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為常式看《普利波特》中的專名翻譯_第1頁
從行為常式看《普利波特》中的專名翻譯_第2頁
從行為常式看《普利波特》中的專名翻譯_第3頁
從行為常式看《普利波特》中的專名翻譯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行為常式看《普利波特》中的專名翻譯

一、normnorm自古以來,只要翻譯存在,很多翻譯標準(例如嚴格的“信達雅”)就會評價翻譯的好壞,這使得翻譯活動既困難又難。然而,人們卻很少質疑這些把很多翻譯版本評價為“差強人意”的翻譯標準是否可行。事實上,很多標準本身可能是高不可及的預期。描述翻譯研究(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y(DTS))試圖研究“翻譯是什么,可以是什么;而不是應該是而什么,而從來不是的樣子。”(“whattranslationisandcanberatherthanwhatitoughttobebutneveris”)(Hermans,19),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對目的語文化中翻譯的研究總結出“norm”。可以說,“norm”是圖瑞(Toury)和赫曼斯(Hermans)描述翻譯研究的核心概念。圖瑞把“norm”定義為“把某一譯語社會里所共享的價值和觀念,如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適當的,什么是不適當的,轉化成在特定情況下適當而可行的翻譯行為準則(Toury,1980);而“norm”就是在通過對某方面翻譯資料的廣泛收集,以及翻譯現象的描述性研究,即分類、比例劃分、概述、測試及形成的,而最后的規律(laws)則是個未知數(見下圖)。圖瑞還把“norm”的特點總結為社會文化具體性和不穩定性,說明研究某方面的“norm”必須考慮這一翻譯現象所在的文化氛圍和時間歷史性。赫曼斯(Hermans)的定義跟圖瑞有著本質不同,他認為“norm是心理和社會實體,是人們互動交際中重要的構成因素,屬于社會化進程中的一部分。從廣義上講,規范涵蓋常規與法令之間的全部領域。”(Hermans,1996:31)。翻譯模因論(meme)的開創者查斯特曼(Chesterman)則對“norm”的定義則更為寬泛,寬泛得難以捕捉。他認為,翻譯中涉及的所有因素都是翻譯模因,而占據主導地位的模因就是“norm”。在這里,我們采用的是圖瑞的定義。二、行為常式的研究俗話說“一姓一名皆有精義”,作為近年全球最受歡迎的魔幻小說,《哈利·波特》中的人名(包括魔法師和惡魔)、地名、動物和魔法配件也充滿了原創的魔幻色彩和豐富的想象力,更有著用心良苦的文字游戲和幽默元素。而且,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固定版本的真實的專有名詞,這些名字的翻譯沒有現成的版本可參考,也沒有現實中的實物與之相對應。因此,譯者在處理時的自由度就相對較大。而描述翻譯研究的精髓便是避免對翻譯標準的不切實際的設定與預期,而是實事求是的研究材料中譯者的傾向與選擇,并由此總結出一定的規律,也就是本文現在所指的行為常式。前人對行為常式的研究都較為宏觀,著眼點大都在文學作品整體或某篇文章的翻譯策略上,本文研究對象較為具體化,針對虛構專名翻譯一項,試圖得出關于行為常式的結論。即使筆者試圖利用最客觀的描述性態度對收集而來的名字進行總結歸類,但在于港臺譯名對比的過程中,總難免有優劣的判斷之嫌疑。再者,專有名詞的翻譯的研究并未得到重視,甚至現在有些書刊雜志和電影字幕都直接把源語的名字未經翻譯成漢字直接引用。這引起了專名翻譯是不是翻譯的爭論。而據圖瑞的觀點:什么是翻譯?“翻譯就是在目的系統當中,表現為翻譯或者被認為是翻譯的任何一段目的語文本,不管所根據的理由是什么。”(Atranslationwillbeanytargetlanguagetextwhichispresentedorregardedassuchinatargetsystem,onwhatevergrounds.)而且,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并未出現原封不動引用英文名字的現象,所以這種質疑在這里是不足為信的。三、不完全譯的人名《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可以說是當今最流行的小說,而且并非兒童文學,在成年人中也非常流行,從1997年首次出版至今,被譯成了64種語言在世界各地發行,僅前六部的全球銷量就超過了3億冊。由于整個系列一共有七部小說,其中的專有名詞更是數不勝數,我們只收集了最具代表性的前三部作為樣本,即《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一般來說,有兩種專有名詞的翻譯方法。第一個是音譯,意思是用目的語中對應的字符根據發音代表源語的名稱,例如,哈利波特應音譯為“哈利·波特”。另一方面,有直譯或解釋,反映了一個名字作為單詞的意義。譬如,魔法師Sirius的名字被翻譯成為“小天狼星”;另一位魔法師的綽號Moonface被翻譯成“月亮臉”。生物的名字可分類為人,魔法師,魔幻生物,寵物和鬼魂。譯者對不同的種類也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此外,因為它是在前面的章節中提到,重點將放在那些原創而神奇的名字上。因此,人的名稱,如對哈利波特及其家庭成員的同學的,將被排除在外。另外,有些魔法師的名字也將不再需要復雜的考慮,它們往往是不太常見的人名,如奧林普馬克西OlympeMaxime(奧利姆·馬克西姆)andMollyWeasley(莫麗·韋斯萊)。本著描述翻譯研究的精神,與許多其他翻譯研究不同的是,作者將不會提出任何自制的“更好”的翻譯版本。重點將始終放在解釋,而不是判斷。為了統計概括,一定數量(30個)的魔法師名字被隨機選擇進行定量分析。其中26個,即百分之八十七完全是根據單詞的發音音譯的,這使它們看起來與普通人的名字沒有什么不同。音譯并不代表譯者沒有任何發揮的空間,譯者可以在對同音的漢字的選擇中體現自己的想象力和對人物喜好的傾向。如女魔法師FleurDelacour的名字都被翻譯成了“芙蓉”。而事實上,fleur在英語里確實是一種花兒,但不是芙蓉(lotus),而是鳶尾。另外三個不完全音譯的名字為SiriusBlack(小天狼星·布萊克),PeterPettigrew(小矮星彼得),andYouKnowWho(神秘人)。其中鳳凰社的成員之一、魔法師PeterPettigrew的名字翻譯最具爭議性。彼得是Peter的中文標準音譯,但Pettigrew與小矮星(littledwarfstar)并無任何關聯,而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沒有任何字面意思的姓,加拿大的前外交部長就姓Pettigrew,譯為佩蒂格魯。譯者顯然是把Pettigrew這個姓拆開翻譯了,Petty在英語中是小的意思,而grew是grow(生長)的過去式,合在一起就是長得矮,而因為小矮星在書中是作為小天狼星的朋友出現的,就在后面又加了“星”字,顯示兩者的親密好友關系。比起魔法師中大多數的人名,小說魔幻生物和寵物的名字起得就更有想象力和魔幻色彩,翻譯出來的版本也更加大膽而有趣,并且賦予了它們可愛的意味。如羅恩的老鼠Scabber就翻成了“斑斑”,而scab的原意是“疤,結痂”,給人消息的聯想,而這個可以變身為斑點狗的老鼠叫“斑斑”顯然更為合適。類似的有,Fang譯為了“牙牙”,Winky譯為了“閃閃”。但另外一只三頭惡狗Fluffy并未如臺灣版本一樣譯成“毛毛”,而是根據其危險與嚇人的特性譯為了“路威”。可見,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考慮名字的字面意思,而且也把名字的主人的特點納入考慮范圍。還有一種魔幻生物的名字都是根據字面意思經過略微調整直譯的,那就是4個魔法師朋友詹姆斯·波特,魯賓,天狼星·布萊克和小矮星彼得的昵稱。在魔法學校,四個朋友學會了把自己變身為動物的技能。因此,他們的綽號是跟他們變成的動物聯系在一起的。例如,魯賓每個月圓之夜都變成狼。所以他的綽號Moony就被翻譯成“月亮臉”(moonface)。而哈利的爸爸詹姆斯·波特可以變成鹿,他的名字是Prongs,譯為“尖頭叉子”(象征鹿角)。小矮星變為老鼠,叫做Wormtail,直譯為“蟲尾巴”。小天狼星變成的黑狗Patfoot,被翻譯成大腳板。但不是每一個具有字面意思的魔幻生物名都采取了直譯的方法,如叫做Hermes(有隱士的意思)的貓頭鷹的名字就音譯成了“赫梅斯”。而臺灣版本中就按照字面意思和發音結合譯為了“赫密士”。而赫敏的寵物貓Crookshanks也未按照字面意思譯為“歪腿”,而是直接按照發音譯成了“克魯克山”。譯者的這種選擇可能是因為那只貓本身的腿并不歪,而是羅圈腿,然而Crookshanks在英語中也沒有羅圈腿的意思,所以譯者為了避免歧義,直接用符合其發音的漢字代替。四、大陸版本:“伏地需要”根據查斯特的“問責行為常式”(AccountabilityNorm),每個翻譯都會為自己的譯本負起責任,也經得起別人的追根問底。而譯者本身對某些翻譯策略的解釋便成為珍貴的研究對象。筆者就在網上搜索到了這樣一個材料,即新華社的記者采訪了《哈利·波特與鳳凰令》的三位譯者之一的馬愛軍。說到專門的翻譯,馬先生提到了原作者J·K·羅琳的代理提出的要求:由于名字復雜,要求中國大陸的簡體中文的版本盡量與臺灣的譯名相符。小說中的第一大反派“伏地魔”Voldemort的名字翻譯就是馬先生提出的一個例子。但是,他還指出,臺灣的版本用的是“佛地魔”,他把“佛”字改成了“伏”字,因為Voldemort更多是心狠手辣的壞蛋而不是仁愛的佛。這顯示了譯者想要讓人物“名符其實”。但是,通過比較我們得知,兩個版本的專門翻譯出入很大,因為海峽兩岸專門翻譯的標準迥異。而通過對比研究,我們更容易得出兩岸魔幻譯名行為常式的具有建設性的結論。在臺灣版本中,譯者比較喜歡把“魔(Mó)”字用在名字中,如Marvolo,Merope,Morfin被音譯為魔佛羅、魔柔、和魔份而不是馬沃羅、梅洛普和莫芬。雖然兩岸的譯者在翻譯普通人名的時候用以代表這幾個讀音的漢字本來就不盡相同,但是大陸版本中還是對M后面幾個不同的原因作了區分,用了不同的字“馬、梅、莫”來代替,而臺灣都用了內地幾乎從來不在人名中出現的“魔”字。另外,在前文出現的翻譯成“芙蓉”的Fleur可見,臺灣版本的譯者在選擇音譯漢字的時候自由度更大,可以犧牲音譯對源語讀音的忠實度而選擇自己覺得更具有表現力的漢字。而即使在翻譯魔法小說時,大陸譯者也秉承了翻譯普通人名中使用中性字,而不是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漢字的傳統。大陸版本在翻譯魔法師的名字和魔法生物和寵物的時候另外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字數比較長,我們對50個上述名字做了統計,大陸版本50個名字的平均字數是4.3,而臺灣版本的平均字數是3.1,平均少了1.2個漢字。通過對比我們可以說,臺灣版本的名字更為靈活和簡短。五、“行為常式”的翻譯解釋通過對大陸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小說前三部中三十個魔法師的名字和二十個魔法生物和寵物名字的對比研究表明,如果英文名字本身沒有明顯的字面意思,異化的音譯的方法就會廣泛運用在名字翻譯中,對原文各個細致讀音的忠實和選擇中性化的漢字代表聲音是最具主導意義的行為常式。再者,在對名字字面意思的直譯過程中,譯者則傾向于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即使要犧牲一部分對字面意思的忠實度,也要使中文版本更為有趣和得體。第三,在于臺灣五十個名字的版本做了對比研究后,筆者可以很有信心地總結出臺灣版本的翻譯彈性更大、更為簡潔的特點。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