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第六章-第二節思維_第1頁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第六章-第二節思維_第2頁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第六章-第二節思維_第3頁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第六章-第二節思維_第4頁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第六章-第二節思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第二節

學前兒童思維的發生與發展?兒童的思維發生與言語真正發生的時間相同,即2歲左右。2歲以前,是思維發生的準備時期。一、兒童思維發生的時間?

嬰兒思維發生的標志:出現最初的語詞概括兒童思維發生的標志兒童概括的發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直觀的概括。兒童最初對物體最鮮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顏色)進行概括。(感知水平的概括)第二階段:動作概括階段。兒童學會了用物體進行各種動作,逐漸掌握各種物體的用途。(表象水平的概括)第三階段:語詞的概括。2歲左右出現了語詞的概括。兒童開始能夠按照物體的某些比較穩定的主要特征進行概括,舍棄那些可變的次要特征。(思維水平的概括)1、思維工具的變化。感知、動作表象概念2、思維方式的變化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3、思維反映內容的變化外部聯系內在聯系、本質當前事物未來事物二、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按個體思維發展的水平,可將思維分為:1.直觀行動思維是在對客體的感知中、在自己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行動中進行的思維。最低水平的思維2.具體形象思維是依賴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們的彼此聯系而進行的思維。3.抽象邏輯思維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來進行的思維。二、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一、思維方式的變化(一)直觀行動思維⑴3歲前兒童思維的主要方式。⑵這種思維的主要特點是:①思維是在直接感知中進行的,不能離開直觀的事物;②思維是在實際行動中進行的,離開了行動關于該動作的思維也就停止了。⑶直觀行動思維是最低水平的思維,在2~3歲兒童身上表現最突出。⑷直觀行動思維活動的典型方式是嘗試錯誤。一個物體放在毯子上嬰兒夠不到的地方。開始,他試圖直接夠取這個物體,幾次嘗試均未成功,一個偶然的拉動毯子的動作使嬰兒觀察到毯子的運動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于是,他開始有意識地拽拉毯子,直到拿到物體。該嬰兒不僅通過實際的動作嘗試解決了問題,而且多少積累了一些經驗。嘗試錯誤行動性嘗試錯誤(一)直觀行動思維(0~3歲左右)【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歸納學前兒童直觀行動思維的特點。1.澡盆里嬰兒的戲水動作,只有當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時候,才會發生。當離開澡盆的時候,這種動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難在沒有澡盆的時候復現。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在娃娃家中,如果老師只給幼兒提供娃娃,那么他們就會反復地抱著娃娃玩,當娃娃被拿走以后,游戲也就結束了如果老師又給他們提供了娃娃的衣服,還有小碗、小勺和小杯等物品,那么他們就不僅會給娃娃穿衣,還給娃娃喂飯喂水。離開了實物就不能解決問題。(直觀性)思維只在動作之中進行。(動作性)幼兒正在畫一條線,他說是蟲子,可是所畫的線一彎曲,他就又說畫的是香腸。幼兒打人的動作,常常沒有控制,即使是大人,不小心被一個幼兒打幾下的時候也可能會覺得很痛,甚至難以忍受。思維只能在動作中進行,沒有預先目的,常表現為先做后想,邊做邊想,動作一旦停止,他們的思維活動也就結束。兒童在進行這種思維的時候,只能反映自己動作所能觸及的具體事物,依靠動作思考,而不能離開動作在動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計劃自己的動作,預見動作的效果。直觀行動思維特點:1.依賴于一定的情境2.離不開兒童自身的行動3.缺乏行動的計劃性和對行為結果的預見性。

思維只在動作之中進行。返回小朋友自己的爸爸是解放軍,看到穿軍裝的人也叫爸爸;有了推動小汽車向前跑的經驗之后,凡是看到帶輪子的東西(算盤)就叫車車,就要推著玩。特點:出現了初步的間接性和概括性情境分析

小明是個3歲3個月的孩子,活潑可愛,父母很喜歡他。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無論做什么事情之前不愛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時,讓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拿起插塑就開始隨便地插,插出什么樣就說插的是什么。在繪畫或要解決別的問題時也是這樣。夫婦倆認為這樣不好,便總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動,可小明卻常常做不到。小明父母常常為此而煩惱。父母做的對嗎?如果你是小明的父母,你要怎么做?

小明父母的態度和行為不對,因為小明才3歲,正屬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這個階段的幼兒思維離不開自身的動作,并且缺乏計劃性和預見性,因此小明的行為是正常現象。建議:遵循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并多提供小明活動和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小明思維的發展。小明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這一行為的合理性(二)具體形象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頭腦中的具體形象的聯想進行的。扮演角色遵守規則按照主題行動?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具體形象思維舉例2+3=5的計算,幼兒雖然可以進行,但實際上他們在計算的時候并非對抽象數字進行分析綜合,而是依靠頭腦中再現的事物表象,如2個蘋果加上3個蘋果,或者2個手指加上3個手指,再數數結果是5個蘋果或手指才算出結果的。+52、具體性

幼兒思維的內容是具體的,他們易掌握代表實際東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家具桌子、椅子動物小貓、小狗一組專業人員向一群四到八歲的孩子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愛是什么意思?”1、“愛就是當你出去吃飯時,你把你自己的雞腿給某個人,而卻并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給你。”

克里希-六歲

2、“愛就是當我媽媽給爸爸泡咖啡,在給他之前先嘗一口,看看味道是不是還可以。”

丹尼-七歲3、“愛就是在媽媽把最好的零食給我的時候。”

伊萊恩-五歲4、"愛就是你一整天扔下你的小狗狗不管,而它卻仍然舔你的臉的時候。"

瑪麗·安-四歲

5、“愛就是媽媽看到爸爸一身臭汗的樣子卻仍然說他很帥。"克莉絲-七歲

一個小朋友想上廁所,其他幼兒也要去,教師生氣的說“去去去,都去”,這時幼兒一擁而去了。教師很氣憤的說“回來再給你們顏色看一看”,幼兒回到教室后,高高興興地圍著老師說:“老師看什么顏色?在哪個地方”?

情境分析小朋友為什么會這樣?

由于幼兒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們不善于分析事物的內在含義,思維具有具體性,表現在難以理解語言的寓意和轉義,也難以理解反話。因此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一定要堅持正面原則,切忌講反話或嘲笑、諷刺幼兒。3、形象性幼兒頭腦中充滿各種顏色、形狀、聲音等生動形象。兔子小白兔狗小花狗

老奶奶白頭發具體形象思維有以下特點:思維動作的內隱性具體形象性(表面性、絕對性)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泛靈論、經驗性)返回1、表面性

幼兒思維只是根據具體接觸到的表面現象來進行,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聯系,而不是事物的本質聯系。比如,一個5歲的孩子注視著阿姨給小嬰兒喂奶,看到奶水從阿姨的乳房里流出來,他認真地問:“阿姨,那里面也有咖啡嗎?”

給幼兒出示兩個一樣大小的橡皮泥球,讓幼兒確認它們是一樣大小的。然后,老師把其中的一個泥球變成長條。這時,幼兒就認為這兩塊橡皮泥不一樣多了。

平平看到老師在倒水:老師把一個矮而寬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個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認為水變多了,因為水看起來“長”了。有一次,她想幫媽媽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來,卻沒有放水和擦肥皂。請根據有關幼兒思維特點的原理,對此例作出分析。1)這種現象表明了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并派生出表面性的特點。2)他之所以回答前面的問題說水變多了,是因為他在解決問題中常常只是照顧到事物的一個維度(因為水看起來“長”了)

,而不能同時兼顧到兩個維度,不能把握高矮與寬窄兩個維度的相互聯系。

(分析綜合水平較低)3)他想幫媽媽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來,卻沒有放水和擦肥皂。這就是因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幼兒思維的表面性常常使幼兒“好心辦壞事”內容: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擺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張椅子;帶著兒童圍繞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兒童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這三個模型形狀;散步以后,讓兒童坐在其中的一張椅子上,洋娃娃依次放在桌邊其他椅子上;問被試,“娃娃看到了什么?”然后向兒童出示從不同的角度拍攝的“三座山”的照片,讓兒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那張照片。結果:相當一部分幼兒挑出的往往是與自己角度所見的完全相同的照片。皮亞杰-三山實驗

1、固定性

幼兒思維的具體性使幼兒的思維缺乏靈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常常“認死理”。兩個小朋友在搶一個玩具,成人拿出一個同樣的玩具,讓他們各玩一個,兩人非要原來那一個。

2、擬人性

幼兒往往把動物或一些物體當人來對待。他們賦予小動物或玩具以自己的行動經驗和思想感情,和它們說話,把它們當作好朋友。幼兒將一切物體都賦予生命色彩。泛靈論

3、經驗性

幼兒的思維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幼兒把熱水倒入魚缸中,他說老師說了喝開水不生病,小魚也應該喝開水。幼兒聽媽媽說:“看那個女孩長得多甜!”他問:“媽媽,你舔過她?”明明的外婆叫他的舅舅“兒子”,明明說:“舅舅都長胡須了,怎么能是兒子呢?”分析明明的話。幼兒的思維是具體的、表面的,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認為兒子總是小孩,不理解“長了胡子的叔叔”也是兒子。4、近視性只考慮眼前的關系,不會思考事情的后果。幼兒打人的動作,常常沒有控制,即使是大人,不小心被一個幼兒打幾下的時候也可能會覺得很痛,甚至難以忍受。

今天,我看到紅紅拿著剪刀一縷縷地剪著布娃娃的頭發,神情是那樣專注。我驚訝地問道:“你在干什么呀?”她頭也不抬地回答我:“我在給娃娃剪頭發。”她一邊說,一邊繼續剪。我眼睜睜地看著她又把兩縷頭發剪了下來,趕緊對她說:“天冷了,娃娃的頭發不能太短了,我看不要再剪了吧。”她看了看我,猶豫了一下,終于停下了手。

活動結束后,我問她:“你為什么要剪布娃娃的頭發呀?”她滿不在乎地說:“她的頭發太長了,我的頭發長了,媽媽就會給我剪的!”我馬上告訴她:“人的頭發剪了還能再長,而布娃娃的頭發剪了卻不會長了,以后別剪了。”她勉強點了點頭走開了,看得出來,她有些不服氣。我的引導合適嗎?如果是你,你怎么引導呢?首先,學會理解幼兒。

幼兒正處于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紅紅給娃娃剪頭發正是生活場景的再現,同時思維又具有近視性,幼兒只能考慮到事物眼前的關系,而不會考慮事物的后果。

幼兒對“過家家”等角色游戲很感興趣,因為在這類游戲中幼兒能夠盡情地發揮想象,扮演各種向往的角色,實現現實中滿足不了的愿望。當紅紅專注地為布娃娃剪頭發時,她感覺此時自己就是“媽媽”,這種“長大”的感覺、成功的快感是幼兒非常看重的。3、開展后續活動,幫助幼兒理解游戲與真實生活的區別,如“我與娃娃比頭發”、“有趣的假發”、“美麗的頭發”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拓展幼兒的認知。1、將孩子的興趣從剪發轉移到梳發,“那么漂亮的頭發剪掉多可惜啊,讓我們給她梳個漂亮的小辮子,好嗎?”2、引導孩子思考“媽媽為什么要給我剪頭發?”“剪頭發需要征得我同意嗎?”“我的頭發剪了會長,娃娃的頭發剪了還會長嗎?”(三)抽象邏輯思維

早晨起來,看見地面上濕漉漉的,你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是指用抽象的概念和詞,根據思維的本身邏輯關系來進行的思維。是通過概括、判斷和推理進行的,是高級的思維形式。?嚴格說來,學前期還沒有這種思維方式,只有這種方式的萌芽。(三)抽象邏輯思維蘋果、梨子、香蕉、菠蘿水果小貓、小狗、猴子、老虎動物1、開始出現守恒的概念。2、去自我中心化抽象邏輯思維幼兒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發展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幼兒不但能廣泛了解事物的現象,而且開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結果、本質、相互關系等。

他們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歡追根究底,問個“為什么”,比如:“螃蟹為什么橫著爬,人為什么直著走?”“天上的星星為什么不會掉下來?”“小蝌蚪為什么變成了青蛙?”這些問題充分反映了幼兒正在努力探索事物的內在奧秘和事物間的因果關系。幼兒提問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幼兒進行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是幼兒抽象邏輯思維活動的表現。

如有的幼兒知道“見到女的叫阿姨,男的叫叔叔伯伯”早期看電視時,可以說出好人、壞人,這時已經知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