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程序文件_第1頁
實驗室程序文件_第2頁
實驗室程序文件_第3頁
實驗室程序文件_第4頁
實驗室程序文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程序文獻目錄01保護機密信息和全部權程序…………302文獻控制和管理程序…………………503服務和供應品采購控制程序…………804評審客戶規定、標書和合同程序……1005解決客戶申訴和投訴程序……………1206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1407糾正、防止方法控制程序……………1708統計管理程序…………1909內部審核程序…………2110管理評審程序…………2311人員培訓和管理程序…………………2512安全作業管理程序……………………2713環境控制和保護程序…………………2914數據保護程序…………3215測量不擬定度評定程序………………3316允許偏離原則規范程序………………3717儀器設備(原則物質)維護保養和管理程序………3918期間核查程序…………4219樣品抽取程序…………4320樣品管理程序…………4621成果質量控制程序……………………4822證書報告管理程序……………………5023技術原則、檢查辦法控制程序………5324量值溯源程序…………5525檢查用計算機、軟件和網絡控制程序………………5726檢查分包管理程序……………………6027開展新項目管理程序…………………6128仲裁檢查程序…………6329檢查質量事故解決程序………………6630原則溶液配制及管理程序……………6831產品質量檢查細則的編寫程序………7032應急狀況解決程序……………………7233產品質量檢查及其有關工作程序……73程序文獻代號CX01—主題保護機密信息和全部權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1.1目的保護本實驗室及委托方的機密信息和技術全部權,真正維護委托方的權益,確保本實驗室的第三方公正地位。1.2合用范疇合用于檢測活動中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委托方有關商業秘密和技術秘密及本實驗室業務、質量技術、行政文獻資料保密工作。1.3職責1.3.1業務科負責委托方樣品及有關技術信息(報告成果等)在傳遞、保管中的保密工作以及本實驗室內部質量、技術、業務資料的保密工作。3.2檢查室負責委托方有關信息及本單位文獻在檢查過程中的保密工作。3.3檢測人員負責委托方有關信息(特別是報告成果)的保密工作,并接受監督員對保密工作的監督。1.4程序1.4.1保密范疇。(1)委托方技術資料:樣品外型,包裝設計,內控原則(涉及公司原則)、配方與工藝,新產品鑒定的技術文獻和資料,技術成果專利等。(2)委托方的商業秘密。(3)本單位業務資料:多個統計報表,匯總表,上級下達的抽樣計劃實施方案,質量分析報告等。(4)本單位技術資料:所內技術發展方向,未公開的科研項目內容及擁有的技術成果專利,本所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內容和進度狀況,本單位未公開的技術資料、情報資料。(5)檢查有關技術資料:實驗室平面布置圖;檢測設備的有關技術條件及技術文獻;本單位用于檢測的特殊技術辦法、技術手段及方法;檢查報告及原始統計等與檢查有關的技術資料。(6)質保體系運行的有關質量文獻。(7)需要保密的其它文獻和資料。1.4.2實驗室全體人員應嚴格恪守國家有關保密原則,嚴格保護委托方及本實驗室的技術機密。1.4.3委托方及本單位文獻資料的外供同意權限。(1)第1.4.1條第(1)款和第(2)款涉及內容未經委托方同意不得向其它公司提供。對委托方確實規定用電話,電傳等方式傳遞檢查成果時,須在受理業務時由業務技術室在“委托檢查申請單”中注明。當規定電傳或電話告知時,經辦人需嚴格按對方提供的電話號碼,收件人,在約好的時間內發出,以確保保密。(2)第1.4.1條中第(3)款到第(7)款所列內容,未經本單位有關負責人同意,不得向外提供。程序文獻代號CX01—主題保護機密信息和全部權程序第A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1.4.4當委托方對其樣品及技術資料文獻有特殊保密規定時,業務技術室在受理檢查時應予以登記,并告知有關科室作好特殊保密工作,對使用技術文獻和送檢樣品的范疇要加以限制。1.4.5未經委托方同意,不得復印或轉抄其技術資料,不得對送檢樣品進行委托檢查項目以外的檢測。1.4.6凡列入保密范疇的資料文獻都必須存檔,嚴格管理內部和外部人員查閱時需經對口負責人同意,并辦理借閱手續。1.4.7外來人員未經同意,不準進入情報資料室。1.4.8如果發現有違反本程序的現象,應及時向實驗室及質量主管報告。1.4.9凡違反本程序者,視給本單位及委托方造成的損失大小給以批評、處分,直至紀律處分。1.5有關文獻1.5.1《統計管理程序》1.5.2《文獻控制和管理程序》1.6統計表格1.6.1《文獻借閱記錄表》程序文獻代號CX02—主題文獻控制和管理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3頁2.1目的規范質量體系文獻的編制、審批、發放、修訂、歸檔等各環節,確保各部門及各工作場合得到并使用對應文獻的有效版本。2.2合用范疇2.2.1質量體系文獻的全部內容,涉及《質量手冊》,《程序文獻》,《支持性技術文獻》以及外來文獻如國標、技術規范等。2.2.2質量體系文獻形成的全過程:涉及體系文獻的編制、審核、同意、標記、發放、修訂、作廢以及保存和借閱等。2.3職責2.3.1質量主管負責質量體系文獻的編制、審核,同意質量統計格式。2.3.2技術主管負技術性文獻和統計格式編制和同意。2.3.3最高管理者負責質量手冊和程序文獻的同意。2.3.4業務科負責質量體系文獻的發放、保存和借閱。2.3.5各檢查室負責發放到本部門文獻使用過程中的控制。2.4工作程序2.4.1文獻的編制。(1)質量體系文獻涉及《質量手冊》、《程序文獻》和《支持性技術文獻》,其中《支持性技術文獻》又包含“檢查細則”、“操作規程”,“統計表格”和“報告”等。(2)質量體系文獻的編寫通過下列幾個過程:培訓學習階段內容涉及: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評審準則》。調查策劃階段內容涉及:組織機構的現狀;各部門職能權限的現狀;各部門提出需解決的接口問題;現有管理制度及執行狀況和現有的各項原則,儀器設備等狀況。組織編寫階段,內容涉及:構成編寫構組員,擬定文獻格式,制訂編寫計劃,編寫者之間分工合作,質量體系文獻的研討、協調、審核、同意及公布。宣貫運行階段內容涉及:質量體系文獻的發放、學習;貫徹實施、檢查考核;組織內部審核;根據運行狀況修訂質量體系文獻;質量體系文獻的正式定稿。(3)質量手冊、質量體系程序文獻及管理性質量統計由質量主管組織編制;作業指導書和技術性統計格式由技術負責人組織編制。2.4.2文獻的審核和同意(1)質量手冊、質量體系程序文獻由質量主管負責審核,中心主任同意。(2)作業指導書和技術性統計格式由室技術負責人審核,技術主管同意。(3)管理性統計格式由業務科審核,質量主管同意。(4)全部文獻同意后均由業務科資料管理員負責編號存檔。2.4.3文獻的發放。(1)實驗室內部使用的質量體系文獻要由業務科加蓋“受控”章,并統一編制分發號碼。程序文獻代號CX02—主題文獻控制和管理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3頁(2)文獻的發放范疇由業務科根據工作需要擬定,報質量主管同意。特殊狀況需要向上級有關部門、承認機構、兄弟單位和客戶提供有關文獻時,要由中心主任同意。(3)質量體系文獻由業務科發放,有關人員應認真填寫《質量體系文獻發放(回收)統計》。(4)當文獻使用人所持文獻嚴重損壞影響使用時,應到業務科辦理更換手續,交回破損文獻,發放新文獻。新文獻的分發號與原分發號相似。2.4.4文獻的保存(1)業務科應編制全中心和各部門的受控文獻清單,方便于檢索。(2)質量手冊和程序文獻書面材料由業務科保存兩份,并用電子文檔形式保存一份。(3)個人保存的受控文獻,要注意保護,不得在其上亂涂亂劃,不準私自外借或復制,確保文獻清晰,易于識別。2.4.5文獻的修訂。(1)當質量體系文獻需要修訂時,應由有關部門或人員提出申請,交由質量主管同意。(2)質量主管組織有關人員對體系文獻的有關部分進行修訂,文獻經修訂后要填寫修訂頁中的修訂表,并發放“文獻修訂告知單”告知文獻持有人。(3)文獻持有人在接到修訂告知后,應及時按修訂內容劃改或換頁。(4)當文獻需進行大量地修訂時,特別是對重要的內容或構造進行修訂時,這時應考慮改換版本,原版本作廢,換發新版本。2.4.6文獻的作廢和銷毀(1)作廢的文獻由業務科統一收回,并加蓋“作廢”章,填寫《文獻發放(回收)統計》。(2)對特殊需要保存的任何已作廢文獻(如合訂本),都應進行醒目的標記,避免誤用。(3)對應銷毀的文獻,由業務科填寫《文獻銷毀統計》,經質量主管同意后,有業務科負責在有關人員的監督下銷毀。2.4.7文獻的借閱、復制(1)本實驗定工作人員借閱文獻應向業務科提出申請,經質量主管同意后,填寫《文獻借用記錄表》,辦理借閱手續。(2)外部交流用體系文獻的借閱應通過中心主任同意,辦理借閱手續方可,并且該文獻上不加蓋“受控”章。(3)復制與質量管理體系有關的文獻須經質量主管同意,由業務科辦理并登記編號。2.4.8外來文獻控制(1)外來文獻如國標、技術規范等,經技術負責人組織確認后可直接引用。(2)外來文獻由業務科負責收集,統一編號,加蓋受控章,發放到有關部門使用。(3)業務科應通過多個方式定時檢索,及時更換有效版本。程序文獻代號CX02—主題文獻控制和管理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3頁共3頁2..4.9文獻的評審(1)質量主管和技術主管應定時對現有的質量管理體系文獻進行評審。(2)必要時予以修改,具體執行2.4.5條款規定(3)保存在計算機系統內文獻或在網上轉送文獻,其控制執行《檢測用計算機、軟件和網絡控制程序》2.5有關文獻2.5.1《檢測用計算機、軟件和網絡控制程序》2.6統計表格2.6.1《受控文獻清單》2.6.2《文獻借閱統計》2.6.3《文獻銷毀統計》2.6.4《文獻修改申請書》2.6.5《文獻修訂告知單》2.6.6《文獻發放統計》程序文獻代號CX03—主題服務和供應品的采購控制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3.1目的為規范并有效控制對檢測質量有影響的服務和供應品的采購,確保檢測數據的精確可靠。3.2合用范疇合用于對全部檢測工作質量有影響的儀器設備、環境設施的采購、安裝、維護保養等服務以及重要消耗性材料、技術原則/規范、外部培訓教育、咨詢的采購服務。3.3職責3.3.1檢測室負責所需儀器設備、重要消耗性材料(例如化學試劑)等外部服務的采購申請及對其服務的評價和反饋。3.3.2技術主管負責審核采購申請,并組織對分供方進行考察、評價。3.3.3業務科負責對所采購的大型儀器設備、設施的采購和驗收,并保存全部為檢查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務和供應品的全部供應商的統計。3.3.4辦公室負責普通低值易耗品等外部支持服務和供應品的采購,對應檢測室對其質量進行驗收。3.4工作程序3.4.1服務和供應品的識別(1)檢測用儀器設備、設施的采購、搬運、安裝、維修/保養;(2)檢測普通低值易耗品如玻璃器皿、藥品試劑等;(3)檢測過程中所需的技術原則/規范、外部培訓教育、咨詢等。3.4.2服務和供應品的申請(1)檢查室根據辦法原則以及檢測工作需要,每月底列出所購儀器設備,重要消耗材料和其它服務的清單,清單中應表明技術性規定,提供時間等。(2)技術主管對各檢查室報送的采購清單進行認真審核工作,要特別關注技術性規定,然后報最高管理者審批。(3)技術原則的收集、采購向業務科申請,外部培訓教育向總工申請。3.4.3供應商的評價和選擇(1)對審批過的采購計劃,技術主管應組織選擇有關的供應商,并對其進行評審,評審內容以下:提名供應商的規模,歷史及資信度;與否通過質量體系認證或產品質量認證;供貨業績;與否獲得了所購產品的《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價格、交貨狀況、服務狀況等。(2)如果外部服務或供應商無獨立的質量確保,則對其所供應的產品應全部進行檢定/校準、比對實驗/驗證,并符合采購計劃規定。程序文獻代號CX03—主題服務和供應品的采購控制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3)對于通過評審合格的供應商,技術主管應與其訂立采購合同或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3.4.4服務和供應品的驗證(1)業務科負責對所采購的大型儀器設備、設施的驗收。(2)對應檢測室對普通低值易耗品等外部支持服務和供應品的質量進行驗收。(3),驗收應根據采購合同規定,分下列幾個環節:對照購貨合同檢查所購產品和材料的數量和型號規格,技術指標與否符合規定。如有可能,應對所購儀器設備和材料進行檢定,校準或比對實驗,成果要符合計量檢定規程或校準規范規定。對于不符合規定的儀器設備和材料,要及時告知供應方進行調換或退貨,必要時還要追加賠償。供應方應對其提供的儀器設備進行調試,并運用一段時間確保正常。(4)驗收合格的儀器設備、設施由業務科負責建立檔案。3.4.5供應品的領用(1)產品使用部門填寫《領料單》,經室主任簽字后到倉庫領取。(2)保管員按《領料單》發放物品。3.4.6資料保存資料室應保存全部為檢查提供所需儀器設備,材輔料等所用供應商的統計并完整歸檔,檔案內容以下:與供應商訂立的合同或合同;供應方的質量確保證明、體系認證印件、CMC制造許可證印件等;實驗室采購計劃及評審材料;驗收統計;計量檢定證書、校準報告、比對實驗報告;儀器設備闡明書、裝箱單、信譽卡(保修單);原則物質檢定證書。3.5有關文獻3.5.1《量值溯源程序》3.5.2《儀器設備(原則物質)維護保養和管理程序》3.6統計表格3.6.1〈物品采購申請表〉3.6.2〈供應商評價表〉程序文獻代號CX04—主題評審客戶規定、標書、和合同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4.1目的為達成客戶的規定,實驗室與客戶要進行充足而有效的溝通,真正理解和獲知客戶的真正需求,方便為其提供的檢測服務能夠得到客戶的承認。4.2范疇客戶在委托檢測時,提出的規定;實驗室在項目投標時,客戶在標書中提出需要時;實驗室在與客戶訂立有關合同時,客戶在合同文本中提出的有關規定。4.3職責4.3.1常規的、普通性的或非常明確的客戶需求,由大廳業務接待人員確認。4.3.2因工作量大或儀器送檢等因素影響到工期的,由業務科組織有關室進行評審,并負責與客戶溝通。4.3.3對于偏離原則或檢測法律、法規而引發的后果需要論證的,由技術主管組織評審。4.3.4業務科負責保存全部評審資料。4.4工作程序4.4.1對客戶的規定、標書和合同的評審應涉及檢測辦法、能力、資源及客戶的特殊規定(客戶的普通性規定除外),并形成文獻。4.4.2合同重要內容涉及:(1)檢測辦法;(2)工作范疇;(3)服務形式;(4)技術規范;(5)時間和頻次;(6)價格。4.4.3評審內容應涉及:(1)客戶的規定與否明確;(2)技術能力和資源與否滿足需要;(3)檢測辦法與否符合國標或技術規范;(4)與否需要分包,分包方與否為客戶所接受;(5)商定檢測時間、費用等事宜。4.4.2對于常規的、普通性的或非常明確的客戶需求,并且該需求又在檢測能力表范疇內時,由大廳業務接待人員評審,并簽字確認。4.4.3對重復性例行的檢測,如客戶不變,只進行初次評審。4.4.4對于因工作量大或儀器送檢等因素影響到工期的,業務科組織有關室進行評審,并與客戶溝通。4.4.5對于偏離原則或檢測法律、法規而引發的后果需要論證的,由技術主管組織評審。評審符合《允許偏離原則規范程序》。程序文獻代號CX04—主題評審客戶規定、標書、和合同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4.4.6對于分包項目,執行〈分包管理程序〉。4.4.7對于新的、復雜的或先進的檢測項目的評審執行〈新項目管理程序〉。4.4.8在執行合同期間,如需對合同進行修改應按原程序進行重新評審,并將修改內容告知全部受到影響的人。4.4.9合同書可采用經雙方確認同意的格式合同或其它書面形式。4.4.10全部評審資料交業務科妥善保存。4.5有關文獻4.5.1《新項目管理程序》。4.5.2《分包管理程序》。4.5.3《允許偏離原則規范程序》。4.6統計表格4.6.1〈客戶規定、標書、和合同評審表〉程序文獻代號CX05—主題解決客戶申訴和投訴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5.1目的及時,妥善解決客戶提出的問題,維護顧客利益,完善實驗室的質量體系,提高實驗室的權威性。5.2合用范疇5.2.1對樣品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提出的異議。5.2.2對檢查工作的公正性、誠實性提出異議。5.2.3對檢查工作與本體系文獻的符合性提出的異議。5.2.4對檢查報告提出的異議和投訴。5.2.5對檢查工作的服務質量提出的申訴。如:服務態度、時間規定、收費原則等。5.2.6申訴和投訴時效:普通應在收到檢查報告15日內提出。5.3職責5.3.1業務科為來自客戶的申訴和投訴以及內部和其它方面的埋怨受理部門。5.3.2質量主管為解決申訴和投訴以及埋怨的負責人,有關部門協助。5.3.3業務科負責保存有關解決申訴和投訴以及埋怨的統計、報告。5.3.4有關責任部門制訂并實施糾正、防止方法。5.4解決程序5.4.1受理(1)業務科負責來自客戶申訴和投訴的受理。受理者認真填寫〈客戶申訴、投訴記錄表〉雙方均應親筆簽名。(2)若客戶規定復檢,對于監督性檢查,應向檢查計劃下達部門提出;對于委托性質檢查,可直接向本實驗室提出,并辦理登記手續。復檢樣品應符合4.4條規定。(3)業務科將〈客戶申訴、投訴記錄表〉和〈檢查報告復檢申請表〉一并交實驗室質量主管。(4)復檢樣品應符合下列規定:(a)需要重新抽檢的樣品,埋怨方應確保兩次抽檢樣品的一致性,并提供驗證證明。備用留樣應狀態完好。未做破壞性實驗且能夠重復檢查的已檢樣品。5.4.2調查(1)質量主管根據客戶申訴、投訴的內容,組織有關部門及負責人理解狀況,調查分析,必要時可外聘技術專家。(2)若在調查過程中不便負責人或責任科室在場,應盡量回避,以確保調查的真實性和公正性。(3)質量主管根據調查狀況,填寫《申訴、投訴調查成果報告》,并提出解決意見。各方(質量主管、調查人員、責任一方)均應在報告上簽字。程序文獻代號CX05—主題解決客戶申訴和投訴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4)需要復檢時,業務科根據復檢告知單下達任務單,有關檢查室按檢查程序進行,并將結論填寫告知單中,重新出具檢查報告,一并報質量主管。5.4.3解決(1)質量主管根據《申訴、投訴調查成果報告》和“復檢報告”作出以下解決:如原檢查報告無誤,由業務科填寫一份《檢查報告確認單》告知投訴方,并辦理登記手續。如投訴方仍持有異議,可由上級主管部門主持進行仲裁檢查,仲裁檢查費由敗訴方承當。如原報告有誤,或經仲裁檢查確屬本實驗室責任,應按程序規定向顧客進行糾正,并追回錯誤的檢查報告,并且本實驗室承當必要的責任,為埋怨方造成經濟損失的由本單位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賠償損失。(d)若顧客是對服務質量及其它檢查質量提出的申訴,經質量主管核算后,確屬內部問題,應立刻責成有關人員改正,并向客戶致歉。(2)當申訴或投訴是針對實驗室檢查工作與否符合其方針或程序,或者符合《質量體系文獻》規定,或者是對其它有關的檢查質量提出疑問時,實驗室應按照《內部審核程序》規定,立刻對埋怨涉及到的范疇和職責進行審核。(3)本實驗室在為埋怨方作出經濟賠償后,要進一步追究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的責任,對構成責任事故的部門和人員按有關規定進行處分。5.4.4歸檔(1)全部的統計,檢查報告,復檢報告,仲裁檢查報告以及回執等資料均應歸檔,由情報資料室保存。(2)保存期限為3年。5.5有關文獻5.5.1《內部審核程序》5.5.2《實驗室質量賠償及事故解決規定》5.6統計表格5.6.1《客戶申訴、投訴記錄表》5.6.2〈檢查報告復檢申請表〉5.6.3〈申訴、投訴調查成果報告〉5.6.4〈檢查報告確認單〉程序文獻代號CX06—主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3頁6.1目的為確保所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正常運行并持續改善,應對檢測工作中出現的不符合項進行識別和控制,避免不合格報告發放和使用。6.2合用范疇合用于對不符合質量管理體系管理規定和技術規定的檢測活動,以及不合格報告的控制。6.3職責6.3.1業務科負責對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所出現的不符合工作進行識別,并跟蹤驗證不符合工作的解決成果。6.3.2報告同意簽發人負責報告的質量控制。6.3.3質量主管負責對不符合工作作出解決決定。6.3.4對應檢測室負責貫徹對不符合工作的糾正。6.4工作程序6.4.1不符合識別(1)科室質量監督員在平時的監督中所發現的不符合工作。(2)通過客戶的申訴和投訴以及上級管理部門、行政執法部門的反饋所發現的不符合工作。(3)通過對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所發現的不符合工作。(4)報告同意簽發人在簽發報告時所發現的不符合工作。(5)在成果質量監控中所發現的不符合工作。(6)通過其它方式所發現的不符合工作。6.4.2不符合出現的環節(1)樣品的抽取、傳遞和保存。(2)公司和樣品等信息的錄入。(3)檢測控制(人員、儀器、樣品制作、辦法、環境等)。(4)報告的編制、審核、同意、發放。6.4.3不符合工作處置(1)樣品出現不符合時。a.無論是在抽樣還是在檢查過程中若發生樣品損壞、丟失、混樣、調換、腐爛、變質、失效等狀況時,檢查人員應保存好樣品的異常狀態,具體做好統計,然后上報質量主管。b.質量主管在接到異常狀況報告后,應立刻趕赴現場,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查明因素,分清責任并提出對應的處置方案。必要時應重新抽樣或備用樣品重新進行檢查。c.針對該異常狀況,提出對應的糾正或防止方法,并經跟蹤驗證,確保這類現象不再發生。(2)檢測過程中發生人員傷亡事故或檢查人員突發疾病不能繼續進行檢查時,首先程序文獻代號CX06—主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3頁應立刻停機,切斷電源,組織急救人員,確認該檢查人員所檢數據無效。然后等檢查條件含有后,再重新安排檢查。(3)儀器設備發生不符合時。a.檢查過程中發生儀器設備出現故障或損壞時,檢測人員應立刻停機,采用方法保護好樣品,并做好統計后報告室主任。b.室主任可指定有關人員,按儀器設備闡明書中的指導辦法排除故障。若本室排除不了的由技術主管安排解決。本實驗室排除不了的,由有關人員與生產廠家或供應商或修理商聯系解決。c.故障排除后,若不影響檢查成果精確性時,原檢查數據有效,檢查工作可繼續進行。否則原檢查數據無效,待檢查儀器通過重新檢定、校準或驗證后,方可投入使用。(4)被檢試件發生不符合時,檢查人員應重新制樣或用備用樣重新進行檢查;若被測試件工作異常時,應立刻停止檢查,分析出現異常因素,待造成異?,F象的因素排除后,方可繼續進行或重新進行檢查。(5)檢查環境條件發生不符合時。a.檢查過程中所需的環境條件忽然發生變化,無法滿足檢查原則規定時,應立刻停止檢查工作。b.質量主管應立刻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修復,使環境條件恢復原則規定的規定。c.技術主管對已檢數據進行評定,若不能使用應作廢,重新用備樣進行檢查。(6)檢查設施出現不符合時。a.檢測過程中忽然發生停電、停水、停氣或抽風、冷藏等設施出現異常時,檢查人員應切斷電源、水源、氣源,終止檢查工作,并在統計中載明狀況。b.業務科應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修復工作,使水、電、氣恢復正常或損壞設施得以修復。c.技術主管確認檢查數據可否采用和檢查樣品可否使用,必要時可重新制樣或領取備用樣品重新檢查。d.若檢查過程中發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時,保全原則是:第一、檢查人員;第二、儀器設備;第三、檢查樣品和原始統計。e.如發生火災,現場人員應立刻向119報警,并主動進行滅火。(7)某些檢查過程較長時,例如用烘箱烘干水份時,應在有關的儀器設備明顯位置標明該儀器正在工作狀態,以免其它人隨便啟動。(8)檢查成果出現不符合時。a.當檢查成果出現異常時,檢查人員應立刻停止檢查工作,并將狀況上報至技術主管。程序文獻代號CX06—主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3頁共3頁b.技術主管應組織有關人員對涉及到檢查成果對的性的人員、儀器、材輔料、樣品、辦法、環境等因素進行全方面分析,待因素查明后,確認數據的有效性,必要時可用備樣重新檢查。c.當發現同批樣品或同同樣品的平行檢查成果離散較大時,應考慮樣品、儀器和環境條件與否有異常。必要時應進行比對實驗、分析。找出因素后采用糾正方法,并重新用備樣進行檢查。(9)檢查過程中發生的全部異常現象以及處置狀況和糾正方法均應有統計,由資料室保存。6.5有關文獻6.5.1《人員培訓和管理程序》6.5.2《儀器設備(原則物質)維護保養和管理程序》6.5.3《樣品抽取和處置管理程序》6.5.4《數據保護程序》6.5.5《量值溯源程序》6.6統計表格6.6.1《檢查過程中出現不符合統計》程序文獻代號CX07—主題糾正、防止方法控制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7.1目的對于已發現的不合格和潛在的不合格,應分別采用糾正或糾正方法、防止方法,以消除不合格或潛在不合格因素,避免不合格再次發生。7.2合用范疇合用于不合格的糾正和糾正、防止方法的制訂、實施和驗證。7.3職責質量主管負責組織糾正、防止方法的制訂和審批。業務科負責糾正和糾正、防止方法的驗證。對應科室負責糾正和糾正、防止方法的實施。7.4工作程序7.4.1不合格識別內部審核、管理評審中發現的不合格。內部質量監督員或內部季度考核時發現的不合格。成果質量控制中發現的不合格。客戶提出的申訴、投訴或埋怨中發現的不合格。上級部門或行政執法機關發現的不合格。其它不符合質量管理體系文獻規定的狀況。7.4.2潛在不合格識別通過進行質量統計并對其風險分析;技術能力適應市場需求分析;資源配備狀況、顧客滿意程度調查。實驗室間比對或能力驗證的成果。糾正、防止方法執行統計。7.4.3糾正(1)對于普通偶然的、孤立的、影響小的并且立刻容易改正的不合格,質量主管要責成對應科室立刻采用適宜辦法進行糾正。(2)業務科對糾正過的成果進行驗證。并做好統計。7.4.4糾正方法(1)對于非偶然的、局部的、有可能再犯的不合格,應采用糾正方法。(2)因素分析。質量主管應組織責任科室,從人員、儀器、樣品、辦法、環境、溯源、成果控制以及報告等方面進行因素分析,必要時可采用比對方式分析。找出問題出現的真正因素。(3)制訂糾正方法。針對出現的問題,質量主管組織制訂適宜的方法,方法應體現糾正時間、辦法、質量規定,具體實施人等。另外,方法與問題的嚴重程度和風險大小以及糾正的成本相適應。(4)負責人執行糾正方法。程序文獻代號CX07—主題糾正、防止方法控制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5)業務科對糾正成果進行驗證。并對出現的問題、責任部門(人)、因素分析、采用方法及驗證結論統計下來存檔。7.4.5防止方法(1)當發現有潛在的不合格現象時,根據潛在問題的影響程度擬定輕重緩急,業務科《填寫防止方法規定表》描述潛在的不合格事實,并對責任部門提出規定。(2)責任部門認真分析因素,組織制訂防止方法交質量主管同意后實施。(3)業務科組織跟蹤驗證明施效果,必要時組織對有效性進行評審。對潛在的問題、責任部門(人)、因素分析、采用方法及驗證結論統計下來存檔。7.4.6由糾正和糾正、防止方法引發的質量管理體系文獻的任何更改,按〈文獻控制程序〉執行。7.4.7業務科收集并保存糾正和糾正、防止方法的統計,并將其中重要的內容提交作為下次管理評審的輸入之一。7.5有關文獻7.5.1《內部審核程序》7.5.2《管理評審程序》7.5.3《文獻和管理控制程序》7.5.4《統計管理程序》7.6統計表格7.6.1《糾正和糾正方法實施狀況表》7.6.2《防止方法規定表》程序文獻代號CX08—主題統計管理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8.1目的規范原始統計的內容,使檢查統計包含有足夠的信息以確保其能夠再現。8.2合用范疇本程序合用于檢測過程中以及質量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原始統計的編制、填寫、更改、識別、收集、索引、存檔、維護和清理等。8.3職責8.3.1質量主管負責組織質量管理統計格式的編制。8.3.2技術主管負責組織技術統計格式的編制,并同意。8.3.3人教科負責人員培訓統計和人員技術檔案的管理。8.3.4業務科負責保存質量和技術統計,檢查報告副本。8.3.5各科室及負責人負責原始信息的統計。8.4工作程序8.4.1統計的收集(1)業務科、人教科、檢測室等按各自的職責范疇,對已完畢的質量活動和檢測內容,按照規定的統計格式認真統計并整頓收集。(2)原始統計由有關人員在活動過程中及時形成,不得憑回想、補記或完后抄整。(3)統計應真實、完整、清晰。8.4.2具體規定(1)原始統計不能漏記或刪簡,應按原則內容全部認真填寫,不必填寫的應杠掉,不留空格。(2)原始統計一律用鋼筆或圓珠筆書寫,不能用鉛筆、紅色筆或其它繪圖用的彩色筆。(3)原始統計應采使用方法定計量單位,如老原則和公司原則中延用的單位不是法定計量單位,應換算成法定計量單位。(4)數據修約按GB8710《數值修約規則》進行,測量數據的小數點后位數應與原則規定值的小數點后位數相似或多取一位。(5)原始統計計算過程要完整,清晰,檢測人員要對原始統計負責,必須在所測項目下簽名蓋章。(6)原始統計應記載對檢查成果有關的環境數據或條件,原始統計應真實地反映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所檢測的項目,統計如溫度和濕度,有特殊規定者,可統計大氣壓力和噪聲等。(7)對于非定量的檢查項目,用“通過”或“符合規定”表達符合原則規定,如不符合規定時,應將缺點內容簡要統計清晰。(8)計算出的數據要有公式,對計算和轉換數據應進行校核。(9)測量數據的單位與原則規定值的單位不一致時,應先統計后換算。(10)檢測日期應反映當天所檢測的項目。程序文獻代號CX08—主題統計管理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11)對于微量或分含量等特殊檢查項目(如Pb、Cu等元素)檢測值遠不大于原則值時,可報具體檢查成果。例:原則規定Pb含量≤1%,測量成果0.01%,可在檢查報告中報0.01%,位于極限位附件的數值如原則中未規定用修約值比較法,應一律采用全數值比校法進行鑒定,其鑒定辦法按GB1250—89《報限數值的表達辦法和鑒別辦法》進行。8.4.3統計的編目(1)全部的質量活動統計應進行編目。(2)編目辦法:JL+序號+年號,并有統計名稱和序號對照表。8.4.3統計更改原始統計不能隨意更改,如需更改時,用劃改法,將要改的內容寫在更改處的附近,并簽字或加蓋更改人的印章。8.4.5統計保存(1)全部統計(涉及技術統計、管理統計)、報告的副本,由業務科室負責安全貯存,專人保管,并為客戶保密,貯存環境條件應符合規定。(2)全部統計、證書、報告的借閱應符合有關規定。(3)統計、證書和報告保存期:管理評審、內部審核統計為五年;文獻控制統計、分包統計等依統計性質而定;人員檔案長久保存;其它統計保存兩年(不涉及現在年)。(4)保存的統計以下:質量管理體系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統計;技術檢測過程中形成的原始統計;委托書、流轉單、抽樣單;儀器檢定/校準證書、產品檢查報告副本;儀器設備檔案。人員培訓統計、技術檔案。8.4.6統計的銷毀保存的統計如超出保存期,有統計管理人員提出銷毀申請,經質量主管或技術主管同意后,由管理人員執行銷毀。8.5有關文獻8.5.1〈文獻控制和管理程序〉8.5.2《保護機密信息和全部權程序》8.6統計表格8.6.1多個技術檢測統計格式(略)8.6.2質量管理工作統計格式程序文獻代號CX09—主題內部審核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9.1目的及時發現問題,采用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使質量體系繼續滿足規定且有效運行。9.2合用范疇質量管理體系涉及的有關的各部門以及全部要素。9.3職責9.3.1質量主管負責制訂年度內審計劃,主持內部質量審核工作,構成內審小組,同意糾正方法和審核報告。9.3.2審核員根據組長分工編制《審核檢查表》,實施內部審核工作,編制審核報告,受質量主管委派,對糾正方法完畢狀況進行跟蹤驗證。19.3.3受審核部門對內部質量審核工作進行全方面合作,責任部門負責人負責糾正方法的制訂和組織實施。9.3.4技術主管負責對質量主管推行職責狀況進行審核。9.4工作程序9.4.1編制審核計劃(1)每年年初,質量主管應編制一份年度審核計劃表,審核計劃表應呈交最高管理者(或其代表)同意。(2)質量主管應根據審核計劃委派含有資格的審核員并指定審核組長。(3)審核組長應在審核前5天內向各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告知確切的審核日期。9.4.2實施審核(1)受委派的審核員應在實施前研究有關〈評審準則〉和〈質量管理體系文獻〉有關規定,編制一份檢查表,決定與否需要一名陪伴人員。(2)審核員應告知部門負責人何時開始審核。(3)實施審核時,審核員應使用編制好的檢查表,作為進行審核的根據(或工具)。(4)如發現有任何問題,應先予以口頭反饋,如有任何誤解,應盡早解決;如無疑義,應將審核中發現的問題如實統計下來。(5)審核的目的是尋找符合或不符合合用手冊或程序的客觀證據,不應在任何發現的問題中加入個人的責怪和意見。(6)可能的話審核人員應獨立于被審核的工作。9.4.3報告審核中發現的問題。(1)各審核員應在審核完畢后,由審核組長匯總后告知有關的部門負責人,對所發現的問題證明后將公布〈糾正或糾正方法規定表〉,該表可根據審核員的需要發給并編上序號。(2)審核員應在〈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規定表〉中填寫不合格的具體內容,糾正或糾正方法由部門負責人填寫。(3)審核組長將全部不合格項匯總,分部門填寫〈不合格項匯總表〉。程序文獻代號CX09—主題內部審核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4)審核員編制審核報告,交審核組長審核,然后由質量主管同意,必要時還可采用續頁。(5)〈審核報告〉和〈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規定表〉由質量主管同意后發給有關的部門負責人。9.4.4對審核所發現問題的反映(1)對每一份〈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規定表〉,責任部門必須在5個工作日內作出書面反映,具體闡明建議采用的糾正或糾正方法,建議中應涉及立刻采用的糾正以及必要采用的糾正方法。(2)在糾正方法比較復雜的狀況下,建議成立一種解決問題的臨時工作小組并進行調查,并附上最后期限計劃表。(3)對〈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規定表〉不作出反映時,質量主管應加以追查并向最高管理者報告。(4)如果不能對糾正方法達成一致意見時,質量主管應報告最高管理者,由他來進行仲裁。9.4.5跟蹤驗證(1)當糾正方法預定完畢日期已到,或當質量主管已接到完畢的告知應委派一名審核員去驗證完畢狀況。(2)執行驗證的審核員在確認糾正方法已完畢并體現有效后,再在〈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規定表〉中的“驗證”欄中簽字。(3)在下次對該部門進行審核時,審核員應檢查此糾正方法與否仍然有效,如不再生效,則應發出一張新的〈糾正或糾正方法規定表〉,在表中闡明原來發現的問題。(4)如在規定的期限內未能完畢同意的糾正或糾正方法,質量主管對此進行跟蹤檢查,如無正當理由者,應向最高管理者報告。9.4.6統計的保存。(1)資料室應保存一份檔案,內存全部年審計劃,審核統計表,審核報告,糾正方法規定表等。(2)上述文獻作為質量統計,保存期最少5年。9.5有關文獻9.5.1《解決客戶申訴和投訴程序》9.5.2《管理評審程序》9.6統計表格9.6.1《審核計劃表》9.6.2《檢查表》9.6.4《不合格糾正或糾/防止方法規定表》9.6.3《不合格項匯總表》9.6.5《審核報告》程序文獻代號CX10—主題管理評審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10.1目的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充足性、有效性和效率以達成規定的質量目的。10.2合用范疇合用于整個實驗室質量活動的管理評審。10.3職責103.1實驗室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評審活動。10.3.2質量主管制訂管理評審計劃,報告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狀況,編制評審報告,并組織評審結論的實施。10.3.3各有關部門負責準備、提供與本部門有關的評審資料,負責實施管理評審中提出的有關糾正、改善方法。10.3.4業務科負責對評審后的糾正、防止方法及改善狀況進行跟蹤和驗證。。10.4工作程序10.4.1管理評審時間(1)管理評審普通在內部質量審核之后進行。(2)特殊狀況下,也能夠在組織機構或人員變動,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引進,運行機制的變化等內部環境變化;市場、顧客、法律法規和檢查辦法的變化等外部環境變化的條件下隨時進行管理評審。(3)管理評審普通每年一次,兩次評審之間不超出十二個月。10.4.2管理評審的輸入涉及:(1)內部因素促成:內部的監督和審核報告;內部組織機構、資源和體制發生重大變化;新技術、新設備的運用;成果質量控制狀況。(2)外部因素促成:外部對機構的評審;顧客對檢測工作的申訴和投訴以及顧客的盼望、滿意程度和需求;實驗室之間的比對和能力驗證的成果;防止和糾正方法的實施及有效性;法律法規和此檢查辦法的變化。10.4.3管理評審的構成:實驗室領導組員、內部審核人員、各科室負責人及其它有關的人員。10.4.4管理評審計劃制訂(1)質量主管提交有關內部審核成果及其它有關資料以及客戶的埋怨狀況。(2)技術主管提交有關國標、檢查辦法變化狀況以及實驗室間比對和能力驗證成果。程序文獻代號CX10—主題管理評審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3)有關科室準備并提供有關的資料。(4)質量主管根據各方提供的資料和信息編制管理評審計劃。計劃普通應涉及下列內容:管理評審的目的、范疇;管理評審的組織(參加人員);管理評審根據;管理評審的時間安排;管理評審內容。10.4.5管理評審實施。(1)管理評審以評審會形式進行,一切行動按評審計劃執行。(2)評審會議由中心主任主持,評審會議中就各方提供的資料和信息開展討論并對質量體系的運行狀況以及對該體系的適宜性、充足性、有效性及效率作出評價。(3)對存在或潛在的不符合項提出改善、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擬定負責人和完畢期限。10.4.6質量主管負責會議統計,并編制評審報告。評審報告應涉及下列內容:管理評審的目的內容;參加評審的人員、日期;評審的重要結論及質量體系適宜性、充足性、有效性評價;采用的方法、完畢規定及跟蹤驗證狀況。10.4.7管理評審報告經實驗室最高管理者或其代表者同意后,分發至有關科室及有關人員遵照執行。10.4.8管理評審后解決。(1)各有關科室及有關人員在接到評審報告后,針對其中的工作規定制訂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2)業務科或由質量主管指定人員對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的執行狀況進行跟蹤驗證。(3)業務科資料室保存有關管理評審的全部統計及資料,保存期限為五年。10.5有關文獻10.5.1〈內部審核程序〉10.5.2〈糾正、防止方法控制程序〉10.6統計表格10.6.1《管理評審計劃》10.6.2《管理評審報告》10.6.3《不合格糾正或糾正/防止方法規定表》10.6.4《管理評審統計》程序文獻代號CX11—主題人員培訓和管理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11.1目的為確保明驗室全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所從事的工作辦法科學、行為公正、數據精確和客戶滿意,有必要對人員的知識面、能力、技術水平和實踐經驗等素質規定做出規定。11.2范疇合用與質量管理體系涉及到的全部人員的配備、培訓、考核及建檔。11.3職責11.2.1實驗室最高管理者負責配備足夠的人員資源,并制訂其任職資格條件。11.2.2人教科負責各類人員的教育培訓,制訂具體的培訓、考核計劃,并負責建立保存各類人員的技術業績檔案。11.2.3技術委員會負責各類人員的考核工作。11.4工作程序11.4.1人員的配備實驗室應根據工作需要,配備足夠的各類人員(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每個檢查項目(或參數)最少有一種主檢和一種校核,另外考慮工作量的大小和抽樣需要等適宜配備,確保檢查工作的質量和效率。11.4.2各類人員的任職資格條件。(1)實驗室就根據工作需要配備足夠的管理人員、檢測人員、有關人員和服務人員;這些人員必須是正式人員或合同制人員;在使用合同制人員、培訓中人員以及核心支持人員時,應確保能夠勝任并受到監督。(2)實驗室最高管理者、技術主管、質量主管以及各部門主管應有任命文獻。(3)技術主管,應含有工程師以上(含工程師)技術職稱,質檢行業工作5年以上,熟悉檢查業務。(4)質量主管,應含有工程師以上(含工程師)技術職稱,從事質檢管理5年以上含有質量管理經驗。(5)檢測人員,應含有中專以上學歷,本行業從事工作2年以上,熟悉國標、技術規范、多個儀器的操作使用。(6)核驗人員,應含有中專以上學歷,本行業從事工作2年以上,懂得對統計、報告的核準、復查。(7)監督人員。應熟悉檢查辦法和程序,理解每項檢測目的,并懂得如何評價檢測成果。(8)審核人員,通過上級主管部門培訓合格,獲得內部審核員資格,懂得一定的審核技巧,有一定的組織能力。(9)信息錄入人員,熟悉電腦操作知識,責任感強,服務態度好。(10)報告編制人員,熟悉國標以及有關的技術規范,熟悉電腦操作知識,原則性程序文獻代號CX11—主題人員培訓和管理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強,責任感強,服務態度好。(11)報告同意人員:含有授權簽字人應含有工程師(含工程師)以上技術職稱,熟悉業務,在本專業領域從業3年以上;由實驗室最高管理者提出,并通過評審機構考核授權。11.4.3各類人員的培訓教育。(1)與質量活動有關的各類人員必須通過培訓、教育。新進人員、轉崗人員要進行崗前培訓;在崗人員要進行崗位培訓;待崗人員待崗培訓進行。(2)人教科負責組織本單位對各類人員的培訓考核,制訂本實驗室每年的短期培訓教育計劃和3—5年中的長久培訓教育規劃。培訓方式根據需要進行內培和外培。(3)人員培訓教育內容應涉及專業知識,原則知識,質量檢測和監督管理知識,計量理論知識,誤差理論,數據解決,數理統計,抽樣辦法與理論,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規范,廉政建設,作風紀律,外語和計算機操作等。(4)人教科應嚴格按照計劃和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并將實施狀況統計在案。(5)參加自學、自考人員憑有效的證明文獻到人教科備案,并將考核成績到人教科存檔。(6)到外地參加由上級組織的各類短期學習班的人員,先寫出申請,室主任審核后再由主管教育培訓的中心領導同意,憑告知到人教科備案,考核成績到人教科存檔。沒有通過考核的要寫出學習總結或心得。11.4.4人員的考核(1)通過各類培訓教育的人員,應按照其任職資格條件分別進行內部考核或由其它有關部門考核,考核成績由人教科存檔。(2)各類人員必須通過任命或考核合格持證上崗,果斷杜絕無證操作。11.4.5技術人員業績檔案(1)人教科應建立技術人員業績檔案。(2)人教科應保存能夠證明技術人員資格和業績的文獻,如:學歷證明,資格證書,各類獲獎證書,專利證書,發明成果,多個考試,考核成績等。11.5有關文獻11.5.1《統計管理程序》11.6統計表格11.6.1《年度培訓計劃》11.6.2《人員培訓統計》11.6.3《人員考核統計》11.6.4《技術人員業績檔案》程序文獻代號CX12—主題安全作業管理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2頁12.1目的為確保國家財產和人身安全,避免環境污染,確保檢查室工作的正常開展。12.2合用范疇合用于本實驗室范疇內全部危險品的購置、存儲、領用、標記、交接、使用管理、無害化解決等以及涉及到安全因素的控制。12.3職責12.3.1業務科負責化學危險品的購置、存儲、標記、登記、領用管理。12.3.2各檢查科室負責化學危險品的使用管理和無害化解決,以及涉及到安全因素的控制等。12.4工作程序12.4.1安全因素識別(1)化學物品:化學危險品、毒品、易燃易爆品、有害生物;(2)危險場合:電離輻射、高溫、高壓、強撞擊;(3)水、氣、火;(4)貴重物品:金銀飾品等。12.4.2危險品的購置(1)危險品的購置由業務科樣品管理人員負責。(2)采購前應擬訂購置計劃(名稱、等級、數量、供應商等)報技術主管審批。(3)采購回來經對應檢測室驗證合格后,進行登記入帳。12.4.3危險品的存儲、標記(1)化學藥品及試劑剛購入后必須嚴格驗收,凡物品的規格、型號、標記、使用期及進貨渠道不清晰、不合格嚴禁入庫。(2)存儲應有專門房間、專人管理、嚴禁煙火,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入內,貯藏室應配備有滅用品,急救箱和防護器材。(3)危險品購入后應按類別和性質分類隔離擺放,注意有明顯的警示標記,并注意寄存期限。(4)劇毒品(氰化物,三氧化二砷等)應鎖在專門的毒品柜中,實施雙人雙鎖管理。建立雙人登記簽字領用制度,對每次耗用數量認真做好,對所剩劇毒品要及時封口并登記精確重量。劇毒藥品未經實驗室最高管理者同意不得挪用、轉借、出售。(5)檢查室易燃易爆試劑應貯于鐵柜(壁厚1mm)以上,柜的頂部應有通風口,嚴禁在檢查室寄存不不大于20L的瓶裝易燃液體,互相混合或接觸后可產生激烈反映燃燒、爆炸,放出有毒氣體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化合物不能混放。腐蝕性試劑宜放在塑料或塘瓷的盤或桶中,藥品柜和試劑溶液均應避免陽光直曬及靠近暖氣等熱源。12.4.4危險品的登記、領用(1)全部的危險品、貴重物品都要造冊登記備案。程序文獻代號CX12—主題安全作業管理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2頁(2)業務科應建立危險品、貴重物品領用臺帳,認真辦理領用手續。特別要記載清晰每次的領用人、領用量和領用日期。確保進貨量、領用量、留存量三者始終一致。(3)貴重器皿由財務室存入保險柜中,由專人管理,建立領用償還臺帳,辦理領用手續,每次領用、償還時應當檢查器皿狀態,若損壞或丟失,由當事人寫出因素和有關狀況,按《實驗室質量賠償及事故解決和序》解決。貴重器皿不準外借和售出。(3)實驗室實驗后需要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俗稱“三廢”不得隨意傾入下水道或任意亂倒亂放,應遵照我國環保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特殊解決解毒后再排放。12.4.5危險工作場合控制(1)危險工作場合應有明顯標記,如“X光輻射危險”、“高壓危險”等。(2)危險工作場合應按照規定進行隔離。電離輻射應有防護墻,高電壓區應有防護柵欄。(3)在危險工作場合工作的人員按照規定進行防護,如穿戴防護衣帽等。要注意人走機停,以防非工作人員誤入危險工作場合。(4)使用水、電、氣、火要特別注意安全,按攝影應的操作規程執行,一旦發生故障,應先切斷源頭,再逐級上報,決不允許私自解決。(5)火源要遠離易燃易爆物品,正在加熱實驗時,操作人員不得離開現場。(6)水、電、氣、火一旦不用時要隨時關閉。(7)容易產生濃煙和氣味的場合(如消化場合),應設立通風櫥。12.4.6應急解決方法(1)一旦出現觸電、著火、爆炸、貴重物品被盜等重大緊急事件,在場人員要首先切斷源頭,并在力所能及的狀況下先行解決,以免事故進一步擴大。(2)立刻報告中心領導,并根據狀況報110警、120警、派出所等。貴重物品被盜還要保護好現場。12.5有關文獻12.5.1《實驗室質量賠償及事故解決程序》12.6統計表格12.6.1《危險品登記、領用表》12.6.2《貴重無品登記領用表》程序文獻代號CX13—主題環境控制和保護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3頁13.1目的確保檢測環境符合質量檢查規定之規定,使檢測工作正常進行,確保檢查成果的有效性和精確性;高度重視環保,確保檢測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液、粉塵、噪聲、固體廢棄物得到合理地處置。13.2范疇合用于本實驗室的環境設施、安全設施、環保設施的配備及其控制。13.3職責13.3.1各檢查室根據檢查工作需要,提出實驗室設施和環境條件的配備和改造方案。13.3.2業務科負責審查配備和改造方案,并報最高管理者同意。13.3.3辦公室負責采購設備、設施。13.3.4設施和環境條件的日常維護以及環保,由各檢查室派專人負責,確保各個檢測過程在規定的條件下進行并使環境得到有效保護。13.3.5檢查人員負責檢測時環境條件的統計及整頓。13.4程序13.4.1設施與環境規定:(1)與檢測工作有關的全部設施及環境條件(涉及抽樣、運輸、制樣、存樣、檢測、報告等)應滿足有關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或原則的規定,特別是現場檢測時。(2)各實驗室應實現檢測區域涉及樣品制備、寄存等與辦公場合分離,避免對檢測工作質量產生負影響。(3)實驗室應布局合理,整體環境優美,物品擺放整潔。當區域間的工作互相之間有不利影響時,應采用有效的隔離方法,有助于控制溫、濕度,并避免相鄰工作間的互相干擾。(4)檢查室工作環境條件、氣候環境條件(溫、濕度等)、機構環境條件(沖擊振動等)、電磁干擾(電磁屏蔽等)應能確保檢測成果的有效性和測量的精確性,必要時,以上各條件要給出有關的測試證明,以闡明各影響量值,以及構成誤差的多個因素控制狀況。(5)實驗室的設施,涉及實驗場地,能源、采光、采暖、通風等應都能滿足檢測工作的需要,確保正常進行檢測工作的質量。(6)實驗室多個輔助設施和環境條件應滿足測試需要,并滿足儀器(計量原則及配套設備)使用對環境的規定,對有特殊規定的工作(如無菌實驗、危險品實驗、恒溫恒濕、防靜電等),其設施配備能否滿足工作規定,要有有關技術人員進行驗證。(7)檢測過程中使用的消耗材料和物質(如多個試劑等)的貯存,應按規定滿足環境條件,以避免其損壞、變質。(8)樣品的收發、制備、測試、貯存,對環境的規定應符合原則規定,應有具體的方法,避免樣品的污染,變質造成危害環境。(9)對于噪聲超標,有廢氣、廢水、煙霧產生的實驗項目,采用對應的減噪隔聲程序文獻代號CX13—主題環境控制和保護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3頁和適宜的排放系統以確保檢測工作的質量和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10)實驗室供水、供電、供暖由辦公室統一調配,統一管理,各部門應注意安全用電,特殊用電的實驗室要增設輔助設備或備用電源。(11)各部門現配備的足夠和合用的辦公、通訊及其它服務性設施,要自覺按規定加強管理。(12)外出檢查時,同樣要按本程序規定使檢測環境與設施符合有關規定。13.4.2環境與設施的監控(1)若發現環境條件對檢測成果和設備精度產生影響,應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監控,必要時要配備對應的監控與統計設備,檢查室應定時統計室內環境條件的狀況。(2)檢查室應對本室多個設施負責維護,有損壞及時告知辦公室進行修復。(3)質量監督人員及辦公室有關人員在日常監督工作中,發現檢測環境或設施不符合規定,應提出糾正及整治規定,必要時責成檢測人員終止檢測,并對其間所做檢測數據做必要的分析和判斷解決。13.4.3檢測工作安全及內務管理(1)各檢查實驗室,應嚴格按照檢測細則及操作規程進行工作以保障檢測工作過程中人身與儀器設備的安全,并對影響工作質量和涉及安全的區域、設施進行標記(高溫、高壓危險等)。(a)易燃易爆及有害物品與危險品的使用、保管要嚴格按《安全作業管理程序》執行。(b)與電氣有關的各檢查室要進行必要的安全、接地、防磁等監控以達成規定規定。(c)各工作場合應配備對應的消防設施,并確保隨時可用,必要區域配備防盜和安全保密方法。(d)各實驗室水路由辦公室定時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維修。(e)采暖設施每年供暖前要注水加壓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排除,避免跑、漏、滴水現象。(2)各檢查室應按《實驗室管理制度》的規定搞好實驗室內務管理,與實驗室無關的物品不得在室內寄存,與檢測無關人員不得隨意進入檢查室,以免影響環境的穩定性和檢測工作安全。(3)公用消防設施及安全通道應確保完好暢通,不得挪作他用。13.4.3環境和設施的改造更新(1)實驗室環境和設施更新改造方案由檢查室提出。(2)主管領導對所提方案進行可行性及合理性論證、審核并負責竣工后的驗收工作。(3)中心領導同意方案后,由辦公室負責方案具體實施。(4)質量主管應對改造更新的環境與設施的符合性進行監督。程序文獻代號CX13—主題環境控制和保護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3頁共3頁13.5有關文獻13.5.1《樣品管理程序》13.5.2《安全作業管理程序》43.5.3《實驗室管理制度》13.6統計表格13.6.1《設備、設施購置申請表》13.6.2《環境條件監控統計》程序文獻代號CX14—主題數據保護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頁目的確保檢測獲得的數據得到對的的計算和轉換,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合用范疇合用于對檢測數據的統計、計算解決和數據轉換以及使用計算機或自動化設備對檢測原始數據進行的采集、解決、統計、報告、存儲和檢索。職責承檢人員負責對檢測原始數據的統計及其計算解決、數據轉換。審核人員對檢測原始數據的計算解決、數據轉換負有連帶責任。計算機操作人員負責對檢測原始數據進行的采集、解決、統計、報告、存儲和檢索。工作程序原始數據的統計承檢人員認真統計檢測過程中所發生的必要的原始數據信息。如發現錯誤,按照《統計控制程序》規定進行改正。必要時采用兩人復述制,即一人讀出一種原始數據,另一種在統計時再復讀一遍該數據。原始數據的計算將參加計算的數據分別用不同的字母表達清晰。列出對的的計算公式,并將對應的原始數據代入計算,成果有效位數比報出值多取一位。每個參數計算2次,如果兩次成果不同,再追加計算直至能夠確認為止。數據的核查或審核數據的核查采用檢查人以外的人進行核查。核查人員應重新再計算一次核對,并核對報出數據與否對的。14.4.4當運用計算機或自動化設備對檢測原始數據進行的采集、解決、統計、報告、存儲和檢索傳輸時,按《檢查用計算機、軟件和網絡控制程序》執行,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保密性。14.5有關文獻14.5.1《檢查用計算機、軟件和網絡控制程序》14.6統計表格14.6.1《檢查用原始統計》程序文獻代號CX15—主題測量不擬定度評定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1頁共4頁1目的為顧客提供與檢測成果有關的可靠性信息,完善檢查成果的質量。2合用范疇合用于儀器設備自校(需報告不擬定度)及委托方規定報告不擬定度的狀況。3引用原則:JJF1059—1999測量不擬定度的評定與表達。4定義4.1量(quantity)。現象、物體或物質可定性區別和定量擬定的屬性。4.2量值(vaiueofaquantity)。普通由一種乘以測量單位所示的特定量的大小。4.3真值(truevalue)。4.4測量精確度(accuracyofmeasurement).測量成果與被測量的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4.5實驗原則(偏)差S(experimentalstandarddeviation)。對同一被測量作n次測量,表征測量成果分散性的量。n∑(qk-q?)2S(qk)=k=1n-1qk:是第n次測量成果q?:是n次測量的算術平均值n:測量次數(n-1):是自由度上式稱為貝塞爾公式。4.6不擬定度(uncertainty)。表征合理地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與測量成果相聯系的參數。4.7原則不擬定度(standarduncertainty)。以原則差表達的測量有擬定度。4.8(不擬定度)A類評定。(typeAevaluationuncertainty)。用對觀察列進行統計分析的辦法,來評定原則不擬定度。4.9(不擬定度)B類評定。(typeBevaluationuncertainty)。用不同于對觀察列進行統計分析的辦法,來評定原則不擬定度。4.10合成原則不擬定度uc(combinedstandarduncertainty)。當測量成果是由若干個其它量的值求得時,按其它各量的方差或(和)協方差算得程序文獻代號CX15—主題測量不擬定度評定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2頁共4頁的原則不擬定度。4.11擴展不擬定度U(expandeduncertainty)。擬定測量成果區間的量,合理賦予被測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區間。4.12包含因子(coveragefactor)為求得擴展不擬定度,對合成原則不擬定度所乘之數字因子。k=U/uc:kp/uc4.13自由度(degreesoffreedom)。在方差的計算中,和的項數減去對和的限制數。4.14置信概率(confidencelevel)。與置信區間或統計包含區間有關的概率值p=1-a。5職責5.1承檢室人員負責測量不擬定度的估算。5.2總工辦負責校核測量不擬定度的估算成果。6程序6.1原則不擬定度A類評定。6.1.1計算在相似的測量條件下,幾個獨觀察值x的算術平均值x?為(1)6.1.2計算平均值實驗原則偏差S(x?)(2)6.1.3A類不擬定度為u(x?)=S(x?)6.1.4觀察次數n充足,才干使A類不擬定度的評定可靠,普通認為n應不不大于5。6.2原則不擬定度的B類評定。6.2.1當被測量X的預計值xi不是由重復觀察所得的,其原則不擬定度u(xi)可用xi的可能變化的有關信息或資料來評定。6.2.2B類評定的信息來源普通有:(1)以前的觀察數據程序文獻代號CX15—主題測量不擬定度評定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3頁共4頁(2)對有關技術資料和測量儀器特性的理解和經驗(3)生產部門提供的技術闡明文獻(4)校準證書、檢定證書或其它文獻提供的數據、精確度的區別或級別,涉及現在暫在使用的極限誤差等。(5)手冊或某些資料給出的參考數據及其有擬定度。(6)規定實驗辦法的國標或類似技術文獻中給出的重復性限r或復現性限R。6.2.3已知置信區間(-a,a)和包含因子k,則測量不擬定度u(x)為:u(x)=a/k。6.2.4已知擴展不擬定度U和包含因子k時,則u(x)=U/k。6.2.5已知擴展不擬定度U和置信水準p,則u(x)=Up/kp。6.2.6已知分辨率為Sx,按均勻分布,則 6.2.7已知儀器的最大允許誤差為+A時,普通采用均勻分布,則6.2.8給出其它參數的評定參見JJF1059-1999。6.3合成原則不擬定度的評定。6.3.1當各分量互相獨立或不有關,則合成原則不擬定度UC(y)式中——A、B類原則不擬定度分量當輸入量之間彼此獨立或不有關,則合成原則不擬定度uc(y)6.4擴展不擬定度的評定。6.4.1擴展不擬定度U由合成原則不擬定度UC乘以包含因子kU=kuc(k=2~3普通選2)6.4.2對于任一給定的量值概率和量值水準p,擴展不擬定度記為Up,表達為up=kpuc(y)6.5不擬定度的報告。6.5.1當用合成原則不擬定度報告測量成果的不擬定度時,除:JJF1059-1999所涉及的內容外,還必須注意:程序文獻代號CX15—主題測量不擬定度評定程序第B版第0次修訂第4頁共4頁(1)明確闡明被測量Y的意義;(2)給出被測量Y的預計值y,合成原則不擬定度uc(y),及其單位,必要時還應給出自由度。(3)必要時也可給出相對原則不擬定度(y)。6.5.2報告基本形式,例如原則砝碼的質量為ms,測量成果為100.02147g,合成原則不擬定度uc(ms)=0.35mg,則表達為ms=100.02147(35)g,括號內的數是按原則差給出,其末位與前面的成果末位數對齊。6.5.3使用擴展不擬定度時,除JJF1059-1999所涉及的內容外,還應注意:(1)闡明被測量Y的定義;(2)給出被測量Y的預計值y,擴展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