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療法講義完整版_第1頁
浮針療法講義完整版_第2頁
浮針療法講義完整版_第3頁
浮針療法講義完整版_第4頁
浮針療法講義完整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標準化管理處編碼[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標準化管理處編碼[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浮針療法講義浮針療法講義第一節浮針療法概論

浮針療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針等針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圍皮下淺筋膜進行掃散等針刺活動的針刺療法(NeedIingtherapy)。是傳統針灸學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在繼承和發揚古代針灸學術思想、寶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尤其是現代針刺研究的成果。

浮針療法在英文中曾被稱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

FloatingNeedling,現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簡稱FSN)一詞,所用針具(一

浮針療法具有適應癥廣、療效快捷確切、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無副作用等優點。適用于臨床各科,特別是疼痛的治療,有著較為廣泛的作用。

一浮針療法理論與傳統針灸學理論的關系

1浮針療法是傳統針灸學理論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稱為現代針灸學。

2傳統理論以傳統文化為根底,以經絡輸穴為理論主體,而浮針療法多以現代醫學理論為核

心,其理論主體融合了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相關部分,與傳統中醫藥學理論有明顯不同。

3浮針療法和傳統針灸療法都屬于needl土ngtherapy,在臨床上有著互補作用。

4浮針療法和傳統針灸療法在機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來,主要是:對針灸學臨床、文獻和實驗等方面的長期思考使我們發現了浮針療法。

二幾個不能解釋的臨床現象的思考是浮針療法發現的萌芽:

(1)腕踝針在腕部、踝部進針僅僅是一種部位上的選擇。現代解剖和組織胚胎學并不認為腕踝關節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組織結構有很大的區別,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關節附近呢針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組織結構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

(2)按照傳統針灸理論,得氣與否以及氣至的遲速,不僅直接關系到針刺治療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窺測疾病的預后。所謂"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靈樞九針十二原》)。《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更為明確地強調得氣的重要性;“只以得氣為度,如此而終不至者不可治也。”現代剛出版的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教材也認為:"一般地說,得氣迅速時,療效就好:得氣較慢時,療效就差;若不得氣,就可能無治療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臨床上,不得氣而同樣取效的現象也有很多。特別是激光治療、電磁治療時患者沒有得氣感覺。這些矛盾現象導致了下列疑問的產生:得氣是不是針灸臨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環節,還是針灸治療時一個伴隨現象在皮下針刺沒有得氣現象,能不能取效

三科學研究

現代關于針刺和經絡研究的一些成果是發現浮針法的推動力量。

(1)董宏偉等: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100Hz經皮電刺激與電針刺激相比,鎮痛效果較強,

而且連續多天刺激不易產生耐受。

Hans治療儀僅僅是在皮膚上通電,也能取得一定療效。甚至在古希臘,很可能包括古

埃及,就懂得用電鯉放電來治療各種痛癥。

因此,在皮膚表面的電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組織的作用不很明顯,因此,我們設想,在這種取效的過程中,皮膚或其他表層組織一定起了作用,那么,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刺激皮膚或其下層取得療效呢尤其是疏松結締組織,含水量相對大,電阻小,按照物理學原則,電壓相等的情況下,電阻小的線路電流量大,所以,經皮電刺激所以起作用,疏松結締組織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性最大。

(2)有實驗證明,經絡沒有獨特的物質基礎。余安勝等基本上排除了經絡是一種現代醫學還沒有發現的獨立的組織結構的傳統認識。但神經、血管、淋巴、筋膜、肌健、肌肉這些組織結構中哪一個起主導作用還未明確。

史學義等通過實驗進一步認為:"皮膚、皮下結締組織是穴位普遍的形態學基礎,而不同穴位的組織結構成分及其數量的差異、相互組合方式的不同,及與其鄰近組織結構進而與整個機體的結構功能聯系的不同決定不同穴位特殊性。

謝浩然等認為經絡是存在于四肢的肌即間隔和軀干的筋膜間隙等部位的間隙結構,由疏松結締組織連接搭橋而形成的路線;這種理論強調了疏松結締組織的重要性,無獨有偶,陳爾輸等發現穴位區鈣元素濃度比經絡線上非穴位區高4倍以上。黨瑞山等為探討經絡穴位與結締組織結構的關系,在3具成人尸體上留針于穴位局部后再解剖觀察了手太陰肺經全部穴位與相關結締組織結構的關系。結果顯示,l1個肺經穴位中,與骨膜相關者9個,與神經鞘膜和動脈壁相關者各1個,X線,CT觀察驗證了尸體解剖觀察結果。此結果為進一步探討經絡與結締組織的關系和經絡的物質基礎提供了形態學依據。

有人認為,經絡是機體在進化過程中出現較早、分化較低的傳導組織,而結締組織也是出現較早、分化較低的組織。因此,我們認為,經絡的現象與疏松結締組織有著密切的關系。

當然,這僅僅還是假說,需要有大量臨床實踐和動物實驗的支持。

我們關于腕踝針的動物實驗結果表明在皮下埋針能夠提高痛閾,而且,該實驗并沒有

完全按照腕踝針的分區選點法,實際上就是浮針療法的雛形,但結果卻相當令人滿意。

四文獻研究

浮針療法是在古代文獻的挖掘中獲取營養成長起來的,是對傳統針灸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其源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皮部理論十二皮都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浮針療法在皮下進針,不深入肌層,進針點在病痛周圍,力專效宏,理固當然。

(2)以痛為輸理論《靈樞經筋》所載十二經筋的各種痹癥,如仲春痹、,孟春痹、仲秋痹等等,其治療原則全部是"治在播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由此可知,對于軟組織的感覺異常,尤其是四肢軀干部的痛癥,《內經》選穴以"以痛為輸"為基本治療法則,在《內經》的其他篇章中也有很多記載,如:《靈樞五邪》:"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問刺腰痛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問縷刺論》:"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素問骨空論》:"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等,舉不勝舉。"以痛為輸"應被視為阿是穴方法的最早記載。阿是穴更是被隋唐以后的針灸界普遍認同。雖然浮針療法進針點的選擇并非象"以痛為輸"、阿是穴那樣選在病痛局部,而是在痛點周圍,但和它們兩者還是有相似的地方:都以病痛的部位為選擇進針點的根據。

(3)《內經》刺法浮針療法的最大特點是皮下進針、近部選進針點和留針時間長,這

三者在《內經》的刺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較為詳細的論述。

皮下進針:《靈樞官針》篇說:"凡刺有九,以應九變。"毛刺"刺浮痹皮膚"。《靈樞官針》篇說:"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直針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浮刺"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靈樞宮針》篇說:"凡刺有五,以應五藏。"半刺"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

近部進針:九刺中的分刺即屬此類。分刺"刺分肉之間"

十二刺恢刺"直刺旁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齊刺"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

揚刺"正內一,旁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也。"

短刺"刺骨痹,稍搖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五刺豹文刺"左右前后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

關刺"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

-合金刺化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

報刺"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雖然留針時間不長,甚至遠不及現代針灸臨床常見的留針時間,但相對于眾多內臟疾病的針刺治療都不提及留針的情況下,在治療疼痛(痹證)病癥時,突出了留針,這顯然有著深刻的意義。

第二節浮針療法的發展

1針具的發展

開始時,我們采用浮針療法時,使用傳統針灸針具———毫針,用"毫針"作為浮針療法的工具,在治療部位較小、病痛較輕的疾病時效果快捷,療效也比較確切,但下列的一些因素促使了我們下決心改變針具:

(1)在病變部位大或深時,用毫針作工具的浮針療法效果不明顯,常常需要多個毫針,

甚至多針效亦不彰。

(2)因為浮針療法需要長時間留針,由金屬制成的毫針留置于體內常常會因為移動等因

素造成疼痛,或刺破血管等組織。

(3)金屬針留置于體內,會在病人心理上造成強大負擔。

(4)據我們觀察,浮針療法的療效與針具的粗細有密切關系。

(5)在用毫針作為浮針療法器具的時候,很多病人擔心把金屬針留置體內會造成自己在家里無法處理的后果,因此寧可浪費時間,等候醫生下班前才取針。這樣既耗費了醫生的時間,也不利于科室空間的利用。

由于上述的各種情況促使我們發明浮針針具(簡稱浮針),也就是現在的軟套管針。雖然,現在看起來浮針沒有什么奇妙的,但當時卻是花費了我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經過了幾個步驟才有了這個小發明:

(1)首先我們想到用物理方法來達到目的。

(2)化學方法也可考慮。

(3)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內注射一定量的液體(如葡萄糖注射液)

最后,我們想到了復合的辦法:主要結構為軟套管和套于其中的不銹鋼針芯,前者有較好的

柔軟度,而后者有足夠的剛性和硬度。

2適應癥的開拓

第一階段:主要治療四肢部的軟組織傷痛。

第二階段:治療軀干部非內臟病變引起的疼痛。

第三階段:治療內臟痛。

第四階段:治療頭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第三節浮針療法的特點

一、操作特點

浮針療法與目前針灸臨床常用的療法比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點

(1)針尖必須直對病灶

(2)針體在水平運動

(3)均勻柔和反復的掃散動作

(4)留針時間長

(5)在操作時,必須聚精會神,

二、療效特點

(1)主要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痛癥;同時對感覺麻木、脹滿等感覺異常的病癥也有較好的療效

(2)取效快捷,治療疼痛時,在進針完畢即可收效。

(3)留針時能保持這種療效,留針達到一定的時間,起針后療效也能維持;

(4)安全無副作用,不但沒有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甚至因為是針體僅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的原因,傳統針灸引起的斷針、彎針、滯針現象不復存在,暈針現象也比傳統針刺療法更少發生。

(5)對軟組織傷痛等疾病,有較好的遠期療效;但對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副癌綜合癥),遠期療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止痛萬法;

(6)因為留針期間病人可以自由活動,可以回家,不需要象傳統針灸療法那樣在治療床或椅上留針,所以治療場所的空間利用率較高;(7)費用低,因為采用浮針療法治療次數較少,雖然一次的治療費用耍比傳統針灸療法多,

但總體上要節省費用。

(8)因為操作時間短,浮針療法的操作對室內的溫度要求較低,在寒冷的天氣里比傳統針灸有優勢。

第四節針刺前的準備

一、選擇體位

如體位選擇不當,在施術過程中病人緊張,醫生進針、行針不便,給病人造成痛苦。

因此,治療時必須根據治療所選進針點的具體部位,選擇適當的體位,便病人放松,同時便于施術操作。臨床上常用的體位,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仰臥位,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進針點和上下肢部分進針點。

(2)側臥位:適宜于在身體側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療。

(3)俯臥位:適宜于在頭、項、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側及上肢的一部分進針。

(4)俯伏坐位:適宜于項、背部的進針。

對初診、精神緊張或年老、體弱、病重的患者,應盡量采取臥位。

二、明確病痛點

病痛點在軟組織傷痛的臨床上,指的是筋膜扳擊點(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

不僅僅是病痛的所在,多數情況下也是病痛的原因。這方面的問題常常為醫生們忽視,他們更多地關注影象學的資料,而不去自己地檢查病人。比如,頸腰椎間盤突出癥,人們往往以為突出的椎間盤是罪魁禍首,其實,很多時候這種認識都欠缺思考。有大量的資料表明,MTrP是頸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直接原因。

明確MTrP所在是浮針療法不可或缺的重要萬面。初學者要用心體會,認真把握規律。

三、確定進針點

進針點的選擇關系到迸針順利與否,關系到療效的好壞。在選擇進針點的過程中,要明確以下五點原則:

(1)小范圍病痛進針點近,大范圍、多痛點的遠

(2)多數情況下,選擇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處特殊的如在肋間,不必拘泥上下左

右,可以斜取進針點

(3)避開皮膚上的斑痕、結節、破損、凹陷、突起等處,盡量避開淺表血管,以免針刺時出血,

(4)進針點與病痛處之間量虹不要有關節,否則,效果相對地

(5)可以不必拘泥此原則。

針刺前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進針部位的消毒和醫者手指的消毒。

(1)進針部位消毒在需要針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在拭搽時應由進針點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當進針點消毒后,切忌接觸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醫者手指消毒術前,醫者應先將雙手刷洗干凈,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第五節針刺操作

一、進針運針

操作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進針,第二步運針。

第一步進針時局部皮膚要松緊適度。

臨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挾持針柄,狀如斜持毛筆。

初學者可以用左手拇指、食指挾持輔助針身,采用類似毫針刺法申的挾持迸針法。熟練者可以直接斜刺入皮。進針發力時針尖擱置于皮膚上,不要離開皮膚。迸針時針體與皮膚呈15*一25~角刺入,用力要適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達肌層即可,然后松開左手,右手輕輕提拉,便針身離開肌層,退于皮下,再放倒針身,做好運針準備。

何若愚"針入貴速,既入徐進,出針貴緩,急則多傷"。

第二步運針

是指針入皮下后到針刺完畢之間的一段操作過程。運針時,單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

進。推進時稍稍提起,使針尖勿深入。運針時可見皮膚呈線狀隆起。在整個運針過程申,右手感覺松軟易進,病人沒有酸脹麻等感覺,不然就是針刺太深或太淺。

運針深度一般掌握在25°-35°之間。對范圍大,病程長的病痛,運針深度可長,

反之,則短。

1.掃散動作

掃散動作:以進針點為支點,手握針座,便針尖作扇形運動。掃散動作是浮針療法區

別于以往所有療法的重要特色。對臨床療效有著顯而易見的影響。操作時以右手中指抵住患者皮膚,使針座微微脫離皮膚,醫者稍稍平抬浮針,使埋藏于皮下的針體微微隆起皮膚。

操作時耍柔和,有節律,操作時間和次數視病痛的情況而定。也就是說,如果疼痛已經消

失或不再減輕,則停止作此動作。掃散是浮針療法的核心,每一個動作都必須用心去完成;

另外一手一定要密切配合,使進針點和病痛處之間的范圍內完全放松;掃散時間一般為2分

鐘,次數為200次左右。如果掃散后,疼痛依舊存在,可再選更靠近病痛點的迸針點,重新進針。進針完畢,抽出針芯棄之安全處,務必放于人不易觸摸的地方,防止刺傷。然后把膠布貼附于針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軟套管。在進針點處,用一個小干棉球蓋住針孔,再用膠布貼附,以防感染。

2.針刺的方向

浮針療法對針刺的方向要求較為嚴格。針尖必須由遠而近地直對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如果由近而遠地反方向對著病灶,效果更不理想。

3、留針和出針

留針的目的是為了保持鎮痛效應。因為,臨床上常常發現運針完畢疼痛即減或消失,也就是說,浮針療法有較好的即刻療效,但若隨即起針,病痛會復作。留針可維持即刻療效。在留針時多用膠布貼敷,把軟套管的針座固定于皮膚表面即可,為安全起見,迸針點處可用消毒干棉球覆蓋一薄層后用膠布貼敷。

有人對針座放置于皮膚上反應過敏,可以在其間鋪置薄層棉墊。

留針時間的長短還要根據天氣情況、病人的反應和病情的性質決定。若氣候炎熱,易出汗,或病人因為膠布過敏等因素造成針孔口或局部皮膚瘩癢,時間不宜過長。若氣候涼爽,不易出汗,病人沒有反映不適感,時間可長一些。

4.醫囑

a.留針期間勿打濕針刺局部,防止感染;

b.不要劇烈運動;

c.局部有異常感覺時,不要緊張,大多為膠布過敏所致,醫生可用其他類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貼等;

d若因為針體移動,引起局部刺痛旁邊沒有醫生,可自行起針;

e告訴病人起針時可能出血。

第六節針刺常見并發癥

針體僅入皮下,沒有較長時間的酸脹麻等感覺,只是在透皮時很短時間的刺痛,所以浮針療法比傳統針刺療法更為安全,一般不會出現滯針、彎針、斷針等異常情況。但如果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針刺手法不當,或對人體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也會出現一些不利于治療的情況,常見者有皮下出血及暈針。

一、皮下出血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只要告知病人,

消除其顧慮情緒及恐懼心理即可,不必立即起針。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影響到功能活動時,可先起針,作冷敷止血,24'小時后,再作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有人認為,針刺引起的皮下瘀血,不一定待24小時后才熱敷,在1小時后即可熱敷或按摩,這種提法可供參考。

二、暈針

暈針是在針刺過程申病人發生暈撅現象。暈針時,患者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

相比傳統針灸,浮針療法的臨床更少發生暈針。但也可發生于個別敏感者,以青年女性較多見,尤其是在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等情況下容易發生。

對于暈針應著重預防。

暈針的處理方法:輕、中、重。第七節浮針療法注意事項

患者在過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時,不宜立即針刺。

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針刺。

皮膚有感染、潰瘍、疤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浮針療法留針時間長,相對傳統針刺療法而言,較易感染。浮針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時要注意消毒。特別是對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當加倍小心,慎防感染。

留針期間,應注意針口密封和針體固定,囑患者避免劇烈活動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進入機體引起感染。

當肢體浮腫時,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療。例如,系統性紅班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大量的激素導致水腫,在這種情況下,浮針療法鎮痛效果差。

對軟組織傷痛,如果浮針療法治療后只有近期效果,病情反復發作,要考慮免疫系統疾病所致。

沒有明確痛點的位置性疼痛(只有關節處于某一位置時,疼痛才顯現出來)效果往往不佳。

浮針五不治一不治全身浮腫二不治局部紅熱腫大三不治近期使用外治法如重力推拿拔火罐按摩乳紅花油膏藥四不治局部封閉沒多久五不治時有時無摸不清

第八節扳機點與肌筋膜痛綜合癥

肌筋膜痛綜合癥(Myofascialpainsyndrome),嚴格意義上講,為一種局部疼痛綜合癥,以存在肌筋膜MTrP(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為特征,有時,被簡稱為MTrP痛。

MTrP曾被稱為myalgia、fibrositis、Muskelh6rten等,常見的例子有:緊張性頭痛、肋肩綜合癥和網球肘。

分別提出MTrP的四個基本特征:

A肌肉內存在結節或條索;

B在結節或條索上有定位明確的壓痛點;

C按壓壓痛點時可產生遠隔部位的疼痛;

D通過壓痛點按摩或注射可減輕疼痛。

后來,人們發現了MTrP的另一個特征:所累肌肉伸直受限或無力。

MTrP分為latentMTrP和activeMTrP,兩者皆有壓痛,區別在于:在沒有受壓時,前者沒有疼痛,而后者伴隨疼痛(多位定位不很明確的肌肉、關節持續性隱痛)。我們臨床多只涉及后者。在肌肉過載(可以是急性、持續性和/或重復性)、過度疲勞、神經根病變和較大創傷等情況下,latentMTrP可以被激活,成為achveMTrP。在輕度正常活動或在無持續性因素存在時,一個急性activeMTrP會自發地轉變成latentMTrP,疼痛癥狀消失。

一般認為,activeMTrP隨年齡增加而增多,中年時期最多,進一步到老年時期,活動

明顯減少,更多的表現為latentMTrP,關節僵硬、活動范圍受限。每天重體力勞動的人比偶爾體力勞動的工人,較少患activeMTrP。

ActiveMTrP常見于頸、肩、盆帶肌和咀嚼肌等維持姿勢的肌肉,另外,斜方肌上緣、

胸鎖乳突肌、肩胛提肌和腰方肌等也是易患肌肉。

臨床表現:

一、主訴

疼痛,但有時病人只感覺麻木和感覺異常。功能障礙,主要體現在患肌功能減弱、協同運動喪失和工作耐力減退。這時,對activeMTrP,如不便其滅活,僅采用鍛煉的方法,這不但不會減輕癥狀,反而會陷入其他肌肉替代,患肌進一步變弱的怪圈。睡眠障礙,在activeMTrP病人睡眠時,常有腦電圖的改變,這些改變使得次日的患肌敏感性增加。因此,對于患activeMTrP病人,睡眠時當注意改變睡姿。

二、體征

條索浮針療法或者推拿等方法可使其張力降低一直到消失。

結節有時獨立存在,多數在條索上。

壓痛或感覺異常

局部纖顫反應MTrP觸捏會激發條索或者結節的短暫顫動反應

活動范圍受限

無力

三、檢測

能夠證實MTrP存在的檢測方法包括,特異性細針電極EMG技術、超聲、表面EMG、

疼痛儀和熱圖。運動終板的功能障礙是MTrP發生的重要因素。MTrP的電診斷特征,包括

了自發性電活動(Spontaneouselectricalactivity,SEA)和與功能障礙運動終板密切相關的活動性病灶的波峰。

MTrp對于全科醫師、針灸醫師、麻醉醫師、疼痛科醫師、牙科醫師、家庭醫師、婦科

醫師、神經科醫師、護士、骨科醫師、兒科醫師、理療師、風濕科醫師都很重要。但是,全身肌肉和特殊的MTrP,以及由此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礙

四鑒別診斷

最重要的是與fibromyalga(FMS)鑒別,見表2

表2MTrP和FMS引起的肌筋膜痛的區別

AchveMTrPFMS

女:男判:1女:男二4-9:1

局部痛廣泛、一般性疼痛

局部壓痛廣泛壓痛

感覺肌肉緊張感覺肌肉軟、面團狀

運動范圍受限不受限

MTrP檢查壓痛點檢查

注射、浮針療法等反應迅速注射、浮針療法等反應緩慢-

20%伴有FMS72%伴有ActiveMTrP

五MTrP形成的區域和原因

的形成與運動終板有關。

運動終板是一個運動神經元的神經末梢與肌纖維的連接區,它包含了由神經電信號轉變成化學信號(乙酚膽堿),反過來又轉變成肌細胞膜電信號的突觸。終板區域是運動終板支配肌纖維活動的區域,此區域有人稱為運動點。臨床上,將運動點確認為在微小表面電刺激下,能釋放可視、可觸覺的纖顫反應的區域。幾乎所有的肌肉,終板被定位在肌纖維的中部,即兩附著點的中間。

2.能量危機假說

假設一個起始損害,如肌漿網或肌細胞膜(肌纖維膜)機械破裂,釋放的鈣最大限度激

活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收縮活性。如果損傷可修復,異常將是暫時的。顯而易見,一個更可能的機制是,基于功能障礙神經末梢Ach的過度釋放,結合后膜可無限期持續地異常去極化。此時,終板附近肌纖維最大限度收縮,可無限期持續而無運動單元動作電位。持續收縮(最大收縮的30%@50%,取決于受累肌肉)期間肌肉循環衰竭。代謝需求增加結合代謝供應減少導致局部的嚴重的能量危機,導致將鈣入肌漿網的Ca'"泵能量衰竭。這完全是一個惡性循環。

3.擴散規律

如果急性疼痛被快速有效控制,可阻斷許多慢性疼痛的痛苦。此原則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臨床例證證實。揮鞭傷所致胸部肌筋膜MTrP綜合癥患者所需要的治療期限,與發生事故和開始MTrP治療之間的時間長度直接相關。開始治療延遲越久,需要治療越多,完全緩解能性越小。

分論

第一節四肢部病變引起的疼痛

一。網球肘:在疼痛局部摸到一個卵圓形的東西,不是結節或條索狀的

點的下方向上打

2..P的上方往下針

的內側面往P針

二.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1.從上向下打

2.最佳方案是從下向上打,第一掌骨赤白肉際處向上打。

三。屈指腱鞘炎

1.前臂內側前緣橈動脈的上方向下打

2.赤白肉際處第一掌骨斜向P點

四.肩周炎

1.多方位疼痛2.多方位的壓痛3.多方位的關節活動受限4.年齡在40-60之間5.常與頸椎病并發疼痛6.常常夜間加重7.重者三角肌萎縮8.與骨折內臟痛相鑒別。

三個MTrp點

肩前:喙突周圍或結節間溝,多呈圓盤狀若鵝卵石,范圍中等P1

肩側:肩峰下凹陷下范圍下僅有緊感P2

肩后:肩胛外側角外下方,相當于肩貞穴處,范圍大,硬緊感覺P3

治療

P1點a.同側前臂的前緣,由下向上

b.同側上臂的前緣,有下向上

c.P點內下方向P點

P2點a.同側上臂橈側,由下向上

b.從P2前方向P2后方打

c.同側上臂外側后緣向P2,由上向下

P3點P3內下方向P3

醫囑:被動活動不要試圖用蠻力改善關節活動范圍重者平時用繃帶牽拉固定

五.偏癱性肩痛

1.三角肌下方向上打(參照上P2點)

2.繃帶固定于功能位半月

六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

前臂背側中央

七腕管綜合癥

前臂內側中央

八股骨頭壞死

治療時間長,從下方向上方打,可留1-2支針,留針5-8小時

九膝關節痛

常見疾病:骨質增生,脂肪墊損傷,滑囊炎,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損傷。不包括沒有明確MTrp的膝關節病

常見六大MTrp點:推按髕骨時

1.髕骨下內外側,髕骨上內外側共4個,前5個只有病人的感覺

醫生手下無感覺

2.髕韌帶下共1個

3.腘窩中或下方(較大條索,觸之明顯)

治療注意:若浮髕試驗陽性,要注意在化膿性感染,注意與股骨頭壞死等相鑒別

適宜早期治療,治療后活動視病情而定

局部治療為主,輔助被動活動,寧騎車勿行路

注意休息,尤其是肥胖病人,肥胖者遠期效果差

免疫性疾病所致的膝關節病復發率高

處方:P1P1的下方向P1

P1的內側向P1

P2P2的下方向P2

P2的內側向P2

P3P3的上方向P3

P3的內側向P3

P4P4的上方向P4

P4的外側向P4

P5P5的內下方向P5,或外下方向P5,不能一下方向P5

P6P6的下方向P6

十踝關節扭傷

注意事項:急性24小時內不宜治療;24小時后治療應在不腫范圍之外,治療不能從

上往下打。

外踝:從4-5跖骨結合部由下向上打

內踝:1-2跖骨由下向上打

十一跟后痛

內側:由跟腱前方小腿內側從上往下打

外側:小腿外側跟腱前方由上向下打

中央:赤白肉際處跟腱內側或外側,不能由正上打向正下

第二節軀干部非內臟病變引起的疼痛

一。落枕

治療同頸椎病

注意:范圍大者,需要次數多;范圍小者,需要次數少。

二。頸椎病

MTrp點:

1.在C3,C4,C5棘突凹陷中(放松狀態中)多呈結節狀,手下緊澀感,范圍較小,觸診引

發的局部顫搐明顯,按壓時產生遠隔部位的牽涉痛。

2.在同側斜方肌上緣相當于肩井穴,范圍大,成圓盤狀,手下緊澀硬。

3.在同側肩胛骨內側緣于棘突之間,所謂菱形肌損傷綜合癥,或者肩胛骨內側角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