此可見老子很難是性善論者,但諸今本《老子》找不到明顯的證據,而帛本則有“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善人不多,多數人不善。這與孔子干七十余主后,終于感嘆:“善人,吾不得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論語·述而》),同出一轍。老、孔所謂善與不善,不是說的一般人,而是指王侯、當政等上層人物。這是非常重要的論斷。雖然它不及西方名言“權力必致腐化,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那樣清楚、深刻、驚人,但對于君主世襲制、世卿世祿制來說,卻是十分深刻、一語中的。不過它卻不利于文飾政治,也與獨尊儒術后性善論的天下相抵觸,于是被修改了。王本改為:“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把“辯者”統統歸之于不善類。老、孔、墨、孟、莊、荀……,一直到今天的世界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多是雄辯之大師。荀子就說:“君子必辯”,為什么就“辯者不善”?于理不通。可見王本的“善者必辯……”應加校正。5.“淡而上”,“襲為上”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這不得已而用兵時該怎么辦呢?王本的回答是:“恬淡為上”,在血腥的你死我活的爭斗中,竟然“最好要淡然處之”豈不荒唐?果然,帛甲本不是“恬淡”,而是“铦襲為上”(乙本、簡本也是含義相同的文字)。铦者,鋒利也;襲者,輕裝突然襲擊也。即到不得已用兵之時,最好是利用精銳部隊,實施輕裝突然襲擊。可見“恬淡為上”大大走樣,它掩蓋了迄今仍然常被中外兵家運用的一條戰術。6.對充放電“執今之有”的理解王本二十一章原來是“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把重古放在首位,但是帛本兩本皆為“自今及古……”映證了傅奕、河上公本的“自今及古……”是正確無誤的。老子還是重今為先的。十四章帛書兩本之“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王本(及所有今本)又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帛本“執今之道”,它是否正確呢?可驗證黃老著作下述論點:《鹖冠子·近失》:“欲知來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王鐵》:“以今之事,觀古之道。”《呂氏春秋·察今》:“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以近知遠,以今知古。”《淮南子·汜論》:“……三代之禮不同,何古之從?”許多事是“于古為義,于今為笑。”由此可見帛本的文字正確。老子十分清楚政道、君道是發展變化的(“非常道”),要從發展變化中把握今(“執今”“御今”)、察諸往(“以知古始”),這是認識道的法則(“是謂道紀”)。應該承認帛本之“執今”,以恢復老子的“厚今”思想。7.省言“吹”與“道”王本二十四章開頭兩句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被譯為:“踮起腳根是站不牢的,跨步前進是走不遠的。”意思是欲高欲速則不達。與后面的文字不大銜接。果然帛本兩本皆為“炊(吹)者不立”——吹噓、浮夸的人是站不住的。無“跨者不行”句,并且緊接著后面的文字,即是“吹”的各種表現:自以為是(自是)、自我標榜(自見)、自我夸耀(自伐)、自高自大(自矜)。前后文銜接緊湊,且也緊扣下一章(王本不同)。又如六十七章帛本的文字是:“天下皆謂我大(“與我名也”),似不肖(“像無形也”),大而不肖。夫惟大(“德隆盛也”),故不肖(“反類病也”)。若肖,細久矣(“逆天行也”)”。括號中的文字乃嚴遵注文。所以譯為白話是:“天下都說我偉大,好像不像,這偉大不像,因為只有你偉大,所以不像,如果像的話,那早就渺小了。”這豈不是從另一個角度反對自吹、自大?但是王本卻妄增一“道”字:“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因此譯為:“天下都對我說,‘道廣大,卻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正因為它廣大,所以不像任何具體東西。如果它像的話,早就渺了。”這不能看出老子是在反對吹噓與自高自大。8.《漢紀六未來》,云:“罪莫厚乎盡欲,皆有之不求”比較一下簡、帛、王本四十六章,是很有意思的。王本為:“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帛甲本則標明此章為兩章,前四句為單獨一章。同時比王本多一句“罪莫大乎可欲”。簡本又不同于帛、今本:(1)無前四句;(2)第一句文字不同帛本:“罪莫厚乎甚欲。”什么叫“甚欲”?“甚,尤安樂也”,這是《說文》之解釋。“甚,謂食淫聲色”,這是河上公之解釋(二十九章)。可見簡本之“甚欲”多屬生活享樂方面。而到了帛本之“可欲”——任情縱欲,已不限于食淫聲色了。如爭名、任性、蠻干、賭氣、知錯不改,將錯誤堅持到底之“可欲”,已非食色之類可比,其害之大,其禍之巨,殃及國家民族。遠非個人聲色之害。這就是為什么帛、今本前面加了“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許多出于爭名、任性、使氣的戰爭,害得母馬也不得安生,而況乎人。這即是“可欲”,可見簡、帛本時代不同,非出自一人。王本刪(或奪)“罪莫大乎可欲”句,也就掩蓋了《老子》反對任性蠻干式的“可欲”思想。9.《隋書》卷7:“其正蝦幼,其邦。其治屯屯,其正也”王本五十八章開頭四句為:“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被譯為:“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政治嚴苛,人民就狡黠。”這里只看到倡導“寬厚”,反對“嚴苛”。而帛本此四句為:“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比王本不同的字是:(1)“正”非“政”,這是承上章“以正之國”而來。指正非指政。(2)“閔”非“悶”,閔,憂患、擔心也;(3)“夬”非“缺”。《易·夬》曰:“夬,揚于王庭。”《彖》曰:“夬,剛決柔也。”夬夬,剛愎自用也。(4)“其邦”非“其民”,指國非指民。因此帛本之譯文當是:“對能否以正治國,常懷憂慮,他的人民就會謹慎仁厚;對正道治國一味標榜,他的國家必然剛愎自用”。必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用詭詐之方法治理國家了。10.道似道似四十一章前半部分談上、中、下士聞道之后的各種表現,這些帛、王本相同。而關于行道的各種表現就不同了。下面為王本之文字,括號內則是帛本不同的文字:“明道若昧(拂),進道若退,夷(痍)道若纇(類)。”所以被譯為:“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道,也是一種規律、法則,那么能說有光明的、前進的、平坦的規律、法則嗎?有黑暗的、后退的.、崎嶇的規律、法則嗎?顯然不能。老子一再說:道,恍呵,惚呵,看不見,摸不著,聽不見,那么,能有什么光明、前進、平坦之道?所以上述詮釋難以成立。照帛本上述文字,其譯意是:“懂得道的好像違背了道,接近道的好像后退于道,傷害道的好像在保衛道。”因為帛書之“費”通“拂”,“夷”乃“痍”之同音假借,類,徒也、善也、法也。可見,王本之文字又掩蓋了老子一個重要思想方法。11.道善輔助、善成四十一章最后三句,王本為“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被譯為:“道幽隱而沒有名稱(?),只有道善于輔助(?)萬物。”但帛本為“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譯為白話則是:“道總是褒獎不求名的人,只有像道那樣[安于無名],才有良好開端與良好的結局。”這個結論正是上文:“上德如谷,廣德如不足,大白如辱……”推導出來的。顯然,王本文字與譯意都硬傷了老子思想。下面我們還要專門談。12.“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與“水權狀”八章頭兩句,王本為“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被譯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帛本前句同,后一句帛甲本為“水善利萬物而有靜”,乙本為“……有爭”《說文》:“靜,……爭聲”,因此“有爭”即“有靜”也,同甲本。因此它的譯意應是:“最高的德行好像水那樣,水滋潤萬物成長而靜默無聲”,兩相比較,帛本應是優于王本之原貌原意的吧?13.“中有精改進”的人性內涵帛書老子的道“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所謂“情”即常情,常理,或者人情、人的本性,因為老子的“道”,主要是指人道、君道、政道,豈能忽視它的常情常理與人性?這與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王本卻是:道“中有精呵,其精甚真”,譯為“道,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非常真實的……”。精質與情理豈不相差太大?今本這種誤解事出有因。《說文》之請、精、情、清、睛都是“青聲”,所以帛書老子的“情”寫成“請”,而郭店楚簡的“情”寫成了“青”。14.為衍文、錯字、不所知,補文為“本”的證明帛本之“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背而乃(仍)之”。其“乃”是“仍”之同聲假借(見《說文》)與省寫,意思是:“崇尚禮儀地待人行事,雖然得不到回報,依然恭敬振臂去做。”王本將“仍”認之為“扔”,因而被譯為:“上禮的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于是揚著胳膊使人強從。”這哪里能稱得起“上禮”?以上僅就錯訛文字掩蓋的重要思想而言,還有一些為帛本證明的衍文、錯字,也應受到注意,予以校正。如:二十五章關于茫茫宇宙的描寫,王本為“獨立而不改,周行不殆”——獨立長存永不衰竭……。帛本只一句:“獨立而不垓”——獨立長存而無邊無際。顯然帛本為古貌,且更確切。簡本兩本多虛詞,比如一章的:“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繳,”就多了兩個“也”字,這證明“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的斷句是不能成立的。它模糊了兩種觀察道的方法。如是等等,不一而足。兩相比較帛本文字古而真。王本文字頗多失真。二、德上道下的篇次王本及諸今本《老子》篇次顛倒變形,不是無足輕重的事。它也是解讀《老子》的關鍵所在。因為篇次顛倒必然導致:第一,模糊《老子》的開場白、導語;第二,模糊《老子》序言、結語,今天的序言放在書前,而先秦、兩漢是放在書末;第三,模糊《老子》進言的對象、重點。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種顛倒:第一,幾個最古本為證。帛甲、乙本,韓非子《解老》、《喻老》所據本,皆為“德”上“道”下。簡本甲篇章次多于乙篇,亦可為側證。而且嚴遵本,(甚至王弼本),都是德上道下的篇次;第二,有史證。唐開元十年,唐玄宗親自為《老子》作注、作疏。“道德分上下者。開元二十一年,頒下所分,別上卷四九三十六章,法春夏秋冬,下卷五九四十五章,法金木水火土”。天寶元年四月,玄宗專門下詔:“道經為上,德經為下”,并欽定了八十一章之分章,不僅唐及唐之后而且唐之前的《老子》,只能遵旨照辦,一律被顛倒;第三,《老子》之自證。從行文看,應該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帛本是以三十八章為首章的,即從“上德不德”,立身處世要敦厚樸實出發的,而王本則是以“道可道,非常道”為首章,即從艱深的認識論出發。而從結尾章來看,王本之八十一章包含四、五個互不相聯的內容,根本不像總結語,更不像“序言”章。而帛本之結尾章是三十七章。它概括了《老子》說教的重心與歸結。再看老子說教的重頭部分都在德篇,道篇則次之。因此從《老子》行文、中心思想、結論之自證看,《老子》的德上道下篇次也是無可置疑的。篇次顛倒產生的重大模糊,莫過于《老子》之首、尾的兩、三個章——今本三十七、八、九章。1.安守“東南角”,以“一說”王弼八個字概括《老子》,即“本在無為,母在無名”。因為“名”乃“為”之因,只有無名方能無為,可見這是《老子》說教的中心與歸結。三十七章,按照帛本文字為:“道恒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辱。不辱以靜,天下將自正。”它是勸導侯王安守無名、要質樸、勿求名取辱的。因為對于侯王來說,酒、色、財之欲望極易滿足,惟獨“氣”——功、名、氣的欲望是個無底深淵,一當功名心氣受辱,必然牽動全國,弄得國無安寧。而有為之君的通病是爭名好勝,好大喜功。所以《老子》說:“不辱以靜,天下將自正。”但是王本改“無名”為“無為無不為”,改“不辱”為“不欲”,這一來《老子》勸導侯王勿求名取辱的說教不見了。同時,按照帛本之排列,三十七章乃《老子》最后一章,即《老子》之后序、自序。這是很重要的。第一,它點明了《老子》的主要進言對象乃侯王;第二,盡管此章只有四十八字,但卻概括了《老子》說教的中心。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認為道家倡導“光躍天下,復反無名”。司馬遷之《老子列傳》說:“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嚴遵認為老子“信順柔弱,常于止足,歸乎無名”。此章豈不就是“歸乎無名”的說教與總結?可見王本既從文字上、也從篇次排列上掩蓋了老子說教的中心。2.縱向的角度解讀,也提出這一問題帛本的首章頭幾句即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是什么意思呢?天下有道時之“德”,是自然而然的,無利己動機的。后來,人們漸漸發現,德可以進身,可以謀名、謀利、謀權、謀民,甚至謀篡逆,“德”的出發點與歸宿漸漸變為利己的了。德的利己性、虛偽性、短暫性、政爭性、斗爭性,漸漸暴露無余。有鑒于此,《老子》首先提出了“上德不德”,所謂“不德”,不僅僅是“不自恃有德”,或“不以仁德者自居”,而是“利天下而不敢自利也”。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含義。《老子》提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高尚的德無私為,也不會以德為私;高尚的仁人愛民有所為,但無私圖。緊接著三十九章談“昔之得一者”也是針對德的不純、短暫而來的。所謂“得”,與德古通,施惠方謂德,受惠方為得。自古以來德就是純一、無私、一以貫之的,天德(得)、地德、神德、河德都是純一、無私、一以貫之的,所以這才保持清明、寧靜、靈驗、充盈。侯王之德也必須力求純一,才能公正。如果窒息了這種純一(“其窒之也”,非“致”),那天、地、神、河谷,恐怕難以保持清明、寧靜、靈驗、充盈了,侯王也別想保持它的高貴。這就是《老子》開頭兩個章的主要內容,其說教也是從這里入手與展開的。如果不把它當作導語來讀,自然不能解讀其含義;如譯為“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真正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為不離失德,所以沒有達到德……”。如此譯文,遠不達意,而且不通。“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寧靜,神得到‘一’而靈妙……”“得一”只譯為“得到一”,豈不太簡單?太膚淺?同時帛書證明王本此章還有四、五處錯文,如“其致之也”之“致”乃“窒”之同聲假借,誤讀為本字,意思大走樣,文義大模糊。總之,篇次顛倒了,加上文字的訛誤,起碼會模糊導語章與結尾序言章的解讀,也大大模糊了今本一章。可見校正篇次也是“重寫”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三、分章與章序混亂那種不是根據文義,而是“法春夏秋冬”、“法金水火土”的分章,顯然會亂點鴛鴦譜的,果然帛書《老子》甲本保留的十九個分章點,十三個可證分章的勾勾點點,已經證明了王本(及今本)有四分之一的章分章不對,同時章序錯亂。而楚簡《老子》的分章符號更多,約四十個章的文字就有28個方形分章點,還有些其他異形、空格等分章符號。也證明今本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章分章不對。分章與章序錯亂,對于某些文義曉暢的章來說,影響小,但對于另一分部分章來說,會招致篡改與誤解,則會模糊、沖淡甚至歪曲其重要思想,不從校正分章入手很難破譯《老子》。這里很難一一例舉,僅擇要分析幾個章。1.“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而作為本”這是錯誤分章,章序錯亂,大傷文義的典型例子。上面已經說了,三十九章前面是說德的純一、一貫,后面則是勸導侯王謙下,不是一回事,應該是兩個章。同樣的事又發生在四十二章。前面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顯然這是萬物生成論。但是下面又重復三十九章侯王要謙下的話:“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此句帛本為‘王公以自名也’,含義不同)。”這與“萬物生成論”有何相干呢?為什么混同一章呢?也許由于這種混雜吧,人們只譯為:“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而王公卻用來稱呼自己”。到底孤、寡、不穀是什么意思?不譯出來,人們莫明其妙。其實,孤,無德也;寡,少德也;不穀,不善也。也就是勸導侯王公們自稱為無德、少德、不善之人。這是因為在侯王世襲制與世卿世祿制下,王公們生于深宮,長于婦人之手,嬌生慣養,很難有德有善于民。老子不僅要侯王公卿用無德、不善之人以自稱(三十九章),而且還要自識,即帛本之“自名”。帛本又說:“故強良者不得死”,是說故意強稱賢良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王本是“強梁者不得其死”,即“強暴的人不得好死”,文義突然大轉,與上文不相干,可見大大走樣。只有審訂分章,校正文字,釋讀孤寡之含義,才能恢復老子謙下說教。2.第三,最適合在戰爭中出現的一些具體的問題王本五十章文字上有妄增妄改,看來它來自分章錯誤。按照帛書文字此章有兩個內容:第一,死亡率太高:從生到死,有十分之三的人夭亡,十分之三的人能生存下來,而另十分之三的“民”為了謀生(“民生生”),不得不一再進入“死地”而死去。《孫子兵法·九地》:“兵,死地也。”即有十分之三的人會死于疆場。為什么呢?是因他們要生存下去呀(“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這些豈不符合古代醫療諸多條件極差,及戰爭異常頻繁的現實?第二,善于保持生命的人(“善執生者”),他不進入有生命危險的地方(“無死地”)。“民”絕對不會有這等條件保持生命的,只有王公圣人等才有資格講究不進入死地。所以,這里《老子》向侯王巧妙地獻上了執生術:侯王公卿不可“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那是對將士而言,侯王絕不能這樣,更不能披堅執銳,路遇犀牛、老虎。顯然這是由死亡率太高的現實引發的建議。因此五十章乃兩項內容兩個章。由于合成一章,為了協調前后文,王本在文字上作了增、刪、改:“民生生”改為“人之生”;“以其生生也”在生之后加上“之厚”二字;改“執生”(保持生命),為“攝生”(養護生命)。這一改,文義大變。被譯為:“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屬于長壽的占十分之三;屬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迫切要求生存,反而達不到目的。聽說善于養護生命的人,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戰爭中不會受到殺傷……,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沒有進入死亡的范圍。”試想:民能夠不進入死地嗎?民能夠不披堅執銳嗎?民是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路的嗎?難道統治階級也有三分之二的死亡率?可見,王本妄改,是因為錯誤合兩章為一章造成的。3.審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南京醫科大學《物聯網自動識別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醫療用品購銷合同
- 哪位手上有裝修包清工合同
- 合同之伸縮縫施工合同
- 住宅套內公共區域裝修工程合同
- 茶藝師(高級)復習測試題
- 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
- 糧食玉米購銷合同范本
- 樹木供銷合同范本
- 主播月合同范本
- 任務 混合動力汽車空調系統典型構造與檢修
- 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2024年版)
- DB14∕T 2163-2020 信息化項目軟件運維費用測算指南
- 交換機調試報告范文
- 2024-2025學年小學信息技術(信息科技)五年級上冊人教版教學設計合集
- 肺栓塞指南解讀2
- 口服抗凝藥居家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
- 【衛龍食品公司內部控制現狀問題及優化的案例分析7100字(論文)】
- 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五金”建設研究
- 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學基礎課件)
- DL∕T 860.10-2018 電力自動化通信網絡和系統 第10部分:一致性測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