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學屆高三月月考文綜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學屆高三月月考文綜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學屆高三月月考文綜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學屆高三月月考文綜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學屆高三月月考文綜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三明一中2017—2018學年12月高三文綜歷史考試1.考古資料表明,西周時期,一些異姓諸侯國雖然遠離王畿地區,但是其青銅等器物,在形制、紋飾和工藝風格上也都與周王朝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這主要說明當時A.禮樂制度日漸受各諸侯的沖擊B.工官制實現了禮器標準化生產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傳播D.華夷觀念推動民族間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材料“各諸侯國甚至是一些相距遙遠諸侯國的青銅等器物,在形制、紋飾和工藝上都與周王朝表現出很強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統一性,這是分封制促進周轄區內文化融合的結果,故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出禮樂制的沖擊,故A項錯誤;在西周時期不可能出現“標準化器物生產”,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華夷觀念”,故D項錯誤。點睛:材料“各諸侯國甚至是一些相距遙遠諸侯國的青銅等器物,在形制、紋飾和工藝上都與周王朝表現出很強的一致性”是解題的關鍵。2。《漢紀》指出:“今漢人田或百一而稅,可謂鮮矣.然豪強富人,占田逾多,其賦太半,官收百一之賦,而人輸豪強太半之稅……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據此可知A。中央集權已削弱B.將實行鹽鐵官營C。低稅率于民不利D.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答案】D【解析】從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對輕稅政策對富豪有利,不利于農民,必然使富者日富,而貧者日貧,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故D項正確,C項包含在D項之中;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故A項排除;材料也沒有提出鹽鐵專營,故B項排除.3。下圖是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景龍四年(710年)抄本《論語鄭氏注》(部分),12歲的作者在旁邊留有小詩:“寫書今日了,先生莫嫌遲。明朝是假日,早放學生歸."此文物可佐證A。唐太宗推行“祟儒尊孔”的國策B。《四書章句集注》已成為考試用書C。唐朝人普遍用詩歌表達生活體驗D.漢文化在西北邊疆地區也有所傳播【答案】D【解析】材料“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景龍四年(710年)抄本《論語鄭氏注》”“寫書今日了,先生莫嫌遲.明朝是假日,早放學生歸。"說明唐朝時,儒家思想等漢文化在新疆等邊疆地區有所傳播,故D項正確;AC項材料中無法體現;《四書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的著作,故B項錯誤;點睛:材料“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景龍四年(710年)抄本《論語鄭氏注》”“寫書今日了,先生莫嫌遲。明朝是假日,早放學生歸。"是解題的關鍵信息。4.明清之際,思想界及文學界不斷強化“賈而好儒”、“亦賈亦儒"的新動向。同時,不少商人結交儒林,真心問學,慨然捐資,與儒士一道共襄文業,同贊義舉。材料意在說明A。文化變革的經濟動因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D.士商互動的社會風氣【答案】D【解析】材料“賈而好儒”、“亦賈亦儒”說明士商價值取向趨同,士商互動的社會風氣,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文化變革,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商人政治地位和統治階級的腐敗,故BC項錯誤。點睛:對材料“賈而好儒”、“亦賈亦儒”的理解是解題的關鍵。5。京師同文館創辦之初,“每一個學生每月給三兩銀子的膏火,學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績者,則增至六兩,再過一期增為八兩,后增為十二兩。彼時,一個翰林給中堂尚書家教讀,每月最多也不過八兩銀子。”這從側面反映了A.清末新政重視教育B.新式教育已成主流C。官辦學堂待遇更好D.新式學堂招生艱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人不多費用多”等字眼也意在強調新式學堂招生難,故D項正確,B項錯誤;材料是強調新式學堂的困難而不是清末新政重視教育,故A項錯誤;材料的主旨是同文館而非官辦學校,故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6.1876年清政府派員參加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1905年清政府商部奏準《出洋賽會章程》共20條,指明凡有國際博覽會,即咨行各省督撫,曉示商人勸諭參加.這表明清政府A.徹底放棄重農抑商B。放寬民間設廠限制C。力圖擴大對外貿易D.極力壟斷對外貿易【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從1876年清政府就開始派員參加了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到1905年清政府商部在奏準的《出洋賽會章程》中明確提出,凡有國際博覽會各省督撫應曉示、勸諭商人參加.清政府對參加國際博覽會的積極態度,表明清政府積極擴大對外貿易的目的,故C項正確。A、B、D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7。1941年,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二屆第一次會議通過的《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中規定:“承租人應依本條例所定減租之后之租額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請求政府依法追繳之權。”該規定A。旨在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B。表明了邊區政府的合法性C.延續了土地革命路線精神D.有利于擴大抗日聯合戰線【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民交租交息、地主減租減息,這是既能調動地主又能調動農民抗日積極性的,所以有利于擴大抗日聯合戰線,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是既保護農民利益又保護地主利益,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國民政府尚未承認邊區政府的合法性,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和土地革命路線精神不一樣,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名師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明白農民交租交息、地主的減租減息既能調動地主又能調動農民抗日積極性的.8.羅馬法規定,某人未經同意將尸體埋在別人的土地上,雖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權利,但因為死者屬于低級的神,所以不經大祭司或皇帝發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將尸體掘走。材料表明古羅馬A.宗教凌駕于羅馬法之上B.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C.財產所有權是受限制的D。頑強維護中央集權制度【答案】C9。15世紀后期以來,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版《圣經》發行,學者們能得到可靠和標準的《圣經》進行討論和爭論,閱讀《圣經》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由上述材料推斷A.科學知識為神職人員壟斷B.宗教迷信在歐洲廣泛流行C。啟蒙運動啟迪了人們思維D。印刷技術推動了宗教改革【答案】D。.。.。.。.。點睛:材料“15世紀后期以來”“閱讀《圣經》的人也越來越多”是解題的關鍵。10。法國思想家貢斯當指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法庭根據情緒和良心來斷定罪行,這是對權力的放任,因為“程序構成了一道安全屏障,省略程序就是削弱或撤除這道安全屏障"。貢斯當旨在說明A.法國大革命存在多數人暴力B.需要實現人的徹底解放C.司法正義與公共安全很重要D。民主政治建設尚需時日【答案】C【解析】從材料“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法庭根據情緒和良心來斷定罪行”“程序構成了一道安全屏障”中可以看出,貢斯當認為法治的真正精神是程序正義,強調了司法正義與公共安全很重要,故C項正確;A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B項錯誤,錯在“徹底"。點睛:解題的關鍵信息是材料“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法庭根據情緒和良心來斷定罪行”“程序構成了一道安全屏障".11。1880年,中美談判達成禁止美國人參與對華鴉片貿易的協議。1900年后中國與英國、德國、葡萄牙分別簽訂條約限制鴉片貿易.1908年美國率先在美屬菲律賓禁絕鴉片。材料表明美國A。欲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B。堅持國家間的公平正義C.推動國際事務民主化D。已逐步控制亞太地區【答案】A【解析】從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19世紀末期后,美國政府逐漸禁止鴉片,這反映了美國要樹立比較良好的大國形象,故A項正確;B項錯誤,錯在“國家間的公平正義”;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國際政治格局,故C項排除;當時美國還沒控制亞太地區,故D項排除。12.“與其說是歷史選擇了列寧、選擇了布爾什維克,不如說在1917年這個關鍵時刻,是列寧、布爾什維克機敏地選擇了歷史,將群眾自發的騷亂引導到解決和平、土地和面包問題上來。"據此可知,作者A。否定了列寧革命策略的靈活性B。強調十月革命順應了民心民意C.認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國國情D.夸大了一戰對俄國革命的影響【答案】B【解析】據材料“列寧、布爾什維克機敏地選擇了歷史,將群眾自發的、無政府主義的騷亂為自己所用,引導到解決和平、土地和面包問題上來"可知,材料強調十月革命順應了民心民意,故B項正確,C項錯誤;A項說法錯誤,列寧革命策略比較靈活;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一戰的作用,故D項排除.點睛:材料“列寧、布爾什維克機敏地選擇了歷史,將群眾自發的、無政府主義的騷亂為自己所用,引導到解決和平、土地和面包問題上來”是解題的關鍵;從中分析出正確答案。13。【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自“中國通商以來,即許各國領事自行審判,……而吾之法權日削。"中華法系“諸法合體,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強烈沖擊。在厲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國法律近代化進程。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訴訟程序的方案。最終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區分,并確定了訴訟審判制度。司法機關的改革是改革重點。刑部改為法部,成為專門的司法行政機關,管理監獄、執行刑罰,監督各級審判廳和高等審判廳判決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為大理院,成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下設民刑庭,并設推事和庭長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工作。大理寺還有統一解釋法律的權利,其解釋在全國范圍內都有效.都察院的職能得以凈化,開始向現代行政監察機構靠攏.確立了“司法獨立”原則,開始引入西方近代監察體系。要求各省的改革應當參照中央官制進行。——張晉藩《中國法制史》(1)根據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答案】(1)特點:①借鑒西方司法制度,全面系統地改革,地方參照中央。②區分程序法與實體法,確定訴訟審判制度.③重點在司法機關改革,確立司法獨立原則.④引入西方近代監體系。(2)評價:①確立了中國司法的獨立地位,加速了中國法制近代化進程;②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司法制度改革,旨在維護清王朝的統治;③改革的深度有限且最終失敗,但卻是以后司法進步的基礎。【解析】依據材料“即許各國領事自行審判”“一系列改革訴訟程序的方案”“并確定了訴訟審判制度”“開始引入西方近代監察體系.要求各省的改革應當參照中央官制進行.”的信息逐條歸納回答。依據材料中“加速了中國法律近代化進程”“在厲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的信息并結合所學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視角分析回答。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的經濟繁榮得益于強有力的帝國統治,帝國對于商業活動采取了務實政策,并能控制龐大的人口和廣袤的土地,從而維持了一個長期的王朝中期繁榮。直到18世紀中葉,中國最發達地區與英國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質量等方面出現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紀東西方出現了大分流。材料二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趙鼎新認為西方崛起包含五個交叉重疊的歷史進程.軍事競爭(連綿不斷的戰爭)和經濟競爭推動下的強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積累性發展。歐洲國家力量強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態的興起.資產階級在政治、軍事、意識形態方面的縱深發展……政府與商人聯盟的存在:政府依賴商人斂財創收,以及維持殖民地的運作;而商人則仰賴政府的保護,以此進行市場擴張。——摘編自趙鼎新《國家、戰爭與歷史發展:前現代中西模式的比較》(1)根據材料一概括18世紀中葉中國經濟繁榮的原因,并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世紀“東西方出現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給中國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世紀中葉中國最發達地區與英國經濟發展的“相似性”.【答案】(1)中國繁榮原因:①中央集權強大,政治穩定.②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③政府對商業采取務實政策。“大分流"原因:①西歐海洋意識強烈,不斷通過殖民擴張和殖民爭霸,擴大海外市場和資本積累;中國實行閉關鎖國,自閉于世界.②西歐國家資產階級代議制逐步確立;中國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達到頂峰。③西歐工業革命和自由主義思潮興起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中國仍處于小農經濟狀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④西歐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思想;中國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影響:一方面西學東漸,使中國人開始接觸西方近代文明;另一方面,隨著西方勢力的逐步東侵,原本主權獨立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2)相似:①生活質量提高,人口增加迅速。②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業發達。③商人群體活躍,海內外貿易興盛.④社會分工更加細密,商業市鎮大量涌現.⑤資本主義萌芽或發展。【解析】本題屬于典型的意義影響型材料題,題干以原始文獻史料作為情境創設試題,要求從材料中概括并結合所學來回答影響、地位和作用,作用可以從政治、經濟以及當時社會狀況角度思考回答;地位可以結合所學從改革對于國家發展的角度分析作答。(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中國的經濟繁榮得益于強有力的帝國統治,帝國對于商業活動采取了務實政策,并能控制龐大的人口和廣袤的土地"的信息歸納回答。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西方崛起包含五個交叉重疊的歷史進程”的信息并結合中西歷史特征從政治、經濟以及思想等角度比較歸納回答;第三小問影響結合所學從中西思想交流以及中國社會性質改變角度思考回答。(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