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帶扣環的制作方法_第1頁
安全帶扣環的制作方法_第2頁
安全帶扣環的制作方法_第3頁
安全帶扣環的制作方法_第4頁
安全帶扣環的制作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全帶扣制作法1.本發明與安帶扣環有關。背技:2.基于工作安的規范要求,作人員在從事高空作時,須做好事故預防和控制,例如:統的安全帶一端接于支撐物,而一端固接于使用者穿著的穿著式安全的扣環上。當使者不慎墜落時,述穿著式安全帶及全帶可吊拉使用者防止自高處墜落成傷亡的憾事發。3.然而,傳統防墜安全帶大多以固定長度的帶體接連接于使用者支撐物,且在使用者支撐物之間并未接有其他緩沖裝,因此當使用者從處墜落時,常會發使用者被安全帶速勒住而造成身嚴重傷害的意外。4.另外,在使傳統之安全帶連器時,使用者容易操作不慎而使上安全帶連接器脫離穿式安全帶之可供置部位,并且不恢復安全鎖扣狀態對高空作業的使用來說在操作上極不便。5.除此之外,因操作不慎使上安全帶連接器脫離著式安全帶,則空作業的使用者隨時有可能發生墜落外,此時將沒有他替代防護措施可以保護使用者。6.據此,目前需一種新穎的安帶扣環,以改善傳安全帶連接器直連接于安全帶,而造使用者身體嚴重害的意外,且改傳統安全帶因操作慎而容易脫離穿著安全帶的問題,且提供替代防護措施,進而提供用者更完善的安全保障技實要素:7.有鑒于此,發明之目的在于供一種安全帶扣環用以改善傳統安帶連接器直接連接于全帶,而造成使者身體嚴重傷害意外,且改善傳統全帶因操作不慎而易脫離穿著式安帶的問題,并且供替代防護措施,而提供使用者更完的安全保障。8.緣以達成上目的,本發明提的安全帶扣環,是以連接至少一條全帶與一穿著式安全,所述安全帶上有一扣環,而所穿著式安全帶供使者穿著;所述安全扣環包括一扣環置、一安全帶環置及一可破壞連接;所述扣環裝置用連接于所述穿著安全帶,所述扣裝置包括一第一連部;所述安全帶裝置,用于供所扣環套置其上,述安全帶環裝置包一第二連接部;所可破壞連接件,接于所述第二連部與所述第一連接,當所述扣環裝置所述安全帶環裝中的至少一者受預定的外力拉扯時所述可破壞連接件破壞而使所述第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彼此分。9.本發明之效在于,安全帶扣的扣環裝置及安全環裝置可分別連替代防護裝置,在第連接部與第二連部彼此分離時,述替代防護裝置可使用者提供即時保;安全帶扣環的環裝置及安全帶裝置是分別連接于沖包的緩沖帶的兩,其中扣環裝置接連接于使用者的穿著式安全帶而安全帶環裝置則是直連接于安全帶,此當第一連接部與二連接部彼此分時,緩沖包立即供緩沖效果,以避使用者身體因急速住而造成嚴重傷,進而提供使用更完善的安全防護附圖說明10.圖1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之安帶扣環的立體圖。11.圖2為圖1的解圖。12.圖3a為圖之側視分解圖。13.圖3b為圖3a組合側視圖,且括一緩沖包。14.圖4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之安帶扣環的扣環裝置分解圖。15.圖5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之安帶扣環的扣環裝置前視圖。16.圖6為圖5中面線6-6的剖視圖。17.圖7為圖5中面線7-7的剖視圖。18.圖8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之安帶扣環的扣環裝置俯視圖。19.圖9為圖8中面線9-9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20.為能更清楚地明本發明,茲舉選實施例并配合附詳細說明如后。參圖1至圖3b所,圖1為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安全帶扣環1的立體圖圖2為圖1的分解圖;3a為圖2之側視分解圖;3b為圖3a的組合側視,且包括一緩沖包。21.在圖1及圖中,所述安全扣環1是用以連接至少一條安帶與一穿著式安全帶,所述全帶上設有一扣s,所述穿著式安全帶供用者穿著。所述安全帶扣環1包括扣環裝置10、一安全帶環置20及一可破壞連接件30。22.所述扣環裝置10用于連接于所述穿著式安帶,所述扣環裝置10包括一第一連接部102;述安全帶環裝置20用于供述扣環s套置其上,所述全帶環裝置20包括第二連接部202;所述可破連接件30連接于所述二連接部202與所述第一接部102。當所述扣環裝置10、所述全帶環裝置20或其組合受一預定的力拉扯時,所述破壞連接件30受破壞而使所述一連接部102與所述第二接部202彼此分離。23.如圖2及圖3a所,所述安全帶環置20包括一環體22、作為所述第二連接部202的一固塊34及一固定套36,所述破壞連接件30是一連銷32,其中所述定套36與所述固定塊34合構成一環圈,述安全帶環裝置20的所述環體22穿設于所述環圈,且所述連接銷32穿設且固接于述第一連接部102及作所述第二連接部202的所述固塊34。所述可破壞連接30還包括至少個鉚釘38,其中所述固定套36與述固定塊34組構成一環圈,所述固定塊34及述固定套36是由所述至少一個釘38彼此固定。24.在圖2及圖3a中所述固定塊34的數量為兩,所述固定套36的數量為兩個,且所述連銷32的數量為兩個;所述至一個鉚釘38的數量為個。各所述固定塊34單獨所述多個固定套36中的一個組合成所述環圈,且由所述多個鉚釘38中兩個,使所述固塊34與所述固定套36此固接。各所述連接銷32設置于所述兩個釘38之間,且固接于所述一連接部102及所述固定塊34。25.在本發明一優實施例中,所述接銷32的材質的拉剪強度及抗拉度小于所述鉚釘38的材質拉剪強度及抗拉度;因此,當所述環裝置10及所述安全帶環裝置20中至少一者受所述定的外力拉扯時,較于所述鉚釘38,所述連接銷32先所述外力破壞而所述第一連接部102與所述第二接部202彼此分離。26.所述外力包括加于所述第一連部102及所述第二連接202部之的一剪切力,且所述剪力可將所述連接32截斷,但不能先將所鉚釘38截斷。27.在本發明一優實施例中,所述全帶扣環1包括一緩沖包b,所述扣裝置10及所述安帶環裝置20分別連接于所緩沖包b的兩個端緣,圖3b所示。當所述可破連接件30受所述外力破壞而所述第一連接部102與所述第二連接部202彼此離時,本發明實例提供的安全帶扣1的所述扣環裝置10及所述安全環裝置20是分別連接替代護裝置(即緩沖包b),所述替代防護裝置可為使者提供即時保護28.在本發明一優實施例中,所述一連接部102與所述第二連接部202彼此分離時,所述緩包b用于減緩所述扣環裝10及所述安全帶環裝20彼此分離的速率。詳之,替代防護裝(即緩沖包b)包括緩沖帶,所述沖帶是將至少一條帶體多次彎折成一彎層疊結構,且將述彎折層疊結構利用車縫或編織方式固;當所述緩沖帶外力拉扯時,所彎折層疊結構中的縫處或編織處會依且緩慢地斷裂,而讓使用者免于接墜落或突然勒停造成的生命危害。29.接著請參考圖4至圖9,圖4為本發明一優選施例之安全帶扣1的扣環裝置10的分解;圖5為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安全帶扣環1的扣環裝10的前視圖;圖6為5中剖面線6-6的剖視圖;圖7為圖5中剖面線7-7的剖視圖;圖8為本發一優選實施例之全帶扣環1的扣環裝置10的俯視;圖9為圖8中剖面9-9的剖視圖。30.所述扣環裝置10包括一本體101、一安全15、一第一鎖掣件14及一第二鎖掣件16。31.所述本體101于連接于所述穿式安全帶,所述本101具有一第一穿設孔11及一第二設孔12。32.所述安全栓15用供所述扣環s套置其上,所述全栓15具有一第一固部151位于所述安栓15的一第一端15a,以一第二固定部152位于述安全栓15的所述一端15a及一第二端15b之間相較于所述第一15a,所述第二固定部152更近所述第二端15b。33.所述安全栓15的述第一端15a穿過所述本體101的所第二穿設孔12后,可受操控地對于所述本體101在一開位置與一關閉位間移動。當所述安全栓15的述第一端15a再穿入所述本體101的所述第一穿設孔11時,所述安全栓15相對于所述本體101位于所述閉位置,同時所安全栓15的所述第一固定151對應穿設于所述第一設孔11內,而所述第固定部152對應穿設于述第二穿設孔12內。34.所述第一鎖掣14設置鄰近所述本體101的所述一穿設孔11,且可操作地于所述本體101上一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其中,所述第鎖掣件14位于述第一位置,且述第一固定部151對應穿設于所第一穿設孔11內時,可制所述安全栓15的所述第固定部151位于所述關位置。35.所述第二鎖掣16穿設于所述安全栓15的所述第二15b內,且可被作地在所述安全栓15內一第三位置和一四位置之間移動其中,所述第鎖掣件16位于所第三位置,且所述二固定部15b對應穿設于述第二穿設孔12內時可限制所述安全栓15的述第二固定部152位于所述關位置。36.在圖4至圖中,所述本體101進一步括一容槽103連通于所第一穿設孔11;所述第鎖掣件14包括一定位銷141、一控制142及一彈性件143,其中所述定位銷141、述控制件142及述彈性件143是設置于所容槽103中,所述彈性件143設于所述容槽103底且頂推所述定位141,使所述定位銷141凸伸于述第一穿設孔11內。37.所述控制件142連接所述定位銷141且用以控制所述位銷141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二位置之間移動當所述定位銷141位于第一位置且所述第一固定部151對穿設于所述第一設孔11內時,所述定位銷141限制所述安全栓151的所述一固定部151位于所述關閉位;反之,當定位141位于第二位置時,述定位銷141未限制所述全栓15的所述第一固部151位于所述關閉位置38.所述安全栓15進步包括一容孔153連通于所述二固定部152;所述第二鎖掣件16包一控制銷161、一定位塊162及一性件163,其中述控制銷161、所述定塊162及所述彈性件143設置于所述容孔153中所述彈性件163設置于所容孔153底部且頂推所述控制161,使所述定位銷161可受操控地沿所安全栓15的長軸向移動。39.所述定位塊162設置所述第二固定部152內且可受控制銷161推抵凸出所述第二固定152。當所述控制銷161于第三位置,所第二固定部152位于所述第一穿孔11及所述第二穿設孔12之間且所述定位塊162凸出述第二固定部152,所述定位塊162限制所述安栓151的所述第二固定152位于所述關位置;反之,當所控制銷161位于第四位置時,所述定塊162落入所述控銷161的凹槽164中,而未凸所述第二固定部152,故而未限制所述安栓15的所述第二固定部152位于所關閉位置。40.綜上可知,當述第一鎖掣件14位于所述一位置且所述第二掣件16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安全栓151無法在述開啟位置及所關閉位置之間自由移動。以及當所述第一鎖掣14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但述第二鎖掣件16位于所述第位置,或所述第鎖掣件14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但所第二鎖掣件16位于所第四位置時,所安全栓151無法在所述開啟位置所述關閉位置之間自由移。41.唯獨當所述第鎖掣件14位于所述第二位且所述第二鎖掣件16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時,所安全栓151方可在所述開位置及所述關閉置之間自由移動,進而提供雙鎖定的保護效果以改善傳統安全連接器因操作不慎容易脫離穿著式安帶的問題。42.借由本發明之計,本發明實施提供的安全帶扣環扣環裝置及安全環裝置可分別連接代防護裝置,在一連接部與第二接部彼此分離時,述替代防護裝置可使用者提供即時護;在本發明實例中,安全帶扣環扣環裝置及安全帶裝置分別連接于沖包的緩沖帶的端,其中扣環裝置接連接于使用者的著式安全帶,而全帶環裝置則是接連接于安全帶,此當第一連接部與二連接部彼此分時,緩沖包立即供緩沖效果,以避使用者身體因急速住而造成嚴重傷,進而提供使用更完善的安全防護除此之外,本發明施例提供的安全扣環的扣環裝置提供了雙重鎖定保護效果,可借以改傳統安全帶連接因操作不慎而容易離穿著式安全帶問題。43.以上所述僅為發明優選可行實例而已,舉凡應用發明說明書及申專利范圍所為之等變化,理應包含本發明之專利范內。44.附圖標記說明45.[本發明][0046]1:安全帶扣環[0047]10:扣環裝置[0048]11:第一穿設[0049]12:第二穿設[0050]101:本體[0051]102:第一連接部[0052]103:容槽[0053]14:第一鎖掣[0054]141:定位銷[0055]142:控制件[0056]143:彈性件[0057]15:安全栓[0058]15a:第一端[0059]15b:第二端[0060]151:第一固定部[0061]152:第二固定部[0062]153:容孔[0063]16:第二鎖掣[0064]161:控制銷[0065]162:定位塊[0066]163:彈性件[0067]166:凹槽[0068]20:安全帶環置[0069]202:第二連接部[0070]30:可破壞連件[0071]32:第一固定[0072]34:固定塊[0073]36:固定套[0074]38:第二固定[0075]b:緩沖包[0076]s:扣環技特:1.一種安全帶環,是用以連接少一條安全帶與一著式安全帶,所安全帶上設有一扣環而所述穿著式安帶供使用者穿著所述安全帶扣環包:一扣環裝置,用連接于所述穿著安全帶,所述扣裝置包括一第一連部;一安全帶環置,用于供所述環套置其上,所安全帶環裝置包括第二連接部;一可壞連接件,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所述扣環裝置及所安全帶環裝置中至少一者受一預的外力拉扯時,所可破壞連接件受破而使所述第一連部與所述第二連部彼此分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扣環,其中,所安全帶環裝置包括環體、作為所述二連接部的一固塊及一固定套,述可破壞連接件一連接銷,所述固套與所述固定塊組構成一環圈,所環體是穿設于所環圈內,且所述連銷穿設且固接于所第一連接部及所固定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帶扣環,其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