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的歷史演變與未來_第1頁
環境問題的歷史演變與未來_第2頁
環境問題的歷史演變與未來_第3頁
環境問題的歷史演變與未來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問題的歷史演變與未來

環境問題的全面回顧環境問題通常可分為兩類:一是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超出環境負荷,導致環境質量惡化或自然資源的脆弱性。其次,它是由人口急劇增加、城市化和工農業快速發展造成的。環境和破壞。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到來使手工小生產被工業技術大生產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強了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能力。同時也大幅度地改變了環境的組成和結構,從而改變了環境的物質循環系統,擴大了人類的活動領域,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一些工業發達的城市和礦區的工業企業,推出大量廢物污染環境,使污染事件不斷發生。如1873年12月、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2月,英國倫敦多次發生可怕的有毒煙霧事件。19世紀后期,日本足尾銅礦排出大量廢水污染大量農田。1930年12月,比利時多斯河谷工業區由于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在逆溫條件下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事件。許多工業產品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排放的廢物,都是生物和人類難以降解、同化和忍受的。大工業日益發展,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環境問題也隨發展而逐步惡化。環境問題的第一次高潮出現在20世紀50、60年代,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連接不斷。1952年12月的倫敦煙霧事件,1953年到1956年日本的水俁病事件,1961年的四日市哮喘事件,1955-1972年的痛痛病事件等,形成了第一次環境問題高潮。這主要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的:其一,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速度加快。剛進入20世紀時,世界人口為16億,1950年增至25億,1968年增至35億。其二,是工業不斷集中和擴大,能源的消耗大增。1900年,世界能源消耗量還不到10億噸煤當量。而1950年就猛增至25億噸煤當量。1956年石油的消耗量也猛增至6億噸,在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又增加了新污染。環境問題的第二次高潮是伴隨著環境污染和大范圍生態破壞,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其影響范圍大、危害嚴重的環境問題有三類:一是全球性的大氣污染,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和酸雨”。二是大面積生態破壞。如大面積森林被毀、草場退化、土壤侵蝕和荒漠化加劇。三是突發性的嚴重污染事件的迭起。如印度博帕爾農藥泄漏事件(1984年12月),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1984年12月),萊因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等。第二次環境污染問題高潮的出現,標志著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大面積的生態破壞。這些環境問題不僅對某個國家、某個地區造成危害,而且對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地球環境造成危害,已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阻礙經濟的持續發展。1995年12月,聯合國正式宣布,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全球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近百年來人類大量燃燒石油、煤和天然氣,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效應氣體而造成的。據科學測量,地球表面溫度上升了0.7攝氏度,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5厘米。一些高山冰蓋減少了50%。同時,燃燒石油和煤炭產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變成硫酸和硝酸后則形成強烈的酸雨,造成湖水酸化,魚類無法生存,樹木也日漸枯萎。1985年底在南極上空首次觀測到臭氧量急劇減少導致的臭氧空洞現象。這是由于用于電冰箱和空調的氟利昂等破壞了保護生物免遭有害紫外線侵害的臭氧層。自然災害發生情況據聯合國統計,60年代,全球因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為400億美元;70年代為700億美元;80年代增至1200億美元;90年代后進一步加劇。僅1994、1995兩年損失已達2450億美元。建國以來,我們僅有7類突發性自然災害,年平均經濟損失約為500-600億元(以1990年物價折算),約占國家財政收入的1/6-1/4,每年平均有1-2萬人死于各類自然災害。但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繁。如(1)1995年1-3月,全國共發生森林火災1911起,累計受害森林7209公頃。最嚴重的是4月17日云南安寧、4月21日四川道孚、5月12日內蒙古大楊樹3場火災。河北、山西、陜西、黑龍江、山東、西藏、廣東、浙江也發生了森林火災,死傷多人。(2)1994年7月-1995年7月,甘肅省河東地區連續11個月未下一場透雨,比正常年份同期降雨量減少150毫米,7個地、州、市受災面積134萬公頃,夏糧減產93.5萬噸,200多萬人、幾百萬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嚴重困難。(3)1995年1-7月,陜西遇60年不遇特大旱災,85個縣(市)降雨量偏少6-7成,12個縣(市)降雨量偏少5成。夏秋兩季受災333萬公頃,嚴重受旱的133萬公頃秋糧無收,360萬人、160萬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困難。(4)1995年6月21日-7月2日湖南暴雨成災,85個縣(市)2150萬人受災,14座縣城進水,死亡448人、傷3392人,267萬人被洪水圍困,農作物受災149萬公頃,成災97萬公頃,減產早稻49萬噸,直接經濟損失242億元。(5)1995年8月31日,9509號臺風在20多個小時內狂掃粵東及珠江三角洲,45個縣(市)的941萬人受災,死亡50人,倒塌房屋27.9萬間,損壞房屋4.38萬間,工礦企業全停產49870家,半停產14497家,直接經濟損失36.5億元。(6)1995年11月7日,受冷空氣影響,華北東部、山東半島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山東省40多個縣(市)遭受暴風襲擊,35人死亡,121人失蹤,320人受傷。大風刮壞了8萬多個蔬菜大棚和600多個養雞大棚,損壞了19萬間民房,直接經濟損失10億多元。(7)1996年2月4日,北京時間2月3日19分,云南麗江發生了7級地震。據地震現場考察隊報告,麗江縣城地震裂度為9度,麗江縣24個鄉33萬人受災。據不完全統計,此次地震造成309人死亡,重傷4070人,輕傷12987人。滇藏公路214線上的魯南金沙江大橋橋面開裂,整體結構下沉。(8)還有眾所周知的1998年“三江”大水災害,損失更為慘重。自然災害,顧名思義是自然因素造成的災害。千百年來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然而今天的科學家指出,許多自然災害不是單純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其中有大量的人為因素。當我們走向21世紀時,人口增長,生態破壞,迅速的工業化和社會與經濟失衡發展,比以往制造了更多的全球自然災害的機會。譬如,大面積地毀壞森林,土地侵蝕,野蠻的耕種方式和其它不合理智的人類行為,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后,從而使大量降水引起洪災。又譬如,在地下過量開采煤和礦石,可能會引起地質性的變化,從而引發地震等。自然災害難以消除科學家呼吁,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帶來的災難,將取代核戰爭的恐怖,而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危險。人為的因素正在給人類自身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災難。喜瑪拉雅山地區,尤其是尼泊爾農民的毀林造田,使該地區喪失了雨季蓄水的功能,雨水把地表層的泥土沖入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從而給孟加拉帶來災難。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長期的大規模砍伐,使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如四川省森林覆蓋率已從19%下降到13%。在山東,30度以上的山坡開墾已十分普遍,甚至50度的山坡已被墾挖。當發生較大降雨時,極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1981年四川省境內暴發1000多處泥石流,巖崩、滑坡6萬多處,造成4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3.5億元。貫穿南寧市中心的朝陽溪,原來是一條涓涓清流的天然小河,蓄水容積達145萬立方米。由于近年亂倒拉圾和排污造成沉淀淤積,現蓄水容積僅為50萬立方米。據統計,南寧市先后填平水塘面積4000多畝。建國初期,武漢地區有100畝以上水面的大中型湖泊300多個,總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可調蓄地表徑流10億立方米。50年代,武漢開始大面積圍湖造田,填湖建廠,填湖興市。大量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往湖里丟棄,到1988年,已有100多個大中型湖泊從武漢的地圖上消失。所剩湖泊水面已不足400平方公里,調蓄地表徑流能力不足40年前的30%。1993年武漢地區連降暴雨,漢口城區有2/5的地方頓成澤國,少數地段積水深度超過2米。武漢人嘗到了自己釀成的苦酒。因此,地球村的智者向人們疾呼:自然災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世人對自然災害的無意識。所以,保護地球,保護人類的生存空間應積極行動起來,不可再等待。.加害人的環境教育。環境問題的解決是受動性的。對于人類人和自然不協調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既有人類對自然規律揭示不夠和認識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總需求超過自然界承受能力的原因,還有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無視人的受動性的一面,而對能力性濫加發揮,以致釀成苦果。當人們受到自然界報復的時候,也就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念,從而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迫切性。只要合理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那么,自然界本身是不會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障礙的。在自覺地建立有利于人類長遠發展的自然平衡方面,人們已經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并已取得了相當成功的進展。如廣泛地植樹造林,設立各種自然保護區,重建人工生態平衡,在世界范圍內大力進行環境教育,制訂必要的法律來約束各種不負責任的破壞行為等等。原西德、英國在70年代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在經濟與環境領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本在80年代對工業生產加強了限制措施,諸如讓企業在煙囪上配備脫硫和吸塵裝置等,從而使重工業地帶的大氣污染得到了改善。堅持“人水”的自然和諧發展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舉世矚目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這個宣言向世界發出呼吁:“人類業已到了必須全世界一致行動共同對環境問題采取更審慎處理的歷史轉折點。由于無知或漠視會對生存及福利相關的地球,造成重大而無法挽回的危害反之,借助于較充分的知識與較明智的行動,就可以為自己以及后代子孫開創一個希望尤佳的環境,實現更為美好的生活。提高環境質量與創造美好生活的遠景甚為廣闊,現今最需要的是一種持重而平靜的心情,熱切而有秩序的工作,以期在自然界獲得解放。”人類已開始從全球戰略的高度來看待人和自然矛盾問題。這無疑是人類在人與自然關系,觀念上的重大進步,是協調人和自然關系的良好開端。對于全球大氣污染,人類制定了基本控制對策,采取發展核能與氫能,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等保證持續發展的長期可利用能源。充分利用森林及綠色植被對溫室效應的調節作用。1987年簽定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對CFC及哈龍類物質進行了限控,規定發達國家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這些物質,發展中國家到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這些物質。預計到2050年,北極臭氧減少速率低于現在,而到2100年以后,南極臭氧洞將消失。中國是一個由貧窮落后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的國家。回顧20世紀,中國雖在經濟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生態環境也出現了急劇惡化的局面。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曲格平講,“從20世紀最后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國的環境保護出現了重大轉折。首先,我們開始以持續發展戰略指導國民經濟發展。以前我們一直實行的是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戰略,現在我們拋棄了它。第二、1988年大洪水之后,中央及時總結教訓,做出了退耕還林、天然保護的決策。第三,‘九五’期間,對國民經濟實行戰略調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