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練習(解析版)_第1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練習(解析版)_第2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練習(解析版)_第3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練習(解析版)_第4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練習(解析版)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練習(解析版)《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基礎練習

一、選擇題

1.據史書記載,西漢戶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個類別。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為“大家”“中家”“小家”(或“細民”)三個等級,西漢這樣劃分戶籍的主要目的是()

A.為豪強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為征收賦稅提供依據D.確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2.秦朝時,在地方設置的鄉、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卻規定,要由地方推擇當地的富庶人家的適齡人員充當。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士紳是其基層治理的基礎B.各級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輕視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襲先秦的行政管理

3.《夢溪筆談》記載“皇祐(宋仁宗年號)二年,吳中大饑,殍殣枕路。是時范文正(范仲淹)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糧食),為術甚備……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于是諸寺工作鼎興。”范仲淹救災措施的主要特點是()

A.鼓勵百姓生產,實行自救B.宣傳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救濟與“以工代賑”相結合D.寺院提供飲食,救濟百姓

4.《商君書》曰:“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將百姓的名字登記于政府的版籍之上,開始出現編戶齊民制度。這一制度造成的影響是()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轉向親緣B.削弱貴族勢力增強國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興地主兼并土地隱匿人口D.擴大士階層與農民的身份等級差異

5.明初,政府規定,“州縣城市鄉村,或有凍餒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貸錢谷以資養之……俟有余贍,然后償還”。此規定反映了明初()

A.重農抑商不合時宜B.政府鼓勵民間自行救助

C.商品經濟發展繁榮D.土地兼并現象空前嚴重

6.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逐漸發展出登錄全戶家口的“戶籍”,戶籍中詳細編錄家口與土地資料,是為“編戶”;將人民編進戶籍、納入統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齊,稱為“齊民”,合稱為“編戶齊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差異B.調度人力資源服務爭霸和兼并戰爭

C.建立上都集權政治堅實基礎D.打擊貴族勢力消弭階級差別

7.商鞅認為戶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此材料不能說明古代戶籍()

A.是朝廷征收賦役的依據B.是基層管理的重要手段

C.與土地私有制度相適應D.是嚴刑峻法的重要體現

8.編戶齊民是漢代政府實行的戶籍制度,規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由此可得知()

A.平民可以隨意遷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農業要求精耕細作D.漢代禁止土地兼并

9.中國古代戶籍制度體現了維護社會治安、教化鄉里、規定身份等級、穩定宗族組織、限制人口自由遷徙等諸項社會整合功能。同時,科舉考試也要求考生必須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屬戶籍類別參加。這反映了戶籍制度的實質是()

A.維護儒家倫理道德B.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C.限制了人口的流動D.保證選官相對公平

二、非選擇題

1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9世紀后期,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清代社會治安由八旗、綠營、衙役以及保甲、團練等承擔。近代湖南治安尤難,地方官向來重視,戊戌變法時期,湖南維新運動頗為活躍。1898年,湖南按察使黃遵憲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參照倭國警察制度與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長沙創設了湖南保衛局。根據《湖南保衛局章程》,保衛局由官商合辦,職責是“去民害,衛民生,檢非違,索罪犯”,其機構設置實行三級體制,即總局、分局、小分局。戊戌變法失敗后,湖南保衛局被清廷裁撤。

——摘編自韓延龍等《中國近代警察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湖南保衛局創建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湖南保衛局相對于以前的治安機構有何不同。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

1.【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一般平民籍又分為‘大家’‘中家’‘小家’(或‘細民’)三個等級”可知,戶籍劃分主要在于方便征稅,故C項正確;劃分戶籍主要服務于國家,不是為豪強地主服務,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劃分戶籍對土地兼并的影響,故B項錯誤;西漢這種政策與“世家大族”的地位沒有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

2.【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秦朝時,在地方設置的鄉、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卻規定,要由地方推擇當地的富庶人家的適齡人員充當”可知,這一時期,地主士紳是秦朝基層治理的基礎,故A項正確;材料中只能得出基層官吏的出身,無法得知各級官吏的出身,故B項錯誤;秦朝非常注重基層政權的建設和控制,故C項錯誤;秦朝完全廢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郡縣制,故D項錯誤。

3.【答案】C

【解析】根據“發粟及募民存餉”可知是對饑荒百姓的直接救濟,“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以廉價勞動力大興土木實際上是“以工代賑”,故C項正確;面對饑荒,范仲淹不是鼓勵百姓繼續生產,而是鼓勵寺廟大興土木,“以工代賑”,故A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體現要求百姓忍耐的內容,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寺院以飲食救濟百姓的信息,故D項錯誤。

4.【答案】B

【解析】在編戶齊民制度下,國家通過對百姓戶口和人丁數登記造冊來加強對人口的控制,保證賦稅和徭役的征發。在春秋戰國時期采取這一措施,會削弱貴族對人口的控制,故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該措施應有利于管理百姓的方式由親緣轉向地域,排除;C項說法錯誤,即使是在封建社會,這一措施也會削弱地主兼并土地隱匿人口,排除;D項說法錯誤,士階層與農民的身份等級差異與這一措施無關,排除。

5.【答案】B

【解析】材料“州縣城市鄉村,或有凍餒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貸錢谷以資養之”反映了政府鼓勵民間自行救助,故B項正確;材料不涉及重農抑商的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商品經濟發展繁榮,故C項錯誤;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問題,故D項錯誤。

6.【答案】B

【解析】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連年的爭霸戰爭,“編戶齊民”的目的就在于調度人力資源用來服務于爭霸和兼并戰爭的現實需要,B項符合題意,正確;春秋戰國時期是不會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差異的,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春秋戰國時期還沒建立上都集權,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不是消弭階級差別,階級差別仍然存在,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

7.【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催驅賦役”可知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根據材料“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可知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根據材料“按比戶口,課植農桑”可知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符合題意。故選D。

8.【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規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漢代的這一政策保證了農戶戶數的穩定,而小農戶是中國古代賦稅的主要承擔者,故B項正確。被編入戶籍的農民是不能隨意遷徙的,故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的信息無關,故排除。

9.【答案】B

【解析】根據“中國古代戶籍制度體現了維護社會治安、教化鄉里、規定身份等級、穩定宗族組織、限制人口自由遷徙等諸項社會整合功能”可知,戶籍制度的實質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故B正確;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限制了人口的流動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C不是戶籍制度的實質,排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