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字中的“雺”_第1頁
楚文字中的“雺”_第2頁
楚文字中的“雺”_第3頁
楚文字中的“雺”_第4頁
楚文字中的“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楚文字中的“雺”

竹書《易·夬》釋文云:九晶:藏于頄,又兇。君子夬夬,蜀行遇雨,女雺又𥖣,亡咎。本句帛書《周易》作:“君子缺缺,獨行愚雨,如濡有溫,無咎。”今本《周易》作:“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雺”,注釋云:“《爾雅》:‘天氣下地不應曰雺;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鄭樵注:‘雺,即蒙也。’”按竹書《周易》中的“雺”即“霧”字,傳世文獻又作“蒙”“霿”“瞀”等。《說文》:“霧,地氣發天不應,雺,籀文省。”《釋文》:“雺,或作霧,字同。”《五經文字》:“霧,雺,霧,三同,并莫侯反。上《說文》,中籀文,下經典。”《玉篇》:“霧,同雺,天氣下地不應也。”《釋名·釋天》:“雺,蒙也,日光不明,蒙蒙然。”《書·洪范》所舉的氣象征兆中就有“蒙”,“蒙”是一種咎征。其云:“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陽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云:“今文‘蒙’作‘霧’。《史記》曰:‘曰霧,常風若。’《漢志》曰:‘霿,恒風若。’應劭曰:‘人君瞉霿鄙吝,則風不順之也。’”‘霧’字《漢志》、《續漢志》引《大傳》作‘霿’,《文獻通考》引《大傳》作‘雺’,《宋書》、《隋書》作‘瞀’,皆三家異文,實一字也。”簡文中的“雺”有兩種釋讀。其一,可依帛書和今本讀為“濡”。“濡”、“雺”二字一為日紐,一為明紐,聲屬準雙聲,又都屬侯部疊韻,古音極近,可以通假。“雺”從“矛”聲,從“矛”之字可與“濡”相通。如《詩·周頌·時邁》:“懷柔百神”,《釋文》:“柔本亦作濡。”“濡”,沾濕。簡文“女”同今本“若”,皆為語氣詞。《易·大有》:“厥孚交如”,孔穎達疏:“如,語辭。”竹書《易·大有》作“厥孚洨女”,“女”亦用為語辭。“𥖣”,孔穎達疏:“危也。”今本作“慍”,帛書作“溫”。“慍”,《易·夬》陸德明《釋文》:“恨也。”“慍”,“厲”皆有不順之意。言雖有不順,但終無咎害。其二,可如字讀為“霧”。簡文當斷句為:“九晶:藏于頄,又兇。君子夬夬蜀行,遇雨女雺,又𥖣,亡咎[1]。”“獨行”,指三獨應上六。王弼注云:“夬為剛長,而三獨應上六,助于小人,是以兇也。”“如”同“與”,或為語辭。“遇雨如霧”指三、上六陰陽相遇,感而成雨霧。《淮南子·天文訓》云:“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亂而為霧;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陰氣勝則凝而為霜雪。”“雨”“霧”皆為陰陽相感而生,且同為咎征。《象傳》云:“‘君子夬夬’,終無咎也”,孔穎達疏:“眾陽決陰,獨與上六相應,是有咎也。若能‘夬夬’,決之不疑,則‘終無咎’矣。”以上兩種釋讀,我們更傾向于后者。因讀“雺”已可通達文意,無需再破讀為“濡”。下面我們來看楚帛書中可能與“雺”有關的一個字。楚帛書甲篇云:山陵其廢,有淵厥汩,是謂李。李歲囗月,入月七日、八日,囗有亡雨土,不得其參職。字的釋讀很有爭議。就我們所見大致有四種說法。多數學者都釋為“電”。如曾憲通先生云:“帛文從,與《說文》電字古文作同。”安志敏、陳公柔先生釋“雷”。李零先生認為系“雺”字之殘,帛文“雺亡”當讀作“霧霜。”劉信芳先生傾向于釋“臾”,認為“臾霜”即“霣霜”,《春秋公羊傳》有云:“霣霜不殺草”。細審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所附紅外線照片,該字圖版清晰,字形完整,未見有殘缺的痕跡,但字形下方筆畫粘連,不易辨認。目前所見以紅外線照片為依據的摹本,《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作。《長沙楚帛書文字編》作。下面我們以之為參考,來分析以上四種說法。“雷”本從“𤳳”得聲。“雷”西周金文作,信陽楚簡作,包山簡作。帛書字形與之有別,當不是“雷”字。釋“霣”說可能是以第一種摹本為依據的,即認為該字下部形作。楚文字“臾”作、等形。帛書該字下部與“臾”差別也較明顯。釋“電”的學者也當是以第一種摹本為依據的。“電”本從“申”。楚文字“申”常見,形作。帛書本篇“神”所從“申”即如是作。古“申”字尤其是楚文字中間一筆一般是彎形,帛書該字下部中間筆劃偏直,所以這個字很可能不是“電”。我們認為李零先生釋“雺”的說法是值得重視的。如以第一種摹本為據,則該字很有可能是“雺”。字從雨從,可視為“矛”字的省形。上海簡《昔者君老》簡4云:“君卒,太子乃亡聞亡聽,不聞不令,唯哀是思,唯邦之大務是敬。”“務”字,字形作,原釋文缺釋。黃德寬等先生指出當釋“務”。按釋為“務”是對的。楚文字“務”常見,皆從“矛”從“人”形。馬王堆帛書《明君》篇云:“守戰囗邦之大務也,而賢君獨積焉,故無敵。”其言“邦之大務也”,同于簡文所記。字上部從為“矛”之省形。楚文字“矛”一般作、等形,之省作,如同之省作。帛書“雺”所從之與《昔者君老》“務”所從之筆勢相同,形體相近,也應當是“矛”字。對照紅外照片,我們認為《長沙楚帛書文字編》摹作,與帛書原字形更象。其字下部形作,當是“矛”字。我們知道,楚文字“矛”作為偏旁常有形省。相當于在的右上方多加了一短橫,這一短橫也可視為之省,其目的當是避免形體臃腫。綜上所述,釋“雺”在字形上是沒有問題的。古占星家常以“雺”為兇兆。《漢書·五行志》云:“言上不寬大包容臣下,則不能居圣位。貌言視聽,以心為主,四者皆失,則區霿無識,故其咎霿也。”又引京房《易傳》云“有蜺、蒙、霧。霧,上下合也。蒙如塵云。蜺,日旁氣也……此皆陰云之類云。”帛書所言“雺亡雨土”,都為兇兆。“亡”,李學勤先生讀為“霜”,可從。《白虎通義·災變》:“霜之言亡也。”《釋名·釋天》:“霜,喪也。”馬王堆帛書《十問》云:“食氣有禁,春避濁陽,夏避湯風,秋避霜霧,冬避凌陰,必去四咎,乃深息以為壽[10]。””其稱“霜霧”與楚帛書言“雺霜”相同。可見將該字釋為“雺”在字形,辭義上皆密合無間。

注釋[1]“君子”至“無咎”一句今本的句讀,孔穎達《正義》作:“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李鼎祚《集解》引荀爽注作:“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作:“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義皆可通。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第86頁,中華書局,1993年。安志敏、陳公柔:《長沙出土戰國繒書及其有關問題》,《文物》1963年第九期。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載《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科學出版社,1999年。又見《中國方術考》修訂本第191頁,東方出版社,2001年。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第62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黃德寬:《戰國楚竹書釋文補正》,載《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圖版第40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