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的流傳與流傳_第1頁
《外經微言》的流傳與流傳_第2頁
《外經微言》的流傳與流傳_第3頁
《外經微言》的流傳與流傳_第4頁
《外經微言》的流傳與流傳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經微言》的流傳與流傳

一、《隋書實現志》中的加工古人寫的書通常分為國內外篇。《莊子音義》曰:“內者對外之名。”《說文解字注》有:“內,入也,今人謂所入之處為內,乃以其引申之義為本義也,互易之。”“外,遠也,此下當有從夕卜三字。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這里僅說字面意思,未能指出其中緣由。“成玄英《莊子疏》序則曰:‘內篇者,內以對外立名,內則淡于理本,外則語其事跡。’此但可釋《莊子》而已,未能悉通之于他書也。”而且“凡一書之內,自分內外者,多出于劉向,其外篇大抵較為膚淺,或并疑為依托者也”。劉向之《別錄》大部已佚,已難以考察劉向的立說。劉歆的《七略》則吸收了其父的成果,而《漢書·藝文志》則是班固據《七略》“刪其要,以備篇籍”而成,因此從《漢書·藝文志》所載之內容可以了解當時的著書風格。二、《外經》的丟失與前代引發的關系東漢班固之《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載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這是現存史料中關于《皇帝外經》的最早記載,但《黃帝》外篇今卻不存。現今的《中醫大辭典》對《黃帝外經》的解釋為“《黃帝外經》,書名。見《漢書·藝文志》。37卷,已佚”。相傳《外經》的遺失與上古名醫俞附有關,《史記》載有關于此人之內容:“中庶子曰:‘先生得無誕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附,治病不以湯液鱧灑,镵石橋引,案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練精易形。”他的醫道非常高明,特別是在外科手術方面很有經驗。在俞附晚年的時候,黃帝派倉頡、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長時間,把俞附的醫術整理出來,纂成卷目,然而還沒有來得及公布于眾,倉頡就去世了。后來,俞附的兒子俞執,把這本書帶回來交給父親修訂。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醫書和俞附、俞執全家人,一起化為灰燼,因此史書所載的《黃帝外經》失傳,至今未能見。三、《針經》十八卷我們可以從后世學者對《漢書·藝文志》中所載關于《黃帝》內外篇內容的考察來了解《黃帝外經》。顧實(1878~1956年)的《漢書·藝文志講疏》中有:“外經三十七卷,亡”之語,姚明輝(1881~1961年)的《漢書·藝文志注解》也有:“外經三十七卷,今佚”之語。兩位學者都言《皇帝外經》已經遺失,與流傳相合。清代中后期學者沈欽韓(1775~1831年)在《漢書·藝文志疏證》中有:“《隋志》:《黃帝甲乙經》十卷,楊玄操云:‘皇甫謐刺而為《甲乙》。’《岐伯經》十卷、《黃帝流注脈經》一卷,梁有《黃帝針灸經》十二卷。疑皆外經也。《唐志》:《黃帝明堂經》三卷。”《岐伯經》、《黃帝流注脈經》皆已佚,而《黃帝名堂經》原書也已佚,因此也難以明了其中的原委。姚振宗(1842~1906年)在《漢書·藝文志條理》一書中對《黃帝》外篇的流傳做了長篇考證:“黃帝見前道家、陰陽家、小說家、兵家、歷譜、五行、雜占家。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教刺九針,著《內外術經》十八卷。又曰:‘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曰:‘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素問》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可容易覽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遺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復,錯互非一,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太平御覽》四:《抱樸子》曰:‘《黃帝內經》有蛤蟆圖,言月生始二日,蛤蟆始生,人亦不可針灸其處。’《隋書·經籍志》:《黃帝內經》九卷,《黃帝針經》九卷,《黃帝針灸蛤蟆忌》一卷,《岐伯經》十卷,《黃帝流注脈經》一卷。《唐·經籍志》:《黃帝明堂經》三卷。藝文志同。宋林億等補注《素問》序曰:‘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蕩,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于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林億等《甲乙經新校正》序曰:‘晉皇甫謐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為《針灸經》十二卷。’有曰:‘《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王氏《考證》:夏竦《銅人腧穴圖序》曰:‘黃帝問岐伯,盡書其言,藏于金蘭之室。洎雷公請問其道,脞明堂以授之。后世言明堂者以此。’《四庫提要》曰:‘《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篇,無《素問》之名。后漢張機《傷寒論》引之,始稱《素問》。晉皇甫謐《甲乙經序》稱《針經》九卷,《素問》九卷,皆為《內經》,與《漢志》十八篇之數合,則《素問》之名其于漢晉間矣。’按皇甫謐《甲乙經序》云:‘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遺事,’林億云:‘《針經》三卷最出遠古,’似皆謂《外經》。《外經》之書至西晉時已非《漢志》三十七卷之舊,《隋》、《唐志》所載《蛤蟆忌》、《岐伯經》、《明堂經》之類,似皆后人集《外經》之文別為篇目者。對字此與后《扁鵲外經》、《白氏外經》原本相聯貫,皆蒙上省文,別為一條,道各不相屬,謬之甚矣。”中國古醫書在流傳當中因人為與世事變遷等原因,多未能保持其原貌,但一部蘊含精華的醫書卻是在歷史中積淀而成的,因此《黃帝》系列的醫書也絕非一時一人所能為。以上四位學者的論述較為可貴,有清一代的考據之風盛行,而且所能見到的資料宏富,因此取得的成果具有相當程度的借鑒意義。但是《黃帝外經》的問題還是未能解決,前人之境遇,后人難以準確掌握,且不論那處于玄妙之境的《黃帝外經》了。四、《漢武帝外經》應為一類并作為醫書的范圍外,且依據一定的體例而成《黃帝外經》現在未能見到,著實困擾著一部分學者。古文獻學家余嘉錫先生認為:“(漢書)方技略內《黃帝》《扁鵲》《白氏》皆有內外經,今唯有《黃帝內經》,其他皆不存,無以知其體例。然內外皆是醫經,其為一家之學,則固灼然可知也。”當時人將兩者歸為一類,而且有相同的淵源,可知《黃帝外經》不會超出醫書的范圍。當時人們所認識的《黃帝》內外篇是何種關系,說法也不盡相同。已故大師南懷瑾認為《黃帝外經》是存在的,并認為“那就是治國、兵法等”。“劉向奉召校書而著《別錄》,子歆匯總群冊而為《七略》,依其義而定其編,據其例而題其名。于是有《黃帝內經》與《黃帝外經》之名。內外非形之深淺,而在于類之主次。合者為內,別者為外。道同而用異。”于此看來,《黃帝》內外篇并非單單只是形式上的區分,兩部分間也是依據一定的體例而成,而且各有所乘。南懷瑾先生認為“所謂的‘內’是對內部,對身體、生命、個人來講的,也有編整的醫學,定名《黃帝外經》的”。但是日本學者丹波元胤則認為,內外,“猶《易》內外卦,及《春秋》內外傳,《莊子》內外篇,《韓非子》內外諸說,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五、《外經微言》與《其它外經》《黃帝外經》本已遺失已是定論,但在1980年整理古籍的過程中,卻意外發現了《外經微言》一書,該書現藏于天津市衛生職工醫學院圖書館。此書前無序,后無跋,封皮殘缺,印章亦已模糊難辦。卷首有“岐伯天師傳,山陰陳士鐸號遠公又號朱華子述”字樣,其書末朱題“嘉慶二十年靜樂堂書”,“但與正文筆體殊異,疑系后人所書。考文中有不避清諱之處,抄本時間似在清代初年”。經查閱多種圖書目錄,均未見記載《外經微言》一書,后查《山陰縣志》方知陳士鐸確有此書行世。清嘉慶八年《山陰縣志》:“陳士鐸,邑諸生,治病多奇中,醫藥不受人謝,年八十余卒。著有《內經素問尚論》、《靈樞新編》、《外經微言》、《本草新編》、《臟腑精鑒》、《脈訣闡微》、《石室秘錄》、《辨證錄》、《辨證玉函》、《六氣新編》、《外科洞天》、《傷寒四條辨》、《嬰孺證治》、《傷風指迷》、《歷代醫史》、《瓊笈秘錄》、《黃庭經注》、《梅花易數》等書。”現在外界所能看到的《外經微言》為天津市衛生職工醫學院圖書館所藏清精抄本影印本,由中醫古籍出版社于1984年影印出版。原書高二四四毫米,寬一八零毫米。此書共九卷,八十一篇。分述養生、經脈、臟腑、陰陽、五行、四時、運氣、病因、病機、治則等,所論與《內經》相承,但是否與《內經》相對應尚需探討。這本《外經微言》共有九卷,八十一篇,而且各有所述。《黃帝內經》也共有八十一篇,而班固之《漢書》載《黃帝內經》有十八卷,而今日的《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就有二十四卷,原因是《素問》流傳至唐代,早已損殘散失不全。王冰對照家藏“張公秘本”,對殘缺不全的“世本”做了大量的補亡、遷移、別目、加字和削繁等工作,加以注釋并重新編次,使《素問》恢復到八十一篇舊數,并以二十四卷本行世。而其中的《靈樞》篇也不僅僅是九卷,在《靈樞》之序中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校正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于卷末,勒為二十四卷”。可見今存之《內經》是歷代演變而成,并非當時原貌了。但是“八十一篇”的巧合令人驚奇。由于當時班固沒有指出《黃帝內經》的確切內容,《素問》和《靈樞》兩部分也不知是否包含在原本的《內經》中。《素問》之名,始見于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在序言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可知“素問”之名在東漢已有,但不應早于西漢,因為《史記》只字未提。今日所見《素問》為宋代林億等根據唐代王冰本校對后的版本。《靈樞》之名,始見于唐代王冰次注《黃帝內經素問》的序和注中。他在《素問》正文中,將《靈樞》與《針經》常并稱,說明《針經》、《九卷》、《靈樞》為同一本書。今之《靈樞》是以宋史崧校正的《靈樞經》為藍本。《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秦的醫學經驗與醫學理論,內容深邃豐富,涵蓋了攝生、陰陽、五行、臟象、經絡、色脈、疾病、治則、病因、病機、針刺等方面。《內經》與《外經微言》內容確實有相當程度上的契合。《外經微言》一名令人疑惑難解,此書稱“外經微言”而不直接稱“黃帝外經”。陳士鐸在《外經微言》中有“山陰陳士鐸號遠公又號朱華子述”之語,意在強調他忠于傳世,而非杜撰。他在《辨證錄·凡例》中有:“是編皆岐伯天師、仲景張使君所口授,鐸敬述廣推以傳世。實遵師誨,非敢自矜出奇”。又有“岐天師傳書甚豐,而《外經》一編尤奇。篇中秘奧,皆采之《外經》,精鑒居多,非無本之學也。鐸晚年尚欲箋釋《外經》,以求正于大雅君子也。”陳氏告訴讀者此書并非自己的一家之言,絕非無中生有。至于“微言”一詞,《逸周書·大戒》有:“微言入心,夙喻動眾。”意為“精深微妙的言辭”,陳氏之意當為此,或表示謙虛之意。因此此書實際包括《外經》與《微言》兩部分,每篇既敘正文,每篇后皆有“陳士鐸曰”之句,即有敘有論。對于《外經微言》對當代有無研究價值的問題,原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余瀛鰲認為《外經微言》“從語言、文字及學術嚴謹性,似不如《黃帝內經》,但書中分述多方面的內容,則有參考、借鑒的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